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藏微生物在CCUS领域的应用前景
1
作者 胡婧 汪卫东 孙刚正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6期3-10,共8页
CCUS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键技术,也是能源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能源行业开展CCUS技术中还存在一些难题,其中CO_(2)驱替技术普遍存在气窜严重,驱替效率低的难题;CO_(2)封存方面也存在地面、注入井泄漏及封存效率低等... CCUS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键技术,也是能源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能源行业开展CCUS技术中还存在一些难题,其中CO_(2)驱替技术普遍存在气窜严重,驱替效率低的难题;CO_(2)封存方面也存在地面、注入井泄漏及封存效率低等难题。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CCUS技术工业化推广的瓶颈。作为CO_(2)驱替、封存的主要场所,油藏等地下环境存在种类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国内外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室内模拟及现场试验证实地下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以不同的方式参与CO_(2)地下循环及封存过程,其中腐生菌、厌氧发酵菌、产甲烷古菌与CO_(2)代谢直接相关,它们可以将油藏作为厌氧反应器,通过代谢协同促进CO_(2)的CH_(4)转化,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油藏中普遍存在的硫酸盐还原菌、铁还原菌、硝酸盐还原菌等微生物通过菌体代谢过程参与CO_(2)的封存过程,促进CO_(2)的结构封存、溶解封存和矿化封存。此外,一些微生物可以在地下产生大分子胞外多糖及生物膜结构封堵地下大孔隙及裂缝结构,改善地层非均质,缓解CO_(2)驱替过程中的窜流及CO_(2)封存泄漏难题,从而大幅提高CO_(2)驱效率和封存效率。生物技术是一项绿色、低碳、低成本的高新技术领域,在不同产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CO_(2)与地下微生物间的互作机理研究,加快微生物技术在CCUS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可以有效解决CCUS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提高CCUS地下各环节的效率,对CCUS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微生物群落 CO_(2)驱 生物调剖 生物转化 生物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林军章 汪卫东 +4 位作者 胡婧 吴晓玲 谭晓明 丁明山 曹功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6,共9页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导驱油机理认识更加深入,并实现了量化表征,为菌种(群)改造和...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导驱油机理认识更加深入,并实现了量化表征,为菌种(群)改造和调控指明了方向;建立系统的油藏菌群结构分子生物学分析、采油功能菌激活调控、三维物理模拟驱油等微生物采油技术体系;现场试验从单井吞吐到微生物驱,从外源微生物到内外源微生物共同作用,近几年通过微生物+其它工艺组合的方式大幅提高了该技术油藏适应性。目前已进入全面先导实验向工业化应用的转化阶段。截至2019年12月胜利油田微生物驱油已实施10个区块,累积增油量为30×10^(4) t。微生物驱技术在沾3普通水驱稠油油藏现场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在辛68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和草13热采低效稠油油藏微生物驱现场试验取得突破。针对不同类型稠油油藏建立了微生物复合气体等复合吞吐工艺,扩大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到2019年12月已实施400余口油井单井吞吐,累积增油量为8×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驱 单井吞吐 采油机理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4
3
作者 汪卫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共9页
近十几年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促使微生物采油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是基于16S rRNA的微生物生态分析技术的应用,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油藏极端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动态演变规律的快速准确解析;二是以聚合物驱为主导的... 近十几年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促使微生物采油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是基于16S rRNA的微生物生态分析技术的应用,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油藏极端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动态演变规律的快速准确解析;二是以聚合物驱为主导的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已经越过其高峰期,适合化学驱的油藏资源越来越少,对接替技术的迫切需求让微生物采油技术再次受到关注。微生物采油技术本身的发展和生产需求使该技术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得到快速发展,其应用工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现场试验规模的扩大和时间的延长,微生物采油机理也进一步明确,以乳化、产气为主导机理已形成共识。但该技术的优势在现场应用过程中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是油藏微生物生态功能的精准调控和微生物采油配套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及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机理认识 物理模拟实验 技术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内源微生物演替规律及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胡婧 束青林 +4 位作者 孙刚正 刘涛 宋永亭 曹嫣镔 汪卫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利用长岩心连续动态驱替实验模拟现场微生物驱油过程,通过高通量测序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描述物模驱出液菌群结构、多样性指数及驱油功能细菌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生物特征动态变化规律与含水率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激... 利用长岩心连续动态驱替实验模拟现场微生物驱油过程,通过高通量测序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描述物模驱出液菌群结构、多样性指数及驱油功能细菌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生物特征动态变化规律与含水率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激活剂多轮次段塞注入方式下,内源菌群呈现连续动态演替变化,菌群结构趋于简单化,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不动杆菌、厌氧小杆菌及甲烷嗜热杆菌逐渐成为群落中的优势菌属;内源总细菌浓度及驱油功能细菌浓度随激活剂的注入逐渐升高,在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好氧、兼性及厌氧驱油功能菌级联激活规律,厌氧产甲烷古菌激活时整个代谢链被启动,驱油效率最高;在兼性及厌氧驱油功能细菌浓度提高2个数量级后,产出液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含水率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内源微生物驱油生物特征指标,指导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效果的分析及方案的针对性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驱油 长岩心 动态连续驱替 微生物特征 驱替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技术在页岩油气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宋永亭 胡婧 +3 位作者 冯云 李彩风 陈子慧 高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99,共8页
通过对国外微生物技术在页岩油气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调研,详细介绍了页岩油气藏内源微生物解堵技术、页岩地层地下DNA诊断技术的原理、工艺、应用情况,以及微生物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微生物改造页岩储层岩石等的原理和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外微生物技术在页岩油气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调研,详细介绍了页岩油气藏内源微生物解堵技术、页岩地层地下DNA诊断技术的原理、工艺、应用情况,以及微生物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微生物改造页岩储层岩石等的原理和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页岩油气藏中存在微生物,基于油藏微生物对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和对油藏特定微生物DNA的检测分析建立的页岩油气藏内源微生物解堵技术、页岩地层地下DNA诊断技术已经进入现场应用,并在提高页岩油气产能和高效储层描述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基于油藏微生物对原油渗流能力和储层岩石性质的改善而开展的微生物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研究和微生物改造页岩储层岩石研究都展现了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中国页岩油气开发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符合中国页岩油气特色的微生物开发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微生物 DNA 压裂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微生物润湿改性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子慧 林军章 +1 位作者 汪卫东 汪庐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90,共8页
微生物采油机理包括嗜烃降黏、乳化、润湿、产气等,其中微生物润湿机理为微生物及代谢产物通过对储层界面改性实现提高洗油效率和改善原油渗流能力的目的。总结了现阶段中外对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在润湿改性中的作用及微观机理研究进展,提... 微生物采油机理包括嗜烃降黏、乳化、润湿、产气等,其中微生物润湿机理为微生物及代谢产物通过对储层界面改性实现提高洗油效率和改善原油渗流能力的目的。总结了现阶段中外对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在润湿改性中的作用及微观机理研究进展,提出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润湿改性方面需要深化研究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目前研究证实微生物菌体、代谢产物都具备不同程度的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能力,而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①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生物类表面活性剂通过清洗机理或覆盖机理吸附在岩石表面,从而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②微生物菌体通过生长繁殖在油水或油固界面上形成一层黏弹性的生物膜,进而完成润湿性改变。由于微生物采油机理具有多机理协同作用的复杂性,微生物润湿改性机理在提高采收率中的贡献及油藏适应性等问题尚未明确。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微生物及代谢产物润湿改性机理研究,明确其作用范围、稳定性及油藏适应性,为提高微生物采油现场应用效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技术 提高采收率 润湿改性 机理研究 矿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渗透油藏微生物菌液渗吸驱替规律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陈子慧 吴晓玲 +4 位作者 林军章 汪卫东 李催芳 张秀晴 姚传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5年第24期10204-10209,共6页
为了解决胜利油田中低渗透油藏存在的含水高、采油速度低、采收率低等问题,设计制作了毛细管渗吸驱替模型,将毛细管渗吸驱替实验并结合岩心驱替实验,综合考虑毛细管内径、微生物菌液浓度、润湿性、岩心渗透率、原油黏度等参数,揭示了中... 为了解决胜利油田中低渗透油藏存在的含水高、采油速度低、采收率低等问题,设计制作了毛细管渗吸驱替模型,将毛细管渗吸驱替实验并结合岩心驱替实验,综合考虑毛细管内径、微生物菌液浓度、润湿性、岩心渗透率、原油黏度等参数,揭示了中低渗透油藏微生物驱渗吸驱替特征及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毛细管内径越大,渗吸效果越好;不同微生物菌液浓度对渗吸过程的影响表现明显差异性,存在一个最佳浓度范围;渗吸过程中菌液通过吸附改变毛细管润湿性是促进毛细管渗吸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场应用中可直接采用未离心菌液进行操作;微生物菌液浓度、原油黏度、岩心渗透率均影响菌液驱替效果,微生物菌液浓度升高,采收率先升后降,岩心渗透率越高,微生物驱替效果越好,原油黏度越高,菌液驱效果越不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中低渗透油藏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驱 渗吸驱替 采收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驱油性能 被引量:13
8
作者 林军章 王静 +3 位作者 汪卫东 冯云 谭晓明 丁明山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5-151,共7页
利用界面张力、乳化性能、润湿和驱油效率等测试手段研究槐糖脂、鼠李糖脂和脂肽3种类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性能。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张力为10^(-1) mN/m数量级,润湿指数为0.36,由于鼠李糖脂和脂肽同时具有较强的降界面... 利用界面张力、乳化性能、润湿和驱油效率等测试手段研究槐糖脂、鼠李糖脂和脂肽3种类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性能。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张力为10^(-1) mN/m数量级,润湿指数为0.36,由于鼠李糖脂和脂肽同时具有较强的降界面张力和润湿反转性能,能大幅降低原油从岩石表面剥离的黏附功(黏附功下降幅度超过99.5%),但该过程需要较长作用时间(多于5 d);槐糖脂具有较强的原油乳化性能,400 min后乳化原油析水率仍保持在25%,试验区块原油降黏率达到85%;直接驱替过程生物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较低,仅为3.5%~4.8%,将生物表面活性剂注入后作用7 d再驱替,鼠李糖脂、槐糖脂和脂肽驱油效率分别达到8.46%、14.31%和10.07%,驱油效率大幅提升;3种类型生物表面活性剂驱油机制不同,鼠李糖脂和脂肽除了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作用,主要通过润湿反转提高原油剥离能力,而槐糖脂主要通过对原油乳化降黏、增强流动性提高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乳化性能 润湿性 驱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产甲烷菌系提高极限含水油藏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3
9
作者 丁明山 林军章 +4 位作者 冯云 孙楠 王冠 巴燕 汪卫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2-419,共8页
我国东部老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呈含水上升快、采油速度低、水驱效益低等开发特征,现有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无法实现原油的经济采出,亟需建立接替技术。为此,以胜利油田某聚驱后油藏为试验区,开展了油藏菌群结构分析、新型产... 我国东部老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呈含水上升快、采油速度低、水驱效益低等开发特征,现有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无法实现原油的经济采出,亟需建立接替技术。为此,以胜利油田某聚驱后油藏为试验区,开展了油藏菌群结构分析、新型产甲烷菌系的激活产气、油藏适应性及驱油性能研究,探索新型产甲烷菌系在这类油藏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显示,试验区油藏具有丰富的石油烃降解菌,有利于生物气化技术的实施。模拟试验区油藏条件下,新型产甲烷菌系与油藏内源微生物有较好的相容性,90 d每克原油的产气量达到3.12 mmol,是单独激活油藏微生物产气量的4.5倍,且产生的气体中甲烷气占比达到78%。菌群结构分析显示,新型产甲烷菌系占比达到35.9%,是产气速率大幅提升的关键。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油藏温度低于65℃、原油黏度小于1 356 mPa·s条件下,新型产甲烷菌系均展示了良好的产气性能。利用实验室设计的物理模型,评价了该菌系产气提高驱油性能,结果显示,注入该菌系后产气作用有效动用了模型顶部的剩余油,极限含水条件下驱油效率提高5.4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气化技术提高极限含水油藏采收率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气 生物气化 新型产甲烷菌系 提高采收率 极限含水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脂液-固界面润湿改性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子慧 林军章 +4 位作者 丁明山 汪卫东 汪庐山 崔超男 杨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8-675,共8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为一种特定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通过在岩石表面的吸附来达到改变其润湿性的目的,而润湿改性机制对油藏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通过接触角的测定、洗油砂评价、液-固界面自由能计算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 生物表面活性剂为一种特定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通过在岩石表面的吸附来达到改变其润湿性的目的,而润湿改性机制对油藏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通过接触角的测定、洗油砂评价、液-固界面自由能计算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鼠李糖脂表面活性剂与疏水Si O_(2)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其吸附特性和润湿改性机制进行了阐释。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可快速改善亲油玻片表面的润湿性。经10%鼠李糖脂溶液浸泡12 h后,亲油玻片的接触角从111.6°降至32.7°。鼠李糖脂溶液对油砂的最佳洗油有效加量为30%,洗油效率可达84.83%,原油黏附功降低了98.4%。通过液-固界面自由能计算得到去离子水与鼠李糖脂溶液作用后的亲油玻片间的自由能为-140.2 m J/m^(2),远低于去离子水与原始亲油玻片间的自由能(-52.1 m J/m^(2))。分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分子主要通过氢键这一强作用力吸附在亲水Si O_(2)表面,其与亲水界面的吸附结合能达到29.7 e V;而鼠李糖脂分子与疏水Si O_(2)表面的作用力为静电力和范德华力等弱作用力,导致其与疏水界面的吸附结合能仅为12.2 e V。结合液-固界面自由能和分子模拟计算结果推测,鼠李糖脂分子相较于原油极性分子具有更强的界面竞争吸附能力,从而使其易于锚定到亲水表面、最终替换油性分子,达到提高洗油效率的目的。研究结果可为构建以鼠李糖脂为主的生物润湿调控驱油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脂 生物表面活性剂 分子模拟 界面吸附 润湿反转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