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2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原油田注水水质改性技术 被引量:29
1
作者 纪云岭 张爱社 +1 位作者 张丽 傅绍斌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6,共4页
中原油田注入水水源以油田产出水为主,也使用洗井回水及清水。过去采用"除油—沉降—过滤"并加入杀菌剂、缓蚀剂、净水剂、阻垢剂的三段式水处理工艺,处理后水质不达标而且不稳定,沿注入系统流程不断恶化,特别是腐蚀性十分严... 中原油田注入水水源以油田产出水为主,也使用洗井回水及清水。过去采用"除油—沉降—过滤"并加入杀菌剂、缓蚀剂、净水剂、阻垢剂的三段式水处理工艺,处理后水质不达标而且不稳定,沿注入系统流程不断恶化,特别是腐蚀性十分严重,其原因是该水富含游离CO2和HCO-3,形成了弱酸性缓冲溶液。据此提出了调整水中离子、改变水性的水处理方法:将油田产出污水和清水(或其他污水)混合,加入pH调节剂(石灰乳)和絮凝剂,经沉淀、过滤后加入水质稳定剂,得到水质合格并稳定的注入水。产生的污泥压榨脱水后制成含水50%的泥饼。该水处理工艺从1995年到1999年先后经过初步矿场试验和工业性试验,在中原油田9个污水站成功推广应用,处理后的注入水pH值8.0~8.5,腐蚀速率0.003~0.040mm/a,溶解氧、S-、悬浮物、含油、MF值、总铁、SRB、TGB、Fe细菌数等水质项目均达到注入水行业标准且稳定性良好,在地面系统和地层内不结垢。产生污泥量大及污泥利用问题正在解决中。图2表2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油田 注水水质 改性技术 污水处理 腐蚀性控制 结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化学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向探讨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补鱼 于芳 +1 位作者 邹枫 李增青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3-386,共4页
综述包括以下论题。①中原油田化学调剖堵水技术发展历程,包括引进、开发、推广应用、改进提高4个阶段。②注水井调剖剂(表列3大类13种)和油井堵水剂(表列10种)的开发、应用,包括示踪剂、找水、PI决策、数值模拟的主要配套技术。③1991... 综述包括以下论题。①中原油田化学调剖堵水技术发展历程,包括引进、开发、推广应用、改进提高4个阶段。②注水井调剖剂(表列3大类13种)和油井堵水剂(表列10种)的开发、应用,包括示踪剂、找水、PI决策、数值模拟的主要配套技术。③1991~2002年历年注水井调剖作业和油井堵水作业效果及其分析。④存在的问题。⑤发展方向。表4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油田 化学堵水调剖技术 油井出水 高温抗盐堵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文25东块聚合物微球调驱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娄兆彬 李涤淑 +2 位作者 范爱霞 杜振惠 宋先保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5-132,共8页
针对中原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提出了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的技术设想;以现有微球制备技术为基础,通过调整水相比、交联比和耐温抗盐单体共聚,研制出了适于文东试验区孔喉尺寸及油藏特征的系列调驱微球,并在高温高盐的... 针对中原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提出了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的技术设想;以现有微球制备技术为基础,通过调整水相比、交联比和耐温抗盐单体共聚,研制出了适于文东试验区孔喉尺寸及油藏特征的系列调驱微球,并在高温高盐的油藏条件下,评价了微球的膨胀性能、抗剪切强度和持久稳定性;采用均质和非均质填砂模型,模拟了微球浓度、注入量和注入模式对调驱效果的影响,为矿场试验方案的合理制订提供了理论支撑;文25东微球调驱矿场试验共实施2个层系9个井组,通过"PI技术"的动态调整,共注各类调驱微球276.58 t,总体实现了注入压力升高、波及体积改善和明显增油的目的;通过微球调驱,区块自然递减显著下降,油田稳产基础进一步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油藏 剩余油挖潜 聚合物微球调驱 实验评价 矿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耐温抗盐二氧化碳泡沫控制气窜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庆 杨昌华 +3 位作者 林伟民 周迅 董俊艳 杨卫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78,116,共4页
二氧化碳驱是中原油田探索高温高盐油藏高含水后期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式,在该类油藏开展泡沫封窜是控制CO2气窜的一种有效方法。针对试验区气窜严重的现状,开发了耐温、抗盐CY-1型CO2泡沫封窜体系。该体系耐温100℃,耐盐25×10^... 二氧化碳驱是中原油田探索高温高盐油藏高含水后期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式,在该类油藏开展泡沫封窜是控制CO2气窜的一种有效方法。针对试验区气窜严重的现状,开发了耐温、抗盐CY-1型CO2泡沫封窜体系。该体系耐温100℃,耐盐25×10^4mg/L,耐钙镁5×10^3mg/L。对CO2泡沫进行了高温高压性能评价,得到了泡沫起泡能力随压力增加而增强的新认识。CO2泡沫相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泡沫在起泡能力与稳泡能力上均大大高于气态CO2泡沫,最长稳泡时间达到3144.3min。应用该体系对中原油田、腰英台油田16口井进行了现场试验,注气压力平均上升1~3MPa,工艺成功率为100%,取得了较好的封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二氧化碳泡沫 气窜 封窜 泡沫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下陆相页岩油气富集关键要素下限研究--以中原油田探区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徐田武 张成富 +3 位作者 李红磊 陈帆 王金萍 胡美玲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1-728,743,共9页
通过研究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不同环境下的页岩油气成烃成藏要素,发现不同环境下形成规模性页岩油气的成藏关键要素下限存在差异:在咸水环境下,能够形成有效烃源岩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下限为0.6%,镜质组反射率(R_(o))下限为0.5%;在淡... 通过研究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不同环境下的页岩油气成烃成藏要素,发现不同环境下形成规模性页岩油气的成藏关键要素下限存在差异:在咸水环境下,能够形成有效烃源岩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下限为0.6%,镜质组反射率(R_(o))下限为0.5%;在淡水环境下,TOC下限为1.5%,R_(o)下限为1.0%;在半咸水环境下,TOC下限为0.8%,R_(o)下限为0.7%。随着沉积水体由咸变淡,形成有效页岩油气的TOC及R_(o)下限存在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内在机理为不同环境下生烃母质的差异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热耦合 页岩油气 烃源岩下限 沉积环境 陆相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疏水缔合聚合物凝胶调剖剂的矿场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华斌 赵化廷 +1 位作者 陈洪 赵普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8,共5页
题示调剖剂由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可生成酚醛树脂的3种单体化合物及酸度调整荆组成,地下成胶,形成的凝胶在高温下长期稳定性良好。在地温80~90℃的中原文、卫、马油田26口注水井用含3.5g/LAP-P4的该调剖剂实施了调剖,报道了施... 题示调剖剂由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可生成酚醛树脂的3种单体化合物及酸度调整荆组成,地下成胶,形成的凝胶在高温下长期稳定性良好。在地温80~90℃的中原文、卫、马油田26口注水井用含3.5g/LAP-P4的该调剖剂实施了调剖,报道了施工情况和结果。发表了16口井的施工数据:单井处理层数4-25,处理厚度9.8-51.9m,注入剂量920~1800m^3,平均1110m^3,处理半径4.6~13.3m,平均9.4m。利用1口井的施工压力曲线说明该剂成胶以前在地层内不断发生堵塞形成-破环-再形成过程。6口井取样黏度监测数据(mPa·s)表明,该剂初配时黏度8698-14898,泵前平均12283,泵后平均11069。井口平均9992,泵剪切损失9.9%,沿程损失9.7%。成胶时间20-40h,地面成胶黏度≥100000。调剖后恢复注水的22口井,平均单井注水量增加8m^3/d。注水压力上升2.8MPa,视吸水指数下降8.2m^3/d·MPa。给出了4口井调剖前后各层相对吸水量变化及堵死层、启动层数据。26口调剖井对应油井共38口,调剖后有30口井产量增加。图3表4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剂 聚合物交联凝胶 疏水缔合聚合物 注水剖面调整 注入特性 渗流特性 成胶特性 高温高盐油藏 中原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沉积环境下陆相页岩储集特征差异性对比——以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徐田武 张洪安 +4 位作者 李令喜 周勇水 周圆圆 李进 万晶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5-904,共10页
通过研究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不同沉积环境下的页岩储集特征,发现不同环境下的页岩储集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与液氮吸附联合测定等手段进行测试,发现在东濮凹陷咸水环境下,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藻类勃发,成烃生物... 通过研究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不同沉积环境下的页岩储集特征,发现不同环境下的页岩储集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与液氮吸附联合测定等手段进行测试,发现在东濮凹陷咸水环境下,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藻类勃发,成烃生物主要为蓝藻、丛粒藻、沟鞭藻、颗石藻及少量疑源类等,形成有机质纹层与碳酸盐纹层、黏土纹层交替发育的特征,碳酸盐矿物质量分数较高,孔隙类型以晶间孔、黏土孔为主,有机孔不发育,无机孔具有介孔为主、大孔次之、微孔最低的发育特征。在普光地区淡水环境下,页岩内的有机质以镜质组和贫氢次生组分为主,成烃生物主要为高等植物腐殖体、镜质组及浮游藻类无定形体,矿物组成中黏土矿物质量分数高,有机孔以沥青孔为主,无机孔以黏土层间缝为主,孔径分布具有以介孔为主、微孔次之、大孔最低的特征。在内蒙探区半咸水环境下,成烃生物以藻类体和高等植物为主,碳酸盐矿物质量分数最高,孔隙类型以晶间孔、粒间孔和有机质收缩缝为主,孔径分布具有以大孔为主、介孔次之、微孔最低的特征。适当咸化沉积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与保存,半咸水、咸水湖盆发育碳酸盐类细粒沉积,因气候季节性变化形成的富藻纹层+碳酸盐纹层结构形成了有效的源储一体模式;淡水湖盆发育长英质-黏土质页岩岩相,还原、稳定、母质来源充足的沉积环境是淡水湖盆优质页岩储层发育的基础,有机质气孔与黏土矿物晶间孔形成了有效的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生物 储集特征 孔径分布 页岩油气 沉积环境 陆相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轻质油藏注空气低温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林伟民 邓瑞健 +2 位作者 刘勇 陈永浩 牛保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4-538,共5页
空气泡沫驱油技术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为研究空气与中原油田地层原油的低温氧化反应机理,开展了空气-地层原油体系相态特征分析、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测定、低温氧化反应影响因素和低温氧化反应区间及途径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空气泡沫驱油技术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为研究空气与中原油田地层原油的低温氧化反应机理,开展了空气-地层原油体系相态特征分析、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测定、低温氧化反应影响因素和低温氧化反应区间及途径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胡状原油单次脱气体积收缩率为10.1126%,在90℃下的饱和压力为6.36MPa,温度从90℃增至150℃、压力为23.5 MPa时,原油体积增加5.49%。油藏条件(90℃、23 MPa)下,胡状原油能溶解其自身体积9.07%的空气量,体积膨胀3.68%。原油与空气发生的低温氧化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为5.1×10^(-3)h^(-1),活化能为81.9kJ/mol,指前因子为2.85×10~9h^(-1),活化能较大,反应活性较低。原油具有较强的氧气消耗能力,在96 d内消耗自身体积2.4倍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后,原油脱出溶解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不超过3%。升高温度、压力、加入黏土及地层水均可促进氧化反应进行,其中温度是最主要因素。低温氧化反应后,饱和分和芳香分相对含量降低,而胶质和沥青质及氧元素相对含量升高。原油低温氧化反应分为加氧反应和断链反应两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 地层原油 低温氧化 反应机理 中原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文25东块聚合物微球调驱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娄兆彬 李涤淑 +2 位作者 范爱霞 杜振惠 宋先保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5期646-650,共5页
针对中原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提出了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的技术设想。通过调整水相比、交联剂比例和耐温抗盐单体共聚,研制出了适用于文东试验区孔喉尺寸及油藏特征的系列调驱微球;在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评价了微球的... 针对中原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提出了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的技术设想。通过调整水相比、交联剂比例和耐温抗盐单体共聚,研制出了适用于文东试验区孔喉尺寸及油藏特征的系列调驱微球;在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评价了微球的膨胀性能、抗剪切强度和稳定性;采用均质和非均质填砂模型,模拟了微球质量浓度、注入量和注入模式对调驱效果的影响。在文25东2个层系9个井组进行了微球调驱试验,通过"PI技术"的动态调整,共注入各类调驱微球276.47 t,总体达到了升高注入压力、提高波及体积和明显增油的目的。通过微球调驱,区块自然递减显著下降,油田稳产基础进一步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油藏 剩余油挖潜 聚合物微球调驱 矿场应用 中原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污水处理在中原油田防腐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汤天遴 关建庆 +2 位作者 石伟 高亚楠 吴兰庭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5-337,344,共4页
中原油田回注污水矿化度高(40~150g/L),钙镁离子含量高(4~6g/L),呈酸性,pH值6.0~6.5,腐蚀性很强,污水处理和注水管线、设备腐蚀严重。列表给出了中原油田12座污水处理站来水(油田产出水)的离子组成和2001~2002年5个季度腐蚀速率监... 中原油田回注污水矿化度高(40~150g/L),钙镁离子含量高(4~6g/L),呈酸性,pH值6.0~6.5,腐蚀性很强,污水处理和注水管线、设备腐蚀严重。列表给出了中原油田12座污水处理站来水(油田产出水)的离子组成和2001~2002年5个季度腐蚀速率监测数据。介绍了1994年以来开发的使水质完全达标的两项注入水处理技术:将污水pH值提高至8.0~9.0,絮凝,稳定化的水质改性技术,1997年已全部在12座污水站应用,处理中产生大量污泥,高pH值下的结垢性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在pH=7.0条件下用过氧化物预处理、混凝的强氧化预处理技术,使污泥量减少50%以上,结垢倾向减轻。中原油田注入水的年平均腐蚀速率已由0.705mm/a(1994)降至0.0986mm/a(2001),接近行业标准推荐值≤0.076mm/a,注入水引起的腐蚀已大大减轻。表6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油田 防腐蚀 含油污水处理 注入水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原油田开发几个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1
11
作者 肖敏 肖继威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2-606,共5页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内发现的油田多为陆相沉积,多油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原油性质多属中高黏度,油水黏度比一般高于20,在注水开发中形成较强的非均质性和水驱油的非活塞现象。注水开发的基本规律是:注水开发早、中期含水上升速度快,采...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内发现的油田多为陆相沉积,多油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原油性质多属中高黏度,油水黏度比一般高于20,在注水开发中形成较强的非均质性和水驱油的非活塞现象。注水开发的基本规律是:注水开发早、中期含水上升速度快,采出程度低,相当多的水驱可采储量要在高含水期采出。70年代末发现的中原油田,储层比较均匀,特别是原油性质好,低密度、低黏度,油水黏度比小,和其他开发油田有很大不同,避免了注水开发过程中的非均质性和注入水的非活塞现象,其基本规律是:注水开发的早、中期含水上升速度慢,采出程度高,相当多的水驱可采储量在中、低含水期就可采出,中原油田濮城沙一段油藏的开发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中原油田的储层具有小孔隙、细喉道、低渗透的特点,和大孔隙、粗喉道、高渗透油田有很大的不同,开发中必须区别对待,特别是保护油气层不受污染,要形成大思路、大政策,贯彻到油田开发的始终,实现注水开发的高水平、高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稀油 油水黏度比 储层 低渗透 油气层保护 水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压低渗油藏CO_2驱室内实验研究——以中原油田胡96块为例 被引量:16
12
作者 国殿斌 徐怀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105,共4页
深层高压低渗油藏衰竭开发后存在气液两相流,开展CO2混相驱渗流特征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模拟深层高压低渗油藏环境,应用细管、长岩心实验开展了CO2驱室内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该类油藏衰竭开发后,地层呈现双相流,CO2驱最小混相压力... 深层高压低渗油藏衰竭开发后存在气液两相流,开展CO2混相驱渗流特征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模拟深层高压低渗油藏环境,应用细管、长岩心实验开展了CO2驱室内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该类油藏衰竭开发后,地层呈现双相流,CO2驱最小混相压力呈下降趋势,CO2驱油效果大幅下降,但注气恢复压力后开发可达到在原始地层条件下连续注CO2的驱油效果。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现场应用,中原胡96块深层高压低渗油藏CO2驱先导试验取得良好效果,为有效动用深层高压低渗油藏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高压低渗油藏 CO2混相驱 最小混相压力 中原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矿场试验中三元共聚物胶状体驱油溶液粘度损失问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钱思平 吴应川 +4 位作者 张还恩 孙志强 芦会来 夏文玉 孙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7-168,181,共3页
中原油田将新研制的耐温 (90℃ )、耐矿化度 (1.6× 10 5mg/L)的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中试胶状体产品用于小规模矿场驱油试验 ,发现现场配制的溶液粘度较中试初期产品溶液粘度室内测定值下降 6 9%。探讨了引起粘度损失的原因 ,结果如... 中原油田将新研制的耐温 (90℃ )、耐矿化度 (1.6× 10 5mg/L)的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中试胶状体产品用于小规模矿场驱油试验 ,发现现场配制的溶液粘度较中试初期产品溶液粘度室内测定值下降 6 9%。探讨了引起粘度损失的原因 ,结果如下。①产品质量低且不稳定 :现场试验期间所用产品的溶液粘度比中试初期产品下降 2 9% ,同一批次产品溶液粘度相差 44 % ,不同批次产品溶液粘度相差 5 9%。②造粒机结构不合理 ,运行参数欠当 ,造成溶液粘度损失最大达 2 2 .8%。③螺杆泵输送中粘度损失仅 1.7%。④注聚泵剪切造成粘度损失 4% (规定要求 <5 % )。大庆油田早期 (1972 ) ,胜利油田近期 (1998~ 2 0 0 1)曾在现场驱油试验中使用胶状体HPAM ,效果均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油田 矿场试验 三元共聚物 胶状体驱油溶液 粘度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集输管线多相流腐蚀预测模型 被引量:6
14
作者 宋庆伟 黄雪松 +3 位作者 岳淑娟 刘云 高亚楠 易明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0-131,共2页
介绍了在多相流条件下如何对油田集输管线介质进行腐蚀因素研究和数学模型建立,并研究了集输管线介质流速、含氧、pH值、矿化度、温度、CO2分压、含水等共7个因素对20#管材的腐蚀影响趋势。文章研究内容采用的多相流腐蚀评价装置获国家... 介绍了在多相流条件下如何对油田集输管线介质进行腐蚀因素研究和数学模型建立,并研究了集输管线介质流速、含氧、pH值、矿化度、温度、CO2分压、含水等共7个因素对20#管材的腐蚀影响趋势。文章研究内容采用的多相流腐蚀评价装置获国家专利,其设计思路和评价方法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输管线 多相流腐蚀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濮83块高温高盐油藏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秀琼 熊玉滨 +3 位作者 徐先华 杨瑞敏 何飞 吕茂森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8-270,273,共4页
中原油田濮83断块砂岩油藏温度79℃,产出水矿化度153~160g/L,含Ca2++Mg2+3.0~4.5g/L。将2种耐温抗盐表面活性剂(WPS A和WA 18)在矿化度120g/L、含Ca2++Mg2+4.15g/L的等体积比产出水、注入水混合水中配成溶液,在82℃下老化12小时后测... 中原油田濮83断块砂岩油藏温度79℃,产出水矿化度153~160g/L,含Ca2++Mg2+3.0~4.5g/L。将2种耐温抗盐表面活性剂(WPS A和WA 18)在矿化度120g/L、含Ca2++Mg2+4.15g/L的等体积比产出水、注入水混合水中配成溶液,在82℃下老化12小时后测定界面张力,绘制界面活性图,得到低界面张力体系配方:1.5g/L石油磺酸盐WPS A+1.0g/L两性表面活性剂WA 18。该体系在矿化度110~150g/L或pH值4~10范围或在82℃老化61天后仍维持10-3mN/m超低界面张力。加入生物聚合物使该体系粘度增大,但不影响体系界面张力。由此得到适用于濮83块油藏的SP二元复合驱油体系:1.5g/LWPS A+1.0g/LWA 18+1.0g/L生物聚合物,该体系在82℃老化45天后界面张力维持超低值,粘度为10mPa·s。在物理实验模拟中注入0.5PV该驱油剂使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27.47%)提高至48.08%。在计算机模拟中,在濮83 1井注入由3.0g/LWPS A+WA 18、2.0g/L生物聚合物组成的SP段塞0.2PV,1.0g/L生物聚合物段塞0.1PV,提高采收率13.66%。图2表3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油田 油藏 表面活性剂 二元复合驱油工艺 矿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段塞工艺在中原油田斜井压裂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曾雨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0-63,共4页
中原油田属于地质构造复杂的断块油气田 ,储层物性差 ,具有低渗、埋藏深、温度高、层多、层薄、跨距大、射孔井段长、非均质性严重、单井产量低的特点 ,大部分井层需经过压裂改造方可投入生产 ,水力压裂改造是中原油田油气井增产稳产的... 中原油田属于地质构造复杂的断块油气田 ,储层物性差 ,具有低渗、埋藏深、温度高、层多、层薄、跨距大、射孔井段长、非均质性严重、单井产量低的特点 ,大部分井层需经过压裂改造方可投入生产 ,水力压裂改造是中原油田油气井增产稳产的主要手段。目前油田已处于开发的中后期 ,为有效地开采地下剩余油 ,所打的新井大部分均为定向斜井 ,这些井也需要进行压裂改造才能投入生产。在对这些斜井进行压裂改造的初期 ,采用常规的工艺方法 ,施工过程中时而发生砂堵现象 ,施工成功率不高。在对砂堵的原因进行分析后 ,认为相对于直井来说 ,斜井压裂更易产生弯曲裂缝及多裂缝 ,而弯曲裂缝及多裂缝是造成近井地带脱砂而发生砂堵的主要原因。为解决弯曲裂缝及多裂缝造成的问题 ,除采用提高施工排量、适当增加前置液比例、适当提高压裂液粘度、不过分追求施工后期高砂比等工艺措施外 ,主要就是应用了前置液支撑剂段塞工艺 ,减少了斜井压裂施工过程中的砂堵现象 ,施工成功率得以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缝 压裂改造 中原油田 前置液 斜井 近井地带 支撑剂 投入生产 增加 才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橇装式交联聚合物自动化配注系统在中原油田的应用与改进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朝光 佀志刚 +1 位作者 谢立新 强会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6-419,共4页
探讨了中原油田橇装式交联聚合物自动化配注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母液配制不稳定、沿程黏度损失大、入井液成胶率低等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结果表明:熟化罐搅拌器设计合理,剪切降解率低(0.63%),对母液黏度影响较小;螺杆计量下料器为... 探讨了中原油田橇装式交联聚合物自动化配注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母液配制不稳定、沿程黏度损失大、入井液成胶率低等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结果表明:熟化罐搅拌器设计合理,剪切降解率低(0.63%),对母液黏度影响较小;螺杆计量下料器为体积计量方式,而不同批次聚丙烯酰胺产品干粉颗粒均一性差、密度波动大(0.48~0.57g/mL)是造成母液黏度不稳定的主要因素,通过人工监测补料,4000mg/L母液的黏度稳定在80~100mPa·s。入井液平均成胶率为59.3%,系统机械剪切、交联剂自动加入系统的系统误差、母液返液和管线阻塞使交联剂欠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采取提高交联剂加量设计值、人工同步测定手动追加、增设单流阀、延长清水冲冼时间等措施后,交联剂损失达到了设计要求(<3%),入井液成胶率达到94.7%。喂入泵、注聚泵和静混器是机械剪切因素中最重要的环节,不回流或少回流、长井距注聚不使用静混器及采用低频恒流量柱塞往复泵可有效降低溶液黏度的剪切降解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调驱 橇装式自动化装置 黏度损失 成胶率 注入工艺 中原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储量资产化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1-83,共3页
石油企业的资产管理方式正由实物量管理向以价值量管理为主转变。为了给中厚油田现阶段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价值评估提供方法,以各类油藏剩余可采储量的储量资产化为对象,应用相对定价法理论,确定不同类型油藏、不同开发单元的剩余可采储... 石油企业的资产管理方式正由实物量管理向以价值量管理为主转变。为了给中厚油田现阶段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价值评估提供方法,以各类油藏剩余可采储量的储量资产化为对象,应用相对定价法理论,确定不同类型油藏、不同开发单元的剩余可采储量价值及其货币价值,结合油气开采的边际成本,标定油气的开采成本及级差效益,进而研究制定开发生产政策,为老油田实现以资产为主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管理 相对定价法 剩余可采储量 原油生产成本 级差地租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力打造和谐团队——中原油田销售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超访谈
19
作者 李海平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1期24-27,共4页
近日,记者就中国石化中原油田销售公司打造和谐团队的做法采访了该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超同志.
关键词 中原油田销售公司 党委书记 副总经理 和谐 陈超 中国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东濮老区高含水原油常温集输技术 被引量:17
20
作者 黄雪松 李思 +2 位作者 朱宁宁 晁凯 范开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681-6689,共9页
中原油田东濮老区进入高含水期,为解决地面集输系统能耗高、效率低、安全风险大的问题,以文卫油区为试验区块开展了高含水原油常温集输技术研究。根据地面集输系统现状,经过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形成了以“常温输送安全技术界... 中原油田东濮老区进入高含水期,为解决地面集输系统能耗高、效率低、安全风险大的问题,以文卫油区为试验区块开展了高含水原油常温集输技术研究。根据地面集输系统现状,经过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形成了以“常温输送安全技术界限、纳米降凝剂和低温破乳剂处理工艺、集输管网优化工艺”为主体的中原油田东濮老区高含水原油常温集输技术系列。在文卫油区集成应用后,撤减单井加热炉67台、计量站加热炉28台,每年可减少天然气用量197.1×10^(4) m^(3)、创效612.2万元,有效保障了油田地面集输系统安全高效、绿色低碳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原油 常温集输 纳米降凝剂 低温破乳剂 管网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