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外周血Th17细胞及其在SHIV感染后的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邱趁丽 赵辉 杨贵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7-220,共4页
目的:对正常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及嵌合猿猴/人免疫缺陷病毒(SHIV)感染过的中国恒河猴外周血中CD4+IL-17A+和CD4-IL-17A+T淋巴细胞的分布频率进行初步观察。方法:用荧光染料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Ab)对10只中国恒河猴的外周血或PMA+... 目的:对正常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及嵌合猿猴/人免疫缺陷病毒(SHIV)感染过的中国恒河猴外周血中CD4+IL-17A+和CD4-IL-17A+T淋巴细胞的分布频率进行初步观察。方法:用荧光染料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Ab)对10只中国恒河猴的外周血或PMA+Ionomycin刺激后的PBMC细胞表面的CD3、CD4、CD8及细胞内IL-17A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用FACScalibaur获取染色后的样品,所得数据用CellQuest进行分析。结果:在6只正常中国恒河猴个体中均能检测到IL-17A+淋巴细胞,未经刺激培养的样品中IL-17A+细胞频率很低,但在短期刺激培养后淋巴细胞中具有约1.4%的淋巴细胞为IL-17A+细胞,明显多于刺激前的IL-17A+淋巴细胞;在短期刺激培养后CD3+CD4+淋巴细胞中大约有2.7%的IL-17A+细胞或CD4+Th17细胞。对4只SHIV感染个体中Th17细胞的初步分析未发现它们与正常个体间的统计学差异。结论:与人类相似,中国恒河猴的外周血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Th17细胞,为进一步利用恒河猴AIDS动物模型分析HIV/AIDS与Th17细胞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恒河猴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L-17A^+细胞 CD4^+Th17 猿猴/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贵波 赵辉 +1 位作者 邱趁丽 邵一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34-736,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恒河猴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分布频率。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对50只中国恒河猴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所有被检测的恒河猴个体中均存在明显的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CD4+CD25+T淋巴... 目的:研究中国恒河猴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分布频率。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对50只中国恒河猴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所有被检测的恒河猴个体中均存在明显的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CD4+CD25+T淋巴细胞大约占CD4+T淋巴细胞的9.1%(变化范围为2.6%~18.1%);其中CD4+CD25highT淋巴细胞约占2.5%(0.3%~5.5%)。对不同年龄和性别个体中CD4+CD25+T淋巴细胞频率的初步分析未发现统计学上有年龄或性别差异。结论:中国恒河猴可用于与CD4+CD25+T细胞相关的人类疾病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恒河猴 调节性T淋巴细胞 CD4^+CD25^+T淋巴细胞 CD4^+CD25^HIGH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河猴(Macaca mulatta)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与SIV/SAIDS疾病进程关系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邱趁丽 杨贵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0-576,F0003,共8页
关键词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恒河猴 疾病进程 MHCⅡ类分子 MHC分子 杀伤性T细胞 MHCI类分子 免疫系统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IAV减毒疫苗克隆株诱导体液免疫反应的时相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阳凯 孟庆来 +5 位作者 陈新江 马燕 相文华 张耀洲 邵一鸣 张晓燕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6-160,共5页
为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病(EIAV)减毒疫苗免疫动物后体液免疫反应的成熟时相,选用健康马4匹,2匹接种EIAV感染性克隆减毒疫苗pLGFD3毒后,另2匹接种生理盐水做对照,接种后定期采集血样,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个时相点血清中gp90,p26的结合... 为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病(EIAV)减毒疫苗免疫动物后体液免疫反应的成熟时相,选用健康马4匹,2匹接种EIAV感染性克隆减毒疫苗pLGFD3毒后,另2匹接种生理盐水做对照,接种后定期采集血样,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个时相点血清中gp90,p26的结合抗体滴度,并采用细胞蚀斑染色检测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分析抗体反应的规律。结果显示,感染性克隆pLGFD3毒免疫后,针对envgp90和gagp26蛋白均产生了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反应,gp90结合抗体在2个半月左右达峰值,随后尽管有轻微的波动,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直至免疫后5~6个月,随后开始轻微回落,在免疫后32个月时仍能检测到抗体的稳定存在,而p26结合抗体在1~2个月左右达峰值后则呈明显回落,在4个月时降至检测水平以下。gp90诱导的特异性中和抗体的水平同样在2个月左右达峰值,在整个观测期内持续稳定存在。结果表明,EIAV感染性克隆减毒疫苗免疫后,能诱导产生特异性的gp90,p26结合抗体以及中和抗体,而且gp90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可持续稳定存在,这些抗体可能参与减毒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AV 减毒疫苗 体液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型病毒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深伟 孟庆来 张晓燕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6年第11期1-3,共3页
一种病毒的核酸被另一种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所包被,称为假型病毒。假型病毒在细胞内只能进行单一周期复制,安全性好,并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更高的转染效率,更容易浓缩成高滴度,能抵抗血清补体的攻击,非细胞周期依赖性地高效转染静止细... 一种病毒的核酸被另一种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所包被,称为假型病毒。假型病毒在细胞内只能进行单一周期复制,安全性好,并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更高的转染效率,更容易浓缩成高滴度,能抵抗血清补体的攻击,非细胞周期依赖性地高效转染静止细胞等优点,因而假型病毒在研究病毒进入过程、受体鉴定、中和抗体检测、疫苗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型病毒 报告基因 中和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IAV减毒疫苗减毒机制及免疫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阳凯 张晓燕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16-1218,共3页
关键词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减毒机制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痘苗病毒对马属动物细胞的感染性研究
7
作者 马燕 孟庆来 +6 位作者 段丹丽 王晓钧 刘颖 相文华 沈容显 张晓燕 邵一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研究痘苗病毒天坛株是否能够感染马属动物细胞,并诱导免疫马产生免疫反应。方法首先采用重组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痘苗病毒WR株感染驴胎皮肤细胞(FDD)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定期检测GFP表达水平(病毒感染率),探索最佳感染时间,进而用重组... 目的研究痘苗病毒天坛株是否能够感染马属动物细胞,并诱导免疫马产生免疫反应。方法首先采用重组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痘苗病毒WR株感染驴胎皮肤细胞(FDD)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定期检测GFP表达水平(病毒感染率),探索最佳感染时间,进而用重组HIV-1 Gag蛋白的痘苗病毒天坛株感染FDD,通过免疫印记实验确认Gag蛋白在细胞内表达,并且进行胞内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监测病毒的复制进程;使用痘苗病毒天坛株空载体接种实验马并监测其诱导的免疫反应。结果痘苗病毒感染FDD使产生病变效应,在其内表达外源蛋白,最佳时间为48h;使实验马产生针对病毒的结合抗体。结论痘苗病毒对FDD易感,痘苗病毒天坛株能使实验马感染,提示痘苗病毒重组EIAV抗原的载体疫苗可用于马体接种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驴胎皮肤细胞(FDD) 痘苗病毒天坛株 流式细胞仪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治疗前人群HIV-1耐药毒株分子传播网络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刘萌 邢辉 +4 位作者 张玉琪 李岩 王莹莹 安宁 路新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46-751,共6页
目的了解河北省抗病毒治疗前人群HIV-1耐药毒株流行与分子传播网络情况。方法用in-house的方法扩增HIV-1 pol区基因序列,并利用TN93模型计算pol序列基因距离,构建HIV-1分子网络图。结果研究发现17名HIV-1感染者出现耐药突变,耐药突变率... 目的了解河北省抗病毒治疗前人群HIV-1耐药毒株流行与分子传播网络情况。方法用in-house的方法扩增HIV-1 pol区基因序列,并利用TN93模型计算pol序列基因距离,构建HIV-1分子网络图。结果研究发现17名HIV-1感染者出现耐药突变,耐药突变率为6.16%(17/276),其中,NNRTI类耐药率为4.35%(12/276),PI类耐药率为1.09%(3/276),NRTI类耐药率为0.36%(1/276),NNRTI类和PI类双重耐药率为0.36%(1/2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亚型是HIV-1产生耐药的影响因素,虽然HIV-1耐药突变在CRF07_BC(2.44%)亚型中的分布明显低于CRF01_AE(8.03%)和B(3.70%)亚型,然而CRF07_BC序列构建的分子传播网络最多,传播速度最快。结论河北省治疗前HIV-1耐药突变处于较高水平,应制定措施实时监测未治疗人群中HIV-1耐药毒株流行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耐药突变 分子传播网络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