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SZ36-1S地区高精度层序约束下储层预测与岩性油藏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波 王玉环 左玉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1期39-41,102,共4页
以钻井、测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SZ36-1S地区东二下亚段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从中识别出4个中期旋回,13个短期旋回。以短期旋回为基本地层单元,在连井层序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建立... 以钻井、测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SZ36-1S地区东二下亚段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从中识别出4个中期旋回,13个短期旋回。以短期旋回为基本地层单元,在连井层序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SZ36-1S地区东二下亚段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并结合地震属性分析与波阻抗反演资料,对砂体的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为今后的精细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层序地层 基准面旋回 地震属性 波阻抗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油气输导特征及精细勘探方向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令喜 刘爱永 +1 位作者 胡志成 郭国强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99,共4页
以地震、钻井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等为基础,对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油气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油气优势输导通道特征,量化表征了研究区内油气输导能力,研究了濮卫地区盖层分隔槽与供烃中心位置的相对偏移对油气优势输导通道及油气富集... 以地震、钻井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等为基础,对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油气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油气优势输导通道特征,量化表征了研究区内油气输导能力,研究了濮卫地区盖层分隔槽与供烃中心位置的相对偏移对油气优势输导通道及油气富集的影响。通过计算油气输导量,对断层的油气输导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濮卫地区东翼断层的油气输导能力大于西翼和南翼,濮卫洼陷带北翼古云集地区南部、东南翼濮65-濮75断块区为下步精细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输导 断面 断层 精细勘探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六区东部分流河道内渗流段对水淹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吕端川 程祥 +2 位作者 狄喜凤 吴博然 沈贵红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4,共5页
为了分析杏六区东部特高含水阶段单砂体内的水淹规律,确定小井距、密井网生产条件下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在对取心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密集取样点的物性及含油性测试资料,通过计算渗透率相对变化率得到具有不同渗流特征的流动单元,具... 为了分析杏六区东部特高含水阶段单砂体内的水淹规律,确定小井距、密井网生产条件下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在对取心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密集取样点的物性及含油性测试资料,通过计算渗透率相对变化率得到具有不同渗流特征的流动单元,具有一定厚度且相对均质的流动单元可作为单砂体内的渗流段。结果表明:研究区分流河道成因的单砂体内发育单一渗流段、2个渗流段、多个渗流段3种类型,其中强水淹段的厚度百分比在发育单一渗流段类型的单砂体内最高,在发育多个渗流段类型的单砂体上部最低。该比值在单一渗流段内随渗流段厚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在2个及多个渗流段类型的单砂体下部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河道 渗流段 水淹特征 剩余油 杏六区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沉降史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28
4
作者 张远兴 叶加仁 +2 位作者 苏克露 李令喜 徐俊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5-223,共9页
本文利用钻井及地震剖面资料获取现今地层厚度数据,通过去压实、构造剥蚀量及沉积物负荷校正,计算不同时期的沉降量及沉降速率,恢复凹陷构造沉降史;在此基础上应用McKenzie的均一多幕拉伸模型计算单井拉伸因子β,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由... 本文利用钻井及地震剖面资料获取现今地层厚度数据,通过去压实、构造剥蚀量及沉积物负荷校正,计算不同时期的沉降量及沉降速率,恢复凹陷构造沉降史;在此基础上应用McKenzie的均一多幕拉伸模型计算单井拉伸因子β,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由北向南雁列式开裂成盆;综合构造沉降、拉伸因子计算结果,并结合构造应力场特征,本文将西湖凹陷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左行拉伸裂谷、热沉降和右行拉伸裂谷三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幕式沉降 拉伸因子 构造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干凹陷乌力吉构造带浅层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史大海 陈清棠 +2 位作者 邱微 郭展 吴小琴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3期321-323,328,共4页
近年来在查干凹陷乌力吉构造带获得了勘探突破,发现了火山岩之上的浅层普通稠油油藏,油源分析表明,该油藏原油主要来自于深层巴音戈壁组的暗色泥岩。对浅层油藏成藏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毛西断层晚期构造反转,形成了良好的油气输导条件,... 近年来在查干凹陷乌力吉构造带获得了勘探突破,发现了火山岩之上的浅层普通稠油油藏,油源分析表明,该油藏原油主要来自于深层巴音戈壁组的暗色泥岩。对浅层油藏成藏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毛西断层晚期构造反转,形成了良好的油气输导条件,早期形成于构造带深层原生油藏中的原油向上运移至浅层,是浅层成藏的主控因素。同时,构造浅层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相和辫状河流相,储层较为发育,为油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上覆的乌兰苏海组发育大套泥岩,形成了区域性盖层,为浅层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封堵条件,从而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反转 主控因素 乌力吉构造带 查干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薄砂岩储层有效识别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宝君 卢齐军 梁国胜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6-78,共3页
东濮凹陷砂岩储层埋藏深、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常规地震资料已不能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要求。针对该区薄砂岩储层特征,利用谱反演和分频解释技术将时间域的地震信号变换到频率域,获得较原始地震数据更加丰富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 东濮凹陷砂岩储层埋藏深、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常规地震资料已不能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要求。针对该区薄砂岩储层特征,利用谱反演和分频解释技术将时间域的地震信号变换到频率域,获得较原始地震数据更加丰富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退火波阻抗反演和广义多属性拟合综合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谱反演和分频解释技术有效提高了薄储层的分辨率;模拟退火反演精确预测出薄砂岩储层的厚度;而广义多属性拟合技术精确刻画出薄砂岩储层的平面展布范围。多种方法综合最终有效预测出薄砂岩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经钻井证实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谱反演 分频解释 模拟退火反演 广义多属性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复杂地表区高精度采集质量控制方法与实践
7
作者 张宝君 王生朗 +3 位作者 李赣勤 田永敏 魏笠 徐俊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6期78-83,共6页
针对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复杂地表区(表层结构复杂多变、地表障碍密布)的特点,细化设计指标,对环节目标管理的过程进行探讨,对单线设计、总结的内容、点位布设的方法、要求和工序环节管理目标、办法进行阐述。用CDP偏移距分布目标控制过... 针对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复杂地表区(表层结构复杂多变、地表障碍密布)的特点,细化设计指标,对环节目标管理的过程进行探讨,对单线设计、总结的内容、点位布设的方法、要求和工序环节管理目标、办法进行阐述。用CDP偏移距分布目标控制过障设计,实现最小面元覆盖次数均匀,点位正确性的细化要求,精确的表层调查方案,小药量补偿方案等,这些指标、措施、办法的落实确保了复杂地表区高精度采集资料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化设计指标 环节目标管理 高精度采集质量 复杂地表区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西南洼沙二下砂泥岩薄互层地震描述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李令喜 苏云 +4 位作者 唐娟 肖曾金 刘欣欣 马识途 窦安迪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3-497,共5页
东濮凹陷是一个典型的陆相盐湖断陷盆地,砂泥岩薄互层是常见的沉积叠加样式,同时西南洼地区沙二下储层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单层砂体薄,岩性横向变化快,且受到复杂断裂影响,储层边界刻画不清。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相控储层反... 东濮凹陷是一个典型的陆相盐湖断陷盆地,砂泥岩薄互层是常见的沉积叠加样式,同时西南洼地区沙二下储层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单层砂体薄,岩性横向变化快,且受到复杂断裂影响,储层边界刻画不清。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相控储层反演技术流程:首先,通过精细岩性标定及井震统计分析,优选反映砂岩厚度的敏感地震属性;然后,运用多属性融合技术刻画地震相,并以地震相进行约束,建立反演低频模型,开展叠后反演;最后,通过坐标旋转与叠前反演技术相结合,实现储层的精细预测。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流程能够有效解决薄储层砂体边界刻画不清以及垂向识别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为东部其他区域砂泥岩薄互层地震识别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薄互层 地震描述技术 地震属性 地震相 储层边界 坐标旋转 地震反演 东濮凹陷西南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特征及测井识别 被引量:12
9
作者 庞尚明 李杪 +3 位作者 彭君 周艳 史大海 王睿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4-318,共5页
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是一个潜在的含油岩系,但岩性识别不准,未形成工区内有效的火山岩岩性识别技术。通过对研究区火山岩典型井的岩心观察,结合岩石薄片及测井资料,厘定了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的岩性分类,明确了火山岩的喷发岩相模... 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是一个潜在的含油岩系,但岩性识别不准,未形成工区内有效的火山岩岩性识别技术。通过对研究区火山岩典型井的岩心观察,结合岩石薄片及测井资料,厘定了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的岩性分类,明确了火山岩的喷发岩相模式,分析了火山岩的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火山岩岩性测井识别方法。研究表明,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可细分为6种岩性,发育4种岩相,喷发岩相模式为火山通道相—爆发相—溢流相—火山沉积相。根据识别出的岩性标定测井,分析每种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利用交会图法,综合多曲线、多元信息判别火山岩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特征 岩相类型 测井识别 苏红图组火山岩 查干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沉积学的古河道展布特征与演变过程——以川东北通南巴背斜中下侏罗统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少川 李令喜 +3 位作者 刘懿 袁波 尹青 张斌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72,I0005,I0006,共13页
基于地震沉积学理论,根据基准面旋回变化,利用沿层地层切片的高分辨率纵向演化特征与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研究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下侏罗统的古河道展布、古河道定量化特征与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沉积时期发育4期古河... 基于地震沉积学理论,根据基准面旋回变化,利用沿层地层切片的高分辨率纵向演化特征与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研究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下侏罗统的古河道展布、古河道定量化特征与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沉积时期发育4期古河道(湖侵体系域两期曲流河河道、高位体系域早期顺直型河道与晚期辫状河河道),古河道为厚层砂岩沉积,测井响应为幅度较大的箱型特征,地震响应为同向轴强振幅不连续,河道内部(沿河道)地震响应为强振幅连续反射。基准面上升旋回时期(自流井组),发育2套曲流河沉积体系,可容空间增大,以垂向加积为主,河网密度小(0.050~0.060 km/km^(2)),河道弯曲因数高(1.31~1.48)。基准面下降旋回早期(千佛崖组),物源供给速率增加缓慢,可容纳空间快速减小,沉积动力响应以河道垂向加积为主、侧向迁移为辅,河网密度增加(平均为0.247 km/km^(2)),河道弯曲因数减小(平均为1.07),形成高位体系域早期多河道体系的顺直型河道。随基准面的持续下降,沉积物供给快速增加,可容空间持续减小,河道侧向加积与迁移加强,河网密度增加(平均为0.263 km/km^(2)),河道弯曲因数增加(平均为1.32),河道由顺直河网体系演变为曲流河网体系。该结果为定量研究基准面旋回变化对古河道演变的影响提供技术方法与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INPEFA 分频RGB融合 古河道特征 古河道演变 中下侏罗统 通南巴背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田礁滩相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被引量:22
11
作者 任杰 田永敏 +3 位作者 王军 张纪喜 刘红磊 齐建强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9-584,共6页
通过研究普光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的岩心分析资料,明确了目的层段的岩性主要为残余鲕粒白云岩、生物礁白云岩等,分为基质孔、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3种孔隙空间类型。通过取心样品的压汞曲线特征聚类分析,将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 通过研究普光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的岩心分析资料,明确了目的层段的岩性主要为残余鲕粒白云岩、生物礁白云岩等,分为基质孔、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3种孔隙空间类型。通过取心样品的压汞曲线特征聚类分析,将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基于储层岩性特征、孔隙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的差异,综合利用数理统计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普光气田礁滩相储层精细评价分类标准。研究表明:Ⅰ类、Ⅱ类储层孔喉连通性好、渗流能力强,相对易动用;Ⅲ类储层孔喉连通性较差,动用相对困难;Ⅳ类储层为非储层。据此划分的储层分类结果与产层关系更加密切,能够满足储层精细评价的需求,为气藏开发中后期的精细调整和剩余气挖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滩相 孔隙空间 物性特征 孔隙结构 普光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超深层页岩储层特征——以川东北普光气田Y4井上二叠统龙潭组下段为例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进 王学军 +4 位作者 周凯 王运所 李宁朝 吴颖 王美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84,共14页
为探索超深层条件下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特征,针对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Y4井上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矿物组成、孔隙结构、物性等分析测试。龙潭组泥页岩具有高有机碳含量(主峰区间3.77%~10.72%),Ⅱ_(2)—Ⅲ型干酪根及过... 为探索超深层条件下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特征,针对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Y4井上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矿物组成、孔隙结构、物性等分析测试。龙潭组泥页岩具有高有机碳含量(主峰区间3.77%~10.72%),Ⅱ_(2)—Ⅲ型干酪根及过成熟特征(R;介于3.82%~3.97%);总孔体积均值为0.047 mL/g,比表面积均值为31.8 m^(2)/g,孔隙度均值为6.64%;储集空间类型以有机孔、黏土矿物层片间孔、脆性矿物溶蚀孔及微裂缝为主,形态多为平行板状与两端开放管状。深水潟湖环境下泥页岩孔隙度与有机碳、黄铁矿、石英含量呈正相关,说明缺氧还原、水体稳定的沉积环境控制着原始矿物组成与结构,同时刚性矿物颗粒与有机质、黏土矿物有效络合,为有机孔保存提供了必要条件。受碾平式改造作用影响的扁平状有机质大孔与密集发育的有机质微—介孔、黏土矿物晶间孔缝、脆性矿物孔缝组成储集网络,最终形成深水潟湖微相超深层泥页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过渡相泥页岩 储集空间 扁平状有机质大孔 碾平式改造 龙潭组 上二叠统 普光地区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