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气泡沫驱提高高渗透特高含水油藏采收率技术——以梁家楼油田纯56块为例 被引量:28
1
作者 赵淑霞 彭彦素 +1 位作者 于红军 王少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4-76,共3页
梁家楼油田纯56块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构造顶部及厚油层上部,常规措施挖潜效果越来越差,剩余储量动用难度大,油藏处于低效开发状况,为此,开展了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重建了该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 梁家楼油田纯56块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构造顶部及厚油层上部,常规措施挖潜效果越来越差,剩余储量动用难度大,油藏处于低效开发状况,为此,开展了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重建了该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进行历史拟合和注入参数优化,预测氮气泡沫驱开发指标及经济效益,通过对氮气水、氮气泡沫同注或交替注入4类36个方案开发指标的分析对比,选择氮气泡沫同注,6口注入井分为3组交替注入2个周期,平均单井氮气注入量为73.6×104m3,起泡剂用量为75t,预计提高采收率5.7%。先导试验选取井组1注7采,6口井见效,综合含水率下降0.8%,增油量为8.1t/d,取得了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高渗透 剩余油 氮气泡沫驱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纯化油田西部侵入岩裂缝系统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胡冬亮 吴时国 +1 位作者 蒲玉国 刘元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7-69,74,共4页
针对东营凹陷纯化油田侵入岩裂缝发育的地质情况,利用常规地震资料、倾角测井资料和测井曲线,采用地震波相干技术、地震波属性分析技术和地层曲率法分析了火成岩裂缝的展布规律,形成了火成岩裂缝识别和追踪技术。距离断层较近或断层发... 针对东营凹陷纯化油田侵入岩裂缝发育的地质情况,利用常规地震资料、倾角测井资料和测井曲线,采用地震波相干技术、地震波属性分析技术和地层曲率法分析了火成岩裂缝的展布规律,形成了火成岩裂缝识别和追踪技术。距离断层较近或断层发育的构造顶部为裂缝最发育区,根据成因将裂缝分为早期收缩裂缝和晚期构造裂缝。通过对该区的成藏条件分析,提出了纯87-1小火成岩体内高部位和纯97小火成岩体南部2个有利钻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 地应力 裂缝 识别技术 纯化油田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112块沙四段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工艺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姜慧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8-90,共3页
梁112块沙四段薄互层油藏属于典型的高压、特低渗透油藏,具有油层多、单层薄、砂岩与泥岩交互等特点。常规压裂效果不理想。通过建立单井模型,确定了压裂应以增加裂缝的长度为主;利用FracproPT软件模拟优化加砂规模;根据油层物性特点优... 梁112块沙四段薄互层油藏属于典型的高压、特低渗透油藏,具有油层多、单层薄、砂岩与泥岩交互等特点。常规压裂效果不理想。通过建立单井模型,确定了压裂应以增加裂缝的长度为主;利用FracproPT软件模拟优化加砂规模;根据油层物性特点优化射孔方案;配套应用粉陶降滤和控制缝高等技术优化了水力压裂工艺。2004年共对11口井实施了大型水力压裂,平均加砂量为42.5m3,平均加砂强度为1.6m3/m,累积增产原油达2.75×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薄互层 水力压裂 降滤 梁112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分段射孔完井方案优化 被引量:34
4
作者 孟红霞 陈德春 +2 位作者 海会荣 赵淑霞 刘业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4-87,共4页
针对水平井应用中水气脊进、完井和生产作业成本高、油井产量并非随射孔段长度线性增加等问题,综合考虑影响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各项因素,基于大芦湖油田的地质资料,利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水平井方位、水平生产... 针对水平井应用中水气脊进、完井和生产作业成本高、油井产量并非随射孔段长度线性增加等问题,综合考虑影响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各项因素,基于大芦湖油田的地质资料,利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水平井方位、水平生产井段长度和射孔位置、射孔段的长度与射孔段数的组合方案对油田开发指标的影响,进行了水平井分段射孔完井方案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芦湖油田沙三段中亚段42小层部署1口水平井,将水平井的水平生产井段平均分成5段时,在完井初期采用同时射开趾部和跟部2段、中间3段避射的完井方式,累积采油量及采收率较高,可获得很好的开发效果,同时节约射孔完井和生产作业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射孔 水平井 完井方案 优化 大芦湖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油粘性指进表征方法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东霞 苏玉亮 +2 位作者 高海涛 吴春新 姜书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66,共4页
针对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油过程中的粘性指进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研究了一维CO_2非混相驱油粘性指进的表征方法,重点分析注采压差与油层温度等因素对CO_2非混相驱油粘性指进的影响,并回归了这些因素对CO_2非混相驱油粘性指进的影... 针对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油过程中的粘性指进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研究了一维CO_2非混相驱油粘性指进的表征方法,重点分析注采压差与油层温度等因素对CO_2非混相驱油粘性指进的影响,并回归了这些因素对CO_2非混相驱油粘性指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_2非混相驱油时粘性指进距离随驱替时间的推进呈指数形式增长。在计算参数范围内,相同油层温度下,当注采压差小于7MPa时,随着注采压差的增大,CO_2非混相驱油粘性指进程度增大;当注采压差大干7MPa时,随着压差增大,粘性指进程度逐渐降低。注采压差一定时,随着油层温度升高,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降低,原油粘度降低速度减缓,油气流度比增大,CO_2非混相驱油粘性指进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油 粘性指进 表征方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形成机理与预测 被引量:30
6
作者 毛振强 谷建伟 董平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7-79,116,共3页
疏松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易形成大孔道,导致注水无效循环,降低注水开发效果。进行大孔道形成机理与预测的研究,有助于指导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治理,改善开发效果。结合室内实验结果和矿场生产资料,分析了大孔道形成的地质条件、流体条件... 疏松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易形成大孔道,导致注水无效循环,降低注水开发效果。进行大孔道形成机理与预测的研究,有助于指导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治理,改善开发效果。结合室内实验结果和矿场生产资料,分析了大孔道形成的地质条件、流体条件和开发因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地层韵律性、层间渗透率差异倍数、油水密度差、油水粘度比、采液速度等对大孔道形成的影响。经对比分析,建立了综合系数与油藏形成大孔道之间的变化关系,指出可采用综合系数来预测大孔道的形成,并给出了正韵律、反韵律油藏大孔道形成时该值的界限。以孤东油田七区西Ng63+4油藏为例,利用综合系数判断了大孔道的形成,结果与多种测试分析资料吻合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油藏 大孔道 形成机理 预测 层间差异 韵律性 综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樊31北块特低渗透油藏初始含水率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7
作者 毛振强 李明 +1 位作者 于红军 青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65,共4页
樊31北块属于特低渗透油藏,其初始含水率要比中高渗透油藏的初始含水率高得多,并且开井生产后含水率会持续下降一段时间。通过分析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流体流动的微观机理认为,油藏构造特征、地层沉积特征、钻井和压裂过程造成的水锁效应... 樊31北块属于特低渗透油藏,其初始含水率要比中高渗透油藏的初始含水率高得多,并且开井生产后含水率会持续下降一段时间。通过分析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流体流动的微观机理认为,油藏构造特征、地层沉积特征、钻井和压裂过程造成的水锁效应、贾敏效应、地层微裂缝的动态变化、启动压力梯度和岩石物性特征是引起初始含水率差异的因素,并利用樊31北块的物性参数定量计算了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水锁效应 贾敏效应 特低渗透油藏 初始含水率 启动压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霸县凹陷鄚州—高家堡地区沙三段滑塌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6
8
作者 马晖 苑保国 +3 位作者 吴国琼 姜在兴 吕林 张瑞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53,共3页
通过岩心、薄片、粒度、测井及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在霸县凹陷鄚州—高家堡地区沙三段首次发现了滑塌浊积岩,并对其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滑塌浊积岩的粒度较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结构和构造均反映了沉积物滑... 通过岩心、薄片、粒度、测井及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在霸县凹陷鄚州—高家堡地区沙三段首次发现了滑塌浊积岩,并对其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滑塌浊积岩的粒度较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结构和构造均反映了沉积物滑塌再沉积的特点,沉积单元从下到上可概括为鲍马序列:平行层理段(B)、流水沙纹层理段(C)、水平层理段(D)和泥岩段(E),常发育BCDE,BCD,BCE和DE型组合序列。霸县凹陷鄚州—高家堡地区沙三段滑塌浊积岩是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同沉积断层频繁活动和水体振荡作用下滑塌形成的,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塌浊积岩 鲍马序列 沙三段 鄚州-高家堡 霸县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坝砂特低渗透油藏经济动用技术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6
9
作者 赵淑霞 于红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6-98,共3页
针对滩坝砂特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埋藏深、层多且薄、物性差、改造难度大、注水难,常规开采难以经济动用的矛盾,以经济动用为出发点,突出压裂技术的改进与优化,通过应用降滤失和控制缝高2项主导技术,实现了压裂规模及产能的突破。通... 针对滩坝砂特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埋藏深、层多且薄、物性差、改造难度大、注水难,常规开采难以经济动用的矛盾,以经济动用为出发点,突出压裂技术的改进与优化,通过应用降滤失和控制缝高2项主导技术,实现了压裂规模及产能的突破。通过单井经济极限产油量的研究、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的确定,结合压裂裂缝研究,优化部署了弹性开发井网。2004年以来运用大型压裂弹性开发模式在梁112块等6个区块实施了产能建设,动用石油地质储量达1781×10^4t,建成产能达21.8×10^4t,实现了滩坝砂特低渗透薄互层油藏的经济有效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砂 薄互层 特低渗透 大型压裂 弹性开发 经济动用 博兴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青城凸起成藏模式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宫健 胡业文 王志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50,共3页
济阳坳陷青城凸起地质条件复杂,油藏类型多样,油气分布复杂,勘探难度较大。虽然历经40多年的勘探,但近几年仍有较大发现。在对青城凸起构造演化、地层特征、圈闭类型和油气运移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油藏类型及油气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不... 济阳坳陷青城凸起地质条件复杂,油藏类型多样,油气分布复杂,勘探难度较大。虽然历经40多年的勘探,但近几年仍有较大发现。在对青城凸起构造演化、地层特征、圈闭类型和油气运移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油藏类型及油气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不同油藏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勘探方法和勘探方向,取得了显著效果。研究认为,地层不整合油藏主要分布在北部斜坡带,油气受地层剥蚀线控制;地层超覆油藏主要分布在南部凸起区,上超砂体与不整合面相配套或超覆线与构造线相交控制油气分布;断块油藏受断裂系统控制成藏,在全区分布;潜山油藏沿高青大断层走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闭类型 成藏模式 勘探方向 勘探方法 青城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南坡异常高压分布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福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45,共3页
东营凹陷南坡异常高压的分布与成藏关系密切,在1500m以下的埋深条件下,可以采用半对数式回归正常趋势线方程求取压实系数,再运用声波时差与地层压力的关系计算剩余压力。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南坡的异常高压在2500m左右开始产生;在平面... 东营凹陷南坡异常高压的分布与成藏关系密切,在1500m以下的埋深条件下,可以采用半对数式回归正常趋势线方程求取压实系数,再运用声波时差与地层压力的关系计算剩余压力。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南坡的异常高压在2500m左右开始产生;在平面上,地层剩余压力由洼陷中心向边缘减小,沙三段与沙四段压降特征不同,但主要压降方向均是地下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其中沙四段存在3个重要油气优势运移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时差 异常高压 剩余压力 油气运移 东营凹陷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城凸起地层不整合油藏分布规律及勘探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晖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49,53,共3页
青城凸起北部斜坡带古近系与上覆馆陶组为不整合接触,形成了一系列地层不整合圈闭和油藏,但油藏成因、油气分布和勘探方式尚不清楚。通过对地层不整合成因、油气运移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认为地层不整合油藏平面上沿地层剥蚀线呈... 青城凸起北部斜坡带古近系与上覆馆陶组为不整合接触,形成了一系列地层不整合圈闭和油藏,但油藏成因、油气分布和勘探方式尚不清楚。通过对地层不整合成因、油气运移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认为地层不整合油藏平面上沿地层剥蚀线呈条带状分布,纵向上各个砂体呈叠瓦状分布。提出井震结合、地层倾角计算和立体几何法计算地质储量等方法描述含油条带,并利用水平井技术勘探、开发地层不整合油藏。通过几年滚动勘探,成功发现了高10块、高424块等地层不整合油藏,验证了这套勘探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 地层不整合 水平井 分布规律 勘探方法 青城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中子水流测井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任建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93,共3页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时,搞好注入井的测试调剖和加大注入井的管理在开发调整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脉冲中子水流测井是一种测量水流速度的测井技术,其利用脉冲中子与氧元素相互作用后能放射出特征伽马射线,通过检测伽马射线来确定仪器...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时,搞好注入井的测试调剖和加大注入井的管理在开发调整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脉冲中子水流测井是一种测量水流速度的测井技术,其利用脉冲中子与氧元素相互作用后能放射出特征伽马射线,通过检测伽马射线来确定仪器周围含氧流体的流动情况。该技术可以穿透油管和套管进行测试,且不受流体流动方向、管内或管外流动的限制;还可实现对配注井内的管柱工具是否堵死、泄漏以及管外窜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中子 氧活化 注入剖面 管外窜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