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2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力工程水土保持准入条件 被引量:3
1
作者 郭明凡 裴华 +8 位作者 徐成 侯杰萍 袁永慧 杨以翠 曹云 温存 常志勇 孙坤君 张扬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3期67-73,77,共8页
通过对电力工程的组成、占地以及施工和生产工艺、土石方量及弃渣等工程特点的分析,总结出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与运行期间的水土流失特点。对照涉及电力项目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政策与产业布局,分别从电力项目水土保持的准入、限批和缓批方... 通过对电力工程的组成、占地以及施工和生产工艺、土石方量及弃渣等工程特点的分析,总结出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与运行期间的水土流失特点。对照涉及电力项目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政策与产业布局,分别从电力项目水土保持的准入、限批和缓批方面提出共50项准入条件。根据有关技术规范和水土保持新国标的规定,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提出须修正主体设计的11项方案准入条件、须修改水土保持方案的7项方案准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工程 水土保持 准入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模混合交织调制的电力通信专网研究
2
作者 张俊 徐翔 +1 位作者 芮文君 胡卫生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3,共10页
电力系统通信网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专网中主要采用光纤传输系统,尽管该系统能提供较大的传输带宽,但仍存在信噪比提升的瓶颈。基于此,提出一种数字模拟混合交织调制的传输方案,在发射端,将原始波形拆... 电力系统通信网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专网中主要采用光纤传输系统,尽管该系统能提供较大的传输带宽,但仍存在信噪比提升的瓶颈。基于此,提出一种数字模拟混合交织调制的传输方案,在发射端,将原始波形拆分成离散的数字部分和连续的模拟部分,并进行复用传输。在接收端,通过取整运算移除数字部分的链路噪声,同时利用模拟部分的线性组合提升频谱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同相和正交分量的时域交织降低峰均功率比,从而在峰值功率受限的条件下提升有效信噪比。在直接检测系统实验中,经过1 km标准单模光纤直接检测传输后,68 GBd数字模拟混合交织调制信号的恢复信噪比能够达到33.0 dB,可支持17 GHz带宽的1 024进制正交幅度调制(1 024-ary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1 024-QAM)信号接入,实现170 Gbit/s的比特率,以及1 Tbit/s的通用公共射频接口等效速率。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调制方案相比,所提出的交织型数字模拟混合方案具有信噪比增益,为低成本、大带宽、高保真的电力专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通信 交织型数字模拟混合调制 直接检测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电力通信的Delta-sigma调制高可靠传输研究
3
作者 张俊 芮文君 吕娜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电力通信专网用于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营和管理,其重要特点是高度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当前电力通信专网的典型中继距离为40 km,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可靠性,可以增加单光口传输距离和减少光放大器数量,从而减少潜在故障点。【方法】... 【目的】电力通信专网用于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营和管理,其重要特点是高度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当前电力通信专网的典型中继距离为40 km,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可靠性,可以增加单光口传输距离和减少光放大器数量,从而减少潜在故障点。【方法】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Delta-sigma调制的高保真度数字传输方法,在发射端利用过采样、噪声整形和两电平量化等方法,将原始高阶调制信号转化成正交相移键控(QPSK)的光域波形,以大幅提升传输过程中对链路噪声和非线性的抵抗能力。在接收端通过符号判决移除链路噪声,再利用低通滤波器消除整形后的带外量化噪声,最终实现原始信号的低复杂度解调。【结果】在验证性离线实验中,经过160 km标准单模光纤的无中继传输和相干检测后,50 GBaud偏振复用QPSK光域波形可以实现无误码传输。解调后的原始高阶调制信号在9倍过采样下,恢复信噪比(SNR)可以达到33.0 dB,达到32.0 dB的SNR门限,能够支持1024进制正交幅度调制(1024-QAM)信号的高保真传输,单波长比特率为111 Gbit/s。【结论】实验结果表明,Delta-sigma调制方案能够以带宽展宽获取SNR提升,从而有效拓展传输跨距和传输性能,为下一代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电力专网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通信 Delta-sigma调制 相干检测 无中继传输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加筋土高边坡工程性能现场试验研究
4
作者 彭旺 王茂忠 +1 位作者 贾斌 董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57-664,共8页
高海拔地区建设的加筋土边坡可能面临冻融、材料老化、地震等作用的影响从而产生结构损坏,因此往往需对高海拔地区加筋土边坡进行施工及服役期的现场监测,为工程安全稳定提供保障。依托西藏昌都某输电换流站新建40 m高土工格栅加筋土边... 高海拔地区建设的加筋土边坡可能面临冻融、材料老化、地震等作用的影响从而产生结构损坏,因此往往需对高海拔地区加筋土边坡进行施工及服役期的现场监测,为工程安全稳定提供保障。依托西藏昌都某输电换流站新建40 m高土工格栅加筋土边坡进行现场试验,对高海拔地区建设的加筋土高边坡内外温度、坡面变形、坡顶沉降、竖向土压力和土工格栅应变分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海拔地区加筋土高边坡的工程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加筋土边坡内部温度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坡面边界周围区域为温度变化敏感区。边坡坡面侧向位移在施工期急剧增长,而后逐渐稳定,最大侧向位移出现在最下级边坡坡面,累计位移约为坡高的1.11%。坡面沉降在工后逐渐稳定,工后六个月坡面沉降最大增量约50 mm;由于上部变电站施工及机械荷载的增加,坡顶沉降仍逐渐增大。边坡内部竖向土压力沿边坡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沿筋材铺设方向先增大后减小。各层土工格栅应变沿着筋材铺设方向递减,随边坡高度的增大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格栅 加筋土边坡 高海拔地区 现场试验 工程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及植被恢复探讨
5
作者 尚小伟 张旭博 +3 位作者 刘建国 霍毅 朱栩辉 李欣蓓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6期33-36,共4页
西藏阿里、日喀则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大,生态恢复难度高。以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为例,根据工程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特点及验收经验,总结分析了工程不同防治分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要求,探讨了高寒地区... 西藏阿里、日喀则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大,生态恢复难度高。以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为例,根据工程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特点及验收经验,总结分析了工程不同防治分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要求,探讨了高寒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草皮剥离与回铺、植物播种及养护措施等技术要点。高寒地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应突出保护优先、分区防治的原则,针对不同防治分区因地制宜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植被恢复工作应结合立地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技术方案,严格执行草皮剥离及回铺措施,加强后期养护抚育管理,确保达到预期植被恢复效果,保护高寒地区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植被恢复 输变电工程 高寒地区 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后荆江河段适宜生态流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宇云 杨卓媛 +2 位作者 余飞 余明辉 陆晶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0-1910,共11页
适宜生态流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借鉴IHA指标体系,选用月均流量和年最大/小流量作为代表性指标,基于三峡工程运行前水文序列,采用RVA法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荆江河段流量过程的改变度,并计算同时考虑流量和水位... 适宜生态流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借鉴IHA指标体系,选用月均流量和年最大/小流量作为代表性指标,基于三峡工程运行前水文序列,采用RVA法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荆江河段流量过程的改变度,并计算同时考虑流量和水位的适宜生态流量过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后荆江河段流量过程整体改变度为0.51~0.56。荆江河段适宜生态流量过程包括:上荆江1-12月月均流量分别为7347、6918、7307、9145、13052、18307、26489、22928、21855、17445、12381、8830 m^(3)/s,年最大流量为37800 m^(3)/s,年最小流量为6157 m^(3)/s;下荆江1-12月月均流量分别为4837、4818、5125、6700、10108、13363、19611、16731、15685、13277、8484、6003 m^(3)/s,年最大流量为30550 m^(3)/s,年最小流量为4359 m^(3)/s;三峡工程运行后,上荆江河段适宜生态流量满足程度低于下荆江。研究成果能为长江经济带水安全保障及水生态修复技术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江河段 适宜生态流量 三峡工程 RVA法 IHA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新能源等效消纳能力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孙沛 范越 +4 位作者 孙骁强 牛拴保 杨攀峰 张智荏 郭瑾程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9-86,共8页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消纳问题是规划人员要面对的挑战之一。在电力系统规划阶段,通常需要评估电力系统新能源的调峰需求,以便规划调峰电源,控制新能源弃电率在合理水平。在评估电力系统新能源调峰需求时,一般较难...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消纳问题是规划人员要面对的挑战之一。在电力系统规划阶段,通常需要评估电力系统新能源的调峰需求,以便规划调峰电源,控制新能源弃电率在合理水平。在评估电力系统新能源调峰需求时,一般较难定量分析,往往通过采用生产模拟计算电力系统弃电率的方法侧面反映。本文结合生产模拟与新能源特性,提出等效消纳能力概念,可快速便捷评估系统调峰需求、计算系统弃电率、安排调峰电源等。并在实际工程中对西北电网多省实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消纳 弃电率 等效消纳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友好性评估方法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绪利 潘东 +2 位作者 施天成 史大军 谢胤喆 《电网与清洁能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2,共11页
随着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逐渐成为电网内不可忽视的一种新业态,但项目的无序接入,会引起电网运行问题。从交互方式、系统接入、内部配置、规划进度共4个维度优选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逼近理想点... 随着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逐渐成为电网内不可忽视的一种新业态,但项目的无序接入,会引起电网运行问题。从交互方式、系统接入、内部配置、规划进度共4个维度优选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逼近理想点法构建了一套源网荷储项目对电网友好性的评估方法,该方法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探索。通过该方法对某省级电网源网荷储申报项目进行排序,其结果与该省源网荷储申报项目的优选结果一致,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友好性评估 源网荷储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逼近理想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潟湖污泥改性土工程特性与环境风险研究
9
作者 王富睿 杜征宇 +7 位作者 罗腾 王龙 陈永修 姚秋艳 廖爱浦 刘悦 侯浩波 曾天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6-226,共11页
为实现典型潟湖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文章以海南万宁市小海潟湖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炉矿渣、钢渣、工业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为原料制备的软土固化剂对污泥土进行固化处理。结果显示,软土固化剂改善了潟湖污泥的抗压强度、抗... 为实现典型潟湖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文章以海南万宁市小海潟湖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炉矿渣、钢渣、工业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为原料制备的软土固化剂对污泥土进行固化处理。结果显示,软土固化剂改善了潟湖污泥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以及液塑限等工程性能,降低了污泥土中的重金属浸出浓度与迁移释放能力,同时增加了种子发芽指数,使改性污泥土能够满足建设用地回填土强度要求与园林绿化用土的安全指标。通过SEM、XRD表征分析发现,潟湖污泥原样中的硅、铝成分,在碱性激发剂、钢渣粉、矿粉等提供的碱性环境下参与了水化反应,使改性污泥土表面出现大量孔洞以及棒状、片状等稳定的结晶物和以凝胶态存在的水化产物,进一步使污泥土内部结构密实紧凑,颗粒间联结增强。经过软土固化剂固化后的潟湖污泥土工程特性得到显著提升,并使污泥中重金属得到固化稳定化,其环境生态毒害性也得到有效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潟湖污泥 软土固化剂 固化改性 填埋土 工程特性分析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转移理论的工程安全事故风险演化模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永成 郭聖煜 +2 位作者 车海潮 钱丁耀 陶奕龙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169,共7页
为有效理解工程安全事故中风险因素复杂耦合及其演化特征,运用能量转移理论模型深入分析工程事故的风险能量演化过程,揭示安全事故的发生机制。首先,系统分析建设工程领域易发事故危害能量类型及特征;然后,基于事故过程构建安全事故风... 为有效理解工程安全事故中风险因素复杂耦合及其演化特征,运用能量转移理论模型深入分析工程事故的风险能量演化过程,揭示安全事故的发生机制。首先,系统分析建设工程领域易发事故危害能量类型及特征;然后,基于事故过程构建安全事故风险因素与危害能量耦合模型,揭示工程事故中危害能量转移路径及风险积聚与释放过程规律等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危害能量转移致险过程复杂,工程安全风险因素与危害能量相互耦合强化,工程行为、机械、环境等风险因素带来工程本体危害能量产生与积聚,呈现产生、释放、转移与耗散等变化;由于管理约束失效,危害能量通过能量载体路径无序释放作用于工程体,进而导致风险事故;基于耦合解耦思想提出的工程危害能量隔离体系方法,能有效支持危险能量动态隔离控制。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安全事故分析与预防提供有益思路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转移理论 工程安全 演化模型 危害能量 风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投影寻踪模型的电力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小双 冷亚军 吴坚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7,共12页
电力生产活动所释放的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较高。因此,电力行业成为推动“碳减排”目标达成的关键责任主体。借助量化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国家电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不仅可以清晰地描绘出各国在电力领域的发展脉络,而且有助于更... 电力生产活动所释放的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较高。因此,电力行业成为推动“碳减排”目标达成的关键责任主体。借助量化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国家电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不仅可以清晰地描绘出各国在电力领域的发展脉络,而且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电力发展上的差距。该文对国家电力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电力发展水平评价方法。首先,提出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其次,建立2种投影寻踪模型,利用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优化构建2种投影寻踪模型,得到投影向量的最优Pareto解集;再次,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得到最优权重折中解,将最优权重代入前景理论模型,得到各个国家电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分值,并基于此评分,对各国电力发展水平优劣进行客观排序,最后,利用实际的国家电力发展水平数据集对该文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对国家电力发展水平的有效排序,其评价准确性优于现有的电力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发展水平 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投影寻踪模型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出力特性的光热参与电力平衡容量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沛 赵亮 +4 位作者 田宏梁 项丽 杨攀峰 师文 秦博宇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太阳能热发电(光热)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由于配置了储热装置,调节性能优异,近年得到大力发展。依据自身经济性,电站设计时储热装置储能时长较长,能够较好搬移所吸收的太阳能,且能跨日,使得光热机组有参加电力平衡能力,可替代常规电源。本... 太阳能热发电(光热)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由于配置了储热装置,调节性能优异,近年得到大力发展。依据自身经济性,电站设计时储热装置储能时长较长,能够较好搬移所吸收的太阳能,且能跨日,使得光热机组有参加电力平衡能力,可替代常规电源。本文提出一种计算该能力的方法。首先对历史光资源数据统计分析,得到最长连续阴天数等统计特性指标;再考虑不利天气、储热时长及运行调度方式等因素,确定光热电站一定保证率水平下的供热量;引入储热调节因子,计算每一机组的日热量;进而在典型日负荷曲线上,安排光热机组出力过程,确定机组可参与平衡容量。最后通过对青海电网算例计算分析,表明光热电站具有容量效益,此方法可为评估系统装机充裕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热发电(光热) 储热调节因子 电力平衡容量 容量可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线路工程不同类型塔基边坡径流产沙特征
13
作者 王静怡 吴霜 +3 位作者 翟晓萌 程曦 吴智洋 李小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6,共8页
[目的]探究输电线路工程塔基边坡水土流失特征,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输电线路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模拟降雨试验,分析输电线路工程各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及不同类型塔基边坡径流的产... [目的]探究输电线路工程塔基边坡水土流失特征,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输电线路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模拟降雨试验,分析输电线路工程各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及不同类型塔基边坡径流的产沙特征。[结果](1)输电线路工程各侵蚀单元水土流失量占项目总水土流失量的大小依次为塔基区>施工便道>牵张场区>跨越施工场地。塔基区水土流失量占项目总水土流失量的60%以上;(2)与原地面相比,修建塔基边坡增加了地表产流,各类型塔基边坡径流率是原地面的1.8~8.7倍。与偏土质塔基边坡相比,偏石质塔基边坡径流率下降4%~35%,植草的塔基边坡减少20%~48%的径流率;(3)与原地面相比,修建塔基边坡下垫面的径流含沙量增大了0.5~345倍,偏土质塔基边坡增加最大。偏石质比偏土质塔基边坡减少39%~92%径流含沙量,植草可减少83%~98%的含沙量。[结论]输电线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塔基区是水土流失最大的侵蚀单元,种植草被可以显著减少塔基边坡产沙量,塔基边坡修建后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 径流率 水土流失 塔基边坡 输电线路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热耦合的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响应与变化预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贺靖 路凯超 +1 位作者 蔡甲冰 侯立柱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3,484,共16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粮食产量影响巨大。水分和温度是冬小麦-夏玉米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其产量。利用华北平原保定灌溉试验站2006—2015年冬小麦-夏玉米灌溉试验数据对AquaCrop模型进行参数率定与校核,依据Blank型、Stew... 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粮食产量影响巨大。水分和温度是冬小麦-夏玉米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其产量。利用华北平原保定灌溉试验站2006—2015年冬小麦-夏玉米灌溉试验数据对AquaCrop模型进行参数率定与校核,依据Blank型、Stewart型、Jensen型、Minhas型4种经典的水分生产函数,构建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内各阶段积温、耗水量和产量之间的水热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海-气耦合全球气候MIROC6模式数据来考虑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低强迫排放情景(SSP1-RCP2.6和SSP4-RCP3.4)、中等强迫排放情景(SSP2-RCP4.5)、中等至高强迫排放情景(SSP3-RCP7.0)和高强迫排放情景(SSP5-RCP8.5)等5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逐日降雨量与气温数据进行降尺度分析,并结合构建的水热生产函数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经多年灌溉试验数据校核后的AquaCrop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该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长过程,夏玉米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和一致性系数(d)分别为0.91、0.58 t/hm^(2)、0.06、0.97,冬小麦分别为0.80、0.42 t/hm^(2)、0.10、0.94。通过AquaCrop模型模拟的多年数据构建了4种水热生产函数,其中Jensen型生产函数效果最好;冬小麦在抽穗-灌浆期对水分最敏感,返青-拔节期积温对产量影响效应最明显,而夏玉米在拔节-抽穗期对水分最敏感,本阶段积温对产量的影响效应也最明显。在未来气候变化的5种排放情景下,冬小麦潜在产量呈波动趋势,但均高于当前时期的多年平均潜在产量,在SSP3-RCP7.0情景更适合生长发育;夏玉米潜在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SSP1-RCP2.6情景更适合生长发育。在未来5种气候情景下,仅考虑水热条件补充灌溉对冬小麦潜在产量的贡献率为70%左右;生育期降雨量对夏玉米潜在产量的贡献率为94%左右。研究结果可评估未来气候变化下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情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 积温 产量 AquaCrop模型 水热耦合 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输变电工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特征研究——以渝鄂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为例
15
作者 芦杰丰 庞吉林 赵庆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11期80-84,共5页
输变电工程作为点线复合工程代表,开展其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特征研究可为相关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指导。以渝鄂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为例,通过长期连续观测影响土壤侵蚀的降水、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特征量、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完成情况等... 输变电工程作为点线复合工程代表,开展其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特征研究可为相关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指导。以渝鄂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为例,通过长期连续观测影响土壤侵蚀的降水、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特征量、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完成情况等因素,阐释输变电工程土壤侵蚀规律。结果表明:①降水、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特征量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完成情况均是影响工程土壤流失量的重要因素,其中雨季(4—9月)降水量占项目区年总降水量的72.69%,且换流站产生的土壤流失量占工程总土壤流失量的93.25%,是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对象;②落实批复方案设计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是减少工程建设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途径,土壤流失量相较于方案预测减少96.42%;③建议后续输变电工程措施设计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及相关规范,合理配置植物措施,并确保在满足水土流失治理要求的基础上将植物措施有效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输变电工程 降水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高背压改造机组动态特性的厂级负荷分配
16
作者 章艳 李佳丽 +4 位作者 张莹 苏子航 陈筑 韩旭 吕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3-652,共10页
探讨湿冷高背压改造机组热网质-量并调时的动态电热运行特性,并将其应用于热电厂优化运行.利用Eb-silon对亚临界高背压供热改造机组进行仿真建模.通过变工况计算,分析纯背压、抽背2种典型工况下主蒸汽质量流量、抽汽质量流量对电-热关... 探讨湿冷高背压改造机组热网质-量并调时的动态电热运行特性,并将其应用于热电厂优化运行.利用Eb-silon对亚临界高背压供热改造机组进行仿真建模.通过变工况计算,分析纯背压、抽背2种典型工况下主蒸汽质量流量、抽汽质量流量对电-热关系的影响,从而明确机组电-热可行运行区间.针对机组实际运行时主要采用纯背压工况运行的现状,探究并量化热网质-量并调时的循环水质量流量与循环水入口温度变化对电-热关系斜率以及电热运行范围的影响,为电厂的精细化运行提供模型工具.基于实际热电厂运行数据校验上述模型的可靠性,并探讨考虑机组动态特性对厂级负荷分配的节煤效果.算例结果表明,当湿冷高背压机组协同抽凝机组共同参与厂级负荷分配时,考虑动态特性的可行域模型相比于传统线性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映射实际机组的电热关系,350MW机组在相同供热功率下,发电功率的变化范围扩大约2.37~4.24MW,负荷分配结果的经济性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厂级负荷分配 高背压改造机组 动态电热特性 可行运行区间 精细化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状分布-平均绝对误差法的历史建筑数字孪生模型更新方法
17
作者 张爱琳 王凯 +2 位作者 丁超 闫泽文 郎秀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058-5065,共8页
针对如何实现历史建筑数字孪生模型动态更新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构建-对比-更新”的更新思路。首先,在完成历史建筑数字孪生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借助形状分布法,绘制不同时点下构建的历史建筑数字孪生模型的形状分布曲线;其次,利用平均绝... 针对如何实现历史建筑数字孪生模型动态更新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构建-对比-更新”的更新思路。首先,在完成历史建筑数字孪生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借助形状分布法,绘制不同时点下构建的历史建筑数字孪生模型的形状分布曲线;其次,利用平均绝对误差法的变形实现两种模型的相似度评估;此外,根据不同的相似度评估结果,设定历史建筑构件模型的更新策略,并借助相关软件完成数字孪生模型更新;最后,以弘慈寺玉佛殿斗拱柱构件为对象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历史建筑模型更新思路及其实现方法不仅为实现历史建筑数字孪生模型动态更新奠定了基础,还为历史建筑的智能化保护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模型 形状分布 平均绝对误差(MAE) 模型相似度 模型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TA-FAHP的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致因分析
18
作者 梅志恒 陆凯华 商溪林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5,共8页
针对风力发电机组频发的火灾事故,首先从人-机-环-管角度出发,通过统计分析近20年来全球81起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案例,得到了21项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事故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法演绎推理得到了风力发... 针对风力发电机组频发的火灾事故,首先从人-机-环-管角度出发,通过统计分析近20年来全球81起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案例,得到了21项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事故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法演绎推理得到了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各基本事件的逻辑关系,并根据结构重要度进行了火灾事故致因的定性分析;接着采用模糊层次分析(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法,将事故树的基本事件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整合,构建出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致因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结构重要度系数的顺序为模糊判断矩阵的赋值依据,进行了火灾事故致因的定量分析;最后,根据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的对策措施。结果表明:机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是引发火灾事故的主要致因;电气设备故障和雷击是最主要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风力发电机组的火灾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组火灾 事故致因分析 人-机-环-管 事故树分析(FTA)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气候生态影响机制与植被恢复模式 被引量:3
19
作者 尚小伟 王云正 +5 位作者 霍毅 时忠杰 李瀚之 张华新 郭浩 张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荒漠区太阳能与土地资源丰富,将越来越成为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的重点区域。荒漠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光伏电站对这一区域的气候生态影响至关重要。通过梳理荒漠区光伏电站对气候生态的影响、作用机制与植被恢复模式,发现光伏电站的气... 荒漠区太阳能与土地资源丰富,将越来越成为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的重点区域。荒漠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光伏电站对这一区域的气候生态影响至关重要。通过梳理荒漠区光伏电站对气候生态的影响、作用机制与植被恢复模式,发现光伏电站的气候效应主要为降低地表反照率、增加净辐射,白天对低层空气的增温降湿、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和发挥沙障效应;光伏电站对水文与土壤的影响为对表层土壤的降温增湿和减小蒸散发;整体上,光伏电站有利于土壤养分改良和植被恢复。文中从光伏电站对气候、水文和植被影响3个方面阐述其对荒漠区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归纳出适宜于不同降雨量情形下的3种荒漠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即自然恢复、人工种植恢复及草方格、人工种植与滴灌技术结合恢复。加强对荒漠光伏电站内能量与物质分配时空异质性的研究,有利于发展荒漠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的新技术与新模式,进一步提升荒漠光伏电站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气候 生态环境 植被恢复 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中心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设计与运行优化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任效效 李小龙 +4 位作者 薛凯 吴炫 韩小渠 王进仕 严俊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4,共12页
为实现数据中心的低碳转型和能效提升,提出了一种集成多种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设备的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其供能系统。建立了包含生命周期成本、碳排放、能耗、电网购电率和热量浪费率等指标的优化目标体系。制定了两种考虑负荷特... 为实现数据中心的低碳转型和能效提升,提出了一种集成多种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设备的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其供能系统。建立了包含生命周期成本、碳排放、能耗、电网购电率和热量浪费率等指标的优化目标体系。制定了两种考虑负荷特征的运行策略,采用改进的多目标蝗虫优化算法对系统容量配置进行求解。为了分析优化目标和运行策略对系统优化的影响,通过组合不同优化目标和运行策略形成了多种优化设计方案,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利用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进行评价排序。针对青海省某数据中心的案例,获得其能源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方案。研究表明:运行策略主要影响吸收式制冷机和地源热泵的容量,而优化目标主要影响储能设备的容量;在相同的运行策略下,增加优化目标可提升系统的综合性能;对于不同的方案,生命周期成本、碳排放、能耗等基础优化目标值变化较小,而电网购电率和热量浪费率变化较大;通过实施五目标优化,即在基础优化目标的基础上增加热量浪费率、电网购电率,系统的综合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热量浪费率和电网购电率分别降低了62.30%和25.92%,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增加了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 优化设计 运行策略 多目标蝗虫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