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油田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的技术途径 被引量:22
1
作者 孔柏岭 丁荣辉 +1 位作者 唐金星 李丹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7-240,共4页
河南油田为了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根据HPAM的M、分子线团回旋半径、储层渗透率、孔喉半径之间的关系及温度高于60℃时HPAM水解度增大的情况,在低温(50~60℃)高渗油藏如下三门油田使用M=1.9×107、水解度在25%... 河南油田为了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根据HPAM的M、分子线团回旋半径、储层渗透率、孔喉半径之间的关系及温度高于60℃时HPAM水解度增大的情况,在低温(50~60℃)高渗油藏如下三门油田使用M=1.9×107、水解度在25%~28%的HPAM;在高温(60~80℃)中渗油藏如双河油田使用M=1.5×107,水解度在15%~22%的HPAM;HPAM溶液用除氧清水或污水配制并在密闭条件下输送、注入.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在10个区块实施聚合物驱,这10个区块产油量已占河南油田稀油产量的26.5%.报道了10个区块聚合物驱的基本参数.此外,还考察了耐热抗盐的丙烯酰胺共聚物PSR-6和PSR-8.用TSD=5 g/L的污水配制的HPAM(200、400 mg/L)/醛+多羟基化合物(150 mg/L)微凝胶,在75~105℃连续老化180天后,粘度(30℃、7.34s-1)保持在38.6~168 mPa·s,已在3个区块用于驱油,驱油效果优于HPAM.图1表4参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地层适应性 聚合物溶液配制 微凝胶 微凝胶驱 河南油田 丙烯酰胺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油田耐高温聚合物性能评价及筛选 被引量:10
2
作者 吕晓华 肖磊 +3 位作者 张晋悦 杨力生 张丽庆 束华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7-311,共5页
本文针对双河Ⅶ下层系高温(96.5℃)、低渗(0.374μm2)的油藏特点,开展Ⅲ类及以上储量油藏用耐高温聚合物的筛选、评价研究。依据聚合物基本性能初选出5种耐温聚合物(100622、100621、SNF、2#、1#)进行耐温抗盐性、驱油能力评价,其中聚合... 本文针对双河Ⅶ下层系高温(96.5℃)、低渗(0.374μm2)的油藏特点,开展Ⅲ类及以上储量油藏用耐高温聚合物的筛选、评价研究。依据聚合物基本性能初选出5种耐温聚合物(100622、100621、SNF、2#、1#)进行耐温抗盐性、驱油能力评价,其中聚合物SNF(相对分子质量2.7×107,水解度26.03%)表现出很好的耐温抗盐性和驱油能力。浓度为1500 mg/L的聚合物SNF溶液,在96℃热老化90 d后的黏度保留率为110.8%(氧含量控制<1.0 mg/L)。岩心驱替实验表明,高浓度聚合物溶液因具有较高的黏弹性,其驱油效率明显高于低浓度聚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合理范围为1500 2000 mg/L;随注入段塞尺寸增加,聚合物驱油效率增大,但超过0.5 PV时驱油效率提高缓慢,优化段塞尺寸为0.5 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油藏 热老化 聚合物浓度 氧含量控制 段塞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双河油田90℃以上高温油藏二元复合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束华东 陈慧卿 +4 位作者 肖磊 刘艳华 孙林涛 李二晓 孔柏岭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9-154,共6页
针对河南双河油田Ⅵ油组90℃以上高温油藏条件,提出了由表面活性剂SH7与聚合物1630S组成的适合该油藏条件的SP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了该二元驱油体系的界面性能、乳化性能、热稳定性能、抗吸附性能及驱油性能。结果表明,SP二元复合驱... 针对河南双河油田Ⅵ油组90℃以上高温油藏条件,提出了由表面活性剂SH7与聚合物1630S组成的适合该油藏条件的SP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了该二元驱油体系的界面性能、乳化性能、热稳定性能、抗吸附性能及驱油性能。结果表明,SP二元复合驱油体系(1630S浓度1500 mg/L)在SH7浓度高于500 mg/L时油水界面张力可达10^(-3)mN/m超低数量级,SH7浓度高于1000 mg/L后,界面张力可达10^(-4)mN/m数量级,且在30 min内即达到超低。组成为1500 mg/L 1630S+2000 mg/L SH7的SP二元复合体系的乳化性能良好,油水比为7∶3时乳状液黏度是SP二元复合体系的7倍以上。该SP二元复合体系的抗岩心吸附性能良好,在经历五次吸附后,油水界面张力仍可达8.82×10^(-4)mN/m。当体系中氧含量低于0.8 mg/L时,聚合物及SP二元复合体系的长期热稳定良好,95℃下老化180 d后的体系黏度仍高于初始值,油水界面张力可以保持在10^(-4)mN/m数量级。均质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注入0.606 PV的SP二元复合体系,在水驱(采收率42.26%)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22.16%,较同等条件下的聚合物驱高出6个百分点。三倍渗透率级差层内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SP二元复合体系的最佳段塞尺寸为0.6 PV,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 高温油藏 原油采收率 界面张力 乳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油区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晓培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2-74,116,共3页
河南油区稠油油藏通过直井蒸汽吞吐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部分储量丰度较差的浅薄层稠油油藏及叠瓦状分布的条带状边水稠油油藏,采用常规直井开发,单井可采储量低,很难取得经济效益。为合理开发河南油区稠油油藏未动用储量,利用数值... 河南油区稠油油藏通过直井蒸汽吞吐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部分储量丰度较差的浅薄层稠油油藏及叠瓦状分布的条带状边水稠油油藏,采用常规直井开发,单井可采储量低,很难取得经济效益。为合理开发河南油区稠油油藏未动用储量,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其地质特点,开展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优化了水平井及注采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水平井目的层段垂深应大于150m;最佳水平段长度为80~150m;水平井与油水边界的距离大于60m后,基本未见边水入侵;水平井与断层距离大于20m时,断层不会开启;井底注蒸汽干度大于50%,开发效果明显改善;第1周期注汽量为2000t,油汽比和周期产油量均较高,分别为0.54t/t和1000t,吞吐效果较好;当注汽速度为300t/d时,优选注汽压力为14MPa、排液速度为20t/d左右比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浅薄层 边水 水平井 注采参数 河南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措施——以河南油区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晓培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64,115,共4页
为保证河南油区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高浓度二次聚合物驱矿场试验的实施效果,在认识二次聚合物驱见效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二次聚合物驱后和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开展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次聚合物驱后注聚井附近的剩余油... 为保证河南油区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高浓度二次聚合物驱矿场试验的实施效果,在认识二次聚合物驱见效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二次聚合物驱后和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开展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次聚合物驱后注聚井附近的剩余油更少、含油饱和度更低,但在压力平衡、物性较差、井网不完善或断层遮挡等区域,剩余油较水驱更集中、含油饱和度更高。根据研究结果,在H2Ⅱ油组剩余油相对富集的潜力区部署3口新井,完善注采井网,新井投产初期产油量为10.5~22t/d,含水率为20%~70%,使H2Ⅱ油组二次聚合物驱产油高峰期的增油倍比达3.04,表明聚合物驱阶段在剩余油富集的潜力区进一步完善井网,可进一步提高增油幅度,延长聚合物驱见效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聚合物驱 数值模拟 剩余油 挖潜措施 下二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聚煤作用控气和煤层气勘探潜力——以旬宜探区石炭系太原组为例
6
作者 王良军 王勇 +5 位作者 章新文 金芸芸 朱颜 张高源 李晖 李旺举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探区石炭系太原组成煤环境基础上,结合古地貌分析和沉积相研究,明确了太原组聚煤特征。利用工业分析、扫描电镜、等温吸附等实验分析手段,并且结合测井建模评价的方法,明确了煤层的煤岩和煤质、储集物性、含... 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探区石炭系太原组成煤环境基础上,结合古地貌分析和沉积相研究,明确了太原组聚煤特征。利用工业分析、扫描电镜、等温吸附等实验分析手段,并且结合测井建模评价的方法,明确了煤层的煤岩和煤质、储集物性、含气性等特征,剖析总结了深层煤层气富集控气要素和成藏特征,从而指出了下一步有利区带。结合煤层气勘探实践,明确了深层煤层气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研究表明:①旬宜探区石炭系太原组煤层发育受潮坪泥炭坪、潟湖泥炭坪2种成煤环境影响。受成煤环境和沉积古地貌影响,煤层分布具有“西薄东厚”的聚煤特征。②煤岩类型以亮煤—半亮煤为主,煤体结构以原生—碎裂结构为主,发育植物胞腔孔、黄铁矿与黏土矿物晶间孔、割理裂隙等储集空间类型。③煤层含气量介于15.8~25.6 m^(3)/t,含气性中等—较好。煤层气富集受控于成煤环境、构造演化、保存条件等因素。④西北斜坡区具有断层不发育、地层常压、地层水动力弱,煤层埋深大的特点,是深层常压煤层气勘探有利区;东南断坡区具有断层较发育、地层低压、地层水动力较强,煤层埋深中等的特点,是中深层低压煤层气勘探有利区。位于东南断坡区的PZ1井煤层压裂测试获低产气流,展示了鄂尔多斯盆缘复杂构造带深层煤层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旬宜探区 煤层气 聚煤特征 成藏特征 有利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和南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页岩地质特征与勘探建议
7
作者 王勇 李艳然 +5 位作者 朱颜 张育衡 牛明伟 熊健 李恒权 王琦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5-719,共15页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和南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页岩层与已突破的东部断陷盆地的页岩层系存在明显的地质差异。目前对该区页岩油地质特征形成机制认识不清,制约了其勘探开发进程。通过岩心、X衍射、薄片、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等分析手段,...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和南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页岩层与已突破的东部断陷盆地的页岩层系存在明显的地质差异。目前对该区页岩油地质特征形成机制认识不清,制约了其勘探开发进程。通过岩心、X衍射、薄片、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南襄盆地不同凹陷核桃园组页岩地质特征的差异,并提出下一步勘探建议。南襄盆地核桃园组页岩以纹层状混合质页岩为主,其中泌阳凹陷以纹层状云灰质—长英质混积页岩为主,发育基质型页岩油;南阳凹陷以纹层状长英质—黏土质混合页岩为主,砂岩夹层发育,主要为夹层型页岩油。泌阳凹陷页岩具有常压、中—低演化程度、中—高丰度特征,表现为储集性能中等—好、含油性好、可压性好以及可动性中等;南阳凹陷页岩具有常压、中等演化程度、中—低丰度的特点,储集性能中等、含油性中等—好、可压性及可动性中等。对比研究表明,边界断层及古水深控制不同凹陷湖盆类型;湖盆类型与古沉积环境的协同作用影响了页岩的岩相类型;有机质组分和成烃生物类型控制了页岩丰度。南阳凹陷淡水湖盆中—低丰度夹层型页岩油、泌阳凹陷咸化湖盆常压基质型页岩油均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针对泌阳凹陷页岩层含油性好、甜点相对集中的特点,建议加强低成本工程工艺攻关,探索夹层型页岩油直斜井效益开发模式;针对南阳凹陷页岩层纵向跨度大、断层复杂的特点,建议采用大斜度井实现纵向多层大规模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页岩油 古沉积环境 核桃园组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用聚合物凝胶相对强度表征方法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朱怀江 谭中良 +1 位作者 绳德强 刘玉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5-259,共5页
实验研究了动力粘度 η、动态储能模量G′、转变压力Pt(TGU值 )测量 3种方法用于表征油田用特别是提高采收率用聚合物凝胶 (弱凝胶和较强凝胶 )相对强度的适宜性和准确性。在 η和G′测定了使用了 3种代表性凝胶 :( 1 )聚合物浓度不同的... 实验研究了动力粘度 η、动态储能模量G′、转变压力Pt(TGU值 )测量 3种方法用于表征油田用特别是提高采收率用聚合物凝胶 (弱凝胶和较强凝胶 )相对强度的适宜性和准确性。在 η和G′测定了使用了 3种代表性凝胶 :( 1 )聚合物浓度不同的HPAM/Cr3+凝胶 ,即柔性链聚合物弱凝胶 ;( 2 )组成固定的PAM /木素磺酸钠 /Cr3+凝胶 ,为较强凝胶 ;( 3 )组成固定的黄胞胶 /Cr3+凝胶 ,即刚性链聚合物脆性凝胶。在Pt 测定中使用聚合物浓度不同的另一种HPAM/Cr3+凝胶。得到的结论如下。对于柔性链聚合物弱凝胶 ( 1 ) ,当G <0 .1Pa时 ,η值是相对强度的良好表征值 ,G′越小 ,则 η测定的重现性越好 ,G′测定的重现性越差。对于较强凝胶 [( 2 ) ,G′ >0 .1Pa]和刚性链聚合物形成的脆性凝胶 ( 3 ) ,η测定的偏差很大 ,凝胶越强 ,则G′测定的重现性越好。对于结构易破坏的脆性凝胶 ,振荡法测量 (G′、G″、η )是表征相对强度的适当方法。Pt(TGU值 )测定的重现性很差且有不少困难问题 ,因此不能用作凝胶性能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凝胶 相对强度 测定方法 动力粘度 动态储能模量 弱凝胶 调剖堵水剂 驱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河油田Ⅳ1-3层系非均相复合驱井网调整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连锋 梁丽梅 +4 位作者 薛国勤 龙卫江 申乃敏 张伊琳 张小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6期85-89,共5页
非均相复合驱是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采收率的开发技术,而合理的井网调整是提高非均相复合驱增油效果的主要手段。通过数值模拟,对双河油田Ⅳ1-3层系井网调整的井网形式、井距大小、流线转变角度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并从技术、经济方面进行... 非均相复合驱是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采收率的开发技术,而合理的井网调整是提高非均相复合驱增油效果的主要手段。通过数值模拟,对双河油田Ⅳ1-3层系井网调整的井网形式、井距大小、流线转变角度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并从技术、经济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论证。研究结果表明:注入体系与原油的黏度比、地层的非均质性对井网流线调整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对于双河油田Ⅳ1-3层系,在充分利用老井的前提下,采用五点法面积井网、井距150~300 m,较大幅度地调整流线角度,能够进一步提高非均相复合驱的降水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形式 注采井距 流线转变 数值模拟 非均相复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古城油田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艳辉 高先志 +3 位作者 刘震 林社卿 罗家群 朱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2-560,共9页
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和原油地球化学资料,结合钻井地质和测试分析,对泌阳凹陷古城油田的油气来源、成藏期次、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南深凹区核三下、核三上亚段烃源岩沿着古城油田北西构造抬升方向顺层两期供油,其中廖庄... 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和原油地球化学资料,结合钻井地质和测试分析,对泌阳凹陷古城油田的油气来源、成藏期次、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南深凹区核三下、核三上亚段烃源岩沿着古城油田北西构造抬升方向顺层两期供油,其中廖庄组沉积末期是油气大规模充注成藏时期。核一段沉积末期,泌阳凹陷东南部深凹区核三下亚段烃源岩达到生排烃高峰,油气从深凹(高势区)沿古城三角洲砂体进入古城鼻状构造(低势区),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廖庄组末期构造抬升和断层活动,古油藏遭受一定破坏,同时核三上亚段烃源岩达到生排烃高峰,大规模成熟油气沿古城三角洲砂体横穿断层形成断阶式向上聚敛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成藏模式 古城油田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河油田高耗水条带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博 张荣达 +2 位作者 张伊琳 卢云霞 汪婷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6期96-102,共7页
中国东部油田长期注水开发,油藏高耗水条带发育,导致注水效率降低。为了明确高耗水条带发育的影响因素,以南阳双河北块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了注入速度、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变异系数、地层系数四个因素对发育高耗水条带的影响,结合正交... 中国东部油田长期注水开发,油藏高耗水条带发育,导致注水效率降低。为了明确高耗水条带发育的影响因素,以南阳双河北块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了注入速度、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变异系数、地层系数四个因素对发育高耗水条带的影响,结合正交实验比较四个因素的影响因素相对大小。研究得出渗透率高、注入速度小、渗透率变异系数和渗透率级差高,更容易发育高耗水条带并导致水驱开发效果变差;在地层系数、注入量一定的情况下,渗透率高,更容易发育高耗水条带。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渗透率变异系数对发育高耗水条带的影响最大,渗透率级差以及地层系数的影响次之,注入速度影响最小,为油田后期生产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耗水条带 数值模拟 正交实验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废弃油藏延长生命周期开发调整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连锋 张伊琳 +5 位作者 郭欢欢 李洪生 李俊杰 梁丽梅 李文静 胡书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2,共9页
针对近废弃油藏特高含水、优势通道发育、剩余油高度分散、非均质性强等主要矛盾,以双河油田北块Ⅱ(2油组)4—5层系为例,采用油藏精细地质建模、数值模拟方法和微观驱替实验方法,表征了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聚合物驱后宏观剩... 针对近废弃油藏特高含水、优势通道发育、剩余油高度分散、非均质性强等主要矛盾,以双河油田北块Ⅱ(2油组)4—5层系为例,采用油藏精细地质建模、数值模拟方法和微观驱替实验方法,表征了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聚合物驱后宏观剩余油平面上注采非主流线、主流线弱势区及注采井距较大的边部区域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纵向上正韵律顶部剩余油富集;微观剩余油以半束缚态为主,依据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非均相复合驱变流线井网加密调整技术思路。通过井网变流线加密调整,形成交错式行列井网模式,流线方向转变30°以上,流线转向率达80%,促使剩余油有效动用。数值模拟预测该技术可提高采收率10.96%,新增可采储量70.61×10^(4) t,延长生命周期15 a,为聚合物驱后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后油藏 数值模拟 剩余油 加密调整 非均相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相渗曲线探索递减率随含水率变化呈现的规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培申 孙宜丽 +5 位作者 舒政 谭夜强 余强 张薇 吴长虎 齐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5,123,共7页
为探究油田开发过程中不同含水率阶段产量递减率的变化情况。基于相渗曲线,研究了递减率、含水上升率、含水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注采平衡的条件下递减率与含水率的关系,最后针对厚层油藏Z和多层油藏S进行实例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为探究油田开发过程中不同含水率阶段产量递减率的变化情况。基于相渗曲线,研究了递减率、含水上升率、含水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注采平衡的条件下递减率与含水率的关系,最后针对厚层油藏Z和多层油藏S进行实例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注采平衡的理想条件下,某一含水率阶段递减率受采液速度、束缚水饱和度的共同影响。递减率随着含水率的上升呈抛物线式变化,且递减率与采液速度成正比关系。在油藏确定的条件下,产量递减率大小主要由采液速度的大小决定,可通过调整井网密度、注采井数比等影响采液速度的参数控制产量递减。通过建立递减率与含水率的变化关系,明确产量递减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为减缓产量递减对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递减率 相渗曲线 含水率 含水上升率 采液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地震技术在裂缝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严永新 张永华 +2 位作者 陈祥 罗家群 章新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0-274,共5页
论述压裂过程中诱发微地震的激发机理,分析人造裂缝与地应力关系并叙述了微震事件的定位方法。利用微地震监测技术,通过实时定位理论系统对深凹区BYHF1井页岩水平井分段大型压裂过程实时监测,运用偶极子测井和VSP资料建立监测井区的初... 论述压裂过程中诱发微地震的激发机理,分析人造裂缝与地应力关系并叙述了微震事件的定位方法。利用微地震监测技术,通过实时定位理论系统对深凹区BYHF1井页岩水平井分段大型压裂过程实时监测,运用偶极子测井和VSP资料建立监测井区的初始速度模型,并通过射孔炮对其校正。在对实时监测定位理论系统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及有效微震事件识别的基础上,利用纵波和横波信息分析计算得到微地震事件的位置,通过可视化技术对压裂井区裂缝发育的方向、大小、空间分布进行了描述,监测结果是裂缝发育方向基本上为NE34°,与成像测井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监测 裂缝 微震事件 页岩油 缝网 地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临界缔合浓度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孙尚如 朱怀江 +3 位作者 罗健辉 唐金星 孔柏岭 杨静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3-176,共4页
认为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疏水缔合可分为两个阶段 ,聚合物浓度大于第一临界缔合浓度(CAC1)后发生分子内和分子间缔合 ,粘浓曲线斜率增大 ,在第二临界缔合浓度 (CAC2 )下分子内缔合 (引起粘度下降 )达到平衡 ,此后缔合主要... 认为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疏水缔合可分为两个阶段 ,聚合物浓度大于第一临界缔合浓度(CAC1)后发生分子内和分子间缔合 ,粘浓曲线斜率增大 ,在第二临界缔合浓度 (CAC2 )下分子内缔合 (引起粘度下降 )达到平衡 ,此后缔合主要发生在分子间 ,粘浓曲线斜率再次增大。由粘浓曲线测定了 3种商品聚合物的CAC1和CAC2 ,考察了多种因素的影响。CAC1和CAC2 随 pH值的增大 (4 .8~ 8.2 )近似地呈线性降低 ,随矿化度增大(1.0~ 10 0 g/L)趋于升高 ,随温度升高 (2 0~ 5 0℃ )略有升高 ,随剪切速率增大 (32~ 10 3s-1)保持不变。在聚合物S3(M =1.2 8× 10 7,HD =2 9.3% )溶液中加入 6 .0 g/L重烷苯磺酸钠 (该加量处于与溶液增粘峰对应的浓度范围 ) ,使CAC1和CAC2 由 970和 2 14 0mg/L降至 5 6 7和 110 0mg/L。讨论了矿化度、外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对疏水缔合的影响。图 2表 2参 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粘浓关系 临界缔合浓度 三次采油 增稠剂 聚丙烯酰胺 HP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文礼 林社卿 +3 位作者 杨道庆 阎福旺 夏东领 刘桂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74-177,182,共5页
该文依据三维地震和大量钻井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下二门油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并恢复了构造控制下的油气成藏历史。下二门构造是一个被后期断裂复杂化的背斜,古近纪末期的构造运动在泌阳凹陷主要表现为挤压抬升并形成凹陷... 该文依据三维地震和大量钻井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下二门油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并恢复了构造控制下的油气成藏历史。下二门构造是一个被后期断裂复杂化的背斜,古近纪末期的构造运动在泌阳凹陷主要表现为挤压抬升并形成凹陷的褶皱构造格局,断层则形成于新近纪末期。其构造演化和油气成藏经历了3个阶段:a)廖庄期及廖庄期前沉积沉降阶段,发育低幅度的逆牵引背斜,核一—廖庄期发生早期油气缓慢充注;b)古近纪末期区域挤压隆升阶段,背斜幅度显著加大,油气快速充注形成古背斜-岩性油气藏;c)新近纪末期发生拉张断裂作用,背斜构造复杂化,古油气藏被破坏,油气沿断层调整运聚形成次生断层-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断裂 逆牵引背斜 下二门油田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油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辉 岳欣欣 +4 位作者 朱颜 李艳然 郭军参 余梦丽 陈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9-387,共9页
春光油田是一个多层系含油、多油藏类型、稀油稠油共存的复式油气聚集区。为明确春光油田的油藏特征和成藏模式,系统开展了成藏要素和典型油藏分析。双凹陷供烃、多套储盖组合、多类型储集砂体、复式输导体系是春光油田多层系含油、立... 春光油田是一个多层系含油、多油藏类型、稀油稠油共存的复式油气聚集区。为明确春光油田的油藏特征和成藏模式,系统开展了成藏要素和典型油藏分析。双凹陷供烃、多套储盖组合、多类型储集砂体、复式输导体系是春光油田多层系含油、立体成藏的必要条件,地层超覆线、剥蚀线和砂体尖灭线附近是油气有利聚集区。含膏盐区域性盖层、高孔渗储集物性是春光油田沙湾组稀油高产的关键因素,生物降解作用是白垩系原油稠化的主要原因,稀油和稠油分布主要受保存条件控制。进一步明确春光油田的油气成藏模式为:双凹供烃、两期充注、复式输导、立体成藏、降解稠化,并指出了春光油田的增储领域,对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及周缘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春光油田 油藏特征 成藏要素 成藏模式 双凹供烃 复式输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油藏渗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渭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三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黎明 廖晶 +5 位作者 王肃 贺子潇 王惠卫 王俊 何辉 朱玉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1-980,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油田属于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孔隙细小、孔喉结构复杂的特点。在前期的注水开发中存在明显的渗吸现象,对油田开发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渗吸作用特征以及通过渗吸作用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认识不清。选取渭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三...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油田属于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孔隙细小、孔喉结构复杂的特点。在前期的注水开发中存在明显的渗吸现象,对油田开发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渗吸作用特征以及通过渗吸作用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认识不清。选取渭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三段(长3)储层样品,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各类渗吸等实验,分析了研究区储层物性和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不同介质类型以及不同含油饱和度下的渗吸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溶蚀孔、粒间孔以及晶间孔三类孔隙比较发育,不同孔隙类型为主储层对应的孔喉结构特征差异较大,溶蚀孔、晶间孔为主的储层其孔喉结构逐渐变差。直接渗吸实验表明,裂缝型储层渗吸驱油效率均高于基质型储层,平均渗吸驱油效率分别为34.8%和23.2%;残余油下渗吸作用可以提高储层驱油效率,但幅度有限(5.3%~6.7%)。储层物性、介质类型、孔喉结构、渗吸时机等是影响渗吸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当储层物性越高、孔喉结构越好、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时,储层渗吸作用相对较弱,渗吸驱油效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储集空间 孔喉结构 渗吸作用 渭北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构型精细解剖 被引量:11
19
作者 姜建伟 肖梦华 +1 位作者 王继鹏 胡书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0-568,共9页
利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在扇三角洲前缘内部构型级次划分及识别单一河道砂的基础上,精细解剖泌阳凹陷双河油田Ⅶ10小层扇三角洲前缘的构型。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溢岸砂3类构成单元,单一... 利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在扇三角洲前缘内部构型级次划分及识别单一河道砂的基础上,精细解剖泌阳凹陷双河油田Ⅶ10小层扇三角洲前缘的构型。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溢岸砂3类构成单元,单一砂体构型界面为泥粉砂质夹层、钙质砂砾岩夹层以及泥砾岩夹层。研究区砂体的拼接样式分为河口坝-河口坝拼接、河口坝-辫状水道拼接、辫状水道-辫状水道拼接以及辫状水道-溢岸砂拼接等4种类型。应用三维视窗内多视角栅状组合技术在小层内识别出3条单一河道及其相应河口坝和溢岸砂,单一河道宽度为100-150m,具有从北向南逐步交叉合并并分流的变化规律。油田现有的井网不能有效地控制单一河道砂体分布,需要缩小井距,沿单一河道完善注采系统,以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单砂体 构型解剖 扇三角洲前缘 双河油田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光油田古近系砂体成因类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伟才 樊中海 +2 位作者 杨晓培 王雨辰 马奎祥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48,55,共7页
春光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由于其砂体厚度薄、成因类型多样,导致储层预测难度加大。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及分析测试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建立了春光油田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其砂体的成因类型进... 春光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由于其砂体厚度薄、成因类型多样,导致储层预测难度加大。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及分析测试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建立了春光油田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其砂体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划分,从岩性特征、沉积厚度及分布特征等方面总结了各类砂体的识别标志,又从水体深度、物源供给、水动力条件及地层发育样式等4个方面,探讨了砂体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并建立了春光油田古近系砂体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春光油田古近系地层以辫状河三角洲及湖相沉积为主,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滨浅湖亚相;砂体成因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前缘席状砂体和滩坝砂体。平缓的地形、丰富的物源、湖平面的频繁变化及波浪的侧向改造均是春光油田古近系砂体成因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分布 成因类型 控制因素 车排子地区 春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