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网独立后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格局 被引量:57
1
作者 刘剑文 杨建红 王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140,共9页
随着我国油气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和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的成立,天然气产业中游管道业务将实现独立运营,势必给中国的天然气产业链带来深刻的影响并改变天然气发展的格局。为此,在深入调研我国天然气产业... 随着我国油气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和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的成立,天然气产业中游管道业务将实现独立运营,势必给中国的天然气产业链带来深刻的影响并改变天然气发展的格局。为此,在深入调研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各部委出台的有关油气体制改革的政策,判断了未来中国天然气的供应、管网、市场格局和价格改革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中国的天然气发展格局主要呈现以下变化:①在天然气供应多元化的基础上,上游“三大、一中、众新”的天然气生产主体格局更加明显,就近供应成为主要的供应方式,四气集中是必然趋势;②未来管道企业呈现的“一大、N区、众小”格局或将成为过渡阶段,国家管网与省级管网公司将独立运营并处于竞合关系,而“最后一公里”管道会成为建设的重点;③地下储气库的价格套利功能将会日益显现,LNG接收站是各类资本最为现实也是最为活跃的投资项目;④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处于发展期,但消费模式会发生转变;⑤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是必然之路,区域性燃气公司将成为市场的主力军,管输费仍将由政府定价,下游天然气终端价格将逐步放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然气产业链 管网独立 油气体制改革 发展格局 供应多元化 发展期 市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天然气管网发展与管输定价机制及启示 被引量:6
2
作者 申洪亮 方博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7-65,共9页
随着天然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天然气进入市场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是当前全球市场化程度最高、发展最成熟的天然气市场。通过大量调研,回顾美国天然气管网发展、市场化演变及管输费率改革历程,分析“两部制”管输定价模式,对推进... 随着天然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天然气进入市场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是当前全球市场化程度最高、发展最成熟的天然气市场。通过大量调研,回顾美国天然气管网发展、市场化演变及管输费率改革历程,分析“两部制”管输定价模式,对推进中国天然气行业市场化进程、制定符合国情的“两部制”费率方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市场化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成规模的二级交易市场、健全的天然气市场监管体系、符合国情的管输定价模式等都是重要条件。对于我国推行“两部制”管输定价模式而言,需要科学合理地划分预定费与使用费,分阶段推进费率改革;建立管输费率动态监管调控机制;研究按运距确定管输费率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市场化 天然气管网 两部制 管输定价模式 中国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M的混合轻烃装运危险性分析
3
作者 吴运逸 杨超 +3 位作者 魏文强 贾玲玲 李潇 李朝阳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2-38,共7页
“混合轻烃”是油气田伴生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中烷烃的提取物,近年市场供应逐渐增加。由于其和传统的以液化石油气为代表的烃类混合物的组分上的差别,国内缺乏对应的生产规范与储运设备,为生产与贸易带来不便。为此针对混合轻烃在装卸... “混合轻烃”是油气田伴生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中烷烃的提取物,近年市场供应逐渐增加。由于其和传统的以液化石油气为代表的烃类混合物的组分上的差别,国内缺乏对应的生产规范与储运设备,为生产与贸易带来不便。为此针对混合轻烃在装卸与运输环节中的危险性,利用可解释结构模型(ISM)对衍生的安全管理措施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拓扑结构呈现。结果表明:若沿用市场现有的LPG槽车运输混合轻烃则必须充分计算其工艺可靠性,提前评估这类产品的事故风险以及选择合理的包装方式,并做好设备日常维护等保障性工作;其他因素的重要度依此变化,可为安全防范提供参考;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专项资金的投入是最基本的保障,其次是生产规章制度与安全管理规程的科学性,以及如何平衡生产效率与安全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轻烃 风险因素 可解释结构模型 图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平台“膜分离+酸气回注”工艺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华东阳 张晓敏 马梦桐 《天然气与石油》 2022年第5期26-31,37,共7页
针对海上平台天然气脱硫脱碳及废气处理问题,提出一种“膜分离+酸气回注”工艺体系。分析了膜分离技术与酸气回注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应用情况,提出采用膜分离技术对海上平台采出气进行脱硫脱碳处理,再采用酸气回注技术将脱除的酸气回注... 针对海上平台天然气脱硫脱碳及废气处理问题,提出一种“膜分离+酸气回注”工艺体系。分析了膜分离技术与酸气回注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应用情况,提出采用膜分离技术对海上平台采出气进行脱硫脱碳处理,再采用酸气回注技术将脱除的酸气回注至地层封存。结合某海上平台生产情况,设计了“二级膜分离+四级压缩”酸气回注工艺,从工艺设备成橇体积、系统生产能耗、工艺副产物处理等方面与LO-CAT工艺做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二级膜分离+四级压缩”酸气回注工艺设备成橇尺寸更小(11 m×8 m×7 m),系统生产能耗更低(269.9 kW),兼具无副产物生成、脱硫脱碳等优点。结论认为:膜材料多样性、分离与压缩级数可调节性,使“膜分离+酸气回注”工艺体系对不同油气田开发方案均有良好适用性,在海上平台应用具有良好经济与环保前景,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有待进一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平台 天然气脱硫 天然气脱碳 膜分离 酸气回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