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2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有气体示踪地质流体及氦气富集研究进展
1
作者 高宇 刘全有 +2 位作者 朱东亚 吴小奇 李朋朋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95,共12页
【背景】稀有气体因其化学惰性和在不同储库中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性,成为示踪地质流体来源与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氦气在作为稀有气体示踪剂的同时也是稀缺资源,其富集机制与勘探潜力备受关注。【方法】通过总结国内外典型气藏、火山喷气... 【背景】稀有气体因其化学惰性和在不同储库中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性,成为示踪地质流体来源与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氦气在作为稀有气体示踪剂的同时也是稀缺资源,其富集机制与勘探潜力备受关注。【方法】通过总结国内外典型气藏、火山喷气、地表热泉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稀有气体来源解析中的干扰因素与端元值选择问题,总结稀有气体同位素在构建成藏模型、还原流体分配等多场景中的应用,并基于氦气生成潜力与运聚机理,凝练氦气成藏理论。【进展和展望】结合实例分析,提出3类氦气富集类型,分别为构造活动提升氦通量型(如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深埋高压页岩自封闭富集型(如四川盆地寒武、志留系页岩气藏)与水溶氦脱溶与烷烃气耦合富集成藏型(如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拉萨地块理论壳源氦通量为全球平均氦通量的221~78056倍,数值模拟结果为6392~9284倍,认为拉萨地块是理想的氦气聚集区;根据高压纳米孔隙系统显著抑制氦气扩散性,较早的生烃高峰期增加氦气“持续富集阶段”时间,认为埋藏较深的古老页岩气藏是理想的氦气聚集类型;晚期成藏的烷烃气在向圈闭运移时,能够提取广泛分布的古老地层水中氦气使其富集,认为这类气藏也是理想的氦气聚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气体 地质流体示踪 稀有气体分馏 氦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关键参数研究和资源分布特征——以中国石化探区“十三五”资源评价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旭辉 周卓明 +1 位作者 宋振响 杨国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2-843,共12页
在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与优选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中国石化探区“常规—非常规”以及“地质—经济—生态”2个一体化的“十三五”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流程和技术体系。研究了油气资源评价关键参数,包括基于TSM盆地模拟技术构建了适用于我... 在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与优选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中国石化探区“常规—非常规”以及“地质—经济—生态”2个一体化的“十三五”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流程和技术体系。研究了油气资源评价关键参数,包括基于TSM盆地模拟技术构建了适用于我国不同类型盆地/地区烃源岩完整的生—排—滞留烃演化模式、产率模型;建立了基于典型刻度区解剖的资源评价关键参数获取方法和评价指标。通过对近50个盆地/地区全部含油气层系(震旦系—第四系)的系统评价,落实了中国石化矿权区常规油气、致密油气、页岩油气以及煤层气等7种不同类型油气的地质资源,明确了其油气资源的经济可采性和生态环境影响程度。通过资源分布特征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勘探领域和方向,指出深层—超深层是常规油气的主攻方向,非常规尤其是页岩油气是未来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海域探区也具备广阔的勘探前景。同时,资源评价结果为油公司“十四五”规划和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M盆地模拟 常规—非常规一体化 地质—经济—生态评价一体化 油气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与中国石化常规—非常规油气一体化勘探策略 被引量:18
3
作者 赵永强 宋振响 +3 位作者 王斌 邱岐 孙中良 吴小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2-881,共10页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中国石油在准噶尔盆地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的分布格局。为进一步吸收邻区油气成果勘探开发经验和地质理论新认识,制定中...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中国石油在准噶尔盆地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的分布格局。为进一步吸收邻区油气成果勘探开发经验和地质理论新认识,制定中国石化在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策略,文章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及分布特征,指出了目前资源评价中存在的对天然气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不够重视的问题;通过梳理近年来盆地在多领域、多层系、多类型的重大油气勘探突破,结合中国石化矿权区油气地质条件和勘探实际,提出中国石化下一步在准噶尔盆地的重点突破方向及勘探策略。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目前已进入中下组合勘探为主的新时期,勘探思路也必须随之调整,必须坚持由早期的源外勘探转为源内及近(进)源勘探,由早期的常规油气勘探为主,转为常规—非常规油气并重;并就下一步如何尽快实现中国石化在准噶尔盆地的大突破、大发现和增储上产目标,提出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组建常规—非常规一体化攻关团队、加强地质—工程一体化联合攻关和加大风险勘探力度等4个方面的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潜力 下组合 勘探进展 常规—非常规油气一体化 勘探策略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成因及其控储机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继远 王斌 +3 位作者 邱岐 李振明 孙中良 马龙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沸石是富火山岩屑和富长石碎屑岩中重要的成岩矿物之一,对碎屑岩储层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沸石类矿物在中国各主要盆地的分布特征、成因及控储机制已有诸多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准噶尔盆地腹部最新... 沸石是富火山岩屑和富长石碎屑岩中重要的成岩矿物之一,对碎屑岩储层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沸石类矿物在中国各主要盆地的分布特征、成因及控储机制已有诸多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准噶尔盆地腹部最新钻井资料,系统分析沸石类矿物在中国各主要盆地的分布,并针对其成因和控储机制开展研究。沸石类矿物的分布主要受火山岩屑和长石等组分、较强水动力条件、成岩流体成分、温度和压力等条件的综合控制,多见于各类三角洲的水道体系;沸石成因复杂,其中火山物质蚀变、斜长石钠长石化和热液作用是最主要成因,当前各盆地中以前两者最为常见。沸石类矿物对碎屑岩储层的发育多为促进作用,早期沸石以其高硬度有效提高储层抗压实能力,成岩期沸石类矿物脱去晶间水释放孔隙空间;沸石类矿物易受温度影响发生转化,转化前后矿物之间的密度差导致孔隙空间的增大;此外,酸性流体的溶蚀增孔也是沸石最重要的控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火山岩屑蚀变 钠长石化 成因 控储机制 碎屑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三五”中国石化油气资源评价关键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8
5
作者 宋振响 周卓明 +4 位作者 徐旭辉 王保华 李浩 马中良 陈斐然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37,共11页
资源潜力评价是油气勘探决策的基础,也是国家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编制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石化开展新一轮资源评价工作的难点和特点,详细论述了“十三五”中国石化资源评价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框架。创新发... 资源潜力评价是油气勘探决策的基础,也是国家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编制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石化开展新一轮资源评价工作的难点和特点,详细论述了“十三五”中国石化资源评价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框架。创新发展了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油气资源评价技术体系和软件平台,主要包括:烃源岩完整的生—排—滞留烃演化模拟技术、常规—非常规一体化TSM盆地模拟技术、基于成熟度和压力系数的页岩油气资源分级评价技术和地质—经济—生态一体化油气资源评价技术。在“十三五”资源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油气资源评价未来的重点攻关方向为:(1)复杂地质条件和特殊类型油气藏的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2)不同类型盆地区带划分及对应的区带资源量计算、劈分技术;(3)大数据智能平台下一体化的油气资源评价系统;(4)油气共伴生资源综合评价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模拟 资源评价 一体化评价技术 中国石化 “十三五”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米钻探工程的石油地质理论依据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7
6
作者 金晓辉 孟庆强 +3 位作者 孙冬胜 田金强 梁世友 李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3-981,共9页
油气资源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陆上主力油田经过50余年开采,油田含水率已超90%。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由2013年的58.9%和29.2%提高到2022年的71.2%和40.2%,已进入石油安全警戒线,影响国家安全。为了寻... 油气资源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陆上主力油田经过50余年开采,油田含水率已超90%。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由2013年的58.9%和29.2%提高到2022年的71.2%和40.2%,已进入石油安全警戒线,影响国家安全。为了寻找更多接替储量,油气勘探向“更深、更复杂”超深层的万米勘探新领域推进,近期国内油公司相继实施了“深海一号”、“深地一号”油气勘探计划,探索实践了智能导钻新技术,推动了万米勘探计划的实施,9 000 m以深的井也发现了油气藏。通过近期的勘探实践,从超深层成烃、成储与成藏机理等方面,论证了万米钻探的石油地质理论依据,指出超深层具有多途径生烃,已经突破120~160℃的生烃门限;“三元控储”理论指出,大于4 500 m的深层、超深层仍发育有效的储集体;多期成藏与保持是超深层规模油气藏发育的有利条件。四川盆地海相深层资源总量约为15.22×10^(12) m~3,其绵长裂陷槽周缘震旦系、川中古隆起周缘龙王庙组、城口海槽南侧米仓山—大巴山地区龙王庙组、川西上古生界深层等具有千亿立方米的资源规模。塔里木海相深层总资源量约为152.62×10~8 t油当量,其中塔北隆起、塔中隆起、麦盖提斜坡的中下奥陶统岩溶以及满加尔西缘中下寒武统台缘带、阿瓦提—顺托果勒中下寒武统台内滩等是具有亿吨级规模的勘探领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中新元古界近期也有重要的油气发现。准噶尔盆地准中深洼带、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深层等碎屑岩领域也是万米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途径生烃 深层成储机理 早成藏持续深埋 万米勘探领域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运移成藏有利区预测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谈彩萍 江兴歌 +2 位作者 陈拥锋 关德范 徐旭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9-635,共7页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地质历史上主要石油地质演化阶段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场研究,以及东营凹陷勘探现状、沉积特征、东营剥蚀期和明化镇剥蚀期剥蚀卸载引起的砂岩回弹量和地层孔隙流体古压力场变化的关联性分析,提出了针对主要由砂...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地质历史上主要石油地质演化阶段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场研究,以及东营凹陷勘探现状、沉积特征、东营剥蚀期和明化镇剥蚀期剥蚀卸载引起的砂岩回弹量和地层孔隙流体古压力场变化的关联性分析,提出了针对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的含油气盆地预测石油运移聚集成藏有利区的2种较有效的方法:1)通过地质历史上盆地持续沉降成烃后的盆地整体上升剥蚀阶段的烃源岩区和储集岩区的压力场分化动态分析研究,预测石油运移的有利方向;2)通过地质历史上盆地持续沉降成烃后的盆地整体上升剥蚀阶段的砂岩回弹量的动态分析,同时结合地质历史上该阶段储盖层的配置研究预测石油聚集成藏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孔隙 流体压力 卸载减压 砂岩回弹 石油聚集成藏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含油气盆地不同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郭齐军 邓铭哲 +3 位作者 张晨雨 单帅强 倪春华 王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9-621,共13页
多类型构造样式的控油气作用是油气勘探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前人研究认识成果、勘探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含油气盆地内不同构造样式的演化及成因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解析了不同构造样式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①中国含油气... 多类型构造样式的控油气作用是油气勘探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前人研究认识成果、勘探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含油气盆地内不同构造样式的演化及成因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解析了不同构造样式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①中国含油气盆地主要发育伸展构造、收缩构造、走滑构造和叠加构造4种构造样式。伸展构造主要控制盆地建造过程,收缩构造、走滑构造主要控制盆地改造过程。②不同构造类型的控油气作用差异明显,伸展构造主要控制盆地烃源岩、有利储集体和盖层等油气聚集成藏要素的发育,收缩构造、走滑构造和叠加构造主要控制油气运移与圈闭条件的演化。③在构造与其他要素复合作用下,断裂自身也可以作为一类储集体,成为油气聚集的空间,这一类断裂油气藏是当前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油气作用 伸展构造 收缩构造 走滑构造 叠加构造 构造样式 石油勘探 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烃源岩生烃过程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蒋启贵 王延斌 +2 位作者 秦建中 王勤 张彩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利用Rock-Eval 6热解仪和Optkin动力学软件对中国南方不同类型海相烃源岩和浮游藻进行了生烃动力学分析。研究表明,海相烃源岩的生烃平均活化能表现为EAⅠ〈EAⅡ1〈EAⅡ2〈EAⅢ,在干酪根转化率10%-90%的有效生烃期间,生烃活化能跨度ΔE... 利用Rock-Eval 6热解仪和Optkin动力学软件对中国南方不同类型海相烃源岩和浮游藻进行了生烃动力学分析。研究表明,海相烃源岩的生烃平均活化能表现为EAⅠ〈EAⅡ1〈EAⅡ2〈EAⅢ,在干酪根转化率10%-90%的有效生烃期间,生烃活化能跨度ΔE呈ΔEⅢ〉ΔEⅡ2〉ΔEⅡ1〉ΔEⅠ,最大生烃速率呈VmⅠ〉VmⅡ1〉VmⅡ2〉VmⅢ;浮游藻生烃活化能很低,可在未熟—低熟期大量生成重质油。结合热模拟实验和模拟残样动力学分析认为,海相烃源岩的生烃动力学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重质油形成阶段,Ro值在0.3%-0.6%,生烃平均活化能在220 kJ/mol左右,小于250 kJ/mol;正常原油形成阶段,Ro值在0.6%-1.2%,生烃平均活化能在250-270 kJ/mol左右;凝析油和天然气生成阶段,Ro值大于1.2%,生烃平均活化能大于270kJ/mol;干酪根生气死亡线,Ro值大于4.21%,生烃平均活化能大于320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烃源岩 生烃动力学 元素组成 有机质结构 生烃活化能 生烃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二维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石油地质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0
作者 蒋启贵 王强 +3 位作者 马媛媛 宋晓莹 张志荣 张美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7-632,共6页
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石油地质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原油直接进样分析显示原油组分中链烷烃、环烷烃、单环芳烃、双环芳烃和三环芳烃非常有规律地分布在特征区域。化合物鉴别定性准确可靠,能获取原油烃组成的详细特... 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石油地质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原油直接进样分析显示原油组分中链烷烃、环烷烃、单环芳烃、双环芳烃和三环芳烃非常有规律地分布在特征区域。化合物鉴别定性准确可靠,能获取原油烃组成的详细特征。和传统色谱分析相比,轻烃分析可实现C6-C10轻烃组分中的单体烃的分离和识别,能提供更为丰富的轻烃指纹信息。生物标志物多环萜烷的分析可实现高碳数低含量三环萜烷与五环萜烷的分离和识别,伽马蜡烷也得到很好的分离。研究表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 飞行时间质谱 烃组成 轻烃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相不同类型原油与沥青生气潜力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郑伦举 秦建中 +1 位作者 张渠 张志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0-365,共6页
本文通过固体沥青、沥青砂岩及加入不同介质原油与稠油的加水密闭热压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海相原油与沥青的气体产率特征、生气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原油与沥青的生气潜力除与岩性、演化程度有关外,还与其所含可溶有机质性质和... 本文通过固体沥青、沥青砂岩及加入不同介质原油与稠油的加水密闭热压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海相原油与沥青的气体产率特征、生气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原油与沥青的生气潜力除与岩性、演化程度有关外,还与其所含可溶有机质性质和组成等密切相关,H/C原子比越大,最大烃气产率越高,生烃气潜力越大。储集岩或运移途径岩石中的原油与沥青,当其再次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时,可以作为新的轻质油气或者天然气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与沥青 生气潜力 产率特征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部大盆地重点勘探领域战略选区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程建 周小进 +3 位作者 刘超英 段铁军 余琪祥 曹清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9-237,共9页
国家油气矿业权体制改革与新政导致矿权空白区日益扩大,为了挖掘、提升空白区油气战略价值,促进油气资源的发现与充分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通过分析我国油气资源结构与分布特点,聚焦陆上主要矿权空白区,立足油气地质条件与关键成藏要... 国家油气矿业权体制改革与新政导致矿权空白区日益扩大,为了挖掘、提升空白区油气战略价值,促进油气资源的发现与充分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通过分析我国油气资源结构与分布特点,聚焦陆上主要矿权空白区,立足油气地质条件与关键成藏要素的研究,按照逐级分类的流程,开展了战略选区与重点勘探领域的优选。塔里木盆地南北台盆深凹区天然气、准噶尔盆地东北石炭系天然气与侏罗系煤层气、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上古生界致密气与煤层气、中上扬子盆外平缓构造区海相页岩气是未来战略选区的重点方向。结合各领域油气地质特点与关键问题,提出了深化研究、技术攻关方向及选区评价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页岩气 油气战略选区 中上扬子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电镜/环境扫描电镜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伟新 王延斌 +1 位作者 郭莉 秦建中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B08期321-322,共2页
关键词 环境扫描电镜 油气地质 粘土矿物 应用 油气勘探开发 SEM分析 石油生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蒋启贵 王延斌 +2 位作者 秦建中 王勤 张彩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6-610,共5页
利用Rock-Eval 6热解仪和Optkin动力学软件对中国南方海相烃源岩4种有机质类型样品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研究得出在相近演化阶段样品平均活化能是Ⅲ型〉112型〉Ⅱ2型〉Ⅰ型,生烃能力是Ⅰ型〉Ⅱ1型〉Ⅱ2型〉Ⅲ型,有效生烃期间(干酪根生... 利用Rock-Eval 6热解仪和Optkin动力学软件对中国南方海相烃源岩4种有机质类型样品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研究得出在相近演化阶段样品平均活化能是Ⅲ型〉112型〉Ⅱ2型〉Ⅰ型,生烃能力是Ⅰ型〉Ⅱ1型〉Ⅱ2型〉Ⅲ型,有效生烃期间(干酪根生烃转化率10%~90%)活化能跨度△E1〈15kJ/mol,15kJ/mol〈△EⅡ1〈20kJ/mol,20kJ/mol〈△EⅡ2〈30kJ/mol,△EⅡ〉30kJ/mol,有效生烃温度跨度△T1≤65℃,65℃≤△TⅡ1≤75℃,75℃≤△ZⅡ2≤85℃,△TⅢ≥110℃。达到于酪根10%转化率的时间顺序是Ⅲ型最早,Ⅱ2型早于Ⅱ1型,Ⅰ型最晚。而完成90%干酪根转化率时间则是Ⅰ型早于Ⅱ1型,Ⅱ2型次之,Ⅲ型最晚。干酪根有机大分子结构特征和元素组成决定了其生烃活化能的频率分布特征,海相优质烃源岩具有快速生烃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烃源岩 生烃动力学 分子结构 元素组成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禄劝残植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文斌 胡凯 +3 位作者 秦建中 陆现彩 李志明 姚素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6,共9页
禄劝煤是我国典型的残植煤,是泥盆系煤岩的代表。研究其生烃能力有助于认识中国南方泥盆系煤系的油气资源前景。通过对禄劝煤和泥灰岩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发现禄劝煤具有Ⅱ型有机质的特征,角质体为特征组分,类脂组含量... 禄劝煤是我国典型的残植煤,是泥盆系煤岩的代表。研究其生烃能力有助于认识中国南方泥盆系煤系的油气资源前景。通过对禄劝煤和泥灰岩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发现禄劝煤具有Ⅱ型有机质的特征,角质体为特征组分,类脂组含量高,处于低熟阶段,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高。热解生烃实验证明其具有较窄的活化能分布范围且较低,其值为201kJ/mol,其生烃潜力为820.0mg/g,明显高于常见的泥质烃源岩。尽管禄劝煤系规模小、煤层厚度薄,但其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这对认识泥盆系煤层及其相关烃源岩岩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禄劝煤 显微组分 煤成烃 残植煤 泥盆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粘土复合体抽提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6
作者 蔡进功 卢龙飞 +3 位作者 宋明水 丁飞 包于进 樊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0-308,共9页
对合成的(0号样)和天然的(从烃源岩中提取粒度小于2txm的1号样)有机粘土复合体,经氯仿和超临界流体相继抽提后进行抽提量、族组分及色谱分析,并对相继抽提的残渣进行总有机碳(TOC)、x-衍射(XRD)、红外(IR)和热分析检测,研... 对合成的(0号样)和天然的(从烃源岩中提取粒度小于2txm的1号样)有机粘土复合体,经氯仿和超临界流体相继抽提后进行抽提量、族组分及色谱分析,并对相继抽提的残渣进行总有机碳(TOC)、x-衍射(XRD)、红外(IR)和热分析检测,研究烃源岩中有机质的赋存方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对有机粘土复合体进行氯仿和超临界流体相继抽提后,抽提量发生较大的变化,超临界流体抽提色谱的主峰碳向高碳数方向移动,反应了不同强度抽提剂获取有机质特征的差异。但是,抽提残渣的TOC含量仍较高,表明经相继抽提后粘土仍结合有大量的有机质。在抽提残渣的XRD曲线上,250℃时d001反射峰大于1.0nm,直至升温到550℃时d001反射峰移至1.0nm处,表明蒙脱石层间存在有机质。抽提前、后的有机粘土复合体,在差热(DTA)曲线上350℃附近出现显著的放热峰;在IR曲线上的有机质特征峰(2924,2852,1388和725cm^-1)和水的特征峰(1634cm^-1),仅是强度有所减弱而均未发生位移,表明相继抽提并没有破坏粘土矿物层间结合的有机质。对比抽提前、后的特征认为,抽提获取了粘土表面吸附的的或孔隙间的有机质,而抽提残渣仍保留了粘土矿物层间结合的有机质,且数量较大和稳定,这些都与干酪根的特征不同。因此,应探索有机质生烃和资源评价参数研究的新思路,这对深化认识有机质生烃机理和油气勘探策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提和残渣 有机质赋存 石油地质意义 有机粘土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试验研究——以松辽盆地十屋断陷为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国建 邓平 夏响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10,共3页
微生物油气勘查技术作为一种近地表勘探方法,通过检测近地表土壤中的这些噬烃菌数量变化,从而预测深部油气藏。在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开展的微生物油气勘探的试验研究中,为了反映地下油气微渗漏在地表的真实体现,抑制干扰因素,获得与油气... 微生物油气勘查技术作为一种近地表勘探方法,通过检测近地表土壤中的这些噬烃菌数量变化,从而预测深部油气藏。在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开展的微生物油气勘探的试验研究中,为了反映地下油气微渗漏在地表的真实体现,抑制干扰因素,获得与油气微渗漏有关的微生物异常,选择了3种微生物指标:甲烷氧化菌、纤维素分解菌、硫酸盐还原菌。检测油气藏上方近地表土壤中3种菌落的数目,然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微生物异常点,结合其它地球化学指标对微生物异常进行了分析,并推测地下油气的分布规律,同时探讨了微生物、地球化学异常与石油地质的关系,油气预测效果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测量 油气勘探 试验研究 地球化学 效果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微生物勘探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汤玉平 许科伟 +4 位作者 顾磊 杨帆 高俊阳 任春 王国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5-334,共10页
在油气藏中轻烃微渗漏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研究。油气藏中的轻烃部分(C_(1)—C_(5))以微渗漏的形式穿过其上方的地层,在近地表土壤中引发了专门以轻烃为食的微生物的发育,因此含油气区地表的微生物在浓度、种群和结... 在油气藏中轻烃微渗漏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研究。油气藏中的轻烃部分(C_(1)—C_(5))以微渗漏的形式穿过其上方的地层,在近地表土壤中引发了专门以轻烃为食的微生物的发育,因此含油气区地表的微生物在浓度、种群和结构方面,都跟下伏无油气藏的地区有所区别。通过分析这些异常特征,可以对油气富集区及油气藏进行研究和预测。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技术与理论探索,建立了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实现了从油气指示微生物数量向群落结构、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建立了群落解析技术。持续三年的人工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烃类组分驯化下微生物及群落结构出现明显差异性和响应关系,发现的菌种与实际油气藏上方的高度一致,为微生物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持。针对不同地理条件、不同油气藏类型的油气区样品,进行了环境条件、油气地球化学与油气微生物类群分布的相关性研究,分析了油气藏地表土壤样品原位的微生物特征,初步构建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指示菌数据库。应用研究表明,地表微生物异常与油气藏位置呈现较好的关联性,在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上方微生物异常都能很好地体现油气藏的“生理体征”。结合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可以有效预测有利油气富集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应用前景。由此提出了下一步油气微生物勘探九大发展趋势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勘探 微生物群落 数据库 人工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地质甲烷释放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9
作者 许跃 唐俊红 +2 位作者 王国建 王卫海 徐灿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3-558,共6页
目前地质甲烷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地质甲烷的释放在整个大气甲烷的源与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为不含放射性^(14)C甲烷源缺失部分提供了可能的解释,也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含油气盆地的甲烷是地质甲烷中... 目前地质甲烷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地质甲烷的释放在整个大气甲烷的源与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为不含放射性^(14)C甲烷源缺失部分提供了可能的解释,也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含油气盆地的甲烷是地质甲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含油气盆地甲烷释放的研究,详述了含油气盆地甲烷的源以及运移机制;阐述了目前对于地质甲烷研究的常用监测手段及其优缺点;并对全球含油气盆地的甲烷通量估算进行了总结。但是由于含油气盆地甲烷的通量估算是建立在区域性的部分甲烷通量测试基础上,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有效地结合甲烷的各种监测手段,在全球更多更广区域开展含油气盆地CH_4通量测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热点。我国是油气生产的大国之一,但相关的探究很少,因此,在我国开展含油气盆地甲烷释放通量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全球含油气盆地甲烷数据库,对全球甲烷的源和汇的精确估算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甲烷释放 源与汇 通量监测 通量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黄娟 叶德燎 韩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5-640,共6页
由于区域地质背景的不同,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超深层油气藏为大于6 km的埋深。对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的研究发现:与一般烃源岩相比,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成熟期晚、成熟度较高,生烃作用除了受温度和时间... 由于区域地质背景的不同,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超深层油气藏为大于6 km的埋深。对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的研究发现:与一般烃源岩相比,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成熟期晚、成熟度较高,生烃作用除了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外,还受压力作用的影响,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和生烃过程有着强烈的抑制作用;储集层主要以次生孔隙为主,年代偏老,储集层岩性中,碳酸盐岩所占比例达33%;盖层主要为盐岩、泥质岩;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礁和复合圈闭。超深层油气藏主要受地层异常压力分布和温度等因素的控制。对我国超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可集中于地温梯度较小的地区、超高压体系内的次生孔隙和裂缝发育带、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区、盐下地层和东部海域的深水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超深层 油气成藏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