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导航金字塔的强地震约束建模方法——以胜利油田沙二段河流相为例
1
作者 张海峰 黄旭日 +1 位作者 张俊 任梦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7-1205,共9页
河流相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传统建模方法已不能满足目前储层表征的需求。为此,首先利用导航金字塔技术,将地震数据进行分解与重构,重构后的数据更加凸显地质规律,有利于沉积相的刻画;然后采用贝叶斯—序贯高斯地震约束建模方法... 河流相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传统建模方法已不能满足目前储层表征的需求。为此,首先利用导航金字塔技术,将地震数据进行分解与重构,重构后的数据更加凸显地质规律,有利于沉积相的刻画;然后采用贝叶斯—序贯高斯地震约束建模方法进行储层建模,建立测井数据与地震属性的约束关系,提高模型垂向分辨率。胜利油田沙二段河流相储层建模实践表明,经导航金字塔技术处理后的地震数据横向表征能力增强,砂体边界识别效果较好;与传统序贯高斯方法相比,贝叶斯—序贯高斯方法模拟模型垂向分辨率更高,砂体预测厚度与实际厚度吻合率达86%,更有利于砂体识别。该方法可为剩余油开采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储层 导航金字塔 贝叶斯—序贯高斯 储层建模 地震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注水井分层酸化管柱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永康 贾贻勇 +2 位作者 张广中 王宏万 崔玉海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9-134,共6页
分层酸化是胜利油田解决分注井纵向差异和堵塞的重要技术措施,分层酸化管柱是实施分层酸化工艺的重要载体。结合胜利油田油藏实际,分析了注水井分层酸化管柱技术需求,总结了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已经形成的K344型、Y211/Y221型和... 分层酸化是胜利油田解决分注井纵向差异和堵塞的重要技术措施,分层酸化管柱是实施分层酸化工艺的重要载体。结合胜利油田油藏实际,分析了注水井分层酸化管柱技术需求,总结了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已经形成的K344型、Y211/Y221型和Y341型等3种基本分层酸化管柱,可以满足胜利油田整装、断块、低渗透等油藏常规注水井的分层酸化需求;另外,研究的可替酸分层酸化管柱可实现酸洗功能,酸化-返排一体化管柱可实现酸化、高效返排功能,分层酸化分层注水一体化管柱可实现分层酸化、分层注水,重复酸化完井管柱可实现单层的重复酸化,这些分层酸化管柱都已大量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现场效果。但相对于现场实际需求和日益迫切的降本增效要求,现有管柱还存在许多局限与不足,为此提出了不断优化完善分层酸化管柱、进一步研究多功能集成管柱、加强智能注水技术和智能管柱研究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井 分层酸化 注水管柱 智能注水 发展建议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耗水层带形成机制及流场调控增效模式——以陆相砂岩特高含水后期整装油田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束宁凯 刘丽杰 +3 位作者 姚秀田 黄迎松 赖枫鹏 崔文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266,共11页
以胜利油区陆相砂岩油藏整装油田为代表,主力单元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局部区域出现极端耗水现象,水油比急剧上升,注入水利用率大幅下降,吨油操作成本成倍增加,经济效益变差,但油藏中还有60%左右剩余地质储量。注入水沿着... 以胜利油区陆相砂岩油藏整装油田为代表,主力单元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局部区域出现极端耗水现象,水油比急剧上升,注入水利用率大幅下降,吨油操作成本成倍增加,经济效益变差,但油藏中还有60%左右剩余地质储量。注入水沿着极端耗水层带窜流是制约陆相砂岩整装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效益开发的关键问题。以提高特高含水老油田开发效益为目标,明晰了极端耗水层带形成机制及调控机理,建立了基于老井的变流线调控极端耗水层带扩波及方法,形成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精准描述及调控极端耗水层带扩波及的效益开发技术体系。通过应用流场调控技术,使传统认为含水率98%近废弃油藏开展示范应用,基于极端耗水层带流场调控经济寿命期延长10a以上,产油量大幅增加,含水率下降,吨油操作成本下降,实现了特高含水后期老油田低成本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油藏 特高含水后期 极端耗水层带 流场调控 增效模式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糠醇-脲-甲醛树脂固砂剂防砂工艺及其在胜坨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滕腾 郭霞 +4 位作者 吕建海 程斌 孙瑞霞 张丽 李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2-315,共4页
糠醇-脲-甲醛树脂固砂剂是为满足胜坨油田高含水、严重出砂油井防砂而开发的。2002--2007年,胜坨油田已有227口油井使用该固砂剂防砂,成功率为83.3%。据135口井统计,防砂施工后动液面下降104m(地层受到一定伤害),原油含砂由0.... 糠醇-脲-甲醛树脂固砂剂是为满足胜坨油田高含水、严重出砂油井防砂而开发的。2002--2007年,胜坨油田已有227口油井使用该固砂剂防砂,成功率为83.3%。据135口井统计,防砂施工后动液面下降104m(地层受到一定伤害),原油含砂由0.119%减至0.063%,油井免修期由105天延长至296天。利用大量油井的数据讨论了影响防砂效果的因素。油层黏土含量高,则防砂有效期短甚至无效。油层有漏失时先预充填再实施防砂,则有效率从35.5%增至87.0%。油井出砂速度〈50m/月时防砂有效率较高。射开厚度增大或防砂层教增大,则防砂有效率减小。防砂有效率与油井含水率的关系较复杂,防砂施工前清洗油层可提高防砂有效率,但含水率〉95%的油层除外。油井提液强度适中(5-15m^3/m·月)的油井,防砂有效率较高。近几年来采用了先用覆膜砂充填,再挤入树脂固砂荆的防砂工艺。表8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醇/脲/甲醛树脂 固砂剂 防砂 施工工艺 效果评价 影响因素 高含水 胜利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油水倒置现象探讨——以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6—7砂层组为例 被引量:20
5
作者 严科 任怀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5-640,共6页
基于精细地质研究,应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6—7砂层组稠油油藏储集层含油性判别方程,结合开发动态资料对研究区油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稠油油藏油水分布规律与原油性质密切相关,由于边底水的氧化及微生物降解作用... 基于精细地质研究,应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6—7砂层组稠油油藏储集层含油性判别方程,结合开发动态资料对研究区油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稠油油藏油水分布规律与原油性质密切相关,由于边底水的氧化及微生物降解作用,稠油油藏中的原油在成藏后被进一步稠化,原油密度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可大于或接近地层水密度,从而发生高密度稠油相对于边底水的再次运移,形成油水倒置、油水并置等油水分布模式。研究区构造高部位聚集中质油—常规稠油,其密度小于地层水密度,油水分异较完全,产纯油;构造中部分布特稠油,其密度接近地层水密度,油水分异差,与边底水的并置关系明显,油水同产,含水率较高;边水中存在小规模向构造低部位运移过程中的超稠油;构造底部聚集超稠油,形成典型的油水倒置,油水同产,但含水率低于油水并置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油水分布规律 油水倒置 油水并置 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特征: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少春 王瑞丽 +1 位作者 王改云 高树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3-499,共7页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以下简称东三段)为例,提出以非均质综合指数为表征参数,以其平面等值图为依据,研究目的层不同开发时期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分析了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和开发后期的非均质特征,得到了不同时期非均质性的变化规...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以下简称东三段)为例,提出以非均质综合指数为表征参数,以其平面等值图为依据,研究目的层不同开发时期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分析了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和开发后期的非均质特征,得到了不同时期非均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东三段储层的平面非均质程度随注水开发而变化;开发初期以中等—较强非均质性为主,开发中期非均质性增强,开发后期以较强非均质性为主;中部非均质性相对较强,西北部相对较弱;沉积微相主体部位的非均质性变弱,侧缘部位的非均质性变强;平面非均质性增强的趋势仍将持续下去。约75%的剩余油分布在较强非均质性的储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东营组三段 非均质综合指数 开发时期 平面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力反馈泵无油管采油工艺杆柱力学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冯国强 韩岐清 +2 位作者 滕国权 李少甫 冯国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0-164,共5页
针对常规无油管有杆泵采油存在的杆柱下行困难,造成杆柱受压弯曲、偏磨等问题,通过分析液力反馈泵无油管采油抽油杆柱在抽油机上、下冲程中的受力状况,建立了液力反馈泵杆柱力学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技术,分... 针对常规无油管有杆泵采油存在的杆柱下行困难,造成杆柱受压弯曲、偏磨等问题,通过分析液力反馈泵无油管采油抽油杆柱在抽油机上、下冲程中的受力状况,建立了液力反馈泵杆柱力学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技术,分析了液力反馈泵无油管采油生产系统运行中冲程、泵径、原油黏度等主要因素对悬点载荷的影响,得出了该工艺抽汲参数选择的一般规律。通过实例计算与常规抽油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液力反馈泵在杆柱受力、抽油机的扭矩功率以及杆柱疲劳强度等方面均可有效改善油井工况指标,从而提高了无油管采油工艺的适用性,改善了油田开发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工艺 无油管 液力反馈 力学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内部结构表征——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1层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国栋 严科 宁士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1,112-113,共4页
储层内部结构表征是特高含水期老油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1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例,利用密井网条件下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水... 储层内部结构表征是特高含水期老油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1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例,利用密井网条件下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储层中的沉积界面可分为5个等级:五级界面是限定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的界面,为分布稳定的泥岩,呈近水平产状;四级界面是复合砂体内部单一河道间的沉积界面,为泥质薄夹层或岩性突变面,在相同单一河道中以近水平产状连续分布,在不同单一河道间分布不连续;三级界面是单一河道内部增生体的界面,界面上下岩相一致,分布范围局限在单一河道砂体内部,也为近水平产状;二级和一级界面分别为岩心规模的层系组或交错层系界面。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由单一河道垂向叠置和侧向拼合而成,综合利用分流间湾、河道边缘、砂体顶面高程差异、砂体规模差异等特征可识别出单一河道的侧向边界,单一河道的同期不同体现象是水下分流河道最重要的储层内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沉积界面结构单元 单一河道 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三角洲前缘地层测井频谱分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严科 毕义泉 赵红兵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4期541-544,共4页
以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前缘地层为例,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法和预测误差滤波分析法,揭示了三角洲前缘地层中的测井频谱特征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地球轨道周期是控制三角洲前缘地层旋回形成的重要因素,测井频谱特征表现为米... 以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前缘地层为例,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法和预测误差滤波分析法,揭示了三角洲前缘地层中的测井频谱特征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地球轨道周期是控制三角洲前缘地层旋回形成的重要因素,测井频谱特征表现为米氏旋回与非米氏旋回叠加。米氏旋回在三角洲前缘地层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存在于同一期次的沉积地层中,反映沉积环境相近或渐变,沉积连续性好。非米氏旋回对应的层段所占比例较小,主要存在于2期三角洲前缘地层的分界处,反映沉积不连续或沉积环境突变,可以作为沉积界面的解释依据。利用频谱趋势曲线,将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前缘地层划分为2个完整的中期基准面旋回,合理揭示了地层的成因及沉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分析 米氏旋回 沉积环境 基准面旋回 三角洲前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污水水质对聚丙烯酰胺凝胶堵剂成胶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桂勋 唐洪涛 张桂意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3期54-57,共4页
水质对聚丙烯酰胺凝胶堵剂的成胶有较大的影响,该文通过分析不同水质中的pH值,矿化度中钙离子、镁离子、钠离子,以及机械杂质、含油量、不同离子浓度等各种因素,对聚丙烯酰胺凝胶堵剂的成胶强度和时间影响进行试验,得到了聚丙烯酰胺的... 水质对聚丙烯酰胺凝胶堵剂的成胶有较大的影响,该文通过分析不同水质中的pH值,矿化度中钙离子、镁离子、钠离子,以及机械杂质、含油量、不同离子浓度等各种因素,对聚丙烯酰胺凝胶堵剂的成胶强度和时间影响进行试验,得到了聚丙烯酰胺的最佳成胶条件和成胶时间,即pH值范围5~7,钙离子浓度范围2 000~3 000 mg/L,镁离子浓度范围2 500~4 000 mg/L,钠离子浓度范围为10 000~30 000 mg/L,污水中机械杂质对成胶也有很大影响,但含油量对成胶影响较弱。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实验,用不同区块水质配制的堵剂,达到了现场堵水调剖施工工艺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凝胶 堵剂 聚丙烯酰胺 粘度 矿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套损井分层注水及测调技术 被引量:14
11
作者 贾贻勇 李永康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为解决胜坨油田注水井因套损导致分层注水率降低的问题,结合胜坨油田套损注水井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过浅层贴堵段、封窜可洗井及小井眼井等分层注水技术研究。从井筒环境、生产参数、作业施工等方面综合分析,采用模拟等方法优化设计、优... 为解决胜坨油田注水井因套损导致分层注水率降低的问题,结合胜坨油田套损注水井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过浅层贴堵段、封窜可洗井及小井眼井等分层注水技术研究。从井筒环境、生产参数、作业施工等方面综合分析,采用模拟等方法优化设计、优选材料、提高分层注水工具性能,研制适合不同井况的分层注水工具,研究配套小井眼注水井测调技术,形成了套损井分层注水系列技术。胜坨油田59口套损注水井应用了该系列分层注水技术,注水层段增加了65个,水驱控制储量恢复了477.9×10^(4)t,实现了套损注水井的多级分层注水,提高了胜坨油田注水开发的效益,为水驱油藏的效益开发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注水井 分层注水 套管损坏 套管贴补 注水管柱 封隔器 测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果蝇算法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油田产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17
12
作者 任燕龙 谷建伟 +1 位作者 崔文富 张以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7245-7251,共7页
产量预测是油田生产动态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油田的长期生产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波动幅度很大,直接应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预测油田的生产指标,会出现神经网络泛化性很差的问题。因此,首先利用双层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short t... 产量预测是油田生产动态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油田的长期生产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波动幅度很大,直接应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预测油田的生产指标,会出现神经网络泛化性很差的问题。因此,首先利用双层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和随机式失活对神经网络架构进行调整,建立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果蝇聚集方法,通过改进的果蝇优化算法对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避免其陷入局部最优解,搜寻解空间的最优解;最后,油田实例验证表明,优化后的深度学习网络的网络泛化能力和预测精度有了较大提高,对于油田波动性较大的数据也能较好地拟合。所建立油田产量预测模型可应用于矿场开发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算法 浓度聚集 长短期记忆网络 随机失活 深度学习 产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一种预测水驱油田体积波及系数的新方法》一文公式的修正与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玉瑾 彭彩珍 +2 位作者 郭丰 崔文富 张淼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6-100,共5页
在水驱油田的动态分析和预测中,水驱曲线可用于预测油田的含水率、可采储量以及评价油田的开发动态等。结合油田实例和相关文献调研发现,俞启泰型水驱曲线在预测油田含水率变化时更为方便准确。《一种预测水驱油田体积波及系数的新方法... 在水驱油田的动态分析和预测中,水驱曲线可用于预测油田的含水率、可采储量以及评价油田的开发动态等。结合油田实例和相关文献调研发现,俞启泰型水驱曲线在预测油田含水率变化时更为方便准确。《一种预测水驱油田体积波及系数的新方法》一文在该曲线的基础上推导出预测体积波及系数的新公式,但在推导过程中存在不合理性,因此对其进行了修正。利用胜坨油田T21断块开发数据,将新公式和修正后的公式分别与陈元千基于甲、乙、丙型水驱曲线推导出的体积波及系数与含水率公式进行对比发现,修正后的公式与陈元千的甲、乙、丙型体积波及系数与含水率关系曲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新公式与甲、乙、丙型体积波及系数与含水率关系曲线差异较大,表明新公式有其不合理性。修正后的公式不仅具有适用油田类型更为广泛的优点,而且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准确,应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田 水驱曲线 体积波及系数 含水率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车西洼陷二叠系上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成藏系统演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艳忠 宋磊 +4 位作者 孟涛 操应长 孙沛沛 王淑萍 弭连山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6,共14页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成藏系统演化决定储层致密化过程和优质储层成因与分布。以车西洼陷上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薄片观察、包裹体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分析等技术,结合埋藏史和构造演化史,对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成藏系统演化决定储层致密化过程和优质储层成因与分布。以车西洼陷上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薄片观察、包裹体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分析等技术,结合埋藏史和构造演化史,对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成藏系统演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车西洼陷上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硅质胶结物主要为来源于石英颗粒压溶作用的第一期石英次生加大边,长石溶蚀供源的第二期石英次生加大边、充填石英颗粒破裂缝型自生石英以及充填粒间孔隙型自生石英;高岭石分别为原始沉积的充填孔隙细晶高岭石杂基,大气淡水淋滤长石形成的充填孔隙粗晶高岭石,深埋藏封闭环境长石溶蚀原位沉淀形成的颗粒形态高岭石;车西洼陷上石盒子组致密砂岩的成岩-成藏系统演化过程为原始沉积的含细晶高岭石杂基的长石质石英砂岩→充填孔隙粗晶高岭石→黄色荧光油充注→硅质胶结物→天然气→充填孔隙粗晶高岭石→硅质胶结物→蓝色荧光油充注→天然气→颗粒形态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成藏系统演化 硅质胶结 高岭石 致密砂岩 上石盒子组 车西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利津北带砂砾岩体储层测井评价
15
作者 贺东旭 陈志湘 +1 位作者 张城浩 朱孟高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7,共10页
东营凹陷利津北带砂砾岩体储层矿物组分复杂,物性参数解释精度低,油、干层界限难以界定。基于测井、录井、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交会图版识别和雷达图形模式识别岩性方法,较好地区分了砂砾岩体岩性。在岩性识别、含油产状分析、试... 东营凹陷利津北带砂砾岩体储层矿物组分复杂,物性参数解释精度低,油、干层界限难以界定。基于测井、录井、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交会图版识别和雷达图形模式识别岩性方法,较好地区分了砂砾岩体岩性。在岩性识别、含油产状分析、试采资料分析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砾岩类和碳酸盐岩类有效储层的物性和电性下限。结合试采资料,建立了利津北带砂砾岩体有效储层分级解释图版与评价标准。分别建立了砾岩类和碳酸盐岩类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参数模型,为利津北带复杂砂砾岩体储层提供定量评价方法。该研究成果在利津北带砂砾岩体投产井中得到了应用验证,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体 交会图 雷达图 有效储层 孔隙度 渗透率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物源体系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柴君林 王艳忠 +4 位作者 王铸坤 王淑萍 李宇志 弭连山 周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200,共14页
【目的】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沙四上—沙三段物源体系认识薄弱,增加了砂体和储层预测的难度。系统分析物源体系特征及演化,可为砂体和储层预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特征元素、岩石组分Q型聚类和砂砾岩百分含量分布特征等分析,识别出研... 【目的】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沙四上—沙三段物源体系认识薄弱,增加了砂体和储层预测的难度。系统分析物源体系特征及演化,可为砂体和储层预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特征元素、岩石组分Q型聚类和砂砾岩百分含量分布特征等分析,识别出研究区物源区和碎屑物质搬运路径,建立了物源体系演化模式。【结果与结论】沙四上—沙三段层序Ⅰ至层序Ⅴ的特征元素比值分布模式与中生界具有良好的吻合关系,表现为明显高Mg/Mn比值、Al/Mg比值和较高Al/Na比值、Ba/Mn比值的特点;岩石组分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现为五种QFR组合,揭示了三大物源体系,包括过夏27—夏斜98井区物源体系、过夏37井区物源体系、过夏222—夏223—夏225井区物源体系;层序Ⅰ、层序Ⅱ时期,研究区东南侧的鲁西隆起区提供大量的碎屑物质,砂体发育范围大,层序Ⅲ时期物源区明显后退,砂体规模变小,层序Ⅳ、层序Ⅴ时期物源区向湖盆推进,砂体展布范围再次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元素 聚类分析 物源体系 沙河街组 江家店地区 惠民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深部调剖提高采收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业飞 何龙 +2 位作者 崔志昆 崔亚 赵福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9-353,共5页
本项实验研究针对地温69~70℃、地层水矿化度4.5 g/L、注入水矿化度4.7 g/L的河南油田双河砂岩油藏.实验温度70℃,实验用原油70℃粘度12.1 mPa·s,选择单液法施工的交联聚合物冻胶为深部调剖剂,聚合物HPAM分子量1.62×166,水解... 本项实验研究针对地温69~70℃、地层水矿化度4.5 g/L、注入水矿化度4.7 g/L的河南油田双河砂岩油藏.实验温度70℃,实验用原油70℃粘度12.1 mPa·s,选择单液法施工的交联聚合物冻胶为深部调剖剂,聚合物HPAM分子量1.62×166,水解度12.5%,交联剂有有机铬、无机铬[Cr(Ⅵ)化合物+还原剂]和酚醛树脂.根据三类聚合物/交联剂体系成冻时间等值线图选出了成冻时间分别为1、1、5、10、15天的5个配方,其突破真空度(强度)为69~40 kPa,Sydansk相对强度级别为G,注入0.2 PV时填砂管封堵率为99.23%~97.02%.渗透率级差~3的并联双填砂管饱和油之后注水驱油至含水98%,再注入0.30 PV 1.0 g/L HPAM溶液并再次注水,达到一定含水率(67.0%~98.0%范围,共7个值)和相应采收率(39.4%~45.3%)时,注入0.15 PV成冻时间1天、强度较高的调剖剂(HPAM/有机铬体系)并恢复注水,采收率增值(28.7%~12.5%)随调剖时机提前而加大.注入、采出口之间有高渗条带的可视平板填砂模型,依次饱和水,饱和油,注水驱油至含水98%,先后注入成冻时间1 d、强度不同的两种HPAM/有机铬体系(0.015+0.010 PV)并恢复注水,调剖剂注入顺序为先弱后强时的最终采收率(63.6%)高于注入顺序为先强后弱时的最终采收率(55.3%).图6表3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冻胶 配方研究 深部调剖 处理工艺 成冻时间等值线图 非均质砂岩油藏 聚合物驱后 河南双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油藏岩石润湿性评价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曹立迎 孙建芳 +2 位作者 徐婷 曹丽丽 蔺高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9-92,117,共4页
为了明确碳酸盐岩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利用自吸驱替方法定量测定了碳酸盐岩岩心充分老化后的润湿性和渗吸采出程度以及蒸汽驱后岩心润湿性的变化,并通过相对渗透率法对碳酸盐岩储层岩石润湿性进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 为了明确碳酸盐岩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利用自吸驱替方法定量测定了碳酸盐岩岩心充分老化后的润湿性和渗吸采出程度以及蒸汽驱后岩心润湿性的变化,并通过相对渗透率法对碳酸盐岩储层岩石润湿性进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岩心呈亲油或者弱亲油的润湿特征,油藏渗流阻力较大,自吸采出程度低。岩石矿物组成及原油组分是润湿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高温蒸汽驱后碳酸盐岩岩心润湿指数变小,润湿性由强亲油—亲油向弱亲油方向转变。热采条件下岩心润湿性得以改善,共渗区含油饱和度由20.5%提高到37.0%,较之冷采提高了1.8倍;热采通过降粘、润湿改善等作用机理,驱油效率由29.7%提高至59.0%。润湿性的改变有利于提高油藏的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润湿性 渗吸 采出程度 自吸驱替方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IMA-Kalman滤波器数据挖掘模型的油井产量预测 被引量:22
19
作者 谷建伟 隋顾磊 +4 位作者 李志涛 刘巍 王依科 张以根 崔文富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5-581,共7页
影响水驱开发油田产量的因素众多,针对常规产量预测方法无法考虑时序影响因素的非同步性以及滞后性,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合卡尔曼滤波器(Kalman filter),建立考虑因素动态关系的产量ARIMA-Kalman滤波器时间序列模型.根据历史产量数... 影响水驱开发油田产量的因素众多,针对常规产量预测方法无法考虑时序影响因素的非同步性以及滞后性,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合卡尔曼滤波器(Kalman filter),建立考虑因素动态关系的产量ARIMA-Kalman滤波器时间序列模型.根据历史产量数据建立时间序列中的产量差分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再将ARIMA模型与Kalman滤波器相结合,构建产量预测算法;以实例油田资料开展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并采用数据拟合及预测检验评价算法合理性,实现最终产量数据预测.研究结果表明,ARIMA-Kalman滤波器具有高效的时序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能够排除非同步性和滞后性的影响,使识别出的产量时间序列模型具有精准的拟合结果和预测能力.该研究可为油田产量预测提供一种有效方法,为后续的油井开采提供决策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开发工程 时间序列 产量预测 数据挖掘 ARIMA模型 卡尔曼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轮次调剖的室内实验研究与现场应用 被引量:21
20
作者 袁谋 王业飞 赵福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3-146,162,共5页
采用沿一条对角线设置高渗区、两端设注入、采出口的厚平板模型和可视化薄平板模型及高、中、低渗三填砂管并联模型,实验研究了水驱后(含水95%)多轮次调剖的效果。在厚平板模型上用水玻璃/氯化钙堵剂调剖三轮次,在薄平板模型上用聚合物... 采用沿一条对角线设置高渗区、两端设注入、采出口的厚平板模型和可视化薄平板模型及高、中、低渗三填砂管并联模型,实验研究了水驱后(含水95%)多轮次调剖的效果。在厚平板模型上用水玻璃/氯化钙堵剂调剖三轮次,在薄平板模型上用聚合物铬冻胶调剖八轮次,均出现了调剖效果(采收率增值)递减现象。提出了效果递减的五个机理及相应对策:①前后两次调剖注入的堵剂影响面部分重叠,应使用强度不同、凝胶化时间不同的堵剂,建立多轮次调剖堵剂系列;②堵剂的作用随径向距离增加而减弱;应逐轮次增加堵剂量;③封堵时机不当,含水越低则调剖效果越好;④注入压力欠当,高注入压力下堵剂可进入欲启动层;⑤注入的堵剂部分失效,如有机冻胶发生氧化降解,粘土内滤饼被冲刷。在综合含水高达96.3%的坨11南沙二11-3试验区,采用PI和FD决策技术选调剖井,选择堵剂并优化堵剂配方,从1999年10月到2002年10月对全区6口注水井进行5轮次共21井次调剖,使试验区年自然递减率(1999年为11.65%)大幅度减小,含水受到控制(2003年8月为96.1%),采收率提高2.0%,可采储量增加。图5表3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井调剖 调剖效果 水驱采收率 递减机理 物理实验模拟 多轮次调剖 区块整体调剖 胜利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