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源砂质辫状河储集层内部隔夹层研究与地质建模——以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六区馆上段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乔雨朋 邱隆伟 +3 位作者 宋子怡 王军 宋璠 刘卫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51,共11页
河流相储层内部隔夹层研究对其储层内部构型表征及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六区为例,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对远源砂质辫状河的单井、连井以及平面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沉积微相控制和岩心、测井标定,对不... 河流相储层内部隔夹层研究对其储层内部构型表征及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六区为例,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对远源砂质辫状河的单井、连井以及平面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沉积微相控制和岩心、测井标定,对不同层次的隔夹层进行了识别以及特征描述;基于密井网的约束对心滩内部夹层的规模与产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单层间夹层多是物性夹层,单砂体之间夹层包括泥质夹层与泥砾夹层,增生体之间的夹层为落淤层,落淤层宽度为80~400 m,长度为350~1630 m,落淤层在滩头倾角约为2.03°,在滩尾倾角为1.28°,在两翼倾角为1.58°。利用界面约束方法,对储层内部夹层进行了构型建模,建立了一套能够进一步深度表征辫状河内部非均质性的构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源砂质辫状河 隔夹层 构型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台油田碳酸盐岩潜山裂缝充填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志勇 杜玉山 +2 位作者 陈开远 王玉芹 金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8,共9页
为研究富台潜山油田有效裂缝分布区域,利用岩心、薄片、流体包裹体分析等资料对富台潜山储层进行系统分析。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富台潜山裂缝充填成因主要是深层热液作用;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少量为硬石膏;裂缝充填受围岩岩性、裂缝... 为研究富台潜山油田有效裂缝分布区域,利用岩心、薄片、流体包裹体分析等资料对富台潜山储层进行系统分析。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富台潜山裂缝充填成因主要是深层热液作用;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少量为硬石膏;裂缝充填受围岩岩性、裂缝性质、热液温度和流速、与断层距离等多种因素控制。富台潜山的裂缝纵向上冶里-亮甲山组、凤山组的白云岩储层充填程度低,上、下马家沟组灰岩充填程度高;平面上背斜轴部远离埕南大断层及二台阶断层的部分充填程度低,靠近这2条断层区域充填程度高;低充填程度区为有效裂缝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潜山 裂缝充填特征 裂缝充填控制因素 深层热液 富台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水下扇微相划分研究及意义初探——以滦平盆地下白垩统西瓜园组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白立科 邱隆伟 +6 位作者 杨勇强 杜玉山 王军 韩晓彤 董道涛 杨保良 汪丽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46-2459,共14页
滦平盆地下白垩统西瓜园组沉积期发育大量的粗碎屑岩沉积,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以及结合无人机摄影技术,将流体搬运机制与微相划分相结合,对断陷湖盆内部粗碎屑沉积体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滦平盆地西瓜园组沉积期北部受边界断层活动影响... 滦平盆地下白垩统西瓜园组沉积期发育大量的粗碎屑岩沉积,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以及结合无人机摄影技术,将流体搬运机制与微相划分相结合,对断陷湖盆内部粗碎屑沉积体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滦平盆地西瓜园组沉积期北部受边界断层活动影响,发育典型陆相断陷湖盆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根据露头观测及研究,可划分出扇根、扇中及扇端三种亚相。其中扇根亚相以碎屑物质直接入湖、岩性较粗、分选极差、无磨圆为特征。扇中亚相采用"水下河道微相"及"边缘微相"的划分方式,水下河道微相可见同时发育由碎屑流及浊流两种不同流体性质控制的沉积体,沉积迅速,界限清晰且含轻微冲刷,横向连续性较为稳定,砾石出现一定定向性,磨圆较差,在扇中亚相中最为发育;边缘微相沉积相对较为混杂,漂砾较为常见,可见明显的板状交错层理,横向连续性差,指示河道的改道或者边缘沉积,不发育冲刷-充填构造。扇端亚相以砂泥岩薄互层或者厚层细砂岩为特征,可见细小砾石层。微相划分方法结合流体搬运机制及沉降方式,更加具有成因性依据,同时更好地解释了远离物源区的稳定砾石层发育。研究结果为近岸水下扇内部砂体发育规律和叠置关系研究及下一步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粗碎屑岩 沉积特征 滦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哈尔里克二叠纪奥莫尔塔格碱性花岗岩特征、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希节 张奎华 +1 位作者 张关龙 周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9-946,共18页
新疆哈尔里克山东段发育的奥莫尔塔格碱性花岗岩岩体侵位于小铺东花岗岩中,岩体岩性较为均一,呈紫红色,含有典型的碱性镁铁矿物镁钠铁闪石和霓石,副矿物有锆石、钛铁矿以及萤石等。化学成分上,该岩体富硅、碱、铁,贫钙、镁,低铝,富Rb、T... 新疆哈尔里克山东段发育的奥莫尔塔格碱性花岗岩岩体侵位于小铺东花岗岩中,岩体岩性较为均一,呈紫红色,含有典型的碱性镁铁矿物镁钠铁闪石和霓石,副矿物有锆石、钛铁矿以及萤石等。化学成分上,该岩体富硅、碱、铁,贫钙、镁,低铝,富Rb、Th、Cs、U、Zr,贫Ba、Sr、P、Ti等,Nb、Ta、Hf和Ga等元素的含量也较高,104Ga/Al值变化于3.41~3.65之间。稀土元素总量较高,配分模式右倾,并具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30~0.33);具有较高的锆饱和温度(940~952℃,平均为947℃)。锆石LA-ICP-MS定年测得代表性样品的U-Pb年龄为288.9±1.6 Ma,表明该岩体属于早二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奥莫尔塔格碱性花岗岩具有偏高的εHf(t)值(+8.7^+12.5)和较年轻的单阶段模式年龄(600~430 Ma),并以具较高的Y/Nb值(2.92~3.17)特征类似于A2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奥莫尔塔格A2型碱性花岗岩是新生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相当于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钙碱性的岩石后,它们作为源岩发生再次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后碰撞 东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哈密地区早二叠世花岗岩体及镁铁质包体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希节 张奎华 周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334-2354,共21页
花岗岩中包体是区域构造与深部过程研究结合的良好窗口,对研究花岗岩的成因和壳-幔相互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东天山南山口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广泛发育镁铁质包体。主量元素组成上,寄主花岗岩岩具有中酸性、准铝质、富碱、富钾等特... 花岗岩中包体是区域构造与深部过程研究结合的良好窗口,对研究花岗岩的成因和壳-幔相互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东天山南山口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广泛发育镁铁质包体。主量元素组成上,寄主花岗岩岩具有中酸性、准铝质、富碱、富钾等特征;镁铁质包体则偏基性、贫钾。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上,富集Rb、K、Th、U,贫Sr、P、Nb、Ta、Ti,且Zr、Hf含量相对较高,具中-强的铕负异常(0.46~0.57)。镁铁质包体与寄主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但相对富集Sr、P,贫Zr、Hf,铕负异常中等或不明显(0.80~0.93)。闪长质包体属于同源包体,为寄主花岗岩同源母岩浆经结晶分异形成的早期产物。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该南山口岩体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与寄主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98.2±2.0Ma和294.0±2.7Ma,包体与寄主岩样品具有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暗示其母岩浆来自新元古代晚期和早古生代亏损地幔中分离的新生地壳。该高钾钙碱性的花岗岩及其包体可能形成于东天山后碰撞背景下的板片断离后引起软流圈上涌,底侵体带来的热能使得新元古代晚期和早古生代的新生地壳发生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花岗岩 镁铁质微粒包体 同源岩浆 晚古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灰岩热储分布特征及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晓燕 赵铭海 +4 位作者 杨永红 郗凤琨 黄蓉 尚冰 张红波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05-1112,共8页
利用钻井、测井、试油等油气勘探资料,对济阳坳陷灰岩潜山的构造演化、热储分布、地热资源形成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明确了该区灰岩潜山热储的成因类型为沉积盆地传导型,热储层主要为北东向潜山新近系覆盖的基岩凸起区寒武系-奥陶... 利用钻井、测井、试油等油气勘探资料,对济阳坳陷灰岩潜山的构造演化、热储分布、地热资源形成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明确了该区灰岩潜山热储的成因类型为沉积盆地传导型,热储层主要为北东向潜山新近系覆盖的基岩凸起区寒武系-奥陶系。地热水主要为可更新性差的沉积埋藏水,腐蚀性和结垢性较强。热储法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资源量10.75×10~9GJ,可采地热资源量1.61×10~9G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灰岩热储 热传导通道 资源量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岩相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51
7
作者 杨万芹 蒋有录 王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9-26,共8页
根据岩心及其分析化验资料,从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有机质丰度等方面划分泥页岩岩相类型;从古气候、古物源、古水深、古盐度和古水体的氧化还原性5个方面分析古环境,建立环境指标分级量化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 根据岩心及其分析化验资料,从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有机质丰度等方面划分泥页岩岩相类型;从古气候、古物源、古水深、古盐度和古水体的氧化还原性5个方面分析古环境,建立环境指标分级量化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沉积环境特征具有气候由干燥—半干燥—半潮湿,水体由半深水到深水、从强还原性逐渐到还原性、盐度从盐水到咸水到半咸水,物源从较少到较多的规律变化,共划分了6个环境组合;并建立了沉积环境与泥页岩岩相之间的关系,即有机质丰度主要受盐度控制,盐水区为含有机质的岩相,咸水区和半咸水区为富有机质的岩相;结构主要受气候和水深控制,气候干燥—半干燥、半深水环境发育纹层状的岩相,气候半潮湿、深水环境发育层状的岩相;岩性主要受气候和物源控制,气候干燥、物源少的环境发育泥质灰(云)岩和灰(云)岩的岩相,气候半潮湿、物源较多的环境发育灰质泥岩的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泥页岩岩相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沾化凹陷压力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8
作者 邱贻博 王永诗 +1 位作者 高永进 贾光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31,共8页
根据东营、沾化凹陷的实测地层压力的统计、泥岩声波时差测井响应以及超压剖面发育特征的研究,将东营、沾化2个凹陷的超压划分为单一强超压和复合超压2种超压系统。单一强超压系统分布在东营凹陷,纵向上发育1个超压系统(沙三—沙四段),... 根据东营、沾化凹陷的实测地层压力的统计、泥岩声波时差测井响应以及超压剖面发育特征的研究,将东营、沾化2个凹陷的超压划分为单一强超压和复合超压2种超压系统。单一强超压系统分布在东营凹陷,纵向上发育1个超压系统(沙三—沙四段),超压系统发育规模大、分布范围广、超压幅度强,压力系数可达2.0。复合超压系统分布在沾化凹陷,纵向上发育3个超压系统,上超压系统位于沙一段,超压幅度较弱,最大压力系数不超过1.4;中超压系统位于沙三段,超压幅度较强,压力系数可达到1.8;下超压系统位于沙四下亚段,超压幅度也较强。压力结构的差异性与烃源岩的发育层系、热演化的程度、压力封闭层的分布以及断裂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沾化凹陷 超压系统 压力结构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模式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佑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4-41,共8页
利用钻井、地震及大量分析化验资料,对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的油气输导要素及输导样式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石炭系发育断层、毯砂、风化淋滤层3种油气输导单元,形成了断层-毯砂、断层-淋滤层、走滑断层等3种有效输导样式,控... 利用钻井、地震及大量分析化验资料,对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的油气输导要素及输导样式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石炭系发育断层、毯砂、风化淋滤层3种油气输导单元,形成了断层-毯砂、断层-淋滤层、走滑断层等3种有效输导样式,控制了油气向盆缘凸起区大规模运移。根据车排子凸起东西两翼油藏在油源、输导要素等方面的差异,建立了"毯砂-风化淋滤层和走滑断层油气运移、断阶带优储聚集"的近源运聚模式及"毯砂-风化淋滤层油气运移、斜坡区优储聚集"的远源运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输导体系 石炭系 火山岩油藏 油气运聚模式 车排子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阻力分析的不同压力环境下圈闭含油性预测方法——以东营凹陷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贻博 王永诗 +2 位作者 高永进 贾光华 刘鑫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4-29,共6页
针对东营凹陷成藏压力环境复杂和不同压力环境下成藏动、阻力存在差异的情况,在分析不同成藏压力环境下成藏动、阻力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动力学分析的不同压力环境下圈闭含油性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东营凹陷梁75—梁76地区沙四段滩坝... 针对东营凹陷成藏压力环境复杂和不同压力环境下成藏动、阻力存在差异的情况,在分析不同成藏压力环境下成藏动、阻力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动力学分析的不同压力环境下圈闭含油性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东营凹陷梁75—梁76地区沙四段滩坝砂油气成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超压环境下,在生烃超压作用下,有效孔隙度>10%的储层含油饱和度>50%,具有大面积成藏的特点;压力过渡环境下,梁75—梁76地区的西部剩余压力差较大,是油气的有利指向区;常压环境下,油气在浮力作用下具有高点汇聚,高孔富集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学 压力环境 成藏动阻力 圈闭含油性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碱三元复合驱体系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淑凤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0-124,共5页
为明确有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采用旋转滴法研究了有机碱三元复合驱体系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研究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醇酰胺6501能够有效降低正癸烷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浓度为2.0 g/L时6501溶液与正... 为明确有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采用旋转滴法研究了有机碱三元复合驱体系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研究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醇酰胺6501能够有效降低正癸烷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浓度为2.0 g/L时6501溶液与正癸烷间的界面张力稳态值为10-1m N/m;有机碱乙醇胺或二乙醇胺的加入可以进一步将体系与正癸烷间的界面张力降至10-2m N/m,这主要是由于有机碱能够影响烷醇酰胺的溶解性及其在界面上的分子排列,乙醇胺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大于二乙醇胺;聚合物类型对有机碱三元复合体系与正癸烷间的界面张力有较大影响,加入水溶性聚合物后的有机碱三元体系与正癸烷间的界面张力可降至10-3m N/m,而加入疏水缔合聚合物后的有机碱三元体系与正癸烷间界面张力瞬时值升高,稳态值变化不大,保持在10-1m N/m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胺 二乙醇胺 烷醇酰胺 聚合物 正构烷烃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密坳陷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分析
12
作者 田连玉 汪誉新 +1 位作者 许开前 刘庆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51-154,178,共5页
哈密坳陷因未有钻井揭示,石炭系是否发育,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根据哈密坳陷内新钻探井红1井情况,进行火山岩SHRIMP锆石U-Pb测年,确定红1井3 536~3 549 m安山岩的锆石年龄为(298.2±3.5)Ma,处于晚石炭世格舍尔阶与早二叠世... 哈密坳陷因未有钻井揭示,石炭系是否发育,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根据哈密坳陷内新钻探井红1井情况,进行火山岩SHRIMP锆石U-Pb测年,确定红1井3 536~3 549 m安山岩的锆石年龄为(298.2±3.5)Ma,处于晚石炭世格舍尔阶与早二叠世阿瑟尔阶的界限附近。综合岩石岩性组合、常规测井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将红1井段3 497~4 352 m确定为石炭系,对哈密坳陷石炭系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密坳陷 石炭纪 SHRIMP锆石U-PB测年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带中段早侏罗世岩浆作用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孟元库 许志琴 +3 位作者 徐扬 李日辉 孙敬博 张奎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6-1215,共20页
以藏南冈底斯带中段的东嘎花岗岩体和奴玛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据此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大地构造意义。东嘎花岗岩体主要由石英、长石以及少量黑云母、角闪石组成;奴玛花岗岩... 以藏南冈底斯带中段的东嘎花岗岩体和奴玛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据此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大地构造意义。东嘎花岗岩体主要由石英、长石以及少量黑云母、角闪石组成;奴玛花岗岩体主要由石英、长石以及少量黑云母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东嘎花岗岩体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85.8±2.3 Ma,奴玛花岗岩体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85.9±2.2Ma和185.1±1.7 Ma,两个岩体具有一致的成岩年龄,为同一期岩浆事件的产物。在地球化学组成上,两个岩体均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明显的俯冲带岩浆岩特征;里特曼指数和铝饱和指数显示,两个岩体属于弱过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锆石Lu-Hf结果显示,两个岩体均具有显著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和极高的εHf(t)值(分别为+11.14^+15.55,平均值+13.76;+9.49^+15.52,平均值+13.56)以及相对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反映了它们的源区以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为主。综合研究表明:早侏罗世(普林斯巴期)时,藏南冈底斯地区应为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和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体的北向俯冲有关,其成因与幔源岩浆的底侵引起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侏罗世 锆石U-PB定年 岩石成因 新特提斯洋 冈底斯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山及周缘二叠系风城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发育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学良 张奎华 +3 位作者 林会喜 张关龙 侯读杰 王圣柱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9-708,共10页
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识别、阴极发光等手段,确定了哈山及周缘地区二叠系风城组发育陆源碎屑岩、含灰质碎屑岩、岩盐、云质岩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碳氧同位素、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X衍射分析确定了风城组沉积时处于咸化的沉积... 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识别、阴极发光等手段,确定了哈山及周缘地区二叠系风城组发育陆源碎屑岩、含灰质碎屑岩、岩盐、云质岩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碳氧同位素、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X衍射分析确定了风城组沉积时处于咸化的沉积背景下。同时,根据研究区内岩心的沉积构造等相标志特征分析,识别出风城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碱性盐湖两大沉积相,且风城组从一段到三段整体反映了研究区湖水逐渐扩大再逐渐缩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沉积相 云质岩 盐湖 哈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网格内两相流动界面位置的精确定位算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红霞 苏军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7,共9页
针对流体体积(VOF)法处理两相流动界面张力的虚拟流体方法无法准确确定亚网格内界面位置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界面位置定位算法。该方法根据界面两侧单元界面曲度在亚网格内构建变曲度弧线,实现了两相界面的高精度近似,完成了网... 针对流体体积(VOF)法处理两相流动界面张力的虚拟流体方法无法准确确定亚网格内界面位置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界面位置定位算法。该方法根据界面两侧单元界面曲度在亚网格内构建变曲度弧线,实现了两相界面的高精度近似,完成了网格单元中心连线和界面交点位置以及该位置的曲度的准确求取,成功地考虑了界面曲度对亚网格内界面位置的影响,同时方法本身不受网格类型及空间维度的限制。针对毛细管上升、静态液滴、二维气泡上升以及三维气泡上升等物理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界面曲度对亚网格界面位置可产生显著影响;亚网格内界面位置的准确捕捉以及该位置点界面曲度的准确求取可以显著改善VOF方法的预测精度,模拟结果显示最好可提高3.5倍。该方法可为复杂结构内高表面张力驱动流提供新的预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表面流 数值模拟 表面张力 流体体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北凹陷走滑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登超 杨贵丽 +6 位作者 马立驰 刘晓林 辛也 田雯 王园园 王志英 郝冉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10-2421,共12页
潍北凹陷是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形成的走滑拉分盆地,走滑作用对断裂体系演化、圈闭形成及油气成藏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孔店组沉积时期,郯庐断裂经历了左旋走滑和右旋走滑两个阶段,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断层性质及发育程度等具有显著差异,多... 潍北凹陷是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形成的走滑拉分盆地,走滑作用对断裂体系演化、圈闭形成及油气成藏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孔店组沉积时期,郯庐断裂经历了左旋走滑和右旋走滑两个阶段,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断层性质及发育程度等具有显著差异,多期走滑活动使其东部地区形成了三条南北走向的弱走滑断裂带。同时,多期次走滑活动形成了大量与走滑作用相关的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圈闭条件。此外,郯庐断裂走滑活动直接影响了潍北凹陷油气的运聚。宏观上,油气沿走滑作用形成的北西向鼻状构造带向东南运移并聚集;微观上,油气沿右旋走滑形成的近东西向拉张断层,在"拧毛巾"作用下,自西向东运移,并被北北东向-近南北向走滑断层封堵成藏;平面上,与三个弱走滑断裂带相对应,油气藏呈现"近东西向延伸,南北带状展布"的特征。中部弱走滑断裂带北端及中段是下步重点勘探方向,西部弱走滑断裂带可作为致密砂岩油藏和页岩油气的攻关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潍北凹陷 走滑断裂体系 控藏作用 油藏展布规律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密坳陷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庆敏 汪誉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8-22,共5页
长期对哈密坳陷石炭系是否发育,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对哈密坳陷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红1井石炭纪火山岩属于亚碱性系列,富钾、亏损Ti、Nb、Ta等高场强元素,即典型的"TNT"负异常,应形成于岛弧环境;红1井石炭纪火... 长期对哈密坳陷石炭系是否发育,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对哈密坳陷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红1井石炭纪火山岩属于亚碱性系列,富钾、亏损Ti、Nb、Ta等高场强元素,即典型的"TNT"负异常,应形成于岛弧环境;红1井石炭纪火山岩的形成与北部的卡拉麦里-麦钦乌拉洋盆洋壳向南俯冲有关,在洋壳俯冲、消减、熔融作用下,喷发形成了哈尔力克岛弧,其南部的哈密坳陷应为弧后盆地。此类盆地易形成烃源岩及火山岩储层,对石炭系成藏极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密坳陷 石炭纪 弧后盆地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