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水对岩石润湿性及渗吸采收率的影响实验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锐 吕成远 +2 位作者 岳湘安 伦增珉 陈亚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50,共3页
渗吸作用是油藏基质原油开采的关键,CO2溶入地层水将对渗吸作用产生影响.进行了亲水岩心的润湿性转变实验,测试了亲油岩心在碳酸水浸泡前后润湿接触角的变化,比较了亲油性岩心在碳酸水和盐水中的渗吸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油浸泡法使... 渗吸作用是油藏基质原油开采的关键,CO2溶入地层水将对渗吸作用产生影响.进行了亲水岩心的润湿性转变实验,测试了亲油岩心在碳酸水浸泡前后润湿接触角的变化,比较了亲油性岩心在碳酸水和盐水中的渗吸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油浸泡法使得岩心润湿性变为油湿性;油湿性岩心经过碳酸水浸泡可使润湿性向水湿性转变;碳酸水有利于改善油湿性岩心渗吸效果,促进渗吸过程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吸 岩心润湿性 接触角 碳酸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曲线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吕成远 王锐 +3 位作者 赵淑霞 伦增珉 崔茂蕾 王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114,共4页
目前普遍沿用水驱特征曲线对气驱特征进行描述,尚未形成标准的气驱特征曲线及数学描述方法。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通过理论推导,建立累积产气量与累积产油量的分段关系式,形成适用于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的气驱特征曲线... 目前普遍沿用水驱特征曲线对气驱特征进行描述,尚未形成标准的气驱特征曲线及数学描述方法。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通过理论推导,建立累积产气量与累积产油量的分段关系式,形成适用于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的气驱特征曲线。结合室内实验和矿场生产数据分析,验证累积产气量与累积产油量呈双对数分段线性关系,表明气驱特征曲线能够较好地描述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通过拟合可确定分段关系式中的常数,能够有效预测CO_2非混相驱油效果。另外,应用气驱特征曲线还能够确定气窜发生的时机,并对CO_2非混相驱调整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快速判断。腰英台油田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矿场试验结果表明,CO_2注入12个月后,气窜发生。根据气驱特征曲线,实施水气交替注入,气窜段斜率显著下降,气窜受到一定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2非混相驱 气驱特征曲线 气窜时机 分段线性关系 调整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条件下的渗吸实验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锐 岳湘安 +2 位作者 李贻勇 吕成远 伦增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2-115,共4页
低渗透油藏中水驱难度大,渗吸是主要的作用机理之一。从微尺度和常规岩心尺度条件下,分别进行了不同管径下的液体自吸实验和不同渗透率岩心中的渗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管径较小的微圆管中的自吸能力强于管径较大的;渗透率越低,渗... 低渗透油藏中水驱难度大,渗吸是主要的作用机理之一。从微尺度和常规岩心尺度条件下,分别进行了不同管径下的液体自吸实验和不同渗透率岩心中的渗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管径较小的微圆管中的自吸能力强于管径较大的;渗透率越低,渗吸相对能力越强,低渗透油藏中渗吸采收率贡献率大于中、高渗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岩心尺度 渗吸 低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非均质性油藏CO_2驱油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锐 倪红 +2 位作者 吕成远 伦增珉 韩封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8-90,118,共3页
应用并联岩心模拟油藏纵向非均质性,比较了低渗非均质岩心中水驱与CO2驱替特征,在非均质岩心中CO2渗流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CO2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O2驱能启动低渗层中水驱没有波及到的原油。随着压差的增大,高渗层内气体流量比逐... 应用并联岩心模拟油藏纵向非均质性,比较了低渗非均质岩心中水驱与CO2驱替特征,在非均质岩心中CO2渗流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CO2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O2驱能启动低渗层中水驱没有波及到的原油。随着压差的增大,高渗层内气体流量比逐步减小,低渗层内的气体流量比逐步增大。气驱油过程中,随着气体驱替压差的增大,高渗层产油量比逐步减小,低渗层产油量比逐步增大。驱替压差的增大有利于启动低渗层原油,提高低渗非均质油藏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非均质性 CO2驱 流量分布 水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替过程中的混相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锐 吕成远 +3 位作者 伦增珉 赵淑霞 潘伟义 周宇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05-108,共4页
针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替过程中注采压差大导致的压力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开展了低渗透油藏CO2驱替过程中的沿程压力分布监测实验;根据最小混相压力测定实验,计算并获得了低渗透油藏CO2驱替过程中的混相程度;基于混相程度的概念,分别进行了... 针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替过程中注采压差大导致的压力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开展了低渗透油藏CO2驱替过程中的沿程压力分布监测实验;根据最小混相压力测定实验,计算并获得了低渗透油藏CO2驱替过程中的混相程度;基于混相程度的概念,分别进行了不同注入模式下的CO2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CO2驱替过程中的沿程压力分布呈动态变化特性,随着CO2的注入,CO2驱混相程度逐步提高;不同注入模式下的混相程度不同,高压低速注入混相程度最高、驱油效果最好,低压高速注入次之,低压低速注入最差.低渗透油藏CO2驱开发,应当补充能量,尽可能提高混相程度,才能达到较好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CO2驱 混相程度 沿程压力分布 注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修正毛管数理论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9
6
作者 伦增珉 王锐 +2 位作者 吕成远 王海涛 周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3-86,92,共5页
由于注采压差较大,使得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注采井间同时存在混相、近混相和非混相3种状态,因此仅通过传统的最小混相压力来评价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效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为此,综合考虑二氧化碳驱过程中的扩散作用、溶解膨胀作用、... 由于注采压差较大,使得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注采井间同时存在混相、近混相和非混相3种状态,因此仅通过传统的最小混相压力来评价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效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为此,综合考虑二氧化碳驱过程中的扩散作用、溶解膨胀作用、粘度降低作用、界面张力降低作用、气油粘度比与密度比变化及润湿性改善作用等,对传统的毛管数理论进行改进,建立了适用于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的修正毛管数理论。运用该理论,结合二氧化碳溶解前、后流体高温高压物性实验和不同条件下的长岩心驱替实验,评价并优化了腰英台油田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的注采参数。结果表明,目标油藏二氧化碳驱的临界毛管数为4.5×10^(-7)~6.0×10^(-7),二氧化碳驱的最佳注入速度为0.4 mL/min,最佳平均注入井底流压为28.84~33.43 MPa。自2011年4月起,将优化获得的注入压力和注入速度应用于腰英台油田腰西区块二氧化碳矿场试验,截至2015年3月,累积注气量为16.7×10~4m^3,累积增产原油19 253 t,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二氧化碳驱 驱替特征 混相 临界毛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作用对低渗油藏CO_2驱两相相渗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赵淑霞 王锐 +2 位作者 吕成远 伦增珉 周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6-129,共4页
运用PVT分析仪分别测定了不同压力条件下CO_2在油水中的溶解度,并测定了溶解CO_2后油水性质的变化。采用非稳态相渗实验方法,分别进行了饱和CO_2前后的油水、油气、气水相对渗透率测定实验,明确了CO_2溶解作用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 运用PVT分析仪分别测定了不同压力条件下CO_2在油水中的溶解度,并测定了溶解CO_2后油水性质的变化。采用非稳态相渗实验方法,分别进行了饱和CO_2前后的油水、油气、气水相对渗透率测定实验,明确了CO_2溶解作用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油藏条件下,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约为地层水中的7倍。CO_2溶解作用使得原油黏度急剧降低,水相黏度略微增大,原油体积膨胀系数显著增大,而水相体积膨胀系数基本不变。溶解CO_2后,油水性质的变化,使得油水相渗曲线向右偏移,油相相渗提高;CO_2溶解于原油后,使得油气相渗曲线与水相相渗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地层水溶解CO_2后气水相渗曲线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作用 油水相渗 油气相渗 气水相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油藏CO_2/原油及N_2/原油间油气相渗实验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锐 吕成远 +2 位作者 伦增珉 赵淑霞 王海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4-117,共4页
CO_2驱以其良好的注入性和驱油效果成为低渗透油藏有效提高采收率方法。油气相渗曲线是研究CO_2驱油效果的关键参数。通过非稳态油气相渗实验及JBN方法,分别进行了CO_2/原油、N_2/原油的油气相对渗透率实验,并从气测渗透率、黏度、界面... CO_2驱以其良好的注入性和驱油效果成为低渗透油藏有效提高采收率方法。油气相渗曲线是研究CO_2驱油效果的关键参数。通过非稳态油气相渗实验及JBN方法,分别进行了CO_2/原油、N_2/原油的油气相对渗透率实验,并从气测渗透率、黏度、界面张力等分析了2种气体相渗曲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CO_2驱过程中的油气相渗曲线的两相共渗区要明显宽于N_2驱,且残余油饱和度小于N_2驱;随着含气饱和度的升高和含油饱和度的降低,CO_2与N_2的油相相渗比值急剧增大,气相相渗比值缓慢上升;相比于N_2,CO_2气测渗透率较大、黏度和油气界面张力较低,低渗透油藏中CO_2的渗流能力强于N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N2 油气相渗 渗透率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干扰对致密油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立峰 冉启全 王欣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118,共6页
致密油储层的孔喉细小,渗透率低,油井没有自然产能,开发难度大。水平井体积压裂是致密油开发的主要手段。目前关于水平井体积压裂下的致密油产能预测模型研究,均没有考虑到裂缝之间应力干扰的影响,计算结果往往偏大。该文研究了裂缝之... 致密油储层的孔喉细小,渗透率低,油井没有自然产能,开发难度大。水平井体积压裂是致密油开发的主要手段。目前关于水平井体积压裂下的致密油产能预测模型研究,均没有考虑到裂缝之间应力干扰的影响,计算结果往往偏大。该文研究了裂缝之间应力干扰对水力裂缝宽度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应力干扰对于致密油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裂缝之间的应力干扰会降低水平井的产能,在考虑应力干扰的时候,水力压裂的最优裂缝数目会减小,而且裂缝的高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干扰 致密油 水平井 体积压裂 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驱油-埋存一体化评价方法 被引量:9
10
作者 高冉 吕成远 伦增珉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122,共8页
CO2驱油-埋存一体化工程项目缺乏能够同时评价CO2的驱油和埋存效果及综合评价项目的方法。为此,本文提出了CO2驱油-埋存一体化评价方法,构建了驱油-埋存综合效应因子,引入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来优化驱油-埋存过程前、中、后期的注入速... CO2驱油-埋存一体化工程项目缺乏能够同时评价CO2的驱油和埋存效果及综合评价项目的方法。为此,本文提出了CO2驱油-埋存一体化评价方法,构建了驱油-埋存综合效应因子,引入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来优化驱油-埋存过程前、中、后期的注入速度、生产流压和阶段时长。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生产成本的情况下,注采时间越长,驱油-埋存效果越好。无论是以驱油还是以埋存为主,项目初期均要维持高压低速驱替。若注重埋存效果,项目中期需要降低注入速度,项目的后期则需要重新提高注入速度;若注重驱油效果,项目中、后期需要大幅降低注入速度,同时要酌情降低生产流压,提高产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油 CO2埋存 一体化评价方法 综合效应因子 PSO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凯斯勒方程的牛顿-二分求解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帅 何应付 +1 位作者 伦增珉 计秉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859-7865,共7页
李-凯斯勒方程能够准确描述烃类多组分混合流体P-V-T(压强-体积-温度)性质,在稠油化学复合冷采过程中,李-凯斯勒方程常常被用于计算稠油的物性。通过对牛顿法和二分法进行优势互补,提出了基于最小自由能原理的李-凯斯勒方程牛顿-二分混... 李-凯斯勒方程能够准确描述烃类多组分混合流体P-V-T(压强-体积-温度)性质,在稠油化学复合冷采过程中,李-凯斯勒方程常常被用于计算稠油的物性。通过对牛顿法和二分法进行优势互补,提出了基于最小自由能原理的李-凯斯勒方程牛顿-二分混合求解算法。该算法先是参照二分法的思路迅速从李-凯斯勒方程的定义域内搜寻出目标区间,随后利用牛顿迭代公式求解出区间内的实根及对应的吉布斯自由能,最后迭代这一过程直至自由能不再下降。牛顿-二分混合算法的优点包括:对初值不敏感,无需配合复杂的初值生成规则使用;收敛速度快,相较于二分法而言可以加速1~2倍;适用范围广,可同时适用于气相与液相流体。相较于牛顿法和二分法而言,牛顿-二分混合算法更适合嵌入各类模拟软件中进行混合流体的P-V-T性质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凯斯勒方程 牛顿法 二分法 P-V-T性质 状态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