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度学习的砂岩组分显微图像识别 被引量:3
1
作者 任书杰 胡勇 +2 位作者 何文祥 高小洋 万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727-3736,共10页
识别砂岩中的石英、长石和岩屑对判断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人工识别方法存在主观性强、对经验依赖程度高等问题。利用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等技术构建了一种基于Faster R-CNN目标检测算法的砂岩显微组分图像识别方法,实现了... 识别砂岩中的石英、长石和岩屑对判断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人工识别方法存在主观性强、对经验依赖程度高等问题。利用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等技术构建了一种基于Faster R-CNN目标检测算法的砂岩显微组分图像识别方法,实现了正交偏光下对薄片图像中石英、长石、岩屑3种组分的智能识别,3种组分平均识别准确率为89.28%。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实验对比了不同算法和特征提取网络,结果表明:Faster R-CNN目标检测算法的识别效果优于YOLOv3、YOLOv4、YOLOv5s,ResNet50特征提取网络的表现效果优于VGG16。采用ResNet50特征提取网络的Faster R-CNN目标检测模型优势显著,它可以更好满足岩石薄片的识别要求,为传统的人工方法提供智能化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Faster R-CNN 图像识别 ResNet50 岩石薄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二维直测线地震勘探方法及效果 被引量:17
2
作者 邓国振 张树海 +2 位作者 龙利平 韩福民 徐振强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2期219-223,共5页
陕北黄土塬地震勘探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以前的测线部署是沿沟弯线平面展布呈树枝状 ,不形成闭合回路 ,使得资料解释困难 ,也难以对二维地震资料在平面上进行储层反演 ,因而制约了油气勘探的发展。 2 0 0 1年 ,在采集上应用灵活的可变... 陕北黄土塬地震勘探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以前的测线部署是沿沟弯线平面展布呈树枝状 ,不形成闭合回路 ,使得资料解释困难 ,也难以对二维地震资料在平面上进行储层反演 ,因而制约了油气勘探的发展。 2 0 0 1年 ,在采集上应用灵活的可变线元观测系统实现直测线过塬 ,使测线形成闭合回路 ;处理中采用基于模型反演的折射波静校正技术 ,利用多种质量控制手段验证表层模型 ,以此弥补低降速带资料的不足 ,较好地解决了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由于测线的连片成网 ,通过伪测井的方法对无井测线进行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黄土塬 二维直测线 储层反演 折射波静校正技术 地表静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东濮凹陷应用的认识 被引量:7
3
作者 黄中敏 孟凡冰 +2 位作者 王莉 王伟 李传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2,共5页
东濮凹陷断裂复杂,多断块、多套生储盖组合,叠后偏移成像效果不佳。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这一复杂断块区的应用可以改善成像效果。研究提出了一套以速度迭代为核心、地质信息为约束的求取偏移速度场的改进方法,提高了偏移速度的精度;通过... 东濮凹陷断裂复杂,多断块、多套生储盖组合,叠后偏移成像效果不佳。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这一复杂断块区的应用可以改善成像效果。研究提出了一套以速度迭代为核心、地质信息为约束的求取偏移速度场的改进方法,提高了偏移速度的精度;通过对偏移孔径、最大偏移角度、射线路径、去假频4个关键参数处理的分析,得出适合东濮凹陷地震资料特点的经验参数,减少了以后处理过程中的试验工作量和参数试验的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了处理效率。通过叠前时间偏移,提高了复杂断块地区成像精度,能够准确地落实断层位置和认识断块之间的关系,与井资料的吻合程度较高,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叠前偏移 偏移速度 复杂断块 偏移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足叠前偏移要求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8
4
作者 秦广胜 蔡其新 刘学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25-29,共5页
常规3D观测系统设计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其主要目的是得到规则采样的叠加数据体,能够用叠后偏移进行成像。与叠后偏移使用规则的叠加数据体不同,叠前偏移使用相对不规则的炮检对数据。3D观测系统不规则的空间采样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偏... 常规3D观测系统设计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其主要目的是得到规则采样的叠加数据体,能够用叠后偏移进行成像。与叠后偏移使用规则的叠加数据体不同,叠前偏移使用相对不规则的炮检对数据。3D观测系统不规则的空间采样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偏移噪声,从而部分降低叠前偏移的效果。从叠前偏移的需要出发进行观测系统设计,这对于充分发挥叠前偏移技术优势、提高地震成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从叠前偏移成像要求出发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根据采样均匀和面元属性一致性原则设计观测系统模板,获得良好的空间采样,并利用聚焦束、叠前偏移响应、正演模型和波场照明等技术对观测系统逐步优化,得到符合叠前偏移成像要求并能解决地质问题的观测系统。该技术在东濮凹陷QK工区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观测系统设计 叠前偏移 聚焦束 叠前偏移响应 波场照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相介质BISQ模型的地震波正演模拟 被引量:4
5
作者 胡英 陈辉 +2 位作者 苏云 刘忠亮 张红霖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1-907,1024+839,共7页
Biot流动机制和喷射流动机制是含流体孔隙介质中的两种重要的力学机制,同时包含这两种机制的BISQ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孔隙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规律。本文从BISQ模型的基本方程出发,推导了完全匹配层(PML)吸收边界的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 Biot流动机制和喷射流动机制是含流体孔隙介质中的两种重要的力学机制,同时包含这两种机制的BISQ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孔隙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规律。本文从BISQ模型的基本方程出发,推导了完全匹配层(PML)吸收边界的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方法的表达式,对双相各向同性介质中地震波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通过调整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参数,对比分析了储层参数对双相介质波场特征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基于BISQ模型的正演模拟正确反映了双相各向同性介质的波场特征;储层参数取值变化对波场特征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Q模型 双相介质 PML边界条件 波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沙漠区折射波观测方法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潘文锋 张树海 +1 位作者 秦瞳 皇甫煊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4年第3期258-261,共4页
利用折射波和小折射进行干扰波和表层调查通常采用的是延长炮点的方法来追踪折射层与表层结构,但该方法在塔里木沙漠区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如观测的折射波速度不准确,小折射与微测井测得的表层参数差别大等。从理论和正演模拟着手,并结... 利用折射波和小折射进行干扰波和表层调查通常采用的是延长炮点的方法来追踪折射层与表层结构,但该方法在塔里木沙漠区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如观测的折射波速度不准确,小折射与微测井测得的表层参数差别大等。从理论和正演模拟着手,并结合实际资料,对复杂地表情况的观测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用延长排列的方式进行折射波调查,以及综合小折射与微测井联合观测表层参数。改进后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表层调查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折射波 观测方法 微测井 表层结构 地震采集系统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地震记录在塔中地区火山岩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宝刚 王伟锋 +1 位作者 陈业全 张凡芹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4年第3期262-266,共5页
在分析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原理的基础上,讨论了多种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方法,探讨了声波与电阻率的关系,以及借助于电阻率转声波时差来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可行性。首先通过塔中地区10口井法斯特经验常数的统计,得到塔中地区电阻率与声波时... 在分析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原理的基础上,讨论了多种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方法,探讨了声波与电阻率的关系,以及借助于电阻率转声波时差来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可行性。首先通过塔中地区10口井法斯特经验常数的统计,得到塔中地区电阻率与声波时差的转换关系式;然后把法斯特经验公式推广到塔中邻区,对塔中地区及其邻区没有声波测井资料的井利用电阻率曲线制作了合成地震记录,同时分析了电阻率转声波时差的精度和影响因素;最后对火山岩顶底进行了标定和追踪,作出了塔中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分布图,并对下二叠统火山岩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声波 合成地震记录 波阻抗 火山岩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厂地区高精度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方案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秦广胜 蔡其新 +2 位作者 张树海 汪功怀 朱文楼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6期49-53,共5页
2005年中原油田在东濮凹陷马厂地区开展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方案的论证和选择是本次高精度地震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正演模型技术分析了中原油田的主要观测系统类型,通过模拟数据对比,获得了通过增加空间采样密度来改善成像... 2005年中原油田在东濮凹陷马厂地区开展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方案的论证和选择是本次高精度地震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正演模型技术分析了中原油田的主要观测系统类型,通过模拟数据对比,获得了通过增加空间采样密度来改善成像效果的认识。在马厂高精度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两套加密采样观测系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该地区观测系统。聚焦分析表明,马厂新观测系统振幅精度高、横向照明均匀,有利于最终结果的岩性识别。通过马厂高精度地震勘探的部署实施,最终地震成像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证明了观测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系统 射线追踪 正演模型 叠前成像 空间采样 马厂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杜寨次凹沙三段储集层预测 被引量:1
9
作者 蒲仁海 蔡其新 +1 位作者 陈君 李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5-68,共4页
东濮凹陷杜寨次凹PS12井钻遇的沙三段 2 8m砂岩气层以往被解释为该次凹东侧陡坡的三角洲前缘砂体 ,但后来在其东侧部署的井均因未钻遇该砂体而落空。在对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分析资料的综合性研究基础上重新解释 ,认为该砂体应属次凹... 东濮凹陷杜寨次凹PS12井钻遇的沙三段 2 8m砂岩气层以往被解释为该次凹东侧陡坡的三角洲前缘砂体 ,但后来在其东侧部署的井均因未钻遇该砂体而落空。在对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分析资料的综合性研究基础上重新解释 ,认为该砂体应属次凹北部的轴向河谷充填沉积 ,证据是 :①在倾角测井图上 ,该砂层西倾倾角呈向上逐渐变小的红模式特点 ,符合南北向河谷中砂岩层面应有的特征 ;②该砂体附近的三维地震层振幅切片平面图显示一些线形和微蛇曲形的南北向振幅异常带 ,具自北向南分支的特点 ,指示为轴向河道或分支河道 ;③该厚砂层顶底与深—半深湖泥岩突变接触 ,内部为块状、板状和平行层理的极细砂岩 ,自然电位曲线呈箱形 ,为河道或河谷充填 ,而非三角洲前缘砂体特征。图 8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层序地层 储集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田新类型储层——飞仙关组砾屑碳酸盐岩的沉积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凯 王美格 +1 位作者 尹青 黄佩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3-58,共6页
以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砾屑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根据砾屑成分、发育规模、颗粒大小、磨圆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将砾屑碳酸盐岩分为砾屑灰岩和砾屑白云岩。研究结果表明,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小型砾屑灰岩多为异地搬运后沉积形成的... 以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砾屑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根据砾屑成分、发育规模、颗粒大小、磨圆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将砾屑碳酸盐岩分为砾屑灰岩和砾屑白云岩。研究结果表明,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小型砾屑灰岩多为异地搬运后沉积形成的,它的形成与浊流有关;而大型砾屑白云岩多为未经过搬运(或经短距离搬运)、岩崩塌积后沉积形成的。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斜坡带砾屑碳酸盐岩沉积模式中,碳酸盐台地为砾屑灰岩提供物质来源;上斜坡一般发育大型砾屑白云岩,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带;下斜坡处发育薄层砾屑灰岩,储层发育条件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普光气田 飞仙关组 碳酸盐岩 斜坡带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活多面体搜索算法在多聚焦成像技术中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银河 Jürgen Mann 董桥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8-41,共4页
在现代地震数据处理中,叠加是改善资料质量最重要的一步。在叠加过程中,时差校正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算子。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叠加剖面,精确的时差校正公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多聚焦技术利用波场综合的聚焦参数的更新代替了传统的速度更新,... 在现代地震数据处理中,叠加是改善资料质量最重要的一步。在叠加过程中,时差校正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算子。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叠加剖面,精确的时差校正公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多聚焦技术利用波场综合的聚焦参数的更新代替了传统的速度更新,从而实现了多聚焦叠加并生成拟自激自收剖面。多聚焦时差校正公式在独立于地质构造模型和采集系统的情况下推导出来,其核心是选择合适的最优化方法。近年来,灵活多面体搜索技术(FPS)被应用到多聚焦参数最优化中,虽然是比较稳健的搜索方法,但将其应用到多聚焦技术最优化问题中去,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基于此,文章将多聚焦参数对转换到多面体空间并线性化使之适应数值计算,并提出了初始值的获取方法以及算法终止的判别标准。实测数据的叠加结果表明:FPS很好地实现了多聚焦参数的最优化,较好地实现了共中心点(CMP)的"同相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 时差 自激自收 地震数据处理 聚焦 剖面 波场 多面体 参数 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观测系统对叠前成像效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秦广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6-8,共3页
当炮点和检波点采样不足时,叠前偏移会导致严重的偏移噪声,从而制约叠前偏移的成像精度。本文应用散射点叠前偏移响应和射线追踪模型技术分析了观测系统类型、排列片宽度和线束滚动距离等对叠前偏移成像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与斜... 当炮点和检波点采样不足时,叠前偏移会导致严重的偏移噪声,从而制约叠前偏移的成像精度。本文应用散射点叠前偏移响应和射线追踪模型技术分析了观测系统类型、排列片宽度和线束滚动距离等对叠前偏移成像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与斜交和砖墙式相比,正交观测系统更有利于获得好的成像;在空间采样密度和线束滚动距离一定的情况下,较宽的排列片有利于减小偏移噪声;在采样密度和排列片宽度一定的情况下,减小线束滚动距离有利于改善成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观测系统 叠前成像 偏移噪声 叠前偏移响应 正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音查干凹陷缓坡带储层预测效果分析
13
作者 王辉 张亚敏 +2 位作者 张文博 董利刚 陈发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70,共7页
针对白音查干凹陷缓坡带腾格尔组薄互层含油砂层组的砂体分布问题,采用构建地质地球物理关系、地震多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砂泥岩薄互层砂岩的阻抗特征不明显,单一的储层预测方法不能有效地进行... 针对白音查干凹陷缓坡带腾格尔组薄互层含油砂层组的砂体分布问题,采用构建地质地球物理关系、地震多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砂泥岩薄互层砂岩的阻抗特征不明显,单一的储层预测方法不能有效地进行储层预测;(2)砂体在地震多属性分析预测结果上有很好的反映;(3)地震多属性能够精细描述砂泥岩厚度的横向变化,预测效果与实钻资料比较吻合。近来在近洼带预测目标上成功钻探了X27井,发现了富集区块,控制地质储量上千万吨,实现高效勘探,对断陷凹陷的岩性圈闭预测和油气勘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烃源岩 砂岩波阻抗 地球物理勘探 正演模型 勘探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在DP地区的应用
14
作者 曹文俊 李振春 陈业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23-124,共2页
随着勘探难度的进一步加大,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已成为地球物理领域高度关注的技术之一,因为该技术是获取地震保幅信息实现油气储层直接研究的关键技术。特别是随着高效率计算机并行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何使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更... 随着勘探难度的进一步加大,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已成为地球物理领域高度关注的技术之一,因为该技术是获取地震保幅信息实现油气储层直接研究的关键技术。特别是随着高效率计算机并行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何使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更好地为复杂构造、岩性和地层圈闭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服务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基于高精度三维局部扩展的Born近似法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了方便实用的偏移速度建模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DP地区的实际成像处理中,通过与时间偏移成像的结果相对比,进一步体现了叠前深度偏移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偏移 三维地震勘探 速度 模型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分布起伏地表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庆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5-1083,I0010,I0011,共11页
在复杂构造、复杂岩性、复杂地表条件等地区进行油气地震勘探面临诸多难题,其中剧烈起伏的地表已成为制约上述地区地震勘探发展的瓶颈之一。最小二乘逆时偏移(Least-Squares Reverse Time Migration,LSRTM)相对于常规偏移具有更高的成... 在复杂构造、复杂岩性、复杂地表条件等地区进行油气地震勘探面临诸多难题,其中剧烈起伏的地表已成为制约上述地区地震勘探发展的瓶颈之一。最小二乘逆时偏移(Least-Squares Reverse Time Migration,LSRTM)相对于常规偏移具有更高的成像分辨率、振幅保真性及均衡性等优势,但基于矩形网格的LSRTM在面对复杂地表时无法很好地适用山前带等剧烈起伏地形。此外,山前带地震资料中包含较多的噪声,T分布相比Huber范数和混合模,在缺失数据的条件下更稳健,且没有多余参数,因而简单实用,而Huber范数和混合模的结果严重依赖参数选取,需要大量的尝试。为此,将全交错网格引入贴体网格,将T分布推广到起伏地表LSRTM,进一步推导了贴体网格线性Born正演方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贴体全交错网格的起伏地表LSRTM算法,较好地克服了起伏地形的影响。模型试算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对复杂模型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伏地表 全交错网格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T分布 目标泛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地区上三叠统小塘子组泥岩分布地震预测 被引量:4
16
作者 晋达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4期6-11,共6页
普光地区多井在雷口坡顶部气测显示较好,化验分析表明其上覆地层小塘子组发育优质烃源岩,因此,小塘子组作为重要的烃源层和盖层,其泥岩分布预测对普光地区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明确小塘子组泥岩的岩石物理特征及测... 普光地区多井在雷口坡顶部气测显示较好,化验分析表明其上覆地层小塘子组发育优质烃源岩,因此,小塘子组作为重要的烃源层和盖层,其泥岩分布预测对普光地区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明确小塘子组泥岩的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已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对泥岩进行精细井震标定、地质建模与正演模拟,明确小塘子组泥岩的地震反射特征;最终结合古地貌分析、属性分析等手段,确定泥岩发育的有利相带,并以此为基础,应用稀疏脉冲反演对泥岩厚度进行了定量预测,建立了一套适应于普光地区小塘子组泥岩的地震预测方法,预测了普光地区上三叠统小塘子组泥岩的分布,通过与已完钻井泥岩厚度的对比,证实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地区 小塘子组 属性分析 地震反演 泥岩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笔石带划分及对沉积演化的指示
17
作者 高小洋 王传尚 +8 位作者 何文祥 张建伍 封莉 严婧文 万涛 朱建斌 徐鹏程 王斌 胡勇 《沉积学报》 2025年第4期1178-1198,共21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发育一套海相笔石页岩,近些年在该套笔石页岩中不断发现有天然气显示,并可产生工业油流,表明乌拉力克组存在较大勘探潜力。探讨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发育特征,建立笔石生物地层格架,分析该组的沉积演化规...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发育一套海相笔石页岩,近些年在该套笔石页岩中不断发现有天然气显示,并可产生工业油流,表明乌拉力克组存在较大勘探潜力。探讨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发育特征,建立笔石生物地层格架,分析该组的沉积演化规律,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析取心井的笔石特征,明确乌拉力克组的时代归属,开展单井笔石带划分并建立生物地层格架,结合岩性发育规律分析黑色页岩的空间演化,并依据笔石体的演化对海侵的响应探讨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规律。【结果】(1)乌拉力克组隶属奥陶世中晚期达瑞威尔阶—桑比阶,并依据笔石发育特征将乌拉力克组分为四个笔石带,从下到上依次发育Pterograptus elegans带、Jiangxigraptus vagus带、Nemagraptus gracilis带、Climacograptus bicornis带;(2)通过对比分析笔石带发育特征,认为研究区乌拉力克组北部QT9井附近发育完整的四个笔石带,南部缺失Pterograptus elegans与Jiangxigraptus vagus带;(3)乌拉力克组的Pterograptus elegans与Nemagraptus gracilis带为两个海侵期,向上至Climacograptus bicornis带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结论】乌拉力克组底部的黑色页岩由QT9井的Pterograptus elegans带到YinT2井的Nemagraptus gracilis带表现出强烈的穿时性,沿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向南地层逐渐变年轻,指示沉积中心逐渐向南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带划分 生物地层格架 乌拉力克组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