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礁、滩相隐蔽圈闭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新军 蔡希源 +1 位作者 徐旭辉 朱建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19,23,共4页
根据基准面旋回变化控制层序形成和展布的有关规律,并结合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建立了塔中地区奥陶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共包括5个三级层序。该地区中、上奥陶统可分为3个三级层序,沉积旋回总体显示出不对称的特点,海平面以上... 根据基准面旋回变化控制层序形成和展布的有关规律,并结合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建立了塔中地区奥陶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共包括5个三级层序。该地区中、上奥陶统可分为3个三级层序,沉积旋回总体显示出不对称的特点,海平面以上升过程为主。钻井证实,在层序地层格架中,塔中地区奥陶系有着多种类型的隐蔽圈闭(古岩溶圈闭、生物礁圈闭等)。其中礁、滩相隐蔽圈闭的发育在纵向上受基准面旋回变化的制约,形成于各层序单元的下部;在平面上受海平面以及古隆起、坡折带等古地貌格局的双面控制,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分布于两个相带,一个是碳酸盐岩台地内的地形由平坦向较陡处转折的斜坡带,另一个是碳酸盐岩台地向台地斜坡过渡的台地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中部 晚奥陶世 层序地层 基准面 古地貌 生物礁 隐蔽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石炭系、三叠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朝阳 柳益群 +3 位作者 段毅 于文修 樊婷婷 张学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9-259,共11页
塔河油田是塔里木盆地迄今为止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油田,其成因备受关注。本文通过采样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研究了塔河油田石炭系和三叠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中Pr/Ph比值相对较低,Pr/nC17和Ph/n... 塔河油田是塔里木盆地迄今为止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油田,其成因备受关注。本文通过采样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研究了塔河油田石炭系和三叠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中Pr/Ph比值相对较低,Pr/nC17和Ph/nC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原油中含有相对丰富的伽马蜡烷和C30+藿烷,说明原油形成于海相咸水环境;原油中含有丰富的三环萜、四环萜和较高的三环萜烷/藿烷,指示其母质来源为菌藻类;原油中重排甾烷/规则甾烷、Ts/(Ts+Tm)和C29ββ/(ββ+αα)参数值分别为0.24~0.40,0.28~0.50和0.56~0.63,均指示原油为成熟原油;25-降藿烷的检出说明原油受到一定的生物降解;油源对比研究表明塔河油田石炭系和三叠系原油主力烃源岩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石炭系 三叠系 原油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土矿物转化与储层孔隙演化的规律性研究——以苏北盆地台兴油田阜三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36
3
作者 程晓玲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5,共3页
为探讨粘土矿物转化与储层孔隙演化的规律性,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及油层可能的分布,以苏北盆地台兴油田阜三段储层为例,基于岩心铸体薄片、普通薄片、X-衍射、压汞的测试数据及扫描电镜微观图像观察,分析了全岩中粘土矿物总含量对储层面... 为探讨粘土矿物转化与储层孔隙演化的规律性,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及油层可能的分布,以苏北盆地台兴油田阜三段储层为例,基于岩心铸体薄片、普通薄片、X-衍射、压汞的测试数据及扫描电镜微观图像观察,分析了全岩中粘土矿物总含量对储层面孔率的定量影响。研究了粘土矿物类型与储层面孔率及孔隙结构的关系。总结了粘土矿物成分与孔隙演化的对应关系。最后详述了粘土矿物转化与孔隙演化及油层分布的规律。研究表明渐变带与原生孔隙发育带一致;粘土矿物第一迅速转化带与次生孔隙发育带一致;粘土矿物第二迅速转化带对应于次生孔隙减少带。粘土矿物第一迅速转化带为次生孔隙和油层的主要分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矿物转化 孔隙演化 次生孔隙 储层 台兴油田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原型序列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东秦岭—大别及其两侧盆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方成名 黄泽光 +2 位作者 徐旭辉 高长林 陆永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7-145,共9页
现今盆地的复杂结构是不同历史阶段原型并列与叠加的组合。恢复盆地的原型演化序列是推测成烃成藏过程和油气藏分布的有效途径。在论述TSM盆地原型序列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厘定了造山带古海洋恢复、陆内构造变形分析、盆地原型系列... 现今盆地的复杂结构是不同历史阶段原型并列与叠加的组合。恢复盆地的原型演化序列是推测成烃成藏过程和油气藏分布的有效途径。在论述TSM盆地原型序列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厘定了造山带古海洋恢复、陆内构造变形分析、盆地原型系列编图、盆地动态模拟4项配套关键技术;并以东秦岭—大别及邻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盆地为例,明确了古中国洋的扩张以及向北的俯冲消亡和碰撞决定华北与扬子早古生代陆缘两侧经历了不同原型演化的过程。华北陆块南侧会聚陆缘的叠加转化造成两侧前泥盆系油气成藏物质的迥异分布,中、新生代以来原型更迭表现为多期构造改造与盆地叠加导致烃源热演化地区分异与多种油气成藏富集类型共存。由此表明,改造型盆地的油气地质评价立足盆地原型序列分析是可行和必要的,可从整体把握原型控制下烃源岩分布和叠加过程的油气成藏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原型 TSM思路与方法 环境、组成、体制 地质作用 油气响应 东秦岭—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排烃模式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秦建中 刘宝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80,共7页
在海相烃源岩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青藏高原中生界和冀北地区上元古界未成熟—成熟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 10 个样品为代表,进行热压模拟试验,创建了海相3种类型干酪根和4种主要岩类的17种原始和再次生排烃模式。提出了海相烃源岩从Ⅰ型干... 在海相烃源岩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青藏高原中生界和冀北地区上元古界未成熟—成熟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 10 个样品为代表,进行热压模拟试验,创建了海相3种类型干酪根和4种主要岩类的17种原始和再次生排烃模式。提出了海相烃源岩从Ⅰ型干酪根到Ⅱ1型到Ⅱ2型再到固体沥青,生排油、烃气和总生烃量逐渐变低,油质逐渐变轻,气逐渐变干,生烃速率也逐渐减小;从富烃页岩到富烃泥灰岩到富烃灰岩再到固体沥青,排油效率逐渐增加,总生排烃量和生烃速率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生烃气占总烃比例则从固体沥青到富烃页岩到泥灰岩到灰岩逐渐增加;从海相富烃源岩到低有机质含量的碳酸盐岩或随着有机质丰度的降低(TOC 0.2%到1.0%),生排油、烃气量和总生烃量及生烃速率逐渐变小,生烃气占总烃比例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烃源岩 生排烃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法矿区煤层气保存条件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彭金宁 2傅雪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5-67,共3页
通过对铁法矿区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封闭性能、后期改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浆侵入等几方面的分析,系统探讨了铁法矿区煤层气的保存条件。分析认为:①研究区煤层厚度、埋深、含气量、水文地质特征总体上受断陷盆地的控制;②喜山期岩浆直... 通过对铁法矿区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封闭性能、后期改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浆侵入等几方面的分析,系统探讨了铁法矿区煤层气的保存条件。分析认为:①研究区煤层厚度、埋深、含气量、水文地质特征总体上受断陷盆地的控制;②喜山期岩浆直接侵入到煤层或煤层底板,使煤的变质程度普遍增加,煤的含气量增大;③煤层围岩的差异性、后期改造及岩浆侵入等是造成本区含气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最后指出:研究区南部的大兴井田和大隆井田是煤层气保存较好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保存条件 岩浆侵入 铁法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统计反演之随机地震反演方法——以苏丹M盆地P油田为例 被引量:62
7
作者 李方明 计智锋 +2 位作者 赵国良 吴昌吉 李志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1-455,共5页
随机地震反演是地质统计反演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震反演与序贯模拟的结合。在随机地震反演过程中,首先统计随机变量的直方图分布,计算随机变量的变差函数,确定随机变量在不同方向上的变程;然后,针对每一种实现,在地震道位置根据计... 随机地震反演是地质统计反演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震反演与序贯模拟的结合。在随机地震反演过程中,首先统计随机变量的直方图分布,计算随机变量的变差函数,确定随机变量在不同方向上的变程;然后,针对每一种实现,在地震道位置根据计算出来的反射系数人为合成地震道,比较合成道与原始地震道之间的误差,达到要求的精度后输出反演结果。以苏丹M盆地北部P油田为例,对波阻抗及测井数据进了直方图分析、变差图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用模拟退火方法对研究区全区的波阻抗体以及部分地区的密度体进行随机地震反演后发现,随机地震反演的波阻抗体与密度体反演剖面分辨率较高,甚至浅层薄砂体在反演结果上都有很好的反映,砂泥岩厚度的横向变化情况也刻画得非常好。结论表明,随机地震反演为油田开发阶段的地震反演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统计反演 随机地震反演 变差函数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须家河组泥页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67
8
作者 叶军 曾华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25,共8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备泥页岩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其泥页岩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成熟到过成熟,概略计算资源量为8.4×1012~33.5×1012m3,为第四次全国资源评价同一地区常规天然气聚集资源...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备泥页岩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其泥页岩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成熟到过成熟,概略计算资源量为8.4×1012~33.5×1012m3,为第四次全国资源评价同一地区常规天然气聚集资源量的3.8~15.3倍,川西坳陷泥页岩气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有望成为该区天然气资源接替的新类型。目前在对上三叠统的钻探中,须家河组泥页岩普遍表现出超高压和活跃的气显示,在砂、泥岩频繁互层段已经获得工业气流。川西致密砂岩气藏勘探技术可直接为泥页岩气勘探服务,同时还需要发展钻探深层泥页岩气藏的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和泥页岩储层改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晚三叠世 泥页岩 储集层 气藏形成 勘探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6
9
作者 饶丹 贾存善 +1 位作者 邱蕴玉 肖清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共4页
通过分析苏北盆地海相原型盆地改造史及海相烃源岩、海相油气演化史,系统研究了盆地地腹现今海相层构造格局及地层展布状况,认识到苏北盆地海相古生界有效烃源岩具有席片状分布、分割、重叠、不连续、晚期二次生烃、垂向远距离运移等特... 通过分析苏北盆地海相原型盆地改造史及海相烃源岩、海相油气演化史,系统研究了盆地地腹现今海相层构造格局及地层展布状况,认识到苏北盆地海相古生界有效烃源岩具有席片状分布、分割、重叠、不连续、晚期二次生烃、垂向远距离运移等特色,并据此进一步对苏北盆地海相有效烃源岩进行评价,指出由于苏北盆地具碎而小的特点及海相地层多遭改造的经历,未来的气田发现规模将以中小型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海相 古生代 逆冲席片 二次生烃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三条高压变质带地质特征和流体作用 被引量:37
10
作者 刘斌 钱一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83-296,共14页
微板块活动边缘常常产生高压变质作用,我们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三条高压变质带,分别出露在南天山北缘、中天山北缘和北天山南缘的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地层中,它们是天山微板块多期次俯冲-碰撞-拼贴作用的产物。(南天山北缘铜花山高压变质... 微板块活动边缘常常产生高压变质作用,我们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三条高压变质带,分别出露在南天山北缘、中天山北缘和北天山南缘的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地层中,它们是天山微板块多期次俯冲-碰撞-拼贴作用的产物。(南天山北缘铜花山高压变质带中有不同变异的蓝闪石类高压矿物,蓝闪石Ar^(40)/Ar^(39)同位素测定为360Ma年龄,而在同一带的西部的榆树沟有C型和B型的榴辉岩分布。中天山北缘乌斯特沟-米什沟高压变质带中发现了青铝闪石,同一阶段生成的多硅白云母为345Ma的年龄;北天山南缘后峡高压变质带中以出露在石炭世地层中钠闪石和多硅白云母为特征,三条高压变质带均经历过三个变质-变形作用阶段:①高压变质;②退变质;③韧性-脆性变质变形作用。) 流体活动与微板块构造作用密切相关,不同构造阶段有不同的变质-变形作用和矿物-流体反应:①高压变质作用阶段:微板块碰撞阶段产生不同的进变质作用,主要发生脱挥发组分的矿物反应,含水矿物转化成无水或少水矿物。南天山北缘有两次微板块与洋壳碰撞-俯冲作用,第一次碰撞-俯冲的热力学条件是:中-高温、高压和埋藏深度较大(540~720℃,0.92~1.29GPa,35~>50km),导致榴辉岩的生成,除了大量挥发组分逸出以外,另有不少熔体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高压变质带 三个变质-变形作用阶段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显示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彭金宁 刘光祥 潘文蕾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5-577,共3页
系统讨论了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中油气显示的类型、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油气显示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就油气显示类型、对应层位和分布地区来看,中国南方海相地层具有"浅层多油气、深层多沥青;南侧显示少、中带及北缘多... 系统讨论了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中油气显示的类型、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油气显示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就油气显示类型、对应层位和分布地区来看,中国南方海相地层具有"浅层多油气、深层多沥青;南侧显示少、中带及北缘多沥青、北带多油气"的特点;就控制因素来说,油气显示分布离不开"源控"因素,此外构造运动和沉积建造也是控制油气显示类型和显示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油气显示 分布特征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相盆地油气系统的划分
12
作者 黄泽光 薛建华 +1 位作者 翟常博 潘文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9-243,共5页
该文在总结前人油气系统分类的基础上 ,将中国海相盆地油气系统划分为 6种类型 ,分别为坳拉槽及其后期的台向斜油气系统、克拉通盆地油气系统、克拉通周边沉降盆地油气系统、前陆盆地油气系统、走滑盆地油气系统和陆缘裂陷盆地油气系统... 该文在总结前人油气系统分类的基础上 ,将中国海相盆地油气系统划分为 6种类型 ,分别为坳拉槽及其后期的台向斜油气系统、克拉通盆地油气系统、克拉通周边沉降盆地油气系统、前陆盆地油气系统、走滑盆地油气系统和陆缘裂陷盆地油气系统。作者提出一个完整的油气系统实际上包括了 4个方面的内涵 ,并对各系统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进一步将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类型 中国海相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坦 贾梦瑶 +4 位作者 孙雅雄 丁文龙 石司宇 范昕禹 姚威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岩溶古地貌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范围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恢复岩溶古地貌对指导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基于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速率法和地层厚度对比法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不整合界面的剥蚀厚度... 岩溶古地貌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范围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恢复岩溶古地貌对指导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基于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速率法和地层厚度对比法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不整合界面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精确计算,并根据剥蚀厚度的地区差异及古地貌指示,对岩溶古地貌单元进行了进一步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仅在局部地区形成角度不整合。早中二叠世,上扬子地台内部沉积稳定,构造运动较弱,沉积速率法与地层厚度对比法相对更适用于研究区的岩溶古地貌恢复。②研究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剥蚀厚度为0~120m,其中北部剥蚀最强烈,如LG1井区、W4井区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高位置,向东南方向剥蚀强度逐渐减弱,地势逐渐降低;剥蚀最薄弱地区位于LS1井东北部,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低位置,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东北部最低的地貌格局。③研究区茅口组古地貌特征控制了岩溶作用的发育强度,可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等3个二级岩溶古地貌单元以及溶峰盆地、溶丘洼地、丘丛谷地、丘丛洼地、丘丛沟谷、峰林平原、残丘平原等7个三级古地貌单元,其中岩溶斜坡易形成良好的储集空间,为油气圈闭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法 地层厚度对比法 古地貌恢复 岩溶储集体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岩溶作用的元素地球化学表征——以塔河1号的S60井为例 被引量:27
14
作者 钱一雄 蔡立国 +2 位作者 李国蓉 刘光祥 韩燕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0-74,共5页
通过对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及其胶结物方解石的化学成分及方解石晶体微形貌研究后认为 :塔河一号S6 0井埋深 5 433.2 0~ 5 435m发育的岩溶角砾灰岩 ,属于高度大于 2m的大型古岩溶洞穴沉积 ;而埋深 5 435m中晶洞中的方解石是地表岩... 通过对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及其胶结物方解石的化学成分及方解石晶体微形貌研究后认为 :塔河一号S6 0井埋深 5 433.2 0~ 5 435m发育的岩溶角砾灰岩 ,属于高度大于 2m的大型古岩溶洞穴沉积 ;而埋深 5 435m中晶洞中的方解石是地表岩溶带的早中期的淡水与海水的混合带的产物。在本文中 ,作者指出碳酸盐岩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可有效地应用于表生岩溶作用中的深度、强度、期次以及成岩序列及古沉积环境判别等项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元素地球化学 微形貌 岩溶作用 塔河地区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溶洞、裂隙中方解石胶结物元素分析与成因 被引量:16
15
作者 钱一雄 陈跃 +1 位作者 马宏强 陈强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2,共7页
通过对新疆塔河油田奥陶系的溶洞 (穴 )和裂隙充填的 31件方解石胶结物元素分析及因子和聚类分析表明 :①方解石中的CaCO3 、MgCO3 、FeCO3 、MnCO3 相对平均摩尔百分含量分别为 98.38%、0 .87%、0 .6 8%和 0 .0 7% ,SiO2 、Al2 O3 平... 通过对新疆塔河油田奥陶系的溶洞 (穴 )和裂隙充填的 31件方解石胶结物元素分析及因子和聚类分析表明 :①方解石中的CaCO3 、MgCO3 、FeCO3 、MnCO3 相对平均摩尔百分含量分别为 98.38%、0 .87%、0 .6 8%和 0 .0 7% ,SiO2 、Al2 O3 平均分别为 1.95 %、0 .73% ,Sr、BaO平均分别为 131.4× 10 6、5 16 .5× 10 6,F和Cl 平均分别为 0 .0 14 %和0 .0 13% ,而Mn +Fe/Mg、Mn/Fe平均分别为 0 .87、0 .10 ;②方解石中Sr/Ca =0 .0 0 6 18Mg/Ca + 0 .0 0 0 5 33( R2 =0 .197) ,主要显示出无机成因特点 ;③方解石常量与微量元素特征均可由六个因子可代表组成 ,具有一定的沉积与成岩作用意义 ;④据聚类分析将样品划分出四组 :其中 ,以S6 9 W 0 37等代表的可能为潜流带中的淡水淋滤的产物 ,并可能经历了相当强烈的水 岩作用或埋藏溶蚀作用 ;以S6 9 W 0 38等为代表的则为大气淋滤的产物 ;以S80 W 0 6 4等代表显示出埋藏作用或海水成岩及混合带的产物特征 ,但不排除埋藏热水作用的影响 ;S85 W 0 0 5等样品推测为海水浓缩背景下埋藏成岩产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化学分析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胶结物成因 油气藏 岩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田埋藏溶孔特征及识别标志 被引量:15
16
作者 管宏林 王恕一 蒋小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4,共4页
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主要为晶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埋藏溶孔是储层主要或重要的储集空间,识别埋藏溶孔是研究埋藏环境溶蚀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贡献大小的关键。基于岩心样品... 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主要为晶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埋藏溶孔是储层主要或重要的储集空间,识别埋藏溶孔是研究埋藏环境溶蚀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贡献大小的关键。基于岩心样品的岩矿测试资料,从典型井分析入手,对普光气田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成岩作用研究,确定埋藏溶蚀作用在成岩序列中的位置,借助其他成岩作用判断埋藏溶蚀作用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这些溶蚀孔隙都形成于埋藏环境,溶孔大致分为两期,早期溶孔中有沥青呈衬边状或球状产出,晚期溶孔中无沥青充填,孔隙中异常干净;两期溶孔中充填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也截然不同,分别为111~155℃和超过176℃。这些埋藏溶孔可以根据成岩序列进行识别,进而总结出6条识别标志,用于研究埋藏溶蚀作用对普光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的影响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埋藏溶孔 岩心分析 孔隙成因 孔隙类型 识别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及川东区天然气成因类型探讨 被引量:37
17
作者 刘光祥 陶静源 +1 位作者 潘文蕾 吕俊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12-516,共5页
通过对川东北、川东区11口钻井天然气组分及其烷烃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两区天然气成因类型明显有别,川东北天然气为过成熟裂解混源气,其中,Ⅱ—Ⅲ1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可能大于Ⅰ1—Ⅰ2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川东区建南气田长兴、飞三... 通过对川东北、川东区11口钻井天然气组分及其烷烃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两区天然气成因类型明显有别,川东北天然气为过成熟裂解混源气,其中,Ⅱ—Ⅲ1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可能大于Ⅰ1—Ⅰ2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川东区建南气田长兴、飞三、嘉一产层天然气多属Ⅰ1—Ⅰ2类型母质烃源岩过成熟裂解混源气;个别天然气表现为煤型气与油型气的混源气,腐泥型有机质的贡献可能大于腐殖型有机质的贡献;石炭系产层天然气可能为志留系所生原油的二次裂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成因 类型 碳同位素 川东北区 川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煤系烃源岩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22
18
作者 秦建中 李志明 张志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1-136,141,共7页
以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和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主体煤系烃源岩为实例,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大量烃源岩及油气样品(6629块/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源对比、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综合评价和生烃量计算... 以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和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主体煤系烃源岩为实例,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大量烃源岩及油气样品(6629块/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源对比、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综合评价和生烃量计算结果,确认冀中苏桥油气田的凝析油或轻质油主要是C2b—P1s含壳质组煤和炭质泥岩二次生排的油气;而柴北缘冷湖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J1浅湖—半深湖相泥岩,生排油气量也以湖相泥岩所生油气为主。煤系中的暗色泥岩、炭质泥岩和煤的有机质类型及显微组分随沉积相或亚相的变化而不同,生烃能力差别很大,滨海(湖)沼泽煤及炭质泥岩生烃能力多好于泥岩,而较深水—浅水湖(或海)沼泽泥岩生烃能力多优于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烃源岩 油气藏形成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M盆地P油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层综合预测 被引量:21
19
作者 赵国良 穆龙新 +2 位作者 计智锋 李志明 吴昌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5-128,共4页
在储集层预测中如何有效运用地球物理技术,是储集层预测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对苏丹M盆地P油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层预测中,总结出结合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预测储集层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已钻井的岩心和录井资料,划分典型井... 在储集层预测中如何有效运用地球物理技术,是储集层预测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对苏丹M盆地P油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层预测中,总结出结合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预测储集层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已钻井的岩心和录井资料,划分典型井取心段沉积微相,确定研究区目的层沉积环境;然后,以取心段沉积相特征为依据,结合相应的测井信息,将研究区所有井目的层划分为辫状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辫状三角洲亚相;最后,运用沉积相研究结果,结合高精度井震标定技术,确定主力储集层段地震反射特征,划分地震相,同时运用地震反演技术研究不同砂体的展布特征及其发育期次,并寻找不同砂体的物源方向,对储集层进行综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储集层预测 地震属性 波阻抗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凯里地区油源对比及油气成藏史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彭金宁 刘光祥 +1 位作者 罗开平 吕俊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66,193,共6页
基于前人研究资料和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及油苗样品实测数据,运用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和甾萜烷生物标志等技术,对凯里地区油苗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油源分析,探讨了凯里地区油气成藏史。研究认为:虎47井原油、洛棉上青山下奥陶统... 基于前人研究资料和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及油苗样品实测数据,运用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和甾萜烷生物标志等技术,对凯里地区油苗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油源分析,探讨了凯里地区油气成藏史。研究认为:虎47井原油、洛棉上青山下奥陶统红花园组油苗、凯棠翁二段油砂、沥青砂的源岩为上震旦统和下寒武统;炉山大风洞二叠系油苗主体为自生自储,并渗混有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烃源岩生成烃的信息。加里东晚期构造运动使烃类大量排出,而且形成适时的圈闭捕获油气成藏。尽管后期沉积盖层的叠加,下寒武统烃源岩在三叠世末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至燕山期构造隆升前,红花园储层经历的最高温度仍小于175℃(Ro<1.3%),油相对得以保存。晚燕山期以来的逆冲推覆作用导致深、浅构造不协调,部分二叠系烃源岩再次深埋,与下古生界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里地区 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成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