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4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胜利油田沾3区块内源微生物室内模拟激活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包木太 王兵 +1 位作者 袁长忠 李希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334-2338,共5页
在考察了国内外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情况的基础上,采用1#~4#激活剂配方对沾3区块注入水中微生物群落进行了选择性激活,对激活后总菌、有益菌、有害菌的数量及表面张力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室内模拟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4#激... 在考察了国内外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情况的基础上,采用1#~4#激活剂配方对沾3区块注入水中微生物群落进行了选择性激活,对激活后总菌、有益菌、有害菌的数量及表面张力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室内模拟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4#激活剂配方能有效刺激有益菌的生长,同时对有害菌SRB实现了较为有效的抑制,压力和多孔介质对微生物的生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多孔介质的影响较压力的影响要显著一些,KNO3的激活效果及提高残余油采收率的效果要优于NH4NO3,硝酸盐含量从0.1%到0.2%的增加能增加有益菌的数目,但对采收率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室内模拟驱油实验表明,在水驱基础上内源微生物驱可提高采收率达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激活剂 压力 多孔介质 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耀忠 赵铭海 +2 位作者 周涌沂 张明安 孙业恒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28,共5页
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勘探开发的关键支撑技术,明确目前该领域的技术进展是下一步工作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勘探开发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得到改善,已有的盆地模拟、构造解释、储层预测、油藏数值模拟等成熟的勘探开... 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勘探开发的关键支撑技术,明确目前该领域的技术进展是下一步工作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勘探开发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得到改善,已有的盆地模拟、构造解释、储层预测、油藏数值模拟等成熟的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勘探储量落实、开发提高采收率工程中发挥了技术先锋的作用。不断涌现出的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油气藏整体精细建模、热力采油模拟、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等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新技术逐步成为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储量动用率及油藏采收率,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正在向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一体化、数据软件共享化、跟踪应用模型化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勘探开发 储层建模 油气藏数值模拟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水平井完井及采油配套技术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增林 张全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共5页
经过"八五"以来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配套,胜利油田水平井完井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单一的固井射孔完井发展为适应不同油藏类型的多种完井方式,形成了疏松砂岩油藏水平井裸眼防砂完井一体化技术、水平井砾石充填防砂完井技术... 经过"八五"以来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配套,胜利油田水平井完井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单一的固井射孔完井发展为适应不同油藏类型的多种完井方式,形成了疏松砂岩油藏水平井裸眼防砂完井一体化技术、水平井砾石充填防砂完井技术、鱼骨状分支水平井完井技术、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等。同时,水平井开采技术发展迅速,可实现水平井分段优化射孔、任意层段卡堵水和选择性采油技术,特别是针对采用裸眼防砂完井技术的水平井,开发了高效注蒸汽热采技术,满足了胜利油田选择性开采的需要。另外,还研究形成了水平井井下管柱打捞技术,以解水平井修井工作的燃眉之急。水平井完井及采油配套技术系列,在稠油、断块和整装等不同类型油藏规模化应用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分析了目前胜利油田水平井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今后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攻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完井 采油 修井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沾3区块油藏中Geobacillus菌的激活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彩风 李阳 +3 位作者 吴昕宇 曹嫣镔 汪卫东 包木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3-167,共5页
利用16S rRNA克隆文库技术分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油藏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使用不同激活剂对沾3区块油藏样品进行内源微生物激活,对激活后样品进行乳化能力、产生表面活性物质能力评价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并开展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 利用16S rRNA克隆文库技术分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油藏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使用不同激活剂对沾3区块油藏样品进行内源微生物激活,对激活后样品进行乳化能力、产生表面活性物质能力评价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并开展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沾3区块油藏样品中含有2%的Geobacillus,该菌是沾3区块油藏内源微生物中产生表面活性物质、发挥乳化功能的关键菌群;加入适宜的激活剂体系可以选择性激活该类细菌,使其成为优势菌;利用选择性激活Geobacillus的配方激活沾3区块油藏内源微生物,可以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BACILLUS 乳化能力 激活 内源微生物 微生物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断块油藏产量递减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以根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0-93,共4页
针对“十五”以来胜利油田断块油藏的产量递减率比其他类型油藏大及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如何有效控制递减的问题,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和矿场统计归纳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产量递减的理论因素和矿场实际因素,提出了影响断块油藏产油量递减的主要... 针对“十五”以来胜利油田断块油藏的产量递减率比其他类型油藏大及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如何有效控制递减的问题,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和矿场统计归纳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产量递减的理论因素和矿场实际因素,提出了影响断块油藏产油量递减的主要因素是开采速度、开发阶段和产量结构等,并给出了减缓产量递减的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油藏 产量递减 影响因素 采液速度 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稠油热采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程紫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73,77,共4页
"十一五"以来,胜利油田将数值模拟技术贯穿于稠油热采开发的整个过程,在常规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新建产能超过800×104t。回顾了"十一五"以来胜利油田稠油热采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稠油油藏开... "十一五"以来,胜利油田将数值模拟技术贯穿于稠油热采开发的整个过程,在常规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新建产能超过800×104t。回顾了"十一五"以来胜利油田稠油热采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稠油油藏开发的热点技术,如火烧油层、泡沫蒸汽驱、HDCS强化热采、热采多分支井等的驱油机理进行了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这几种稠油热采开发方式数值模拟的技术关键,详细说明了模拟过程中其具体的处理办法及现场应用效果。根据研究现状指出了稠油热采数值模拟软件的发展方向,当前最主要是解决稠油油藏敏感性、热化学驱及稠油的非达西渗流3方面的数值模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火烧油层 泡沫蒸汽驱 强化热采 热采多分支井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迎难而上 勇挑重担 实现胜利油田“十一五”油气硬稳定
7
作者 刘中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共6页
系统地总结了胜利油田2006年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基础管理等工作取得的成果。2006年胜利油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油田勘探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主... 系统地总结了胜利油田2006年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基础管理等工作取得的成果。2006年胜利油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油田勘探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十一五"开局良好。分析了胜利油田当前勘探开发、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阶段性特征,安排部署了2007年的重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开发 经营管理 形势任务 工作安排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斜构造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裂缝网络发育模式——以胜利油区富台油田车古201潜山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显太 王玉芹 +5 位作者 杜玉山 刘旭锋 李秀华 孙志勇 王真 路漫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73,115,共4页
构造裂缝是裂缝性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对裂缝网络的描述是裂缝性油藏地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裂缝网络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非均质性极强,结合理论模式,通过野外相似露头,以及胜利油区富台油田车古201潜山油藏的钻井、测井、岩... 构造裂缝是裂缝性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对裂缝网络的描述是裂缝性油藏地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裂缝网络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非均质性极强,结合理论模式,通过野外相似露头,以及胜利油区富台油田车古201潜山油藏的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多种资料、信息,系统研究了大、中、小、微不同尺度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定量确定了不同尺度裂缝的关键特征参数,在此基础上针对背斜潜山不同构造部位(背斜轴部、翼部、倾末端),建立了背斜构造裂缝性油藏裂缝网络发育模式,为准确把握裂缝性油藏裂缝分布规律及高效部署开发井提供地质保障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斜构造 裂缝性油藏 碳酸盐岩 裂缝网络 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河流相开发单元开发潜力及对策 被引量:16
9
作者 贾俊山 王建勇 +1 位作者 段杰宏 姜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4,117,共4页
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河流相开发单元分布在胜坨、孤岛、孤东和埕东4个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田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对油田的开发潜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来保持油田稳产。根据胜利油区整装... 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河流相开发单元分布在胜坨、孤岛、孤东和埕东4个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田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对油田的开发潜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来保持油田稳产。根据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河流相开发单元特征,提出了综合流动系数的概念并依此进行分类;通过建立的分类标准,将河流相开发单元分为3类。采用河流相开发单元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和经验公式,计算了不同类别单元的驱油效率、波及系数和采收率,并与水驱曲线法标定的采收率进行了对比,得到了不同单元的开发潜力。以Ⅰ类单元为例,选取交错行列和正对行列2种井网形式的典型单元,建立了油藏地质模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开发措施的优化分析,提出了以井网整体加密和水平井挖潜为主的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开发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装油田 采收率 驱油效率 开发潜力 开发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区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体系性能评价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新民 冯如森 +3 位作者 宋新旺 郭拥军 祝仰文 胡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50,114,共3页
通过流变性、界面张力、吸附、老化、驱油等实验研究了适合胜利油区海上油田条件下的二元复合驱体系的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温、抗盐、抗剪切性及老化稳定性,表面活性剂在较大浓度范围内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3)mN/m。物... 通过流变性、界面张力、吸附、老化、驱油等实验研究了适合胜利油区海上油田条件下的二元复合驱体系的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温、抗盐、抗剪切性及老化稳定性,表面活性剂在较大浓度范围内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3)mN/m。物理模拟研究表明,二元复合驱体系在多孔介质中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能,在1152.3×10^(-3)μm的孔隙介质中具有较高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分别为504.2和102.7,大幅度降低了水测渗透率,且有效地扩大了波及体积。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驱油能力,能使胜利油区海上原油采收率提高2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驱 缔合聚合物 粘度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利模型在原油相对密度预测中的应用——以胜利油区东辛油田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蔡东梅 蒋有录 +2 位作者 刘华 孙立东 邵晓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2-104,共3页
原油相对密度随着开采时间发生变化,其变化规律的定量预测为油田开采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瑞利模型公式的推导,建立了原油相对密度随开采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胜利油区东辛油田辛10、辛11断块区,利用该区原油相... 原油相对密度随着开采时间发生变化,其变化规律的定量预测为油田开采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瑞利模型公式的推导,建立了原油相对密度随开采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胜利油区东辛油田辛10、辛11断块区,利用该区原油相对密度的开发动态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瑞利模型适用于油层物性较好且开采井段位于油层顶部的油井,在开采初期拟合效果较好,预测误差小于0.5%,开采晚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用效果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相对密度 开采时间 瑞利模型 东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注水系统腐蚀机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建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0-186,共7页
采用标准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胜利海上埕岛油田注水体系金属腐蚀状况。结果表明:挂片在注入水中腐蚀速率随温度改变呈抛物线形态变化,50~60℃时腐蚀速率最高,腐蚀速率与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挂片在3种水样中的腐蚀速率由... 采用标准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胜利海上埕岛油田注水体系金属腐蚀状况。结果表明:挂片在注入水中腐蚀速率随温度改变呈抛物线形态变化,50~60℃时腐蚀速率最高,腐蚀速率与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挂片在3种水样中的腐蚀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水源井水、采出水、海水;3种水样中的腐蚀过程主要受阴极控制,在海水中的腐蚀类型为全面腐蚀,在采出水和水源井水中存在孔蚀,且在采出水中的孔蚀反应电阻远大于水源井水的;配伍性良好的回注水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挂片的腐蚀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油田 注水 腐蚀机制 电化学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研发投入能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能源消耗强度的微观经验证据 被引量:7
13
作者 鞠伟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23-130,共8页
该研究手工收集整理2009—2018年沪深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能源消耗数据,以逆指标能源消耗强度作为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计量指标,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企业研发投入对其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能源... 该研究手工收集整理2009—2018年沪深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能源消耗数据,以逆指标能源消耗强度作为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计量指标,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企业研发投入对其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能源消耗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企业研发投入有助于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对其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效应在国有企业与低市场化进程地区企业中表现得较弱,揭示了上述提升效应对制度环境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发投入 能源利用效率 国有产权 地区市场化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家油田沾3块内源微生物驱激活剂优化及现场试验 被引量:25
14
作者 郭辽原 张玉真 +3 位作者 杨年文 巴燕 王红 汪卫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1,106,共4页
内源微生物驱是通过向油藏注入适当的激活剂,选择性地激活油藏中已有的微生物,实现微生物驱油。因此激活剂选择和优化对内源微生物驱来说至关重要。在对胜利油区沾3块油藏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以淀粉水解液为碳源、硝酸钠为氮源、磷酸... 内源微生物驱是通过向油藏注入适当的激活剂,选择性地激活油藏中已有的微生物,实现微生物驱油。因此激活剂选择和优化对内源微生物驱来说至关重要。在对胜利油区沾3块油藏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以淀粉水解液为碳源、硝酸钠为氮源、磷酸氢二铵为磷源,以沾3-斜24井产出水作为激活对象,首先利用静态激活实验从微生物活性角度初步确定出2组激活剂配方;然后利用动态物理模拟对2组配方进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及增油效果评价实验,最终优化出沾3块内源微生物驱最佳激活剂配方为0.3%淀粉水解液+0.2%(NH4)2HPO4+0.2%NaNO3,该配方物理模拟实验提高采收率平均大于6.7%。在胜利油区沾3块3口油井进行了单井吞吐现场试验,试验后单井平均日增油量为1.2t,含水率平均下降3.5%,见效周期超过3个月,截至2011年3月底累积增油量超过4000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驱油 浓度优化 静态激活 动态激活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及效果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束青林 张本华 +1 位作者 毛卫荣 王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55,共4页
孤岛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面临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和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等难题,通过应用化学驱和稠油热采技术,使油田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砂岩稠油油藏长期高效开发的技术系列。针对二类油藏油层发育差、原油粘度高的特点,通过... 孤岛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面临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和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等难题,通过应用化学驱和稠油热采技术,使油田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砂岩稠油油藏长期高效开发的技术系列。针对二类油藏油层发育差、原油粘度高的特点,通过深化储层认识、优化注聚合物参数、强化注聚合物全过程动态跟踪治理等措施,单元采收率提高了6%~12%,而且降水增油达到一类油藏效果。针对油水过渡带的稠油油藏,根据其井间剩余油富集、水驱效率低和水侵影响大的特点,实施井网加密、低效水驱转热采和水侵治理等技术,使采收率提高了13.8%。同时,发展了河道砂储层构型和空间剩余油描述技术,配套形成了水平井挖潜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后续水驱阶段又提高单元采收率3%~5%,使单元采收率达到5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藏 聚合物驱 稠油热采 储层构型 水平井 提高采收率 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被引量:27
16
作者 顾永强 解保双 +3 位作者 魏志高 沈华 苏莉 季东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9-92,共4页
在1994年开展的工业性聚合物驱试验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孤东油田于1997年投入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对聚合物驱油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井一制”等聚合物注入新方法,对注入工艺等进行了配套优化,形成了新的思路和成熟的聚合... 在1994年开展的工业性聚合物驱试验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孤东油田于1997年投入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对聚合物驱油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井一制”等聚合物注入新方法,对注入工艺等进行了配套优化,形成了新的思路和成熟的聚合物驱配套技术。随着聚合物驱规模的逐年扩大,年增油量和累积增油量逐年增加,到2005年底累积增油量为234.7×108t,为孤东油田的持续稳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工业化应用 效果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辅助蒸汽吞吐开采超稠油机理--以王庄油田郑411西区为例 被引量:48
17
作者 陶磊 李兆敏 +2 位作者 张凯 王勇 张继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4,114-115,共6页
在测定超稠油粘温特性的基础上,利用PVT高压物性实验装置测定了二氧化碳在王庄油田郑411西区超稠油中的溶解能力、二氧化碳对超稠油的溶胀和降粘作用,以及二氧化碳与超稠油的界面张力。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超稠油的粘度急剧下降;... 在测定超稠油粘温特性的基础上,利用PVT高压物性实验装置测定了二氧化碳在王庄油田郑411西区超稠油中的溶解能力、二氧化碳对超稠油的溶胀和降粘作用,以及二氧化碳与超稠油的界面张力。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超稠油的粘度急剧下降;溶解二氧化碳后超稠油体积明显增大,体积系数最大可达1.311m3/m3;二氧化碳对超稠油的降粘效果明显,且在低二氧化碳溶解度下降粘效果极为明显,当其溶解度超过50sm3/m3时,降粘率超过96%;二氧化碳与超稠油体系的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当压力大于25MPa时,界面张力趋于稳定。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对前人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修正,确定了适用于郑411西区超稠油的粘度、溶解度和体积系数的计算公式,其中超稠油粘度计算公式的判定系数为0.993,CO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和油气混合物粘度计算公式的相对平均误差为5%,达到了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二氧化碳 溶解度 降粘 体积系数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泡沫调剖技术在孤岛油田热采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18
作者 曹正权 马辉 +1 位作者 姜娜 陈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5-77,共3页
针对孤岛油田稠油热采中的汽窜井和高含水井蒸汽吞吐效果差的问题,进行了氮气泡沫调剖技术应用试验。利用气流法测试了发泡剂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260℃的条件下,0.3%的发泡剂恒温24h后,泡沫半衰期保留率为94.1%;通过岩心试验测定发... 针对孤岛油田稠油热采中的汽窜井和高含水井蒸汽吞吐效果差的问题,进行了氮气泡沫调剖技术应用试验。利用气流法测试了发泡剂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260℃的条件下,0.3%的发泡剂恒温24h后,泡沫半衰期保留率为94.1%;通过岩心试验测定发泡剂在260℃耐温72h后的封堵能力时,优选浓度为0.3%的发泡剂体系,发泡剂最佳气液比为2∶1。双管驱油试验结果表明,注蒸汽时注入氮气泡沫体系的采收率比蒸汽驱的采收率提高了23.9%;在标准条件下,经济有效的氮气、蒸汽和发泡剂注入比例为60∶1∶1。至2005年已现场应用13井次,成功率为100%,实施后与上一周期对比单井平均增产原油946t,表明氮气泡沫调剖技术是改善稠油蒸汽吞吐后期开采效果的有效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调剖 氮气 发泡剂 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不同含水期层间干扰规律 被引量:34
19
作者 于会利 汪卫国 +1 位作者 荣娜 范玉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3,共3页
胜坨油田为整装多层砂岩油藏,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多层合采势必造成层间干扰,影响潜力层的发挥。利用各种生产资料、取心检查井、测井解释资料及精细油藏研究成果对不同开发阶段的干扰形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 胜坨油田为整装多层砂岩油藏,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多层合采势必造成层间干扰,影响潜力层的发挥。利用各种生产资料、取心检查井、测井解释资料及精细油藏研究成果对不同开发阶段的干扰形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发初期主要是稀油高渗透层干扰稠油中低渗透层;中含水期主要是高压高含水层干扰中低压含水层;高含水期初期主要是高压特高含水、高含水层干扰低压高含水、中低含水层,特高含水期层间干扰转变为特高含水韵律层干扰高含水及中低含水韵律层。该研究对胜坨油田及同类油田的调整和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干扰 不同含水时期 多层合采 卡堵 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泡沫驱提高高渗透特高含水油藏采收率技术——以梁家楼油田纯56块为例 被引量:28
20
作者 赵淑霞 彭彦素 +1 位作者 于红军 王少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4-76,共3页
梁家楼油田纯56块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构造顶部及厚油层上部,常规措施挖潜效果越来越差,剩余储量动用难度大,油藏处于低效开发状况,为此,开展了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重建了该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 梁家楼油田纯56块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构造顶部及厚油层上部,常规措施挖潜效果越来越差,剩余储量动用难度大,油藏处于低效开发状况,为此,开展了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重建了该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进行历史拟合和注入参数优化,预测氮气泡沫驱开发指标及经济效益,通过对氮气水、氮气泡沫同注或交替注入4类36个方案开发指标的分析对比,选择氮气泡沫同注,6口注入井分为3组交替注入2个周期,平均单井氮气注入量为73.6×104m3,起泡剂用量为75t,预计提高采收率5.7%。先导试验选取井组1注7采,6口井见效,综合含水率下降0.8%,增油量为8.1t/d,取得了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高渗透 剩余油 氮气泡沫驱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