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泡沫排水采气井筒流动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贵生 张宇豪 +2 位作者 王志彬 王翔 王锦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118,共12页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因成本低、施工简单及收效快在国内外各大气田广泛应用,在众多排水采气工艺中扮演主力军作用。准确揭示泡沫排水井井筒压降规律及携液规律对于优化泡沫排水工艺技术参数、提高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因成本低、施工简单及收效快在国内外各大气田广泛应用,在众多排水采气工艺中扮演主力军作用。准确揭示泡沫排水井井筒压降规律及携液规律对于优化泡沫排水工艺技术参数、提高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搭建了高8 m、内径30 mm可视化实验装置,通过垂直管流实验对比了起泡剂对气液两相流型特征及流型转化条件的影响,揭示了其内在机理;测试了起泡剂浓度、气相表观流速、液相表观流速和倾角对气液两相压降、持液率和临界携液气相流速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加入起泡剂后:1)降低了段塞流向搅动流、搅动流向环状流转变的气相表观流速,使段塞流和搅动流的气相流速区间变窄。2)段塞流和搅动流的压力梯度显著降低,环状流压力梯度显著增加。3)段塞流和环状流气液间的滑脱减弱,持液率降低。4)连续临界携液气相流速急剧降低,在50°左右的倾斜管段效果尤为明显,最大降幅超过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排水采气 起泡剂 泡沫-气-液多相流 流型 压降 携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压裂改造气井椭圆渗流压力动态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郑荣臣 严谨 +3 位作者 张郁哲 史文洋 程时清 王树平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7-212,共6页
椭圆流理论在垂直压裂井渗流方面应用广泛,但在多层压裂气井渗流方面缺乏研究。文中基于压裂改造SRV概念,建立了多层椭圆复合渗流模型,利用拉氏变换、马蒂厄方程和数值反演方法得到了解析解,绘制了压力典型曲线并划分了流动阶段。以双... 椭圆流理论在垂直压裂井渗流方面应用广泛,但在多层压裂气井渗流方面缺乏研究。文中基于压裂改造SRV概念,建立了多层椭圆复合渗流模型,利用拉氏变换、马蒂厄方程和数值反演方法得到了解析解,绘制了压力典型曲线并划分了流动阶段。以双层储层为例,分析了分层边界组合、分层改造特征、层间储层差异特征对压力动态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双层压裂改造气井存在6个流动阶段,层间物性差异较小的双层压裂改造模型可用单层改造模型等效表征;各层改造程度相同时,改造范围差异增加,内外区过渡流阶段压力导数出现新的水平段;层间储层差异增大,过渡流阶段出现时间越早,压力导数上升越缓慢;原始地层压力差异主要影响表皮效应控制的早期过渡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气藏 压裂井 复合储层 椭圆渗流 压力 动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运移表征参数优选及运移方式判识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华 景琛 +2 位作者 刘雅利 袁飞飞 卢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4-430,438,共8页
为定量判识超压盆地中油气运移动力以及油气运移方式,提出了"油气运移参数变化率"的定义,并以沾化凹陷渤南洼陷为例进行了应用与探讨。研究表明,以油源对比、运移路径判识以及压力分布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优选各类运移表征参... 为定量判识超压盆地中油气运移动力以及油气运移方式,提出了"油气运移参数变化率"的定义,并以沾化凹陷渤南洼陷为例进行了应用与探讨。研究表明,以油源对比、运移路径判识以及压力分布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优选各类运移表征参数,计算"运移参数变化率",可以定量确定超压驱动、浮力驱动以及混合驱动所对应的运移参数变化率范围,从而有效地判识油气运移过程中所具有的运移动力构成、运移方式及其作用边界。此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油气运移方式的量化表征与判识,受控于参数的变化,该方法适用于同源、同路径和同期次油气运移方式的定量判识。受构造背景、油气性质和运移路径差异的影响,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运移参数变化率的判定界限存在差异,量化标准具有地区特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参数变化率 油气运移方式 动力构成 超压驱动 浮力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两性非离子型泡排剂在下古气藏的试验与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兵 张泰来 +2 位作者 李佳 赵建军 王成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2期329-336,共8页
大牛地气田下古气藏地层水矿化度高、呈偏酸性,多采用井下节流工艺,导致气田广泛使用的两性泡排剂起泡、稳泡性能差,无法满足高效、低成本排水采气的需求。国内外虽已形成几十种泡排剂,但针对大牛地气田下古气藏特性研制的泡排剂未见报... 大牛地气田下古气藏地层水矿化度高、呈偏酸性,多采用井下节流工艺,导致气田广泛使用的两性泡排剂起泡、稳泡性能差,无法满足高效、低成本排水采气的需求。国内外虽已形成几十种泡排剂,但针对大牛地气田下古气藏特性研制的泡排剂未见报道。针对下古气藏流体和工艺特点,考虑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影响、对pH的敏感度及泡沫通过节流器时的稳定性等因素,构建一种以磺化AEO3(椰油醇聚氧乙烯(3)醚)与月桂酰胺丙基磷酸甜菜碱为主剂、椰子油脂肪酸单乙醇酰胺为助泡剂、油患子精华素为稳泡剂的新型两性非离子复合型泡排剂。室内评价表明,两性非离子复合型泡排剂在高矿化度、酸性环境下具有较强的起泡、稳泡、二次起泡和携液能力;现场试验应用后,气井排液能力提升、油套压差降低、产气量增加,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前景良好。两性非离子复合型泡排剂填补了大牛地气田下古气藏泡排剂的空缺,可改善下古气藏气井携液不足的技术难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牛地气田 下古气藏 两性非离子复合型泡排剂 抗矿化度 二次起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二次采油高耗水层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沈旭东 刘慧卿 +4 位作者 张郁哲 许宏亮 范欣 马良宇 尚雄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80,共7页
由于地质、流体物性的差异,层状油藏储层注入状况不同,长期的统注统采加剧了层间矛盾进而形成高耗水层,导致了注入水的低效循环。高耗水层的准确表征对于油藏的开发与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传统方法的不足,文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高耗水... 由于地质、流体物性的差异,层状油藏储层注入状况不同,长期的统注统采加剧了层间矛盾进而形成高耗水层,导致了注入水的低效循环。高耗水层的准确表征对于油藏的开发与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传统方法的不足,文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高耗水层识别与评价方法。新方法基于储层含水率及导数曲线,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不同储层及流体状态下的含水率导数峰值PV数进行预测,从而实现了储层耗水能力的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高耗水层的基本特征,选取评价指标进行定量表征,进而建立了层状油藏高耗水层的识别与评价流程并应用于胜利油田Z1区块。结果表明:层状油藏含水率导数曲线具有多峰特征,峰值对应的PV数主要受相对井控面积、流体黏度比和储层平均含水饱和度的影响。针对主要因素建立的高耗水层识别与评价流程可对高耗水层的发育情况进行快捷、准确的表征,并为后续高耗水层治理技术的选取和生产制度的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油藏 高耗水层 含水率 数值模拟 机器学习 洛伦兹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组合边界储层合采井压力响应特征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史文洋 程时清 +4 位作者 石志良 张城玮 李虹 屠坤 张郁哲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6-165,共10页
针对目前多层合采试井模型m主要为单一边界类型的现状,以双层合采储层为例,建立了纵向组合边界储层渗流模型,依次利用Laplace变换、Bessel函数、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了压力响应半解析解,绘制了三类纵向组合边界储层的压力响应特征曲线... 针对目前多层合采试井模型m主要为单一边界类型的现状,以双层合采储层为例,建立了纵向组合边界储层渗流模型,依次利用Laplace变换、Bessel函数、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了压力响应半解析解,绘制了三类纵向组合边界储层的压力响应特征曲线,并划分了流动阶段,系统地分析了边界组合、边界占比对压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封闭+无限大”边界会引起拟径向流,拟径向流阶段压力导数值与封闭边界占比的乘积为定值;“定压+无限大”边界会引起拟定压边界流,且拟定压边界流阶段压力导数斜率与定压边界占比成线性正相关;“定压+封闭”边界会先引起主导层边界流、后引起定压边界流,且定压边界流压力值与定压边界占比的乘积为定值。根据压力响应曲线形态可直接定性诊断纵向组合边界的类型,边界流阶段的压力响应特征值可快速确定纵向组合边界的占比;当储层压力响应出现物性变差的径向复合储层以及双重介质储层特征时,应结合实际储层地质信息谨慎选择试井模型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合采 纵向组合边界 渗流 试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油田浅层油藏产能预测方法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明强 王宁 +1 位作者 张阳 任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4-139,共6页
针对渭北油田浅层油藏天然裂缝对油井产能影响较大的问题,基于渗流理论及分形理论,通过引入分形维数来表征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建立了考虑天然裂缝的低渗透油藏垂直裂缝井产能预测数学模型,并结合实际矿场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分析... 针对渭北油田浅层油藏天然裂缝对油井产能影响较大的问题,基于渗流理论及分形理论,通过引入分形维数来表征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建立了考虑天然裂缝的低渗透油藏垂直裂缝井产能预测数学模型,并结合实际矿场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对米采油指数的影响,揭示了渭北油田浅层油藏的产能特征。结果表明:天然裂缝有效改善了低渗储层整体的渗透性,压裂后油井产能随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近似呈指数式增加。因此,在对渭北油田浅层油藏进行储层改造时,在天然裂缝发育区适当提高压裂规模可大幅提高产能,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天然裂缝的破坏及污染。研究结果对合理开发同类油藏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天然裂缝 分形维数 产能预测 米采油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19-6孔店组砂砾岩孔隙结构和渗透率估算模型 被引量:7
8
作者 宋晨 杨兵 +2 位作者 张超谟 朱博远 张占松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4-285,共12页
渤中19-6砂砾岩孔隙结构复杂,为提高渗透率的估算精度,需要从孔隙结构入手,找到与渗透率相关性最好的孔隙结构因素。以43块孔店组砂砾岩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为研究对象,利用岩石铸体薄片确定发育的孔隙类型,通过高压压汞获取孔喉分布特... 渤中19-6砂砾岩孔隙结构复杂,为提高渗透率的估算精度,需要从孔隙结构入手,找到与渗透率相关性最好的孔隙结构因素。以43块孔店组砂砾岩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为研究对象,利用岩石铸体薄片确定发育的孔隙类型,通过高压压汞获取孔喉分布特征和孔隙结构参数。结合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参数分析孔隙结构和渗透率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孔隙结构参数的渗透率评价模型。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溶蚀孔隙的孔隙结构存在差异,粒内溶孔的孔隙结构最好,胶结物溶孔的孔隙结构最差。溶蚀孔隙类型发育不同,物性差异较大,以粒内溶孔为主且不发育胶结物溶孔的岩样物性最好。不同孔隙结构因素对渗透率控制程度不一致,其中基于孔喉大小、连通、配比和几何形状这4种因素建立的渗透率模型精度最高。渤中19-6气田孔店组砂砾岩粒内溶孔具有较大的孔喉半径和较好的连通性是促使该类岩石储集和渗流能力均较好的主要原因。平均孔喉半径、退汞效率、平均孔喉体积比和分形维数适用于估算孔隙结构复杂且(特)低孔渗的砂砾岩储层渗透率,以期为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砂砾岩储层的渗透率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渗透率 孔隙结构参数 高压压汞 砂砾岩 渤中19-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那邦地区地壳变质深熔过程及其构造意义:来自渐新世混合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约束
9
作者 任敏 马莉燕 +7 位作者 李双 彭头平 刘希军 张学娇 丁伟 蔡永丰 董晓颖 顾昭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1-680,共20页
滇西腾冲地块西侧的那邦地区作为东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藏南冈底斯带的南延,不仅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重要信息,也记录了高原岩石圈向南挤出的详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区部分原划分为早前寒武基底的高黎贡群... 滇西腾冲地块西侧的那邦地区作为东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藏南冈底斯带的南延,不仅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重要信息,也记录了高原岩石圈向南挤出的详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区部分原划分为早前寒武基底的高黎贡群形成于新生代,并经历过多期次的变质深熔作用,但关于变质深熔过程和变质机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对滇西那邦地区新生代混合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混合岩重结晶锆石年龄为29 Ma。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暗色混合岩基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暗色体,富铝低钙,富集LREE,亏损HREE,其ε_(Nd)(t)值为-4.31和-4.69,显示岛弧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盈江始新世变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暗示其源区为受到俯冲板片流体改造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第二类暗色体,富集LILE和HREE,而低轻稀土和亏损高场强元素,ε_(Nd)(t)值为-11.35,指示其源区为更古老的基性堆晶下地壳,结合始新世锆石具有低HREE特征,表明该暗色体原岩经历过加厚下地壳水平的石榴石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浅色体为花岗闪长岩,具有低钾准铝质特征,富集HREE,亏损高场强元素,全岩(^(87)Sr/^(86)Sr)i值(0.7124)高,ε_(Nd)(t)值(-13.71)低,表明来源于与其共生的暗色体原岩的深熔,并有少量沉积物熔体的混染。综合区域构造‒岩浆‒变质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腾冲地块在始新世早期~41 Ma经历过一次重要地壳加厚事件,随后发生了涉及地幔岩石圈水平的向南挤出和伸展。而40~20 Ma期间则发生以挤压为主的仅地壳层次的向南挤出和减薄,并引发了一系列中下地壳变质深熔作用。腾冲地块那邦地区的混合岩代表的是始新世‒渐新世早期变质深熔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新世 混合岩 锆石U-PB定年 变质深熔 岩石圈挤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