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栋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1-484,共4页
综述了近年来吸收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CO_(2)捕集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CO_(2)制甲醇、制乙烯、制芳烃、与甲烷重整制合成气、制备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以及用于手机电池金属回收等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为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相关研究... 综述了近年来吸收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CO_(2)捕集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CO_(2)制甲醇、制乙烯、制芳烃、与甲烷重整制合成气、制备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以及用于手机电池金属回收等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为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相关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资源化利用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催化裂化沉降器模拟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吕明珠 王栋 +6 位作者 赵云鹏 张梦轩 石孝刚 高金森 蓝兴英 刘昱 李传坤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1-621,共11页
随着催化裂化装置掺渣比的提高,沉降器内的结焦现象随之加剧,严重影响了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转。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方法,以旋风分离器敞口式加挡板(装置Ⅰ)和旋风分离器软连接加溢流斗(装置Ⅱ)2种典型沉降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全... 随着催化裂化装置掺渣比的提高,沉降器内的结焦现象随之加剧,严重影响了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转。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方法,以旋风分离器敞口式加挡板(装置Ⅰ)和旋风分离器软连接加溢流斗(装置Ⅱ)2种典型沉降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全尺寸的CFD模型,以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集散控制系统(DCS)数据检验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分析沉降器空间内的流场及温度场分布,以及油气在沉降器内的运动轨迹和停留时间分布,对不同结构沉降器的结焦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粗旋敞口结构,软连接能有效降低沉降器穹顶空间的油气浓度;装置Ⅰ的粗旋肩部、粗旋升气管上部挡板和提升管上壁面有较多的催化剂堆积,而装置Ⅱ仅在粗旋肩部有少量的催化剂堆积;同时装置Ⅱ的溢流斗结构可明显降低粗旋底部的泄气率,减少油气平均停留时间,降低了结焦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FCC) 沉降器 旋风分离器 溢流斗 结焦 停留时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低渗透油藏注入水中固体悬浮物的伤害实验 被引量:3
3
作者 许世京 伍家忠 +1 位作者 史永兵 陈兴隆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121,共6页
砾岩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孔喉半径小、矿物成分复杂,在注水开发中,回注水中固体悬浮物含量和粒径大小成为导致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而现有碎屑岩低渗透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难以满足砾岩低渗透油藏,因此,需根据砾岩低渗透油藏储... 砾岩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孔喉半径小、矿物成分复杂,在注水开发中,回注水中固体悬浮物含量和粒径大小成为导致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而现有碎屑岩低渗透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难以满足砾岩低渗透油藏,因此,需根据砾岩低渗透油藏储层特点,制定科学的注水水质指标。根据砾岩低渗透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及黏土矿物特性,采用CT扫描、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实验方法,多角度分析了该类油藏潜在的注水伤害主要因素,同时根据颗粒堵塞理论,在注入过程中注入水中的固体悬浮物(SS),会堵塞孔喉通道导致渗透率下降,从而对砾岩低渗透岩心造成严重伤害。实验结果表明,SS质量浓度和粒径中值对不同渗透率的砾岩岩心的储层伤害差异较大,若要实现目标区块储层伤害率≤20%,当储层渗透率小于等于9.28 mD时,SS质量浓度≤1.43 mg/L,粒径中值≤1.9μm;当储层渗透率大于9.28 mD但小于46.9 mD时,SS质量浓度≤3.1 mg/L,粒径中值≤2.6μm;而储层渗透率大于等于117 mD时,可放宽到SS质量浓度≤5.1 mg/L,粒径中值≤4.8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低渗透油藏 固体悬浮物 注入水堵塞 粒径 储层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