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模混合交织调制的电力通信专网研究
1
作者 张俊 徐翔 +1 位作者 芮文君 胡卫生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3,共10页
电力系统通信网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专网中主要采用光纤传输系统,尽管该系统能提供较大的传输带宽,但仍存在信噪比提升的瓶颈。基于此,提出一种数字模拟混合交织调制的传输方案,在发射端,将原始波形拆... 电力系统通信网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专网中主要采用光纤传输系统,尽管该系统能提供较大的传输带宽,但仍存在信噪比提升的瓶颈。基于此,提出一种数字模拟混合交织调制的传输方案,在发射端,将原始波形拆分成离散的数字部分和连续的模拟部分,并进行复用传输。在接收端,通过取整运算移除数字部分的链路噪声,同时利用模拟部分的线性组合提升频谱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同相和正交分量的时域交织降低峰均功率比,从而在峰值功率受限的条件下提升有效信噪比。在直接检测系统实验中,经过1 km标准单模光纤直接检测传输后,68 GBd数字模拟混合交织调制信号的恢复信噪比能够达到33.0 dB,可支持17 GHz带宽的1 024进制正交幅度调制(1 024-ary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1 024-QAM)信号接入,实现170 Gbit/s的比特率,以及1 Tbit/s的通用公共射频接口等效速率。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调制方案相比,所提出的交织型数字模拟混合方案具有信噪比增益,为低成本、大带宽、高保真的电力专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通信 交织型数字模拟混合调制 直接检测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电力通信的Delta-sigma调制高可靠传输研究
2
作者 张俊 芮文君 吕娜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电力通信专网用于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营和管理,其重要特点是高度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当前电力通信专网的典型中继距离为40 km,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可靠性,可以增加单光口传输距离和减少光放大器数量,从而减少潜在故障点。【方法】... 【目的】电力通信专网用于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营和管理,其重要特点是高度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当前电力通信专网的典型中继距离为40 km,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可靠性,可以增加单光口传输距离和减少光放大器数量,从而减少潜在故障点。【方法】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Delta-sigma调制的高保真度数字传输方法,在发射端利用过采样、噪声整形和两电平量化等方法,将原始高阶调制信号转化成正交相移键控(QPSK)的光域波形,以大幅提升传输过程中对链路噪声和非线性的抵抗能力。在接收端通过符号判决移除链路噪声,再利用低通滤波器消除整形后的带外量化噪声,最终实现原始信号的低复杂度解调。【结果】在验证性离线实验中,经过160 km标准单模光纤的无中继传输和相干检测后,50 GBaud偏振复用QPSK光域波形可以实现无误码传输。解调后的原始高阶调制信号在9倍过采样下,恢复信噪比(SNR)可以达到33.0 dB,达到32.0 dB的SNR门限,能够支持1024进制正交幅度调制(1024-QAM)信号的高保真传输,单波长比特率为111 Gbit/s。【结论】实验结果表明,Delta-sigma调制方案能够以带宽展宽获取SNR提升,从而有效拓展传输跨距和传输性能,为下一代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电力专网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通信 Delta-sigma调制 相干检测 无中继传输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友好性评估方法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绪利 潘东 +2 位作者 施天成 史大军 谢胤喆 《电网与清洁能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2,共11页
随着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逐渐成为电网内不可忽视的一种新业态,但项目的无序接入,会引起电网运行问题。从交互方式、系统接入、内部配置、规划进度共4个维度优选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逼近理想点... 随着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逐渐成为电网内不可忽视的一种新业态,但项目的无序接入,会引起电网运行问题。从交互方式、系统接入、内部配置、规划进度共4个维度优选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逼近理想点法构建了一套源网荷储项目对电网友好性的评估方法,该方法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探索。通过该方法对某省级电网源网荷储申报项目进行排序,其结果与该省源网荷储申报项目的优选结果一致,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友好性评估 源网荷储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逼近理想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投影寻踪模型的电力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小双 冷亚军 吴坚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7,共12页
电力生产活动所释放的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较高。因此,电力行业成为推动“碳减排”目标达成的关键责任主体。借助量化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国家电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不仅可以清晰地描绘出各国在电力领域的发展脉络,而且有助于更... 电力生产活动所释放的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较高。因此,电力行业成为推动“碳减排”目标达成的关键责任主体。借助量化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国家电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不仅可以清晰地描绘出各国在电力领域的发展脉络,而且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电力发展上的差距。该文对国家电力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电力发展水平评价方法。首先,提出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其次,建立2种投影寻踪模型,利用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优化构建2种投影寻踪模型,得到投影向量的最优Pareto解集;再次,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得到最优权重折中解,将最优权重代入前景理论模型,得到各个国家电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分值,并基于此评分,对各国电力发展水平优劣进行客观排序,最后,利用实际的国家电力发展水平数据集对该文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对国家电力发展水平的有效排序,其评价准确性优于现有的电力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发展水平 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投影寻踪模型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污特征场感知的电站锅炉智能吹灰系统设计与应用
5
作者 刘道庆 李鹤 +6 位作者 陈昊 姜磊 王先权 陈解决 安呈帅 王林 顾玉顺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47,共8页
为解决大比例掺烧经济煤种带来的锅炉受热面严重积灰结渣问题,基于灰污层与烟气流场参数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截面灰污特征场的概念,并据此开发了包含特征场检测生成与基准场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锅炉智能吹灰控制系统。通过比较基准... 为解决大比例掺烧经济煤种带来的锅炉受热面严重积灰结渣问题,基于灰污层与烟气流场参数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截面灰污特征场的概念,并据此开发了包含特征场检测生成与基准场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锅炉智能吹灰控制系统。通过比较基准特征场与当前特征场落差值与集中度差异,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合理吹灰时机,实现了智能感知、按需吹灰。新系统解决了现有的模型计算法测点缺乏、精度不高的问题,克服了炉内观测法仪器设备造价高的劣势,以就地全截面数据采集器配合灰污特征场智能预测模型,实现了低成本、高精度的积灰结渣检测,有效解决了过吹与欠吹问题。电厂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新系统投用3个月后,日均吹灰频次降低19.6%,月度吹灰蒸汽消耗量减少229.0 t,节煤节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8.4万元/a;另外,系统还带来避免突然掉焦引起机组非停、延长受热面使用寿命、避免吹灰不及时导致锅炉效率下降等多项间接收益。相关控制优化经验可供后续同类机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锅炉 智能吹灰 流场感知 不均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加筋土高边坡工程性能现场试验研究
6
作者 彭旺 王茂忠 +1 位作者 贾斌 董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57-664,共8页
高海拔地区建设的加筋土边坡可能面临冻融、材料老化、地震等作用的影响从而产生结构损坏,因此往往需对高海拔地区加筋土边坡进行施工及服役期的现场监测,为工程安全稳定提供保障。依托西藏昌都某输电换流站新建40 m高土工格栅加筋土边... 高海拔地区建设的加筋土边坡可能面临冻融、材料老化、地震等作用的影响从而产生结构损坏,因此往往需对高海拔地区加筋土边坡进行施工及服役期的现场监测,为工程安全稳定提供保障。依托西藏昌都某输电换流站新建40 m高土工格栅加筋土边坡进行现场试验,对高海拔地区建设的加筋土高边坡内外温度、坡面变形、坡顶沉降、竖向土压力和土工格栅应变分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海拔地区加筋土高边坡的工程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加筋土边坡内部温度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坡面边界周围区域为温度变化敏感区。边坡坡面侧向位移在施工期急剧增长,而后逐渐稳定,最大侧向位移出现在最下级边坡坡面,累计位移约为坡高的1.11%。坡面沉降在工后逐渐稳定,工后六个月坡面沉降最大增量约50 mm;由于上部变电站施工及机械荷载的增加,坡顶沉降仍逐渐增大。边坡内部竖向土压力沿边坡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沿筋材铺设方向先增大后减小。各层土工格栅应变沿着筋材铺设方向递减,随边坡高度的增大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格栅 加筋土边坡 高海拔地区 现场试验 工程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距多节点电力通信ASON的容错及增强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周 叶彬 +4 位作者 范波 田月华 李宗桓 荣秀婷 陈煜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8,共4页
针对某地区环状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架构,研究了单点和多点链路故障对网络业务的影响,提出增加网络跳线的方式来提升网络容错性,设计了不同ASON场景下的仿真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 自动交换光网络 电力通信网 网络故障 业务保护 网络跳线 蒙特卡洛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供需平衡特征和保供策略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灏恩 姜雨萌 +4 位作者 宋天立 刘子秋 夏凯 陈竹 施娆 《电网与清洁能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2-78,共7页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加速清洁转型,受行业减碳、新能源占比提升、极端气候等新因素影响下,电力供需平衡将呈现新特征,保供难度逐步加大,传统平衡体系难以满足新的规划要求。为此,结合充分挖掘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电力的影响,挖掘了...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加速清洁转型,受行业减碳、新能源占比提升、极端气候等新因素影响下,电力供需平衡将呈现新特征,保供难度逐步加大,传统平衡体系难以满足新的规划要求。为此,结合充分挖掘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电力的影响,挖掘了新型电力保供面临的减碳、新约束,提出了一套电源发展分析双碳目标对于能源电力的影响,挖掘双碳和电力需求的关联性,提出碳中和目标下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思路,构建了一套适应于双碳目标下的电力电量预测方法体系;以华东区域作为典型案例,研究了华东区域碳达峰至碳中和过程中的电力需求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分析思路和方案体系科学可行,预测结论合理,具有良好前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电力供需 多时间尺度 保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线路工程不同类型塔基边坡径流产沙特征
9
作者 王静怡 吴霜 +3 位作者 翟晓萌 程曦 吴智洋 李小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6,共8页
[目的]探究输电线路工程塔基边坡水土流失特征,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输电线路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模拟降雨试验,分析输电线路工程各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及不同类型塔基边坡径流的产... [目的]探究输电线路工程塔基边坡水土流失特征,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输电线路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模拟降雨试验,分析输电线路工程各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及不同类型塔基边坡径流的产沙特征。[结果](1)输电线路工程各侵蚀单元水土流失量占项目总水土流失量的大小依次为塔基区>施工便道>牵张场区>跨越施工场地。塔基区水土流失量占项目总水土流失量的60%以上;(2)与原地面相比,修建塔基边坡增加了地表产流,各类型塔基边坡径流率是原地面的1.8~8.7倍。与偏土质塔基边坡相比,偏石质塔基边坡径流率下降4%~35%,植草的塔基边坡减少20%~48%的径流率;(3)与原地面相比,修建塔基边坡下垫面的径流含沙量增大了0.5~345倍,偏土质塔基边坡增加最大。偏石质比偏土质塔基边坡减少39%~92%径流含沙量,植草可减少83%~98%的含沙量。[结论]输电线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塔基区是水土流失最大的侵蚀单元,种植草被可以显著减少塔基边坡产沙量,塔基边坡修建后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 径流率 水土流失 塔基边坡 输电线路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输变电工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特征研究——以渝鄂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为例
10
作者 芦杰丰 庞吉林 赵庆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11期80-84,共5页
输变电工程作为点线复合工程代表,开展其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特征研究可为相关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指导。以渝鄂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为例,通过长期连续观测影响土壤侵蚀的降水、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特征量、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完成情况等... 输变电工程作为点线复合工程代表,开展其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特征研究可为相关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指导。以渝鄂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为例,通过长期连续观测影响土壤侵蚀的降水、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特征量、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完成情况等因素,阐释输变电工程土壤侵蚀规律。结果表明:①降水、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特征量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完成情况均是影响工程土壤流失量的重要因素,其中雨季(4—9月)降水量占项目区年总降水量的72.69%,且换流站产生的土壤流失量占工程总土壤流失量的93.25%,是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对象;②落实批复方案设计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是减少工程建设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途径,土壤流失量相较于方案预测减少96.42%;③建议后续输变电工程措施设计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及相关规范,合理配置植物措施,并确保在满足水土流失治理要求的基础上将植物措施有效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输变电工程 降水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坡面形式加筋土边坡抗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11
作者 孟亚 徐超 +3 位作者 杨阳 马林 韦小当 贾斌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202,共8页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边坡在我国西藏高海拔强震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正逐渐增加,不同坡面形式在加筋土边坡遭遇地震时发挥的保障效果各异,但以往针对不同坡面形式加筋土边坡抗震性能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通过开展土工袋和格宾笼护坡...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边坡在我国西藏高海拔强震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正逐渐增加,不同坡面形式在加筋土边坡遭遇地震时发挥的保障效果各异,但以往针对不同坡面形式加筋土边坡抗震性能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通过开展土工袋和格宾笼护坡的加筋土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不同地震峰值加速度作用下坡面形式对土工格栅加筋土边坡动力响应特征的影响,重点关注地震作用下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坡面位移、坡顶沉降以及筋材轴力等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加筋土边坡各处加速度放大系数均随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坡面形式对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影响很小;整体上坡面峰值位移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除边坡顶部外,格宾笼组峰值位移小于土工袋组,且震后坡面位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坡顶沉降随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增大逐渐增大,格宾笼组的坡顶沉降大于土工袋组;土工袋组筋材轴力整体上大于格宾笼组,地震作用下顶部筋材轴力增量最大;在1.0g地震峰值加速度下,采用土工袋及格宾笼护坡的土工格栅加筋土边坡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格栅 加筋土边坡 坡面形式 振动台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耦合组合式PEM电解槽制氢技术
12
作者 王露 徐智良 +3 位作者 金浩 任宇宸 陈晓玮 齐琪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5,共7页
目的 旨在建立光伏波动条件下多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协同运行的动态模型,为规模化制氢系统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电化学原理,采用Aspen Custom Modeler软件建立PEM电解槽模型,并将其作为子程序集成到Aspen Plus,在Aspen Plus中... 目的 旨在建立光伏波动条件下多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协同运行的动态模型,为规模化制氢系统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电化学原理,采用Aspen Custom Modeler软件建立PEM电解槽模型,并将其作为子程序集成到Aspen Plus,在Aspen Plus中选用ELECNRTL物性计算方法及合适的单元模块,搭建了组合多个20 m^(3)/h级的PEM电解制氢工艺流程。计算中将系统电流密度设置成随着光照强度变化,以电流密度的阶跃变化来模拟可再生能源波动的场景。结果 组合2、3和4个电解槽时,系统最终平均产氢速率分别为41.03、61.55和82.07 m^(3)/h,分离与精制过程中的氢气损失均为3.9%,PEM电解槽能耗为4.504 kW·h/m^(3),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某示范工程现场数据的4.509 kW·h/m^(3)对比,相对误差控制在0.1%。结论 在实际运行中,利用多个电解槽组合运用机制,若因光照较弱而导致系统输入功率下降,可停用部分PEM电解槽。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光伏电解水制氢工艺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电解 Aspen建模 光伏制氢 动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C-VSC混合级联直流技术在江苏电网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王之伟 郑建华 +3 位作者 万振东 程亮 史大军 虞瑄 《全球能源互联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2,共10页
阐述了LCC-VSC混合级联直流拓扑方案和基本运行特性。结合江苏电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混合级联直流在江苏电网的应用背景。重点针对多直流馈入后的安全稳定、受端负荷中心受电能力提升等问题,研究并分析了应用混合级联直流技... 阐述了LCC-VSC混合级联直流拓扑方案和基本运行特性。结合江苏电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混合级联直流在江苏电网的应用背景。重点针对多直流馈入后的安全稳定、受端负荷中心受电能力提升等问题,研究并分析了应用混合级联直流技术的优势。研究分析表明,与常规直流技术相比,混合级联直流技术有利于降低受端多馈入直流间相互影响,有利于减少周边常规直流换相失败次数,有利于提高受端电网安全稳定水平。通过多个VSC换流器运行方式的灵活切换,可为交流电网提供必要的潮流控制和动态无功支撑能力,提升受端负荷中心受电能力。最后,结合江苏电网特点,提出了混合级联多端直流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级联直流系统 换相失败 江苏电网 直流多馈入系统 安全稳定 受端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60 MW墙式切圆高水分褐煤锅炉低负荷运行特性研究
14
作者 龚海艇 陈臻 +2 位作者 彭彬彬 曹昊 李子祥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7,共10页
基于已验证的墙式切圆锅炉模型,研究了锅炉负荷变化及低负荷下投运燃烧器位置对660 MW高水分褐煤锅炉炉内燃烧、传热及NO_(x)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锅炉负荷的降低导致煤粉燃烧行为恶化、燃尽率下降,炉内燃烧温度及受热面吸热量降低... 基于已验证的墙式切圆锅炉模型,研究了锅炉负荷变化及低负荷下投运燃烧器位置对660 MW高水分褐煤锅炉炉内燃烧、传热及NO_(x)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锅炉负荷的降低导致煤粉燃烧行为恶化、燃尽率下降,炉内燃烧温度及受热面吸热量降低,且较低的温度及燃烧推迟导致炉膛出口NO_(x)排放增加。440 MW负荷下投运燃烧器的位置显著影响炉内燃烧、传热及NO_(x)转化特性,关闭中间层燃烧器时燃烧最差而NO_(x)排放最高,关闭最上层燃烧器可获得较高的燃烧效率和较低的NO_(x)排放,而关闭最下层燃烧器有利于在NO_(x)小幅升高的前提下维持再热蒸汽温度水平。研究结果揭示了负荷变化及低负荷下运行方式对660 MW高水分褐煤锅炉性能的影响规律,可为燃煤机组参与深度调峰背景下高水分褐煤锅炉的低负荷运行调整及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墙式切圆 高水分褐煤 锅炉热负荷 投运燃烧器位置 锅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麻雀搜索的点云配准算法
15
作者 周江伟 邵洁 曹盛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95-305,共11页
为提高点云配准算法的性能,通常融合群智能优化算法进行前置配准。麻雀搜索算法是基于麻雀群体行为的优化算法。针对其探索效率不足,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问题提出改进麻雀搜索的点云配准算法。提出TC混沌映射来对麻雀种群初始化,使种... 为提高点云配准算法的性能,通常融合群智能优化算法进行前置配准。麻雀搜索算法是基于麻雀群体行为的优化算法。针对其探索效率不足,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问题提出改进麻雀搜索的点云配准算法。提出TC混沌映射来对麻雀种群初始化,使种群分布更加均匀多样;提出自适应可调参数的非线性探索权重,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和局部探索能力;在种群位置更新中引入精英随机反向学习策略,提高算法的最优解搜索质量;融合二次插值方法对加入者种群更新,进一步优化算法后期解的质量;探索点云初始变换矩阵并结合ICP算法进行精配准。通过多种函数测试和点云配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麻雀搜索的点云配准算法对比多种算法在寻优性能与配准精度上有着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雀算法 混沌映射 点云配准 二次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0 MW电站燃煤机组氨煤混燃模拟研究
16
作者 姚向昱 蒋慧卿 +3 位作者 王宁泽 李芳芹 曾卓雄 潘卫国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89,共8页
以某600℃超超临界650 MW电站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结合650~700℃超超临界电站煤粉锅炉的总体方案,以NH_(3)替代部分燃煤,对NH_(3)与煤在锅炉中混合燃烧进行了模拟研究。探究了不同NH_(3)混燃比下炉膛内温度、物质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混燃... 以某600℃超超临界650 MW电站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结合650~700℃超超临界电站煤粉锅炉的总体方案,以NH_(3)替代部分燃煤,对NH_(3)与煤在锅炉中混合燃烧进行了模拟研究。探究了不同NH_(3)混燃比下炉膛内温度、物质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混燃比和NH_(3)喷入方式对NO_(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H_(3)混燃比增加,炉膛中心火焰温度明显降低,高温区域减少,炉膛内火焰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NH_(3)理论火焰温度较低,因此会延长低温射流,着火延迟;在NH_(3)喷口位置NH_(3)浓度达到峰值,随着燃烧进行,NH_(3)基本被消耗完,在炉膛出口不会出现氨逃逸现象;在空气分级燃烧下,炉膛主燃区域O 2浓度低,有利于NH_(3)还原反应的发生;随着NH_(3)混燃比增加,炉膛出口NO_(x)排放浓度降低,这是由于炉膛内NH_(3)会和NO发生还原反应,抑制了NO的生成;在NH_(3)以不同方式喷入炉膛时,发现使用油枪喷口喷入时炉膛出口NO_(x)浓度较低,这是因为油枪喷口位置更靠近主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氨煤混燃 燃烧特性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土壤结皮在沙区草本植物恢复中的作用综述
17
作者 苏春丽 许文文 +2 位作者 刘屹泽 赵燕翘 赵洋 《甘肃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9,31,共10页
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SoilCrusts,BSCs)与草本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群落,他们呈镶嵌分布的格局,关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因此,厘清生物土壤结皮对草本植物的影响对荒漠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梳理... 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SoilCrusts,BSCs)与草本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群落,他们呈镶嵌分布的格局,关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因此,厘清生物土壤结皮对草本植物的影响对荒漠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梳理和总结了近20年来藻类结皮、地衣结皮和藓类结皮对草本植物种子库、种子萌发、生长以及组成和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了生物土壤结皮对草本植物影响的机理,并提出了BSCs对草本植物影响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 草本植物 荒漠化治理 生态系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效灵活二次再热发电机组研制及工程示范 被引量:7
18
作者 俞基安 刘鹤忠 +6 位作者 吴焕琪 段立强 姚丹花 沈国平 刁保圣 孙瑜 侯新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93-202,共10页
为了提高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能源利用水平,提高机组在较大负荷变化范围内运行的高效灵活性,通过理论创新、关键单元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工程示范等,研制带烟气再循环灵活调温的高效宽调节比二次再热塔式锅炉,研制带补汽阀、二次再热... 为了提高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能源利用水平,提高机组在较大负荷变化范围内运行的高效灵活性,通过理论创新、关键单元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工程示范等,研制带烟气再循环灵活调温的高效宽调节比二次再热塔式锅炉,研制带补汽阀、二次再热、单轴、五缸四排汽汽轮机,集成优化设计基于31MPa/600℃/620℃/620℃二次再热、单轴、五缸四排汽、汽电双驱引风机供热、综合调频等新型技术的热力系统,研发智能DCS及预测控制算法结合智能动态前馈的全程控制与协调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机组在100%额定负荷下发电效率≥48%,70%额定负荷下发电效率达47.3%~48%;100%额定负荷下发电煤耗<256g/(kW×h),70%额定负荷下发电煤耗达256~260g/(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再热机组 能耗分析 系统集成 设备研制 工程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通综合管廊工程特高压GIL关键技术要求 被引量:34
19
作者 刘泽洪 王承玉 +5 位作者 路书军 孙岗 王宁华 李鹏 俞正 张鹏飞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77-2385,共9页
苏通综合管廊工程采用特高压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as-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GIL)敷设于长江底部隧道中跨江,首次在架空输电线路中间应用GIL,没有先例可借鉴。特高压GIL电压高、距离长、运行工况特殊,设备可靠性和故障后快速恢复能... 苏通综合管廊工程采用特高压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as-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GIL)敷设于长江底部隧道中跨江,首次在架空输电线路中间应用GIL,没有先例可借鉴。特高压GIL电压高、距离长、运行工况特殊,设备可靠性和故障后快速恢复能力要求很高,技术条件须研究明确。基于对架空-GIL混合输电系统运行特点和管廊应用特殊性的研究,分析提出特高压GIL关键技术要求。首先,从系统运行的总体要求出发,基于系统仿真分析并参考相关标准,提出特高压GIL技术参数及关键技术条件,包括额定电压、额定电流、额定短路电流、感应电压和电流、过电压与绝缘配合、通流与温升、密封、接地、现场试验等。进而,从保证管廊内GIL设备长期运行可靠性出发,针对关键组部件,提出特高压GIL用感应电流快速释放装置、导体电联结触头、绝缘子、外壳和伸缩节等的技术要求,从而为管廊工况下GIL的设计和研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管廊 特高压 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 技术参数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丘区输变电工程基础施工优化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丰佳 潘明九 +3 位作者 顾晨临 孟欢 余智芳 芦杰丰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486-489,共4页
山丘区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地表扰动分散但单位强度大,如不加防护,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本文以青海—河南±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陕西段线路为例,对其基础施工时序及土方处置等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对施工过程中可改... 山丘区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地表扰动分散但单位强度大,如不加防护,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本文以青海—河南±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陕西段线路为例,对其基础施工时序及土方处置等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对施工过程中可改善的环节进行优化,以期在后续同类项目中进行实施,达到减少土壤流失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丘区 输变电工程 施工优化 土壤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