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辛泊达 吕连宏 +1 位作者 董京京 王斯一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84-2092,共9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支撑,政府环境治理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不可忽视。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运用全排列多边形法测算得到新质生产力及其3项分指标(新质劳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支撑,政府环境治理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不可忽视。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运用全排列多边形法测算得到新质生产力及其3项分指标(新质劳动力、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的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动态GM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各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大幅提升,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得到改善。②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每提高1%,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将显著提升2.41%,即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能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③政府环境治理不仅能直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还能通过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间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研究显示,应重视政府环境治理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落实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发展理念,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政府环境治理能力 全排列多边形法 中介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足迹视角的再生陶粒项目碳减排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晓聪 邓陈宁 +5 位作者 朱芳 李林子 谢明辉 沈鹏 陈忱 杜帅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22-3530,共9页
从碳足迹角度,结合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方法学,建立二次灰渣再生陶粒项目碳减排计量模型,以4万t/a二次灰渣再生陶粒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估项目碳减排量,基于碳排放关键因素解析,对二次灰渣再生陶粒项目碳减排潜力进行优化评估... 从碳足迹角度,结合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方法学,建立二次灰渣再生陶粒项目碳减排计量模型,以4万t/a二次灰渣再生陶粒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估项目碳减排量,基于碳排放关键因素解析,对二次灰渣再生陶粒项目碳减排潜力进行优化评估.结果表明,4万t/a二次灰渣再生陶粒项目2023a总的CO_(2)e减排量为3.26万t,其中,陶粒生产阶段减排贡献达到95%.从碳足迹视角分析,项目年CO_(2)e排放总量约6.49万t,加工生产和原料获取阶段是陶粒项目碳排放的关键环节.从CO_(2)排放源类别分析,二次灰渣,污泥等固废原料替代是陶粒行业降碳的重点,另外,固废原料添加的优先级顺序依次为二次灰渣,污泥和废弃土.关于碳减排潜力优化,绿色原料,清洁电网,低碳运输和再生循环4种低碳情景下,二次灰渣再生陶粒项目分别实现6.93,3.42,3.56和3.28万t CO_(2)e减排量,绿色原料情景下陶粒行业蕴含0.09亿t的碳减排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固体废物 陶粒 碳减排效益 关键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污染源布局规划调整的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柴莹莹 孟晓杰 +2 位作者 申璐 薛明明 廖凤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7-662,共6页
针对环境质量背景值较好的区域,以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控制目标计算的大气环境承载力较大,规划污染源允许排放量过高的问题,提出建立大气环境承载力线性规划模型,以规划污染源的预测浓度作为控制目标,结合区域污染源布局优化进行大气环境... 针对环境质量背景值较好的区域,以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控制目标计算的大气环境承载力较大,规划污染源允许排放量过高的问题,提出建立大气环境承载力线性规划模型,以规划污染源的预测浓度作为控制目标,结合区域污染源布局优化进行大气环境承载力估算的方法,并以平顶山市某产业园区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国家二级标准、一级标准及一级标准50%的控制目标下,SO_(2)大气环境承载力约为规划污染源排放量的7~275倍,NO_(2)为38~129倍;将规划污染源的预测值作为环境质量控制目标,通过污染源布局优化,SO_(2)、NO_(2)的允许排放量为规划污染源排放量的1.23和1.42倍,更接近实际规划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承载力 线性规划法 产业园区 污染源布局 控制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气体管控纳入化工园区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探索和实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许亚宣 李小敏 +4 位作者 李亚飞 詹丽雯 赵果 姚懿函 李林子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26-1640,共15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已成为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的重要举措。产业园区是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减污降碳源头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已成为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的重要举措。产业园区是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减污降碳源头防控的重要抓手。该研究重点围绕协同减污降碳优化规划方案这一关键问题,探索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温室气体评价的技术方法,并以某石化园区为例开展了实践探索。为了在环评中科学、合理地分析和评价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从两方面探索评价技术方法:一是温室气体与大气耦合评价方法,开展温室气体评价重点排放设施能效分析,结合大气评价中空气质量目标改善要求和初步模拟预测结果,联合提出淘汰高耗低效热源设施、分阶段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的规划调整建议;二是研究创新温室气体评价和循环经济分析紧密结合的环评方法,遵循化工园区协同、合作、共享的一体化设计理念和循环经济理念,以资源循环降碳、能效提升降碳为目标,充分发挥化工园区碳固定、碳消纳的天然优势,促进园区内产业链协同。实证研究表明:①通过全面识别园区减污和降碳的关键环节,以“提效-控煤”为主线,温室气体评价与大气评价联合提出热源点整合方案;聚焦园区CO_(2)资源化利用、能源梯级利用,推动两家企业6套装置实施CO_(2)回收,并实施聚碳酸酯、碳酸乙烯酯等CO_(2)产业链利用项目,将零散企业余热资源统一纳网,实现余热余压利用,很好地验证了前述技术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温室气体评价对能源规划方案和产业循环经济方案的优化调整作用。②基于现行产业园区环评的评价技术流程,采用全过程纳入模式,提出了温室气体全过程评价技术框架,即现状评价“挖潜力”、规划分析“融理念”、影响识别“定目标”、影响评价“评趋势”、方案论证“明措施”、调整建议“优方案”。此外,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一是增强污染防治与气候治理的协同性,二是关注难以量化的新排放源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三是结合不同园区面临的能源转型和环境目标压力,形成差异化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该研究提出的技术框架和评价方法为优化化工园区环评源头管控作用起到有力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环境影响评价 产业园区 减污降碳 技术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碳关税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董京京 张保留 +3 位作者 辛泊达 向梦宇 李晓蔚 吕连宏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92-1499,共8页
为系统梳理碳关税领域研究特征、研究热点与演进,弥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实施背景下该领域文献综述的空缺,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筛选1998−2023年碳关税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 为系统梳理碳关税领域研究特征、研究热点与演进,弥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实施背景下该领域文献综述的空缺,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筛选1998−2023年碳关税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①探讨的主要内容包括碳关税的属性与实质、合法性与可行性、经济与环境影响和应对措施,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不同研究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做出了差异化评价与论述,但使用的主要方法相对一致,包括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和博弈分析。②该领域受到了官方政府和权威期刊的较高关注,机构间研究合作较为频繁,而国家间合作总体较少,国内研究的影响力较弱。③碳关税领域的发展演变分为萌芽、波动和复兴三个阶段。④领域内热点更迭较快,其中,碳边境调节机制突现强度最高,是整个学科知识转化与焦点转移的重要桥梁;碳中和、世贸组织规则和欧洲绿色新政等关键词是当前研究的前沿热点。后续研究可从关注政策最新设计和国际谈判动态、聚焦发展中国家利益和公平正义指标、以全球化视角综合考虑碳关税政策多维度影响以及从微观层面研究企业行为反应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创新多元化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关税 碳边境调节机制 文献计量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案例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付加锋 冯相昭 +4 位作者 高庆先 马占云 刘倩 李迎新 吕连宏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86-2093,共8页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如何实现协同减排核算问题,该研究提出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协同控制温室气体的核算边界、协同机制和核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分析,给出了如何核算污染物去除的协同控制效应和协同程度....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如何实现协同减排核算问题,该研究提出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协同控制温室气体的核算边界、协同机制和核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分析,给出了如何核算污染物去除的协同控制效应和协同程度.结果表明:①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存在关联机制,厌氧环境去除COD_(Cr)会产生CH_(4),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也可产生大量CH_(4),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去除TN会产生N 2O.②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核算可分为确定核算边界、选择核算方法、收集活动水平数据与确定排放因子、质量控制、形成核算报告等步骤.一方面构建了污染物去除量计算公式,去除量涵盖CH_(4)回收量、COD_(Cr)和TN去除量、污泥处理量;另一方面构建了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公式,排放量涵盖回收CH_(4)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去除COD_(Cr)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处理污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去除TN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③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并没有协同减排温室气体排放量,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来看,单位COD_(Cr)去除量、单位TN去除量和单位污泥处理量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0.0513、2.4356和0.5460 t,单位TN去除量产生的温室气体量(2.4356 t)最大,其次为污泥处理(0.5460 t);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来看,该污水处理厂使用电力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量(1362.68 t)最大.研究提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可行,能够根据污水处理厂相关数据判定污水处理不同环节污染物去除和温室气体减排二者间的关系.针对核算过程中存在的数据不确定性问题、质量控制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方法,如在质量控制中可通过制定核算方案、监测方案与计划,开展核算人员业务培训,进行数据核验,测量仪器校准和调整等提高核算质量.研究显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约束下,城镇污水处理厂在进行污水处理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建立协同控制的治理体系,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污水处理厂 废水处理 协同控制 温室气体 核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生态经济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江苏省评价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李萌 刘皓 +2 位作者 史聆聆 孙启宏 陈忱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8-71,87,共5页
为推动我国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挥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从经济效益、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生态经济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为推动我国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挥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从经济效益、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生态经济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聚类分析将13个地级市划分为三种发展类型:率先发展区域、平稳发展区域和一般发展区域。最后,针对不同发展类型的城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指标体系 熵值法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1 WFV影像和随机森林算法的总氮反演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慈 沈鹏 +3 位作者 李倩 陈忱 刘晓宇 廖凤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30,共8页
基于高分一号卫星影像遥感数据和水库水质实测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建立遥感反射率与总氮浓度的定量反演模型,以获取东风水库总氮浓度的时空分布情况,进而对水库总氮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氮反演模型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为... 基于高分一号卫星影像遥感数据和水库水质实测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建立遥感反射率与总氮浓度的定量反演模型,以获取东风水库总氮浓度的时空分布情况,进而对水库总氮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氮反演模型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为0.879,均方根误差为0.169 mg/L,但仍有提升空间。将模型运用于2016-2018年GF-1 WFV影像遥感数据,反演得到东风水库总氮浓度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016年水库总氮浓度呈波动性变化,2017-2018年除个别月份外,水库总氮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从水质标准来看,水库总氮浓度介于Ⅲ~Ⅴ类水质标准,且存在富营养化风险。从不同季节变化情况来看,春冬季总氮浓度较高,夏秋季浓度较低。从空间差异性来看,区域变化规律性不太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一号 卫星影像 随机森林 总氮 遥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价研究述评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林子 李小敏 +1 位作者 孙启宏 王佳邓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1-48,共8页
绿色发展评价作为衡量绿色发展进程、识别发展机遇和挑战、促进绿色发展的工具,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充分了解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价研究和实践开展情况,有助于明晰我国绿色发展评价的改进方向。论文围绕绿色发展内涵、评价实践、评价... 绿色发展评价作为衡量绿色发展进程、识别发展机遇和挑战、促进绿色发展的工具,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充分了解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价研究和实践开展情况,有助于明晰我国绿色发展评价的改进方向。论文围绕绿色发展内涵、评价实践、评价方法、指标构成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绿色发展相关评价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认为国内绿色发展评价一定程度还滞后于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仪表盘和综合指数法作为在国际、国内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反映出国际对灵活性、国内对可比性的偏爱;国际组织构建绿色发展相关指标体系普遍关注“政策”型指标,中国更关注“结果”型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中国绿色发展评价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评价 指标体系 绿色增长 绿色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差异化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林子 田健 +2 位作者 赵玉婷 王凯 李小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2-229,共8页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测度绿色发展进程和支撑绿色发展决策的重要方法,然而如果对不同自然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地域都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不仅评价结论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反映各自的问题及需求。论文按照“概念模型—体系框架—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测度绿色发展进程和支撑绿色发展决策的重要方法,然而如果对不同自然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地域都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不仅评价结论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反映各自的问题及需求。论文按照“概念模型—体系框架—指标体系”的思路,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提出了“框架一致、权重不同”的差异化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采用基于专家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绿色发展指标的权重,识别不同分区绿色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或优先解决的问题。以长江经济带为对象开展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表明,绿色发展各目标各要素在长江经济带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重要性或优先性存在明显差异,应当实施差异化的绿色发展评价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指标体系 主体功能区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20周年
11
作者 李小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202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简称《环评法》)颁布20周年。《环评法》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环评发展的新纪元,20年来,为适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需求,《环评法》2次修订,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违法严惩的环评管理制度日... 202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简称《环评法》)颁布20周年。《环评法》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环评发展的新纪元,20年来,为适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需求,《环评法》2次修订,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违法严惩的环评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管理规范、技术保障和队伍支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 环评法 支撑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新纪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要点、影响与中国应对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杨超 王斯一 程宝栋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33,共6页
文章基于《关于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提案》,梳理了欧盟可能采取的6种碳价征收方案的实施要点。碳边境调节机制客观上具有巩固欧盟碳定价权、影响全球供应链布局等效果,企业向欧盟提供的申报信息可能影响后期碳税税基,甚至威胁我国... 文章基于《关于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提案》,梳理了欧盟可能采取的6种碳价征收方案的实施要点。碳边境调节机制客观上具有巩固欧盟碳定价权、影响全球供应链布局等效果,企业向欧盟提供的申报信息可能影响后期碳税税基,甚至威胁我国经济情报安全。对此我国应从多个层面积极行动,在法律层面应坚持以联合国和WTO相关规则作为国际治理基础、积极推动国内碳税立法,政府层面应加快完善碳交易体系、建立规范的碳监测体系、积极与欧盟接触谈判,企业层面应鼓励如实申报产品碳排放强度、申报前向国内有关部门备案、避免许可证购买过程中的投机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边境调节机制 碳价 碳排放 欧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模型的中国低成本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被引量:108
13
作者 王深 吕连宏 +4 位作者 张保留 王斯一 吴静 付加锋 罗宏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44-2055,共12页
为探寻我国低成本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以我国主要耗煤产业、电力、供热、交通以及森林碳汇量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低成本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多目标模型.以成本最小、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少为模型的多目标,以我国2... 为探寻我国低成本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以我国主要耗煤产业、电力、供热、交通以及森林碳汇量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低成本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多目标模型.以成本最小、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少为模型的多目标,以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以及2060年前碳中和为研究目标设置相应约束条件,并设置产业需求、电力需求、供暖需求、交通需求、各行业新能源比例、污染物控制等约束条件,其中产业考虑煤炭消耗量较大的钢铁、化工、建材以及其他行业,电力考虑火电、核电、风电、太阳能.此外,模型除考虑森林碳汇外,还考虑了碳捕获与封存(CCS)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手段.结果表明:①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的可行性较高,2030年及2060年的时间节点设定科学,碳达峰当年的各行业成本约为17.54×10^(12)元,代表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68.63×10^(8)和34.50×10^(8)t.②以钢铁、化工、建材等为代表的工业转型可行性较低,且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贡献较小;电力、供热以及交通转型可行性较高,且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贡献较大,电力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在2030年与2060年将分别达72.86%和43.34%.③煤电装机容量将在规划期内持续减少,需取消部分已规划的煤电项目并改造和提前淘汰部分已有煤电设备;相对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增加,二者装机容量总和于2030年达12×10^(8)kW,于2060年达24×10^(8)kW.④CCS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助力.研究显示,未来我国碳减排工作将重点聚焦于电力系统,其次为供热与交通,建议根据行业特征制定不同省份、不同经济圈的绿色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多目标 规划模型 低成本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达峰路径的Meta回归分析 被引量:31
14
作者 赵明轩 吕连宏 +4 位作者 王深 白梓函 张楠 罗宏 付加锋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56-2064,共9页
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需求,开展碳达峰路径研究对中国合理制定2030年碳达峰目标和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该文筛选发表于2015—2020年间的18篇文献,采用Meta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碳达峰路径... 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需求,开展碳达峰路径研究对中国合理制定2030年碳达峰目标和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该文筛选发表于2015—2020年间的18篇文献,采用Meta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碳达峰路径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多数文献预测中国将于2030年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平均预测峰值水平约10.9 Gt CO_(2);碳达峰时煤炭占比平均值为51.9%,非化石能源占比平均值为22.4%,经济年增长率平均值为5.4%,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平均值为54.0%.②该文筛选的样本对碳达峰路径预测结果与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一致,文献发表时间越晚预测的达峰时间越早且峰值越高.③除碳达峰时碳排放强度下降率(peakCEI)外,其余变量均对碳达峰峰值具有显著性;除文献类型(PTY)、影响因子(IF)、碳达峰时煤炭占比分类(yblcoal)、碳达峰时非化石能源占比(pnf)外,其余变量均对碳达峰时间具有显著性.未来中国应从基于成本效益的最优达峰路径、完善温室气体清单核算方法、大力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Meta回归分析 达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 被引量:81
15
作者 赵明轩 吕连宏 +1 位作者 张保留 罗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09-1522,共14页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的动态协调发展,是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选取2000—2017年我国各省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CO_(2)排放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不...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的动态协调发展,是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选取2000—2017年我国各省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CO_(2)排放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不包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按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经济区域,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并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模型系数进行估计,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得到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CO_(2)排放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①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在东部、西部均呈双向因果关系,在中部、东北部均呈单向因果关系;除东部外,CO_(2)排放与经济增长均呈双向因果关系.②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中均呈双向正向脉冲响应,经济增长对CO_(2)排放均产生正向冲击;除东部地区外,CO_(2)排放对经济增长均产生正向冲击.③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互为重要影响因素;除东北部地区外,经济增长均为CO_(2)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④固定资产投资能有效降低中部和东北部CO_(2)排放.最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分别从技术研发、政府投资、政策引导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投资,积极运用PPP等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四大经济区域之间资本和先进技术的深入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CO_(2)排放 P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低碳发展效率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4
16
作者 於孝平 张振龙 +1 位作者 吕连宏 孙鸿鹄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70-1482,共13页
城市群低碳协同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测度区域低碳发展效率水平,把握其时空演变规律,对促进城市群低碳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低碳发展效率测算方法评估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生态复... 城市群低碳协同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测度区域低碳发展效率水平,把握其时空演变规律,对促进城市群低碳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低碳发展效率测算方法评估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维度的低碳发展效率水平,并基于此开展长三角低碳发展分区,结果表明:①构建的低碳发展效率测算方法能够有效测度城市群复合维度的低碳发展效率水平,进而得出低碳发展综合效率。②低碳发展综合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高值多点集聚,低值中部连片”的分布特征,低碳发展综合效率高值、较高值城市从皖中、皖北及浙南地区集聚分布演变为沪宁合杭甬发展带集聚分布,低值、较低值城市集聚于长三角中部地区,呈带状分布。③基于低碳发展效率测算结果,将长三角城市分为五类低碳发展优势区,分别为经济低碳优势区、社会低碳优势区、生态碳汇优势区、经济-社会低碳优势区和社会-生态低碳优势区。研究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各类低碳发展效率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亟需针对不同分区的低碳发展特征提出差异化低碳策略,协同推进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低碳发展效率 低碳分区 时空格局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 被引量:44
17
作者 阳平坚 彭栓 +3 位作者 王静 王强 任妮 宋维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416,共13页
梳理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各关键环节的发展概况,阐述了全球和我国现阶段CCUS技术应用进展和挑战.结果表明,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CCUS项目难以实现成本效益的平衡,因此必须转变思路,将CO_(2)视为一种基础工业原料,加快CO_... 梳理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各关键环节的发展概况,阐述了全球和我国现阶段CCUS技术应用进展和挑战.结果表明,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CCUS项目难以实现成本效益的平衡,因此必须转变思路,将CO_(2)视为一种基础工业原料,加快CO_(2)资源化利用布局.基于此,提出CO_(2)转化利用金字塔模型,通过优化组合高附加值碳基材料、化工利用、生物合成等CO_(2)转化利用路径,形成兼具减排和商业价值的新型碳经济.最后,根据我国未来在能源领域的领先性和电网的灵活度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加快我国CCUS技术布局和应用的政策建议,以期助力CCUS技术产业化落地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 碳经济 CO_(2)利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多元共治体系需求及构建探析 被引量:55
18
作者 王涵 马军 +4 位作者 陈民 张真 丁杉杉 王淑兰 阳平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6-944,共9页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空气质量改善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多目标需求,仅依靠命令控制...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空气质量改善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多目标需求,仅依靠命令控制型手段为主的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将不足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目标.结果表明:构建“政府-科研机构-市场-社会组织”多元共治模式,通过命令控制与非命令控制的协同实现治理方式转变,从而提高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在顶层设计层面,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空气污染程度及各行业污染控制措施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制定差异化减污降碳政策;在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学科融合、部门协作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科技研究,解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措施评估以及科技数据、资源共享和研究成果落地等问题;在市场方面,将自愿减排交易和更多高排放行业配额交易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强与排污权、用能权、绿色电力等环境权益交易之间的协同,强化市场手段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治理机制和手段方面,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纽带作用,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构建第三方环境信用平台,促进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公众等关键利益方形成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研究表明,“政府-科研机构-市场-社会组织”多元共治模式能有效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多元共治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市场与社会组织的作用,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多元共治 非命令控制 数字化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居民生活碳达峰路径及对策 被引量:48
19
作者 张保留 吕连宏 +3 位作者 吴静 王斯一 王深 罗宏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65-2075,共11页
全国碳达峰目标已经明确,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是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亟待得到有效控制.为研究农村居民生活碳达峰路径,基于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分析,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0—2018年农村居民生活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基于情景分析... 全国碳达峰目标已经明确,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是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亟待得到有效控制.为研究农村居民生活碳达峰路径,基于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分析,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0—2018年农村居民生活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基于情景分析法,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角度,设定不同情景分析农村居民生活的碳达峰时间及峰值.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占国家碳排放总量的3.0%~4.0%.②在2030年国家碳排放强度下降65%的目标下,农村居民生活同步碳达峰目标约为3.64×10^(8) t;农村居民煤炭消费的碳排放已在2017年达峰,总量达峰则依托于能源结构调整情景实现目标.③基准情景下,2030年前无法实现碳达峰;政策情景下,将在2027—2028年达到峰值,峰值约为3.66×10^(8) t;优化情景下,将在2024年达到峰值,峰值约为3.44×10^(8) t.④基于能源结构调整的碳达峰路径主要表现为煤炭消费占比降至18.0%左右,天然气、电力、其他能源消费占比分别提至1.5%、35.0%、30.0%左右.研究显示,促进碳达峰的措施可重点从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农村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加强节能减排技术保障、创新资金支持、普及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几个方面加强实施,从而推动农村的能源变革与节能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居民生活 能源消费 碳排放 达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预处理强化牛粪厌氧消化及其机理 被引量:8
20
作者 宋晓聪 赵慈 +3 位作者 王俊杰 王琛 叶旌 沈鹏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56-2263,共8页
为解决禽畜废物在厌氧条件下产甲烷性差的问题,采用水热法预处理+中温厌氧消化改良法考察了水热法预处理强化牛粪厌氧消化性能的效果,并进一步通过分析预处理前后牛粪化学组分、元素组成和化学结构变化以探究其强化机制.结果表明:一定... 为解决禽畜废物在厌氧条件下产甲烷性差的问题,采用水热法预处理+中温厌氧消化改良法考察了水热法预处理强化牛粪厌氧消化性能的效果,并进一步通过分析预处理前后牛粪化学组分、元素组成和化学结构变化以探究其强化机制.结果表明:一定强度的水热预处理能提高牛粪的厌氧产甲烷性能,过高的预处理强度(R_(0))反而抑制了产甲烷率.在水热预处理温度为70℃、时间为4320 min时(R_(0)为3.27),牛粪获得最大甲烷产量(以VS计)176.36 mL g,比未预处理组(145.76 mL g)提高了21.00%,乙酸浓度提高了65.69%,木质素去除率达到11.50%,可知有机组分的降解和木质素的移除是牛粪厌氧产甲烷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元素分析发现,预处理后牛粪O/C[w(O)/w(C)]得到提高,表示糖类化合物增多;同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R_(0)过大时,木质素中芳环骨架的C■C作用会增强,类木质素物质增多,导致牛粪产甲烷性能降低.研究显示,水热预处理能够有效增强畜禽废物的降解能力,促进牛粪产甲烷性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预处理 禽畜废物 厌氧消化 类木质素 甲烷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