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平原古生界构造结构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7
1
作者 郭战峰 杨振武 +2 位作者 刘新民 陈红 龙幼康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2期9-16,共8页
江汉平原古生界具有北西—南东向分为三块、北东—南西向分为三带及纵向上多层楼的构造结构特征。三个区块为当阳—京山构造区、荆州—仙桃构造区及鄂城—大冶构造区,每个区块均可划分出三个次级构造带,并在全区形成三个构造变形分带。... 江汉平原古生界具有北西—南东向分为三块、北东—南西向分为三带及纵向上多层楼的构造结构特征。三个区块为当阳—京山构造区、荆州—仙桃构造区及鄂城—大冶构造区,每个区块均可划分出三个次级构造带,并在全区形成三个构造变形分带。这三个分带在变形强度、构造样式等方面具有特征性差异:北东侧的构造分带受东秦岭—大别山造山运动产生的挤压应力的直接作用,显示以逆冲推覆结构为主要特征;南西侧的构造分带在三个构造区有差别,在当阳—京山构造区形成斜坡稳定带,在另两个构造区则以推覆叠瓦构造为特征;中部构造分带一般显示前缘断褶或复合叠加构造。当阳—京山构造区东部和鄂城—大冶构造区应以逆冲推覆体为勘探对象;荆州—仙桃构造区的仙桃地区应以上古生界油气藏为勘探目标;当阳—京山构造区西部宜昌稳定带和荆州—仙桃构造区的珂理—簰洲地区则应以下古生界油气藏为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构造结构 构造单元 油气勘探 勘探潜力 勘探方向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储层厚度对地震反射波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秦喜林 杨飞 刘媛媛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3-632,共10页
薄储层的衰减机制主要包含固有衰减和散射衰减,在地震频带范围内,散射衰减主要表现为薄层调谐效应,固有衰减主要由介质的黏弹性导致。为了厘清储层厚度对地震波的影响规律,应用广义传播矩阵正演算法对比分析了各向同性楔状模型和各向异... 薄储层的衰减机制主要包含固有衰减和散射衰减,在地震频带范围内,散射衰减主要表现为薄层调谐效应,固有衰减主要由介质的黏弹性导致。为了厘清储层厚度对地震波的影响规律,应用广义传播矩阵正演算法对比分析了各向同性楔状模型和各向异性楔状模型地震波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改进的反演谱分解技术和频变AVO反演方法提取模型正演数据的频散属性,最后分析储层厚度对地震波频散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固有衰减会明显减小储层的反射振幅,而散射衰减使储层反射振幅随着厚度先增加后减小;地震波频散随着地层厚度的增加呈“M”型变化,其两个极大值分别出现在λ/20和λ/2附近(λ为波长),极小值对应厚度为λ/4;当储层厚度小于λ/4时,散射衰减对反射振幅和频散的影响明显强于固有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 调谐效应 速度频散 各向异性 薄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气勘探开发目标的技术创新驱动模式
3
作者 刘世平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25,共4页
本文针对石油勘探开发企业的经营特点,探讨了石油勘探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分析了基于油气勘探开发目标的技术创新驱动过程,结合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目标设计出油田勘探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技术创新 驱动力 石油 天然气 勘探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压裂水平井拟稳态阶段产能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华 胡小虎 +2 位作者 王卫红 曾勇 郭艳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6-81,共6页
根据页岩气藏的实际特点,以渗流理论为基础,考虑地层向裂缝的变质量流,通过叠加原理建立了多段压裂页岩气水平井拟稳态阶段产能方程,分析了裂缝条数、裂缝半长、页岩基质有效渗透率和裂缝导流能力等因素对页岩气井初始无阻流量的影响。... 根据页岩气藏的实际特点,以渗流理论为基础,考虑地层向裂缝的变质量流,通过叠加原理建立了多段压裂页岩气水平井拟稳态阶段产能方程,分析了裂缝条数、裂缝半长、页岩基质有效渗透率和裂缝导流能力等因素对页岩气井初始无阻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采用新的二项式方程评价页岩气井产能。裂缝参数是影响页岩气井初始无阻流量的主要因素,无阻流量随裂缝条数、裂缝半长和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加而增加。该方法可以在早期通过多工作制度试气资料确定压裂水平井产能方程和初始无阻流量,并已成功应用于涪陵龙马溪组页岩气井的产能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压裂水平井 拟稳态渗流 产能评价 裂缝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沙市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刘丽军 肖建新 +2 位作者 林畅松 王典敷 卢明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29,共3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进行地层等时划分及对比 ,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认为沙市组是形成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浅湖陆源碎屑岩和盐湖沉积。主要的沉积体系包括河流—三角洲体系、滨浅湖—半深湖砂、泥质沉积和盐湖沉...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进行地层等时划分及对比 ,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认为沙市组是形成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浅湖陆源碎屑岩和盐湖沉积。主要的沉积体系包括河流—三角洲体系、滨浅湖—半深湖砂、泥质沉积和盐湖沉积等。低位体系域以发育低水位的下切河道、三角洲及干旱盐湖沉积为特征 ;高位体系域发育三角洲、滨浅湖沉积。高位、湖侵及低位体系域的演化表现为河流—三角洲体系的进退和干旱盐湖的交替发育。层序Sq3和Sq4高位域发育较厚的储集砂体 ,具有进积式的层序结构特点。储集砂体主要分布于高位域 ,其中层序Sq1的高位域发育的河口坝和分流河道砂体为最重要的储集地层单元。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盆地 江陵凹陷 沙市组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储集砂体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应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振武 查树贵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3期417-421,共5页
分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勘探存在的若干技术问题,介绍了重力、大地电磁测深、电磁阵列剖面等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并通过勘探实例,分析其在鄂渝湘地区的综合应用效果。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有机结合,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地下构造... 分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勘探存在的若干技术问题,介绍了重力、大地电磁测深、电磁阵列剖面等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并通过勘探实例,分析其在鄂渝湘地区的综合应用效果。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有机结合,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地下构造特征,提高地质解释的可信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勘探 大地电磁测深 电磁阵列剖面 地质构造 地球物理勘探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石油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崇孝 罗群 +2 位作者 宋岩 姜振学 刘云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9-667,共9页
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步履艰难,以纳米油气为主体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即将成为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领域。然而,由于纳米油气与常规油气的特征差异巨大,指导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传统石油地质学不适用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 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步履艰难,以纳米油气为主体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即将成为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领域。然而,由于纳米油气与常规油气的特征差异巨大,指导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传统石油地质学不适用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纳米石油地质学是纳米科技与石油地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伴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而诞生,以纳米油气的生成、滞留、运移、聚(富)集、赋存、散失的机理和分布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非常规油气形成、产出状态和分布特征为研究目标。纳米科技理念及其高分辨分析测试技术、物理模拟实验、典型实例剖析是纳米石油地质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研究手段。纳米石油地质学将是一门全新的石油地质理论体系,在未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油气 纳米石油地质学 非常规油气 油气勘探开发 纳米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成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詹冶萍 杨香华 +5 位作者 潘知峰 高江博 Bensekhria Aida 陈凤玲 范传军 张广英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12,共8页
蚌湖洼陷是潜江凹陷潜江组的沉积、沉降中心,其两侧砂体的成因与分布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岩心观察、水动力条件及碎屑锆石定年分析,明确了蚌湖洼陷两侧砂体的成因联系;进一步通过连续地层单元内的沉积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古地貌与砂... 蚌湖洼陷是潜江凹陷潜江组的沉积、沉降中心,其两侧砂体的成因与分布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岩心观察、水动力条件及碎屑锆石定年分析,明确了蚌湖洼陷两侧砂体的成因联系;进一步通过连续地层单元内的沉积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古地貌与砂体分布的关系。研究认为潜江凹陷潜三段沉积时期北部发育荆门地堑与汉水地堑两大物源体系,中部发育蚌湖—王场洼陷,西部发育丫角—新沟低凸起及斜坡带,东部为斜坡带,南部则为缓坡带。潜三段沉积时期,蚌湖洼陷南部的砂体既不是前人认为的"盐湖密度流"越过蚌湖洼陷的沉积产物,也不是牵引流横穿蚌湖洼陷搬运而来,而是牵引流经西部斜坡上的古沟谷搬运沉积下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成因 古地貌 碎屑锆石 潜江组 蚌湖洼陷 潜江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含气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涪陵页岩气田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梦吟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8-84,共7页
页岩气水平井含气性评价是页岩气开发评价的难点之一。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大量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及生产数据,结合研究区探井含气性主控因素的分析结果,优选出4项有效评价页岩气... 页岩气水平井含气性评价是页岩气开发评价的难点之一。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大量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及生产数据,结合研究区探井含气性主控因素的分析结果,优选出4项有效评价页岩气水平井含气性的参数:全烃校正值、孔隙压力系数、测井解释孔隙度及测井解释含气量。选取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的压裂施工参数相当的53口水平井作为样本井,采用赋值法和极大值法对各项参数值统一量纲,再通过灰色关联系数方法计算各项参数的权重,最终建立水平井含气性计算方程。基于计算结果的概率累积曲线,建立了页岩气水平井含气性分级模型。整体上形成了一套能够定量评价页岩气水平井含气性的方法体系。对研究区样本井之外的页岩气水平井进行含气性定量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吻合度较高,证实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页岩气水平井的含气能力,可以有效预测气井测试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平井 含气性 评价 涪陵页岩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间非砂岩油藏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24
10
作者 蒲秀刚 漆智先 +1 位作者 郑晓玲 韩德馨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30,36,共4页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油藏是鲜见的特殊类型油藏。盐间非砂岩层韵律性强 ,既是烃源层又是储集层 ,厚度虽薄但横向分布稳定。盐间烃源层有机碳含量中等 ,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 ,成烃转化率较高 ,因处于封闭环境 ,热演化...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油藏是鲜见的特殊类型油藏。盐间非砂岩层韵律性强 ,既是烃源层又是储集层 ,厚度虽薄但横向分布稳定。盐间烃源层有机碳含量中等 ,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 ,成烃转化率较高 ,因处于封闭环境 ,热演化存在迟滞效应。盐间储集层物性差 ,为中孔低渗—特低渗储集层 ,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 ,其次是裂缝。盐间非砂岩油藏为典型的自生自储式油藏 ,王场等背斜构造区始终处于油气运移的指向上 ,盐间裂缝油藏形成的关键时间为荆河镇组沉积末期以及广华寺组沉积末期。盐间油气资源丰富 ,开发潜力较大 ,已成为潜江凹陷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间非砂岩油藏 石油地质特征 资源潜力 盐湖盆地 潜江组 潜江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建南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低孔低渗储集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6
11
作者 谢庆宾 李娜 +2 位作者 刘昊天 何文斌 王志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102,共14页
四川盆地建南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储集层的岩石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岩屑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储集层平均孔隙度5.96%,平均渗透率0.044×10-3μm2,具有明显的低孔低渗特征。... 四川盆地建南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储集层的岩石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岩屑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储集层平均孔隙度5.96%,平均渗透率0.044×10-3μm2,具有明显的低孔低渗特征。须家河组储集层主要形成于三角洲辫状河道沉积,辫状河侧向改道频繁,砂泥混杂,颗粒分选及磨圆均较差,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不利于原生孔隙的发育;在早期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损失大量原生孔隙,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度一般占孔隙损失的60%~85%。随后的胶结作用使得砂岩更加致密,胶结物使孔隙减少12%~18%;此外,研究区须家河组缺乏易溶解的物质成分,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物的含量较低,致使后期溶蚀作用微弱,因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度平均为1%,最高达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建南地区 须家河组 低孔低渗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热演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包汉勇 郭战峰 +1 位作者 黄亚平 张罗磊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4-579,共6页
盆地热演化直接控制了盆内烃源岩的演化及后期油气的生成、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本文以横跨苏北盆地的两条地震剖面g1和露为例,采用构造热演化模拟的方法,对苏北盆地晚白垩世伸展拉张以来的热历史进行了恢复,并分阶段进行了讨论,认... 盆地热演化直接控制了盆内烃源岩的演化及后期油气的生成、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本文以横跨苏北盆地的两条地震剖面g1和露为例,采用构造热演化模拟的方法,对苏北盆地晚白垩世伸展拉张以来的热历史进行了恢复,并分阶段进行了讨论,认为晚白垩世以来的第一次伸展(95~83Ma)期间,苏北盆地不同的构造单元(凹陷和凸起)基底热流值较小,且基本一致。第二期伸展时(83~54.9Ma),基底热流值开始逐渐增大,且不同构造单元间热流值开始出现差异变化。第三期伸展时(54.9~38Ma),较前一期热流值增幅更大,多个部位达到了本次模拟时热流的最大值,且不同的构造单元间热流值增幅差异极为明显。而到了新近纪,由于发生了轻微的构造反转,苏北盆地热流值基本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构造热演化 构造热模拟 古温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1地区高分辨率地震采集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谭绍泉 徐锦玺 +1 位作者 何京国 吴建红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6期636-639,共4页
胜利油田官1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该区的地下地质情况复杂,使得老资料分辨率低,不能满足精细解释的需要。为此,根据该区的地质任务和勘探技术难点,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采集技术研究。采用了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技术:①用小面元来提高地... 胜利油田官1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该区的地下地质情况复杂,使得老资料分辨率低,不能满足精细解释的需要。为此,根据该区的地质任务和勘探技术难点,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采集技术研究。采用了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技术:①用小面元来提高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②用高覆盖次数及目标设计方法来提高目标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③用优化观测系统来提高干扰波的压制效果;④用延迟叠加震源来提高有效波的下传能量;⑤用多种方法联合调查表层地质结构,并量化分析不同激发井深和药量的频谱、能量和信噪比,以此来确定不同激发点的最佳激发井深和药量。高分辨率采集技术在官1地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新采集的资料较之老资料在分辨率和信噪比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利用新资料解释的构造图上构造形态和断层系统更加精确清楚,根据新资料部署的王古1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地震采集 观测系统 激发参数 延迟叠加震源 压制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建南地区石炭系地震储层预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秦军 陈晓宇 +1 位作者 刘超 易晶晶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6,共7页
川东建南地区上石炭统黄龙组残余厚度一般在0~30 m,岩性以白云岩、石灰岩和角砾岩为主,且以前两类的储集物性较好。白云岩类是工区石炭系最重要的储集层,在白云岩类储层中又以针孔白云岩最好;石灰岩类储层中以角砾状灰岩较好。利用三... 川东建南地区上石炭统黄龙组残余厚度一般在0~30 m,岩性以白云岩、石灰岩和角砾岩为主,且以前两类的储集物性较好。白云岩类是工区石炭系最重要的储集层,在白云岩类储层中又以针孔白云岩最好;石灰岩类储层中以角砾状灰岩较好。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所作的属性定量分析、波阻抗反演及厚度预测等储层预测工作表明,黄龙组储层较围岩具有高阻抗的特点,其中物性最好的针孔白云岩表现为高阻抗背景下的低阻抗特征,物性较差的角砾白云岩表现为高阻抗特征。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发现,当地震剖面存在双强相位(双轨特征)时,黄龙组地层存在,而当地震剖面呈现单轨特征时,则黄龙组地层不存在;地震振幅强弱与黄龙组厚度密切相关。利用地震属性及波阻抗反演技术同时预测储层厚度,其结果与实钻结果相当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白云岩储层 地震特征 储层预测 黄龙组 石炭系 建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盆地数字模型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军 刘云生 +1 位作者 王必金 王海亮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218-219,239,共3页
介绍了在GIS和OpenGL环境下设计的三维盆地数字模型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数据和基本功能,给出了部分系统输出的三维构造结果图件。该数字模型和可视化系统为盆地构造和油气分析提供了一种更直观的分析、判别手段,分析人员可根据三维空... 介绍了在GIS和OpenGL环境下设计的三维盆地数字模型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数据和基本功能,给出了部分系统输出的三维构造结果图件。该数字模型和可视化系统为盆地构造和油气分析提供了一种更直观的分析、判别手段,分析人员可根据三维空间多源信息的叠加挖掘出隐含的构造、石油方面的信息,判断已有模型数据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盆地 可视化 三维模型 盆地分析 OPENG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压耦合作用下四川盆地深层龙马溪组页岩孔渗和岩石力学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孙川翔 聂海宽 +5 位作者 苏海琨 杜伟 卢婷 陈亚琳 刘秘 李京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8,共12页
为了研究温压耦合变化对深层页岩孔隙度、渗透率和岩石力学特征的影响,选择四川盆地威荣和永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岩心样品,设计开展温压条件的上限为120℃、70 MPa的孔渗实验和三轴压缩岩石力学—声波一体化实验。研究结果表... 为了研究温压耦合变化对深层页岩孔隙度、渗透率和岩石力学特征的影响,选择四川盆地威荣和永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岩心样品,设计开展温压条件的上限为120℃、70 MPa的孔渗实验和三轴压缩岩石力学—声波一体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微观上的孔渗变化与宏观上的岩石变形相互约束,均呈现先快后缓的变化特征,最大温压实验条件下孔隙度降低34%~71%、渗透率降低85%~97%。随着温压的升高,深层页岩经历了以有机质孔、黏土矿物孔被压缩和微裂缝受压闭合的塑性变形和脆性矿物孔、岩石骨架颗粒本体被压缩的弹性变形;(2)与常温高围压实验对比,高温对孔渗应力敏感的影响显著。高温通过增加岩石塑性,加剧高围压对孔隙的压缩,同时引发岩石骨架颗粒间产生热应力,页岩层理易重新开启或沿层理等软弱面产生新缝,使得页岩渗透率随温度和围压升高而降低的程度减弱;(3)与常温三轴力学实验对比,深层页岩在高温高压耦合作用下,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量显著增加,抗压强度最高达435 MPa、峰值应变超过2%,说明高温增加了岩石塑性,不利于页岩的破裂和裂缝扩展;(4)岩相和矿物组分对深层页岩孔渗和岩石力学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岩性页岩发生脆性破坏的难度和充分程度不同,实际地质条件下页岩的应力应变特征是压裂方案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层龙马溪组 页岩气 孔隙度 渗透率 岩石力学 高温高压 三轴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塞排水采气技术在涪陵页岩气田的试验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晓宇 朱党辉 +4 位作者 王大江 刘乔平 孙志扬 姜宇玲 孔萍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56,共5页
针对涪陵页岩气田部分老井积液日渐明显这一现象,为探索合适的排水采气工艺,在页岩气田W区块若干气井中开展了柱塞气举先导试验。由于页岩气井具有生产井口扩径、生产管柱缩径的特征,常规柱塞技术应用受到制约,为此进行了页岩气井柱塞... 针对涪陵页岩气田部分老井积液日渐明显这一现象,为探索合适的排水采气工艺,在页岩气田W区块若干气井中开展了柱塞气举先导试验。由于页岩气井具有生产井口扩径、生产管柱缩径的特征,常规柱塞技术应用受到制约,为此进行了页岩气井柱塞排采井口改造及组合柱塞的设计,有效解决了柱塞技术在页岩气井应用存在的井口瓶颈及漏失问题。文章还介绍柱塞排采工艺在涪陵页岩气田应用可行性判断的两种方法,该方法对W区块柱塞选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同时,柱塞排采工艺在现场生产实际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工艺效果、制度优化效果及较好的经济效益。W区块现场应用13口井,成功率100%。柱塞排水采气技术的试验成功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涪陵页岩气田排水采气工艺体系,而且所表现出来的推广潜力更为气田上产增效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陵页岩气田 柱塞排水采气 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