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零偏VSP资料质心频移法在胜利油田Q值反演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乔玉雷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8-12,共5页
地层的Q值与岩石类型、流体类型和流体饱和度有关,零偏VSP资料有信噪比高、分辨率高等优点,用以研究地层的品质因子具有较高的精度。利用零偏VSP资料计算地层的品质因子,目前比较理想的方法是YouliQuan等1997年提出的质心频移法,应用该... 地层的Q值与岩石类型、流体类型和流体饱和度有关,零偏VSP资料有信噪比高、分辨率高等优点,用以研究地层的品质因子具有较高的精度。利用零偏VSP资料计算地层的品质因子,目前比较理想的方法是YouliQuan等1997年提出的质心频移法,应用该方法求取了胜利油田垦71井区检41井的地层品质因子,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为适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偏VSP 质心频移 品质因子 直达波 频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XGBoost算法的砂泥岩识别方法——以胜利油田牛庄地区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彭英 李克文 +3 位作者 朱应科 徐志峰 杨澎涛 孙秀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5,共10页
砂泥岩识别任务通常基于测井曲线,依据经验公式、实地岩心取样、交会图和聚类分析等传统方法实现,但这些方法难以充分利用测井曲线所包含的砂泥岩特征,且精度低、效率低,人为影响因素大。为此,以测井和录井资料为基础,综合砂泥岩识别的... 砂泥岩识别任务通常基于测井曲线,依据经验公式、实地岩心取样、交会图和聚类分析等传统方法实现,但这些方法难以充分利用测井曲线所包含的砂泥岩特征,且精度低、效率低,人为影响因素大。为此,以测井和录井资料为基础,综合砂泥岩识别的关键技术难点,对测井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以选取适当的影响因素,通过多项预处理操作构建完整的训练数据集,并根据测井标签稀疏性的特点,引入Focal Loss函数,提出FL-XGBoost模型,进而开展胜利油田牛庄地区砂泥岩识别。研究结果表明,采用FL-XGBoost算法的砂泥岩识别模型对研究区砂泥岩识别的准确率达到了0.827。通过5种公开分类数据集设计对比实验,证明FL-XGBoost算法在识别分类领域上具有强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XGBoost算法 迭代决策树 机器学习 砂泥岩识别 测井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成岩发育区的地震处理技术及需求分析--以胜利油田济阳拗陷探区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郭树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8-238,332+158,共11页
许多火成岩发育区孕育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由于火成岩发育区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地震波场复杂,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程。本文针对胜利油田火成岩区地震资料的能量、频率及速度等特征,通过正演模型模拟了火成岩发育区地震波场的频散以及低... 许多火成岩发育区孕育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由于火成岩发育区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地震波场复杂,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程。本文针对胜利油田火成岩区地震资料的能量、频率及速度等特征,通过正演模型模拟了火成岩发育区地震波场的频散以及低通滤波效应等特性,阐述了针对火成岩发育区地震资料的面波处理、能量补偿、优势频带加权、速度分析及叠前时间与深度偏移联合成像等技术,并展示了这些技术在胜利油田三个火成岩区应用效果。最后根据胜利油田火成岩区不断深化勘探开发的需求,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深入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发育区 正演模拟 处理技术 技术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油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4
作者 张军华 杨梅 +3 位作者 陈永芮 冯德永 亓亮 李晓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9-540,共12页
CO_(2)驱油对提高采收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有效手段,其中地震监测技术是关键。文中分析总结了国内外CO_(2)驱油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主要包括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一致性处理技术和综合解释... CO_(2)驱油对提高采收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有效手段,其中地震监测技术是关键。文中分析总结了国内外CO_(2)驱油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主要包括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一致性处理技术和综合解释等,并重点论述了CO_(2)驱地震监测技术在高89区块的应用。可行性分析是研究区块开展时移地震监测的重要前提,满足油藏地质条件、岩石物理条件和地震条件才能有效地进行时移地震监测。要实现油藏动态监测,基础地震与监测地震(时移地震)的一致性处理也非常重要,需开展时差、振幅、频率、相位等要素的匹配滤波。时移地震综合解释有助于准确预测CO_(2)驱波及范围,叠前主要借助于AVO属性分析方法;叠后基于基础地震与监测地震资料的差值分析仍是主要方法,频率域信息如分频处理、速度频散、低频伴影等也值得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波及范围预测方法方兴未艾,但其运算效率和泛化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展望了时移地震技术在提高监测精度、开发监测方法、拓展应用市场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时移地震 可行性分析 一致性处理 正演模拟 深度学习 波及范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馆陶组岩性油藏描述方法研究——以胜利探区老河口油田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逄丽民 张学芳 宋艳芳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B12期10-13,17,共5页
老河口油田是在平缓单斜背景上发育的典型的隐蔽性岩性油藏。文中针对该区地层平、断层少的地质特征,以高品质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小波域信号重构处理方法,对等时地层单元内河流相储层的岩石物理学特征和储层正演模型特征进行了分析。... 老河口油田是在平缓单斜背景上发育的典型的隐蔽性岩性油藏。文中针对该区地层平、断层少的地质特征,以高品质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小波域信号重构处理方法,对等时地层单元内河流相储层的岩石物理学特征和储层正演模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水平切片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砂体进行了追踪解释,并根据砂体吸收系数的特征,利用叠后信息进行油气判识,总结出一套针对馆陶组岩性油藏描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水平切片 三维可视化 吸收系数 油气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MWCNN网络的海洋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研究
6
作者 胡嘉晨 童思友 +5 位作者 尚新民 孙朋朋 王忠成 王士雨 魏皓 辛成庆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102,共14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级小波变换驱动的卷积神经网络(Multi-level wavelet CNN, MWCNN)来压制海洋地震资料中的自由表面多次波。该方法通过小波变换实现数据特征尺寸的压缩,从而避免传统下采样带来的信息缺失问题。此外,它...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级小波变换驱动的卷积神经网络(Multi-level wavelet CNN, MWCNN)来压制海洋地震资料中的自由表面多次波。该方法通过小波变换实现数据特征尺寸的压缩,从而避免传统下采样带来的信息缺失问题。此外,它还引入了注意力机制来扩大感受野,提高训练的保真效果。用本文算法与DnCNN网络、U-Net网络分别对不同观测系统下的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对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注意力机制的MWCNN网络能较好地分离一次波和自由表面多次波,对有效信号的保护比其它两种网络更优秀,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和压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震资料 自由表面多次波 多级小波变换驱动的卷积神经网络(MWCNN)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侏罗系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识别及分布预测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浩杰 张昌民 +5 位作者 盖姗姗 于文政 李进 袁海涵 张莉 刘洪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分布规律复杂,地质甜点预测难度大。为实现高效勘探开发,如何准确识别与预测井间储层成岩相亟需深入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侏罗系超深层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开...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分布规律复杂,地质甜点预测难度大。为实现高效勘探开发,如何准确识别与预测井间储层成岩相亟需深入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侏罗系超深层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成岩相识别及分布预测研究,认为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与交代作用,可划分为强溶蚀+绿泥石包壳、中等溶蚀+自生高岭石、中等钙质胶结溶蚀、强钙质胶结及压实致密等5种成岩相。基于测井资料,利用岩石物理参数、物性参数对储层成岩相类型进行了综合识别,确定其垂向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强溶蚀+绿泥石包壳和中等溶蚀+自生高岭石这两种优势成岩相主要位于三角洲主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储层物性较好,是油层发育的主要部位。基于成岩相与地震纵波阻抗的对应关系分析,发现优势成岩相纵波阻抗相对较低,可通过纵波阻抗的数值分布特征预测优势成岩相分布。因此利用三维地震纵波阻抗反演成果开展了成岩相分布预测,根据纵波阻抗与不同类型成岩相对应关系落实了优势成岩相发育区。结果表明,优势成岩相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北部的Y301—Y302井区以及西北部Y1井区,呈局部连片分布发育。储层成岩相识别可以为超深层地质甜点的分布预测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成岩相 成岩作用 永进油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进油田致密储集层岩石力学参数剖面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盖姗姗 王子振 +4 位作者 刘浩杰 张文盛 于文政 杨崇翔 王玉萍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2-370,共9页
为评价低渗致密储集层可压裂性,对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永进油田Y301井和Y3井的6块岩心进行实验,获得岩心矿物组分、孔隙度、应力—应变曲线、纵波速度、横波速度等参数,实验结果与测井、录井数据基本吻合,构建了研究区岩石力学参数经验... 为评价低渗致密储集层可压裂性,对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永进油田Y301井和Y3井的6块岩心进行实验,获得岩心矿物组分、孔隙度、应力—应变曲线、纵波速度、横波速度等参数,实验结果与测井、录井数据基本吻合,构建了研究区岩石力学参数经验模型。同时,基于等效介质模型,考虑矿物组分和孔隙结构特征建立了一种新的岩石脆性指数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测井数据的低渗致密储集层力学参数剖面构建方法,并以Y301井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Y301井齐古组可压裂性良好,为致密砂岩储集层可压裂性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沙湾凹陷 齐古组 致密储集层 岩石力学 等效介质模型 脆性指数 可压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三维地质多级建模策略与方法——以渤海湾盆地整装孤岛油田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束青林 王亚楠 +4 位作者 韩智颖 姚秀田 夏建 陈雨茂 李伟忠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9-787,794,共10页
三维地质建模应用于油田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时,对建模的规模、精度及要求也不同。分区块地质建模在井位部署、开发调整分析上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各独立区块模型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实现由小模型到大模型的拼接... 三维地质建模应用于油田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时,对建模的规模、精度及要求也不同。分区块地质建模在井位部署、开发调整分析上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各独立区块模型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实现由小模型到大模型的拼接,制约了油田的整体勘探开发及规划工作。为了更好发挥地质建模在油田勘探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精准作用,研究以渤海湾盆地整装孤岛油田为例,提出了油田—区块—储层单砂体构型的多级建模策略。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irect、M^(3)地质建模软件,应用地质约束的地质统计学及嵌入式储层构型建模方法,实现了从大到小、整体到局部、笼统到精细。分层级刻画了油田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储层内部构型及油藏空间展布,建成了中国首例油田级亿万网格节点的三维地质大模型及分级模型,为深化地质认识、油藏开发潜力评价、整体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利的手段。多级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既为技术人员提供了多学科一体化的交流平台,又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方向,是油田数字化管理的有力抓手,更是数字化、智能化油田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级 区块级 储层构型级 三维地质建模 策略与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埕岛极浅海油田薄储集层地震描述及流体识别 被引量:5
10
作者 束宁凯 苏朝光 +5 位作者 石晓光 李治平 张学芳 陈先红 朱剑兵 宋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8-776,共9页
胜利埕岛极浅海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曲流河沉积相变化快,加之受极浅海地表及海水鸣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常规处理的海陆双检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低,难以满足该区10 m以下薄储集层地震描述及含油流体识别的需求。应用海陆双检叠... 胜利埕岛极浅海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曲流河沉积相变化快,加之受极浅海地表及海水鸣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常规处理的海陆双检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低,难以满足该区10 m以下薄储集层地震描述及含油流体识别的需求。应用海陆双检叠前高分辨率二级提频处理技术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地震主频从30 Hz提高到50 Hz,砂体厚度分辨率从10 m提升至6 m;在地震精细层控的基础上,划分出河漫滩型、天然堤型、边滩型3种地震相模式,以此建立相层双控智能识别技术,储集层厚度预测误差小于1.5 m,提高了曲流河薄储集层砂体描述的准确性;综合泊松比、流体因子、拉梅参数与密度的乘积等多个叠前弹性参数,建立叠前多参数流体概率半定量含油性地震识别,流体识别吻合率达到90%以上,为胜利埕岛极浅海油田薄储集层的勘探开发提供物探技术支撑,有望为国内类似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图11表2参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埕岛油田 极浅海 新近系 海陆双检 叠前高分辨率二级提频处理 相层双控智能识别 叠前地震流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油田延长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国良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5-44,共10页
本文以油气成藏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测井、录井、分析测试等资料为依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油田延长组的油气来源、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油气运移、圈闭形成与分布等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长... 本文以油气成藏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测井、录井、分析测试等资料为依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油田延长组的油气来源、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油气运移、圈闭形成与分布等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长7油层组为马家滩油田最主要油气来源,长10油层组为其主要储集层,长10油层组顶部泥岩为主要盖层。马家滩油田断层发育,断层圈闭为主要圈闭类型,断层油气藏为该地区主要油气藏类型。有机质生烃作用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来源,断层为油气主要垂向运移通道。马家滩油田具有3大有利勘探区块,即马家滩、古峰庄、马儿庄-于家梁勘探区块,可作为未来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滩 烃源岩 储盖组合 圈闭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中—古生界潜山形成演化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永诗 罗霞 +2 位作者 胡阳 石晓光 张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潜山是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深化潜山成山机制、建立可预测性潜山类型划分方案是潜山勘探的关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在潜山构造特征解剖的基础上,结合断裂活动速率及平衡剖面分析,恢复各关键阶段的潜山叠合演化过程,... 潜山是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深化潜山成山机制、建立可预测性潜山类型划分方案是潜山勘探的关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在潜山构造特征解剖的基础上,结合断裂活动速率及平衡剖面分析,恢复各关键阶段的潜山叠合演化过程,建立潜山成因-结构分类体系,明确潜山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潜山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挤压逆冲形成北西向潜山雏形、燕山期左行走滑拉张裂陷形成北西向潜山初始格局、喜马拉雅期右行走滑伸展裂陷最终形成北东东向潜山定型三大演化阶段,形成了现今七纵四横潜山构造格局。依据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潜山所处构造位置及经历构造运动的差异,将济阳坳陷潜山划分为中隆新隆残丘山、中隆新沉断块山、中沉新隆滑脱山和走滑改造断块山4种类型,形成了与断陷盆地结构相对应的潜山类型有序性分布特征;即自凸起带—缓坡带—洼陷带—陡坡带,依次发育中隆新隆残丘山—中隆新沉断块山—中沉新隆滑脱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生界潜山 构造格局 成因演化 有序分布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
13
作者 高长海 覃善卿 +5 位作者 张云银 查明 王兴谋 曲江秀 李豫源 张伟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9,共12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油藏地球化学及分子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原油生标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对稠油的来源、成因及成藏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林樊家...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油藏地球化学及分子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原油生标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对稠油的来源、成因及成藏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来自于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生物降解作用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机制,原油达到目前降解程度所需时间为4.4~13.0 Ma;稠油的形成经历“两期充注、一期稠化”的过程,第一期为古近纪东营组时期的小规模原油充注(距今31.2~24.6 Ma);第二期为新近纪馆陶组~明化镇组时期的大规模原油充注(距今15.0~7.0 Ma);原油主要通过尚西断层和连通砂体输导至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储层中,在聚集成藏后的约2 Ma(距今13.0 Ma)开始遭受持续至今的生物降解作用,导致原油逐渐稠化而形成稠油,其成藏过程表现为先成藏、再边成藏边稠化、后持续稠化。研究成果可为济阳坳陷及其他类似地区稠油的成因机制、稠化过程以及关联浅层气等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油源对比 成藏期次 降解时间 成藏过程 林樊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导航金字塔多尺度分解多属性融合方法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预测
14
作者 陈雨茂 刘浩杰 +1 位作者 盖姗姗 杨宏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8,共11页
裂缝作为地质构造中的常见元素,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裂缝往往因其埋藏深、尺度小、数量大等特点而难以准确预测,这成为了当前地质研究领域的难题。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原始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不足以满足对裂缝准确... 裂缝作为地质构造中的常见元素,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裂缝往往因其埋藏深、尺度小、数量大等特点而难以准确预测,这成为了当前地质研究领域的难题。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原始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不足以满足对裂缝准确预测的需求。传统的多属性融合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预测精度,但难以有效保留最优属性,预测结果不够准确。针对上述问题,通过金字塔导航处理地震数据,获取并筛选多层级中的最优数据,以强化结构特征并精确定位断裂不连续;基于该最优数据提取并融合多种地震属性,实现高精度的裂缝分布预测,从而显著提升裂缝发育区的预测准确性。为了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以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义184区块沙河街组四段(沙四段)储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预测沙四段储层中由不同成因引发的裂缝的构造形态与走向。研究成果不仅为致密砂岩储层的裂缝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分析 裂缝预测 导航金字塔 方差属性 曲率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基多属性融合在滩坝砂体刻画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李斌 梁宇 +2 位作者 赵虎 杨宏伟 魏国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7,共11页
针对局限湖盆滨浅湖滩坝相砂体薄、相变快、储层非均质性强,现有地震分辨率难以有效刻画的问题,以大芦湖油田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为例,在区域等时界面T7约束下利用年代地层切片提取了地震振幅属性,明确了滩坝相在地震振幅属性上的响应特... 针对局限湖盆滨浅湖滩坝相砂体薄、相变快、储层非均质性强,现有地震分辨率难以有效刻画的问题,以大芦湖油田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为例,在区域等时界面T7约束下利用年代地层切片提取了地震振幅属性,明确了滩坝相在地震振幅属性上的响应特征,采用地震沉积学技术探索滩坝微相的刻画。沙四上亚段滩坝相发育5种地震反射特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识别了滩坝微相的分布范围,探索径向基多属性融合方法进行砂体厚度预测。结果表明,在原始地震属性中产生干扰的西北部砂体不发育,以半深湖相泥岩为主,研究结果与真实地质认识吻合程度高,消除了单个地震属性具多解性的问题。研究综合上述成果精细刻画了研究区滩坝微相的分布,显示出研究区内坝砂微相发育且分布范围较广,呈现多列砂坝面向半深湖区平行排列的特征,油气显示较好,是下一步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滩坝砂体 聚类分析 多属性融合 砂体展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多次波自适应匹配相减方法的对比 被引量:1
16
作者 包培楠 石颖 +1 位作者 韩宏伟 尚新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2,共9页
多次波降低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影响有效波的识别,从而使地震处理难度增加、地震成像的真实性及可靠性降低,甚至形成地质假象,影响后续的地震勘探与开发。基于波动理论的预测相减多次波压制方法能更好地适应复杂介质情况,主要分为两步:... 多次波降低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影响有效波的识别,从而使地震处理难度增加、地震成像的真实性及可靠性降低,甚至形成地质假象,影响后续的地震勘探与开发。基于波动理论的预测相减多次波压制方法能更好地适应复杂介质情况,主要分为两步:多次波预测和自适应匹配相减。这两个步骤都影响最终的多次波压制精度。文中对比了三种自适应匹配相减方法:基于能量最小原则的自适应匹配减法、模式识别匹配减法以及深度学习自适应匹配减法,并分析了各方法优缺点及适应性条件。含表面多次波的模型数据和含层间多次波的实际资料测试结果表明,基于能量最小原则的自适应相减算法存在子波一致性假设条件,基于模式识别的自适应相减技术对地震数据横向一致性等要求较高。与前两种传统的自适应减法相比,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匹配减法能够避免假设条件,可有效保护一次波,计算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波压制 自适应匹配相减 能量最小原则 模式识别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地震资料联合反演方法研究 被引量:33
17
作者 曹丹平 印兴耀 +1 位作者 张繁昌 孔庆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59-1067,共9页
常规三维地面地震反演不可避免的存在多解性和分辨率不高的缺陷,而油藏地球物理阶段丰富的多尺度地震资料为减小多解性、提高分辨率提供了可能.基于贝叶斯反演理论,通过联合概率分布建立新的似然函数,将三维地面地震、VSP和井间地震三... 常规三维地面地震反演不可避免的存在多解性和分辨率不高的缺陷,而油藏地球物理阶段丰富的多尺度地震资料为减小多解性、提高分辨率提供了可能.基于贝叶斯反演理论,通过联合概率分布建立新的似然函数,将三维地面地震、VSP和井间地震三种多尺度资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完善了多尺度地震资料联合反演框架及反演流程.模型测试及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联合反演算法有效地引入了小尺度地震资料中的高频信息对大尺度资料进行约束,反演结果在保留大尺度地震资料特征的基础上提高了分辨率,降低了多解性,同时促进了多种地震资料之间的相互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多尺度 贝叶斯理论 似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断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8
作者 操应长 金杰华 +5 位作者 刘海宁 杨田 刘可禹 王艳忠 王健 梁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7-257,共11页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和综合分析开展断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和沉积模式研究。断陷湖盆深水重力驱动沉积作用可分为滑动、滑塌块体搬运沉积和碎屑流、浊流流体搬运沉积,碎屑流与浊流之间的相互转化、浊流的超临...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和综合分析开展断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和沉积模式研究。断陷湖盆深水重力驱动沉积作用可分为滑动、滑塌块体搬运沉积和碎屑流、浊流流体搬运沉积,碎屑流与浊流之间的相互转化、浊流的超临界态与亚临界态之间的转化是深水重力流主要的动力学机制。超临界浊流的侵蚀作用控制了深水重力流水道的形成,碎屑流沉积作用不发育水道,而以舌形体沉积为特征。深水重力流沉积包含盆内和盆外两种成因,前者表现为单一舌形体或多个舌形体叠加的扇形体,后者表现为水道发育的湖底扇沉积或单一水道砂体沉积,但近岸水下扇沉积以发育无水道舌形体叠置扇形体沉积为特征。近岸水下扇沉积相带分异导致的差异成岩作用形成成岩圈闭,盆外成因的深水重力流沉积是湖盆深水砂体富集的重要原因,紧邻三角洲前缘的滑动块体沉积是被忽视的重要岩性圈闭类型,流体转化成因的细粒沉积是页岩油气潜在的"甜点"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 碎屑流 深水重力流沉积 沉积模式 油气地质意义 断陷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浅薄储集层地震逐级精细预测 被引量:7
19
作者 束宁凯 汪新文 +3 位作者 苏朝光 宋亮 钮学民 李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1-568,共8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浅薄储集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和分辨率不足等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处理、解释技术研究,形成浅薄储集层地震逐级精细预测方法。采用互叠式偏移距分组处理技术,将地震资料的覆盖次数由8次增加至16次,同时经过提频去噪... 针对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浅薄储集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和分辨率不足等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处理、解释技术研究,形成浅薄储集层地震逐级精细预测方法。采用互叠式偏移距分组处理技术,将地震资料的覆盖次数由8次增加至16次,同时经过提频去噪成像等精细处理,局部低信噪比区信噪比提高1.4倍;建立叠前提高分辨率目标处理、叠后子波重构拓频、叠前叠后联合反演的三级预测技术,最终砂体分辨能力由12 m逐步提高至2 m,有效提高了储集层识别精度。浅薄储集层在逐级提频后的资料中反射更为清晰、连续,与实际钻探结果吻合较好,资料具有较好的保幅性,取得了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春风油田 中新统沙湾组 储集层预测 子波重构 叠前叠后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油藏地震描述有效性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郭元岭 刘翠荣 +1 位作者 李红梅 江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大量钻井与地震资料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现阶段5种油藏类型三维地震描述的有效技术系列。基于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的保幅拓频处理、叠前叠后敏感属性融合应用、含油气性综合判识等是河道砂岩油藏地震描述的有效技术... 通过大量钻井与地震资料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现阶段5种油藏类型三维地震描述的有效技术系列。基于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的保幅拓频处理、叠前叠后敏感属性融合应用、含油气性综合判识等是河道砂岩油藏地震描述的有效技术。测井约束层序细分、沉积微相随机模拟结合阻抗岩相概率体识别沉积微相与岩石相、相控约束多参数预测有效储层等技术,可有效应用于砂砾岩扇体油藏的地震描述。在提高分辨率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多属性融合技术,可以预测滩坝砂岩油藏的有效储层。甜点属性、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岩性概率反演等技术,可有效描述浊积砂岩油藏。通过断层增强处理,应用多属性体联合识别断层,进行断层平面组合优化、空间立体解释等可以精细刻画复杂断块油藏。技术有效性是随着地震资料精度和品质以及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 砂砾岩体 浊积岩 滩坝砂 复杂断块 地震描述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