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开发技术及攻关方向
1
作者 赵勇 李久娣 +7 位作者 严曙梅 李基伟 田彬 潘潞 徐晨 陈磊 雷蕾 吕鹏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1-721,F0002,共12页
近年来中国石化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持续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开展勘探开发实践,面对海上少井少资料带来的地质认识不确定性大,有限平台空间和平台有限辐射范围带来工程工艺上的难题,以及海上油气开发高投资、高风险和西湖凹陷异常复... 近年来中国石化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持续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开展勘探开发实践,面对海上少井少资料带来的地质认识不确定性大,有限平台空间和平台有限辐射范围带来工程工艺上的难题,以及海上油气开发高投资、高风险和西湖凹陷异常复杂油气藏类型等巨大挑战,创新发展了适应海上开发特点的多项工程工艺。海上低渗致密气藏开发技术初步实现了强非均质低渗致密气藏均衡动用;海上零散储量“滚评建”一体化开发技术实现了东海零散储量有效动用与效益开发;老区“滚评调”一体化高效调整技术充分考虑滚动、评价和调整3个目的进行了综合立体部署,实施效果远超预期;海上带水气藏全生命周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有效控制边底水气藏水侵速度、有效延长了气井的生产寿命;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增储上产和高效开发,为国内外海上油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围绕东海低渗致密储层高效开发、边际零散储量效益动用、常规边底水气藏提高采收率等方面的问题,仍面临理论创新、工艺技术突破等问题和挑战,亟待开展低渗致密气藏高效开发技术、平台周边远距离储量开发工程工艺技术、带水气藏剩余气描述、西湖凹陷多资源立体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攻关,以期持续推动东海西湖凹陷油气高效高质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西湖凹陷 海上油气 低渗致密 “滚评建”一体化 边底水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地貌-沉积坡折控砂模式及油气勘探意义——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北段为例
2
作者 郑欣 江东辉 +5 位作者 李昆 庄建建 张传运 杨超 袁忠鹏 王嘉琪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4,共10页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录井、三维地震等方面资料,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北段古近系平湖组与宝石组含油气地层的层序特征、断层的构造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DepoSpace沉积域建模、层序地层界面差值法等对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基...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录井、三维地震等方面资料,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北段古近系平湖组与宝石组含油气地层的层序特征、断层的构造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DepoSpace沉积域建模、层序地层界面差值法等对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基于古地貌的倾角属性,对坡折类型进行了量化分类,并探讨了不同类型坡折的控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北段古近系宝石组—平湖组自西向东划分为近隆山、隆翼山及远隆山3个构造带,共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其中宝石组3个,平湖组4个。研究区断层发育,可划分为滑动断阶、平行断阶、堑垒组合、似花状构造及“Y”字形组合5类断层组合样式。(2)研究区坡折可分为断裂坡折(Ⅰ级)、地貌坡折(Ⅱ级)及沉积坡折(Ⅲ级)3类,其控砂机制各不相同,断裂坡折受构造断裂影响显著,地貌坡折受构造挠曲和沉积改造共同作用,而沉积坡折以沉积侵蚀作用为主。(3)研究区发育近隆山堑垒断层组合的断裂-地貌坡折帚状控砂模式、隆翼山—远隆山地貌-沉积坡折控砂模式、隆翼山—远隆山多级断阶断裂坡折控砂模式、近隆山—远隆山平行断槽断裂坡折控砂模式等4种。(4)研究区坡折控制着沉积体发育,Ⅰ级坡折下盘常发育滑塌较远的滑塌沉积,Ⅱ级坡折下盘常发育陡坡沉积,Ⅲ级坡折下盘常发育缓坡沉积;分支水道常流经Ⅱ,Ⅲ级坡折倾角较小的部位,流经Ⅰ,Ⅱ级坡折时易在坡脚形成坡积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断裂坡折 地貌坡折 沉积坡折 控砂机制 平湖组 宝石组 古近系 保俶斜坡带北段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低渗气藏开发实践与思考
3
作者 李久娣 田彬 +3 位作者 李基伟 王健伟 赵天沛 丁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4-739,共6页
陆上低渗气藏开发已较为成熟,北美依靠水平井、水力压裂和微地震监测等技术实现高效开发,中国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则通过引进再创新形成适合地质条件的技术体系,但单井可采储量普遍较低。相比之下,海上低渗气藏开发面临投资高、平台空间... 陆上低渗气藏开发已较为成熟,北美依靠水平井、水力压裂和微地震监测等技术实现高效开发,中国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则通过引进再创新形成适合地质条件的技术体系,但单井可采储量普遍较低。相比之下,海上低渗气藏开发面临投资高、平台空间有限、钻井约束多、环保要求严等挑战,进展相对滞后。海上非常规资源尤其是低渗和特低渗天然气逐渐成为接替常规资源的重要领域。东海西湖凹陷低渗气藏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埋藏深、非均质性强、孔渗条件差等特点,开发难度大,经济性要求高。东海西湖凹陷自2006年启动低渗气藏开发以来,经过近20 a的探索,东海低渗气藏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两个阶段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以“甜点预测+高效井型+储层保护”为核心的开发模式,探索出适应东海西湖凹陷低渗气藏开发配套技术和推进难动用资源转化为效益产量的核心动能。但是,东海低渗气藏规模性开发仍面临着深化理论认识、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效益开发3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的科技攻关包括:①加强基础研究,深化理论认识,建立高成功率的地质气藏评价选区与评价技术体系;②突破关键技术,形成适应性更强的海域低渗气田开发技术和装备体系;③提升开发效益,形成海域低渗气藏低成本高效开发海工—钻井—采气—输送一体化技术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西湖凹陷 低渗气藏 开发实践 海上油气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北坡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4
作者 牛华伟 杨鹏程 +5 位作者 刘闯 王旖旎 桑亚迪 董鑫 张如凤 金可洁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0-749,共10页
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南坡已发现中央峡谷千亿立方米气田,但是北坡油气富集程度差,“见气不见田”,未钻遇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储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为了明确陵水凹陷北坡沉积演化模式和优质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基于钻井、测井、录井、测试... 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南坡已发现中央峡谷千亿立方米气田,但是北坡油气富集程度差,“见气不见田”,未钻遇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储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为了明确陵水凹陷北坡沉积演化模式和优质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基于钻井、测井、录井、测试、地震资料,采用薄片观察、粒度分析、物性测试等技术手段,针对重点层系开展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分析,建立梅山组沉积演化模式,结合储层微观特征及断砂匹配情况,明确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梅山组时期,海南岛提供物源,发育陆架三角洲—海底扇沉积体系,研究区水道、水道-朵叶复合体微相砂体相对较粗,厚度相对较大,测井曲线表现为箱形、钟形,岩心可见层理及生物扰动,地震相表现为U形或V形低频连续平行反射的特征,是研究区主要的勘探目标。海底扇的发育及其内部砂体的差异主要受控于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古地貌形态与物源供给强弱。纵向上,梅山组二段(以下简称梅二段)时期,相对海平面降低,物源供应充足,相对可容空间较小,A/S≤1(A为相对可容空间;S为沉积物供给量),物源可长距离搬运至陆坡处,形成多期海底扇扇体向海进积。平面上,海底扇的发育及其内部砂体的差异受控于古地貌与物源距离,主要发育在近源的坡折带、同生断裂形成的断控坡折带内。研究区梅二段储层孔隙度介于8.40%~26.24%,渗透率介于(0.05~26.49)×10^(-3)μm^(2),以中孔、特低渗—低渗为主要特征。优质储层受控于后期改造,等深流可以对前期形成的重力流沉积物进行淘洗、搬运、再沉积,使储层物性得到显著改善。在研究区普遍缺砂背景下,断裂与砂体的耦合关系,制约着油气的富集程度。钻井结果显示近2号断裂带油气极为活跃,2号断裂带的砂体富集区是后续重要的勘探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陵水凹陷 梅山组 海底扇 沉积演化 断砂输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湖组砂层组级别沉积演化及主控因素——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W井区为例
5
作者 王健伟 吕鹏 +7 位作者 王泽群 严曙梅 潘潞 林立新 王瑞 徐晨 刘舒 黄小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3-787,共15页
西湖凹陷W井区平湖组下段(以下简称平下段)是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准确认识其沉积演化特征和储层分布对指导下一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岩心、钻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研究了该区平下段沉积微相、演化过程和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平... 西湖凹陷W井区平湖组下段(以下简称平下段)是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准确认识其沉积演化特征和储层分布对指导下一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岩心、钻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研究了该区平下段沉积微相、演化过程和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平下段(P12—P9砂层组)可划分为三级层序,主要发育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潮坪沉积。P12砂层组位于低位域,海平面相对较低,以三角洲沉积为主,潮汐沉积为辅。P11—P10砂层组沉积时期属海侵域,物源供给减弱,三角洲的发育受到限制,研究区主体演变为潮坪环境。P9砂层组位于高位域,物源供给增强,潮坪沉积逐渐萎缩,三角洲再次向盆地方向推进。通过对沉积演化过程的分析,明确了物源供给、海平面升降和古地貌等因素对W井区沉积微相迁移和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区三角洲与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弱受相对海平面与物源供给的控制:在P12、P9砂层组沉积期,强物源供给、相对海平面处于相对低位,以三角洲沉积为主;反之,在P11—P10砂层组对应的海侵期,物源供给减弱、相对海平面上升,三角洲沉积易遭受破坏,有利于潮汐沉积的发育。但是,三角洲与潮坪沉积随相对海平面与物源变化的此消彼长还受古地貌的控制,表现为:在P12砂层组沉积期,由于研究区中部古鼻隆的存在,一定程度限制了西部三角洲向东推进,造成P12砂层组沉积期沿古鼻隆东西两翼沉积相类型存在差异,在西部断槽带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而在东部断阶带潮汐作用明显;在P11—P9砂层组沉积期,古鼻隆的影响减弱,研究区空间上的沉积相类型相对单一(P11—P10砂层组主要为潮坪沉积,P9砂层组主要为三角洲沉积)。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研究区及其外围区带有利储层的时空分布特征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在P12砂层组西部断槽带以及P9砂层组,以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三角洲成因砂体为优势砂体类型,应优先以三角洲模式指导勘探与开发;在P12砂层组东部断阶带以及P11—P10砂层组,优势砂体类型为平行岸线向海方向的潮汐砂坝或潮道砂体,应优先以潮汐沉积模式指导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开发井区 河潮联控 沉积微相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迎翠轩地区钻遇古新统证据探讨及意义
6
作者 江东辉 庄建建 +3 位作者 杏绿芽 张传运 袁忠鹏 杨超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0-759,共10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新生界发育巨厚沉积,目前对于西湖凹陷始新统、渐新统及中新统地质条件及成藏研究较多,但缺乏古新统地层研究。近期研究表明,西湖凹陷古新统生烃量潜力巨大,也是一套重要的烃源岩层系,直接关系到西湖凹陷的油气生...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新生界发育巨厚沉积,目前对于西湖凹陷始新统、渐新统及中新统地质条件及成藏研究较多,但缺乏古新统地层研究。近期研究表明,西湖凹陷古新统生烃量潜力巨大,也是一套重要的烃源岩层系,直接关系到西湖凹陷的油气生成富集。为了搞清古新统地层发育特征及对油气的影响作用,研究基于西湖凹陷斜坡北段迎翠轩地区J-1井资料,从4个方面开展区域对比分析认为西湖凹陷J-1井已钻遇古新统地层:①区域地震相对比认为J-1井深层表现为中—高频、中弱振幅、中—低连续反射,地层出现明显褶皱,T_(4)^(0)地震反射界面之下削截,为古新统地层顶部典型地震相特征。②岩性组合特征对比认为J-1井下部岩性见标志层红褐色泥岩,指示了古新统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环境。③古生物对比认为研究区古新统孢粉特征与长江凹陷古新统孢粉具有相似性,且均未见海相有孔虫。④古新世时期形成大型断陷构造,受基底断裂控制,断裂下降盘具备发育巨厚古新统的地质条件。通过分析J-1井古新统烃源岩地化特征,同时对比东海陆架盆地其他凹陷古新统烃源岩地化指标,认为西湖凹陷古新统发育中等—较好的烃源岩,具备较大生烃潜力。迎翠轩近洼区发育巨厚古新统烃源岩(暗色泥岩),是下步寻找规模油气的有利区。研究对于西湖凹陷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迎翠轩地区 古新统 地震相 孢粉组合 生烃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井条件下深层单河道内部结构地震综合表征技术
7
作者 王健伟 雷蕾 +3 位作者 孙莉 刘梦颖 吴文雯 刘舒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0,共9页
海上A气田花港组为大型复合河道沉积,河道横向迁移、纵向叠置,目的层埋深大、已钻井少、地震资料品质差,河道砂体地震识别难度大,难以满足开发精度需求。结合经典河道沉积样式及已钻井特征,利用正演模拟技术明确不同河道沉积样式地震响... 海上A气田花港组为大型复合河道沉积,河道横向迁移、纵向叠置,目的层埋深大、已钻井少、地震资料品质差,河道砂体地震识别难度大,难以满足开发精度需求。结合经典河道沉积样式及已钻井特征,利用正演模拟技术明确不同河道沉积样式地震响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刻画复合河道带,综合中小角度叠加数据体、大角度叠加数据体等精确追踪单河道边界,最后在河道内部优选泊松阻抗反演定量预测优势砂体,形成逐级约束的少井条件下深层单河道内部结构地震综合表征技术。根据表征结果在不同河道优势砂体部署调整井位4口,实钻证实不同河道均存在不同的气水界面,表明发育多条河道形成的岩性-构造气藏且具有不同的气水系统,证实了单河道刻画的可靠性。4口井投产后获得平均日产气量20×104m3/d的高产,进一步证实了优势砂体刻画的准确性。该方法有力支撑了A气田的开发调整,天然气地质储量及日产气量均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响应特征 复合河道沉积 分角度叠加数据体 单河道识别 泊松阻抗反演 优势砂体定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生华 王健伟 +5 位作者 刘舒 严曙梅 韩建辉 傅恒 谢才铸 孙莉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4,共12页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高精度三维地震等资料,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相识别、数学逐步回归模型融合属性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可...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高精度三维地震等资料,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相识别、数学逐步回归模型融合属性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可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古地貌呈北西—南东向阶梯式加深格局,沉积物源来自西北部的海礁凸起;②研究区平湖组中段位于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有障壁滨海沉积体系,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潮坪4个亚相;③研究区砂体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3个微相中,平湖组中段主要发育P8,P7,P6共3个砂层组,对应于平湖组中段高位体系域内的3个四级旋回,从最大海泛面开始发育P8砂层组,高位体系域中期发育P7砂层组,高位体系域末期发育P6砂层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地震属性 平湖组 始新统 孔雀亭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西斜坡K地区古近系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层序格架及沉积模式
9
作者 谢才铸 王健伟 +10 位作者 严曙梅 刘舒 傅恒 韩建辉 孙莉 左一苇 郑欣 于春野 陈生华 史俊鹏 苏芳芳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9,108,I0005,I0006,共21页
古近系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是东海陆架盆地主力产层。利用岩心、钻井、三维地震等资料,以西湖凹陷西斜坡带K地区为例,结合同期全球海平面变化,重新划分古近系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层序,分析内部沉积特征,探讨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 古近系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是东海陆架盆地主力产层。利用岩心、钻井、三维地震等资料,以西湖凹陷西斜坡带K地区为例,结合同期全球海平面变化,重新划分古近系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层序,分析内部沉积特征,探讨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西湖凹陷K地区宝石组、平湖组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宝石组为1个二级层序,内部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平湖组为1个二级层序,内部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内部发育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K地区宝石组、平湖组沉积模式可划分3种,低位期,前一个高位体系域暴露剥蚀夷平,发育层序界面;海侵期,全区被海水淹没,内部发育退积型前三角洲;高位期,海平面开始下降,受潮汐作用影响,内部发育进积型潮控三角洲,潮汐作用强烈地区还发育潮坪沉积。K地区宝石组、平湖组三级层序及其内部沉积特征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物源供给及古气候。该结果为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宝石组 平湖组 层序格架 体系域 沉积模式 古近系 始新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CT成像技术在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玛湖西斜坡风城组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孙乐 王志章 +2 位作者 于兴河 潘潞 张国印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34,共9页
二叠系下统风城组为准噶尔盆地玛湖西斜坡致密油主力产层。基于CT成像的三维高精度储层表征、扫描电镜和压汞测试等方法,分析风城组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选取并制备直径为65μm的CT实验样品进行纳米尺度扫描,构建纳米级孔隙三维结... 二叠系下统风城组为准噶尔盆地玛湖西斜坡致密油主力产层。基于CT成像的三维高精度储层表征、扫描电镜和压汞测试等方法,分析风城组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选取并制备直径为65μm的CT实验样品进行纳米尺度扫描,构建纳米级孔隙三维结构模型,分析不同深度样品物性特征,以及孔喉大小、形态、空间分布和连通性。结果表明:在微米尺度下,实验样品孔喉大小差异大,半径为2~50μm,呈孤立状或条带状分布于粒间或粒内,数量少但占孔隙体积大;在纳米尺度下,样品孔喉半径为0.05~0.30μm,纳米级孔隙数量增多,呈管状或球状分布于矿物颗粒(晶体)内部或表面,纳米级球状微孔连通性较差,三维空间呈孤立状,多作为储集空间;计算样品孔隙度与岩心分析孔隙度结果接近。该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致密油储层进一步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三维成像 致密油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玛湖西斜坡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异化注采优化的水驱经济采收率快速预测方法——以胜利油田整装水驱油藏为例
11
作者 吕琦 曹伟东 +3 位作者 肖武 张海燕 徐永春 侯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矿场开发单元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采收率是开发效果评价和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的重要指标,也是科学编制中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油藏的动静态非均质性对采收率影响较大,单井差异化注采优化能够实现非均质油藏的均衡注采,提高采收率。... 矿场开发单元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采收率是开发效果评价和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的重要指标,也是科学编制中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油藏的动静态非均质性对采收率影响较大,单井差异化注采优化能够实现非均质油藏的均衡注采,提高采收率。目前现行采收率预测方法未充分考虑动静态非均质性影响,难以实现单井差异化注采条件下的采收率准确预测。以胜利油田整装水驱油藏为例,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明确水驱油藏采收率的主控因素。提出基于单井差异化注采优化的水驱增效技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融合动静态主控影响因素、经济政策界限等,设计多组实操性强的方案进行模拟;借助多因素非线性拟合手段,充分考虑油藏非均质性适配最佳技术政策,结合经济条件约束,构建基于差异化注采优化的水驱经济采收率快速预测模型。矿场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水驱非均质油藏差异化注采开发经济采收率的快速、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态非均质性 差异化注采优化 经济极限 采收率快速预测 开发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Q构造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喆 王乐闻 +3 位作者 马成君 袁竞 庄建建 王岭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6年第5期5-10,共6页
利用岩心壁心实测分析化验资料,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包裹体测定、压汞分析、物性分析等技术方法,对该构造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序列及成岩阶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储层主要位于中成岩阶段A... 利用岩心壁心实测分析化验资料,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包裹体测定、压汞分析、物性分析等技术方法,对该构造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序列及成岩阶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储层主要位于中成岩阶段A期,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分析得出黏土矿物的胶结作用是导致深层砂岩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经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通过研究储层物性与成岩作用的关系,寻找深部优质储层,为预探井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储层 成岩作用 成岩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储层倾角和水侵的边水气藏见水时间预测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元生 杨志兴 +2 位作者 藤赛男 廖恒杰 陈自立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6,共6页
目前的边水气藏见水时间预测都忽略储层倾角及水侵对水运移的影响,只考虑水质点舌进,故造成预测的见水时间与实际见水时间有较大差异。为了更准确地预测气井见水时间,基于物质平衡方程及多孔介质流体渗流理论,同时考虑储层倾角及水侵的... 目前的边水气藏见水时间预测都忽略储层倾角及水侵对水运移的影响,只考虑水质点舌进,故造成预测的见水时间与实际见水时间有较大差异。为了更准确地预测气井见水时间,基于物质平衡方程及多孔介质流体渗流理论,同时考虑储层倾角及水侵的影响,以质点流动驱动压力和沿倾角方向的重力为依据,将储层水的运移分为水侵阶段和舌进阶段,建立了带倾角边水气藏见水时间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储层倾角及水侵对见水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水侵速度与水侵时间呈反比;舌进时间随储层倾角增大先增长后缩短,两者之间呈复杂非线性关系。实例应用表明,利用新建模型预测的见水时间与实际见水时间更加接近,表明预测边水气藏见水时间时应该考虑储层倾角和水侵的影响。该预测模型为深入研究带倾角气藏边水推进机理、预测见水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边水气藏的开发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角 水侵 边水气藏 见水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气井试井解释潮汐效应消除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元生 杨志兴 +2 位作者 藤赛男 廖恒杰 陈自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3-97,共5页
潮汐效应会造成压力恢复测试过程中压力曲线波动,导致试井解释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储层特征。在无实测海底潮汐数据的情况下,建立了一种潮汐效应快速消除方法,首先确定考虑潮汐影响的关井恢复压力函数,然后利用该函数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潮汐效应会造成压力恢复测试过程中压力曲线波动,导致试井解释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储层特征。在无实测海底潮汐数据的情况下,建立了一种潮汐效应快速消除方法,首先确定考虑潮汐影响的关井恢复压力函数,然后利用该函数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实际关井压力恢复曲线进行拟合,得到潮汐压力函数的系数,从而将潮汐效应从压力恢复曲线中剥离。实例应用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消除潮汐效应的影响,保留真实的储层压力和边界特征,对提高海上试井解释精度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气井 试井 潮汐效应 压力恢复 消除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致密砂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气水两相产能预测模型 被引量:9
15
作者 邓美洲 牛娜 +3 位作者 尹霜 蒋燕聪 何勇明 韦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11,共13页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储层物性差、孔喉结构复杂、各向异性强、初始含水饱和度覆盖范围大等特征,导致储层中流体的渗流机理复杂,为气井产能的准确预测及评价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基于气水两相非达西渗流理论,综合考虑储层各向异性、储层基...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储层物性差、孔喉结构复杂、各向异性强、初始含水饱和度覆盖范围大等特征,导致储层中流体的渗流机理复杂,为气井产能的准确预测及评价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基于气水两相非达西渗流理论,综合考虑储层各向异性、储层基质和裂缝不同程度的应力敏感性和两相启动压力梯度、高速非达西渗流效应、气体滑脱效应以及裂缝导流能力与缝间干扰等复杂因素,利用坐标变换、扰动椭圆理论、等价发展矩形理论、当量井径原理、压力叠加原理、水电相似原理等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各向异性致密砂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气水两相产能预测的新模型。通过矿场实例验证了新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并绘制了气水两相产能预测曲线,评价了敏感参数对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滑脱效应、裂缝导流能力、裂缝半长、裂缝条数、水平井井筒与地层主渗透率方向夹角的增大,压裂水平井的无阻流量增大;而随着储层各向异性、储层应力敏感性、裂缝应力敏感性、两相启动压力梯度、生产水气比增大,压裂水平井的无阻流量降低;水相对气相的流动具有抑制作用,且驱替压差越大,抑制作用越显著,因此需提前采取防水和治水措施。该研究成果进一步缩小了致密砂岩气藏产能预测结果与矿场实际产量的差距,有助于致密砂岩气藏的参数评估、动态预测以及产能评价和勘探开发决策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分段压裂水平井 各向异性 气水两相 产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多尺度天然裂缝表征方法 被引量:38
16
作者 吕文雅 曾联波 +5 位作者 陈双全 吕鹏 董少群 惠晨 李睿琦 王浩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3-556,共14页
本文利用地表露头、岩芯、测井、三维地震和微观分析资料,根据多尺度裂缝的发育特征及不同资料的精度,探讨了多尺度裂缝的表征方法。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发育多尺度天然裂缝,根据天然裂缝规模以及限制天然裂缝扩展延伸的岩石力学层界面,... 本文利用地表露头、岩芯、测井、三维地震和微观分析资料,根据多尺度裂缝的发育特征及不同资料的精度,探讨了多尺度裂缝的表征方法。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发育多尺度天然裂缝,根据天然裂缝规模以及限制天然裂缝扩展延伸的岩石力学层界面,将天然裂缝分为大尺度裂缝、中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和微尺度裂缝4级,不同尺度裂缝的发育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大尺度裂缝主要应用三维地震资料的叠后属性进行检测和表征;中小尺度裂缝在单井上可以应用岩芯、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表征,在平面上采用基于地质和测井约束的三维地震叠前各向异性分析以及储层地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预测和评价;微尺度裂缝一般应用铸体薄片、普通薄片、扫描电镜和三维CT扫描等微观分析方法进行观察描述,通过主控因素约束的方法进行预测。利用本文提出的多尺度裂缝表征方法实现了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致密砂岩储层多尺度裂缝表征,可为其它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多尺度裂缝表征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裂缝 多尺度裂缝 表征方法 发育特征 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三参数AVO近似方程的深层叠前地震反演 被引量:21
17
作者 印兴耀 王慧欣 +2 位作者 曹丹平 周琦杰 郭淑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9-135,共7页
目的层埋藏深度的增加使地震波在目的层的入射角范围变窄,造成大入射角地震信息的缺失;深层更强烈的压实作用影响了常规流体因子对储层的敏感性,因此需构建对储层更敏感的流体因子并做相应的叠前地震反演方法研究。考虑到流体体积模量K_... 目的层埋藏深度的增加使地震波在目的层的入射角范围变窄,造成大入射角地震信息的缺失;深层更强烈的压实作用影响了常规流体因子对储层的敏感性,因此需构建对储层更敏感的流体因子并做相应的叠前地震反演方法研究。考虑到流体体积模量K_f对碳氢化合物的敏感度较高的特点,本文从岩石物理理论出发,推导了基于流体体积模量K_f、固体刚性参数f_m和密度ρ的三参数AVO近似方程和弹性阻抗方程,该方程满足窄角度入射时反演对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基于本文近似公式介绍了流体体积模量K_f的提取流程。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反演结果表明,流体体积模量K_f可从叠前地震数据中提取,且方法具有稳定性、实用性和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储层 三参数弹性阻抗方程 流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X气藏花港组H3段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健伟 吕鹏 +3 位作者 曾联波 马美媛 金璨 王迪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27,共6页
文中通过岩心观察、镜下薄片、扫描电镜、压汞等资料,深入研究了西湖凹陷X气藏花港组H3段储层岩石组分、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原生孔和溶蚀粒间孔,属中—低孔渗、非均质性较强储... 文中通过岩心观察、镜下薄片、扫描电镜、压汞等资料,深入研究了西湖凹陷X气藏花港组H3段储层岩石组分、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原生孔和溶蚀粒间孔,属中—低孔渗、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孔隙结构具有细小孔隙、细喉道、细歪度、孔喉分选差及连通性差等特征;储层孔喉类型包括粗孔喉、中孔喉、中—细孔喉型以及细孔喉等4种类型;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影响储层发育,沉积作用是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基础,成岩作用类型及其演化是决定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关键,构造作用是改善储层的途径。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储层分类评价及下步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特征 孔隙结构 影响因素 花港组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水退背景下湖盆古水深变化特征探讨:以涠西南凹陷西部渐新世早期湖盆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敏 孙莉 +4 位作者 王鹏 严曙梅 何维领 赵刚 卢志远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2-139,共8页
强制水退在地质历史时期普遍存在,但由于物源供应不匹配,地质记录较少,研究案例更少。以南海西北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渐新世早期涠四段湖盆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反射结构法开展了湖盆古水深恢复研究,明确了强制水退背景下古水深变化特... 强制水退在地质历史时期普遍存在,但由于物源供应不匹配,地质记录较少,研究案例更少。以南海西北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渐新世早期涠四段湖盆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反射结构法开展了湖盆古水深恢复研究,明确了强制水退背景下古水深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利用三角洲前积结构法研究古水深的恢复方法。研究表明,渐新世早期涠四段沉积时,涠西南凹陷物源充足,周缘发育大型下切河谷,凹陷内发育大型斜交前积反射结构,具有典型的强制水退特征,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强制水退体系域。通过对典型前积剖面的精细解剖,识别出了强制水退体系域中的6个典型前积反射层。结合地震、钻井与砂泥岩压实系数,恢复出湖盆古水深介于111.2~286.5 m,平均为218.5 m。自湖盆边缘向中心方向,前积层的高度和倾角呈先缓慢增大后快速减小特征,表明湖盆古水深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其中水深方面早期在230 m左右,至中晚期逐步加深至280 m左右,末期快速下降至110 m,相较最大水深变化幅度达61.5%;前积层倾角早期在10°左右,至中期达14.5°后逐步下降,末期快速变化至2.9°,倾角变化幅度达79.8%。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认为涠四段沉积时经历的地质时期小于2 Ma,古水深与前积层倾角在不到2 Ma内快速剧烈变化,与强制水退特征基本一致,印证了地震反射结构的响应特征。从理论模型和恢复参数优化方面探讨了利用三角洲前积结构进行古水深恢复的可行性与未来研究方向。上述研究成果为丰富和完善强制水退背景下湖盆古水深变化特征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水退 古水深 渐新世早期 涠西南凹陷西部 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井震结合的南川地区页岩气储层叠后裂缝预测技术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小琴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3期462-467,共6页
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发育,页岩裂缝对储层改造和后期压裂效果影响很大。基于井震结合的蚂蚁追踪技术进行裂缝预测,首先通过测井解释的天然裂缝,计算出井的裂缝发育密度曲线,然后通过多种模拟方法比较,选取高斯随机方法,该算法能体现页岩... 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发育,页岩裂缝对储层改造和后期压裂效果影响很大。基于井震结合的蚂蚁追踪技术进行裂缝预测,首先通过测井解释的天然裂缝,计算出井的裂缝发育密度曲线,然后通过多种模拟方法比较,选取高斯随机方法,该算法能体现页岩储层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特征,建立井间天然裂缝模型,最后通过协克里金算法体现井间裂缝发育属性,输入蚂蚁体属性进行质控,从而建立南川地区天然裂缝的预测模型。从预测结果来看,南川地区裂缝发育方向为北东向,平桥背斜东翼裂缝较核部发育,易形成网状缝,与实钻井吻合度高,裂缝预测技术能够指导该区的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裂缝 裂缝密度 蚂蚁追踪 页岩气储层 南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