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邛海水体氮、磷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时瑶 张雷 +4 位作者 秦延文 马迎群 杨晨晨 刘志超 竹怀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5-505,共11页
为探究邛海水体氮、磷污染特征,以邛海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在邛海选取11个采样断面,对邛海水体中总氮、氨氮、总磷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进行研究,探讨了氮、磷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并初步评价邛海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以期为加强邛... 为探究邛海水体氮、磷污染特征,以邛海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在邛海选取11个采样断面,对邛海水体中总氮、氨氮、总磷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进行研究,探讨了氮、磷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并初步评价邛海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以期为加强邛海流域富营养化防治及保障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邛海水体总氮浓度范围为0.315~0.500 mg·L^(-1),平均值为0.399 mg·L^(-1);氨氮浓度范围为0.063~0.171 mg·L^(-1),平均值为0.098 mg·L^(-1),两项指标均满足地表水Ⅱ类标准。总磷浓度范围为0.019~0.035 mg·L^(-1),平均值为0.023 mg·L^(-1),其平均值满足地表水湖库Ⅱ类标准。氮、磷浓度存在时空差异,总氮、氨氮和总磷浓度随时间变化明显,其浓度均表现为枯水期高于丰水期。空间上,总氮、氨氮和总磷空间分布规律相似,其高浓度主要集中在邛海西北部1号(海河口)和10号(高枧湾)断面附近,总体呈现东部低、西北部高的趋势。邛海水体氮磷比值平均值大小表现为枯水期高于丰水期,枯水期主要表现为磷限制状态,丰水期主要表现为氮、磷限制状态。邛海水体氮、磷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氮、磷浓度的增加会促进浮游藻类的生长。邛海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邛海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38.011,整体均处于中营养状态,西北部水域营养状态指数较高,东部水域营养状态指数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邛海 时空分布 叶绿素A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海统筹的河口区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艳 张镔麒 +4 位作者 戴爱泉 钟诗民 徐香勤 吕旭波 雷坤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772,共5页
坚持陆海统筹,是新时代我国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在生态环境领域,河口区地处陆海交汇区域,是破解陆海统筹环境管理难题的关键区域.目前,河口区环境监督管理存在管理边界不明确、生态环境监测覆盖面不足、缺乏生态环境... 坚持陆海统筹,是新时代我国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在生态环境领域,河口区地处陆海交汇区域,是破解陆海统筹环境管理难题的关键区域.目前,河口区环境监督管理存在管理边界不明确、生态环境监测覆盖面不足、缺乏生态环境评价标准等问题.新形势下,亟需进一步优化完善河口区陆海统筹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破除陆海空间界限和行政管理壁垒,优化陆海衔接、海陆协同的污染防治体系,建立陆海一体、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因此,本文提出河口区陆海统筹生态环境质量监管对策,包括划分河口水体管理单元、建立河口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河口水环境基准体系、开展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协同治理、建立信息共享和智慧监管平台等,强化河口区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估,为推进河口区域联动机制的建立及陆海统筹环境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河口区 污染防控 管理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类药物水环境行为及水生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霞 王晨 +3 位作者 刘利 张新怡 魏健 宋永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1-691,共11页
磺胺类药物(SAs)在水环境中普遍存在,大部分SAs以母体分子或代谢产物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地表水、地下水、海水甚至饮用水中都能检测到低浓度的SAs。因SAs排放量大、环境假性持久性强等特点,其对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针对SA... 磺胺类药物(SAs)在水环境中普遍存在,大部分SAs以母体分子或代谢产物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地表水、地下水、海水甚至饮用水中都能检测到低浓度的SAs。因SAs排放量大、环境假性持久性强等特点,其对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针对SAs在水环境中的归趋问题,总结了SAs在水环境中吸附、迁移、转化、降解、生物富集等典型行为规律,进一步分析SAs对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水生微生物产生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SAs在水环境中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环境介质表面的吸附特性与规律,而对SAs依赖水动力条件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富集规律研究较少;SAs在环境介质表面的吸附主要以阳离子交换和分子结合的形式发生,吸附质表面的电荷密度是决定吸附量的重要因素;SAs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虽然浓度水平较低,但对水生生物造成的负面影响会产生潜在的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干预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造成水生动物的特征性畸形,干扰水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最终会对整个水环境及其循环造成宏观的影响。未来应加强SAs在水环境中衰减过程的浓度和贡献率研究以及对水生生物毒性标准化测试,以期深入研究SAs生态毒理学、解决SAs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药物(SAs) 水环境行为 水生毒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51
4
作者 张远 林佳宁 +8 位作者 王慧 郭昌胜 丁森 贾晓波 霍守亮 徐建 刘琰 王海燕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23-2528,共6页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水环境管理的尺度,在推动我国水污染防治、公众健康与水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水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如何与时俱进,及时修订丰富现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水环境管理的尺度,在推动我国水污染防治、公众健康与水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水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如何与时俱进,及时修订丰富现行标准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全面剖析了我国现行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历程、修订依据、重要贡献、存在问题及国家需求,结合国际标准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提出未来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由单项标准向系列标准转变的修订思路框架.初步阐述了由系列标准构成的“1+N”的标准体系框架,其中,“1”是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项目标准,用于判断地表水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反映水环境功能的基本水质要求;“N”是不同的特定保护项目标准,包括保护水生生物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项目水质标准、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湖泊营养物状态评价标准以及地表水水生物状况评价标准,并提出了各分标准的相关制修订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修订 饮用水源地 保护水生生物 湖库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环素类抗生素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5
作者 敖蒙蒙 魏健 +2 位作者 陈忠林 刘利 宋永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4-324,共11页
四环素类抗生素(TCs)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种类之一,由于该类化合物不易被生物体吸收,难以在环境中降解,且在常规的污水处理系统中难以彻底去除,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梳理分析了环境中TCs的来源及污染现状,详... 四环素类抗生素(TCs)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种类之一,由于该类化合物不易被生物体吸收,难以在环境中降解,且在常规的污水处理系统中难以彻底去除,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梳理分析了环境中TCs的来源及污染现状,详细阐述了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并对其引起的生态毒性效应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该类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TCs的环境行为应从环境多介质层面进行分析,同时加强对TCs生态毒性机理及其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抗生素 环境行为 生态毒性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电芬顿系统及其废水处理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白晓东 王维业 +2 位作者 魏健 李雪佳 宋永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9-740,共12页
生物电芬顿(Bio-Electro-Fenton,BEF)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驱动电芬顿反应的新技术,具有能同步降解污染物和回收能源的特点,已应用于多种废水的处理。在BEF系统中,双室系统得到了广泛研究,首先介绍了双室BEF系统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生物电芬顿(Bio-Electro-Fenton,BEF)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驱动电芬顿反应的新技术,具有能同步降解污染物和回收能源的特点,已应用于多种废水的处理。在BEF系统中,双室系统得到了广泛研究,首先介绍了双室BEF系统的原理及影响因素;随后总结了双室BEF系统处理对象,包括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废水;最后分析了双室BEF系统涉及的主要机制和未来研究的方向。结果显示,BEF作为一项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技术,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应围绕优化系统污染物处理能力、降低投资运行成本、拓宽应用范围等方面探索,实现“以废治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芬顿 影响因素 处理对象 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韩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变化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芬 李岱青 +2 位作者 张林波 侯春飞 朱夫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5-131,共7页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一种强烈的地表人类活动过程,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给资源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城市化过程的直接表现是乡村人口进入城市,用人口城市化表征城市化水平。中日韩是亚洲和东北亚地...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一种强烈的地表人类活动过程,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给资源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城市化过程的直接表现是乡村人口进入城市,用人口城市化表征城市化水平。中日韩是亚洲和东北亚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三个核心国家。以中日韩三国为例,基于面板数据模型框架,对比分析1950-2012年三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过程,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定量研究三国城市化进程与资源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日韩三国城市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化起点不同、发展速度不同、所处阶段不同。中国城市化起步分别比日韩晚80年、20年。中日韩三国城市化水平的发展趋势均呈快速增长,日韩两国在二战后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均远超中国。目前日韩两国均已处于城市化后期,并已经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经济体,两国城市化率分别为91.73%,83.47%;而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中期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城市化率为51.78%。中日韩三国城市化进程与资源环境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水资源呈显著负相关,与能源使用量呈显著正相关。中日韩三国城市化率每提高1%,人均耕地面积分别减少24 m2,10 m2,9 m2,人均水资源量分别减少64 m3,43 m3,21 m3,人均能源消费量分别增加42 kg,76 kg,111 kg。借鉴日韩经验,建议中国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监管,控制废弃物排放,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城市化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韩 城市化 资源 环境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芬 张林波 李岱青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1-193,共3页
国家公园是一种被全球验证了的能有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保护地管理模式。文章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试点,结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以国家公园模式保护三江源地区生... 国家公园是一种被全球验证了的能有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保护地管理模式。文章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试点,结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以国家公园模式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议由中央财政拨付运行经费、制定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原则、科学划定国家公园管理范围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 发展模式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中小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4
9
作者 温泉 马迎群 +6 位作者 秦延文 迟明慧 张雷 时瑶 曹伟 任春平 赵丽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3-499,共7页
为进一步保护成渝地区水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水生态安全屏障,围绕成渝地区河流水质污染特征,剖析了中小河流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成渝地区中小河流水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成渝地区水环境质量呈逐步改善趋势,... 为进一步保护成渝地区水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水生态安全屏障,围绕成渝地区河流水质污染特征,剖析了中小河流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成渝地区中小河流水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成渝地区水环境质量呈逐步改善趋势,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中小河流,特别是跨界河流水质超标频度较高;中小河流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2—6月,说明区域水质主要受点源污染和初期雨水冲刷的面源污染物集中入河的共同影响。水资源分布不均与高强度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流量不足,城镇人口集聚导致的生活污染压力大,农业面源治理难度大导致的长期高污染负荷,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不完善造成的跨界河流污染防治难度大,是造成成渝地区中小河流水质污染突出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中小河流的生态流量保障,厂网齐抓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多管齐下提升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水平,流域统筹推进水环境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河流 成渝地区 水污染特征 问题诊断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郭艳菲 郭壮 +2 位作者 王辉锋 魏健 徐东耀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4-717,共14页
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用于处理含抗生素废水已成为研究热点.碳基材料因其化学稳定性和无二次污染的特性,被视为活化过硫酸盐的绿色材料.然而,未经掺杂或改性的碳材料催化活性有限.本文综述了提升碳材料催化性能的策略,包括非金属... 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用于处理含抗生素废水已成为研究热点.碳基材料因其化学稳定性和无二次污染的特性,被视为活化过硫酸盐的绿色材料.然而,未经掺杂或改性的碳材料催化活性有限.本文综述了提升碳材料催化性能的策略,包括非金属掺杂、金属掺杂、碳基复合材料,并总结了这些策略形成的新活性位点及其活化过硫酸盐产生的活性物种类型之间的联系.结合现有碳基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抗生素研究,总结了碳基材料活化过硫酸盐机制(包括自由基、单线态氧、电子转移、高价金属氧物种等),以及活性物种的识别和确定方法.最后,分析总结了四环素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易被氧化位点,及其与活性物种之间的联系,以及该技术在处理含抗生素水体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具有高催化性能和稳定性的碳基催化剂,并应用于活化过硫酸盐体系实现抗生素高效降解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材料 过硫酸盐 降解机制 抗生素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过氧乙酸技术降解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辉锋 郭艳菲 +3 位作者 郭壮 黄意涵 徐东耀 魏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54-2164,共11页
近年来,以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为代表的新污染物在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高效稳定的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研发是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活化过氧乙酸的高级氧化技术为研究对象,对过渡金属、碳材料及... 近年来,以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为代表的新污染物在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高效稳定的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研发是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活化过氧乙酸的高级氧化技术为研究对象,对过渡金属、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活化过氧乙酸的效果及其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制进行系统论述,重点探讨反应过程中的自由基(有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非自由基(单线态氧、高价金属氧物种、电子转移和表面络合的复合物)降解机制,总结了活化过氧乙酸技术在废水、土壤或沉积物、地下水等环境介质中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提出了未来研究重点,即开发高效稳定的活化过氧乙酸催化剂,加强活化过氧乙酸技术在土壤和沉积物中降解有机污染物机制的探索,深入联合其他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乙酸(PAA) 过渡金属 碳材料 复合材料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S_(2)@NCNT阴极电活化过硫酸盐降解诺氟沙星效能的研究
12
作者 张传雨 庞瑞 +4 位作者 张翼飞 钟宇翔 段平洲 胡翔 郑利霞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1271,共11页
基于过硫酸盐活化的高级氧化技术在降解新污染物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利用氮掺杂碳纳米管材料的基础上,将二硫化亚铁包裹在其表面,制备成二硫化亚铁修饰的氮掺杂碳纳米管(FeS_(2)@NCNT),并以诺氟沙星(NOR)为目标污染物,对材料进行表征... 基于过硫酸盐活化的高级氧化技术在降解新污染物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利用氮掺杂碳纳米管材料的基础上,将二硫化亚铁包裹在其表面,制备成二硫化亚铁修饰的氮掺杂碳纳米管(FeS_(2)@NCNT),并以诺氟沙星(NOR)为目标污染物,对材料进行表征与电化学性能检测,开展了FeS_(2)@NCNT电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NOR的机理和性能研究,并进行自由基淬灭实验,探讨共存阴离子对体系性能的影响以及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1)FeS_(2)@NCNT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活性和低阻抗特性,表现出良好的电荷存储能力和电子转移能力;2)在FeS_(2)@NCNT/PMS体系中,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电流密度15 mA/cm^(2)、pH=6.0和PMS浓度3 mmol/L,此条件下60 min内NOR去除率达到93.0%;3)自由基淬灭实验表明单线态氧(^(1)O_(2))是降解NOR的主要活性物种,超氧自由基(O_(2)^(-)·)、羟基自由基(·OH)和硫酸根自由基(SO_(4)^(-)·)也有一定贡献;4)Cl-和SO_(4)^(2-)对参与电子转移过程或作为电子供体对体系有促进作用,而H_(2)PO_(3)^(-)、HCO_(3)^(-)、NO_(3)^(-)和腐殖酸(HA)天然离子对体系降解NOR起到抑制作用,且FeS_(2)@NCNT在多次循环使用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展示了该复合材料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S活化 二硫化亚铁 自由基 诺氟沙星 氮掺杂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丰水期浮游植物组成对土地利用及水环境的响应
13
作者 兰伟 吴晓龙 +1 位作者 杜延青 刘倩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揭示浮游植物组成与土地利用和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为白龙江流域水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6—8月对陇南市白龙江流域开展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水质调查,并基于水体理化参数和河流缓冲区土地利用格局,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 揭示浮游植物组成与土地利用和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为白龙江流域水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6—8月对陇南市白龙江流域开展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水质调查,并基于水体理化参数和河流缓冲区土地利用格局,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究浮游植物特征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揭示土地利用与水质的耦合效应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73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galef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1.82~2.72、4.93~7.46和0.67~0.89,平均值分别为2.32、6.02和0.79。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陇南市白龙江流域浮游植物主要受水温、溶解氧、总氮、总磷以及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因素影响,其中理化参数对浮游植物变化的解释率高于土地利用。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硅藻与水温、总氮和总磷呈显著正相关,且总磷相关性高于总氮;蓝藻和绿藻与溶解氧呈正相关;蓝藻与总氮呈负相关,与总磷相关性并不显著;硅藻和裸藻受人为活动和面源污染的影响,与建设用地、耕地呈显著正相关。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与水体氮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水体氮磷浓度的主要因素,且土地利用和营养盐的耦合效应共同作用于浮游植物群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土地利用 主成分分析 冗余分析 白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粒径及配比对沙化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14
作者 张俊杰 宋慧平 +3 位作者 冯政君 MUNKHBAT Bazarjaw 靳大鹏 魏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0-787,共8页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同时也可以作为沙化土壤改良的原料。从入渗、蒸发等水分特征探讨了不同粒径(<2 mm、<1 mm、<0.5 mm)和矸土比例(1∶1、2∶1、1∶2)的煤矸石对沙化土壤改良的影响,旨在确定优质煤矸石粒径和...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同时也可以作为沙化土壤改良的原料。从入渗、蒸发等水分特征探讨了不同粒径(<2 mm、<1 mm、<0.5 mm)和矸土比例(1∶1、2∶1、1∶2)的煤矸石对沙化土壤改良的影响,旨在确定优质煤矸石粒径和矸土配比。结果表明,煤矸石的加入使混合土壤的质地由砂土变为砂质壤土。当煤矸石粒径减小时,水分入渗速率降低,而总孔隙度、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和累计蒸发量增大;但当煤矸石粒径一定时,随着煤矸石含量的增加,入渗速率增加,累计蒸发量减少。Kostiakov入渗模型更适合作为混合土壤的入渗模型。双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总孔隙度、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等水分特征值方面,煤矸石粒径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在水分入渗蒸发方面,煤矸石矸土比例较粒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为黄河流域中游沿岸沙化土壤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持,有望降低改良成本、提高修复效果,为煤矸石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土壤 煤矸石粒径 矸土比 水分入渗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域材料在水处理高级氧化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刘利 庞瑞 +3 位作者 张翼飞 郑利霞 段平洲 宋永会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2,共8页
高级氧化过程(AOPs)因其能够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而被视为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效技术。近年来,限域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提高AOPs效率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这些材料通过不同的限制效应不仅能够增加反应物与活性物种的接触... 高级氧化过程(AOPs)因其能够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而被视为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效技术。近年来,限域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提高AOPs效率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这些材料通过不同的限制效应不仅能够增加反应物与活性物种的接触概率,还能改善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基于限域材料在氧化过程中可以加快质子和电荷的转移及其改变分子结构并创建新的活性位点的探讨,综述了限域效应及其在促进各类AOPs中的作用机理,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水处理技术的创新和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域材料 空间限制反应 高级氧化过程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灰水足迹时空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程鹏 孙明东 宋晓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5-756,共12页
灰水足迹可从水量角度评价水环境污染程度,有助于实现水污染对水资源短缺影响的评估。中国是全球灰水足迹最大的国家,对中国灰水足迹进行全面准确核算,分析其时空动态演进特征,并准确识别其驱动因素,对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 灰水足迹可从水量角度评价水环境污染程度,有助于实现水污染对水资源短缺影响的评估。中国是全球灰水足迹最大的国家,对中国灰水足迹进行全面准确核算,分析其时空动态演进特征,并准确识别其驱动因素,对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从农业(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工业及生活三方面全面计算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的灰水足迹,采用ArcGIS空间制图、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和动态演进趋势,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探索中国灰水足迹时空动态演进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11-2021年中国灰水足迹及其组成均呈下降趋势,工业灰水足迹下降的比例远大于农业灰水足迹和生活灰水足迹;除西藏、青海和新疆的灰水足迹实现了增长外,其余省域的灰水足迹均呈下降趋势,且各省灰水足迹及其组成的区域差异呈缩小态势。2)河南、山东和四川的灰水足迹一直位于全国前3位,而北京、天津、上海和海南均位于全国末位;灰水足迹标准差椭圆均呈现明显的“东北-西南”分布格局,且重心略微向西移动,中国灰水足迹的总体空间分布变化较小。3)GDP和人口数一直为中国及各省灰水足迹的正向驱动因素,而灰水足迹强度、人均灰水足迹和技术效应一直为灰水足迹的负向驱动因素;GDP对灰水足迹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灰水足迹强度对灰水足迹的降低作用最大。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及各省域制定针对性水污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水足迹 时空动态演进 核密度估计 标准差椭圆 驱动因素 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顿法处理废水中氨基三亚甲基膦酸同步回收磷研究
17
作者 于莹 黎佳茜 +4 位作者 任帅康 吴瑞 温硕钊 刘明亮 张娟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4-602,共9页
去除与回收工业废水中常用阻垢剂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对水体保护与磷(P)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Fenton法对废水中ATMP进行处理,首先比较了硫酸亚铁(FeSO_(4))、过氧化氢(H_(2)O_(2))、Fenton法(FeSO_(4)+H_(2)O_(2))对ATM... 去除与回收工业废水中常用阻垢剂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对水体保护与磷(P)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Fenton法对废水中ATMP进行处理,首先比较了硫酸亚铁(FeSO_(4))、过氧化氢(H_(2)O_(2))、Fenton法(FeSO_(4)+H_(2)O_(2))对ATMP的处理效果,并进一步探究Fenton法处理ATMP体系中FeSO_(4)浓度、H_(2)O_(2)浓度、溶液初始pH、ATMP初始浓度以及共存离子等因素对ATMP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TMP初始浓度为1.0 mmol/L(以P计),采用Fenton法(FeSO_(4)和H_(2)O_(2)投加量均为1.5 mmol/L),溶液初始p H为3的反应条件下,ATMP的氧化处理效果较好,反应30 min后,体系中总磷(TP)去除率能达到95%,且去除的TP以磷酸铁(FePO_(4))沉淀的形式生成从而实现P回收。共存金属阳离子(Ca^(2+)或Mg^(2+))对ATMP的氧化降解无影响,共存无机阴离子(HCO_(3)^(-)或NO_(3)^(-))和共存有机阴离子(C_(5)H_(7)O_(5)COO^(-)或CH_(3)COO^(-))对体系中TP去除有抑制作用。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测试结果表明,羟基自由基在Fenton法氧化处理ATMP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综上所述,Fenton法可以有效实现对ATMP的氧化并最终生成正磷酸盐(PO_(4)^(3-)),同时在特定条件下PO_(4)^(3-)与三价铁离子结合生成FePO_(4)沉淀,实现P的资源化回收。本研究可为含有机膦酸盐ATMP废水的资源化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 芬顿(Fenton) 磷回收 磷酸铁 羟基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公众一次性塑料减量政策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嘉戌 邓义祥 +1 位作者 张承龙 郝晨林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8-897,共10页
公众行为心理是影响一次性塑料减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为针对公众心理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借鉴环境行为理论的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规范激活理论(NAM),构建了一次性塑料减量行为意向模型;基于该模型编制了调查问卷,通过线上、线下... 公众行为心理是影响一次性塑料减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为针对公众心理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借鉴环境行为理论的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规范激活理论(NAM),构建了一次性塑料减量行为意向模型;基于该模型编制了调查问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获得408份有效问卷;采用AMOS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塑料污染的后果意识对公众一次性塑料减量的意向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应扩大宣传(微)塑料的环境影响,特别是要使公众感受到(微)塑料污染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受访者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正面态度对其行为的影响尚不显著,因此针对一次性塑料减量行为的奖惩机制必不可少,以增加公众执行一次性塑料减量行为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行为理论 公众 一次性塑料 减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生态系统碳汇特征及其潜在碳中和价值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姚程 王谦 +5 位作者 姜霞 郭轶男 王坤 吴志皓 车霏霏 陈俊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3-909,共17页
为了应对气候挑战,达成碳达峰远景目标,需要正确评估自然资源碳中和价值。湖泊作为具有独特生态、人文价值的地理单元,因碳循环强度高、碳排放总量大,是传统意义上的碳源。通过梳理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对比不同类型湖泊碳汇/源状况,湖泊... 为了应对气候挑战,达成碳达峰远景目标,需要正确评估自然资源碳中和价值。湖泊作为具有独特生态、人文价值的地理单元,因碳循环强度高、碳排放总量大,是传统意义上的碳源。通过梳理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对比不同类型湖泊碳汇/源状况,湖泊生态系统以一系列碳汇特征表现出潜在的碳中和价值。强烈的光合作用可以使水体CO_(2)欠饱和,但由呼吸-光合作用、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带来的水体碱度、CO_(2)分压pCO_(2)提高也有利于湖泊碳汇增益。CO_(2)在水体中大量溶解,积极参与到湖泊碳循环,将pCO_(2)高于40 Pa作为判断湖泊为碳源的依据可能忽视了水体碱度上升带来的碳汇。在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受到生态系统光合-呼吸作用的影响,当异养微生物群落能及时分解沉入湖底的衰亡组织、有机质时,沉积物中有机碳不会大量累积,当呼吸对光合的相对滞后,有机碳才会大量累积。湖泊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决定了固碳能力,是湖泊发挥碳汇效益的重要“碳库”。由水生植物固定下的CO_(2)总量不如浮游植物,但在过程中发挥了“压舱石”般的稳定作用。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湖泊面临的碳排放压力正在扩大。森林砍伐、农田开垦、城镇发展等土地利用降低了陆上单元的固碳能力,外部碳源增加加剧了湖泊碳排放。面对气候变暖、水体富营养化,湖泊有机碳的矿化、生物分解正在加速,食物链固碳能力正在下降。为了发挥湖泊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近期的实践成果显示未来有3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坚持和改进。首先是重构水生植物,改善水体质量为湖泊碳汇效益“保驾护航”。修复湖泊生态,提高生物多样性,延长食物链中的碳流动,增强碳在湖泊中的系留效果。其次是重视沉积物碳累积。溯源分类将为我们提供碳平衡全面调查的替代方案,通过与陆地碳的累积情况对比突出湖泊生态系统的碳汇贡献。最后是以采集湖泊CH_(4)资源为目的的技术探索,将解决湖泊环境中低密度CH_(4)与能源供应高密度需求的主要矛盾,开辟湖泊碳中和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生态系统 碳中和 生物多样性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郊区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苏德毕力格 马广文 杨巍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5-39,共5页
利用国际通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指标即生态足迹理论,通过测定当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采用北京市平谷区2008年国民统计资料和相关资料数据,对平谷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国际通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指标即生态足迹理论,通过测定当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采用北京市平谷区2008年国民统计资料和相关资料数据,对平谷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平谷区人均生态足迹为2.64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22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225hm2,发展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分析产生赤字根源,从生态承载力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生态赤字 平谷区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