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陵凹陷形成演化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45
1
作者 杨长清 陈孔全 +1 位作者 程志强 詹海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54,178,共4页
江陵凹陷是在侏罗纪末期燕山变形褶皱基底上形成的晚白垩—下第三系的凹陷背景下的断陷盆地 ,具有NE分带、NW分块的构造格局。盆地形成演化经历了第一期伸展断陷盆地的形成 (晚白垩纪—早始新世 )、第二期断陷盆地形成 (中始新世—晚始... 江陵凹陷是在侏罗纪末期燕山变形褶皱基底上形成的晚白垩—下第三系的凹陷背景下的断陷盆地 ,具有NE分带、NW分块的构造格局。盆地形成演化经历了第一期伸展断陷盆地的形成 (晚白垩纪—早始新世 )、第二期断陷盆地形成 (中始新世—晚始新世 )、后期反转构造的形成及抬升剥蚀阶段 (古近纪末 )。早始新世早期新沟嘴组下段与晚始新世早期潜江组三—四段充填了半深湖—深湖相的泥岩 ,由于沉降中心相对稳定 ,潜江组优质厚层湖相泥岩构成其良好的区域盖层。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储集岩的分布及油气运移和聚集 ,油藏具有多层系晚期成藏特征 ,有利油气聚集带 :①继承性古隆起 ;②富烃洼陷周缘断鼻、断背斜型圈闭 ;③构造应力的交汇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构造 含油构造 油气形成 油气勘探 江陵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新盆地勘探决策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儒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61,共4页
阜新盆地具有油气生成、聚集成藏地质条件 ,盆地油气总资源量为 4 5 .2 8× 10 6t,其中盆地中部是油气富集区 ,油气资源量占盆地总资源 84 %。而盆地中部 3个区带是油气聚集区 ,这 3个区带油气资源量占盆地油气资源的 74 .7% ,其中... 阜新盆地具有油气生成、聚集成藏地质条件 ,盆地油气总资源量为 4 5 .2 8× 10 6t,其中盆地中部是油气富集区 ,油气资源量占盆地总资源 84 %。而盆地中部 3个区带是油气聚集区 ,这 3个区带油气资源量占盆地油气资源的 74 .7% ,其中清河门区带含油气地质概率为 84 % ,油气资源量为 17.34× 10 6t。勘探决策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新盆地 油气资源 油气富集区 油气生成 勘探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地区中、下二叠统沉积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果寿 裴振洪 +2 位作者 周卓明 肖朝辉 王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4-27,175-176,共4页
豫西地区中、下二叠统太原组、山西组、上石盒子组及下石盒子组煤成气资源丰富 ,但成煤环境纵向发育与横向变化较大 ,规律难于把握。因此 ,开展煤成气源岩沉积环境研究有利于该区煤成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及合理的利用。通过露头、钻井、... 豫西地区中、下二叠统太原组、山西组、上石盒子组及下石盒子组煤成气资源丰富 ,但成煤环境纵向发育与横向变化较大 ,规律难于把握。因此 ,开展煤成气源岩沉积环境研究有利于该区煤成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及合理的利用。通过露头、钻井、地震资料及分析、测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 :本区中、下二叠统主要沉积了一套浅海碳酸盐岩 ,海湾—泻湖、潮坪、沼泽、障壁岛 (砂质滩、坝 )及三角洲相陆源碎屑岩和煤层。从总的沉积特征来看 ,下二叠统太原组、山西组基本上发育滨、浅海相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和煤的混合沉积。上二叠统上、下石盒子组则以海陆交互相陆源碎屑沉积为主 ,三角洲及三角洲平原沼泽十分发育 ;沉积环境具有自下而上 ,自南东向北西方向由海相逐步过渡为陆相的基本特点。其煤成气源岩沉积环境以早二叠世山西期潮坪、泻湖过渡带之滨岸沼泽环境为最佳 ,其次为中二叠世下石盒子期三角洲平原沉积之平原沼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沉积特征 豫西地区 二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构造变形类型划分 被引量:23
4
作者 裴振洪 王果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36,176,共5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区 ,能源短缺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苏北—南黄海地区是下扬子及周缘海相中古生界保存厚度较大的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就近供给只能依赖于海相油气的突破。而苏北南黄海的海相中古生界经历...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区 ,能源短缺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苏北—南黄海地区是下扬子及周缘海相中古生界保存厚度较大的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就近供给只能依赖于海相油气的突破。而苏北南黄海的海相中古生界经历了印支期以来的多期变形改造 ,其各区块的油气前景与变形强度及变形类型密切相关。变形强度总体趋势由西而东 ,由陆向海减弱。依据不同的变形特点 ,可划分出 8种不同的变形类型。以此为基础 ,对苏北—南黄海的油气前景做出了初步对比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苏北地区 南黄海地区 海相 中古生界 构造变形 类型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新生界含油气系统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刘伯土 陈长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万安盆地新生界含油气系统由渐新统—中中新统烃源岩、前第三纪基岩—中新统储集岩和上新统—第四系区域盖层组成。圈闭类型以断块、背斜和礁隆为主;主要烃源岩从中中新世末开始进入生、排烃高峰,现已达到高—过成熟,且以产气为主;各类... 万安盆地新生界含油气系统由渐新统—中中新统烃源岩、前第三纪基岩—中新统储集岩和上新统—第四系区域盖层组成。圈闭类型以断块、背斜和礁隆为主;主要烃源岩从中中新世末开始进入生、排烃高峰,现已达到高—过成熟,且以产气为主;各类圈闭大多在中中新世末前定型,并在上新世未基本成藏;油气运移方式为短距侧向运移与垂向运移并重,油气捕集方式以高阻系统为主,油气充注量达到过—正常充注。由此证实,万安盆地为一生油期较长、成藏较晚、生运聚匹配适宜、保存条件较好、油气蕴藏量丰富的含油气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域 万安盆地 新生界 含油气系统 烃源岩 储集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地区复式含油气系统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琳 杨长青 刘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57,共4页
依照复式含油气系统理论 ,以区域盖层为界 ,将长岭地区划分为出 3个含油气系统 :以青山口组为盖层的深部、嫩江组为盖层的中部以及以明水组为盖层的上部含油气系统。其中深部含油气系统是长岭地区重要的含油气领域 ,目前发现有东岭气藏... 依照复式含油气系统理论 ,以区域盖层为界 ,将长岭地区划分为出 3个含油气系统 :以青山口组为盖层的深部、嫩江组为盖层的中部以及以明水组为盖层的上部含油气系统。其中深部含油气系统是长岭地区重要的含油气领域 ,目前发现有东岭气藏、达字井含气构造 ,以下生上储、自生自储及上生下储式组合方式为主 ,据盆地模拟表明成藏的关键时刻是明水组末期 ( 6 5Ma) ;中部含油气系统以下生上储及自生自储式的组合方式为主 ,成藏的关键时刻是明水组末期 ( 6 5Ma)和现今 ;上部含油气系统以下生上储式组合方式为主 ,目前正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 ,成藏的关键时刻是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含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 石油生成 石油运移 松辽盆地长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羌塘东部地区中上侏罗统雁石坪群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果寿 吴亚军 +2 位作者 周卓明 肖朝晖 杨建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西藏北羌塘东部地区中上侏罗统雁石坪群 (J2 -3ys)可划分出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浅海陆缘碎屑岩、滨岸滩坝、滨岸潮坪 (沼泽 )和台地蒸发岩 5种沉积相类型。其岩性主要为一套温暖、潮湿到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沉积的滨海、浅海碳酸盐岩、... 西藏北羌塘东部地区中上侏罗统雁石坪群 (J2 -3ys)可划分出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浅海陆缘碎屑岩、滨岸滩坝、滨岸潮坪 (沼泽 )和台地蒸发岩 5种沉积相类型。其岩性主要为一套温暖、潮湿到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沉积的滨海、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及潮上蒸发盐岩。从纵向组合来看 ,雁石坪群一段至四段大致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海进、海退旋回 ,在各次大的旋回中发育了多个次一级的海进、海退层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雁石坪群 中上侏罗统 羌塘盆地 油气地质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苏堤构造带花港组储层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卓明 杨飞 +1 位作者 王果寿 陈振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1-24,共4页
西湖凹陷苏堤构造带花港组油层储集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 ,岩屑含量较少 ,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孔隙度在 2 .2 7%~ 30 .89%之间 ,平均 19.2 6 %。渗透率在 ( 1.6~16 98.13)× 10 -3 μ... 西湖凹陷苏堤构造带花港组油层储集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 ,岩屑含量较少 ,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孔隙度在 2 .2 7%~ 30 .89%之间 ,平均 19.2 6 %。渗透率在 ( 1.6~16 98.13)× 10 -3 μm2 之间 ,平均 318.2 8× 10 -3 μm2 。花港组砂岩储集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 ,仅见少量裂缝。孔隙结构可以划分为 3类 ,Ⅰ类孔隙结构储层毛细管压力曲线具有较明显的平直段 ,孔喉较粗 ,为良好储层 ;Ⅱ类孔隙结构储层毛细管压力曲线基本为斜线 ,歪度略偏细 ,属较好的储集岩 ;Ⅲ类孔隙结构储层毛细管压力曲线基本为直线 ,孔隙度、渗透率较小 ,为极差或非储层。主要的成岩作用有机械压实、胶结、溶蚀等 ,大部分储集岩的变化发生在晚成岩作用阶段 ,对油气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产层 石油地质特征 储层特征 花港组 西湖凹陷 苏堤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岗巴盆地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曾华盛 王津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6-21,共6页
西藏岗巴盆地是青藏高原南部重要的中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 ,在大地构造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盆地自三叠纪以来经历了裂谷拉张、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造山的全过程 ,由于逆冲叠覆构造作用及挤压褶皱作用的影响 ,原型特征遭到破坏。为了... 西藏岗巴盆地是青藏高原南部重要的中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 ,在大地构造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盆地自三叠纪以来经历了裂谷拉张、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造山的全过程 ,由于逆冲叠覆构造作用及挤压褶皱作用的影响 ,原型特征遭到破坏。为了落实岗巴盆地烃源问题 ,针对岗巴盆地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属于改造型盆地的特点 ,根据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分析 ,开展了烃源岩评价 :岗巴盆地烃源岩为侏罗系海相黑色泥岩、页岩和白垩系黑色、灰色泥岩、页岩、泥灰岩 ,烃源岩总体上呈现东厚西薄的展布特点 ,其中侏罗系黑色泥岩、页岩为好的烃源岩 ,下白垩统下部泥岩、页岩为中等烃源岩 ,下白垩统上部—上白垩统下部泥岩、页岩、泥灰岩为差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以过渡型 (Ⅱ型 )为主 ;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o 分析表明烃源岩处于凝析油—湿气演化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评价 演化 油气勘查 西藏岗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中构造层储层预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俊祥 朱宏权 张光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46,共5页
采用地层—复合参数约束反演的方法 ,对鄂西渝东地区石炭系、下二叠统长兴组、上三叠统飞仙关组的储层进行了预测。文章介绍了地层—复合参数约束反演的方法和具体步骤 ,并根据预测结果圈定出 12块有意义的储层发育带 :即黄龙组龙驹坝... 采用地层—复合参数约束反演的方法 ,对鄂西渝东地区石炭系、下二叠统长兴组、上三叠统飞仙关组的储层进行了预测。文章介绍了地层—复合参数约束反演的方法和具体步骤 ,并根据预测结果圈定出 12块有意义的储层发育带 :即黄龙组龙驹坝异常、建南北异常、建南异常、上水坝—张家祠异常、青岗坪异常、瓦窑坪异常 ;长兴组龙驹坝南段—建南西异常、上水坝—张家祠—栗子湾异常、茶园坪异常 ;飞仙关组龙驹坝异常、建南—栗子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层 储层预测 鄂西渝东地区 二叠系 地层-复合参数约束反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英吉沙地区构造地质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开平 范小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7-41,176-177,共5页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 ,“外来地质体”的并入以及后续板内块体间的敛合作用 ,引起了一系列形变事件 ,使原来沉积的中新生界前陆层序发生形变 ,沿西昆仑造山带东侧山麓地带发育前陆褶皱和逆冲带。在英吉沙 (克孜勒 )地区 ,受喜山期“陆...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 ,“外来地质体”的并入以及后续板内块体间的敛合作用 ,引起了一系列形变事件 ,使原来沉积的中新生界前陆层序发生形变 ,沿西昆仑造山带东侧山麓地带发育前陆褶皱和逆冲带。在英吉沙 (克孜勒 )地区 ,受喜山期“陆内榨挤”(朱夏 ,1991)构造作用 ,以及由此伴生大型“共轭”剪切 (走滑 )作用影响 ,分别出现“薄皮构造”和“飞来峰”构造样式。影响形变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强度和底部滑脱面横向延伸范围。西昆仑造山带东侧山麓地带 ,是一个重要的油气资源区。参照邻区的柯克亚地区、乌恰地区油气 (藏 )发现成果 ,推断这一地带可能形成油气藏 ,油气充注期在时代上与最晚强烈逆冲活动期 (中新世以来 )大致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构造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 油气聚集 油气运移 塔西南英吉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