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油田稠油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1
作者 李长宏 王泊 《西部探矿工程》 2025年第3期57-60,64,共5页
经过35年的开发实践,河南油田稠油开发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河南稠油油藏特点的开发技术系列,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截至2022年底稠油累积生产原油1250.42×104t。“十三五”以来,面对低油价的严峻形势,河南油田稠油开发面临着... 经过35年的开发实践,河南油田稠油开发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河南稠油油藏特点的开发技术系列,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截至2022年底稠油累积生产原油1250.42×104t。“十三五”以来,面对低油价的严峻形势,河南油田稠油开发面临着资源接替不足、稠油热采效益差、稠油常采采收率低等诸多困难。通过实施科技铸剑工程,开展制约稠油效益开发瓶颈技术攻关,明确了采用HDCS技术提高储量动用率和热化学复合驱、多元热流体吞吐(驱)、降黏复合驱、加密井网、井网重构、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助力稠油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油田 稠油 聚合物驱 热化学复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油田化学驱面临挑战及对策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初阳 李长宏 +1 位作者 卢军 李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6期1-7,共7页
河南油田化学驱已形成油藏工程、驱油剂配方研发、地面工程设计等方面技术,在26个单元开展了化学驱工业化应用,油藏化学驱类型包括Ⅰ、Ⅱ类并探索了Ⅲ类油藏,技术方法涵盖了聚合物驱、复合驱、非均相驱等,化学驱已成为油田稳产或延缓产... 河南油田化学驱已形成油藏工程、驱油剂配方研发、地面工程设计等方面技术,在26个单元开展了化学驱工业化应用,油藏化学驱类型包括Ⅰ、Ⅱ类并探索了Ⅲ类油藏,技术方法涵盖了聚合物驱、复合驱、非均相驱等,化学驱已成为油田稳产或延缓产量递减的主体技术。随着优质资源的全面动用,目前面临着优质化学驱资源匮乏、化学驱项目效益下降、化学驱技术发展与创新的挑战。应对挑战的对策是做实基础工作,调整技术路线,强化技术攻关研究,深化注采工艺支撑和研发配套撬装化地面注聚系统,优选性价比高驱油剂,降低生产运行成本和地面投资,提升化学驱效果和效益,提高化学驱储量动用率,实现化学驱储量有序接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现状 面临挑战 对策 撬装化注聚系统 化学驱效益 储量动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薄层难动用储量稠油油藏效益开发实践与认识——以春光油田春17块为例
3
作者 李长宏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3年第11期85-88,共4页
春17块稠油油藏具有埋藏较深、油层厚度薄、隔夹层厚度小且分布不稳定的特点。针对试采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优化开发方案部署,采用水平井提高单井控制储量和产能、采用丛式井降低开发成本,配套应用CO_(2)强化采油、... 春17块稠油油藏具有埋藏较深、油层厚度薄、隔夹层厚度小且分布不稳定的特点。针对试采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优化开发方案部署,采用水平井提高单井控制储量和产能、采用丛式井降低开发成本,配套应用CO_(2)强化采油、注采一体化、井筒掺稀油降粘等工艺技术,实现了效益开发。春17块中深薄层难动用储量效益开发,为难动用低品位稠油油藏效益开发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17块 难动用 稠油油藏 效益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以古城油田泌124断块下层系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长宏 甘红军 李怡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7年第10期75-77,共3页
古城油田泌124断块下层系属于普通稠油油藏,油层含油井段长、含油层数多、油层厚度薄、地下原油粘度高、非均质严重。经过常规降压开采、笼统注水开发、分层注水开发、调整完善和聚合物驱等5个开发阶段后,单元层间矛盾、平面矛盾非常突... 古城油田泌124断块下层系属于普通稠油油藏,油层含油井段长、含油层数多、油层厚度薄、地下原油粘度高、非均质严重。经过常规降压开采、笼统注水开发、分层注水开发、调整完善和聚合物驱等5个开发阶段后,单元层间矛盾、平面矛盾非常突出。通过聚合物驱后整体调剖、细分注水、注采调整,扩大了聚合物驱效果,进一步提高了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油田 泌124断块 整体调剖 普通稠油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条带强边水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技术——以双河油田核二段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长宏 李怡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7年第6期83-85,共3页
双河油田核二段储层胶结疏松、含油宽度小、地下原油粘度大、边水能量强。经过二十多年天然能量开发后,油藏采收率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开发效果逐年变差。聚合物驱采用井网调整、注采参数优化、聚驱前整体调剖、配... 双河油田核二段储层胶结疏松、含油宽度小、地下原油粘度大、边水能量强。经过二十多年天然能量开发后,油藏采收率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开发效果逐年变差。聚合物驱采用井网调整、注采参数优化、聚驱前整体调剖、配产配注优化及分注工艺等关键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矿场应用效果。双河油田核二段窄条带强边水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的成功经验扩大了聚合物驱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核二段 窄条带 强边水 普通稠油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河油田Eh_3Ⅶ下层系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红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8年第5期66-69,共4页
双河油田Eh_3Ⅶ下层系目前综合含水已高达97.15%、地质储量采出程度40.03%,处于"双高"开发阶段。如何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分配因子、时变流线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判断优势流场,明... 双河油田Eh_3Ⅶ下层系目前综合含水已高达97.15%、地质储量采出程度40.03%,处于"双高"开发阶段。如何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分配因子、时变流线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判断优势流场,明确了高耗水层段分布特征;运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明确了特高含水期可动用剩余油潜力区的分布;提出了主体区井网转化+大幅度动态调配技术、上倾区井网加密技术等"双高单元"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为类似单元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Ⅶ下层系 优势流场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10块中深薄层稠油油藏效益开发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长宏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9年第9期109-111,共3页
春10块稠油油藏具有埋藏较深、油层厚度薄、地下原油粘度大、隔夹层厚度小的特点。通过开发方案优化,配套CO2强化采油、注采一体化、井筒掺稀油降粘、N2抑制边底水等工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效益开发。春10块中深薄层稠油油藏效益开发的... 春10块稠油油藏具有埋藏较深、油层厚度薄、地下原油粘度大、隔夹层厚度小的特点。通过开发方案优化,配套CO2强化采油、注采一体化、井筒掺稀油降粘、N2抑制边底水等工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效益开发。春10块中深薄层稠油油藏效益开发的成功经验,丰富了稠油油藏效益开发领域,进一步拓展了稠油油藏开发空间,为同类油藏效益开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10块 稠油油藏 效益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河油田Ⅳ5~11层系三元复合驱前置段塞深度调剖效果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新宁 黄敬上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8年第3期80-82,共3页
根据双河油田Ⅳ5~11层系的油藏温度、油层物性、地下流体性质等油藏特征,研制了80℃高温有机醛调剖剂。依据注聚井所处油藏的沉积相带特征、油层物性及注入能力,针对性地优选出了调剖剂配方;前置段塞深度调剖完成量达到0.12 PV孔隙体积... 根据双河油田Ⅳ5~11层系的油藏温度、油层物性、地下流体性质等油藏特征,研制了80℃高温有机醛调剖剂。依据注聚井所处油藏的沉积相带特征、油层物性及注入能力,针对性地优选出了调剖剂配方;前置段塞深度调剖完成量达到0.12 PV孔隙体积,设计单井调剖注入量(1.06~2.7)×10~4 m^3,调剖时间长达1年;40%的对应油井在深度调剖后,增油降水效果显著,层系含水率从97.8%下降到95.9%,日产油从45.7 t上升到73.8 t,表明前置段塞深度调剖具有良好的驱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三元复合驱 前置段塞 深度调剖 渗流优势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河油田聚合物驱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 被引量:12
9
作者 钟玉龙 方越 +3 位作者 李洪生 段秋红 卢军 陈婷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9-343,共5页
油田经历聚合物驱开发后,储层物性参数发生改变,对油田后期开发有重要的影响。文中利用双河油田取心井室内化验分析资料,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孔隙结构变化特征,探讨了储层参数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由... 油田经历聚合物驱开发后,储层物性参数发生改变,对油田后期开发有重要的影响。文中利用双河油田取心井室内化验分析资料,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孔隙结构变化特征,探讨了储层参数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由于聚合物分子在地层的吸附滞留作用,造成储层渗透率下降,后续水驱阶段渗透率有一定恢复;聚合物驱后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物性和孔隙结构好的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而物性差的储层渗透率下降,孔喉半径减小,部分发生了堵塞现象。黏土矿物迁徙、运移,以及岩石骨架溶蚀、碎裂、运移是聚合物驱后储层参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物性参数 孔隙结构 沉积微相 双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双河油田聚驱后油藏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正欣 张连锋 +3 位作者 杨璐 刘艳华 卢军 张卓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6期78-84,共7页
聚合物驱后油藏储层非均质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常规化学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难度大。针对双河油田北块Ⅱx层系聚驱后中高渗透率砂砾岩油藏特点,设计一种由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和高效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非均相复合体系,开展... 聚合物驱后油藏储层非均质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常规化学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难度大。针对双河油田北块Ⅱx层系聚驱后中高渗透率砂砾岩油藏特点,设计一种由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和高效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非均相复合体系,开展了驱剂优选、热稳定性评价及注入方式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P/PPG/S非均相复合体系具有高黏弹、超低界面张力的优异性能,热稳定性能良好,能够有效改善储层非均质性,扩大波及体积,同时提高驱油效率。岩心驱油实验表明,模拟油藏条件下,采用P/PPG与P/PPG/S非均相复合体系组合驱替的方式,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7.8%,从而为双河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有效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在岩心孔隙中长期滞留性能研究——以双河油田Eh3Ⅳ5-11岩心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玉龙 张连锋 +3 位作者 李洪生 卢军 王建军 满强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0年第2期57-60,共4页
为进一步认识交联聚合物在岩心孔隙中长期滞留的性能变化及对储层孔渗伤害的程度,采用双河油田核三段Ⅳ油组5-11层系天然岩心进行室内实验。通过CT扫描,研究了不同渗透率岩心进行交联聚合物驱后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天... 为进一步认识交联聚合物在岩心孔隙中长期滞留的性能变化及对储层孔渗伤害的程度,采用双河油田核三段Ⅳ油组5-11层系天然岩心进行室内实验。通过CT扫描,研究了不同渗透率岩心进行交联聚合物驱后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天然岩心在注交联聚合物结束后,岩心孔隙和喉道中充满交联聚合物,岩心孔渗降低幅度较大;在地层条件下静置12个月后,交联聚合物在岩心中会产生降解,岩心孔、渗可以恢复,其中,高、中渗岩心孔渗恢复最好,恢复率均在90%以上,但低渗岩心恢复程度较差。实验结果进一步明确了交联聚合物适宜的油藏条件,为矿场调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交联聚合物 滞留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薄层稠油油藏串珠状剩余油动用对策及矿场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费永涛 侯振 +4 位作者 李长宏 刘宇 胡德鹏 刘宁 郑勇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6期59-62,67,共5页
河南油田浅薄层稠油油藏进入蒸汽吞吐后期开发阶段,地下剩余油呈现“串珠状”的空间分布形态,利用现有直井井网继续应用组合蒸汽吞吐技术难以有效动用地下剩余油。提出采取部署加密水平井控制“串珠状”剩余油,与原有直井协同实施注蒸... 河南油田浅薄层稠油油藏进入蒸汽吞吐后期开发阶段,地下剩余油呈现“串珠状”的空间分布形态,利用现有直井井网继续应用组合蒸汽吞吐技术难以有效动用地下剩余油。提出采取部署加密水平井控制“串珠状”剩余油,与原有直井协同实施注蒸汽开采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策略,并在井楼油田部署一口加密水平井,与原井网的直井构成试验井组开展矿场试验,加密水平井吞吐三个周期,累计油汽比0.31、累计产油1192 t,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证实井间剩余油富集区含油状况好,并且出油温度较高,原油地下流动能力增强,转第二阶段蒸汽驱的条件已经成熟。该研究为延长浅薄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的生命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状剩余油 加密水平井 浅薄层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后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规模断块油藏化学驱井网优化调整——以王集油田W17断块为例
13
作者 孙宜丽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2期73-77,共5页
河南油田适合化学驱的Ⅰ、Ⅱ类整装油藏已基本动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和经济效益;Ⅰ、Ⅱ类油藏中的小规模断块油藏受构造复杂、储量规模小、井网调整困难等条件限制,还未实施化学驱。化学驱能够进一步提高小规模断块油藏的采收率,... 河南油田适合化学驱的Ⅰ、Ⅱ类整装油藏已基本动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和经济效益;Ⅰ、Ⅱ类油藏中的小规模断块油藏受构造复杂、储量规模小、井网调整困难等条件限制,还未实施化学驱。化学驱能够进一步提高小规模断块油藏的采收率,井网优化调整是保障化学驱效果的关键。通过使用数值模拟技术,对王集油田W17断块化学驱井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明确了合理井网形式、合理注采井距、油井与断层的合理距离等关键指标,为该区块开展化学驱的井网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同类型油藏化学驱井网调整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断块油藏 井网调整 井网形式 注采井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安棚东南区核桃园组三段深层致密油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14
作者 黄郑 周永强 +6 位作者 贺子潇 黎明 杨滔 王肃 李强 赵颖 尹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5-854,共10页
为了探明深部致密油储层天然裂缝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安棚东南区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Ⅱ—Ⅵ油层组致密油藏为例,利用大量岩心、薄片、物性、成像及常规测井、注水压驱等资料,系统开展了致密油藏裂缝综合评价。该区... 为了探明深部致密油储层天然裂缝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安棚东南区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Ⅱ—Ⅵ油层组致密油藏为例,利用大量岩心、薄片、物性、成像及常规测井、注水压驱等资料,系统开展了致密油藏裂缝综合评价。该区目的层Ⅱ—Ⅵ油层组属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岩屑含量较高,为近源沉积;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对于不同岩性砂岩储层,裂缝主要发育于细砂岩中,其次为粉砂岩,而含砾砂岩中裂缝通常不发育。目的层主要发育高角度缝及直立缝,其占比可达87.8%,低角度斜交缝和水平缝分别占比7.3%及4.9%。目的层致密储层裂缝发育主控因素主要包括岩性、沉积微相及局部构造,厚度较薄、粒度较细的单砂体或复合砂体部位裂缝通常较为发育。裂缝主要发育于前缘河道、河道侧翼、河口坝及其外缘远砂坝砂体部位,而席状砂及前缘三角洲微相中裂缝不发育。此外,裂缝还发育于构造转折端,且主要发育于正向构造的顶部及翼部。目的层裂缝主要沿着WE向、NE向分布,其次为NW向;裂缝主要形成于新近纪拗陷期(喜马拉雅晚期)。裂缝是导致致密油储层水窜的重要因素,因而要加强裂缝发育程度、扩展规模及方向的动、静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致密油 核桃园组 古近系 安棚东南区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渗胶结油藏聚合物驱后非均相复合驱技术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卓 王正欣 +3 位作者 薛国勤 李岩 刘艳华 王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479,486,共6页
双河油田始新统核桃园组Ⅳ1-3层系具有高温和中高渗的特点,聚合物驱后进入特高含水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兼具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可以有效调整剖面,控水增油。基于黏弹性和界面活性,研究了... 双河油田始新统核桃园组Ⅳ1-3层系具有高温和中高渗的特点,聚合物驱后进入特高含水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兼具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可以有效调整剖面,控水增油。基于黏弹性和界面活性,研究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长期热稳定性,利用单根岩心研究其注入性和运移方式,利用双管并联岩心驱替实验评价其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为黏弹性复合体系,弹性占主导地位。其黏度较聚合物驱油体系高58%~197%,弹性模量较聚合物驱油体系高67%~227%。界面张力处于10^(-3) mN/m数量级,具有良好的洗油作用。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长期热稳定性,老化180 d后,黏度和弹性模量保留率超过100%,界面张力仍处于10^(-3) mN/m数量级。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注入性好,能够在高强度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6.93%。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运移方式为运移、堆积、封堵、变形通过,通过启动低渗区被毛细管力束缚的剩余油,使油相饱和度显著降低。将非均相复合驱的应用范围从低温、高孔高渗疏松油藏拓展到了高温、中高渗胶结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 聚合物驱 非均相复合驱 胶结油藏 黏弹性 注入性 热稳定性 运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相驱油体系与低中渗油藏适应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卢军 张卓 +2 位作者 杨力生 郭琳琳 张小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6期17-23,32,共8页
王集油田王17块是国内首个在低中渗油藏开展的多级非均相调驱段塞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试验,目的是形成小断块、低中渗油藏化学驱配套技术,引领示范动用河南油田剩余的3512×10^4 tⅠ类、Ⅱ类化学驱储量,油藏技术关键是驱剂与油藏的... 王集油田王17块是国内首个在低中渗油藏开展的多级非均相调驱段塞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试验,目的是形成小断块、低中渗油藏化学驱配套技术,引领示范动用河南油田剩余的3512×10^4 tⅠ类、Ⅱ类化学驱储量,油藏技术关键是驱剂与油藏的适应性、有效封堵极端耗水层、井网调整技术。从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与油藏相适应入手,重点研究了黏弹颗粒驱油剂的粒径分布,分析了影响黏弹颗粒吸水溶胀的因素,表征了抗盐性、抗剪切性、热稳定性,同时对形成的非均相体系颗粒数与浓度关系、注入性、驱油效率及分流率进行评价,优选的非均相驱油体系与低中渗油藏适应性较好,矿场应用取得了增油降水效果,为低中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中渗油藏 聚合物驱 黏弹颗粒 非均相驱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合物驱的多级非均相调驱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小静 卢军 +2 位作者 张卓 梁丽梅 郭琳琳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6期90-95,共6页
针对王集油田王17断块中低渗断块油藏非均质严重,注入水沿高渗透条带突进,采出程度低,水驱提高采收率能力有限的问题,开展了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评价筛选了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应用物模技术对复配形成的非均相驱油体系... 针对王集油田王17断块中低渗断块油藏非均质严重,注入水沿高渗透条带突进,采出程度低,水驱提高采收率能力有限的问题,开展了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评价筛选了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应用物模技术对复配形成的非均相驱油体系段塞结构、驱油效率及分流率进行评价,应用数模技术,优化了段塞量及结构,预测王17块采用多级非均相调驱段塞聚合物驱可提高采收率8.25个百分点,现场应用已初见成效,该技术成果已在下二门油田B238块聚合物驱项目借鉴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多级段塞 非均相驱 物理模拟 数模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凹陷魏岗地区井震一体化构造重构与滚动勘探实践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煜华 张晓亮 +3 位作者 刘盛阳 王树芳 贾艳霞 庞萌 《复杂油气藏》 2021年第1期27-31,共5页
南阳凹陷中部魏岗地区油气富集,具有断-储联合控藏、构造高点控富、多层系含油、多油藏类型叠合的特征。经过40余年的勘探开发,滚动勘探目标日益零散、碎小、隐蔽,构造识别难度较大。通过井震数据互补的研究落实了构造,取得不同于过去... 南阳凹陷中部魏岗地区油气富集,具有断-储联合控藏、构造高点控富、多层系含油、多油藏类型叠合的特征。经过40余年的勘探开发,滚动勘探目标日益零散、碎小、隐蔽,构造识别难度较大。通过井震数据互补的研究落实了构造,取得不同于过去单一钻井对比恢复主力油层断缺形成的宽断面构造认识,重构后主力油层构造认识变化较大;同时利用已钻井及沿层地震属性精细描述魏岗东翼有效厚度小于5 m的储层岩性变化边界与主控断层配置,明确了断层-岩性目标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一体 复杂断块 滚动勘探 增储潜力 魏岗东翼 南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油藏新型聚合物耐氧和硫化物应用评价
19
作者 刘艳华 李洪生 +4 位作者 王正欣 张连锋 卢军 李浩 郭艳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3年第4期6-10,共5页
双河油田高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配液过程中,氧分子和硫化物共存环境导致聚合物黏度损失严重。在双河油田Ⅴ下层系油藏以及85℃条件下,考察了ZJ-2、1-3、2-3聚合物在不同氧和硫化物含量下的黏度、长期稳定性及驱油性能。结果表明:氧含量越... 双河油田高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配液过程中,氧分子和硫化物共存环境导致聚合物黏度损失严重。在双河油田Ⅴ下层系油藏以及85℃条件下,考察了ZJ-2、1-3、2-3聚合物在不同氧和硫化物含量下的黏度、长期稳定性及驱油性能。结果表明:氧含量越高,聚合物黏度对硫含量增加越敏感,黏度损失越大。聚合物在硫和氧共存体系下的降黏作用集中在母液配制、井口稀释混配阶段,老化黏度影响相对较小,通过在分子链上引入抗硫单体可以减少聚合物的黏度损失,具备更高的驱油性能。优选聚合物1-3在矿场应用,聚合物母液、井口聚合物黏度较普通聚合物增加56%、89%,抗水质中硫化物、氧含量波动效果较稳定,取得了初步增油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油藏 聚合物降解 氧和硫化物 聚合物驱 提高石油采收率 双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强化采油在稠油高轮次吞吐后期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强 《石化技术》 CAS 2018年第11期296-296,共1页
二氧化碳溶于稠油,在中深层特超稠油油藏高周期吞吐后期利用CO2协同降黏、混合传质及增能助排作用,降低注汽压力、扩大波及范围,同时配套高效油溶性复合降黏剂实现该类油藏有效开发。
关键词 热采稠油 吞吐后期 二氧化碳 强化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