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环境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被引量:3
1
作者 汪素芳 王晓伟 +3 位作者 孟甜 杨霓云 董淮晋 冯学良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71-1276,共6页
将两根2,4-二硝基苯肼(DNPH)采样管串联,前端连接一根除臭氧柱,采样25 min,用密封帽密封管口,于4℃以下保存。将DNPH采样管于25℃静置2 h,用5 mL乙腈洗脱,洗脱液流向与采样时气流方向相反。收集洗脱液,用乙腈稀释至5 mL,过0.22μm滤膜,... 将两根2,4-二硝基苯肼(DNPH)采样管串联,前端连接一根除臭氧柱,采样25 min,用密封帽密封管口,于4℃以下保存。将DNPH采样管于25℃静置2 h,用5 mL乙腈洗脱,洗脱液流向与采样时气流方向相反。收集洗脱液,用乙腈稀释至5 mL,过0.22μm滤膜,加入与滤液等体积的水,注入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在Shim-pack GISS色谱柱(50 mm×2.1 mm, 1.9μm)上用不同体积比的乙腈-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分离得到的13种醛酮类化合物(甲醛、乙醛、丙酮、丙烯醛、丙醛、丁烯醛、丁醛、苯甲醛、戊醛、对甲基苯甲醛、己醛、甲基丙烯醛和丁酮)在串联质谱仪中以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13种醛酮类化合物的DNPH衍生物可在8 min内实现基线分离,且基质干扰小;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均为0.005~0.20 mg·L^(-1),检出限(3.143s)为0.09~0.32μg·m(-3);分别进行精密度和回收试验,各目标物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0.90%~7.1%,回收率为81.8%~104%;方法用于环境空气样品的分析,检出了甲醛、乙醛、丙酮、丙烯醛、丙醛、丁醛和戊醛,检出量分别为5.24,5.52,31.2,11.8,3.42,7.10,4.27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醛酮类化合物 环境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新烟碱类农药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啸宇 张亚辉 +2 位作者 张瑾 陶勇 梁宏仪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42-2053,共12页
近年来我国对新污染物治理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新烟碱类农药作为众多新污染物中的一个小分支,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及其独特的毒性特征,已在环境介质中普遍存在,且对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 近年来我国对新污染物治理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新烟碱类农药作为众多新污染物中的一个小分支,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及其独特的毒性特征,已在环境介质中普遍存在,且对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热点演变至关重要。本文旨在运用文献计量学手段,对2000-2023年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录的新烟碱类农药毒性相关文献进行全面分析,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等可视化软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2000-2023年新烟碱类农药毒性研究的发文量总体趋势相对稳定,且呈增长趋势,文献被引次数也逐年攀升。研究成果多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是发文量最多的学科领域,GOULSOND是最高产作者,中国和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分别是最高产的国家和机构。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当前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新烟碱类农药及其代谢产物在环境中的暴露情况、对昆虫等非目标生物的毒性作用以及深入到分子层面的毒性机制等方面展开,但关于新烟碱类农药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长期累积所带来的毒性效应,以及它们对非靶标生物可能产生的联合毒性、慢性毒性,乃至通过食物链引发的累积毒性等复杂问题,尚且不足,亟需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填补和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农药 毒性 污染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铁改性生物炭对水中Sb(Ⅲ)和Sb(Ⅴ)的去除研究
3
作者 张森 曹莹 +3 位作者 高存富 孟甜 李强 姜登岭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95,共8页
以九水合硫化钠、七水合硫酸亚铁、生物炭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硫铁改性生物炭材料(FeS-BC),并研究其对水中Sb(Ⅲ)和Sb(Ⅴ)的吸附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硫... 以九水合硫化钠、七水合硫酸亚铁、生物炭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硫铁改性生物炭材料(FeS-BC),并研究其对水中Sb(Ⅲ)和Sb(Ⅴ)的吸附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硫铁改性生物炭的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pH=7、质量浓度为1 g/L条件下对10 mg/L Sb(Ⅲ)吸附率达到80.26%,在pH=7、质量浓度为7 g/L条件下对10 mg/L Sb(Ⅴ)的吸附率达到89.48%;在最佳FeS/BC质量比、固液比的情况下对Sb(Ⅲ)和Sb(Ⅴ)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2.20、22.35 mg/g;pH对Sb(Ⅲ)去除率影响不大,在pH=10时对Sb(Ⅴ)去除率影响比较明显;CO_(3)^(2-)、PO_(4)^(3-)、SiO_(3)^(2-)对Sb(Ⅲ)和Sb(Ⅴ)的吸附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经试验模拟表面材料对Sb(Ⅲ)和Sb(Ⅴ)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亚铁 生物炭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链全氟化合物PFBA和PFBS对多齿新米虾急性毒性与氧化应激的研究
4
作者 梁宏仪 杜士林 +3 位作者 张亚辉 黄子晏 曹家乐 赵昊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4-353,共10页
近年来,短链全氟化合物(PFASs)作为长链PFASs替代品,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商业产品中。短链PFASs具有持久性、迁移性和潜在毒性对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探究短链全氟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机制,本文研究了全氟丁酸(PFBA)与全氟... 近年来,短链全氟化合物(PFASs)作为长链PFASs替代品,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商业产品中。短链PFASs具有持久性、迁移性和潜在毒性对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探究短链全氟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机制,本文研究了全氟丁酸(PFBA)与全氟丁烷磺酸(PFBS)这2种典型替代品对多齿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FBA和PFBS对多齿新米虾96 h-LC 50分别为7.866 mg·L^(-1)和0.713 g·L^(-1),PFBA比PFBS急性毒性更大,PFBS为低毒物质;CAT、SOD、AChE活性和MDA含量与PFBA和PFBS的暴露浓度均存在剂量-效应关系。MDA含量随PFBS暴露浓度增大持续显著增加,而CAT、SOD和AChE的酶活性随暴露浓度增大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倒“U”型曲线关系,PFBA也呈现倒“U”型关系。研究表明PFBA与PFBS不同程度地干扰多齿新米虾体内酶活性变化,中低浓度暴露对机体产生一系列抗氧化损伤反应,高浓度暴露会造成机体出现氧化应激反应,最终导致死亡。该研究为短链全氟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丁酸 全氟丁烷磺酸 多齿新米虾 氧化损伤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冶炼行业场地土壤污染特征及分布情况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强 何连生 +3 位作者 王耀锋 曹莹 高存富 刘晓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6-595,共10页
通过收集大量国内各个地区冶炼场地的最新污染数据,试图从全国尺度范围进行分析,反映中国冶炼行业场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运用污染指数评价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生物毒性评价法,以《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通过收集大量国内各个地区冶炼场地的最新污染数据,试图从全国尺度范围进行分析,反映中国冶炼行业场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运用污染指数评价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生物毒性评价法,以《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的第一类用地标准值为参比,对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单因子指数结果表明:As、Pb、Cd和Ni的浓度均超过了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其中As的单因子指数为3.80;有机物的评价结果均为清洁。内梅罗指数结果表明:As、Pb、Cd和Ni的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的评价结果为重度污染,且指数均大于35;二苯并(a,h)蒽的评价结果为警戒限,其余有机物的评价结果均为清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As具有很强的潜在生态风险,Cd有较强的潜在生态风险,多种元素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指数RI为409,具有较强的潜在生态环境风险。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南方地区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远高于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其中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很强的点位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江西等地区,且As和Cd的生态风险因子占据较高的比重。生物毒性评价表明:2-甲基萘、苊烯和二苯并(a,h)蒽将频繁地发生负面生态效应。贵州等南方部分地区的冶炼行业周边土壤已受到As和Cd等重金属的严重污染,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排放。该研究可为中国冶炼行业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炼场地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淄博市大气中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污染特征与生成机制
6
作者 蔡浩晨 覃泽 +5 位作者 刘妍慧 徐勃 白雯宇 王晓丽 耿春梅 杨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73-4183,共11页
为深入探究工业城市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的浓度水平及其生成机制,本研究于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在华北平原淄博市对PAN及其他污染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在线观测.研究期间PAN的平均浓度为1.09×10^(-9)(0.03~10.07×10^(-9)),四季... 为深入探究工业城市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的浓度水平及其生成机制,本研究于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在华北平原淄博市对PAN及其他污染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在线观测.研究期间PAN的平均浓度为1.09×10^(-9)(0.03~10.07×10^(-9)),四季浓度排序呈现出冬季(2.07×10^(-9))>秋季(0.98×10^(-9))>春季(0.64×10^(-9))>夏季(0.61×10^(-9))的规律.日变化浓度峰值出现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夏季峰值出现在中午时段(12:00),而冬季则推迟到下午时段(17:00).广义相加模型(GAM)结果表明,PAN浓度受温度和大气氧化性影响显著.基于零维盒子模型(F0AM)计算结果表明,乙醛对过氧乙酰基(PA)的贡献最大(69%),其次是甲基乙二醛的光解(18%)和氧化(11%),PA的损失主要以一氧化氮(NO)(18%)和二氧化氮(NO_(2))(81%)与PA的相互作用为主;相对增量反应性(RIR)表明PAN的生成对NO_(x)更敏感.该研究丰富了华北平原地区大气PAN污染特征及生成机制的认识,为大气污染管控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过氧乙酰基(PA) 广义相加模型(GAM) 基于观测模型(OB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霉素水生生物基准推导和对中国部分水体生态风险初步评估 被引量:18
7
作者 陈丽红 张瑜 +3 位作者 丁婷婷 孟甜 肖欣欣 曹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10-1616,共7页
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环境中红霉素残留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而中国目前尚缺乏红霉素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准值,因而研究适合中国流域水环境的红霉素水生生物基准,对于保护中国淡水水生生物以及水质基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环境中红霉素残留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而中国目前尚缺乏红霉素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准值,因而研究适合中国流域水环境的红霉素水生生物基准,对于保护中国淡水水生生物以及水质基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搜集筛选了红霉素对中国淡水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共获得3门8科的10个急性毒性数据和2门4科的4个慢性毒性数据。利用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的物种敏感度排序法(SSR)推导红霉素的水生生物基准,同时以log-normal SSD法和log-logistic SSD法对基准计算结果进行了比对。比较了3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与国内外已有研究基准值之间的差异及形成原因,分析了影响红霉素水生生物基准的关键因素。得出采用SSR法推导的保护中国水生生物的红霉素急性基准值(CMC)为0.47μg·L^−1,慢性基准值(CCC)为0.10μg·L^−1相对可行。将该研究推导出的红霉素慢性基准值(CCC)与中国部分江河和湖泊中红霉素暴露浓度相比较,采用风险商值(RQ)评价了红霉素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辽河、海河和珠江,部分区域点位存在一定的红霉素暴露生态风险。研究结论可为红霉素水质标准制定和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水生生物基准 物种敏感度排序法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8
作者 曹家乐 张亚辉 +3 位作者 张瑾 黄子晏 杜士林 孙福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02-1410,共9页
我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对江河湖泊实施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在“十四五”期间开展流域、河湖的水生态健康评价方法研究,支撑我国由水质向水生态目标管理转变,同时也为我国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依据。通过梳理国外水生态健康... 我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对江河湖泊实施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在“十四五”期间开展流域、河湖的水生态健康评价方法研究,支撑我国由水质向水生态目标管理转变,同时也为我国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依据。通过梳理国外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预测模型法、生物完整性指数法等几种典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并通过应用案例分析了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同时梳理了我国已经颁布的水生态健康相关的标准及规范,分析了我国本土流域的水生态健康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最后对我国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管理准则和政策体系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水生态健康评价的研究发展及实践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健康 评价体系 生物完整性 标准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沉积物中的烷基酚和双酚A 被引量:2
9
作者 汪素芳 曹莹 +3 位作者 董淮晋 冯学良 高存富 魏占亮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4-1068,共5页
本文以内分泌干扰物烷基酚和双酚A为研究对象,使用加速溶剂萃取-硅胶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建立了同时测定沉积物中8种痕量APs和BPA的检测方法.沉积物样品经冷冻干燥后,用丙酮-二氯甲烷(V/V=1/2)为萃取溶剂,在100℃下进行加速溶剂... 本文以内分泌干扰物烷基酚和双酚A为研究对象,使用加速溶剂萃取-硅胶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建立了同时测定沉积物中8种痕量APs和BPA的检测方法.沉积物样品经冷冻干燥后,用丙酮-二氯甲烷(V/V=1/2)为萃取溶剂,在100℃下进行加速溶剂萃取.萃取液浓缩后使用硅胶柱净化,经气相色谱分离、质谱检测,根据保留时间、质谱碎片及其丰度定性,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待测物在10—200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4,检出限在0.6—1.9μg·kg^(-1)之间.目标物在200、500μg·L^(-1)标准溶液中相对标准偏差(n=7)为1.9%—5.4%,加标样品回收率为85.7%—99.5%.用本方法检测天津某河流的沉积物样品,4-丁基苯酚、4-叔辛基苯酚、4-壬基酚、双酚A被检出,实际样品中APs和BPA的加标回收率为84.5%—97.4%.实验表明,使用该方法检测沉积物中的APs和BPA,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重现性良好,可满足沉积物中痕量APs和BPA的检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烷基酚类化合物 双酚A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预测无效应浓度和风险评估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丽红 李强 +4 位作者 肖欣欣 孟甜 张瑜 魏占亮 曹莹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4-346,共13页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风险。本研究以四环素和土霉素为研究对象,根据欧盟现有化学物质风险评价技术指导文件(TGD),推导不同环境介质中四环素和土霉素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并采用风险商值(RQ)法对我国...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风险。本研究以四环素和土霉素为研究对象,根据欧盟现有化学物质风险评价技术指导文件(TGD),推导不同环境介质中四环素和土霉素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并采用风险商值(RQ)法对我国部分地区水质、淡水沉积物和土壤的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水质、淡水沉积物及土壤中四环素的PNEC值分别为0.115μg·L^(-1)、423μg·kg^(-1)(湿质量)和57μg·kg^(-1)(湿质量);土霉素的PNEC值分别为4.93μg·L^(-1)、1.78×10^(4)μg·kg^(-1)(湿质量)和3.16×10^(3)μg·kg^(-1)(湿质量)。淡水沉积物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海河,土壤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四川省彭州市、辽宁省沈阳市等,部分区域点位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研究结论可为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土霉素 水质 淡水沉积物 土壤 生态风险评估 预测无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兴河网大型底栖动物与氮磷、重金属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子晏 杜士林 +3 位作者 张亚辉 张瑾 孟睿 何连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87-1798,共12页
为探究嘉兴河网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氮磷及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响应关系,2019年3月(平水期)及7月(丰水期)对嘉兴河网的大型底栖动物与表层水和沉积物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与表层水、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及重金属(Cr... 为探究嘉兴河网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氮磷及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响应关系,2019年3月(平水期)及7月(丰水期)对嘉兴河网的大型底栖动物与表层水和沉积物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与表层水、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及重金属(Cr、Cu、Ni、Pb、Zn、Cd、Hg、As)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水期共检测出18种底栖动物,隶属3门5纲14科,其中环节动物9种、软体动物6种、节肢动物3种,铜锈环棱螺与霍甫水丝蚓为广泛分布物种。通过冗余分析(RDA)可得,表层水总磷[TP(S)]、表层水总氮[TN(S)]和间隙水总磷[TP(J)]是导致底栖动物空间分布和群落结构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将种群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与氮磷及重金属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平水期与TN(J)呈显著正相关,在丰水期与TN(S)呈显著正相关;寡毛类密度与水体中Hg呈正相关;软体动物密度与水体中Pb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沉积物中Ni、Pb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对氮磷、重金属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为嘉兴河网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修复与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兴河网 底栖动物 重金属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梁素海水体与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水平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子晏 张亚辉 +3 位作者 曹家乐 杜士林 张瑾 何连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7-616,共10页
为研究乌梁素海水体与表层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的污染特征和风险水平,对乌梁素海7个点位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与沉积物中SVOCs的总浓度为449.7~691.0 ng/L及144.4~587.5μg/kg;多环芳烃(PAHs)和邻... 为研究乌梁素海水体与表层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的污染特征和风险水平,对乌梁素海7个点位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与沉积物中SVOCs的总浓度为449.7~691.0 ng/L及144.4~587.5μg/kg;多环芳烃(PAHs)和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所有样品中发现的主要污染物;其他SVOCs未检测到或仅检测到微量。水体与沉积物中PAHs污染主要来自石油源及煤炭、生物质燃料燃烧混合来源;PAEs污染主要来自塑料和化工工业,以及生活垃圾;水体和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总体上呈低风险。从饮水和暴露接触的角度,乌梁素海呈现的健康风险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梁素海 半挥发性有机物 水体 沉积物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江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解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陶勇 张瑾 +4 位作者 张亚辉 杜士林 武红 曹家乐 梁宏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11-2720,共10页
为探究临江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组成及来源,本研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临江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荧光组分、水质指标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江河流域森林山区水体存在... 为探究临江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组成及来源,本研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临江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荧光组分、水质指标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江河流域森林山区水体存在典型类腐殖峰A及类富里酸峰C,村镇水体及农田水体除了存在典型类腐殖峰还出现类蛋白峰,养殖区水体存在典型类蛋白峰B和T。平行因子分析解析出2类3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C2,类蛋白荧光组分C3。研究表明,三维荧光特征参数揭示出临江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受到内外源的共同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临江河水体中荧光组分及特征与氮、磷等元素的迁移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平行因子分析 荧光光谱特征 临江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值对铜和硫酸阿米卡星的青海弧菌时间依赖毒性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家乐 张瑾 +1 位作者 杜士林 张亚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78-3389,共12页
自然条件下,污染物以各种形式或浓度混合存在,其累积毒性与相互作用对环境健康存在潜在风险,而pH对化学物质的毒性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不同pH值下污染物的累积毒性与相互作用,该研究以硫酸阿米卡星(Amikacin sulfate,AMI)和五... 自然条件下,污染物以各种形式或浓度混合存在,其累积毒性与相互作用对环境健康存在潜在风险,而pH对化学物质的毒性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不同pH值下污染物的累积毒性与相互作用,该研究以硫酸阿米卡星(Amikacin sulfate,AMI)和五水硫酸铜(CuSO_(4)·5H_(2)O,Cu)为目标污染物,以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为受试生物,选用6.0、7.0、8.0、9.0共4个pH值条件分别进行实验,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Direct equipartition ray,EquRay)设计不同浓度配比的代表性混合物,应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Time-dependent microplate toxicity analysis,t-MTA)测定其时间-浓度-效应数据,以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IA)为参考模型,分析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并应用改进的面积浓度比法(the modified area-concentration ratio method,MACR)评价AMI与Cu之间的毒性相互作用强度.结果表明:(1)Cu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Q67的毒性大小顺序为(pH=9)>(pH=7)>(pH=8)>(pH=6),AMI在4个pH值条件下的毒性总体来说相差较小,AMI的毒性高Cu的毒性2-3数量级.(2)Cu和AMI混合物体系毒性具有明显的组分依赖性,混合物体系随AMI组分增加,毒性呈增大趋势,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增长,毒性差异更为显著.(3)不同pH值条件下,pH值为6的混合物体系的pEC_(50)值较小,明显低于pH值为7、8、9混合物体系的pEC_(50)值,pH值为7、8、9的混合物体系之间的毒性值则相差不大.(4)4个pH值条件下的混合物体系共20条射线,存在协同或加和作用;pH值为6的混合物体系的MACR值低于pH值为7、8、9混合物体系的值,即pH值较低的混合物体系出现的协同作用强度较弱,pH值为7、8、9的混合物体系之间的MACR值则相差不大,毒性相互作用强度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重金属 PH值 独立作用模型 MACR 青海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短链全氟替代品PFBA及PFBS对斑马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15
作者 梁宏仪 张亚辉 +3 位作者 黄子晏 杜士林 张瑾 赵姗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11,共9页
全氟丁酸(PFBA)与全氟丁烷磺酸(PFBS)作为长链全氟化合物的替代化学品被广泛应用。2种替代品在环境中的残留量不断增加,对环境生物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本文通过分析PFBA与PFBS对斑马鱼体内卵黄蛋白原(VTG)、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 全氟丁酸(PFBA)与全氟丁烷磺酸(PFBS)作为长链全氟化合物的替代化学品被广泛应用。2种替代品在环境中的残留量不断增加,对环境生物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本文通过分析PFBA与PFBS对斑马鱼体内卵黄蛋白原(VTG)、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与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的影响,研究2种替代品对斑马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VTG含量与PFBA和PFBS暴露浓度变化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雌雄斑马鱼体内血浆及全鱼和头尾匀浆中VTG水平均有上升。PFBA对斑马鱼体内VTG含量存在倒“U”型的剂量-效应关系,而PFBS的VTG含量存在正相关的剂量-效应关系。PFBA不同暴露浓度组对斑马鱼甲状腺素T3、T4水平具有抑制作用,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PFBS暴露的斑马鱼体内T3和T4的含量存在倒“U”型的剂量-效应关系,高浓度暴露组匀浆中对T3和T4的抑制率最高,达到36.74%和38.20%。结果表明,2种替代化学品PFBA与PFBS对斑马鱼表现出明显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丁酸 全氟丁烷磺酸 斑马鱼 内分泌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