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震积岩的认识及意义 被引量:20
1
作者 高红灿 郑荣才 +4 位作者 陈发亮 朱宝兵 宋萍 刘显英 付晓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4-398,共15页
通过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的大量岩心观察和区域沉积—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原地形成的震积岩普遍发育,以独具特色的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为主,主要有液化砂岩脉、火焰构造、枕状构造、球—枕构造、假结核、泄水构造、液化卷曲... 通过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的大量岩心观察和区域沉积—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原地形成的震积岩普遍发育,以独具特色的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为主,主要有液化砂岩脉、火焰构造、枕状构造、球—枕构造、假结核、泄水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构造、液化水压破裂构造和粒序断层等,并综合出原地形成的震积岩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的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液化砂岩脉段、液化角砾岩段、液化卷曲变形段、震塌岩段以及液化均一层段,而球—枕构造和液化砂岩脉的形成主要与厚层泥岩夹砂岩有关,在震积序列的各部位均可出现。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识别出液化角砾岩、震褶岩、震塌岩3种类型的震积岩。震积岩的识别,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砂体沉积的"重力流"与"牵引流"以及相应盐岩成因的"深水成盐"与"浅水成盐"的争论,从岩石学特征方面提供了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证据,使这些问题逐渐趋于明朗化。另外,震积岩是潜在的有利储集体,可能为东濮凹陷的勘探开发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震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29
2
作者 高红灿 陈发亮 +1 位作者 刘光蕊 刘赵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1-264,共14页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盐的沉积机理研究,主要有"深水成盐"和"浅水成盐"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深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盐的沉积机理研究,主要有"深水成盐"和"浅水成盐"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深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论据,认为其盐是在一定的水深条件下形成的,分层卤水是成盐的基本形式;"浅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的论据,认为其盐是湖水持续蒸发浓缩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盐岩物质来源的研究,主要有海水侵入来源、地下深部热卤水来源和地表径流来源3种观点。海水侵入来源论者的主要依据是古生物化石,而其他两种来源论者则主要依据地球化学分析和推测。分析了盐岩研究中存在的6个主要问题:"深水成盐"论者的卤水分层成盐模式对东濮凹陷还只是一种假说,"浅水成盐"论者的论据不够全面,两种成盐论者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存在较大分歧,测试样品的数量、分布及测试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考虑,海相化石尚需进一步厘定,海侵通道尚不明确。提出可利用双扩散对流数值模拟、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的综合研究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作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盐岩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微相-岩石相随机模拟及其控制下的属性建模——以苏里格气田苏49-01加密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尹楠鑫 国殿斌 +5 位作者 李中超 李明映 张倩萍 贾海松 何康 张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2-98,共7页
常规岩相控制建模方法体现不了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非均质性的类型及强度,同时传统的三维沉积微相控建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相带反映了储层的物性变化,但反映不了同一种微相内部不同岩性所引起的储层非均质性。本文以苏里格气田苏49-01... 常规岩相控制建模方法体现不了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非均质性的类型及强度,同时传统的三维沉积微相控建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相带反映了储层的物性变化,但反映不了同一种微相内部不同岩性所引起的储层非均质性。本文以苏里格气田苏49-01加密试验区块为例,在岩相模型的基础之上,统计各沉积微相建模所需参数,以基于目标的建模方法建立沉积微相三维地质模型。在应用沉积微相-岩石相划分方法精细表征不同成因砂体间岩性、物性差异之后,建立起研究区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地质知识库。继而在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内部模拟沉积微相-岩石相模型,最后以该模型约束建立起高精度属性模型,该属性模型可精细刻画不同沉积微相以及同一沉积微相内部不同岩性所引起的储层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模型 沉积微相模型 沉积微相-岩石相模型 属性模型 储层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16含砾砂岩段隔夹层对油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尹楠鑫 李存贵 +2 位作者 李中超 熊运斌 罗亚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4,共10页
针对塔中16东河砂岩油藏含砾砂岩段分布复杂的隔夹层严重制约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致使油田产量低这一问题,综合运用岩芯、录井以及测井资料,以塔中16含砾砂岩段为解剖对象,划分了该层段内隔夹层成因类型,分析了典型单井的不同类型隔夹... 针对塔中16东河砂岩油藏含砾砂岩段分布复杂的隔夹层严重制约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致使油田产量低这一问题,综合运用岩芯、录井以及测井资料,以塔中16含砾砂岩段为解剖对象,划分了该层段内隔夹层成因类型,分析了典型单井的不同类型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预测了隔夹层的空间展布、剖析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含砾砂岩段发育泥质、钙质、低渗透泥质砂岩3类隔夹层;钙质隔夹层主要分布在5小层底部、泥质隔夹层则主要分布在3小层底部、低渗透泥质砂岩夹层则零星分布在各小层砂体内部;隔夹层影响了流体的垂向渗流能力,致使含砾砂岩段形成了2套油水压力系统,在同一个压力系统内,夹层易造成高渗储层水洗严重,低渗部位剩余油富集。通过开展隔夹层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可明确油水分布特征及剩余油的富集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砾砂岩段 隔夹层 岩芯特征 测井识别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高红灿 郑荣才 +2 位作者 陈发亮 朱登峰 刘显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6-373,共18页
从古生物、岩石、测井等方面综合探讨了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的特征及其划分与对比。沙四下亚段和沙二段以红色砂泥岩为主,沙四上、下亚段之间为一假整合面,沙二段底部存在一较大的沉积间断面;沙四上亚段、沙三段和沙一段为灰色砂... 从古生物、岩石、测井等方面综合探讨了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的特征及其划分与对比。沙四下亚段和沙二段以红色砂泥岩为主,沙四上、下亚段之间为一假整合面,沙二段底部存在一较大的沉积间断面;沙四上亚段、沙三段和沙一段为灰色砂泥(页)岩夹4套盐岩,其中,沙一段和沙三段中的稳定灰质泥页岩是东濮凹陷较好的区域地层对比标志层。沙四下亚段化石稀少;沙四上亚段地方性介形类开始发育,为Cyprinotus altilis组合;沙三段以介形类Huabeinia和Candona的大量出现为特征,介形类为Huabeinia chinensis组合、沟鞭藻类为Bohaidina-Parabohaidina组合;沙二段以轮藻的空前繁盛为特征,轮藻为Charites producta组合、介形类为Cyprinotus xiaozhuangensis组合;沙一段以腹足类极其丰富为特征,腹足类为Valvata(Cincinna)rehetaiensis组合、介形类为Phacocypris huiminensis组合。前人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各段的划分所依据的标准相同,但在确定具体界线时分歧较大,尤其是沙三段与沙四段的分界线。虽然前人均是以Cyprinotus altilis组合的上限和Huabeinia属顶峰带的下限为依据进行划分的,但因以古生物为标准划分地层的精度有限,加之当时钻井地质资料较少和断层错综复杂等,致使同一研究者在东濮凹陷的不同地区所划分的界线也不统一。本文研究指出通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相变规律等沉积学问题的详细研究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地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基于目标的高精度沉积微相建模方法在苏14加密实验区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尹楠鑫 张吉 +6 位作者 李存贵 李明映 朱睿哲 任宏 蒋茜 李涤淑 崔英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6-85,共10页
探讨适合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地质特征的相控建模方法。以苏里格气田苏14加密实验区为解剖对象,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基于模型的测井约束反演结果基础之上,用反演波阻抗数据协同模拟泥质含量模型,进而利用泥质含量识... 探讨适合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地质特征的相控建模方法。以苏里格气田苏14加密实验区为解剖对象,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基于模型的测井约束反演结果基础之上,用反演波阻抗数据协同模拟泥质含量模型,进而利用泥质含量识别储层的下限标准建立岩相模型;再利用岩相模型对砂体规模和展布进行分析,并获得基于目标建模所需的各种参数;最后用基于目标体结果的方法(示性点过程法)建立高精度的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开展不同"相控"条件下的属性模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属性模型中,心滩内部储层物性条件最好,其次是点坝,再次是河道微相;而以岩相控制的属性模型无法反映不同沉积微相内部储层物性参数的数学期望值与方差值,模拟结果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利用该方法所建的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可精细反映各微相的平面、剖面形态以及各微相的接触关系,其约束下的属性模型分相带反映储层的物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约束反演 岩相模型 相控建模 沉积微相模型 属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O流体反演技术在川东北某区烃类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宁 苏云 +1 位作者 田军 秦广胜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5期102-106,共5页
由于传统的AVO技术不能直观地评价储层的含油气性,提取的AVO属性与实际井的含气性符合程度不高,因此,在川东北某区进行含油气性预测时,引入了AVO流体反演技术对该区的含气性进行量化分析。此方法在川东北某区须家河组四段进行了应用,预... 由于传统的AVO技术不能直观地评价储层的含油气性,提取的AVO属性与实际井的含气性符合程度不高,因此,在川东北某区进行含油气性预测时,引入了AVO流体反演技术对该区的含气性进行量化分析。此方法在川东北某区须家河组四段进行了应用,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的含气情况相符合,并且在预测区域试钻获得工业气流,为该区的储层预测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O 流体反演 正演模型 流体替换 Bayes理论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八仙构造带水文地质演化与异常高压形成机理 被引量:3
8
作者 禚喜准 谢秀祥 +3 位作者 马练军 高新胜 林燕 谢书琴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3-417,共5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剧烈,断层十分发育,但是位于该区中部的南八仙构造带在深层发育异常高压。弄清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对该区油气成藏研究有重要意义。根据地层温度、压力及流体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该区压力分布特征。从沉积...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剧烈,断层十分发育,但是位于该区中部的南八仙构造带在深层发育异常高压。弄清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对该区油气成藏研究有重要意义。根据地层温度、压力及流体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该区压力分布特征。从沉积埋藏史和流体演化史的角度,探讨了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南八仙深层异常高压是在构造挤压作用背景下,泥岩压榨离心流的快速充注引起的邻源型高压;该异常高压的分布,明显受沉积相带和区域封隔体范围的控制;该异常高压的存在,有利于深层油气藏的持续充注及浅层油气藏的垂向运移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地层水矿化度 水文地质演化 南八仙构造带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相介质BISQ模型的地震波正演模拟 被引量:4
9
作者 胡英 陈辉 +2 位作者 苏云 刘忠亮 张红霖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1-907,1024+839,共7页
Biot流动机制和喷射流动机制是含流体孔隙介质中的两种重要的力学机制,同时包含这两种机制的BISQ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孔隙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规律。本文从BISQ模型的基本方程出发,推导了完全匹配层(PML)吸收边界的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 Biot流动机制和喷射流动机制是含流体孔隙介质中的两种重要的力学机制,同时包含这两种机制的BISQ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孔隙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规律。本文从BISQ模型的基本方程出发,推导了完全匹配层(PML)吸收边界的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方法的表达式,对双相各向同性介质中地震波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通过调整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参数,对比分析了储层参数对双相介质波场特征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基于BISQ模型的正演模拟正确反映了双相各向同性介质的波场特征;储层参数取值变化对波场特征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Q模型 双相介质 PML边界条件 波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烃源岩成烃特征及成藏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学军 周勇水 +2 位作者 李红磊 贾斌峰 张莹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8-688,共11页
为了明确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和规律,采用烃源岩评价、生烃热模拟实验和盆地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历史和强度,并探讨其成藏意义。结果表明:东濮凹陷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显微组成... 为了明确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和规律,采用烃源岩评价、生烃热模拟实验和盆地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历史和强度,并探讨其成藏意义。结果表明:东濮凹陷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显微组成中富氢的壳质组、基质镜质体含量高(>10%),烃源岩具有较高生油潜力,成烃演化过程以多阶段性、生气带宽为特征;石炭系—二叠系在燕山期埋藏深度小,Ro在0.6%~0.8%,生气量较小,在喜马拉雅期呈差异化的热演化特征,凹陷西部至西斜坡地区生气强度整体较低,为(1~20)×10^(8)m^(3)/km^(2),东部深洼带烃源岩埋深大、演化程度高、生气量大,生气强度达(60~110)×10^(8)m^(3)/km^(2)。已有勘探成果分析显示,生气强度大于40×10^(8)m^(3)/km^(2)的区域才能形成天然气富集,前梨园洼陷带生气强度在(60~110)×10^(8)m^(3)/km^(2),具备形成原生煤成气藏和古生新储煤成气藏的有利条件,是下步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成烃特征 生气强度 石炭系—二叠系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储集层形成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曼如 孙廷彬 +1 位作者 王玲 刘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0,共5页
为解决元坝地区须三段储集层形成机制不清等问题,指导油气勘探实践,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等资料对其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元坝地区须三段碎屑岩储集层具有富岩屑、贫长石、少石英的低成分成熟度特征;储集层总体上属... 为解决元坝地区须三段储集层形成机制不清等问题,指导油气勘探实践,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等资料对其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元坝地区须三段碎屑岩储集层具有富岩屑、贫长石、少石英的低成分成熟度特征;储集层总体上属于特低孔特低渗的致密砂岩储集层;物源供应稳定、水动力条件中等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厚层河道钙屑砂体是形成有效储集层的基础;生排烃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溶蚀可溶矿物是形成次生孔隙的关键;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是增大储集层储集空间和提高渗滤能力的保障。研究结果对于元坝地区须三段寻找有利储集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机制 钙屑砂岩 储集层 须三段 元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铁山及周缘飞仙关组滩相储集体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斌 肖世洪 +4 位作者 尹楠鑫 廖金华 李祥明 龚齐森 王锦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80,共6页
针对川东北铁山及周缘飞仙关组滩相储集体成因复杂的问题,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有铸模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和残余粒间孔。储集物性较差,以次生孔隙为主。储层孔渗关系不具单一特征,多为低孔、低... 针对川东北铁山及周缘飞仙关组滩相储集体成因复杂的问题,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有铸模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和残余粒间孔。储集物性较差,以次生孔隙为主。储层孔渗关系不具单一特征,多为低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和孔隙-裂缝型储层。飞仙关组滩相储集体的成因主要受控于海平面的升降、构造作用及埋藏溶蚀作用。鲕粒滩体主要沿台地边缘发育,由于海平面的旋回升降,鲕粒滩体多期次暴露,发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虽然压实作用和多期胶结作用使得孔渗性变差,但是在埋藏溶蚀和构造升降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次生孔隙发育,极大地提高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储集体成因 铁山 飞仙关组 鲕粒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