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高压变电站厂界环境对噪声衰减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倪园 王延召 +2 位作者 周兵 胡静竹 张建功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9-125,134,共8页
准确分析厂界地形环境对噪声传播衰减的影响,不仅可以为变电站选址和站内优化布局提供指导,也可为投运变电站噪声治理提供依据。文中采用声级计对变电站主设备及厂界周围噪声进行现场测试,分析了主变压器、并联电抗器的噪声特性,及厂界... 准确分析厂界地形环境对噪声传播衰减的影响,不仅可以为变电站选址和站内优化布局提供指导,也可为投运变电站噪声治理提供依据。文中采用声级计对变电站主设备及厂界周围噪声进行现场测试,分析了主变压器、并联电抗器的噪声特性,及厂界周围噪声分布情况,明确了厂界噪声主要来源于站内主设备。以特高压浙北站站内布局情况为例,采用SoundPLAN软件模拟计算了厂界外7种地形条件下噪声衰减规律,最终提出低洼地势和突起山丘地势对噪声传播过程中的阻隔效果最为明显。文中结论可为新建变电站选址和在运变电站地形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 变电站 厂界 噪声衰减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GIS局部放电柔性内置阿基米德螺旋天线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国治 张硕 +3 位作者 张晓星 陈康 韩景琦 刘健犇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4,40,共11页
针对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内置式特高频(UHF)传感器空间利用率低、尺寸较大并且可能破坏GIS内部电场分布的问题,文中设计了一种新型柔性内置阿基米德螺旋天线。利用振幅随幅角线性增加的正弦波加载方式对天线本体进行小型化处理,使天... 针对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内置式特高频(UHF)传感器空间利用率低、尺寸较大并且可能破坏GIS内部电场分布的问题,文中设计了一种新型柔性内置阿基米德螺旋天线。利用振幅随幅角线性增加的正弦波加载方式对天线本体进行小型化处理,使天线径向尺寸缩小57.8%,并对背馈巴伦进行曲折小型化,使巴伦长度减小56.4%。设计的柔性天线本体直径146 mm,厚度0.27 mm。有限元仿真和实物测试结果显示,柔性天线在弯曲半径为0、250、350 mm时,在720 MHz~3 GHz频段内驻波比VSWR≤5;在1.02~3 GHz频段内VSWR≤2;在工作频段内具有良好的全向辐射特性。搭建局部放电试验平台对天线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文中设计的柔性天线在弯曲形变前后均可检测到放电量20 pC以下的PD辐射电磁波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局部放电 柔性天线 小型化 曲折化巴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谐波的电动汽车充电策略及对配电网电缆载流能力和热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蒙绍新 钱科军 +3 位作者 王航 袁婧 周灏 史筱川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9-1280,共12页
为避免电动汽车充电引起配网电缆过载,合理确定配电网电缆载流量,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两种充电功率模式在高峰和避峰充电时对配电网电缆温度和热寿命的影响。该模型考虑了电动汽车充电的时间特性和谐波特性,以渗透率和谐波含量为参... 为避免电动汽车充电引起配网电缆过载,合理确定配电网电缆载流量,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两种充电功率模式在高峰和避峰充电时对配电网电缆温度和热寿命的影响。该模型考虑了电动汽车充电的时间特性和谐波特性,以渗透率和谐波含量为参数构建了电动汽车充电功率和配电网电缆电流的数学方程,基于IEC 60287定量分析了谐波电流含量对电缆交流电阻、钢带屏蔽层磁滞和涡流损耗导致的电缆温升影响,最后基于Arrhenius模型建立了电缆温度和热寿命间的数学关系。该模型选取一典型城市配电网,针对高峰和避峰时间段各采用高功率和低功率共4种充电模式进行了仿真分析,设置居民负荷电流峰值为70%电缆额定电流,结果表明,在30%渗透率下,电动汽车充电行为提升了配网电缆温度26.19℃,若不计谐波影响,温升为20.89℃,电动汽车谐波对电动汽车充电行为引起的配电网电缆温升的贡献为20.17%;夏季高峰高功率模式在30%渗透率下会引起配网电缆过载;低功率避峰充电策略下配电网电缆温度最低,电缆寿命损失最小,用户充电费用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充电策略 充电模式 谐波 电缆温度 电缆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模理论的输电线路铁塔无源干扰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力 唐嘉晖 +3 位作者 唐波 张建功 赵志斌 陈新宇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98-2606,共9页
输电线路铁塔作为大型金属导体会对邻近的无线电台站产生干扰现象,其主要是由输电线路铁塔受无线电激励在金属表面产生感应电流,进而形成电磁散射场引起。为了抑制输电线路铁塔的无源干扰影响,提出使用特征模理论对输电线路铁塔进行分... 输电线路铁塔作为大型金属导体会对邻近的无线电台站产生干扰现象,其主要是由输电线路铁塔受无线电激励在金属表面产生感应电流,进而形成电磁散射场引起。为了抑制输电线路铁塔的无源干扰影响,提出使用特征模理论对输电线路铁塔进行分析。首先根据特征模理论计算,得到若干个特征模式。然后依据特征模式的模式显著性提出对特征模式的模式选择方法,采用矩量法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最后通过特征模式电流密度的分布情况,对鼓型塔的全横臂细节锥形模型横担半径、横担长度、塔身半径等本体结构特征与无源干扰之间的关联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鼓型塔的结构特征中对无源干扰影响最大的是塔基座、中间塔杆和低处横担,调整结构前后使得观测点处无源干扰大小减小了17%,抑制了输电铁塔的无源干扰能力。论文为输电线路的主动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模理论 模式选择 模式电流 无源干扰 结构特征 输电线路铁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00 m高海拔地区特高压变电站导线电晕特性与选型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刘鹏 张军 +3 位作者 谢梁 李瑶琴 刘闯 彭宗仁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919-2928,共10页
1000 kV变电站中导线连接方式多样,其表面电场分布由于邻近效应而极不均匀,导线表面易发生电晕放电,尤其在高海拔地区,导线起晕电压将降低。为了防治导线表面电晕,优化变电站电磁环境,必须选择合理的导线型式。提出了一种数值计算和有... 1000 kV变电站中导线连接方式多样,其表面电场分布由于邻近效应而极不均匀,导线表面易发生电晕放电,尤其在高海拔地区,导线起晕电压将降低。为了防治导线表面电晕,优化变电站电磁环境,必须选择合理的导线型式。提出了一种数值计算和有限元仿真为主、电晕模拟试验为辅的变电导线选型方法,研究提出了导线表面场强控制值,计算获得了采用不同选型方案时导线表面工作场强与临界场强之比Em/Ec、可听噪声L50值与电场分布,给出了4000 m海拔特高压变电站导线选型方案并通过了电晕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导线表面场强控制值推荐取值为1.84 kV/mm;若4000 m海拔特高压变电站仍采用常规4分裂导线,则其站内Em/Ec和可听噪声L50值将分别增大50.0%和23.7%,导线表面电晕严重。采用该推荐选型方案时,站内Em/Ec和可听噪声L50值分别为0.79和60.29 dB,导线表面最大场强为1.67 kV/mm,导线高海拔电晕熄灭电压为770 kV,满足4000 m高海拔特高压变电站导线防晕要求。该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为我国后续高海拔地区特高压变电站的导线选型和绿色环保电网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 4000 m高海拔 变电站 导线选型 电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缺陷油浸纸套管绝缘劣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许佐明 胡伟 +3 位作者 罗晓庆 尹朋博 谢雄杰 万保权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120,共9页
油浸纸电容式套管是目前电力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套管,发生的故障也相对较多。为研究油浸纸套管缺陷发展过程及绝缘劣化规律,采用多只72.5 kV油浸纸套管分别模拟进水受潮、极板边缘尖端、极板偏差及油中气泡等典型缺陷,在60℃油温下同... 油浸纸电容式套管是目前电力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套管,发生的故障也相对较多。为研究油浸纸套管缺陷发展过程及绝缘劣化规律,采用多只72.5 kV油浸纸套管分别模拟进水受潮、极板边缘尖端、极板偏差及油中气泡等典型缺陷,在60℃油温下同时对缺陷套管施加42 kV电压和630 A电流进行长时电热联合试验,测量并分析套管绝缘电阻,tanδ、电容量、局部放电特征、频域介电谱曲线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tanδ及电容量对套管绝缘受潮缺陷较为敏感,通过tanδ-f曲线及C-f曲线可分析套管内部水分热扩散过程;通过局部放电测试能有效发现套管油中气泡、极板偏差和极板边缘尖端缺陷,3种缺陷的主要区别在于局部放电t-f图谱中的脉冲放电等效频率范围不同;长时电热联合作用下,油中气泡缺陷套管最早出现绝缘劣化,总体劣化速率相对平缓。极板尖端缺陷套管前期劣化速度慢,但累积效应明显,tanδ及电容量在稳定一段时间后呈阶跃式增长。极板偏差缺陷套管出现绝缘劣化的时间最晚,出现劣化后的趋势与极板边缘尖端缺陷套管类似。研究结果可为套管故障分析及绝缘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浸纸套管 缺陷模拟 长时电热联合试验 介质损耗因数 局部放电 绝缘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胞声子晶体板的轻量化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兆枫 陈传敏 +1 位作者 乔钏熙 倪园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9,共7页
由于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板具有优秀的低频声学特性,相关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但多为实验室环境下的研究,对其工程应用方面的轻量化研究存在不足。因此,本文以变电站低频噪声为应用背景,提出一种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板轻量化设计方法。基于... 由于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板具有优秀的低频声学特性,相关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但多为实验室环境下的研究,对其工程应用方面的轻量化研究存在不足。因此,本文以变电站低频噪声为应用背景,提出一种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板轻量化设计方法。基于此方法,设计出一种针对变电站噪声频谱特性的轻量化超胞声子晶体板。研究发现,此声子晶体板在50 Hz和100 Hz同时具有明显的声传输损失峰,隔声量分别为67 dB和48 dB,并通过振型位移及声压级复合声强流线图对其隔声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本研究对今后声子晶体板的工程应用和变电站噪声控制都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噪材料 声子晶体板 超胞 轻量化 变电站噪声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聚丙烯电缆料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17
8
作者 欧阳本红 赵鹏 +4 位作者 黄凯文 王格 饶文彬 赵健康 何逸帆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7-919,共13页
交联聚乙烯(cross linked polyethylene, XLPE)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电力电缆绝缘材料,但由于其是热固性塑料,退役后难以回收利用,只能焚烧或掩埋,会造成不容忽视的环保问题,因此开发热塑性聚丙烯绝缘电力电缆显得尤为重要。为促进聚丙烯电... 交联聚乙烯(cross linked polyethylene, XLPE)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电力电缆绝缘材料,但由于其是热固性塑料,退役后难以回收利用,只能焚烧或掩埋,会造成不容忽视的环保问题,因此开发热塑性聚丙烯绝缘电力电缆显得尤为重要。为促进聚丙烯电缆料的开发,需要对聚丙烯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系统评述。该文总结了近几年聚丙烯电缆料的研究热点,包括聚丙烯电缆料结构与性能的关联、机械共混和直接合成的性能提升对比,分析认为,以聚丙烯为基体的环保型电缆料展现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实现工业化应用仍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化工合成是聚丙烯电缆料开发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需要采用复配技术进行补充。最后,从工程实际角度总结了热塑性聚丙烯电缆料还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和方向:加工成型、匹配性和稳定性问题。在未来的应用过程中还应注重材料老化评估研究,提升新型电力电缆应用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电气性能 机械性能 加工性能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协作机械臂的10 kV配网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研究及绝缘设计 被引量:13
9
作者 余光凯 刘庭 +2 位作者 刘凯 肖宾 徐善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936-3945,共10页
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辅助或代替人工开展带电作业是未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基于6轴协作臂和绝缘斗臂车架构的10 kV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该文采用惯用法进行绝缘配合,确定了机器人带电作业的绝缘耐受水平;开展了机器人作业典型空气... 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辅助或代替人工开展带电作业是未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基于6轴协作臂和绝缘斗臂车架构的10 kV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该文采用惯用法进行绝缘配合,确定了机器人带电作业的绝缘耐受水平;开展了机器人作业典型空气间隙的击穿特性及绝缘防护材料的层向及沿面绝缘性能试验研究,提出了10 kV系统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安全设计要求及绝缘结构。试验得到:机器人主绝缘操作冲击电压耐受水平不应低于相对地45.1 kV(峰值)、相间66.4 kV(峰值),辅助绝缘的工频电压耐受水平不应低于15.2 kV(有效值),最小电气距离为相对地8.8 cm、相间13.0 cm,以某款自主接引流线作业机器人为例,推荐的最小安全距离不小于0.2 m。采用“体–臂–腕”三重绝缘防护方案,机械臂绝缘厚度不宜小于1 mm,关节转动部分的重合距离不宜小于3 cm,设计了适用于6轴协作臂关节灵活移动的双层绝缘和槽式叠接结构。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绝缘护层和绝缘连接件满足10 kV系统带电作业的绝缘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 kV配电网 带电作业机器人 协作机械臂 绝缘配合 安全距离 防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用大容量优比特性电容器内熔丝最小熔断能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国江 马跃 +3 位作者 林浩 姜胜宝 黄想 朱庆东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49,59,共9页
本项目针对大容量优比特性电容器单元内熔丝保护技术,在分析内熔丝熔断电爆炸理论的基础上,以特高压交流工程用并联电容器单元BAM7.88-668-1W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内熔丝最小熔断能量实验测试电路,对电容器单元用3种不同直径内熔丝的熔断... 本项目针对大容量优比特性电容器单元内熔丝保护技术,在分析内熔丝熔断电爆炸理论的基础上,以特高压交流工程用并联电容器单元BAM7.88-668-1W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内熔丝最小熔断能量实验测试电路,对电容器单元用3种不同直径内熔丝的熔断特性进行了测试研究,通过记录熔丝熔断的典型波形,从能量转化、放电电流及熔断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内熔丝长度为145 mm时,直径0.40、0.45、0.50 mm的内熔丝最小熔断能量分别在95、(107~147)、(139~183) J之间,而φ0.40×145、φ0.45×145、φ0.50×1453种型号内熔丝最小熔断能量计算值分别为98.9、125.2、154.6 J。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符合较好,达到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电容器 内熔丝 最小熔断能量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MS电场传感器的1000 kV非接触验电器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宝升 陈利飞 +3 位作者 雷兴列 刘庭 刘凯 余光凯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1-175,共5页
为解决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验电难题,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电场传感器及非接触式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通过仿真计算确定了档中、塔头位置的验电区域及验电器报警阈值要求,结合试验对MEMS非接触式验电器报警阈值进行了校准,并在特高压线路开... 为解决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验电难题,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电场传感器及非接触式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通过仿真计算确定了档中、塔头位置的验电区域及验电器报警阈值要求,结合试验对MEMS非接触式验电器报警阈值进行了校准,并在特高压线路开展了非接触式验电器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当MEMS非接触式验电器报警阈值设定为25kV/m,档中位置时验电器置于距离导线10~15m的区域内、塔头位置时验电器朝导线方向伸出距离塔身、横担2m区域即可准确判断线路带电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电场传感器 非接触式验电器 报警阈值 验电区间 特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变电站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测量及计算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兵 王延召 +3 位作者 胡静竹 倪园 刘震寰 廖正海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9-294,共6页
为掌握特高压变电站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水平、评估工程设计及环评阶段噪声计算准确性,对实际运行的某特高压变电站厂界环境噪声及控制区边界噪声进行现场实测,并与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变电站噪声控制区边界噪声排放满足2类声环... 为掌握特高压变电站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水平、评估工程设计及环评阶段噪声计算准确性,对实际运行的某特高压变电站厂界环境噪声及控制区边界噪声进行现场实测,并与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变电站噪声控制区边界噪声排放满足2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排放限值要求,电抗器侧厂界夜间噪声高出2类标准值0.6 dB(A)~11.1 dB(A);商业软件计算所得厂界噪声理论值与实测值存在一定差值,评估电抗器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时,建议将计算值额外增加3 dB(A);变电站电抗器侧厂界噪声主要为100 Hz低频声,因声波干涉效应,衰减曲线为“波浪式”;变电站厂界外噪声实际衰减比理论计算更快,但站外100 m范围内存在计算值比实测值大的情形,建议将该范围内敏感建筑物的噪声计算值增加2 dB(A)后进行评估;选址在无噪声敏感建筑物区域的变电站,设置噪声控制区是可行的。研究成果可为特高压变电站噪声计算、评价及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变电站 噪声 声波干涉 电抗器 变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50 kV/330 kV混压同塔四回输电线路“100 Hz”纯声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建功 赵学成 +3 位作者 路遥 干喆渊 刘华钢 徐吉来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8-115,共8页
为了获取750 kV/330 kV混压同塔四回输电线路产生的“100 Hz”纯声分布规律,文中基于美国EPRI提出的大雨条件下单位长度导线纯声激发量计算公式,建立了750 kV/330 kV混压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纯声传播模型,并与宽频带噪声A计权声级进行对比... 为了获取750 kV/330 kV混压同塔四回输电线路产生的“100 Hz”纯声分布规律,文中基于美国EPRI提出的大雨条件下单位长度导线纯声激发量计算公式,建立了750 kV/330 kV混压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纯声传播模型,并与宽频带噪声A计权声级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不同导线排列方式下、不同高度处以及考虑时间和空间的“100 Hz”纯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混压同塔架设方式下,“100 Hz”纯声驻波关于中心线不对称;随着到中心线的距离增加,纯声驻波振荡衰减,且相邻波峰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同一位置处,纯声驻波随时间呈现周期性变化;不同高度处,纯声驻波的变化趋势不同,且幅值相差较大;不同排列方式下,纯声的幅值、相邻波峰间的距离均不同,其单调下降点均出现在距中心线600 m以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压同塔 四回线路 纯声驻波 可听噪声 电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式电抗器匝间绝缘状态监测技术综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闻一鸣 杜怡君 +1 位作者 周军 邓禹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2,共8页
干式电抗器由于其参数稳定、损耗小的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干式电抗器的广泛应用,相关事故也随之频繁出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匝间故障。本文首先简要总结了干式电抗器匝间故障产生的原因和机理,随后从不同的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 干式电抗器由于其参数稳定、损耗小的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干式电抗器的广泛应用,相关事故也随之频繁出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匝间故障。本文首先简要总结了干式电抗器匝间故障产生的原因和机理,随后从不同的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干式电抗器匝间绝缘状态监测的研究现状,最后基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干式电抗器匝间绝缘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电抗器 匝间绝缘 绝缘故障 在线监测技术 离线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结构三元复合聚丙烯薄膜储能密度提升
15
作者 国江 许梦伊 +5 位作者 李辉 黄想 林浩 姜胜宝 陈尚 陈程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与纳米ZrO_(2)粒子共同构筑的三元复合聚丙烯薄膜作为外层,纯聚丙烯薄膜作为中间层,制备了不同纳米ZrO_(2)含量的多层结构三元复合聚丙烯薄膜,并对复合薄膜的理化性能和电气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纳米ZrO_... 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与纳米ZrO_(2)粒子共同构筑的三元复合聚丙烯薄膜作为外层,纯聚丙烯薄膜作为中间层,制备了不同纳米ZrO_(2)含量的多层结构三元复合聚丙烯薄膜,并对复合薄膜的理化性能和电气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纳米ZrO_(2)粒子在三元复合聚丙烯体系内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并且三元复合聚丙烯薄膜与纯聚丙烯薄膜之间的层间界面清晰。多层三元复合聚丙烯薄膜的结晶度相比单层纯聚丙烯薄膜显著提升。随着纳米ZrO_(2)含量的增加,多层三元复合聚丙烯薄膜的介电常数提高,而直流电气强度则先上升后下降,在纳米ZrO_(2)质量分数为1.0%时达到最大值(424.3 kV/mm),相应的储能密度也达到最大值(2.14 J/cm^(3)),相比于纯聚丙烯薄膜分别提高了10.6%和31.3%,并且介质损耗因数保持在与纯聚丙烯薄膜相同的10-3水平。三元复合聚丙烯和层间界面能够共同抑制异极性空间电荷的迁移,进而有助于改善介质内部电场分布,提高电气强度,同时降低由于电子迁移产生的介质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纳米电介质 多层结构 储能密度 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共聚调控晶态结构对聚丙烯电缆绝缘料电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杨凯 任颙若 +3 位作者 李建英 景政红 欧阳本红 赵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2-989,共8页
为了揭示乙烯共聚对聚丙烯电缆绝缘电气性能的影响机制,通过2阶段抗冲共聚工艺合成了3种不同乙烯-丙烯共聚物(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EPR)含量的抗冲共聚聚丙烯(impact polypropylene copolymer,IPC),研究了其晶型、球晶形貌、... 为了揭示乙烯共聚对聚丙烯电缆绝缘电气性能的影响机制,通过2阶段抗冲共聚工艺合成了3种不同乙烯-丙烯共聚物(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EPR)含量的抗冲共聚聚丙烯(impact polypropylene copolymer,IPC),研究了其晶型、球晶形貌、相态分布、陷阱分布特性,以及机械、电气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共聚法引入15%的EPR时,结晶度相较等规聚丙烯下降约6.8%,断裂伸长率显著提升,拉伸模量降低37.4%,电荷注入阈值场强与击穿强度分别提升17.7%和8.0%。引入30%的EPR时,结晶度相较等规聚丙烯下降可达30.6%,同时断裂伸长率及击穿强度均显著降低。乙烯共聚对宏观性能的影响被证明可能与EPR“附生”在球晶上的特殊结构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适当的乙烯共聚可实现聚丙烯电缆绝缘机械、电气性能的协同优化,研究结果可为聚丙烯绝缘综合性能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聚丙烯 电缆绝缘 晶态结构 机械性能 电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限流器与断路器协调的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故障隔离方法 被引量:62
17
作者 陈磊 何慧雯 +2 位作者 王磊 李国城 陈红坤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19-127,共9页
为妥善处理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故障隔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限流器和直流断路器协调的故障隔离方法。阐述了限流器和直流断路器的结构与建模思路,设计了两者的时序协调方案。考虑限流器动作和断路器分断各暂态阶段,建立了混合直流输电... 为妥善处理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故障隔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限流器和直流断路器协调的故障隔离方法。阐述了限流器和直流断路器的结构与建模思路,设计了两者的时序协调方案。考虑限流器动作和断路器分断各暂态阶段,建立了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故障等效电路,理论推导了系统峰值电流、耗散能量和故障清除时间的数学关系。利用PSCAD/EMTDC平台,搭建了320 kV混合直流输电仿真测试系统。仿真比较了不同限流电阻、主断路器延时及故障深度下系统的暂态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在抑制短路电流、加速故障隔离与降低断路器耗散能量等方面的积极效应,肯定了其应用于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直流输电 限流器 直流断路器 故障隔离 暂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铁塔基站天线对在线监测设备的电磁干扰及防护 被引量:13
18
作者 唐波 张楠 +2 位作者 齐道坤 刘兴发 陈彬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65-4375,共11页
共享铁塔将电力和通信设备集成一体,其新增的基站天线与铁塔上原有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设备近距离架设,不可避免地会对在线监测设备产生电磁干扰。根据现有在线监测设备的电磁兼容标准,分析了基站天线对在线监测设备的干扰机理,建议以射... 共享铁塔将电力和通信设备集成一体,其新增的基站天线与铁塔上原有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设备近距离架设,不可避免地会对在线监测设备产生电磁干扰。根据现有在线监测设备的电磁兼容标准,分析了基站天线对在线监测设备的干扰机理,建议以射频辐射抗扰度10V/m为抗干扰设计限值。结合天线原理,推导了基站天线场源的数学表征式,进而提出了多基站天线辐射下,电大尺寸金属散射体在空间任一点处散射场求解的数学模型。采用PO-MoM混合算法对提出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并通过电波暗室实验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学模型的全局最大相对偏差值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在2 600 MHz时为8.33%。以山东共享铁塔为算例,分析了铁塔塔头型式、天线功率、天线倾角3种工况下在线监测设备处电场强度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建议将天线与在线监测设备之间的防护间距定为4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铁塔 基站天线 在线监测设备 无源干扰 防护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式重力热管与换流变阀侧套管一体化技术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伟 许佐明 +3 位作者 尹朋博 谢梁 徐涛 罗晓庆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314-2321,共8页
为解决大负荷条件下换流变阀侧套管内部发热严重、局部过热的问题,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闭式重力热管与换流变阀侧套管一体化技术的传热能力、工质种类、充液率及倾斜角度等关键问题。理论分析表明:一体化技术的传热能力可完全满足... 为解决大负荷条件下换流变阀侧套管内部发热严重、局部过热的问题,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闭式重力热管与换流变阀侧套管一体化技术的传热能力、工质种类、充液率及倾斜角度等关键问题。理论分析表明:一体化技术的传热能力可完全满足套管的实际工作需求,套管内部所需传递热量小于传热极限值的7%。加热带模拟导管发热实验研究表明:载流导管内部填充的工质会强化其自身的热传递过程,当工质的工作温度与套管工作温度相匹配时,载流导管稳态温度分布均匀性最为优异;工质种类不同对应的最佳充液率存在较大区别,但都与无工质时载流导管的最高温度区所在位置直接相关;倾斜角度对导管温度分布均匀性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但基本满足套管的安装角度需求。导管载流发热实验研究表明:一体化技术显著提升了载流导管温度分布的均匀程度,峰值温度由108.1℃降低到84.6℃,最大温差由47℃降低到3.2℃。论文研究成果可指导超/特高压级换流变阀侧套管与闭式重力热管一体化结构设计,同时也为解决断路器等电力设备的局部过热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流变压器 套管 热管 一体化 散热 冷却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预压时间对直流叠加冲击电压下XLPE中电树枝引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贺晨 徐晓彬 +3 位作者 刘云鹏 蒙绍新 郭展鹏 张铭嘉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1-678,共8页
为探究直流预压时间对直流叠加冲击电压下电树枝引发特性的影响,在幅值为0、±10 kV预压时间为1、10、60、180min的直流偏置电压下分别叠加±50k V的雷电冲击电压。此外,利用双极性载流子输运模型对复合电压下针尖附近空间电荷... 为探究直流预压时间对直流叠加冲击电压下电树枝引发特性的影响,在幅值为0、±10 kV预压时间为1、10、60、180min的直流偏置电压下分别叠加±50k V的雷电冲击电压。此外,利用双极性载流子输运模型对复合电压下针尖附近空间电荷及电场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试验及仿真结果指出,随着直流电压作用时间的增加,复合电压下的电树枝引发长度逐渐增加,介质内部空间电荷浓度及分布范围有所增加,且复合电压下电树枝引发长度与空间电荷浓度、注入深度以及流注发展过程有关。复合电压作用下电树枝引发长度以及直流电压下空间电荷分布特性与所加电压的极性存在紧密联系,正极性冲击电压下电树枝引发长度明显大于负极性;当直流预压时间及幅值相同时,负极性直流预压下空间电荷浓度及分布范围均大于正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叠加冲击电压 电树枝引发特性 空间电荷仿真 极性效应 交联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