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场喷射成型双掺硅粉和钢纤维湿喷混凝土弯曲韧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程伟峰 杨虹 +3 位作者 仝德华 张鹏 丁建彤 李海达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3-1081,共9页
针对强岩爆、高突涌水、高地应力硐室,采用弓形排状新型钢纤维、新型液态无碱速凝剂、大型湿喷台车+机械臂及钢纤维新型添加工艺系统开展了掺硅粉及钢纤维湿喷混凝土的现场弯曲韧性试验研究。这种能够真实反应湿喷混凝土现场附着硬化性... 针对强岩爆、高突涌水、高地应力硐室,采用弓形排状新型钢纤维、新型液态无碱速凝剂、大型湿喷台车+机械臂及钢纤维新型添加工艺系统开展了掺硅粉及钢纤维湿喷混凝土的现场弯曲韧性试验研究。这种能够真实反应湿喷混凝土现场附着硬化性能的大规模生产性试验研究在中国尚属首次。结果表明:随着硅粉和钢纤维的掺入,附着硬化后的湿喷混凝土初裂荷载和极限荷载提高,弯曲韧性指数、承载能力变化系数及残余强度因子明显改善,开裂后未发生脆性断裂,峰值荷载后的承载力下降缓慢,且作用效果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强,其中40 kg掺量下荷载-挠度曲线有二次硬化现象,材料去脆性化迹象明显,抑制围岩破坏和与围岩同步变形能力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粉 钢纤维 湿喷混凝土 现场弯曲韧性 喷射成型 大型湿喷台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电工程砂石加工系统废水处理设计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高升 李英 +1 位作者 张燕春 陈胜利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59-262,共4页
水电站建设约80%以上的生产废水来源于砂石加工系统冲洗,为使砂石加工系统废水处理在设计阶段更贴近实际运行,结合国内已实施的水电工程砂石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水处理实际,对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原则、设计规模确定、设计水质确定、选址及平... 水电站建设约80%以上的生产废水来源于砂石加工系统冲洗,为使砂石加工系统废水处理在设计阶段更贴近实际运行,结合国内已实施的水电工程砂石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水处理实际,对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原则、设计规模确定、设计水质确定、选址及平面布置、工艺优缺点、不同规模及不同水质的工艺选择、各处理工艺的技术经济指标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今后砂石加工系统废水处理设计提供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工程 砂石加工系统 废水处理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平原河网水质改善精准化引水方案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开鑫 吴德安 +2 位作者 李玉明 陈祥舟 程弘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68,共5页
为探究引水工程对杭嘉湖平原河网城镇化地区的水质改善效果,以海宁市洛塘河圩区平原河网水系为例,针对平原河网水系流通性差与河流污染状况,通过MIKE11建立了洛塘河圩区河网水系的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提出并模拟不同引水方案,分析研究... 为探究引水工程对杭嘉湖平原河网城镇化地区的水质改善效果,以海宁市洛塘河圩区平原河网水系为例,针对平原河网水系流通性差与河流污染状况,通过MIKE11建立了洛塘河圩区河网水系的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提出并模拟不同引水方案,分析研究其影响机理,对不同方案的引水作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引水地点和增加引水量对圩区水质改善作用明显,但相同情况下对初始浓度高的月份改善作用较弱;采用引水启停调度方案,短时间高流量间歇性引水,可更经济科学地使河网水质达到设计目标标准。研究结果可为平原河网区域水系综合整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水质改善 数值模拟 引水工程 优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年南京都市圈区域绿地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许浩 李欢欣 刘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5-222,共8页
以2003-2017年时间段为例,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2003、2008、2013年和2017年4期区域绿地斑块,利用动态度、景观指数以及变化程度等方法,从规模与格局的角度对南京都市圈区域绿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区... 以2003-2017年时间段为例,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2003、2008、2013年和2017年4期区域绿地斑块,利用动态度、景观指数以及变化程度等方法,从规模与格局的角度对南京都市圈区域绿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区域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2003-2017年,区域绿地面积不断减少,由2003年的6 090.33 km^(2)减少至2017年的5 577.92 km^(2)。其中2008年前,区域绿地规模变化较大,动态度为-1.55%,2008年后规模减速放缓,动态度为-0.09%;2)研究期内,区域绿地面积减少率位于70%~100%区间的单元数呈递减趋势,粗放式的区域绿地开发得到控制,但区域绿地总体稳定性不断下降。区域绿地面积增长率主要位于0~30%,面积总体增幅较小,增长率≥100%的单元分布离散,并呈现由山体周边向山体内部、沿江沿河处转移的特征;3)区域绿地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不断增加,斑块大小中位数、连接度以及聚集度总体下降。区域绿地在斑块特征上呈现小型化、破碎化,在空间分布上趋于离散的特征;4)高程、第二产业占比、公路里程等因素是影响南京都市圈区域绿地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都市圈 区域绿地 变化程度 景观指数 Landsat遥感影像 LOGISTIC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灞河流域水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军 吴程 +2 位作者 李爽 王颖 龚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0-88,共9页
【目的】对灞河流域水环境状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为湖泊型城市河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水质类型主导性指标的分析提供参考。【方法】利用DHI MIKE21FM中的HD模块耦合Ecolab模块,选取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叶绿素a(Chl-a)、氨氮(N... 【目的】对灞河流域水环境状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为湖泊型城市河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水质类型主导性指标的分析提供参考。【方法】利用DHI MIKE21FM中的HD模块耦合Ecolab模块,选取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叶绿素a(Chl-a)、氨氮(NH_(3)-N)和总磷(TP)共5项指标作为水环境模型的状态变量,参考WQ模板中各指标的生化反应方程并对其修改后,以灞河流域下游城区段内灞河和浐河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适用于研究区的水环境模型,利用该水环境模型分析了基准年、丰水年、平水年与枯水年条件下灞河口水质特征,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计算了灞河流域的时均综合水质类型,并对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评估了灞河流域时均综合水质类型的主导性指标。【结果】灞河口水质超标因子主要为NH_(3)-N和COD,丰水年与平水年超标时间较基准年有所增加。浐河和灞河交汇前,灞河时均综合水质类型为Ⅱ类,浐河时均综合水质类型为Ⅳ类。浐河和灞河交汇后,灞河时均综合水质类型下降至Ⅳ类。研究区水质类型主导性指标为COD和NH_(3)-N。【结论】灞河流域时均综合水质类型在不同水文条件下基本都处于Ⅳ类。所构建的水环境模型在湖泊型城市河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水质类型主导性指标分析中具有较好的精度和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灞河流域 水环境模拟 水质评价 数值模拟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下南京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伟 王涵玉 +2 位作者 李欢欣 赵一嘉 许浩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的主体形态之一。区域生态用地对维护都市圈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多尺度景观格局分析有利于把握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和规律。本...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的主体形态之一。区域生态用地对维护都市圈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多尺度景观格局分析有利于把握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和规律。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基于2000—2020年Landsat影像数据,综合使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都市圈、城市、区县3个尺度下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结果显示:(1)近20年间南京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总体规模呈“急剧下降”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变化具有明显的转入和转出双向特征;水域和草地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林地景观优势度提升。(2)城市尺度下各城市区域生态用地规模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与都市圈基本一致,但在景观格局变化上具有差异,其中宣城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逐渐优化,而淮安、马鞍山、芜湖则破碎化程度增加。(3)区县尺度下约半数以上区县的区域生态用地的规模下降且景观破碎化增大,其中盱眙县、郎溪县和广德市加剧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多尺度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全面了解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格局演变特征,还有利于制定满足不同空间层次且兼顾差异性的生态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用地 多尺度分析 景观格局 动态演变 南京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DOM组分变化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万鹏亮 刘玉玲 +3 位作者 朱妮平 窦川川 赵鹏鹤 王行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5-772,共8页
为探究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组分的变化,采用LC-OCD检测技术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DOM的组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污水在A^(2)O工艺处理过程中,Biopolymers、LMW Acids与LMW Neutrals... 为探究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组分的变化,采用LC-OCD检测技术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DOM的组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污水在A^(2)O工艺处理过程中,Biopolymers、LMW Acids与LMW Neutrals在厌氧池和缺氧池被大量利用,其中Biopolymers与LMW Acids在缺氧池基本消耗完全,LMW Neutrals削减率达到85%.大分子量物质与小分子量物质沿程大量削减,中分子量物质削减率较低.其中LMW Neutrals、Humic Subst与Building Blocks是出水中COD的主要贡献者.三维荧光数据通过PARAFAC与FRI进行分析,其中PARAFAC法解析出3个组分,包括1个类蛋白质组分与2个类腐殖酸组分,PARAFAC确定的C2组分与FRI划分的区域Ⅰ、区域Ⅱ代表的类蛋白质等物质与区域Ⅲ代表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在厌氧池与缺氧池被大量利用.好氧池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导致C2组分与区域Ⅲ代表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在好氧池出水中有少量增加.此外,区域Ⅰ、区域Ⅱ、区域Ⅲ的标准积分体积在二沉池出水中增加,表明这3个区域代表的物质的增加导致了二沉池出水COD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ARAFAC分析出的C2、C3组分与FRI确定的区域Ⅰ、区域Ⅱ、区域Ⅳ、区域Ⅴ积分标准体积及总积分标准体积与COD、DOC呈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LC-OCD 平行因子分析 荧光区域积分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三维实景模型与BIM模型融合的室内外一体化场景构建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莹 李泽邦 +1 位作者 杨彦梅 谢飞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9-53,共5页
倾斜三维实景模型以其高空间精度、高分辨率、真纹理的优势在各行各业尤其是数字城市的建设中应用广泛;BIM技术包含丰富的建筑信息,是建筑管理功能的集大成者。本文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采用飞马D2000无人机获取测区影像并构建三维实... 倾斜三维实景模型以其高空间精度、高分辨率、真纹理的优势在各行各业尤其是数字城市的建设中应用广泛;BIM技术包含丰富的建筑信息,是建筑管理功能的集大成者。本文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采用飞马D2000无人机获取测区影像并构建三维实景模型,采用飞马SLAM100手持激光扫描仪获取目标建筑的室内点云数据,并结合BIM技术构建室内BIM模型,选用易智瑞GeoScene Pro平台,实现模型的融合及室内外一体化场景的创建、模型属性查询及管理分析应用,以期为实景三维建设的相关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实景模型 SLAM点云 BIM 室内外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