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与中国石化常规—非常规油气一体化勘探策略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永强 宋振响 +3 位作者 王斌 邱岐 孙中良 吴小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2-881,共10页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中国石油在准噶尔盆地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的分布格局。为进一步吸收邻区油气成果勘探开发经验和地质理论新认识,制定中...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中国石油在准噶尔盆地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的分布格局。为进一步吸收邻区油气成果勘探开发经验和地质理论新认识,制定中国石化在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策略,文章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及分布特征,指出了目前资源评价中存在的对天然气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不够重视的问题;通过梳理近年来盆地在多领域、多层系、多类型的重大油气勘探突破,结合中国石化矿权区油气地质条件和勘探实际,提出中国石化下一步在准噶尔盆地的重点突破方向及勘探策略。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目前已进入中下组合勘探为主的新时期,勘探思路也必须随之调整,必须坚持由早期的源外勘探转为源内及近(进)源勘探,由早期的常规油气勘探为主,转为常规—非常规油气并重;并就下一步如何尽快实现中国石化在准噶尔盆地的大突破、大发现和增储上产目标,提出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组建常规—非常规一体化攻关团队、加强地质—工程一体化联合攻关和加大风险勘探力度等4个方面的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潜力 下组合 勘探进展 常规—非常规油气一体化 勘探策略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煤层气成藏条件与选区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余琪祥 田蜜 +5 位作者 罗宇 杨帆 陈彦鄂 王烽 高玉巧 郭涛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开展煤层气选区与评价,将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勘探方向。利用探井钻测录试资料、岩心分析测试数据和地震资料,开展井—震标定和地震剖面解释,编制了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开展煤层气选区与评价,将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勘探方向。利用探井钻测录试资料、岩心分析测试数据和地震资料,开展井—震标定和地震剖面解释,编制了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层连井剖面和煤层厚度分布图;分析了研究区内煤层气气源、煤岩基本特征、储层物性、含气性和保存条件等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1)西山窑组煤层在沙奇凸起以北五彩湾凹陷—梧桐窝子凹陷连片分布,在沙奇凸起以南则主要分布于吉木萨尔凹陷—吉南凹陷;八道湾组煤层分割性较强,主要分布于凹陷内部分地区。(2)区内存在自源型煤层生物成因气、低成熟热成因气和深部外源型高成熟气条件。(3)煤岩有机组分以惰质组为主,镜质组次之,壳质组少量;煤岩镜质组反射率低(0.39%~0.47%),为低煤级煤;煤岩瓦斯气体成分主要为N_(2)、CO_(2)和CH_(4),其中N_(2)占绝对优势;煤岩总含气量中可燃气体(CH_(4))含量低。(4)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分为山前断陷富集成藏模式、深部凹陷富集成藏模式和开放斜坡逸散模式。(5)建立了煤层气评价参数和划分标准,五彩湾凹陷、梧桐窝子凹陷、吉木萨尔凹陷和吉南凹陷为煤层气勘探有利区;沙帐断褶带和石钱滩凹陷为较有利区;石树沟凹陷和古城凹陷为不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评价 成藏主控因素 富集成藏模式 煤层气 东部隆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氦气成藏特征及其贫化主控因素
3
作者 王杰 安川 +5 位作者 马亮帮 姜海健 张威 陶成 王付斌 董勍伟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1-790,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胜气田和大牛地气田的天然气中发现一定含量的氦气,但大牛地气田氦气平均含量仅为东胜气田的1/4左右,那么在盆地基底和构造背景相似的情况下,究竟是何因素造成二者氦气含量差异如此之大。为此,基于天然气伴生氦气...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胜气田和大牛地气田的天然气中发现一定含量的氦气,但大牛地气田氦气平均含量仅为东胜气田的1/4左右,那么在盆地基底和构造背景相似的情况下,究竟是何因素造成二者氦气含量差异如此之大。为此,基于天然气伴生氦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氦气成藏关键要素的系统分析,发现大牛地古生界天然气中氦气含量介于0.000 1%~0.15%,为低氦—中氦气田;上古生界氦气含量相对较高,纵向上从下往上氦气含量逐渐增加,显示出浅部相对富集的特征。大牛地古生界氦气为典型壳源氦,主要来源于盆地基底的太古宇—中元古界变质岩—花岗岩系,上古生界潜在氦源岩所生成的氦气成藏贡献很小。对比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与东胜气田上古生界氦气的发育地质条件与成藏特征,发现两者基底氦源岩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厚度及U、Th含量均相近,推测基底氦源岩不是造成氦气含量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大牛地仅发育一条二级基底深大断裂,且在燕山—喜马拉雅期活动较弱,造成次一级断裂活动也较弱,氦气由基底氦源岩向上运移以及纵向输导和横向调整都缺乏有效通道;氦气与常规气成藏关键要素组合的时空配置不匹配,氦气仅靠扩散进入大牛地古生界气藏中,造成大牛地气田氦气含量偏低。大牛地气田氦气贫化的主要因素为基底深大断裂及次一级断裂不发育且活动强度弱、氦气与常规气成藏要素组合不匹配、缺乏有效输导体系、氦气运移仅靠浓度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发育 氦气成藏要素 贫化主控因素 氦源岩 大牛地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环东道海子凹陷侏罗系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4
4
作者 余琪祥 罗宇 +3 位作者 段铁军 李勇 宋在超 韦庆亮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5,共11页
为了明确准噶尔盆地环东道海子凹陷侏罗系煤层气勘探方向,开展了煤层连井对比、井-震标定和地震资料解释以及煤层测、录井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发育,厚度较大,分布稳定,其中西山窑组发育2~... 为了明确准噶尔盆地环东道海子凹陷侏罗系煤层气勘探方向,开展了煤层连井对比、井-震标定和地震资料解释以及煤层测、录井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发育,厚度较大,分布稳定,其中西山窑组发育2~3层煤层,累计最大厚度为20 m,八道湾组发育2~4层煤层,累计最大厚度为29 m。煤岩含气性好,录井气测异常明显。②环东道海子凹陷内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为中等—好烃源岩,Ro为0.6%~0.8%,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气能力;天然气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煤层气亦可来源于深部高成熟腐殖型有机质。③研究区西山窑组煤岩为中—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为7.0%~20.8%,渗透率为0.32~8.67 mD;八道湾组煤岩为低孔、中—低渗储层,孔隙度为5.6%~7.8%,渗透率为2.30~13.83 mD;煤层夹于泥岩之间且煤层之上区域性泥岩盖层分布广泛,封盖保存条件好。④研究区存在凹陷区源内煤层气富集成藏和凸起区深部外源气富集成藏等2种模式。环东道海子凹陷煤层气勘探潜力较大,特别是凹陷北东方向斜坡区和凹陷北部斜坡—滴南凸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源内成藏 外源富集 斜坡区 低孔低渗 区域性泥岩盖层 西山窑组 八道湾组 侏罗系 环东道海子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原油裂解气形成及演化
5
作者 姜海健 蒋宏 +5 位作者 张威 李春堂 王杰 朱建辉 王萍 张毅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3-355,共13页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内幕(盐间及盐下段)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深入研究天然气形成及演化过程对内幕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大牛地马家沟组气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内幕岩心、薄片中沥青的识别,烃类包裹体的产状及拉...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内幕(盐间及盐下段)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深入研究天然气形成及演化过程对内幕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大牛地马家沟组气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内幕岩心、薄片中沥青的识别,烃类包裹体的产状及拉曼光谱测试,以及天然气地球化学指标分析,确定马家沟组天然气成因;综合油裂解气的形成条件以及区域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马家沟组内幕油气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缝洞储层中见沥青充填,方解石脉中也捕获了油、气和沥青三相烃类包裹体,均证实了存在油裂解气过程。马家沟组内幕天然气以油裂解气为主,主要来源于马三段沉积期膏盐洼海相烃源岩;早侏罗世烃源岩大量生油,早白垩世油裂解生成气,而且油气发生了TSR反应。受区域埋藏史和热史控制,研究区马家沟组烃源岩具有南部成熟早、北部成熟晚的特征,天然气具有沿区域走滑断裂由南向北运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油型气 油裂解气 成藏模式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
6
作者 孟宪武 徐康 +4 位作者 蒋小琼 王莹 王东 赵姗姗 宫晗凝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1-290,I0006-I0011,共16页
中国四川盆地栖霞组近年来多项勘探突破展现了较好的资源潜力,研究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沉积特征及储层形成机制对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以野外剖面、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 中国四川盆地栖霞组近年来多项勘探突破展现了较好的资源潜力,研究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沉积特征及储层形成机制对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以野外剖面、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孔渗测试等手段对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沉积及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储层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纵向可划分为2个4级层序.栖一段处于中-内缓坡,栖二段发育内缓坡高能浅滩沉积.储层岩性以细-中晶白云岩为主,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残余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裂缝.储层纵向上主要发育于栖二段高位体系域中上部,平面上主要展布于川西龙门山前带北段和南段.厚大浅水高能滩相沉积是储层发育的基础.准同生期溶蚀作用形成大量组构选择性溶蚀孔隙,是储层形成的关键.浅埋藏热对流海水白云岩化提高岩石抗压实能力,利于孔隙保持.研究明确了川西地区栖霞组储层的特征和成因机制,为后期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沉积学 四川盆地 川西地区 栖霞组 沉积特征 碳酸盐岩储层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过成熟页岩有机质孔隙与分子官能团的响应关系:来自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的证据
7
作者 赵建华 刘可禹 +8 位作者 赵生辉 胡钦红 吴伟 陈扬 刘国恒 李俊乾 俞凌杰 游祖辉 王晔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407,共13页
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采用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红外光谱(AFM-IR)对不同类型和赋存状态有机质开展亚微米尺度分子官能团分析,结合扫描电镜下孔隙发育程度定量统计,探讨海相过成熟页岩中有机质孔隙形成演化机理与有机质化... 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采用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红外光谱(AFM-IR)对不同类型和赋存状态有机质开展亚微米尺度分子官能团分析,结合扫描电镜下孔隙发育程度定量统计,探讨海相过成熟页岩中有机质孔隙形成演化机理与有机质化学组成及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页岩中笔石表皮体和焦沥青AFM-IR光谱在波数约1600 cm^(-1)处代表芳香族化合物共轭双键C═C的伸缩振动占主导地位,1375,1450,1720 cm^(-1)波数附近代表脂肪族和羰基/羧基官能团吸收位出现微弱峰值。整体上,相同成熟度页岩样品中有机质的AFM-IR光谱结构参数与面孔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A和C因子值越低,有机质孔越发育,与其热演化过程中较多的脂肪链和含氧官能团脱离形成油气有关。焦沥青-黏土矿物复合体孔隙发育普遍较好,这可能与黏土矿物脱水参与生烃反应,导致较多的官能团脱离有关。此外,在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黏土复合体内部有机质热演化生烃可导致体积增大而发生爆裂并释放油气,较高的排烃速率有利于形成孔径较大的孔隙和沿片状黏土矿物呈裂缝形态的孔隙。研究成果显示,亚微米尺度分子官能团的研究可以更为深入诠释过成熟页岩有机质演化路径和有机质孔发育机制,并为页岩油气地质勘探提供储层评价方面的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M-IR光谱 有机质分子官能团 有机孔发育程度 龙马溪组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龙龙 陶国亮 +7 位作者 杜崇娇 彭金宁 罗开平 陈拥锋 左宗鑫 蒋小琼 汪远征 陆永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0-1062,共13页
嘉陵江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传统层系,近年来在川北、川西南等地区连续获得发现,但盆地内仍有大面积的勘探空白区,亟需深化对该层系天然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明确成藏主控因素,进而指出未来的勘探方向。利用天然气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 嘉陵江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传统层系,近年来在川北、川西南等地区连续获得发现,但盆地内仍有大面积的勘探空白区,亟需深化对该层系天然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明确成藏主控因素,进而指出未来的勘探方向。利用天然气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结合构造恢复、盆地模拟等技术,以气源分析为基础,以典型气藏解剖为核心,结合对嘉陵江组成藏条件认识,通过对成藏过程的分析探讨了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成藏模式。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下部的原油裂解气,嘉陵江组具有多套优质烃源岩供烃、发育多类型碳酸盐岩储层、通源断裂有效沟通气源的良好成藏条件,主生油期古构造、调整期构造及通源断裂、有利储层类型是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嘉陵江组具有“多源形成古油藏—古油藏裂解供气—通源断裂输导—晚期调整成藏”的成藏模式。基于此指出,分布于川西、川北等地区山前带,主生油期、气藏调整成藏期均处于相对高部位,发育通源断裂、保存条件较好的构造—岩性复合气藏是勘探的首选方向;分布于川东高陡构造带构造稳定区及向斜区的孔隙型岩性气藏是未来的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成藏模式 天然气勘探方向 嘉陵江组 三叠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油气相态转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来自原油可视化热模拟实验的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显 席斌斌 +3 位作者 曹婷婷 蒋启贵 许锦 朱建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0-1382,共13页
超深层油气相态转化过程及主控因素缺乏系统的实验研究,也缺少对转化过程的可视化直观呈现。为研究超深层油气相态转化过程及主控因素,以SHB7井正常原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原油相态转化过程的在线及离线可视化观测实验。得出如下结果:(1... 超深层油气相态转化过程及主控因素缺乏系统的实验研究,也缺少对转化过程的可视化直观呈现。为研究超深层油气相态转化过程及主控因素,以SHB7井正常原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原油相态转化过程的在线及离线可视化观测实验。得出如下结果:(1)在热模拟实验温度达到原油发生裂解的起始温度之前,原油的红绿熵值(Q650/500)在升、降温过程中发生可逆变化,说明原油荧光不仅受油成分、密度的影响,还受到温度本身的影响。(2)在实验温度达到原油发生裂解的起始温度之后,原油的Q650/500发生不可逆的变化,指示油的成分受热裂解的影响发生了不可逆变化,并且随着模拟温度的增高原油中液态烃的含量呈减少的变化趋势,而沥青的含量呈增加的变化趋势,表明温度是控制原油热裂解及相态转化的关键因素。(3)对比0.1℃/min、0.7℃/min、5℃/min升温速率下原油的荧光演化,热解后残余油发生荧光(成分)分异的温度点依次升高,表明升温速率越小越有利于原油的热裂解,因此长期缓慢升温的地质条件下不利于液态烃的保存。(4)对比不同油充填度的样品实验结果,可知原油经历过Ro=1.89%的热演化后,压力增加促进了原油的热演化。所以,压力不一定抑制液态油裂解转化,反而有可能促进热裂解转化。综合原油热裂解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将原油热裂解过程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Ro范围是0.80%~1.24%,重质饱和烃优先裂解,原油中的饱芳比下降,液态烃荧光颜色发生红移;第二阶段的Ro的范围是1.24%~1.55%,该阶段大量的芳烃缩合成固体-半固体沥青并在降温后附在管壁,导致残余油的饱和烃相对含量略微升高,液态烃荧光蓝移。第三阶段的Ro大于1.90%,芳烃继续缩合形成固体-半固体沥青,毛细管中的烃类在室温下出现明显荧光分异现象,其中发蓝色荧光的烃类为由非极性饱和烃为主要成分的轻质油,而发橙黄色荧光的烃类为由极性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重质油。这种荧光分异现象或可为同一微域下不同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共生提供解释。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的油气分布规律验证了实验结果中温度和压力对油裂解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原油 模拟热演化 可视化观测 荧光变化特征 原油裂解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西部奥陶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动态成藏过程 被引量:25
10
作者 赵永强 云露 +4 位作者 王斌 耿峰 李海英 顾忆 刘永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8-766,共9页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西部奥陶系油气资源类型多样,纵向整体含油,成藏过程极其复杂。从多元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动态配置关系角度出发,综合典型油藏解剖、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史、古构造演化、成藏期和输导体系等研究,以古构造与走滑断裂叠加...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西部奥陶系油气资源类型多样,纵向整体含油,成藏过程极其复杂。从多元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动态配置关系角度出发,综合典型油藏解剖、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史、古构造演化、成藏期和输导体系等研究,以古构造与走滑断裂叠加控储、控藏、控聚的思路重新认识塔河油田中西部油气成藏动态过程,建立了复式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烃源岩长期生排烃、多期充注成藏及混合改造、古构造控制运聚方向、走滑断裂垂向输导与侧向调整、多类型缝洞储集体大规模发育。油气成藏动态过程具有早期“垂向输导、侧向汇聚、古隆控富”,晚期“原地烃源、纵向运聚、断裂控富”的特征。不同期次、不同性质的油气混合成藏,造就了奥陶系现今复杂的油气面貌。重质油区以早期成藏为主,与加里东中晚期古构造高部位有关,后期充注较弱;而轻质油区以晚期成藏为主,主要受走滑断裂垂向输导和近距离侧向调整控制,在NNE向断裂带及与NNW向断裂的交会部位最为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成藏模式 动态成藏过程 奥陶系 塔河油田中西部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带茅口组二段沉积特征储层形成机制及找矿前景
11
作者 徐康 汪远征 +4 位作者 蒋小琼 张庄 孟宪武 潘文蕾 宫晗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56-1869,共14页
四川盆地茅口组近年来多项勘探突破展现了较好的资源潜力。目前整体勘探程度低,沉积相类型及展布不清、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不明。以野外剖面、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和孔渗测试等手段对川西... 四川盆地茅口组近年来多项勘探突破展现了较好的资源潜力。目前整体勘探程度低,沉积相类型及展布不清、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不明。以野外剖面、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和孔渗测试等手段对川西龙门山前带茅口组二段沉积及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储层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川西龙门山前带茅口组二段地层呈北西—南东向发育。龙门山南段和中段为茅二下亚段内缓坡边缘高能砂屑生屑滩发育区。茅二上亚段龙门山中段和北段发育高能云化台缘砂屑生屑滩。茅二上亚段储层岩性为残余生屑砂屑白云岩、含生屑晶粒白云岩和残余晶粒白云岩。茅二下亚段储层岩性主要为残余砂屑白云岩和残余晶粒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扩溶缝洞。茅二段整体为中薄层中低孔渗的Ⅱ、Ⅲ类孔隙型储层。高能滩相沉积构成储层发育的基础。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浅埋藏期白云石化作用使储层得以改善和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地区 龙门山前带 茅口组二段 沉积特征 储层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成因机理--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三叠系为例
12
作者 王继远 王斌 +6 位作者 胡宗全 商丰凯 刘德志 李振明 邱岐 宋振响 胡志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6,共16页
为了揭示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成因机理,利用盆地腹部地区最新钻井资料及岩心样品,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和包裹体分析以及XRD等测试方法,对二叠系上乌尔禾组和三叠系百口泉组与克拉玛依组储层成因进行研究... 为了揭示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成因机理,利用盆地腹部地区最新钻井资料及岩心样品,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和包裹体分析以及XRD等测试方法,对二叠系上乌尔禾组和三叠系百口泉组与克拉玛依组储层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岩演化差异控制了原生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的发育。克拉玛依组经历了压实、绿泥石包壳式胶结、长石/火山岩岩屑溶蚀、硅质胶结、自生伊利石沉淀以及晚期方解石胶结,其中绿泥石包壳是原生孔隙保存的最主要成岩矿物;上乌尔禾组经历了压实、绿泥石充填式胶结、浊沸石胶结、浊沸石/长石/火山岩岩屑溶蚀、硅质胶结、自生伊利石沉淀以及晚期方解石胶结,其中早期浊沸石胶结以及浊沸石、长石和火山岩岩屑酸性溶蚀是次生孔隙发育的关键成岩作用。受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高能相带强水动力淘洗,储层原始孔隙结构优越,与早成岩期的绿泥石包壳及强超压共同控制原生孔隙的保存。中-基性火山岩岩屑水化蚀变成因的高硬度浊沸石早期胶结,抵抗了快速深埋阶段的压实减孔。多期生烃酸性流体伴随超压传递促进硅铝酸盐矿物溶蚀增孔。低地温背景下,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仍处于中成岩A-B期,减缓了成岩演化进程,有效孔隙发育的下限深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理 优质储层 深层-超深层 上乌尔禾组 百口泉组 克拉玛依组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成因及其控储机制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继远 王斌 +3 位作者 邱岐 李振明 孙中良 马龙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沸石是富火山岩屑和富长石碎屑岩中重要的成岩矿物之一,对碎屑岩储层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沸石类矿物在中国各主要盆地的分布特征、成因及控储机制已有诸多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准噶尔盆地腹部最新... 沸石是富火山岩屑和富长石碎屑岩中重要的成岩矿物之一,对碎屑岩储层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沸石类矿物在中国各主要盆地的分布特征、成因及控储机制已有诸多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准噶尔盆地腹部最新钻井资料,系统分析沸石类矿物在中国各主要盆地的分布,并针对其成因和控储机制开展研究。沸石类矿物的分布主要受火山岩屑和长石等组分、较强水动力条件、成岩流体成分、温度和压力等条件的综合控制,多见于各类三角洲的水道体系;沸石成因复杂,其中火山物质蚀变、斜长石钠长石化和热液作用是最主要成因,当前各盆地中以前两者最为常见。沸石类矿物对碎屑岩储层的发育多为促进作用,早期沸石以其高硬度有效提高储层抗压实能力,成岩期沸石类矿物脱去晶间水释放孔隙空间;沸石类矿物易受温度影响发生转化,转化前后矿物之间的密度差导致孔隙空间的增大;此外,酸性流体的溶蚀增孔也是沸石最重要的控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火山岩屑蚀变 钠长石化 成因 控储机制 碎屑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页岩成烃演化与保存能力动态评价方法及有利区总有机碳含量下限探讨
14
作者 马中良 崔海骕 +2 位作者 宋振响 王远 何川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8,共12页
中国海相页岩沉积时代老、热演化程度高、保存条件复杂,原有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未考虑页岩成烃演化的动态过程,不能有效地反映页岩气的真实生成能力。为此,基于四川盆地JY2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高演化页岩沉积... 中国海相页岩沉积时代老、热演化程度高、保存条件复杂,原有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未考虑页岩成烃演化的动态过程,不能有效地反映页岩气的真实生成能力。为此,基于四川盆地JY2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高演化页岩沉积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提出了一种针对海相高演化页岩气生成与保存能力动态评价的方法,并通过热模拟实验研究排油效率控制下的页岩生气能力,再采用正反演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排滞的角度对页岩气生成与保存的全过程开展(半)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页岩气有利区的总有机碳含量(TOC)下限。研究结果表明:①正演热模拟实验可以明确干酪根和滞留油对页岩气的生成贡献,可建立不同排油效率下页岩的生气潜力图版;②热模拟实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生油阶段最大排油效率为68.79%,与固体沥青反演计算得到JY2井的平均排油效率66.52%相近;③四川盆地JY2井海相高演化页岩气保存比例为10%~40%,总体上散失了60%~90%;④TOC对页岩气的保存有一定控制作用,残余TOC大于1.50%的页岩散失了60%~80%的天然气,残余TOC小于1.50%的页岩散失了70%~90%的天然气;⑤当页岩气散失效率为70%、排油效率为50%~80%时,有机质成熟度为2.00%的有利区页岩TOC下限为1.77%~3.00%,有机质成熟度为3.00%的有利区页岩TOC下限为0.95%~1.70%。结论认为,海相高热演化阶段的页岩气评价既要重视后期改造页岩气的散失,也要关注早期油的排出,从动态演化角度来确定页岩气有利区的页岩TOC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海相高演化页岩气 模拟实验 排油效率 TOC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涪陵地区五峰—龙马溪组硅质页岩的生物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1
15
作者 卢龙飞 秦建中 +3 位作者 申宝剑 腾格尔 刘伟新 张庆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0-465,472,共7页
为研究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的成因,选取川东南涪陵页岩气探区钻井岩心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开展了岩石的矿物组成、微观形貌和成分与结构特征研究。五峰组和龙马溪组... 为研究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的成因,选取川东南涪陵页岩气探区钻井岩心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开展了岩石的矿物组成、微观形貌和成分与结构特征研究。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页岩的矿物组成以石英为主,向上至龙马溪组中部和上部石英含量逐渐降低,黏土矿物含量明显增加。镜下观察到大量具清晰圈层状生长结构和针状结构的生物残体和碎屑,特别是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尤为丰富,外观具有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的典型形貌特征。前者内部具有明显的圈层和外部裙边状结构,碎屑骨架与内部充填物质均为微晶石英;碎屑间更小粒级的石英颗粒则多呈不规则球状或椭球状,自形程度低,充填在矿物基质中,应属生物硅质溶解再沉淀形成的自生石英。后者则以较完整和碎屑两种形式呈分散状分布在矿物基质中。五峰—龙马溪组高丰度硅质生物及其硅质重结晶产物的存在,为该段硅质页岩的生物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具有古生产力恢复、水体沉积环境追溯、微观孔隙结构和岩石力学分析等多方面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生物成因硅 硅质页岩 五峰-龙马溪组 涪陵地区 川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典型克拉通盆地页岩气成藏特征、模式及启示 被引量:32
16
作者 杨振恒 韩志艳 +1 位作者 李志明 聂海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3-470,共8页
北美含页岩气克拉通盆地主要以密执安盆地、伊利诺斯盆地和德拉华盆地为代表。对上述盆地的岩性特征、有机质类型、生气方式、埋深、热成熟度、吸附气含量、裂缝对页岩气成藏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梳理了北美克拉通盆地页岩气的两种成藏模式... 北美含页岩气克拉通盆地主要以密执安盆地、伊利诺斯盆地和德拉华盆地为代表。对上述盆地的岩性特征、有机质类型、生气方式、埋深、热成熟度、吸附气含量、裂缝对页岩气成藏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梳理了北美克拉通盆地页岩气的两种成藏模式,分别以密执安盆地Antrim页岩气成藏模式(A型模式)和德拉华盆地Barnett页岩气成藏模式(B型模式)为代表。A型模式主要特征为:从盆地周缘较浅至较深部位赋存着具有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的"二元"成因结构的天然气,依次从生物气过渡到混合气,最后为热成因气。B型模式主要特征为:页岩气生气方式为热成因天然气"原地"生成聚集,在不同成熟度的区域,产出不同热成因类型的天然气。结合我国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认为,德拉华盆地Barnett页岩气成藏模式(B型模式)对我国页岩气勘探更有意义,密执安盆地Antrim页岩气成藏模式(A型模式)对我国页岩气勘探的意义不能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热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 页岩气 克拉通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页岩中有机质的赋存形态与油气形成 被引量:13
17
作者 徐旭辉 郑伦举 马中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3-428,共6页
根据不同类型泥页岩镜下微观特征观察,发现泥页岩中的沉积有机质和矿物质主要以“富有机质—矿物聚集体”和“贫有机质—矿物基质体”2种微观组构形态存在。通过泥页岩的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泥页岩有机质赋存的差异性控制了油气... 根据不同类型泥页岩镜下微观特征观察,发现泥页岩中的沉积有机质和矿物质主要以“富有机质—矿物聚集体”和“贫有机质—矿物基质体”2种微观组构形态存在。通过泥页岩的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泥页岩有机质赋存的差异性控制了油气的生成和初次运移过程,由于“富有机质—矿物聚集体”形态组构非均质分布,在不同演化阶段生成、排出及滞留的油气以不同的状态赋存和运移;镜质体反射率(Ro)介于0.6%~1.0%之间,泥页岩层系中滞留的油与富集有机质聚集体呈游离-吸附共轭相态,流动性较差,开采前景较差,Ro介于1.0%~1.3%之间是页岩油开采的有利范围;高演化阶段页岩气资源量的大小受控于泥页岩中富有机质聚集体的含量。基于烃源岩内沉积有机质和无机矿物质微观结构上的非均质性特征,把油气的形成、排出、滞留作为一个统一过程加以认识,将是深入认识页岩油气形成与富集机理的有利手段和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油气形成 页岩油气 泥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成熟海相黑色页岩生烃特征的热模拟实验 被引量:9
18
作者 邓模 翟常博 +3 位作者 杨振恒 段新国 郑伦举 宋振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0-137,共8页
页岩气是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生烃演化完成后滞留在页岩中的烃类气体,为了查明海相黑色页岩生排烃过程中产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揭示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的生烃潜力,采用地层孔隙热压生烃模拟仪对四川盆地广元地区上寺剖面大隆组黑色页岩... 页岩气是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生烃演化完成后滞留在页岩中的烃类气体,为了查明海相黑色页岩生排烃过程中产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揭示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的生烃潜力,采用地层孔隙热压生烃模拟仪对四川盆地广元地区上寺剖面大隆组黑色页岩进行热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①黑色页岩具有极高的生烃潜力,最高产烃量达452.43 mg/gTOC(总有机碳),其中气态烃总产率195.45 mL/gTOC,液态烃最高产率为377.8 mg/gTOC;②油的产率随热模拟温度升高表现为先升后降的特征,生油演化成峰型尖锐的单峰特征,生油高峰在360℃,甲烷随成熟度升高而增加,而重烃气C2-5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特征,甲烷主要由油裂解形成,其次是干酪根热解和重烃气裂解;③气态烷烃呈现δ^(13)C1<δ^(13)C2<δ^(13)C3<δ^(13)C4,且随热模拟温度增加,气态烃的碳同位素值均表现为逐渐富集13C,说明了热模拟过程中只发生了碳同位素的动力学分馏。基于本次热模拟产物产率随热成熟度变化特征,建立了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生烃模式,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湿气阶段,特别是在很高热模拟温度下仍未进入生干气阶段,表明在过成熟阶段黑色页岩仍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研究结果对拓展高过成熟页岩气勘探领域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拟实验 生烃产率 碳同位素 生烃模式 黑色页岩 大隆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拟实验条件下烃源岩生油气能力对比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彩明 郑伦举 许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5-671,678,共8页
通过对比研究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与高压釜生烃模拟实验中油气产率及其演化过程与产物地化参数特征,结果表明由于模拟实验设置的边界条件不同,同样热解温度条件下地层孔隙模拟实验已生成的油气产率是高压釜模拟实验的两倍多,... 通过对比研究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与高压釜生烃模拟实验中油气产率及其演化过程与产物地化参数特征,结果表明由于模拟实验设置的边界条件不同,同样热解温度条件下地层孔隙模拟实验已生成的油气产率是高压釜模拟实验的两倍多,但地层孔隙模拟实验残余固态产物的岩石热解自由烃、生烃潜力、氢指数仍然大于高压釜模拟实验的。分析认为,高压釜模拟实验所设置的热解实验条件加速了干酪根的过度裂解,生成了更多的"焦炭"、二氧化碳和氢气,偏离了烃源岩的自然演化过程;而在地层孔隙模拟实验的实验条件,有效阻止了干酪根的过度裂解,使干酪根向油气的转化率较高,所得油气产率较高压釜大。实验数据表明,地层孔隙模拟的已生成的油气产率不仅大于原始样品的氢指数,且生油后残余固态产物仍具有较高的氢指数。因此,烃源岩的氢指数和模拟实验的油气产率均不能正确评价烃源岩的真正生油气潜量,提出采用油气指数来评价烃源岩的最大生油气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孔隙模拟 高压釜模拟 边界条件 岩石热解 油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包裹体分子组成的热释-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彦鄂 张志荣 GREENWOOD Paul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5-920,共6页
油气包裹体分子组成对油气成藏研究来说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由于油气包裹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不能满足常规化学仪器分析的要求,因此通常需要研发定制仪器且实现难度较大,从而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热释—色谱—质谱法对澳大利亚Hal... 油气包裹体分子组成对油气成藏研究来说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由于油气包裹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不能满足常规化学仪器分析的要求,因此通常需要研发定制仪器且实现难度较大,从而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热释—色谱—质谱法对澳大利亚Halibut油田原油的人工合成包裹体、澳大利亚Jabiru油田和塔河油田油气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烃类组成分析。正构烃类,单、双以及三环芳烃等组分能够被有效检测到,检出化合物的最高碳数超过了C30。该方法与其他手段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比性,Jabiru油田包裹体热释—色谱—质谱分析与包裹体分子组成离线分析(MCI,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Inclusion)的结果对比显示,芳烃化合物的成熟度参数仅有微小的差异,两种方法获得的包裹体烃类成熟度均明显低于产出原油,印证了油气流体在被捕获形成包裹体后能够避免后期改造的影响。热释法作为一种通用的常规方法,同样适用于油气包裹体的分析,相比于其他手段,该方法更加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生物标志物 热释法 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