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
1
作者 邓吉彬 康玉阳 +2 位作者 严卫杰 叶红 张向阳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9-685,703,共8页
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以水驱分层注水开发为主,目前采用智能分注来提升注采对应水平以提高采收率。由于采出井分层控制水平低,分层注水受效关系、受效程度认识不清,采油井层间干扰,单层突进,含水率上升快等问题突出,为注采协同缓解高... 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以水驱分层注水开发为主,目前采用智能分注来提升注采对应水平以提高采收率。由于采出井分层控制水平低,分层注水受效关系、受效程度认识不清,采油井层间干扰,单层突进,含水率上升快等问题突出,为注采协同缓解高含水期层间与平面矛盾,减少无效水循环,控制采油井含水率上升,研发了有缆智能分层采油技术。通过筛选适应井下高温、高压、腐蚀及结垢环境的流量、含水率、压力、温度传感器,选用可靠的分层流量调节开关及控制技术,合理设计组件空间布局及分层配产器整体机械结构,选用不同的双向传输电缆及连接技术,开发配产器控制电路及地面集成控制系统,优化配套井下分层采油管柱,降低工具及实施成本,实现了井下分层生产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及对分层配产器的无线远程调控。现场开展了单层轮采、分层配产、耦合调整试验,证实了试验前油藏动态分析结论,验证了智能分层采油工具及管柱性能,实现注采耦合联动、增油控水和分层测调,试验井含水率下降38.8%。该技术的应用可为油藏精细地质分析与挖潜提供依据,大大提高了油田采油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井 分层采油 分层配产器 管柱优化 注采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油田含油污泥中钾 被引量:2
2
作者 郭鹏 滕镇远 +3 位作者 刘松林 王赪胤 林刚 庄建全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94-897,共4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油田含油污泥中钾的含量。采用索氏提取法分离油田含油污泥样品中的水、油、渣(加热回流时间为当萃取液澄清后继续回流1h),再用盐酸、硝酸、氢氟酸和高氯酸消解剩余残渣。钾的质量浓度在1.0~80mg...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油田含油污泥中钾的含量。采用索氏提取法分离油田含油污泥样品中的水、油、渣(加热回流时间为当萃取液澄清后继续回流1h),再用盐酸、硝酸、氢氟酸和高氯酸消解剩余残渣。钾的质量浓度在1.0~80mg·L^(-1)内与其对应的发射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为3.03μg·L^(-1)。以ZW站和T83站的含油污泥样品为基体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所得回收率分别为98.4%,102%,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分别为0.69%,0.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油田含油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井关停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孔维军 李立峰 +4 位作者 张建宁 苏书震 师国记 黄耀 张美丹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3-511,共9页
高含水断块油藏开发末期构造高部位油井在关井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剩余油再富集现象。目前关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研究中,对剩余油运移过程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影响计算精度。针对该问题,在对运移中剩余油再富集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 高含水断块油藏开发末期构造高部位油井在关井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剩余油再富集现象。目前关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研究中,对剩余油运移过程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影响计算精度。针对该问题,在对运移中剩余油再富集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小油滴状和柱状剩余油再富集速度模型,通过正交试验确立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主要敏感因素,并建立了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及再富集时间图版。研究结果表明:存在驱替压差时,储层渗透率为影响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主控因素;当储层渗透率一定,驱替压差的增大和原油黏度的减小有利于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增大;同一注采井距位置处的小油滴距离孔隙中滞留柱状剩余油越近,聚集过程中剩余油再富集时间越长,但数值上增加不多。该研究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再富集潜力区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井 剩余油 再富集速度 敏感因素 储层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油藏产量递减评价方法 被引量:12
4
作者 崔传智 尹帆 +1 位作者 李立峰 冯绪波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5-608,共4页
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产量递减阶段,准确进行产量评价对开发调整方案编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产量递减模型主要有指数递减、调和递减和双曲递减,但它们在产量递减后期的预测精度较差。针对该问题,运用反映渗流特征的油水相渗关系式,结... 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产量递减阶段,准确进行产量评价对开发调整方案编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产量递减模型主要有指数递减、调和递减和双曲递减,但它们在产量递减后期的预测精度较差。针对该问题,运用反映渗流特征的油水相渗关系式,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和物质守恒定律,建立了水驱油藏理论产量递减公式,并在江苏油田高6断块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理论递减率受递减初期产量、油相指数及油藏可动油储量等因素的影响,应用文中公式对水驱油藏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可以解决传统递减后期预测不准确的问题。研究成果可为油田产量评价及产能预测提供理论指导,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藏 产量递减 产能评价 理论递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道砂体三维构型建模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毅 孙东升 薛丹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0-474,共5页
文中对肇源地区泉头组典型曲流河储层进行岩相分析和砂体精细解剖,总结了曲流河道砂体的沉积特征,对比了不同级别内的砂体构型及剖面分布特征。通过优选最佳地震属性,建立小层地质模型,推算不同期次的河道参数,为后期油藏精细描述与剩... 文中对肇源地区泉头组典型曲流河储层进行岩相分析和砂体精细解剖,总结了曲流河道砂体的沉积特征,对比了不同级别内的砂体构型及剖面分布特征。通过优选最佳地震属性,建立小层地质模型,推算不同期次的河道参数,为后期油藏精细描述与剩余油挖潜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区泉三段②层至泉四段④层为曲流河相,细分为曲流河道、决口扇、天然堤和泛滥平原微相。曲流河道砂体内部划分了五级构型界面,五级界面限制了河道砂体的空间展布,内部进一步发育2~8个四级界面。受南部物源控制发育南北向展布的两期曲流河道,由于河道频繁摆动平面上形成多条分支河道,在长春岭背斜带周缘以及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河道分叉、合并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道砂体 岩相组合 砂体构型 三维构型建模 肇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受力条件下底水油藏水平井见水时间影响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立峰 周方喜 +1 位作者 熊建华 陈刚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3-806,共4页
为了确定底水油藏水平井见水时间随因素的变化特征,文中通过受力分析和量纲变换,推导了表征底水脊进动力与阻力比值的表达式,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受力条件下见水时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受力阶段,见水时间随影响因素变化... 为了确定底水油藏水平井见水时间随因素的变化特征,文中通过受力分析和量纲变换,推导了表征底水脊进动力与阻力比值的表达式,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受力条件下见水时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受力阶段,见水时间随影响因素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与黏性力主导阶段相比,黏性力与重力共同作用阶段内的见水时间对影响因素变化的敏感性更强,产生的改变程度更大,如产量降低5倍,见水时间延长可达14倍,油层厚度增大5倍,见水时间延长可达70倍。此结论有助于在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中,通过合理优化参数充分利用重力作用,以获得更长的无水采油期,改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水平井 受力分析 见水时间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小断块油藏剩余油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建宁 孔维军 周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5期32-37,共6页
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受先天条件制约,小断块油藏影响剩余油的因素更加复杂。为指导小断块油藏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调整挖潜,在分析剩余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计算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的关联度... 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受先天条件制约,小断块油藏影响剩余油的因素更加复杂。为指导小断块油藏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调整挖潜,在分析剩余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计算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的关联度,确定了小断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为小断块油藏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调整挖潜提供了重要指导。高含水小断块油藏Z11E_2s_1^(4、5)通过应用灰色关联法确定剩余油主控因素,采取以剩余油挖潜为中心的优化调整,取得了日产油上升、含水下降和采收率提高4.6%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断块油藏 剩余油 主控因素 灰色关联 开发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椭圆速率驱动抽油泵工作行为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段志刚 王志 +4 位作者 廖显涛 储明来 司志梅 李伟 王辽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123,共7页
游梁式抽油系统的柔性控制运转技术是一种变速驱动技术,通过电机的变速运行来控制抽油系统,目的是改善工作进程、降低采油成本、提高采油效率。为探究变速驱动对抽油泵的影响,采用椭圆速率与常规速率进行对比,理论分析了两种驱动方式下... 游梁式抽油系统的柔性控制运转技术是一种变速驱动技术,通过电机的变速运行来控制抽油系统,目的是改善工作进程、降低采油成本、提高采油效率。为探究变速驱动对抽油泵的影响,采用椭圆速率与常规速率进行对比,理论分析了两种驱动方式下抽油泵的漏失和泵效情况,数值模拟分析了阀球开启情况和流场情况,最后利用室内台架试验测试了两种驱动方式下抽油泵的产量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椭圆速率主要影响抽油泵的漏失,因此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时,理论计算得到椭圆速率驱动的泵效比常规速率驱动高2.89%;数值模拟分析得到椭圆速率驱动的初始运动更加平稳,阀球完全开启后椭圆速率驱动的漏失量更小,产量也能提高;室内台架试验得到椭圆速率驱动下产量比常规速率驱动时有所提升,最高提升为3.1%,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所得结论可为游梁式抽油系统的柔性运转控制策略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控制 椭圆速率 抽油泵 漏失 流场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非混相驱前缘运移及气窜规律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孔维军 崔传智 +3 位作者 吴忠维 李立峰 苏书震 张建宁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5期764-776,共13页
目前,前缘运移及气窜规律研究较少通过室内实验手段、从CO_(2)波及角度去探索前缘运移与气窜规律,运用可视化仿真物理模拟装置开展平板岩心CO_(2)非混相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原油黏度、储层渗透率、储层非均质性及注入速度等因素对CO_(2... 目前,前缘运移及气窜规律研究较少通过室内实验手段、从CO_(2)波及角度去探索前缘运移与气窜规律,运用可视化仿真物理模拟装置开展平板岩心CO_(2)非混相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原油黏度、储层渗透率、储层非均质性及注入速度等因素对CO_(2)驱前缘运移及气窜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注入井定流量注入,生产井定压生产的条件下,原油黏度降低、渗透率降低、储层均质、注入速度变大,可增加CO_(2)非混相驱油采出程度;同时,原油黏度降低、渗透率越低、注入速度增加,也导致油井见气后继续扩大波及的能力增强,即能够缓解气窜。研究结果表明:在注入井定流量注入、生产井定压生产情况下,高注入速度开发能够缓解气窜,并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当注入速度从0.1 mL/min增至2.0 mL/min时,采出程度从15.4%增至35.3%,波及系数差从8.3%增至26.2%。该研究对CO_(2)非混相驱气窜抑制及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非混相驱 前缘运移 气窜 波及特征 室内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多夹层模式划分及控油规律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智林 刘炳官 +2 位作者 尤启东 孔维军 张建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7671-7676,共6页
复杂断块油藏含油层系薄,隔夹层发育复杂,因此多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对其水驱技术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首先基于典型模型研究了夹层数目(贯通注采井)、夹层发育规模及夹层展布位置对于水驱后储层纵向波及效率及剩余油分布模式的... 复杂断块油藏含油层系薄,隔夹层发育复杂,因此多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对其水驱技术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首先基于典型模型研究了夹层数目(贯通注采井)、夹层发育规模及夹层展布位置对于水驱后储层纵向波及效率及剩余油分布模式的影响。然后依据复杂断块油藏储层特征建立了16种表征注采井间不同夹层数量及展布位置的多夹层驱替模型,并将其归纳为"多驱少"和"少驱多"两种驱替模式。总结了两种驱替模式下夹层对于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及其差异性。基于多夹层驱替模式划分方法及控油规律,针对典型区块提出补层及新井部署等挖潜对策,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及应用实践可为其他多夹层油藏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挖潜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夹层储层 井间夹层驱替模式 剩余油分布 波及效率 挖潜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