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One Health视角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因素调查研究
1
作者 卢丽丹 陈木新 +6 位作者 蔡姗 佘丹娅 林广初 李松平 莫开能 周程 李凌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0-486,共7页
目的基于全健康理念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从“人-动物-环境”全健康的整体视角,为制定适宜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黔西南布... 目的基于全健康理念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从“人-动物-环境”全健康的整体视角,为制定适宜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开展人群、保虫宿主、中间宿主、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状况及相关社会环境因素调查。每个县抽取不少于1000人;保虫宿主样本每县采集不少于50份,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情况。对人群开展问卷调查。中间宿主鱼采用压片及消化法、螃蟹采用捣碎沉淀法开展食源性寄生虫囊蚴检测。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结果共收集3023份调查问卷及粪样标本。其中男性占47.50%、女性占52.50%;少数民族占96.06%。检出食源性寄生虫感染186人,感染率6.15%;检出虫种5种,感染率分别为华支睾吸虫5.39%、带绦虫0.33%、异形吸虫0.40%、曲领棘缘吸虫0.17%、移睾棘口吸虫0.03%,其中曲领棘缘吸虫及移睾棘口吸虫为国内人体感染首次报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喝生水、是否生食鱼虾、是否生食猪血、是否生食牛胃液、是否生食猪牛肉、是否生食猪牛内脏对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危险因素依次为生食猪血(OR=2.841,95%CI:1.809~4.463)、生食牛胃液(OR=2.122,95%CI:1.297~3.469)、生食鱼虾(OR=1.779,95%CI:1.049~3.018)。检测保虫宿主粪样173份,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5.2%。中间宿主检测鱼510尾,华支睾囊蚴阳性率4.51%;溪蟹及猪、牛肉样本未检出阳性。结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存在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生食习惯是导致感染的影响因素。应在加强动物宿主监测的同时,针对生食猪血、牛胃液、鱼虾的饮食习惯人群,以全健康的理念开展重点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寄生虫病 全健康 感染现状 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e Health理念下人兽共患病防控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进展
2
作者 强讷 李天韵 +2 位作者 贾丽君 韩乐飞 周晓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3-471,共9页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兽共患病防控需要人类、动物和环境系统的共同参与,并通过跨学科跨部门协作实现综合防控,这对相关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对文献与政策文件的系统性梳理与分析,全面阐述了One Health理念在全球人...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兽共患病防控需要人类、动物和环境系统的共同参与,并通过跨学科跨部门协作实现综合防控,这对相关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对文献与政策文件的系统性梳理与分析,全面阐述了One Health理念在全球人兽共患病防控中的应用进展,剖析了国内外政策在推动人兽共患病防控专业人员核心能力建设中的实践成果与经验启示,总结了One Health理念下的核心能力框架及其构建方法,最后探讨了“One Health现场流行病学能力框架”、“生态健康与One Health网络能力框架”等现有框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为我国One Health领域的核心能力框架构建提供理论支持,为推动多学科协作和跨部门联动,政策制定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兽共患病 One Health 专业人员 核心能力 能力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球蚴(包虫)病160年控制失败和成功经验教训及我国的控制对策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川川 张壮志 +4 位作者 李军 齐文静 曹建平 郑灿军 张文宝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4-470,共7页
1853年明确棘球绦虫循环史后,冰岛于1863年率先启动针对切断病原循环链的控制措施,十多个国家/地区随之也先后实施了控制计划,在至今的160余年期间,即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包括冰... 1853年明确棘球绦虫循环史后,冰岛于1863年率先启动针对切断病原循环链的控制措施,十多个国家/地区随之也先后实施了控制计划,在至今的160余年期间,即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包括冰岛、新西兰、乌拉圭、英国威尔士、肯尼亚图尔卡纳和意大利撒丁岛实施细粒棘球蚴病(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引起)的防控措施实例,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重点总结宣教、犬驱虫、病畜屠宰管制等措施对棘球蚴病控制的作用。因多房棘球蚴病(由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引起)尚没有很成功的控制经验,但根据多房棘球绦虫在犬体内寄生30 d排卵及幼虫寄生在啮齿类动物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对多房棘球蚴病高发地区的犬采取每月驱虫1次可以作为控制该病的基本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防控策略 驱虫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不同生态环境白蛉的遗传进化特征及其对疾病传播的影响
4
作者 崔蕾 何雅琦 +5 位作者 周正斌 方圆 李中秋 李元元 杨丽敏 张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1-507,共7页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生态环境黑热病流行省份白蛉的遗传进化特征及其对疾病传播的影响,为黑热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我国南疆地区、陇南川北的大山丘地区和太行山以及周边的小山丘地区等黑热病流行区采集白蛉,扩增线粒体DNA的细胞色...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生态环境黑热病流行省份白蛉的遗传进化特征及其对疾病传播的影响,为黑热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我国南疆地区、陇南川北的大山丘地区和太行山以及周边的小山丘地区等黑热病流行区采集白蛉,扩增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和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片段,进行蛉种鉴定。同时收集NCBI中记录的南疆、四川的白蛉COI和Cytb基因序列,用MEGA11.0计算白蛉种内和种间遗传差异,并应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白蛉种群的遗传进化特征及其对疾病传播的影响。结果在我国7省的9个采样点共采集白蛉155只,隶属于2属3种,即中华白蛉、吴氏白蛉以及鳞喙司蛉。研究共收集到隶属于2属5种的白蛉,即白蛉属的中华白蛉、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长管白蛉和司蛉属的鳞喙司蛉。基于COI和Cytb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蛉种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62和0~0.056;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26~0.176和0.110~0.171。系统进化树显示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长管白蛉、鳞喙司蛉各聚为一支。大山丘地区和小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聚集为2个地理分支。小山丘地区中华白蛉聚集,遗传差异较小,病原体感染一致,病例具有流行扩散趋势。结论不同生态区白蛉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较大遗传差异,这对黑热病的传播有着关键影响。因此,防控策略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白蛉的遗传进化特征,制定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更好地控制黑热病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 生态环境 黑热病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细胞色素B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家寄生虫资源库对寄生虫学实验考试的改革探索
5
作者 邹节新 张李鄢洋 +5 位作者 沈海默 朱春潮 石林波 张萌 高典 张小燕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2-126,共5页
在寄生虫学的学习中,掌握寄生虫形态特点,对诊断疾病尤为重要。传统寄生虫学实验考试通常采取观察实物标本的方式,存在诸多局限性,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出现,亟待建立一个寄生虫学线上考试系统。利用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一级子平台... 在寄生虫学的学习中,掌握寄生虫形态特点,对诊断疾病尤为重要。传统寄生虫学实验考试通常采取观察实物标本的方式,存在诸多局限性,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出现,亟待建立一个寄生虫学线上考试系统。利用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一级子平台国家寄生虫资源库大数据,实时获取平台中收录的各类寄生虫标本图片。在互联网上以B/S架构搭建了一种在线考试系统并应用于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系统具有随机组卷,在线考试、智能阅卷等功能,形式新颖,操作方便,提高考试的可行性、公正性和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寄生虫资源库 寄生虫学 实验考试 在线考试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nBank分析1995—2023年间亚洲地区及俄罗斯诺如病毒基因型别分布和变迁
6
作者 姜慧敏 陈燕 +5 位作者 李利利 孙晓曼 薛垂召 李金松 裴银辉 段招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5-521,共7页
目的对GenBank中1995—2023年间的24144条亚洲地区及俄罗斯人诺如病毒序列进行分析,以便了解亚洲地区及俄罗斯诺如病毒基因型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迁特征。方法以FASTA格式从GenBank下载1995—2023年亚洲地区及俄罗斯人诺如病毒序列,使... 目的对GenBank中1995—2023年间的24144条亚洲地区及俄罗斯人诺如病毒序列进行分析,以便了解亚洲地区及俄罗斯诺如病毒基因型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迁特征。方法以FASTA格式从GenBank下载1995—2023年亚洲地区及俄罗斯人诺如病毒序列,使用Excel、R语言、Graphpad Prism分析并作图。结果从2004年开始向GenBank提交的诺如病毒序列数逐年增加,并在2015年达到峰值,其中中国和日本提交序列数占全部诺如病毒序列的62.3%;这些序列共有31种衣壳基因型(C型),GI占9%、GII占90%,49种聚合酶基因型(P型)和68种CP组合的型别;4460条重组序列中41%属于3种重组株:GII.2[P16]、GII.4[P31]和GII.4[P16]。结论通过上述分析有助于了解亚洲地区及俄罗斯诺如病毒型别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迁过程,为疫苗设计和评价等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胃肠炎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寄生虫的核酸适配体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帆 李石柱 秦志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65-671,共7页
核酸适配体是人工合成的单链DNA或RNA寡核苷酸,经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体外筛选获得。核酸适配体可与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体的蛋白质与其他小分子靶标进行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结合。与抗体相比,核酸适配体具有无免疫原性、制备... 核酸适配体是人工合成的单链DNA或RNA寡核苷酸,经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体外筛选获得。核酸适配体可与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体的蛋白质与其他小分子靶标进行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结合。与抗体相比,核酸适配体具有无免疫原性、制备简单、易于批量生产、便于修饰、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在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靶向疟原虫、锥虫、利什曼原虫等寄生虫的核酸适配体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寄生虫感染的检测和防治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核酸适配体 靶标 诊断 药物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候鸟远距离传输病原及与家禽的病原互溢
8
作者 万尔雅 方圆 +1 位作者 张仪 周晓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7-493,共7页
候鸟迁徙是全球性的自然现象,跨越不同气候和地理区域的长距离迁徙使得候鸟成为携带和传播病原的天然载体。候鸟携带的病原,能够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在动物宿主间跳跃,进入迁徙沿途地的生态环境,对当地家禽乃至人类的健康构成潜在威... 候鸟迁徙是全球性的自然现象,跨越不同气候和地理区域的长距离迁徙使得候鸟成为携带和传播病原的天然载体。候鸟携带的病原,能够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在动物宿主间跳跃,进入迁徙沿途地的生态环境,对当地家禽乃至人类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本文系统梳理了候鸟与家禽病原互溢的证据,总结出候鸟远距离传播病原的体内携带、体表携带、环境污染三种模式以及病原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在候鸟-家禽间互溢的两种途径。此外,本文基于“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从“动物-环境-人”三个界面提出了多层次防控策略以降低候鸟携带病原传播风险,包括:建立候鸟迁徙路线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家禽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体系、构建跨区域病原传播风险评估模型等。本文旨在为预防人兽共患病传播、保障养殖业安全生产相关科学研究和政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助力生物安全与全人类健康福祉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候鸟迁徙 病原传播 家禽养殖业 全健康 生物安全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复门原虫入侵相关肝素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9
作者 蔡玉春 陈木新 +1 位作者 宋鹏 陈家旭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17,共7页
顶复门原虫均为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以感染真核生物的多种宿主细胞。疟原虫、巴贝虫为红细胞内寄生原虫,弓形虫可以侵入多种有核细胞,但顶复门原虫侵入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并不完全清楚。虫体侵入宿主细胞的必要条件是虫体的多种分子... 顶复门原虫均为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以感染真核生物的多种宿主细胞。疟原虫、巴贝虫为红细胞内寄生原虫,弓形虫可以侵入多种有核细胞,但顶复门原虫侵入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并不完全清楚。虫体侵入宿主细胞的必要条件是虫体的多种分子作为配体与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粘附、结合,促进了入侵的发生。肝素类糖胺聚糖分子是顶复门原虫识别的重要受体。带负电荷的硫酸乙酰肝素等糖胺聚糖分子可以与特定序列的氨基酸粘附,从而介导了宿主细胞与虫体结合。本文就肝素类糖胺聚糖分子作为受体在虫体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及目前研究已获得的与宿主细胞受体相结合的顶复门原虫重要虫体蛋白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复门原虫 糖胺聚糖分子家族 肝素结合蛋白 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的间日疟快速可视化检测研究
10
作者 李诗慧 高春花 +5 位作者 危芙蓉 王多全 贾孝凯 张璟 王颖 石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3-418,共6页
目的基于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及侧流层析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建立一种快速、可视化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方法,并进行检测效果评价。方法以间日疟原虫18S rRNA基因保守序列(Ge... 目的基于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及侧流层析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建立一种快速、可视化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方法,并进行检测效果评价。方法以间日疟原虫18S rRNA基因保守序列(GenBank:DQ660817.1)为靶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设计引物和探针,以间日疟原虫标准质粒(pUCPv)为模板进行RPA和LFD检测,建立敏感、特异的间日疟原虫核酸RPA-LFD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用RPA-LFD检测浓度为1×10^(3)、1×10^(2)、1×10^(1)、1×10^(0)、1×10^(-1) copies/μL的pUCPv,评价其灵敏度;用RPA-LFD检测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及健康参与者全血DNA,评价其特异性,并利用该方法检测24例确诊间日疟患者全血DNA样本,评价其敏感性。结果建立了敏感、特异、快速可视化检测间日疟核酸的RPA-LFD方法,该方法能够在39℃恒温条件下20 min内完成对间日疟原虫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 copy/μL,与其他疟原虫、内脏利什曼原虫无任何明显交叉反应,特异性为100%。24例确诊间日疟患者的DNA样本检测阳性率为100%。结论建立的检测间日疟原虫核酸的快速可视化RPA-LFD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且只需简易加热装置即可进行,适用于低资源环境下间日疟原虫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 侧流层析试纸条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潜在输入性人兽共患病:恰加斯病(美洲锥虫病)的传播途径与全球扩散现状
11
作者 吴小嫩 谢彬彬 +2 位作者 侯志颖 陈军虎 周晓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4-500,共7页
恰加斯病(美洲锥虫病)是由克氏锥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人兽共患病。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逐渐从局限于拉丁美洲流行区域向非流行区域欧洲等区域扩散,主要传播途径已从经媒介锥蝽传播向输血传播、... 恰加斯病(美洲锥虫病)是由克氏锥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人兽共患病。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逐渐从局限于拉丁美洲流行区域向非流行区域欧洲等区域扩散,主要传播途径已从经媒介锥蝽传播向输血传播、母婴传播、经口传播等途径转变,从而使恰加斯病呈向全球持续扩散趋势,使更多人群暴露于感染风险。本文对美洲锥虫病传播途径研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传播途径变化趋势,并以One Health视角为防控恰加斯病扩散策略的制定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锥虫病 传播途径 扩散 锥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牛羊消化道寄生蠕虫耐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梦玥 贾旭晨 +5 位作者 洪炀 朱怡平 段云芳 庹世友 王子璇 李靖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5-89,共5页
由于长期使用种类有限的体内驱虫药物,世界范围内肉牛羊消化道寄生蠕虫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肉牛羊消化道寄生蠕虫耐药性的现状及其产生机制,从基因突变、生存压力和药物使用等因素,分析了耐药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总结... 由于长期使用种类有限的体内驱虫药物,世界范围内肉牛羊消化道寄生蠕虫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肉牛羊消化道寄生蠕虫耐药性的现状及其产生机制,从基因突变、生存压力和药物使用等因素,分析了耐药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总结了粪便虫卵减数试验、体外检测试验和分子检测等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为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寄生蠕虫耐药性检测提供了参考;提出了科学用药建立“避难所”、研发新型驱虫药物、加强饲养管理等缓解耐药性形成的可行性措施。本文旨在引起肉牛羊产业对消化道寄生蠕虫耐药性的重视,并为精准高效进行耐药性检测和逐步减缓肉牛羊消化道寄生蠕虫耐药性提供依据,从而提升肉牛羊科学健康养殖水平,进一步推动肉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寄生虫 驱虫药物 耐药性 肉牛 肉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内循环抗原的免疫层析试条的制备和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璟 王颖 +3 位作者 高春花 危芙蓉 贾孝凯 石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以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建立一种快速、简便诊断棘球蚴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纯化棘球蚴囊液抗原,并以此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对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确定其... 目的以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建立一种快速、简便诊断棘球蚴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纯化棘球蚴囊液抗原,并以此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对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确定其亚类和效价。筛选基于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并将其吸附于交联垫;将另一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划线包被于同一硝酸纤维素膜适当位置,制成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手术确诊的细粒棘球蚴病(87例)、多房棘球蚴病(40例)、囊尾蚴病(25例)、日本血吸虫病(10例)、弓形虫病(5例)、并殖吸虫病(5例)、华支睾吸虫病(5例)患者血清,以及60例健康者血清,以评价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以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为免疫源制备单克隆抗体,共筛选了11株能高效分泌效价在1∶25600~1∶102400特异抗体的细胞株,抗体亚类为IgG_(1)或IgG_(2)a。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F 3B 6作为标记抗体,单克隆抗体C 4H 6作为包被抗体制成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127份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8.12%(112/127),其中试条检测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8.51%(77/87),检测泡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7.50%(35/40),试条法检测两型包虫病患者血清敏感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6)。与25份囊尾蚴病患者血清、10份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5份弓形虫病患者血清、5份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和5份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60份健康者血清也均为阴性,总特异性为100.00%。结论成功制备了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以此单抗为基础研制出的快速诊断棘球蚴病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单克隆抗体 循环抗原 免疫层析试条 检测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什曼原虫K26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用于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效果评价
14
作者 丁丹 王颖 +5 位作者 高春花 莫筱瑾 石锋 张璟 贾孝凯 危芙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3-767,共5页
目的克隆并表达分离于我国3种类型的利什曼原虫K26基因,并用其检测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特异性抗体,同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分别将我国新疆喀什(KS-6株)、四川九寨沟县(SC6株)和新疆伽师县(JIASHI-1株)K26基因进行全基因合成并加入Bam H I与... 目的克隆并表达分离于我国3种类型的利什曼原虫K26基因,并用其检测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特异性抗体,同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分别将我国新疆喀什(KS-6株)、四川九寨沟县(SC6株)和新疆伽师县(JIASHI-1株)K26基因进行全基因合成并加入Bam H I与Xho I酶切位点,分别将K26基因连接至双酶切的pET32a表达载体,转入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中经1 mmol/L的异丙基-β-D-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用组氨酸标签亲和纯化柱(Ni-NTA树脂)纯化重组蛋白。用制备的3种抗原分别作为包被抗原,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病原学确诊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及其它寄生虫病患者和健康者的血清中和抗体,以评价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美国InBios公司rK39试条进行平行检测,比较3种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结果成功构建利什曼原虫pET32a-K26重组质粒,并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以KS-6株、SC6株、JIASHI-1株利什曼原虫重组K26蛋白为包被抗原的ELISA法和rK39试条法检测黑热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分别为90.00%(99/110)、92.73%(102/110)、90.91%(100/110)和93.64%(103/110),共检测45份其他寄生虫病患者(包括日本血吸虫病、疟疾、细粒棘球蚴病、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和弓形虫病)的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健康者血清(40份)也无假阳性反应,特异性均为100.00%。KS-6株、SC6株和JIASHI-1株利什曼原虫重组K26蛋白ELISA法和rK39试条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_(KS)-6=0.97,P=0.33;χ^(2)_(SC6)=0.07,P=0.79;χ^(2)_(JIASHI)-1=0.57,P=0.45)。3种K26抗原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P=0.97)。结论重组K26抗原在内脏利什曼病诊断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rK26 基因克隆 表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rK39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全健康理论与实践:历史、现状与未来
15
作者 陈木新 田添 +8 位作者 洪炀 陈军虎 刘婧姝 何健 陈先发 李琴 郑金鑫 冯铁建 周晓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7-455,共9页
本文总结了中国全健康(One Health)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进展,探讨了全健康治理范式,以提升中国及全球传染病防控能力,为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提供范例。特别是我国很早就将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血吸虫病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中,不仅关注人... 本文总结了中国全健康(One Health)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进展,探讨了全健康治理范式,以提升中国及全球传染病防控能力,为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提供范例。特别是我国很早就将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血吸虫病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中,不仅关注人类健康,还强调动物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系统动力学模型、eDNA技术、全健康经济学评价技术及全球全健康指数等工具在疾病防控和环境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全健康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持。尽管这些工具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挑战,但通过加强跨学科合作、完善标准化协议及推动国际合作,全健康理念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实践 全健康 人类 动物 环境 健康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带电多泡体蛋白5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6
作者 张旻 傅志强 +1 位作者 林矫矫 洪炀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64-770,共7页
目的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aponicum)带电多泡体蛋白5(CHMP5),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PCR扩增S.japonicum CHMP5基因目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HMP5,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 目的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aponicum)带电多泡体蛋白5(CHMP5),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PCR扩增S.japonicum CHMP5基因目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HMP5,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CHMP5在不同时期虫体中的转录水平。对体外表达的重组CHMP5蛋白进行纯化与质谱鉴定,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反应原性。利用免疫组化实验分析CHMP5在虫体中的分布。以小鼠为动物模型,评估重组CHMP5蛋白抗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S.japonicum CHMP5的开放阅读框为675 bp,编码224个氨基酸,具有6个B细胞抗原表位;主要定位于S.japonicum虫体的体被上。CHMP5基因在35 d和42 d虫体中的转录水平高于其它检测时期,且42 d雌虫中的转录水平约是42 d雄虫的3倍。克隆表达的重组CHMP5蛋白其理论分子量约为29 kDa,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用其免疫小鼠24 d,即可使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IgG抗体,并最终诱导产生18.96%的减虫率和42.98%的肝脏减卵率。结论成功克隆、表达了S.japonicum体被蛋白CHMP5,其在不同发育时期虫体中均有表达,获得的重组CHMP5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部分的免疫保护效果,为深入探讨S.japonicum CHMP5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带电多泡体蛋白5 转录水平 组织定位 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黎芦醇体外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和微囊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海军 庞华胜 +9 位作者 张妍 霍乐乐 姜斌 莫筱瑾 雒艳萍 张颋 景涛 徐斌 马兴铭 胡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57-1063,共7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体外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Protoscoleces,PSCs)和微囊的作用效果,为多房棘球蚴病的临床用药提供新的依据。方法PSCs体外经不同浓度(5、10、20、40、80、100、200和400μmol/L)的RES作用7 d,采用台盼蓝...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体外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Protoscoleces,PSCs)和微囊的作用效果,为多房棘球蚴病的临床用药提供新的依据。方法PSCs体外经不同浓度(5、10、20、40、80、100、200和400μmol/L)的RES作用7 d,采用台盼蓝染色观察其活力与形态变化,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运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上清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微囊体外经RES(40μmol/L)作用14 d后于光镜下观察其活力和形态变化,运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上清中ALP活性。结果不同浓度的RES体外持续作用7 d,PSCs死亡率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增高,并伴随大量小钩脱落。当40μmol/L RES作用至第6 d,PSCs死亡率达到100%,且虫体小钩、吸盘和外皮等超微结构被破坏;在同条件下,阿苯达唑亚砜(Albendazole sulfoxide,ABZ-SO)处理组中PSCs死亡率为13.25%±1.41%,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组PSCs死亡率仅为6%±0.71%。不同浓度的RES作用至第6 d,PSCs培养上清中ALP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升高(F=36.94,P<0.001),其中,RES浓度为20和40μmol/L时,上清中ALP活性分别为(2.72±0.24)U/L和(2.95±0.10)U/L,分别与DMSO组(1.97±0.18)U/L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94,P=0.0259和t=7.066,P=0.0004)。另外,RES作用至14 d,微囊透光性降低,生发层皱缩且与角质层分离,同时上清中ALP活性(2.74±0.15)U/L高于较DMSO组(2.08±0.09)U/L(t=3.83,P=0.019),但ABZ-SO组(2.29±0.14)U/L与DMSO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1,P=0.273)。结论白藜芦醇体外可抑制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和微囊的活性,有望成为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的潜在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黎芦醇 多房棘球蚴 原头节 微囊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棘球蚴病流行情况调查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钊辉 肖丹 +5 位作者 艾佳佳 庞华胜 李景中 秋尼措姆 张颋 陈家旭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棘球蚴病流行状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6-11月采取普查的方式,对改则县所辖7个乡镇的2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腹部B超检查,对疑似病例进行血清中棘球蚴IgG抗体检测,计算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并在改则镇、麻...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棘球蚴病流行状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6-11月采取普查的方式,对改则县所辖7个乡镇的2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腹部B超检查,对疑似病例进行血清中棘球蚴IgG抗体检测,计算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并在改则镇、麻米乡和物玛乡采集犬粪,采用ELISA检测棘球绦虫抗原。结果B超共检查21376人,发现棘球蚴病患者353例,改则县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为1.65%(353/21376)。改则县7个乡(镇)均有棘球蚴病流行,其中,以古姆乡人群患病率最高,为2.28%(54/2369);最低的先遣乡为0.76%(13/1716),各乡之间的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χ^(2)=25.891,P<0.05)。女性患病率为1.97%(205/10410)高于男性的1.35%(148/10966)(χ^(2)=12.625,P<0.05)。不同年龄组间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χ^(2)=346.854,P<0.05),70岁以上人群最高为6.85%(49/715),10岁以下儿童最低为0.24%(12/4908)。各民族中,藏族患病率(1.67%,353/21084)高于汉族和回族总和(0,0/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不同职业人群间患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24,P=0.035),其中牧民患病率最高,为1.78%(296/16614);所发现病例中,处于活跃及过渡期(CE1-3)的病灶占52.69%(186/353),处于钙化期的(CE4-5)占45.04%(159/353)。调查发现家犬和无主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分别为20.00%(9/45)和17.65%(6/3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0,P=0.792)。结论改则县7个乡均存在较高程度的棘球蚴病流行,以古姆乡最高。女性、藏族、牧民和60岁以上人群是重点防治对象。家犬和野犬均需纳入传染源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流行病学调查 西藏自治区 改则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利什曼原虫K26重组抗原检测黑热病特异抗体的免疫层析试条方法的建立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锋 丁丹 +4 位作者 高春花 张璟 贾孝凯 王颖 危芙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81-985,共5页
目的建立基于利什曼原虫K26重组抗原(Recombinant K26,rK26)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特异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用胶体金标记链球菌G蛋白(Streptococcal Protein G,SPG),并将其吸附于交联释放垫上;将利什曼原虫K26重... 目的建立基于利什曼原虫K26重组抗原(Recombinant K26,rK26)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特异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用胶体金标记链球菌G蛋白(Streptococcal Protein G,SPG),并将其吸附于交联释放垫上;将利什曼原虫K26重组抗原作为包被抗原包被于硝酸纤维素膜适当位置,制成检测特异抗体的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病原学确诊的内脏利什曼病、其它寄生虫病以及健康者血清,以评价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用rK39(Recombinant K39,rK39)试条进行平行检测。结果rK26试条法和rK39试条法检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分别为91.82%(101/110)和93.64%(103/110);与10份疟疾患者血清、10份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10份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5份弓形虫病患者血清、5份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和5份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40份健康者血清也均为阴性,rK26试条法和rK39试条法的总特异性均为100.00%。rK26试条法和rK39试条法阳性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62),2种试条法检测黑热病患者血清的结果一致性较好(κ=0.73)。结论建立的基于利什曼原虫K26重组抗原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rK26 rK39 免疫层析试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海豚源典型异尖线虫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
20
作者 朱昊天 刘路瑶 +5 位作者 杨聪山 姜纪 石涵 刘笑笑 陈木新 徐前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99-2606,共8页
旨在鉴定由海豚粪便样本中所分离所得线虫种类。首先对所分离虫体进行形态观察,然后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并对样本28S rRNA D2-D3基因和ITS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以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 旨在鉴定由海豚粪便样本中所分离所得线虫种类。首先对所分离虫体进行形态观察,然后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并对样本28S rRNA D2-D3基因和ITS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以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虫体长120~140 mm,整体呈圆柱形,两端尖细,外观呈乳白色半透明,镜下观察其内部偏黄。可见食道前端细,向后逐渐膨大。PCR结果显示,28S rRNA D2-D3基因与ITS基因扩增长度分别为797和840 bp。BLAST比对结果显示:28S rRNA D2-D3基因(GenBank登录号OR345165)与已报道典型异尖线虫(Anisakis typical, GenBank登录号HF911524.1)的序列一致性为95.36%;ITS基因(GenBank登录号OR345164)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MF668919.1)一致性为97.11%,其中,ITS-1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MF668919.1)一致性为91.90%,ITS-2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JN968938.1)一致性为94.97%,5.8S rRNA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OQ244221.1)一致性为100.00%。基于ITS基因和28S rRNA D2-D3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分离所得寄生虫样本与典型异尖线虫遗传距离最近,且同一分支上。本次分离所得寄生虫样本经过分子鉴定为典型异尖线虫。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典型异尖线虫一致性均大于95%;同时,在28S rRNA D2-D3基因序列和ITS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方面,均与已报道的典型异尖线虫遗传距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尖线虫 人畜共患病 形态学观察 分子鉴定 系统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