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5
1
作者 吴乐 孔德帅 靳乐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通过对全国各地的生态保护补偿实践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实践进程明显加快,实践案例的数量以及资金投入量均大幅增加。但也存在补偿资金来...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通过对全国各地的生态保护补偿实践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实践进程明显加快,实践案例的数量以及资金投入量均大幅增加。但也存在补偿资金来源单一,不同领域及区域间生态保护补偿实践进展不均衡等问题。进一步拓宽补偿资金来源,加快完善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实践进程相对落后的领域和区域积极展开实践探索,并积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立法,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补偿 生态环境服务付费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与支持度——基于CSI框架和SEM的检验 被引量:6
2
作者 蒋振 高雅罕 靳乐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6-208,共13页
从生计和生态双重维度探究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与支持度,对于深化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改革,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牧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马克思“生态经济人”预设的微观视角,以费耐尔满意度逻辑模型(CSI... 从生计和生态双重维度探究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与支持度,对于深化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改革,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牧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马克思“生态经济人”预设的微观视角,以费耐尔满意度逻辑模型(CSI)为理论框架,使用2020年若尔盖草原574个牧户调研数据,通过反映性指标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牧户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和支持度的因果机制进行了多变量、多路径的验证性分析。结果表明:(1)牧户对生计收入和生态质量越重视、“生态经济人”理性越高,其政策满意度就越高,生态保护的心理主动性也越大,相对效应大小=0.271。(2)牧户对政策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是牧户政策满意度和支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对效应大小=0.518。(3)牧户对政策实施效果的价值感知,将会直接提升其政策满意度,并进一步促进其生态保护理性,相对效应大小=0.312。因此,提高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满意度与支持度,应重点从三个维度综合施策:首先,应重视发展草原生态文化,培育牧户生态经济理性。其次,要稳步提升生态补偿标准,加强草原保护的工作力量,提升政策实施结果的质量。最后,草原生态补偿要重点加强与牧户生计绿色发展的协同,提升政策实施效果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人 政策满意度 政策支持度 费耐尔满意度逻辑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政策与农户秸秆还田行为 被引量:4
3
作者 高雅罕 蒋振 靳乐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3-725,共13页
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旨在激励农户积极参与秸秆还田政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然而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是否真的有助于农户进行秸秆还田尚不明确。鉴于此,构建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与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秸秆综合利用生... 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旨在激励农户积极参与秸秆还田政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然而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是否真的有助于农户进行秸秆还田尚不明确。鉴于此,构建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与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利用湖北省黄冈市822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Binary Pr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补贴、监管和处罚均促进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相较于监管和处罚,补贴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有更明显的推动作用。2)作用机制发现,农户内在感知在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中产生中介效应,即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内在感知,进而促进农户秸秆还田行为。3)农户社会资本在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与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即社会资本的提升能够进一步强化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推动作用。据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农户秸秆还田内在感知水平,增强农户社会资本,统筹提升农户采取秸秆还田行为的效果,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综合利用 生态补偿政策 秸秆还田 中介效应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生态补偿:生态绩效、收入影响和政策满意度 被引量:133
4
作者 胡振通 柳荻 靳乐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5-176,共12页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第一轮实施期(2011-2015)即将结束,系统地评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于完善下一期补助奖励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利用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陈巴尔虎旗三个旗县的470户牧户...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第一轮实施期(2011-2015)即将结束,系统地评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于完善下一期补助奖励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利用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陈巴尔虎旗三个旗县的470户牧户样本数据,从生态绩效、收入影响、政策满意度三个方面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即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进行了评估。生态绩效评估结果表明: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草原利用方式更趋合理,平均牲畜超载率下降明显,但超载过牧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样本调研旗县2011-2014年减畜任务达成比例为42%,总体减畜任务达成情况一般。收入影响评估结果表明:平均每户理论收入影响为-8 607元,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偏低,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5%;平均每户的实际收入影响为16 686元,牧民没有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进行完全的减畜;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不只是单纯标准偏低的问题,同时也有标准差别化问题,需要在不同地区之间做出调整。政策满意度评估结果表明: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满意度为57%,其中陈巴尔虎旗的政策满意度最高,为87%;四子王旗其次,为62-63%;阿拉善左旗最低,为18-32%。政策满意度与实际收入影响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实际收入影响正向越大,政策满意度越高。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政策满意度越高,并不意味着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设计和执行就越好,政策满意度越高,实际收入影响正向越大,但生态效果可能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补偿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生态绩效 收入影响 政策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补偿的分析框架研究综述 被引量:77
5
作者 柳荻 胡振通 靳乐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0-392,共13页
生态保护补偿作为一种让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者愿意提供那些具有外部性或者公共物品属性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激励机制而备受世界关注。系统梳理生态保护补偿的国际研究进展,对于完善中国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和推进中国的生态保护补偿实... 生态保护补偿作为一种让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者愿意提供那些具有外部性或者公共物品属性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激励机制而备受世界关注。系统梳理生态保护补偿的国际研究进展,对于完善中国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和推进中国的生态保护补偿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简要介绍了生态保护补偿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特性,然后详细阐述了生态保护补偿分析框架中的核心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生态保护补偿的主体、生态保护补偿的客体、生态保护补偿的标准、生态保护补偿的条件性、生态保护补偿的效率以及生态保护补偿和缓减贫困的关系等,最后总结了国际生态保护补偿研究对于完善中国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的启示。未来中国的生态保护补偿研究应该关注的关键问题有:促使私营部门增加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投资,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形成和供给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的制定,确保生态保护补偿的条件性,做好生态保护补偿的基线和瞄准,研究生态保护补偿对缓减贫困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补偿 生态补偿 态系统服务付费 环境服务付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以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例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晋宏 孔德帅 靳乐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62,共10页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基础,目前国内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合理的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方法可以为生态补偿优先地区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定量化依据。综合考虑青海省各市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在...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基础,目前国内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合理的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方法可以为生态补偿优先地区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定量化依据。综合考虑青海省各市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使用Arc GIS工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效益比瞄准"方法和"生态补偿优先级(Eco-compensation Priority Sequence,ECPS)"方法,分别对青海省各市县生态补偿优先等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效益比瞄准"方法适用于森林、草原等基于要素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空间选择,而"生态补偿优先级"方法更适合区域性的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根据"生态补偿优先级"方法可以得出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优先补偿区主要集中在青海省南部,次级补偿区主要位于青海省中部,潜在补偿区主要在青海省东北部。与青海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比较,海西州内的很多市县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原有的资金分配方式更多的考虑民生因素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在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中,要结合生态综合补偿,提出合理的生态补偿绩效考核体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改善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区域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系统价值 生态补偿优先等级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扶贫背景下农户生计资本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4
7
作者 吴乐 靳乐山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61,共7页
随着"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提出,生态补偿被赋予了扶贫解困的新使命。量化研究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有利于揭示现有生态补偿政策的实际扶贫效果。基于英国国际发展部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测度指标测算了贵州省3... 随着"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提出,生态补偿被赋予了扶贫解困的新使命。量化研究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有利于揭示现有生态补偿政策的实际扶贫效果。基于英国国际发展部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测度指标测算了贵州省3个贫困县432个农户样本的生计资本,通过似不相关估计分析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参与生态补偿政策农户的总体生计资本水平低于未参与政策农户,其中参与政策农户的自然资本高于未参与政策农户,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低于未参与政策农户。不同类型的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差异明显,现金型直接补偿侧重于增加农户用于发展的物质条件、改善农户生产生活的脆弱性背景,而公益岗位型间接补偿则有利于提升农户的内生发展能力,两者在促进农户的生计资本建设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为此,在贫困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的公共财政投入,并充分发挥不同补偿项目的协同作用,让农户真正从生态保护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扶贫 生计资本 似不相关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生态补偿政策与牧民的可能选择 被引量:42
8
作者 靳乐山 胡振通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0-107,共8页
在禁牧地区,禁牧补助只能补偿草场的要素价值,通过配套政策措施帮助牧民转产再就业是禁牧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现有的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未将超载程度纳入考虑因素,这会造成减畜和补偿的不对等关系,进而降低草原生态补偿的生态效果。现有... 在禁牧地区,禁牧补助只能补偿草场的要素价值,通过配套政策措施帮助牧民转产再就业是禁牧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现有的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未将超载程度纳入考虑因素,这会造成减畜和补偿的不对等关系,进而降低草原生态补偿的生态效果。现有的草原生态补偿监管体系是草畜平衡框架下的数量监管体系,呈现出弱监管的特性,会影响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草场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与草原生态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机制 牧民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补偿的类型、发展及展望 被引量:4
9
作者 靳乐山 段彦淮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5-63,共9页
中国生态保护补偿可分为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两大类。政府补偿是中国生态保护补偿的主体,又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补偿资金的流向,可以把政府补偿分为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从补偿对象的性质,可以把政府补偿分为分类补偿和综合补偿。... 中国生态保护补偿可分为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两大类。政府补偿是中国生态保护补偿的主体,又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补偿资金的流向,可以把政府补偿分为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从补偿对象的性质,可以把政府补偿分为分类补偿和综合补偿。中国生态保护补偿范围不断扩展,补偿力度逐年加大,补偿方式趋于多样,生态保护补偿法治化进程进展迅速。预计中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仍将不断增多,地方财政投入补偿资金占比将逐年增高,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创新有更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补偿 纵向补偿 横向补偿 政府补偿 市场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策略和收入的影响研究——以鄱阳湖区调研数据为例 被引量:35
10
作者 庞洁 徐珂 靳乐山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80,108,共10页
研究目的:探讨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生计策略以及收入水平的影响,以期揭示和评估湿地生态补偿实施的效果及有效性,为湿地生态补偿效率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二元Logistic模型及广义精确匹配法。研究结果:(1)湿地生态补偿政策有助于... 研究目的:探讨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生计策略以及收入水平的影响,以期揭示和评估湿地生态补偿实施的效果及有效性,为湿地生态补偿效率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二元Logistic模型及广义精确匹配法。研究结果:(1)湿地生态补偿政策有助于农户生计策略转变,可提高农户生计非农化及多样化程度。除此之外,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实际经营耕地面积、金融机构借贷以及家庭社交情况等也会对农户生计策略产生显著影响。(2)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家庭整体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可使政策参与农户家庭总收入增加6459元,家庭人均收入增加1756元。(3)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不同类型的生计收入效应具有显著差异性,其中,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商业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对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具有负向效应。研究结论:政府应继续完善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多元化综合性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促使农户由传统的“单一生计”转向“生计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拓宽农户增收途径,降低农户生计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以此实现生态保护和农户增收双重目标,保障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补偿 生计策略 家庭收入 二元LOGISTIC模型 广义精确匹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以鄱阳湖区为例 被引量:17
11
作者 庞洁 靳乐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6-464,共9页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补偿一般理论框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补偿者、受偿者、补偿标准及差别化、补偿方式和补偿条件性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补偿一般理论框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补偿者、受偿者、补偿标准及差别化、补偿方式和补偿条件性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测算得到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为2503.39元·hm^(-2)·a^(-1);补偿标准需要差别化,考虑因素包括农作物受损失程度、土地与湖区距离以及土地质量等,其中农作物受损失程度是实现生态补偿差别化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补偿标准偏低、违约成本太低和实际监管概率偏低是弱监管的根源,应采用多种补偿方式相结合,或者分阶段选择不同的补偿方式。为了改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应进一步明晰补偿主体,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并充分考虑农户资源异质性和机会成本异质性,实现补偿标准差异化,注重补偿的“条件性支付”,兼顾补偿的公平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GEP纳入生态补偿绩效考核评估分析 被引量:56
12
作者 靳乐山 刘晋宏 孔德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36,共13页
随着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加快,生态补偿的实践也在快速推进,在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是确保机制运行效率的核心问题。对将GEP纳入生态补偿绩效考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 随着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加快,生态补偿的实践也在快速推进,在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是确保机制运行效率的核心问题。对将GEP纳入生态补偿绩效考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现有的生态补偿绩效考核机制存在一定缺陷,而基于GEP的生态补偿绩效考核能够激发受偿主体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方面的创新潜力;从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产出的其他绩效考核的相容性来看,GEP对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扭曲程度更低,可以作为县域环境考核的优化指标;从与基于活动类型的绩效考核的相容性来看,将GEP纳入生态补偿绩效考核体系并不是简单否定基于活动类型的绩效考核体系的作用。将GEP纳入生态补偿绩效考核需要将其与现有绩效考核体系有机结合,它特别适用于生态综合补偿机制下生态补偿绩效考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P 生态补偿 绩效考核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生态补偿: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的差别化和依据 被引量:36
13
作者 胡振通 孔德帅 靳乐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2-159,共8页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第一轮周期(2011-2015)即将结束,系统地评述"草畜平衡奖励"对于后续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结合内蒙甘肃两省(区)的实地调研,对草畜平衡奖励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研究...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第一轮周期(2011-2015)即将结束,系统地评述"草畜平衡奖励"对于后续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结合内蒙甘肃两省(区)的实地调研,对草畜平衡奖励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研究结果显示: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所存在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标准偏低的问题,也有标准差别化的问题。草畜平衡的实现包含了两种活动类型,一种是原本超载的地区和牧户通过减畜来实现草畜平衡;另一种是原本不超载的地区和牧户继续维持草畜平衡,避免出现超载的情形,两种活动类型需要区别对待,前者的补偿是必须的,在一定的政策设计下,后者的补偿不一定是必须的。无差别化的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产生了错误瞄准的问题,难以达到遏制超载的目的,草畜平衡奖励标准需要差别化,核心在于瞄准草原超载的主体,将超载程度纳入考虑因素。超载程度越高,需要适当提高草畜平衡奖励标准;草场承包面积越大,需要适当调低草畜平衡奖励标准;草畜平衡标准(与草地生产力成反比)不能单独纳入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的差别化考虑因素,与草场承包面积相结合才能综合反映牧户的草地资源禀赋;每羊单位的畜牧业纯收入越高,需要适当提高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将超载程度纳入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的差别化考虑因素,并不是鼓励超载这种现象,而是为了超载主体能够实现有效减畜所做出的合理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补偿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草畜平衡奖励 差别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地下水超采区休耕补偿标准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柳荻 胡振通 靳乐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0-139,共10页
休耕制度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落实“藏粮于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研究休耕补偿标准对于完善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2018年河北省衡水市330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双边界二分式意愿调查法,对地下水超采区休耕补偿... 休耕制度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落实“藏粮于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研究休耕补偿标准对于完善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2018年河北省衡水市330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双边界二分式意愿调查法,对地下水超采区休耕补偿标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具有较强的节水意识,对休耕政策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都在逐步提升,对休耕政策的节水效果非常认可。休耕政策在“节水”和“养地”两大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生态效益。②2015—2018年农户对休耕政策的受偿意愿整体呈下降趋势,跟农户对休耕政策的认知水平提升、接受程度提升以及近两年样本区域小麦产量有所下降等因素相关。③2018年农户对休耕政策的受偿意愿的估算结果为544.69元/667 m 2·a,略高于当前的补偿标准500元/667 m 2·a,说明现有的休耕补偿标准比较合理但略有偏低;略低于冬小麦的亩均纯收益,因为休耕政策能够解放部分农业劳动力和增加农户的闲暇时间,使得农户愿意接受低于冬小麦的单位平均纯收益的补偿标准。④农户的受偿意愿受到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认知特征的影响,主要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耕地面积、家庭支出、节水培训、休耕认知和节水政策等因素。在综合考虑生态效益和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在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合理扩大休耕规模。为了改进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应当加强对休耕政策的宣传,适当提高休耕的补偿标准,充分考虑农户异质性和尊重农户的参与意愿,可以“集中连片”但并非一定“整村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超采 休耕 生态补偿 受偿意愿 生态效益 意愿调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生态补偿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30
15
作者 靳乐山 楚宗岭 邹苍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8709-8716,共8页
生态补偿作为环境政策工具在环境保护和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也将起到支撑作用。通过梳理政府出资的生态补偿、市场化生态补偿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生态补偿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作用、实... 生态补偿作为环境政策工具在环境保护和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也将起到支撑作用。通过梳理政府出资的生态补偿、市场化生态补偿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生态补偿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作用、实现的方式、适用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类型等,认为:政府出资的生态补偿,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基础资金来源,尤其是针对在生态保护红线以内进行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活动,市场主体无法通过生态保护与修复而实现营利,这时主要靠政府出资的生态补偿来实现生态保护与修复。市场化生态补偿是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之外的重要手段,主要适用于能创造经济效益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它对于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拓宽生态修复资金渠道和增加资本市场投资渠道都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保护与修复融资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与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各取所长,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生态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生态保护补偿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地区农户参与生态补偿自愿性影响因素分析:以退耕还林和公益林补偿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楚宗岭 庞洁 +1 位作者 蒋振 靳乐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8-746,共9页
生态补偿政策中的自愿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基于云南省屏边县和西畴县的615份农户访谈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参与条件、参与动力、参与能力和政策吸引力4个维度分别研究退耕还林和公益林政策中影响农户自愿性的... 生态补偿政策中的自愿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基于云南省屏边县和西畴县的615份农户访谈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参与条件、参与动力、参与能力和政策吸引力4个维度分别研究退耕还林和公益林政策中影响农户自愿性的因素,为更好地提高农户参与政策的自愿性、提升政策的执行效率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参与动力和政策吸引力对农户自愿性的影响较大;退耕还林政策中,自愿参与和非自愿参与的农户比例分别为84.4%和15.6%,农户对周围人和村干部的信任程度越高、有外出打工经历、政策了解程度越深以及补偿标准越高、政策预期评价越好,其参与生态补偿政策的自愿性越高,农户年龄和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大则自愿性越低。公益林政策中,自愿和非自愿参与的农户比例分别为36.0%和64.0%,农户对周围人和对村干部的信任程度越高,政策了解程度越深,补偿标准越高,政策预期评价越好,其参与生态补偿政策的自愿性越高。可以通过有效政策宣传、用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资本以适当提高补偿标准、积极创造非农就业机会等手段,来促进退耕还林和公益林补偿政策目标更好地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自愿性 退耕还林 公益林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渔民受偿意愿的鄱阳湖禁捕补偿标准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庞洁 靳乐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9-176,共8页
渔民禁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探讨渔民效用最大化条件下有效激励渔民主动参与禁捕的补偿标准,以效用理论为指导,基于江西省5个县(市、区)14个乡(镇)328户渔民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渔民禁捕受偿意愿的等效用... 渔民禁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探讨渔民效用最大化条件下有效激励渔民主动参与禁捕的补偿标准,以效用理论为指导,基于江西省5个县(市、区)14个乡(镇)328户渔民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渔民禁捕受偿意愿的等效用函数测定禁捕补偿标准,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渔民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条件价值评估法(CVM)直接估算的禁捕补偿标准结果为3.98万元/a,经等效用函数修正后估算的禁捕补偿标准结果为2.58万元/a。②采用CVM支付卡式估算的受偿意愿值往往比较高,超出客观条件下的受偿意愿水平。而通过等效用函数的参数估计,将客观条件纳入到估算范畴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受访渔民的主观臆想,进而使得估算结果更加贴近客观事实。等效用函数测算的受偿意愿值可作为鄱阳湖禁捕补偿标准的最低限度,为更科学合理地满足渔民效用,应根据物价变动适时调整禁捕补偿标准。③渔民的受偿意愿受到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特征及主观认知的影响。主要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劳动力比重、职业、生计方式、禁捕目的及禁捕作用认知等,生计方式的多样性是影响渔民参与禁捕意愿的关键因素。为激发渔民参与禁捕政策的积极性以及保障禁捕政策的顺利实施,应加强对禁捕政策的宣传,结合渔民受偿意愿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并积极探索渔民增收渠道,降低渔民对渔业资源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禁捕 CVM 效用理论 受偿意愿 补偿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红线区人为活动限制补偿标准及其影响因素--以农户受偿意愿为视角 被引量:5
18
作者 丘水林 靳乐山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9-97,116,共10页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受偿意愿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区人为活动限制补偿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支付卡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多项Logit模型。研究结果:(1)样本区域农户具有较高的受偿意愿,96.67%的农户愿意接受人为活动限制补偿,75.78%...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受偿意愿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区人为活动限制补偿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支付卡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多项Logit模型。研究结果:(1)样本区域农户具有较高的受偿意愿,96.67%的农户愿意接受人为活动限制补偿,75.78%的农户倾向于按受影响程度计算受偿意愿;(2)寻乌县、安远县、郧阳区和房县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人为活动限制补偿标准分别为2988.02~3164.53元(/户·年)、2473.25~2560.41元(/户·年)、1884.07~1917.27元(/户·年)和1391.41~1426.34元(/户·年);(3)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较低、家庭支出较低、劳动力数量较少、林地面积较大、政策熟知程度较低、政策作用感知较强、政策支持程度较低、政策公平感知较差以及所在地区为寻乌县和安远县的农户选择按受影响程度计算受偿意愿的概率更大。研究结论:加快建立基于农户参与的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按受影响程度计算的补偿标准以及充分重视补偿标准的差别化,是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区人为活动限制政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受偿意愿 人为活动限制 生态保护红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化生态补偿背景下牲畜暖棚对畜牧业收入和草地质量的影响——基于PSM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3
19
作者 蒋振 高雅罕 靳乐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8-580,共13页
在草原牲畜暖棚建设补贴的多元化生态补偿背景下,探究牲畜暖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促进多元化草原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隧穿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分析模型,设计了一组牲畜暖棚... 在草原牲畜暖棚建设补贴的多元化生态补偿背景下,探究牲畜暖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促进多元化草原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隧穿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分析模型,设计了一组牲畜暖棚对牧户畜牧业收入和草地质量影响的准自然实验,并基于2020年若尔盖草原648个牧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同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最邻近匹配、卡尺匹配、核匹配、局部线性回归匹配法,实证检验了牲畜暖棚对牧户畜牧业收入和草地质量的影响,并通过构造随机实验组的方式进行了安慰剂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暖棚设施的使用,将为牧户带来畜牧业年均增收20117.99元,同时牧户草地的生态质量提升约6.75%。因此,设施型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协同草地生态保护和牧户生计发展,支持现代化牲畜暖棚建设,将“造血”式赋能草原生态经济,促进牧区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化草原生态补偿 牲畜暖棚 畜牧业基础设施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倾向得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湿地缓解银行实践与中国启示:市场创建和市场运行 被引量:52
20
作者 柳荻 胡振通 靳乐山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72,共8页
研究目的:从市场创建和市场运行两个方面,分析美国"湿地缓解银行"的成功实践,结合中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获得一些对中国建立市场化湿地生态补偿的启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湿地缓解银行是美国为了抑... 研究目的:从市场创建和市场运行两个方面,分析美国"湿地缓解银行"的成功实践,结合中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获得一些对中国建立市场化湿地生态补偿的启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湿地缓解银行是美国为了抑制湿地面积减少而设计的市场化补偿机制,在湿地保护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湿地缓解银行是一种监管驱动下的市场,其成功实践依赖于一系列制度建设:市场创建方面,需要清晰的湿地权属、法定的许可证制度、明确的占补平衡政策目标、严格的治理顺序、可供选择的多种补偿机制;市场运行方面,需要完善的流程规则、透明的追踪监管、科学的湿地信用确认方法、严格的后评估和长期管理、高效的行政管理以及私人投资的有效引入。研究结论:对于湿地面积减少的问题,中国尚存在制度缺失,可以借鉴美国湿地缓解银行的成功经验,探索中国湿地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湿地保护 湿地缓解银行 湿地生态补偿 市场化生态补偿 湿地银行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