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和乙苯混合暴露对雄性SD大鼠血液及肝肾影响研究
1
作者 马学敏 王颖 +3 位作者 朱建超 王伟鹏 吴昌永 王月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58,64,共8页
苯和乙苯混合暴露是石化污染场地主要暴露方式,但当前针对这两种污染物混合暴露下的健康风险研究不足,为探讨苯和乙苯混合暴露下对血液及肝肾影响,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经滴鼻途径分别进行苯、乙苯单一暴露及两者等体积混合暴露,周期... 苯和乙苯混合暴露是石化污染场地主要暴露方式,但当前针对这两种污染物混合暴露下的健康风险研究不足,为探讨苯和乙苯混合暴露下对血液及肝肾影响,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经滴鼻途径分别进行苯、乙苯单一暴露及两者等体积混合暴露,周期30 d,采用自然对数响应值分析两种暴露途径下血液指标间差异。结果表明,苯和乙苯混合暴露对体质量影响具有拮抗作用(SD大鼠暴露第4周体质量依次为对照组>乙苯暴露>混合暴露>苯暴露),对血液和肝肾损伤具有协同作用且毒性效应更久远,混合暴露组相较于单一暴露时大部分血常规、血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的偏离程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场地 苯系物 SD大鼠 混合暴露 血液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用水处理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效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振博 孙香莹 +1 位作者 许秋瑾 王玉邦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12,19,共7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世界各地区的饮用水源中广泛存在,饮用水处理厂通过多种处理工艺对饮用水源地的进水进行处理,从而生产供人类生活生产的饮用水。然而饮用水处理厂的一系列处理流程无法完全清除微塑料,同时,供水管网的运输...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世界各地区的饮用水源中广泛存在,饮用水处理厂通过多种处理工艺对饮用水源地的进水进行处理,从而生产供人类生活生产的饮用水。然而饮用水处理厂的一系列处理流程无法完全清除微塑料,同时,供水管网的运输、水箱水桶的蓄水存储等过程也可能会将微塑料引入水体中,导致微塑料在饮用水中不断被检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文中针对微塑料在水体中的污染状况,阐述了近年来微塑料在饮用水源地和饮用水中的污染特征和可能的污染来源,分析了不同的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对于微塑料的去除效果和影响因素,以及对微塑料的去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对当前饮用水处理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淡水 饮用水 处理工艺 去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Ce/γ-Al_(2) O_(3)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石化废水中试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敏 付丽亚 +3 位作者 谭煜 赵檬 周岳溪 吴昌永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80-2388,共9页
针对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石化废水时催化剂适配性不高和臭氧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以我国北方某典型石化废水为中试平台,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催化臭氧催化剂Mn-Ce/γ-Al_(2)O_(3),研究以臭氧催化氧化为核心的7种工艺深度处理石化废水的效... 针对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石化废水时催化剂适配性不高和臭氧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以我国北方某典型石化废水为中试平台,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催化臭氧催化剂Mn-Ce/γ-Al_(2)O_(3),研究以臭氧催化氧化为核心的7种工艺深度处理石化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①单独臭氧氧化工艺对石化二级废水COD、TOC和UV_(254)(254 nm处的UV吸光度)的去除率分别为15.45%、9.04%和30.72%.与单独臭氧氧化工艺相比,Mn-Ce/γ-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工艺下,COD、TOC和UV 254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6.18%、18.25%和5.81%,同时三维荧光光谱(3D-EEM)结合区域积分法(FRI)分析结果显示,对荧光类有机物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腐殖酸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1.13%和29.47%.②单独臭氧氧化工艺中,序批式和连续流出水处理效果影响不大.Mn-Ce/γ-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工艺下,序批式优于连续流,但序批式需增加人力和运营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受限.③微絮凝+臭氧催化氧化+回流联合工艺中,COD、TOC和UV_(254)的去除率分别可达53.20%、37.56%和50.90%,去除效果显著高于仅臭氧催化氧化工艺(COD、TOC和UV_(254)的去除率分别为41.63%、27.29%和36.53%)时;同时,类富里酸、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腐殖酸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9.49%、50.70%和75.12%;Mn-Ce/γ-Al_(2)O_(3)催化剂运用72 d后,COD去除率基本稳定在30%左右.研究显示,臭氧催化氧化工艺深度处理石化废水中,Mn-Ceγ-Al_(2)O_(3)是一种高效稳定型催化剂,絮凝预处理、回流均可增强有机物的去除率,可为石化废水处理工程实现减排降耗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氧化 催化剂 石化废水 深度处理 微絮凝 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备方法对铝基催化剂臭氧催化氧化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映明 王盼新 +2 位作者 付丽亚 袁玥 吴昌永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59-2567,共9页
为改善混合法制备催化剂催化效率低以及浸渍法制备过程中能耗大、耗时长、成本高的问题,以混合法为基础,研究不同活性组分负载方案,并在最佳的负载方案下探究了过量浸渍法、等体积浸渍法和混合法制备的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处理石化二级... 为改善混合法制备催化剂催化效率低以及浸渍法制备过程中能耗大、耗时长、成本高的问题,以混合法为基础,研究不同活性组分负载方案,并在最佳的负载方案下探究了过量浸渍法、等体积浸渍法和混合法制备的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处理石化二级出水的效果,并分析了这3种方法制备催化剂的晶型结构、比表面积、孔径和孔体积.结果表明:①混合法负载单活性组分的催化剂在催化臭氧氧化处理石化二级出水时,Mn/Al_(2)O_(3)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但出水不能满足《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标准中规定的排放限值;负载双活性组分的催化剂中,Mn-Cu/Al_(2)O_(3)催化剂对石化二级出水催化臭氧氧化的去除效果较好,TOC、COD和UV_(254)去除率分别达34.54%、49.53%和56.81%,荧光类物质中类腐殖质的去除率也达到72.34%,出水满足GB 31571—2015标准限值.②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的结果表明,混合法、过量浸渍法和等体积浸渍法3种方法制备的同组分催化剂均具有γ-Al_(2)O_(3)的晶型结构,吸附等温线均属于Ⅳ型等温线,吸附量最大的为过量浸渍法,达到326.37 cm3/g.③在催化臭氧氧化石化二级出水试验中,催化活性较高的是浸渍法,混合法稍次之,但处理后出水均可满足GB 31571—2015标准限值;3种方法制备的催化剂金属离子溶出量范围均为8.74~10.15μg/L,远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标准中规定的排放限值.研究显示,混合法制备催化剂在深度处理石化废水时,出水可达标排放,而混合法制备催化剂工艺简单,成本低于浸渍法.因此,混合法在满足实际需求时,有望代替浸渍法制备臭氧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法 浸渍法 石化二级出水 臭氧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珂 王炜罡 +5 位作者 刘肖 李俊玲 陈岩 李杰 杨文夷 葛茂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960-2978,共19页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是挥发性介于气态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态难挥发性有机物的一类重要的有机物,其可以在气相和颗粒相进行配分,根据其结构可分为脂肪族及脂环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以及杂环化合物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对大气氧化性及二...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是挥发性介于气态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态难挥发性有机物的一类重要的有机物,其可以在气相和颗粒相进行配分,根据其结构可分为脂肪族及脂环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以及杂环化合物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对大气氧化性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具有重要贡献,但由于测量技术及机理研究的局限,使得针对其研究和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中等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测量技术、外场观测、实验室机制以及模型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进一步针对已有关于中等挥发性有机物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 二次有机气溶胶 大气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演变对果蔬垃圾厌氧发酵效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石川 刘越 +3 位作者 罗娟 吴厚凯 王凯军 周岳溪 《中国沼气》 2022年第2期3-10,共8页
果蔬垃圾的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对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匮乏和资源紧缺等问题具有正向作用。以果蔬垃圾为发酵底物,厌氧污泥作为微生物接种物,通过半连续实验对比不调节pH值和调节pH值(2.0~12.0)厌氧体系的发酵组分,考察不同pH值发酵体系... 果蔬垃圾的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对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匮乏和资源紧缺等问题具有正向作用。以果蔬垃圾为发酵底物,厌氧污泥作为微生物接种物,通过半连续实验对比不调节pH值和调节pH值(2.0~12.0)厌氧体系的发酵组分,考察不同pH值发酵体系的水解酸化效率、产物组分、营养元素释放及微生物能量情况,以反映pH值生态因子对果蔬垃圾厌氧发酵效能的持续影响。结果表明,果蔬垃圾厌氧自然酸化发酵pH值维持在3.0~5.0,优势产物为乳酸,产量可达9198.54 mg·L^(-1)。相比自然酸化发酵,pH值调控下的厌氧发酵产量提高,且在酸碱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发酵类型。酸性条件下,优势产物为乳酸和乙醇,占酸化产物比例可达59.97%和78.13%。碱性条件下,乙酸、丙酸和丁酸为主要厌氧酸化产物,其组分最高分别可达87.71%,20.25%和35.87%。碱性条件下,厌氧水解率和酸化率普遍偏高,分别为84.94%和75.18%。但酸性发酵液中富含更多NH_(4)^(+)-N和PO_(4)^(3-),分别高达1180.13 mg·L^(-1)和477.70 mg·L^(-1)。微生物能量水平与酸化产物总量具有负相关性。酸性和碱性pH值演变对果蔬垃圾厌氧发酵组分和效能具有关键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演变 厌氧发酵 果蔬垃圾 脂肪酸 氮磷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催化氧化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敏 付丽亚 +2 位作者 谭煜 周岳溪 吴昌永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5,共10页
臭氧催化氧化因O_(3)分子的强氧化性和催化协同产生羟基自由基的二次氧化性,使其广泛应用于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工艺中。回顾了臭氧催化氧化在工业废水预处理以及深度处理单元中的研究应用,指出了现阶段臭氧催化氧化中存在的臭氧利用率... 臭氧催化氧化因O_(3)分子的强氧化性和催化协同产生羟基自由基的二次氧化性,使其广泛应用于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工艺中。回顾了臭氧催化氧化在工业废水预处理以及深度处理单元中的研究应用,指出了现阶段臭氧催化氧化中存在的臭氧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金属离子溶出等问题,对提高臭氧利用率、催化剂评价体系和结合反应机理探索不同类型工业废水高效催化剂等三方面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催化 工业废水 预处理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化学和氮氧双同位素的地下水硝酸盐源解析 被引量:47
8
作者 傅雪梅 孙源媛 +3 位作者 苏婧 郑明霞 席北斗 钱光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951-3958,共8页
为定性及定量识别地下水中氮的污染来源,比例及迁移转化特征,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洋河北岸主要供水区的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利用水化学分析方法耦合δ^15N-NO3^-,δ^18O-NO3^-双同位素示踪技术对研究区地下水... 为定性及定量识别地下水中氮的污染来源,比例及迁移转化特征,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洋河北岸主要供水区的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利用水化学分析方法耦合δ^15N-NO3^-,δ^18O-NO3^-双同位素示踪技术对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贡献率及迁移转化规律进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氮污染以NO3.为主,12处采样点4次采样过程中约77%超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0mg/L)的限值,其污染在2018年8月(夏季)较为严重,空间浓度插值结果显示硝酸盐呈现出沿河及远岸点位浓度相对较低,中间较为稳定区域浓度较高的空间特征,并表现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污染程度的差异性:旱地浓度最高,城镇次之.稳定同位素模型(SIAR)显示地下水硝氮污染来源中粪肥及生活污水占45.37%,土壤氮来源为41.39%,降水和化肥中NH4+来源占13.24%,与研究区以城镇和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现状较为一致.此外,同位素特征值结果显示氮的迁移转化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文可为地下水氮的污染来源解析提供更加精准,全面的分析方法进而为污染的防治提供优先治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氮氧同位素 水化学 硝酸盐污染 SI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潜在蒸散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8
9
作者 赵一蕾 黄文婕 +2 位作者 曹明 齐威 李俊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08-2219,共12页
研究潜在蒸散对于深刻了解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水文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对1961—2019年黄土高原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再结合土地利用数据探究了各植被类型潜在蒸散的差异及... 研究潜在蒸散对于深刻了解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水文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对1961—2019年黄土高原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再结合土地利用数据探究了各植被类型潜在蒸散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61—2019年黄土高原区域呈暖干化趋势,其中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与平均温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均呈显著降低趋势;降水量非显著减少.②在空间分布格局上,黄土高原区域年均、生长季、春季、夏季和秋季潜在蒸散均呈南北高、东西低的分布特征;1961—2019年春季潜在蒸散以0.41 mm a的速率显著增加(P<0.05).③1981—2019年黄土高原区域潜在蒸散平均变化趋势为1.35 mm a,其中62.98%的区域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多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④1961—2019年黄土高原区域各植被类型潜在蒸散变化均表现为不显著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潜在蒸散大小表现为草原>农田>针叶林>草甸>阔叶林>灌丛,其中,1981—2019年各植被类型潜在蒸散增加趋势大小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农田>草甸>草原.⑤影响黄土高原区域各植被类型潜在蒸散的主要气象因子为平均风速与平均相对湿度,其次为日照时数.潜在蒸散随着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平均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小.研究显示,各植被类型潜在蒸散的增加与区域降水的减少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短缺态势,建议黄土高原地区在开展植被恢复工作时,应优先考虑耗水较少的树种,优化群落植被结构,充分利用光水热资源,修建蓄水设施,支撑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潜在蒸散 时空变化 植被类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