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辛油田断层转换带与油气富集 被引量:35
1
作者 史文东 彭尚谦 姜凤玖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4-17,共4页
东辛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段,被数百条断层切割,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应用断层转换带的理论,识别出东辛油田的11个断层转换带,分为4种类型(平行同向断层型,平行对向断层型,叠覆断层型,趋近断层型)。东部辛镇地区以平... 东辛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段,被数百条断层切割,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应用断层转换带的理论,识别出东辛油田的11个断层转换带,分为4种类型(平行同向断层型,平行对向断层型,叠覆断层型,趋近断层型)。东部辛镇地区以平行型转换带为主,西部东营地区以叠覆型转换带为主,其间过渡带以趋近型转换带为主。断层转换带多分布在断层的交汇处、拐弯处和末端处,是伸展、走滑构造应力场联合、复合作用的产物。在转换带发现了一批优质储量,与2条断层相关的转换带比与1条断层相关的转换带油气更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辛油田 复杂断块 断层转换带 模式 油气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辛油田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后期细分层系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王书宝 牛栓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6-118,139,共4页
东辛油田是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存在层间干扰严重和储量动用不均衡的问题。渗透率、主力油层数、油层厚度、原油性质、含油面积、储量规模等参数对开发层系划分有较大影响,根据大量矿场统计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相对定量化的... 东辛油田是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存在层间干扰严重和储量动用不均衡的问题。渗透率、主力油层数、油层厚度、原油性质、含油面积、储量规模等参数对开发层系划分有较大影响,根据大量矿场统计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相对定量化的开发层系划分标准。应用聚类分析综合评价技术,实现了开发层系划分的程序化和标准化。矿场实践表明,科学划分开发层系研究成果可信度较高,根据研究成果调整开发层系的单元采收率提高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藏 高含水开发后期 开发层系 聚类分析 经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东部始新世三角洲供给型重力流沉积特征与模式 被引量:23
3
作者 鲜本忠 王璐 +5 位作者 刘建平 路智勇 李宇志 牛栓文 朱永飞 洪方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21,共12页
基于岩相分析、流体成因解释、平面沉积相和同生断层编图,对渤海湾盆地东辛地区始新统湖相三角洲供给型浊积体系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流4类9种深水异地沉积过程;三角洲前缘斜坡脚... 基于岩相分析、流体成因解释、平面沉积相和同生断层编图,对渤海湾盆地东辛地区始新统湖相三角洲供给型浊积体系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流4类9种深水异地沉积过程;三角洲前缘斜坡脚和同生断层下降盘控制了滑动、滑塌体,而断层活动微弱的深水低洼区控制了碎屑流沉积;由于深水沉积区规模小,以及同生断层对局部地貌的控制,深水搬运距离短,导致从滑动、滑塌到浊流的流体转换过程发育不完整,形成以碎屑流或滑塌为主的深水沉积体系;碎屑流主控下的重力流水道可能因为滑水搬运机制而缺乏连续性砂岩沉积;研究有助于深化陆相三角洲供给型重力流沉积的理解,也能为该类砂岩储层的有效预测提供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碎屑流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三角洲供给型浊积体系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始新世三角洲供给型重力流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建平 鲜本忠 +4 位作者 王璐 路智勇 李宇志 刘赛君 蒋健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1-975,共15页
陆相盆地三角洲前端滑塌型重力流砂岩因富含油气而广受关注,其厚度薄、面积较小、期次多,储集层预测难度大,长期以来制约了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利用全覆盖三维地震资料和已有钻孔信息,对东营凹陷东辛地区始新世三角洲—重力流沉积体系... 陆相盆地三角洲前端滑塌型重力流砂岩因富含油气而广受关注,其厚度薄、面积较小、期次多,储集层预测难度大,长期以来制约了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利用全覆盖三维地震资料和已有钻孔信息,对东营凹陷东辛地区始新世三角洲—重力流沉积体系开展了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为基础的地震沉积学研究。研究表明,沙三中亚段对应二级基准面下降背景的三级层序,以6期大规模高位域三角洲(第5准层序组—第10准层序组)的发育为特征。以第8准层序组为例,以四级层序为研究单元落实了来自不同物源的3个三角洲—重力流沉积体系;再根据地层切片进一步分期落实了其内部薄砂岩储集层的空间分布。地层接触关系特殊,地层厚度和岩性的横向变化剧烈,导致三角洲—重力流发育区地震波速纵横向变化较大。基于目的层精细标定的相位调整成为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四级层序(而不是体系域或层序)的约束成为保障地层切片等时性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四级层序约束下的地震沉积学研究,为三角洲前端滑塌型重力流薄砂岩储集层的横向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也为恢复深水重力流发育区沉积过程、深化重力流沉积规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储集层预测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文昌13-1油田ZJ2-1U砂组沉积微相地震刻画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宪国 张涛 +3 位作者 林承焰 袁辉 晁彩霞 张守秀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4-970,822,共7页
针对珠江口盆地文昌13-1油田井网稀疏,不同微相砂体厚度及组合特征差异等制约井间砂岩分布及沉积微相刻画的难题,从井点出发通过岩心资料确定了井点沉积微相类型;利用地震属性和地震相分析方法对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刻画。通... 针对珠江口盆地文昌13-1油田井网稀疏,不同微相砂体厚度及组合特征差异等制约井间砂岩分布及沉积微相刻画的难题,从井点出发通过岩心资料确定了井点沉积微相类型;利用地震属性和地震相分析方法对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刻画。通过构建"地震基准弧长对数"属性,并利用该属性进行砂岩厚度定量预测,从而建立了研究区砂坪主体和砂坪侧缘的地震相模式;利用砂岩厚度分布和地震相落实了沉积微相边界。研究结果揭示,该区ZJ2-1U砂组沉积期经历了"泥坪—混合坪—砂坪"的沉积演化,砂坪主体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西部,砂坪侧缘面积大,呈互层状在全区分布。上述认识为油藏开发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坪 沉积微相 地震属性 地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四下盐湖相沉积序列 被引量:10
6
作者 马立民 李志鹏 +4 位作者 林承焰 刘振阳 李文涛 杨显成 卜丽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31,共8页
根据岩心、岩屑和测井等资料,依据沉积学理论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对东营凹陷东部沙四下盐湖相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和对比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东部沙四下沉积时期盐湖同时存在深水、浅水两种蒸发岩的沉积特征;深水蒸发岩主要与... 根据岩心、岩屑和测井等资料,依据沉积学理论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对东营凹陷东部沙四下盐湖相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和对比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东部沙四下沉积时期盐湖同时存在深水、浅水两种蒸发岩的沉积特征;深水蒸发岩主要与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和深水深灰色泥页岩共生,发育在湖盆中心和北部陡坡带,以石膏和石盐沉积为主;浅水蒸发岩主要与漫湖三角洲粉、细砂岩和紫红色泥岩共生,发育在湖盆南坡的浅水沉积环境中,发育石膏、石盐和碳酸盐岩沉积;第一套膏盐层存在4种对比模式,第二和第三套膏盐层存在两种对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序列 膏盐岩 盐湖相 沙四下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道形成与演化过程流固耦合模拟 被引量:28
7
作者 冯其红 齐俊罗 +3 位作者 尹晓梅 杨勇 邴绍献 张本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8-502,512,共6页
为描述与认识油藏大孔道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建立了一套流固耦合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由储集层渗透率演化模型与油藏流体渗流方程耦合而成,其中储集层渗透率的变化模型为渗透率与累计线流量的关系方程,反映了大孔道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 为描述与认识油藏大孔道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建立了一套流固耦合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由储集层渗透率演化模型与油藏流体渗流方程耦合而成,其中储集层渗透率的变化模型为渗透率与累计线流量的关系方程,反映了大孔道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模型求解软件。通过对正韵律概念模型的模拟计算,得出了大孔道在地层中的形成与演化规律: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大孔道逐渐发育,含水率越高,大孔道越明显;大孔道主要发育在近井地带和主流线上;大孔道在正韵律厚油层底部发育;渗透率级差越大,注水过程中越容易形成大孔道;注采不均衡性导致在注采强度较大的方向上容易形成大孔道。实际模拟了胜利孤岛油田中二中30NB20井区Ng35大孔道的形成过程和特征,相应注水井实施调剖措施的效果进一步证实了大孔道的存在及本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渗透率演化模型 渗流方程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及改善措施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志鹏 林承焰 +2 位作者 董波 卜丽侠 崔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1-175,共5页
在单砂体划分和内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质因素与生产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影响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发现影响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主要有3个:(1)孔隙结构特征。一般孔隙结构越复杂,孔径越小,开发效果越差。(2)砂体内... 在单砂体划分和内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质因素与生产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影响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发现影响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主要有3个:(1)孔隙结构特征。一般孔隙结构越复杂,孔径越小,开发效果越差。(2)砂体内部构型。砂体建筑结构越复杂,开发效果越差。(3)夹层频率的影响。适量的夹层提高厚油层的开发效果,而过量的夹层,则降低开发效果。除地质因素以外,还分析了渗流特点、贾敏效应以及压敏效应等开发因素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开发效果越差;贾敏效应降低开发效果;压敏效应越严重,开发效果越差。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提出了5种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措施:以小层为单位按单砂体合注合采、水平井开发、适当放大生产压差、尽量减小井距以及早期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建筑结构 注水开发 开发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单井处理技术及其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蒋焱 徐登霆 +2 位作者 陈健斌 岳胜辉 孙裕治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4-106,共3页
通过分析含蜡原油和常规稠油的不同族组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筛选出具防蜡作用的细菌F18菌组和具降黏作用的F16菌组,并通过其与原油作用实验探索细菌防蜡和降黏的机理.研究表明,F18菌组对长链脂肪烃的降解能力强,产表面活性剂能力强,经F1... 通过分析含蜡原油和常规稠油的不同族组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筛选出具防蜡作用的细菌F18菌组和具降黏作用的F16菌组,并通过其与原油作用实验探索细菌防蜡和降黏的机理.研究表明,F18菌组对长链脂肪烃的降解能力强,产表面活性剂能力强,经F18菌组作用后,原油中对结蜡贡献较大的烷烃组分减少,使原油含蜡量和凝固点下降;F16菌组能降低原油黏度,对黏度50~3000mPa·s(50℃)的原油的降黏率在30%~85%,经F16菌组作用后,原油的非烃组分减少,同时代谢产物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地改善常规稠油的流动性.已在696口油井上实施了微生物单井处理,取得了显著的增油和油井维护效果.已累计增油72843.5t,平均单井增油104.66t.其油井维护作用(特别是对含蜡油井)主要表现为延长热洗周期甚至代替热洗和减少化学药剂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单井处理 现场应用 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体系及油气输导子体系研究 被引量:36
10
作者 梁书义 刘克奇 蔡忠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7-332,共6页
油气成藏体系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油气成藏体系必须具备能够产生任何单一元素所不具备的功能(形成油气藏)的结构。根据... 油气成藏体系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油气成藏体系必须具备能够产生任何单一元素所不具备的功能(形成油气藏)的结构。根据独立烃源岩的发育情况及三大元素的匹配组合关系,油气成藏体系可分为单源一位、单源二位、单源三位、二源二位、二源三位及三源三位。每一元素均包含了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成藏体系的时间也就涵盖了从“源”到“输导”,再到“藏”的基本过程,它们的匹配组合也就具有了表示油气成藏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规律的属性特征。在输导体系成因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导体系的理论空间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要元素 结构 功能 输导体系 油气成藏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 被引量:18
11
作者 刘克奇 金之钧 +1 位作者 吕修祥 蔡忠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31-536,共6页
石 油
关键词 油气成藏 碳酸盐岩 奥陶系 塔中低凸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进行测井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福明 李洪奇 +1 位作者 邵才瑞 赵晓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1-123,共3页
将人工神经网络 (ANN)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测井沉积学解释中 ,可以实现井剖面沉积环境的连续自动解释 ,大大提高解释精度和工作效率。在确定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关键井 8种主要沉积相及测井响应模式的基础上 ,从测井曲线中提取出 10种具有... 将人工神经网络 (ANN)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测井沉积学解释中 ,可以实现井剖面沉积环境的连续自动解释 ,大大提高解释精度和工作效率。在确定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关键井 8种主要沉积相及测井响应模式的基础上 ,从测井曲线中提取出 10种具有较明确地质意义的特征参数 ,在岩心观察以及地区经验的基础上优选指示沉积相灵敏性较好的曲线组合 ,基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进行井剖面沉积微相自动解释。采用自行开发的软件解释了 40余口井的沉积微相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软件适用于具有一定区域背景知识和地质解释经验的人员。图 3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模式识别 测井 沉积微相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孙海宁 王洪宝 +1 位作者 欧浩文 张世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397-398,共2页
分析了砂砾岩储层地震反演及解释的难点,提出随机地震反演技术对砂砾岩储层进行反演,同时寻找到一种有效技术进行解释,即"极值滤波"技术,实例表明随机地震反演及极值滤波技术能对砂砾岩储层进行有效的描述。
关键词 砂岩 砾岩 储集层 地震勘探 反演 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模拟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立功 钟建华 +3 位作者 王海侨 赵密福 陈汉林 李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77,共3页
构造应力场的剧烈变化期与烃源岩排烃期、油气大规模运移期和聚集期具有较好的匹配性,盆地油气分布与其构造应力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构造应力特别是成藏期构造应力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盆地构造应力场通... 构造应力场的剧烈变化期与烃源岩排烃期、油气大规模运移期和聚集期具有较好的匹配性,盆地油气分布与其构造应力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构造应力特别是成藏期构造应力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盆地构造应力场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不同方式,影响甚至控制着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纪不同阶段的三维应力场数值动态模拟,分析该地区不同时期的应力场分布特点,结合已知的油气分布情况,认识应力场对油气分布的控制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应力场 数值模拟 应力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回归分析方法——响应曲面法在数值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5
作者 王涛 颜明 郭海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响应曲面回归分析法是一种优化过程的综合方法,利用该方法不仅可以建立连续变量曲面模型,还能形成响应曲面,对影响过程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进行评价,弥补了传统的单变量优化实验的不足。文中将该方法应用于二氧化碳驱油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响应曲面回归分析法是一种优化过程的综合方法,利用该方法不仅可以建立连续变量曲面模型,还能形成响应曲面,对影响过程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进行评价,弥补了传统的单变量优化实验的不足。文中将该方法应用于二氧化碳驱油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中,对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及交互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研究表明,响应曲面回归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数学分析方法,可以运用到石油领域的实验设计分析中,为科学研究和现场生产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曲面 回归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分区物质平衡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涌沂 车雄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2-46,共5页
传统物质平衡方法应用中,认为油藏中地层压力降处处相同.但实际上,由于低渗透油藏中不同区域的启动压力梯度不同,因而压力降差异较大.提出了用分区物质平衡方法确定低渗透油藏的弹性驱及溶解气驱采收率.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实... 传统物质平衡方法应用中,认为油藏中地层压力降处处相同.但实际上,由于低渗透油藏中不同区域的启动压力梯度不同,因而压力降差异较大.提出了用分区物质平衡方法确定低渗透油藏的弹性驱及溶解气驱采收率.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实现过程和矿场应用实例.算例结果表明:分区物质平衡方法的计算结果更加符合低渗透油藏的实际生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驱 溶解气驱 低渗透油藏 分区物质平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古近系构造样式对沉积及储集层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路智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77-285,共9页
近年来,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成为当前国际地质和油气勘探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构造对储集层质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缺乏。在对车镇凹陷构造、沉积、储集层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构造样式中沉积充填和储集层发育特征。构造样式对沉... 近年来,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成为当前国际地质和油气勘探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构造对储集层质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缺乏。在对车镇凹陷构造、沉积、储集层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构造样式中沉积充填和储集层发育特征。构造样式对沉积充填类型及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板式构造样式区仅发育近岸水下扇及少量滑塌浊积扇;铲式构造样式区除在边界断裂根部附近发育近岸水下扇外,其前端湖底扇常较发育;断阶式和坡坪式构造样式区受次级断裂控制,陆上与水下沉积常常共生,沉积类型多样,从冲积扇、扇三角洲到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均可发育。构造样式通过影响砂砾岩体的垂向叠置方式、规模和沉积类型及砂体结构,最终影响了其储集层质量。综合研究认为,断阶式和坡坪式构造样式区沉积类型丰富,为有利储集层最发育区;铲式构造样式区湖底扇发育,砂砾岩单层薄,为次级有利区;而板式构造样式区砂砾岩展布窄、单层厚度大,储集层质量最差。该认识为中低勘探程度的含油气断陷盆地中优质储集层发育带的预测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车镇凹陷 古近系 构造样式 砂砾岩 沉积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坝内部构型与井网匹配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卫 丁亚军 +1 位作者 宋智聪 罗水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基于港东油田构型地质模型,开展了曲流河点坝侧积层与注采井网的匹配性研究,分别研究了直井、水平井及侧钻水平井的井网模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采用排状注采井网的情况下,注采井数比低、井排垂直侧积层的注采井网开发效果好... 基于港东油田构型地质模型,开展了曲流河点坝侧积层与注采井网的匹配性研究,分别研究了直井、水平井及侧钻水平井的井网模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采用排状注采井网的情况下,注采井数比低、井排垂直侧积层的注采井网开发效果好。水平井开发时,水平段与侧积层正交时将会取得最佳的开发效果。采用侧钻水平井挖潜时,水平井段与注水井间应保持一定距离,本次研究中,注水井和水平井之间相隔3个侧积层且水平井段与侧积层成45度角斜交时剩余油挖潜效果最好。根据研究区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注采井网完善、水平井及侧钻水平挖潜3个方面将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型 点坝 侧积层 注采井网 匹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移窗信号自相关分析的振动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广孚 周凯迪 +2 位作者 朱赫 冯连雷 姚爱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6-174,共9页
针对目前潜油电泵的振动信号稳定性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平移窗信号自相关分析方法,并定义了稳定指数用于定量评价振动信号的稳定性。首先利用滑动叠加平均法获得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地代表振动信号周期性特征的窗信号;然后将该... 针对目前潜油电泵的振动信号稳定性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平移窗信号自相关分析方法,并定义了稳定指数用于定量评价振动信号的稳定性。首先利用滑动叠加平均法获得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地代表振动信号周期性特征的窗信号;然后将该窗信号在振动信号上平移并进行自相关分析,从而获得自相关系数序列;最后对自相关系数序列进行处理得到稳定指数。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有效地评判信号是否存在振动幅度不稳定或振动周期不稳定的现象,并成功地检验出具有潜在故障的电泵,验证了该方法在评价振动信号稳定性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油电泵 窗信号 自相关系数序列 稳定指数 振动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衍射残余应力测试技术在纤维状方解石脉体现今应力状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存飞 董春梅 +7 位作者 王倩 孙钰 封猛 刘振阳 杨国杰 于大川 郭瑷铭 袁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0,共8页
以济阳坳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的纤维状方解石脉体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残余应力测试技术定量获得方解石脉体受到的现今应力类型及大小,建立方解石脉体剪切破裂的应力模型和判别式,明确方解石脉体中破裂线的力学... 以济阳坳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的纤维状方解石脉体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残余应力测试技术定量获得方解石脉体受到的现今应力类型及大小,建立方解石脉体剪切破裂的应力模型和判别式,明确方解石脉体中破裂线的力学成因,并分析孔隙流体压力对方解石脉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状方解石脉体的垂向有效应力为59 MPa,水平有效应力为16 MPa,处于三向挤压的空间应力状态中;任意剖面上的有效应力模型和剪切破裂判别式决定了方解石脉体表现为共轭剪切破裂,破裂线呈折线状或曲线状,理论破裂角为45°或28°,与薄片实际测量结果一致但也受薄片磨制方向影响;孔隙流体压力导致正应力减小而剪应力不变,影响页岩岩石骨架或方解石脉体的破裂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状方解石脉体 残余应力 应力模型 破裂线 孔隙流体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