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查干花次凹火山岩构造裂缝及应力场
1
作者 朱建峰 张美华 +2 位作者 冷庆磊 刘玉虎 栾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5-757,共13页
研究火山岩构造裂缝的特征和成因,预测其分布规律,对指导火山岩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松辽盆地查干花次凹火石岭组火山岩为目标,综合利用构造演化、岩心、成像测井、岩石物理实验和断层等资料,分析构造裂缝特征,明确其形成期次,... 研究火山岩构造裂缝的特征和成因,预测其分布规律,对指导火山岩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松辽盆地查干花次凹火石岭组火山岩为目标,综合利用构造演化、岩心、成像测井、岩石物理实验和断层等资料,分析构造裂缝特征,明确其形成期次,并建立工区的三维地质模型,运用Petrel软件的地应力模块开展应力场模拟。研究表明:构造裂缝主要形成于断陷期与反转期,断陷期裂缝倾角高,多数被充填,主要为无效缝,反转期裂缝倾角低,部分被充填,主要为有效缝,反转期裂缝切割断陷期裂缝。反转期最大主应力为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东西向,最大应力值为114.5 MPa;断陷期最大主应力为垂向主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南北向。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为东西向,与区域性挤压应力方向一致,断陷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为南北向,应力方向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地应力受断层的影响发生偏向,在断层分布密集的区域应力方向杂乱,在断层分布稀疏的区域应力方向与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在断层的端部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综合研究认为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值较高的区域发育有效缝,能改善储层渗流条件,应优选应力值较高和应力方向基本一致的区域进行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应力场 火山岩 构造期次 查干花次凹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长石砂岩储层压裂液伤害机理及SC-CO_(2)解水锁作用实验研究
2
作者 王娟娟 王军舰 +2 位作者 张冲 董传瑞 葛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12,共13页
针对松辽盆地JS-LS气田沙河子组致密砂岩气藏压裂后返排率低、气井产能差的问题,利用岩心驱替实验、矿物组分分析、润湿性测试及微观分析等测试手段,分析了致密长石砂岩储层压裂液伤害机理及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解水锁作用机理。... 针对松辽盆地JS-LS气田沙河子组致密砂岩气藏压裂后返排率低、气井产能差的问题,利用岩心驱替实验、矿物组分分析、润湿性测试及微观分析等测试手段,分析了致密长石砂岩储层压裂液伤害机理及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解水锁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河子组储层岩性为典型的致密长石砂岩,其较小的孔喉尺寸与极强的亲水性导致压裂液侵入后滞留明显,使得平均束缚水饱和度达到60.51%,平均液膜厚度为373.31nm,束缚水和液膜占据了大量孔隙空间,水锁渗透率伤害率占渗透率总伤害率的55.54%,形成以水锁伤害为主的压裂液伤害。SC-CO_(2)极强的扩散性、穿透能力以及在水中较高的溶解度使其在解水锁方面与常规前置液氮具有明显不同的功效。SC-CO_(2)在高压条件下溶于水形成碳酸,通过萃取溶解与储层矿物发生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渗透率,并与水形成混相以降低界面张力。相较于N2和天然气,SC-CO_(2)在排驱过程中大幅度降低毛细管力,使岩心中束缚水体积膨胀,破坏液膜,从而降低了束缚水饱和度与液膜厚度,平均束缚水饱和度降至26.754%,平均液膜厚度降至179.35nm。SC-CO_(2)几乎可以进入到储层任意大于CO_(2)分子直径的孔喉中,从而进一步增强其解水锁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水力压裂 超临界二氧化碳 混相驱 束缚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瑞磊 杨立英 +6 位作者 朱建峰 刘玉虎 徐文 李忠博 樊薛沛 冷庆磊 张婷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111,共12页
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火石岭组中-基性火山岩广泛发育,是松辽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热点。本文通过宏观到微观多尺度综合分析,开展火山岩形成与分布、岩性岩相与火山机构类型、储集空间特征和油气成藏特征等方面研究,总结深层火山岩有效储层... 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火石岭组中-基性火山岩广泛发育,是松辽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热点。本文通过宏观到微观多尺度综合分析,开展火山岩形成与分布、岩性岩相与火山机构类型、储集空间特征和油气成藏特征等方面研究,总结深层火山岩有效储层形成机制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1)火石岭组中-基性火山岩分布广泛,多呈低幅丘状、多期叠置连片分布;火山岩主要发育3种岩相、7种亚相;发育“孔隙+缝网”复合型有效储集空间类型;(2)火山机构控制岩性、岩相分布,决定原生孔隙的形成与分布;构造作用、溶蚀作用利于构造裂缝及次生溶蚀孔缝的形成,是控制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因素;(3)优质储层和保存条件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断陷层 火山岩 有效储层 成藏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华北叠合盆地油气勘探回顾与思考——以济源、谭庄—沈丘凹陷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齐兴宇 李淑筠 +2 位作者 黄桂雄 卜翠萍 宋海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4期40-45,共6页
针对经多期构造运动改造的南华北诸叠合盆地,勘探久战无大进展的现状,通过对济源、谭庄—沈丘两个重点凹陷勘探史的回顾、反思,认真分析油气成藏条件,探讨其主要原因。认为对多期构造、断块活动产生的复杂构造面貌,上古生界、中生界烃... 针对经多期构造运动改造的南华北诸叠合盆地,勘探久战无大进展的现状,通过对济源、谭庄—沈丘两个重点凹陷勘探史的回顾、反思,认真分析油气成藏条件,探讨其主要原因。认为对多期构造、断块活动产生的复杂构造面貌,上古生界、中生界烃源层多期生烃和多期运聚成藏、保存等诸多复杂地质因素缺乏认识是主要因素,新技术、新方未广泛运用是次要因素。说明勘探叠合盆地须用新的地质理论和评价方法去认识复杂的地质因素,精心策划部署,严格施工,方可获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北叠合盆地 济源凹陷 谭庄-沈丘凹陷 成藏条件 勘探历程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的页岩有利岩相优选——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为例
5
作者 林轩 朱建峰 +8 位作者 逄海明 李忠博 王伟 刘硕 李海彬 姜振学 李卓 秦春宇 陈康博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2-568,共17页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选取梨树断陷营城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小物模水力压裂物理模拟等多项实验,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优选出研究区的有利...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选取梨树断陷营城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小物模水力压裂物理模拟等多项实验,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优选出研究区的有利岩相。研究区黏土矿物及碳酸盐矿物含量高,碳酸盐岩溶蚀孔及裂缝系统发育,渗流机理涵盖解吸—吸附、扩散、滑脱流和达西流4种渗流机理。小物模水力压裂实验结果显示,黏土岩含量显著影响压裂效果,富黏土岩相破裂压力峰值低,压裂压力泄压快,无法形成横切缝,以纵向缝和层理缝为主,压裂效果差。分析了研究区页岩储层的多尺度孔隙结构和渗流能力,认为该区储层发育中孔,增强了孔隙连通性和孔体积,是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也是渗流的主要通道,因此滑脱渗流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渗流方式。高黏土含量会显著影响压裂效果,黏土含量较低、溶蚀孔发育的混合岩压后显示出优良的人工裂缝改造效果,表现出优秀的渗流能力;富有机质纹层状钙质混合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硅质混合岩是研究区的有利岩相。X-A井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建产后,整体增产效果显著,为提高研究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渗流能力 地质工程一体化 页岩气 梨树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超低渗油气藏试采动态评价与开发对策——以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油田营城组及沙河子组一段油藏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志海 任利军 +1 位作者 陈亮宇 常铁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3-141,共9页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油田营城组及沙河子组油气藏属于特低渗-超低渗复杂断块油气藏。单薄层砂体的平面分布稳定性差,展布规模小且受断层切割,油气藏内类型丰富的流体受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研究区内绝大多数井需要压裂投产,只有个别气井可...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油田营城组及沙河子组油气藏属于特低渗-超低渗复杂断块油气藏。单薄层砂体的平面分布稳定性差,展布规模小且受断层切割,油气藏内类型丰富的流体受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研究区内绝大多数井需要压裂投产,只有个别气井可自然投产。单井试采动态表明,地层系数小、流动启动压力梯度大决定油井产量低,弹性驱动的天然能量开发油井产量递减快;油气同出井开发效果明显好于油井,气井的开发效果最好。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综合的开发对策,即在油井分层压裂、分层测试、分层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分层油藏精细描述;对油井先分层压裂、后合层投产,提高单井产能,对注水井先笼统注水、后分层注水,补充地层能量;优选出好的断块,采取不规则井网开展超前注水先导试验,试验成功后逐步推广;对气层和含油气层考虑大规模压裂投产,对油层可考虑单井CO2吞吐,但要选低气/油比油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采动态 开发对策 复杂断块 超低渗油藏 十屋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断陷层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浩 王保华 +3 位作者 陆建林 左宗鑫 徐文 吕剑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8-716,共9页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的断陷层勘探程度低,沉积充填具有“火山—沉积”二元特征,成藏组合类型多,且不同构造带主力成藏组合差异大。从成藏组合类型划分入手,剖析不同成藏组合的差异,分析了长岭断陷研究区火山岩与致密碎屑岩两大类油气...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的断陷层勘探程度低,沉积充填具有“火山—沉积”二元特征,成藏组合类型多,且不同构造带主力成藏组合差异大。从成藏组合类型划分入手,剖析不同成藏组合的差异,分析了长岭断陷研究区火山岩与致密碎屑岩两大类油气成藏组合的特点、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构建了3种成藏模式:(1)营城组火山岩油气成藏组合主要表现为近源、近火山口亚相、断裂输导、区域盖层、继承性古隆起控油气富集;(2)营城组下生上储式碎屑岩成藏组合表现为直接盖层、不整合—断裂复合输导、近源、继承性斜坡带(超剥带)控油气富集;(3)沙河子组源内致密油气成藏主要表现为优势相带、埋深、反转构造带控油气富集。基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提出了不同类型成藏组合油气评价关键参数及标准,分类分区计算了不同成藏组合的油气富集概率,指出了查干花地区营城组火山岩成藏组合、东岭斜坡带、龙凤山反转构造带以及伏龙泉地区致密碎屑岩成藏组合为下步重点勘探方向,尤其是沙河子组源内致密油气勘探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勘探程度 成藏组合 主控因素 富集概率 致密碎屑岩 火山岩 长岭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井液用无荧光柔性封堵剂的制备及性能
8
作者 褚奇 穆国臣 +3 位作者 葛春梅 张天笑 杨铭 刘聪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0-295,共6页
针对作为钻井液用柔性封堵剂的凝胶封堵剂对流变性能影响大、沥青封堵剂具有荧光效应而干扰录井的技术问题,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三亚甲基醚二醇PO3G、2-羟乙基二硫醚HEDS、二羟甲基丁酸DMBA为扩链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EL为... 针对作为钻井液用柔性封堵剂的凝胶封堵剂对流变性能影响大、沥青封堵剂具有荧光效应而干扰录井的技术问题,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三亚甲基醚二醇PO3G、2-羟乙基二硫醚HEDS、二羟甲基丁酸DMBA为扩链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EL为催化剂,糠醇FA为封端剂、三乙胺TEA为乳化剂,制备一种水性聚氨酯乳液封堵剂SMPU-1,并借助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进行了分子结构表征、粒径分布和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高温作用后的SMPU-1颗粒仍呈纳微米级单分散状态,并具有软化变形的特性,在压差作用下,可被挤入岩石表面的微孔缝,从而实现致密封堵。封堵性能测试结果显示,SMPU-1适宜在140℃内使用,最佳添加浓度为4%。SMPU-1对钻井液的流变性能影响较小,在最高适用温度和最佳加量条件下,钻井液的常温中压滤失量为6.2 mL,高温高压滤失量为16 mL,具有良好的滤失造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井壁稳定 柔性封堵剂 聚氨酯 无荧光 软化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变质核杂岩带的发现及其控油气作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陆建林 左宗鑫 +3 位作者 李瑞磊 王苗 王保华 朱建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1-777,共7页
变质核杂岩带是一类重要的地质现象。通过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的解剖,发现了松辽盆地下白垩统变质核杂岩带的存在。该变质核杂岩由深变质的核部、韧性流变的中间层与不变质的盖层组成,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研究认为该变质核杂岩的隆升主... 变质核杂岩带是一类重要的地质现象。通过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的解剖,发现了松辽盆地下白垩统变质核杂岩带的存在。该变质核杂岩由深变质的核部、韧性流变的中间层与不变质的盖层组成,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研究认为该变质核杂岩的隆升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营城期,是营城期同构造岩浆的强烈侵位与区域伸展作用的共同产物;其形成机制可能是晚侏罗世造山运动结束后,由于早白垩世开始的造山带伸展垮塌及山根拆沉作用引发的地壳减薄与岩浆活动及区域性的大规模伸展拆离作用,形成了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断陷群与变质核杂岩带。根据其对所在地质构造带油气成藏的影响分析,认为它对龙凤山油气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是一类重要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控油气作用 构造演化 长岭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东北地区海相层系烃源特征与战略选区 被引量:7
10
作者 闫相宾 周小进 +5 位作者 倪春华 朱建辉 徐宏节 欧阳睿 蒋永福 张欣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8-460,共13页
通过大量露头、钻井样品的测试分析,初步落实了冀北中-新元古界、华北南缘下寒武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奥陶统优质烃源岩的分布。冀北中-新元古界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蓟县系洪水庄组下部,华北南缘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辛集... 通过大量露头、钻井样品的测试分析,初步落实了冀北中-新元古界、华北南缘下寒武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奥陶统优质烃源岩的分布。冀北中-新元古界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蓟县系洪水庄组下部,华北南缘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辛集组(或雨台山组)底部,鄂西南中奥陶统较好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平凉组下部,它们均以黑色泥页岩为主要特点。同时指出,华北台内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是一套总体较差的烃源岩;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以南华北地区发育条件最为优越,比鄂尔多斯、渤海湾盆地多发育了上、下石盒子组含煤层系。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测试技术,对东北地区上古生界进行了变质相区划,初步认为二连盆地中西部、松辽盆地东南部是上古生界发育未变质潜在烃源岩的主要地区。综合评价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是古生界油气突破的有利地区,华北南部是进一步探索上古生界煤成油气的有利地区,冀北中-新元古界、东北上古生界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层系 烃源特征 变质相 战略选区 华北-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伏龙泉地区油气源及成藏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文 李浩 陈延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4-340,376,共8页
利用天然气组成、轻烃、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条件,确定了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伏龙泉地区油气成因及来源,建立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伏龙泉地区泉头组—登娄库组天然气以煤型气和凝析油... 利用天然气组成、轻烃、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条件,确定了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伏龙泉地区油气成因及来源,建立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伏龙泉地区泉头组—登娄库组天然气以煤型气和凝析油伴生气为主,油气源主要为下部断陷层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烃源岩,营城组和火石岭组烃源岩有部分贡献;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存在差异,陡坡带主要为深大断裂控制下的次生油气藏成藏模式,具有"近源、深大断裂输导、后期强烈反转调整"的成藏特征,缓坡带主要为侧向运移的原生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区下白垩统发育多套烃源岩、"Y"型断裂以及多个区域不整合面构成的三维网络输导体系,油气源条件与输导条件良好,同时嫩江组沉积末期强烈的构造反转运动形成的反转构造,提供了较有利的圈闭条件,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因 油气源对比 成藏模式 勘探潜力 长岭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谷盆地岩浆活动控制油气概论 被引量:9
12
作者 万丛礼 金强 +1 位作者 李钜源 缪俊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11,共5页
裂谷盆地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区油气资源丰富、物化性质异常、分布复杂。为了深入研究侵入岩区的油气分布规律,通过岩心观察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沾化凹陷中东部地区侵入岩及其附近油气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浆的高温、高压及活跃的... 裂谷盆地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区油气资源丰富、物化性质异常、分布复杂。为了深入研究侵入岩区的油气分布规律,通过岩心观察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沾化凹陷中东部地区侵入岩及其附近油气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浆的高温、高压及活跃的化学性质不仅显著促进了周围烃源岩的生排烃,而且使烃源岩内产生大量的裂缝和孔隙,成为良好的储层;岩浆岩的边缘相发育气孔、溶孔和收缩裂缝,为较好的储层;岩浆活动形成的异常高压场增强了地层对油气的吸附能力,且岩浆活动还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岩浆活动不仅促进了油气生成,而且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岩浆活动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主要取决于岩浆类型、活动强度、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岩浆岩与烃源岩的空间关系以及烃源岩发育及其中有机质和碳酸盐岩含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盆地 油气生成 油气聚集 岩浆活动 沾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彰武断陷九佛堂组页岩油气潜力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浩 解启来 +6 位作者 陈孔全 张玺 王嗣敏 刘福春 李忠博 杨秀辉 徐文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4-103,6-7,共10页
松辽盆地南部彰武断陷九佛堂组发育大套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页岩夹油页岩层.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基础上,结合泥页岩的分布、电性和地化特征、含油气性、储集和保存条件等,研究九佛堂组富有机质的暗色泥页岩的页岩油气... 松辽盆地南部彰武断陷九佛堂组发育大套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页岩夹油页岩层.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基础上,结合泥页岩的分布、电性和地化特征、含油气性、储集和保存条件等,研究九佛堂组富有机质的暗色泥页岩的页岩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九佛堂组暗色泥页岩在测井曲线上具有"三高一低"的响应特征,纵向上厚度大,可识别上、下两段泥页岩层系,横向上展布较广;有机质丰度高,达到好的烃源岩标准,干酪根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Ro)为0.54%~1.10%;泥页岩含油气性较好,晶间、粒间微孔隙和微裂缝较发育;脆性矿物平均质量分数高达51.4%,易于储层压裂改造.九佛堂组沉积后期构造活动较弱,有利于页岩油气的保存.运用概率体积法估算页岩油资源量为12 442.0×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彰武断陷 九佛堂组 泥页岩 页岩油气 有机质丰度 测井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树断陷油气封存机理与成藏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逄海明 万丛礼 李九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3-48,共6页
为查明梨树断陷油气充注与成藏机理,基于钻井地层压力数据,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地层压力分布、油气封存条件及类型、油气组合等特征。结果表明,梨树断陷发育2套含油气组合,且早期发育高压—超高压流体封存箱;受后期构造活动影响,封存箱内... 为查明梨树断陷油气充注与成藏机理,基于钻井地层压力数据,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地层压力分布、油气封存条件及类型、油气组合等特征。结果表明,梨树断陷发育2套含油气组合,且早期发育高压—超高压流体封存箱;受后期构造活动影响,封存箱内流体发生调整与交换,并在构造稳定区形成原生油气藏,而构造改造区形成次生油气藏。根据构造样式、主充注期与构造活动的匹配关系等,将研究区流体封存箱分为3类6种,流体封存箱控制了油气组合样式及油气富集。油气封存机理研究对准确把握勘探主要目的层,推进高效勘探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组合 流体封存箱 异常压力 封存机理 梨树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构造带东段中生界盆地页岩油气地质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5
作者 牟汉生 薛欣宇 姜在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2-295,共14页
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是我国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燕山构造带东段(辽西地区)中生界盆地群页岩油气资源丰富,但尚处于油气勘探空白区,落实其勘探前景势成必然。基于研究区勘探的实际情况,并通过与国内外典型页岩... 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是我国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燕山构造带东段(辽西地区)中生界盆地群页岩油气资源丰富,但尚处于油气勘探空白区,落实其勘探前景势成必然。基于研究区勘探的实际情况,并通过与国内外典型页岩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对比,综合沉积体系以及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分析等,明确了燕山构造带东段中生界盆地群页岩油气的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下侏罗统北票组和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均发育连续厚层的暗色泥页岩,为主力烃源岩层位;(2)烃源岩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均值为1%~4%,以Ⅱ_(1)型或Ⅱ_(2)干酪根为主,且指示热演化成熟度的镜质体反射率(Ro)普遍高于0.6%,具有良好的油气潜力;(3)两套烃源岩层系均富含火山碎屑成分,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具有良好的可改造性。针对陆相含油气盆地页岩油气勘探存在的问题,首先讨论了赋存页岩油气重要载体的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的多源成因机制与油气富集类型,其中研究区以火山热液型和混源型甜点为主;另外探讨了火山-湖泊作用对有机质的富集效应,认为火山灰的输入提升了有机质的富集效力。同时,根据以往的勘探实践经验,提出原型盆地恢复技术和“天-地-钻”三位一体技术是解决复杂造山带油气勘探(特别是密植山区)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构造带 辽西 陆相页岩油气 细粒沉积 火山作用 原型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工区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靳宝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3-66,9,共4页
针对东北工区七棵树油田和松南登娄库气田水平井增产的需要,通过建立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模型,优化了致密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条数、缝长等参数;通过岩石力学参数、隔层厚度和压裂参数优化,形成了七棵树油田水平井泥岩穿层压裂工艺... 针对东北工区七棵树油田和松南登娄库气田水平井增产的需要,通过建立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模型,优化了致密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条数、缝长等参数;通过岩石力学参数、隔层厚度和压裂参数优化,形成了七棵树油田水平井泥岩穿层压裂工艺技术和登娄库气田水平井缝高控制技术;建立的筛管完井或套管固井的水力喷射定点分段压裂工艺技术、裸眼封隔器分段压裂与完井一体化工艺技术,能够满足不同完井方式水平井分段压裂的需要,且经济效益显著,为东北油气分公司的增储上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油田 水平井 分段压裂 水力喷射压裂 裸眼封隔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南油气田火成岩储层低损害钻井液体系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彦学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92,11,共4页
松南油气田火成岩储层钻井过程中使用的钻井液体系对储层伤害较大,有必要对钻井液体系进一步进行优化,研究低损害的钻井液体系。在对松南深层火成岩储层段现用钻井液体系损害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钻井液选型,处理剂优选,对钻井液体系的流... 松南油气田火成岩储层钻井过程中使用的钻井液体系对储层伤害较大,有必要对钻井液体系进一步进行优化,研究低损害的钻井液体系。在对松南深层火成岩储层段现用钻井液体系损害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钻井液选型,处理剂优选,对钻井液体系的流变性、失水造壁性、抗高温稳定性、抑制性、抗污染性、润滑性等各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确定出了适合于松南深层火成岩储层的低损害钻井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储层 低损害钻井液 损害评价 体系选型 处理剂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断层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左宗鑫 陆建林 +3 位作者 王苗 李瑞磊 李浩 朱建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0-206,共7页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发现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不同构造区带油气藏类型及规模差异较大。基于地震资料解释分析,对长岭断陷的不同构造区带的断层特征、断层形成机制及活动性质开展了研究,结合勘探实践,探讨了断层对长岭断陷油气成藏的控制作...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发现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不同构造区带油气藏类型及规模差异较大。基于地震资料解释分析,对长岭断陷的不同构造区带的断层特征、断层形成机制及活动性质开展了研究,结合勘探实践,探讨了断层对长岭断陷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指出了不同构造区带的重点勘探方向。长岭断陷发育断陷期、拗陷期及反转期3期不同性质的断层,断层形成机制为在北北东向左行拉张走滑的应力背景下,产生次级的北东向(P剪切)、南北向—北北西向(R剪切)以及北西向(T破裂)断层。不同构造区带的断层活动有较大差异,断层对长岭断陷烃源岩分布、相关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运移和调整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构造定型早、拗陷期断层活动微弱的地区,原生油气藏保存较好,要注重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原生油气藏的勘探。而在断层活动持续时间长,尤其是存在反转的深大断层及走滑断层地区,次生油气藏是重要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特征 形成机制 控油气作用 长岭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油气分布有序性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0
19
作者 范婕 蒋有录 +2 位作者 刘景东 朱建峰 李瑞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60,共9页
对于松辽盆地油气分布有序性的研究较为薄弱,其主控因素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以该盆地油气勘探新区——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为例,从油气藏类型、储量丰度、油气相态等方面刻画了该区油气分布的有序性,结合油气成藏... 对于松辽盆地油气分布有序性的研究较为薄弱,其主控因素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以该盆地油气勘探新区——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为例,从油气藏类型、储量丰度、油气相态等方面刻画了该区油气分布的有序性,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划分出S2、S203和S201等3个油气运聚单元,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进行定量评价,明确了油气分布有序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自北部洼陷带向西部构造带,该区油气分布在相态上体现为气藏—油气藏—油藏的有序变化,油气藏类型上则表现为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岩性—构造油气藏、构造油气藏的渐变特征,油气富集程度上呈现出储量及其丰度逐渐增加的趋势;(2)该区油气分布有序性受控于3种因素,断—源时空配置的有效性控制了油气相态分布的有序性,不同运聚单元边界条件的差异性控制了油气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断—源—砂—盖配置的差异性则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的有序性。结论认为,S201运聚单元的油气成藏条件最为优越,源—断—砂—盖配置最好,勘探潜力最大,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长岭断陷 龙凤山地区 油气分布 有序性 主控因素 油气运聚单元 油源断层 烃源岩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宋昊 蒋有录 +1 位作者 侯帅 陈杏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50,共9页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分布受异常压力控制明显,研究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实测地层压力和测井资料,对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地层压力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沙河子组超压成因;利用包裹体...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分布受异常压力控制明显,研究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实测地层压力和测井资料,对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地层压力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沙河子组超压成因;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法并结合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地层古压力演化过程,以明确地层压力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白垩统自下而上地层压力结构为常压-超压-常压,沙河子组为生烃增压成因的超压;北部洼陷带为研究区超压中心,地层压力向四周过渡为常压;地层压力演化经历了早期生烃增压、压力初次释放、晚期生烃增压、压力再次释放、压力缓慢累积等演化阶段;沙河子组烃源岩生烃过程中产生的超压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油气沿着剩余地层压力下降的方向运移,主要富集于东南缓坡带中。研究结果对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生烃增压 古压力演化 油气成藏 包裹体 长岭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