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绵城市雨水调蓄设施优化设计与运行调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柳 李小英 +4 位作者 王莹 王兵 朱记伟 荆小龙 宁倩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聚焦雨水调蓄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从多个角度系统梳理了雨水调蓄设施的分类。基于实践调查分析,提出了雨水调蓄设施的不同应用场景及流程。重点针对雨水调蓄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行调度,识别出设计标准确定、设施配置优化、调蓄... 聚焦雨水调蓄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从多个角度系统梳理了雨水调蓄设施的分类。基于实践调查分析,提出了雨水调蓄设施的不同应用场景及流程。重点针对雨水调蓄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行调度,识别出设计标准确定、设施配置优化、调蓄容积计算、运行调度管理4个关键的应用环节,并归纳总结了设计降水量计算、设施配置优化、调蓄容积计算方法及设施运行方式与调度管理现状。未来研究应关注降雨的空间变化特征、差异以及场次降雨对雨水径流控制目标的影响,研发能够集成雨洪模型与优化算法耦合、嵌套应用的技术平台,支持设施配置的全过程模拟、在线评价与优化应用,探索雨水调蓄设施之间梯级滞渗、多级调蓄、联动运行的水量调控增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调蓄设施 设计降水量 优化配置 调蓄容积 运行调度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泉水电站改造工程金属结构数字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韦晨阳 赵春龙 +2 位作者 李岗 王正中 罗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石泉水电站已投入运行近50年,原设计中泄洪表孔工作弧门前无检修闸门,因随梯级开发水位抬高失去旱地检修条件,需对该部位金属结构进行改造。对此,采用数字化手段和BIM技术,对工程泄洪表孔坝段进行数字化建模,重现原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 石泉水电站已投入运行近50年,原设计中泄洪表孔工作弧门前无检修闸门,因随梯级开发水位抬高失去旱地检修条件,需对该部位金属结构进行改造。对此,采用数字化手段和BIM技术,对工程泄洪表孔坝段进行数字化建模,重现原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施工阶段的金属结构设备布置、检修闸门的设计,并利用ANSYS实现了检修闸门结构数值仿真,形成了从CAD建模、CAE数值仿真、软件二次开发及三维制图的全面数字化应用成果。可视化改造方案有利于指导施工和运维,也为同类工程在方法和经验上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结构 改造工程 数字化设计 BIM技术 二次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水蓄能电站输水发电系统方案设计比选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子奇 黄磊 +3 位作者 黄平 李尔康 李梦 王明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29,共6页
输水发电系统作为抽水蓄能电站最核心的功能系统,其设计方案直接影响电站发电效率和可靠性。针对当前抽水蓄能电站输水发电系统方案设计的突出问题——线路设计缺少对三维空间关系的整体考虑,设计计算未与系统设计形成紧密的联动反馈关... 输水发电系统作为抽水蓄能电站最核心的功能系统,其设计方案直接影响电站发电效率和可靠性。针对当前抽水蓄能电站输水发电系统方案设计的突出问题——线路设计缺少对三维空间关系的整体考虑,设计计算未与系统设计形成紧密的联动反馈关系,方案比选缺乏量化数据作为决策支撑,基于3D EXPERIENCE平台(3DE),提出了一套输水发电系统三维方案设计比选流程。该流程围绕输水发电系统方案三维设计和量化优选进行功能开发分析,将三维设计与设计计算有机融合,定制开发了抽水蓄能电站输水发电系统方案设计模块;然后将该设计方法应用于ZY抽水蓄能电站前期设计中。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设计方法能够实现抽水蓄能电站输水发电系统三维线路布置、联动快速计算以及多方案直观量化比选,有效提高了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设计效率,可为抽水蓄能电站三维正向设计、设计方案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输水发电系统 设计方案比选 3DEXPERI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性能混凝土加固受损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寇佳亮 温江 +1 位作者 齐悦 周恒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加固受损试件的力学性能,共设计10根UHPC加固受损钢筋混凝土梁,通过四点弯曲性能试验,研究UHPC加固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梁受弯的裂缝开展情况、破坏形态、...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加固受损试件的力学性能,共设计10根UHPC加固受损钢筋混凝土梁,通过四点弯曲性能试验,研究UHPC加固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梁受弯的裂缝开展情况、破坏形态、承载能力和位移,分析了不同加固厚度、不同加固方式对UHPC加固受损RC梁的受弯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UHPC加固受损RC梁的承载能力有极大的提升,峰值荷载最高提升194%;发生破坏时的裂缝较原梁数目多且发展较完全;延性较原梁有很大的提升,其中加固梁相较于原梁的位移延性系数增大了49.77%~178.31%;提出了UHPC加固混凝土梁峰值荷载计算方法及基本假定,将试验参数代入公式,结果与试验值较为吻合,表明所提出的计算公式可以有效地预测此类加固梁的峰值荷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加固试件 受弯性能 承载能力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WOA-XGBoost改进模型的植被混凝土生境基材配合比研究
5
作者 周明涛 童温亮 +3 位作者 章涵 刘黎明 王瑞红 石立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8-109,共12页
传统植被混凝土生境基材配合比设计通常依据个人主观经验,规范化与标准化有所欠缺,随着技术的发展,应明确不同工况条件下最优配合比,以规范工程实践与提升工程质量。文章通过现场案例及室内试验分析得出合理基材组配,并根据基材物理、... 传统植被混凝土生境基材配合比设计通常依据个人主观经验,规范化与标准化有所欠缺,随着技术的发展,应明确不同工况条件下最优配合比,以规范工程实践与提升工程质量。文章通过现场案例及室内试验分析得出合理基材组配,并根据基材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探究了不同年均降雨量、边坡坡度和种植土用量工况条件下各组分用量间的影响。为提高调参效率,结合遗传算法(GA)与鲸鱼优化算法(WOA)优化XGBoost模型超参数,通过GAWOA-XGBoost改进模型建立植被混凝土组分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基于NSGA-Ⅱ算法求得各工况条件下的最优配合比。研究表明,加大水泥用量可增强基材强度和抗冲刷性,改良剂有助于调节基材酸碱环境,有机肥和有机料用量的增加则可提高基材养分含量和连通孔隙率。对比验证结果表明GAWOA-XGBoost改进模型能有效建立基材组分用量与基材性能之间的映射关系,由NSGA-Ⅱ算法所得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植被混凝土配合比性能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混凝土 组分 GAWOA-XGBoost改进模型 影响规律 配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某抽蓄电站水库区岩溶发育特征及透水性研究
6
作者 丁瑜 甘伟琪 +2 位作者 冯磊 颜英军 马飞鹏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8,共9页
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可溶岩分布广泛,岩溶是各项工程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岩溶发育可能造成水库渗漏,对抽蓄电站水库修建具有制约性影响。文章以陕南秦岭某抽水蓄能水库区灰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钻探、钻孔电... 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可溶岩分布广泛,岩溶是各项工程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岩溶发育可能造成水库渗漏,对抽蓄电站水库修建具有制约性影响。文章以陕南秦岭某抽水蓄能水库区灰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钻探、钻孔电视成像及压水试验,对灰岩岩溶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岩溶发育特征,评价岩体透水性能。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发育等级为强烈发育,岩溶裂隙普遍发育。溶洞呈串珠状分布,灰色鲕粒灰岩溶洞最发育,棕红色细晶灰岩次之,泥质灰岩溶洞不发育。研究区岩体透水性能为中等-极强,岩体透水性能与岩溶发育密切相关,平均透水率对数与线岩溶率呈线性关系,中等透水岩体岩溶以弱发育为主,强和极强透水岩体岩溶为中等-强烈发育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水库 溶洞 岩溶裂隙 透水性能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西藏白格滑坡失稳前后全过程形变监测研究
7
作者 杨成生 魏春蕊 +2 位作者 魏云杰 李祖锋 丁慧兰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211,共9页
西藏白格滑坡于2018年10月和11月先后发生2次崩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利用多源数据开展滑坡各阶段活动特征监测对理解此次滑坡事件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entinel-1,ALOS-2和Landsat8 3种数据源,通过短... 西藏白格滑坡于2018年10月和11月先后发生2次崩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利用多源数据开展滑坡各阶段活动特征监测对理解此次滑坡事件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entinel-1,ALOS-2和Landsat8 3种数据源,通过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和SAR偏移量以及光学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了白格滑坡滑前、2次滑动和滑后的形变特征。光学偏移量计算结果表明,白格滑坡在2014年11月—2018年3月29日的滑前阶段,累积位移量达到40 m,其形变区为滑坡中部。SAR偏移量结果也表明该滑坡在滑前2018年5月与7月的累积位移量达到了6.4 m,其形变区同样为滑坡中部。基于InSAR技术的监测结果揭示了白格滑坡2018年10月—11月2次失稳后,在滑坡后缘和滑坡左上侧仍存在明显的残余形变。白格滑坡在2018年11月—2021年11月滑后阶段,在滑坡的后缘高位处仍存在-140 mm/a的形变,且滑坡左上侧形变范围在持续扩大。该研究成果恢复了白格滑坡大量级位移的滑动全过程,为滑坡监测及预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SBAS-InSAR 偏移量跟踪技术 全过程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河槽堆积体原位力学参数反演及其利用研究
8
作者 邓成进 祝玉珊 +2 位作者 苗喆 凌华 袁秋霜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1-85,共5页
在我国水电开发过程中,常会遇到利用深厚堆积体或覆盖层筑坝的情况,堆积体成因及组成复杂,其物理、力学性质将对坝体基础开挖利用方案产生影响。针对大石峡右岸古河槽堆积体基础的可利用性开展研究,采用现场旁压试验对堆积体砂卵砾石和... 在我国水电开发过程中,常会遇到利用深厚堆积体或覆盖层筑坝的情况,堆积体成因及组成复杂,其物理、力学性质将对坝体基础开挖利用方案产生影响。针对大石峡右岸古河槽堆积体基础的可利用性开展研究,采用现场旁压试验对堆积体砂卵砾石和块碎石土天然状态下的原位结构性及湿化后的力学特性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旁压试验结果来反演堆积体的力学参数,并与载荷试验成果一起综合确定力学参数计算值,进而研究右岸古河槽堆积体的开挖利用方案。研究表明,砂卵砾石层和块碎石土层湿化后的旁压模量等参数较干燥情况下有降低趋势,湿化后非饱和堆积体的胶结状态未能完全破坏,具有较高的抗变形能力;反演得到湿化后堆积体的模量系数,远高于大坝填筑砂砾石料;古河槽堆积体保留作为特高坝的基础,有利于特高坝坝体变形控制和结构安全,节省了投资和工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槽堆积体 原位试验 参数反演 坝体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坝溃决生命损失评估模型对比研究
9
作者 王琳 晁星怡 +1 位作者 韩方波 何小亮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7,共13页
土石坝溃决生命损失评估对于溃决事件应急处置极为重要。文中选取了数理统计、动态分析及物元对比共三类12种本领域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生命损失评估模型,针对三类模型均未考虑人为、地理和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三类影响因素的特点,选... 土石坝溃决生命损失评估对于溃决事件应急处置极为重要。文中选取了数理统计、动态分析及物元对比共三类12种本领域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生命损失评估模型,针对三类模型均未考虑人为、地理和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三类影响因素的特点,选取我国三大地区代表性溃坝案例,进行生命损失评估,明晰了各类模型的适用性以及模型的地区差异性,实现了模型的精确性检验,揭示了不同地区溃决生命损失评估结果的作用规律,并提出减小模型计算误差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土石坝溃决生命损失评估模型主要考虑了风险人口、警报时间、溃决洪水严重程度以及风险人口对溃决洪水严重性的理解程度四项主要因素,尚未考虑人为、地理和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三类影响因素。针对同一类型的3个地区生命损失开展评估时,土石坝溃决损失模型的构建亟需考虑不同地区人为、地理和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三类因素。在动态分析类模型中,ASSAF、HUANG和赵一梦3种模型均可推荐,这几种模型均侧重风险人口自身在溃决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分别考虑了应急预案、救援能力、建筑物抗冲性能、建筑与交通等因素。王志军模型并未考虑与坝址距离、下游坡降、地形等地理因素,评估结果整体上偏安全。应用生命损失评估模型时,需全面梳理已产生损失数据的溃决案例,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对深入研究和验证评估溃决损失评估模型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生命损失 数理统计模型 物元对比模型 动态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脉宽应力波下饱水红砂岩动态劈裂特性研究
10
作者 解北京 蔺淑蓉 +3 位作者 黄纯逸 李晓旭 石嘉煜 栾铮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5-606,共12页
隧道爆破应力波的脉宽与幅值等参数直接影响隧道围岩的拉伸破坏程度。为探究脉冲宽度与幅值对饱水红砂岩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高速摄像机及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对干燥/饱水状态下红砂岩开展动态巴西劈裂试验。... 隧道爆破应力波的脉宽与幅值等参数直接影响隧道围岩的拉伸破坏程度。为探究脉冲宽度与幅值对饱水红砂岩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高速摄像机及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对干燥/饱水状态下红砂岩开展动态巴西劈裂试验。结果表明:饱水条件会减弱红砂岩的强度,在长度为200、300、400和500 mm的子弹冲击下红砂岩抗拉强度弱化率分别为91.16%、94.00%、94.86%和95.09%;红砂岩破坏模式以拉伸裂纹扩展为主,入射应力波脉冲宽度的增加可促进拉伸裂纹的萌生、发育;水分抑制红砂岩能量的吸收,单位体积吸收能量随应力波脉宽的增加而增大;各脉宽条件下冲击速度大于8 m/s,饱水红砂岩非拉伸耗能的占比均高于80%,冲击速度大于10 m/s时,红砂岩能耗率降低至5%以下,裂纹内自由水可产生抑制裂纹扩张的作用力,吸收的能量被用于剪切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劈裂 力学特性 能量耗散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数字图像(D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化学溶液下再生砖混骨料强化及微观机理研究
11
作者 邱继生 王建伟 +2 位作者 冯泽平 肖智杰 张禹卿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19,共7页
通过基本物理性能、SEM、EDS和XRD试验分别研究了水玻璃溶液和聚乙烯醇溶液(PVA)对再生砖骨料(RBA)和再生混凝土骨料(RCA)的改性效果和改性机理。结果表明:二者均显著提高了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并降低了其吸水率和压碎指标,明显改善了再... 通过基本物理性能、SEM、EDS和XRD试验分别研究了水玻璃溶液和聚乙烯醇溶液(PVA)对再生砖骨料(RBA)和再生混凝土骨料(RCA)的改性效果和改性机理。结果表明:二者均显著提高了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并降低了其吸水率和压碎指标,明显改善了再生骨料的性能;水玻璃溶液最佳改性方案为4%,浸泡5 h,而PVA浓度10%,浸泡24 h后改性效果最优;水玻璃溶液改性过程伴有类似火山灰反应的发生,改性后RBA、RCA的表观密度分别提升2.02%和2.41%;吸水率、压碎指标分别降低5.61%和17.19%、18.35%和15.38%;聚乙烯醇改性后RBA、RCA的表观密度分别提升2.42%和2.87%;吸水率、压碎指标分别降低11.68%和26.56%、25.69%和22.9%。研究成果可为再生骨料改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建筑垃圾高效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玻璃溶液 聚乙烯醇 再生骨料改性 建筑垃圾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级升流式水解酸化污泥膨胀床处理焦化废水的中试研究
12
作者 张爽 谢海松 +2 位作者 唐尧 陶一通 梁镇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8-205,共8页
采用三级升流式水解酸化污泥膨胀床+A^(2)O中试装置处理焦化废水,研究升流式水解酸化污泥膨胀床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及抑制来水污染物浓度波动的效果,并对比研究了中试全流程生化系统与现有系统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和系统各反应器中微生... 采用三级升流式水解酸化污泥膨胀床+A^(2)O中试装置处理焦化废水,研究升流式水解酸化污泥膨胀床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及抑制来水污染物浓度波动的效果,并对比研究了中试全流程生化系统与现有系统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和系统各反应器中微生物的分布。中试结果显示,系统稳定运行后,三级升流式水解酸化污泥膨胀床平均COD去除率为57.72%,最高为66.67%,出水COD波动量为进水COD波动量的29.85%,中试全流程生化系统平均COD去除率为91.38%,最大COD去除率为95.73%,平均氨氮去除率为97.20%。特征污染物分析显示,系统稳定运行后,氰化物和硫化物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53%和92.07%。微生物高通测序显示中试装置中具有更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尤其在富集去除特定污染物的微生物方面优势明显。三级升流式水解酸化污泥膨胀床+A^(2)O中试工艺流程在更短停留时间内取得了更优的处理效果,为焦化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工艺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水解酸化 中试研究 升流式水解酸化污泥膨胀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毛亚纲纤毛虫三个中国新记录种和一个罕见种的形态学研究
13
作者 李平 常剑波 +3 位作者 寇晓梅 侯晓鹏 邵晨 牛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69-2080,共12页
利用活体观察及现代染色方法对采集自陕西和广西的三个腹毛亚纲纤毛虫中国新记录种及一个罕见种——阿氏澳纤虫Australocirrus aspoecki(罕见种)、寡毛侧毛虫Pleurotricha oligocirrata、陆生陆生半小双虫Hemiamphisiella terricola ter... 利用活体观察及现代染色方法对采集自陕西和广西的三个腹毛亚纲纤毛虫中国新记录种及一个罕见种——阿氏澳纤虫Australocirrus aspoecki(罕见种)、寡毛侧毛虫Pleurotricha oligocirrata、陆生陆生半小双虫Hemiamphisiella terricola terricola和藓生拟列虫Paraholosticha muscicola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以往报道种群做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发现:(1)阿氏澳纤虫个体大小小于以往报道种群,小核、背触毛列、口围带小膜,左右缘棘毛数目均少于以往报道种群;(2)寡毛侧毛虫的中国种群比已报道的韩国种群的口围带小膜数目少,但额腹棘毛数略多;(3)陆生陆生半小双虫中国种群形态特征与前人报道的奥地利种群(模式种群)和澳大利亚种群比较接近,与斐济种群的小双虫棘毛列棘毛数、右腹棘毛列棘毛数、左缘棘毛数和右缘棘毛数差异较大;(4)藓生拟列虫的中国种群的形态统计数据与以往报道种群有较大差异,但活体特征差异较小。研究同时提供了以上4个物种的SSU rDNA序列,并与同物种其他种群、同属物种及分子亲缘种进行了序列相似性和核苷酸差异数目的比较。研究为中国腹毛亚纲纤毛虫的多样性、形态资源和种质资源的记录进行了积累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亚纲 澳纤虫属 侧毛虫属 半小双虫属 拟列虫属 形态学 中国新记录 SSU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交叉算子改进NSGA-Ⅱ算法的董铺—大房郢水库优化调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虎 郭园 +4 位作者 祝雪萍 霍云超 刘晓东 高学睿 牛鑫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7-201,共5页
以安徽省董铺—大房郢水库为例,以水库缺水率最小和补水量最少为最优准则,考虑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连通工程水量补偿式调节和接受上游淠河灌区水库群补水的特殊机制,构建董铺—大房郢水库双目标优化供水调度模型,并采用基于混合交叉算... 以安徽省董铺—大房郢水库为例,以水库缺水率最小和补水量最少为最优准则,考虑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连通工程水量补偿式调节和接受上游淠河灌区水库群补水的特殊机制,构建董铺—大房郢水库双目标优化供水调度模型,并采用基于混合交叉算子改进的NSGA-Ⅱ算法求解模型。结果表明,算数交叉算子(ACO)混合模拟二进制交叉算子(SBX)的收敛时间较单一SBX算子缩短11.48%,较单一ACO算子缩短2.58%;其中混合算子SBX-ACO求得的解集质量更好,对应评价指标世代距离(GD)值(8.13×10^(-4))、反世代距离(IGD)值(3.1×10^(-4))为所有计算方案中最小。优化调度模型求解的供水方案中两库补水量比不优化条件下的补水量减少11.5%。在计算效率及解集质量上综合验证了所提出的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同时为区域水资源优化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NSGA-Ⅱ 混合交叉算子 优化供水调度 IGD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无人机航测影像研究临泽断裂新活动习性及古地震事件完整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锦超 王有林 +3 位作者 袁道阳 李树武 文亚猛 张梨君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0-961,共12页
活动断裂古地震事件的完整性是认识断裂活动习性,评价其未来强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基于高分辨率影像解译活动断裂微地貌特征,可以与古地震探槽方法互补,共同构建完整的地震复发模型。以河西走廊中段榆木山北缘的临泽断裂为研究对象,基... 活动断裂古地震事件的完整性是认识断裂活动习性,评价其未来强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基于高分辨率影像解译活动断裂微地貌特征,可以与古地震探槽方法互补,共同构建完整的地震复发模型。以河西走廊中段榆木山北缘的临泽断裂为研究对象,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方法生成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通过详细的活动断裂断错地貌解译,并沿断裂带测量90组冲洪积扇上保存的线性断层陡坎的单次或多期次累积垂直位错值,得到累积位移概率分布(COPD)曲线,获取其垂直位错分组特征。沿断裂共确定6次累积位移峰值,分别为0.5、0.9、1.5、2.1、2.7、3.3 m,揭示临泽断裂在更新世晚期以来可能经历至少6次震级为MS6.6~7.0的古地震事件,由此对比分析前人古地震探槽方法揭示的古地震事件的完整性。参考探槽确定的古地震事件年代结果,其最新一次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2.1~2.5 ka。基于以上分析,临泽断裂具有特征地震复发模式,其构造活动不断向断裂两侧和盆地内部挤压拓展。综合复发模式和离逝时间分析,临泽断裂最新一次地震事件的时间接近其复发周期,具有较高的强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泽断裂 高分辨率影像 断裂活动习性 古地震事件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关键因素对黄土地区拱式渡槽结构设计的研究
16
作者 董红科 权锋 +2 位作者 郭丽莉 朱天志 周炜波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358-363,共6页
为阐明几种关键因素对黄土地区拱式渡槽力学特征的影响,以石索渡槽为例,就合理拱轴线、拱脚位移、温度梯度、施工不平衡荷载和地震作用等几种关键因素对结构的影响做了分析。结果发现:拱脚位移不仅影响结构的力学特征,而且影响合理拱轴... 为阐明几种关键因素对黄土地区拱式渡槽力学特征的影响,以石索渡槽为例,就合理拱轴线、拱脚位移、温度梯度、施工不平衡荷载和地震作用等几种关键因素对结构的影响做了分析。结果发现:拱脚位移不仅影响结构的力学特征,而且影响合理拱轴线线型的确定。同时,温度梯度、施工不平衡荷载和地震作用也应成为黄土地区拱式渡槽结构设计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渡槽 设计 关键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运营者视角的海外港口群集装箱枢纽港选址模型
17
作者 孙祎峥 封学军 +2 位作者 陈汨梨 张艳 雷智鹢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针对基于港口评价和基于运筹优化两类选址方法的局限性,从中国运营者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同时考虑港口群物流网络总成本最低和枢纽港供给条件最优的海外港口群集装箱枢纽港选址模型,并采用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进行求解。以非... 针对基于港口评价和基于运筹优化两类选址方法的局限性,从中国运营者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同时考虑港口群物流网络总成本最低和枢纽港供给条件最优的海外港口群集装箱枢纽港选址模型,并采用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进行求解。以非洲西海岸港口群为案例,应用构建的选址模型对不同情境下的集装箱枢纽港选址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基于枢纽港加权选择概率得出了港口群内集装箱枢纽港建设的优先级顺序。案例模拟结果表明:该选址模型能够综合两类选址方法的优点,且可以基于NSGA-Ⅱ算法实现高效求解,所得选址结果更符合中国运营者的利益;基于中国运营者视角,在非洲西海岸港口群中,以丹吉尔港和德班港为首的部分港口具有枢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装箱枢纽港 港口群 选址方法 中国运营者视角 NSGA-Ⅱ算法 非洲西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厚覆盖层坝基防渗墙随机损伤渗流特性研究
18
作者 王卫 甘磊 +1 位作者 陆希 沈振中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8-152,147,共6页
深厚覆盖层坝基防渗墙易产生结构损伤,墙体的损伤位置、损伤大小及整体损伤率等具有较强随机特性。对此,根据某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工程,开展墙体随机损伤条件下渗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损伤率下,防渗墙上部损伤对坝基渗流稳定影... 深厚覆盖层坝基防渗墙易产生结构损伤,墙体的损伤位置、损伤大小及整体损伤率等具有较强随机特性。对此,根据某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工程,开展墙体随机损伤条件下渗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损伤率下,防渗墙上部损伤对坝基渗流稳定影响最大、均匀损伤次之、下部损伤影响最小。随着墙体损伤率增大,上部损伤对心墙和坝基覆盖层的影响逐渐减弱,下部损伤影响效果逐渐增强;防渗墙损伤率达8%时,三种损伤位置分布下坝基层③-2、层③-1渗透坡降、工程渗流量分别增大了3.3%~16.8%、35.7%~41.1%、17.7%~39.6%。坝基覆盖层渗透坡降和工程渗流量与墙体损伤率间呈对数关系。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深厚覆盖层坝基防渗墙施工设计和运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防渗墙 深厚覆盖层 随机损伤 渗透坡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丹江流域(商州区段)河川径流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李培月 李清艺 +2 位作者 刘伟超 田艳 寇晓梅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1-288,310,共9页
丹江流域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其径流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变化是直接影响流域水文水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流域河川径流的影响,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建立了SWAT(soil and water asses... 丹江流域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其径流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变化是直接影响流域水文水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流域河川径流的影响,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建立了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设置了11种气候变化情景,并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3个水文站点对模型校准验证,所得到的模型模拟效果较好;气温不变时,分别增加和减少10%、15%的降水量,河川径流量分别增加3.145、4.799 m^(3)/s和减少2.811、4.110 m^(3)/s,降水量增加使得河川径流量的增长幅度较大;降水量不变时,气温分别升高和降低0.5、1℃,河川径流量分别增加0.062、0.070 m^(3)/s和减少0.007、0.024 m^(3)/s,气温上升对河川径流量的增长幅度影响较小;在降水和气温同时变化时,河川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河川径流量对气温的敏感度远低于降水量,河川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河川径流 影响因素 SWAT模型 丹江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1,1)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西安市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趋势预测研究
20
作者 李培月 梁豪 +2 位作者 杨俊岩 田艳 寇晓梅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6-245,共10页
地下水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地下水动态的精准预测与评估关乎着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本研究根据西安市2010~2020年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西安市地下水位年际、年内动态变化特征,探究了影响地下水位... 地下水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地下水动态的精准预测与评估关乎着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本研究根据西安市2010~2020年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西安市地下水位年际、年内动态变化特征,探究了影响地下水位动态的主要因素,通过SPSS对影响地下水位动态的降水量和开采量两个主要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基于GM(1,1)灰度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地下水位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2010~2016年,地下水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16~2020年间,得益于地下水压采和供水设施的不断优化完善,地下水位呈回升趋势。(2)降水和人为开采均对西安市地下水位变动具有显著影响;地下水位埋深是决定受降水影响程度的关键因素,其中河漫滩地区最为敏感,阶地次之,黄土塬区较弱。地下水开采量与地下水位埋深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这凸显了其在调控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中的主导地位。(3)地下水位预测结果显示,随着地下水开采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研究区地下水整体处于波动上升趋势。本研究对西安市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及预测趋势进行了研究,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动态 主导因素 回归分析 灰色模型 BP神经网络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