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环境健康效益评估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高雅 郭昌胜 徐建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13-1823,共11页
健康效益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向管理者和公众提供某一项环境保护行动或政策全面的社会效益和成本信息,包括人类健康、环境污染缓解程度、生态资源的改善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结合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 健康效益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向管理者和公众提供某一项环境保护行动或政策全面的社会效益和成本信息,包括人类健康、环境污染缓解程度、生态资源的改善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结合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990—2022年发表的与健康效益评估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结果表明:①近30年来健康效益评估领域的发文量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15年之后,发文量增长迅速,发文量最多的是美国和中国.②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Lancet、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等顶级期刊上,美国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科学院是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③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效果及收益,颗粒物暴露的健康风险和疾病负担研究,以及城市绿地规划等.研究显示,健康效益评估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和脉络类似,正处于活跃发展状态,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的缓解效果、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等领域,减排政策实施后不同污染物的协同效益、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效果、新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估和控制成本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效益 文献计量学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健康效益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2
作者 郭昌胜 高雅 +3 位作者 樊境朴 袁欣 吴荣山 徐建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40-2049,共10页
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环境健康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近年来,我国关于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流行病学研究逐渐增加,揭示了大气污染的短期或长期暴露均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健康效应.现阶段,随着我国碳达峰、... 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环境健康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近年来,我国关于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流行病学研究逐渐增加,揭示了大气污染的短期或长期暴露均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健康效应.现阶段,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与落实,未来将会对改善空气质量和减缓气候变化产生积极作用,并且对人群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回顾了我国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治理进程及其对人群健康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流行病学研究一致表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着我国人群的健康安全,但是通过改善空气质量和缓解气候变化也将带来健康收益,尤其是二者的协同治理具有显著的健康效益.研究显示,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气候变化协同应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应积极考虑深入推进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来有效地保护人群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气候变化 人群健康 协同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优先管控污染物筛选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高歌 张文晴 +2 位作者 魏歆倪 刘鹏 赵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72-6483,共12页
我国目前尚未具备全面治理新污染物的能力,需通过开展综合评价和排序,选择排序靠前的新污染物进行优先、重点管控.本文综述了我国及美国、欧盟等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和组织在新型优先管控污染物筛选方面的工作进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污染物... 我国目前尚未具备全面治理新污染物的能力,需通过开展综合评价和排序,选择排序靠前的新污染物进行优先、重点管控.本文综述了我国及美国、欧盟等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和组织在新型优先管控污染物筛选方面的工作进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污染物清单中使用的评价指标和筛选方法,分析了我国在筛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提高新污染物基础研究和监测能力、确定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建立健全筛选方法体系以及分区制定和发布污染物清单4项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的新污染物管控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优先管控 筛选方法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温榆河-北运河水系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郭玉婷 王玮敏 +3 位作者 吴琳琳 郭昌胜 李红丽 徐建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采用水体三维荧光光谱(3D-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研究了温榆河-北运河水系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荧光组分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沿岸污水处理厂、支流、干流的水质参数及其DOM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榆... 采用水体三维荧光光谱(3D-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研究了温榆河-北运河水系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荧光组分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沿岸污水处理厂、支流、干流的水质参数及其DOM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榆河-北运河水系干流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与各支流接近,总磷浓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氨氮和总磷污染严重。水体DOM共存在2类(4种)荧光组分,包括类腐殖质组分(类腐殖酸,C1;类富里酸,C2)和类蛋白组分(类色氨酸,C3;微生物代谢产物,C4)。污水处理厂出水汇入各支流后,水体DOM中的类腐殖质组分的比例上升。荧光比例显示,各河流DOM以C3组分为主,占比为24.76%~40.27%。水体荧光指数(1.58~1.72)、自生源指数(0.96~1.17)及腐殖化指数(0.74~0.81)计算结果指明,该水体的DOM组成具有内源和外源的双重特性,整体腐殖化程度低且自生源特性强。DOC与C1、C2和C4组分呈现极显著正相关,表明荧光组分可用于动态跟踪河流有机物;总氮与C1、C2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类腐殖质组分会对氮污染物浓度产生重要影响;总磷与自生源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现为DOM腐殖化程度越高,总磷浓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温榆河-北运河水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水环境中精神活性物质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 被引量:4
5
作者 邓洋慧 郭昌胜 +2 位作者 殷行行 罗莹 徐建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8-498,共11页
为评估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PSs)在常州市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潜在来源及生态风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方法,检测了地表水(湖泊、河流及饮用水源水)中13种典型PSs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为评估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PSs)在常州市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潜在来源及生态风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方法,检测了地表水(湖泊、河流及饮用水源水)中13种典型PSs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常州市湖泊、河流及饮用水源水三类地表水中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苯丙胺(amphetamine,AMP)、3,4-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 amphetamine,MDA)、海洛因(heroin,HR)、氯胺酮(ketamine,KET)、美沙酮(methadone,MET)及麻黄碱(ephedrine,EPH)均有不同程度检出.ΣPSs(13种典型PSs)的检出浓度范围为0.67~39.03 ng/L,其中在河流中的检出频率和浓度较高,EPH(0.23~21.98 ng/L)和METH(nd~8.47 ng/L)是检出浓度和频率较高的单体目标物.采用主成分分析对PSs的来源进行解析,发现医院、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以及污水处理厂出水可能是常州水体中PSs的主要来源.对常州市水环境中PSs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发现新浮山水库及长荡湖中MET对水生生物具有低风险〔0.01<RQ(risk quotient)<0.1〕,其余采样点的RQ<0.01.研究显示,常州市水环境中的主要滥用药物为EPH和METH,虽然PSs对水生生物产生的生态风险可忽略不计,但是PSs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长期风险仍需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PSs) 污染特征 源解析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运河流域农药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优先排序
6
作者 谭旭 张萌 +3 位作者 邓洋慧 郭昌胜 张恒 徐建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0,I0016,共11页
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地表水体中引入了包括农药在内的大量新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地表水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对北运河流域河流中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共33种典型农药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流域表层水体中有33种目标农药均... 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地表水体中引入了包括农药在内的大量新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地表水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对北运河流域河流中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共33种典型农药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流域表层水体中有33种目标农药均被检出,其中15种农药的检出率达到100%,不同采样点中农药质量浓度为nd(未检出)~75.39 ng/L,平均质量浓度为1.69 ng/L,在干流中农药的浓度总体呈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的趋势。郊区河流与城市河流的农药浓度并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和水体理化性质对农药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发现其分布受到耕地、森林、人工地表、pH、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总溶解性固体和浊度的影响,不同农药受到的影响存在差异。采用环境健康优先指数法(EHPi),综合考虑污染物的暴露风险和危害特征,对北运河流域河流中的农药进行了优先排序。EHPi得分前五的农药分别是吡虫啉、特丁基嗪、阿特拉津、西玛津和特丁净,其中吡虫啉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其他4种农药。研究分析了北运河流域河流中农药的污染特征、影响因素和生态风险,为农药类污染物的监管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北运河流域 污染特征 影响因素 优先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突发环境事件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旭 吕佳佩 +2 位作者 裴莹莹 郭昌胜 徐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1-408,共8页
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空间分布、污染受体类型、污染因子、污染原因及行业特征6个方面对2011—2017年我国3203件突发环境事件及其中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7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空间分布、污染受体类型、污染因子、污染原因及行业特征6个方面对2011—2017年我国3203件突发环境事件及其中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7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一般环境事件是主要事件级别,占比为95.50%;华东地区是突发环境事件的主要发生地,占比为46.99%,上海市累计突发环境事件最多(761次),其次是陕西省(360次)和江苏省(347次);水是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受体,占比为85.59%;工业废水是引发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因子,占比为26.73%;人为因素是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因素,其中企业非法超标排污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贡献率达36.56%;水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是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多发行业。需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管理体系,加大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多元监督力度,加强对事故多发行业的管理,以有效防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环境事件 空间分布 污染因子 污染原因 事故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态环境物联网智慧监测技术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30
8
作者 吴琳琳 侯嵩 +4 位作者 孙善伟 樊境朴 吴荣山 钱维林 徐建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1-221,共11页
水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水生态环境数据获取与应用的智能服务。通过水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借助传感技术、传输网络和智能联动等手段,能够及时、全面地获取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动态数据信息,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水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水生态环境数据获取与应用的智能服务。通过水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借助传感技术、传输网络和智能联动等手段,能够及时、全面地获取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动态数据信息,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的信息化水平。在综述了水生态环境物联网智慧监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基于物联网总体架构,重点从感知技术和传输技术两方面梳理了水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网络的主要构成,总结了各种感知技术和设备适用的数据传输方式,阐述了在应用层面可实现的典型功能,为在流域尺度开展基于物联网的水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集成提供了从设备选型到管理应用的整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水生态环境 智慧监测 感知技术 传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城区降雪中OPEs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旭 刘杨 +4 位作者 吕佳佩 张恒 刘文秀 郭昌胜 徐建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6-146,共11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MS)测定了某城区雪水中12种有机磷酸酯(OPEs)。结果表明:12种OPEs在所有采样点均有检出,总浓度范围为118.24~1580.26 ng/L,平均浓度为899.77 ng/L。烷基磷酸酯是检出的主要污染物,磷酸三(1-氯-2...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MS)测定了某城区雪水中12种有机磷酸酯(OPEs)。结果表明:12种OPEs在所有采样点均有检出,总浓度范围为118.24~1580.26 ng/L,平均浓度为899.77 ng/L。烷基磷酸酯是检出的主要污染物,磷酸三(1-氯-2-丙基)酯(TCPP)和磷酸三丁氧乙酯(TBEP)是最主要的单体OPEs,分别占ΣOPEs的20.31%~63.52%和3.51%~62.10%。ΣOPEs的浓度水平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量密切相关,在科研单位1号和科研单位2号的实验室,以及火车站1号和火车站2号附近ΣOPEs的浓度较高,公园1号和公园2号的浓度较低。对雪水中OPEs进行源解析,发现建材涂料、塑料橡胶制品、交通运输、家居装潢和电子产品可能是该城区雪水中OPEs的主要来源。根据计算得到的雪水中OPEs的健康风险均低于理论风险阈值来看,研究区域雪水中OPEs的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低水平,但是部分采样点雪水中2-乙基己基二苯基磷酸酯(EDHPP)具有中等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降雪 源解析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蒸气入侵建筑物关键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琳琳 吴荣山 +3 位作者 郭玉婷 吕佳佩 郭昌胜 徐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1-888,共8页
土壤/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经过迁移进入室内引起的呼吸吸入暴露,即蒸气入侵(vapor intrusion,VI)是VOCs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暴露途径。建筑物参数是影响VOCs从土壤向室内的迁移过程,改变室内人群暴露浓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系... 土壤/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经过迁移进入室内引起的呼吸吸入暴露,即蒸气入侵(vapor intrusion,VI)是VOCs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暴露途径。建筑物参数是影响VOCs从土壤向室内的迁移过程,改变室内人群暴露浓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系统梳理英美等发达国家暴露风险评估中建筑物参数的技术文件,总结了影响VI的3个关键参数(空气交换速率、建筑容积和地基裂隙)的确定方法,并对比我国暴露风险评估中建筑物参数的研究现状,从重视跨部门基础数据收集、构建分区域本土化参数等方面提出完善建筑物参数及其技术方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挥发性有机物 暴露风险评估 蒸气入侵 建筑物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铁矿纳米颗粒与Pb^2+复合物对大鼠肾细胞的毒性研究
11
作者 陈力可 郭昌胜 +2 位作者 刘淼 李专 徐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95,共9页
磁铁矿纳米颗粒(magnetite nanoparticles, MNPs)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吸附剂,广泛应用于废水中Pb^2+的处理。目前,有不少关于MNPs毒性的研究,但对MNPs处理Pb^2+形成的复合物的毒性却鲜有报道,其复合毒性亟待深入研究。本文以大鼠肾细胞(NRK... 磁铁矿纳米颗粒(magnetite nanoparticles, MNPs)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吸附剂,广泛应用于废水中Pb^2+的处理。目前,有不少关于MNPs毒性的研究,但对MNPs处理Pb^2+形成的复合物的毒性却鲜有报道,其复合毒性亟待深入研究。本文以大鼠肾细胞(NRK)作为细胞模型,系统研究不同Pb含量的MNPs-Pb复合物,以及相应浓度的MNPs和Pb^2+,对大鼠肾细胞活性、细胞形态和密度的影响,考察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以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评估MNPs-Pb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浓度和暴露时间(12 h)条件下,Pb^2+能够显著抑制细胞活性,改变细胞形态,促进细胞凋亡,对细胞有显著的毒性效应,并且呈现剂量相关性;利用MNPs吸附水环境中Pb^2+形成的复合物MNPs-Pb对大鼠肾细胞没有显著的毒性作用(P<0.05),MNPs对Pb^2+的吸附可能是Pb^2+的细胞毒性降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Ps PB^2+ 复合物 大鼠肾细胞 细胞毒性 细胞凋亡 复合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活性物质在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中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 被引量:9
12
作者 谷得明 郭昌胜 +2 位作者 冯启言 张远 徐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9-667,共9页
为了解污水处理厂对精神活性物质的去除特征及总出水对受纳水体的生态风险,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调查了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中13种精神活性物质的浓度水平与负荷量变化,并运用RQ(risk quotient,风险熵)对总出水中精神活... 为了解污水处理厂对精神活性物质的去除特征及总出水对受纳水体的生态风险,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调查了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中13种精神活性物质的浓度水平与负荷量变化,并运用RQ(risk quotient,风险熵)对总出水中精神活性物质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13种精神活性物质在总进水与总出水中均能检出,总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395.10和63.59 ng/L,其中ρ(EPH)(EPH表示麻黄碱)占比分别为93.9%和67.9%,其次为COD(可待因)与METH(甲基苯丙胺).污水处理厂上游地表水中ρ(EPH)、ρ(METH)与ρ(KET)(KET为氯胺酮)均高于总出水及其下游地表水,说明上游沿河可能有新的污染源输入.②污水处理厂对NK(去甲氯胺酮)、BE(苯甲酰爱康宁)和MTD(美沙酮)均呈负去除,其他精神活性物质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二级生物处理与三级处理(超滤膜与UV消毒)阶段.③污水处理厂服务区域内精神活性物质的周内负荷量存在一定波动,AMP(苯丙胺)、METH、MDA(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MA(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KET与HER(海洛因)的负荷量均在周末升高.④污水处理厂总出水中精神活性物质的生态风险均较低(RQ<0.10).研究显示,污水处理厂不能完全去除污水中的精神活性物质,总出水中残留精神活性物质对受纳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长期混合效应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污水处理厂 去除特征 负荷量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入湖河流中精神活性物质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 被引量:5
13
作者 邓洋慧 郭昌胜 +5 位作者 殷行行 裴莹莹 陈力可 金小伟 吴代赦 徐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类摄入人体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烈兴奋或抑制作用的新型污染物,其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可能对水生生物、水生态系统甚至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为评价太湖中精神活性物质的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 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类摄入人体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烈兴奋或抑制作用的新型污染物,其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可能对水生生物、水生态系统甚至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为评价太湖中精神活性物质的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了太湖19条入湖河流中13种典型精神活性物质的质量浓度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太湖19条入湖河流中除苯甲酰牙子碱(BE)和去甲氯胺酮(NK)外,其余11种目标物均有检出,质量浓度范围为n.d.~43.2 ng·L^-1。其中麻黄碱(EPH)的检出率和中间浓度最高,分别为100%和11.0 ng·L^-1;其次为甲基苯丙胺(METH),检出频率为58%,浓度中值为1.0 ng·L^-1;苯丙胺(AMP)在东部湖区均未检出。大部分精神活性物质浓度水平较高的河流分布在竺山湾和西太湖,而海洛因(HR)的高值区主要在南太湖。运用风险熵方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太湖流域地表水中检出的13种精神活性物质的风险熵值均<0.1,生态风险较低,但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长期和综合风险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太湖 生态风险 入湖河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微纳米气泡氧化降解典型紫外线过滤剂的效能和机理
14
作者 姜民禹 郭若男 +1 位作者 郭昌胜 徐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1129,共9页
臭氧微纳米气泡具有高臭氧利用率和高臭氧传质速率的优势,采用臭氧微纳米气泡氧化降解紫外线过滤剂二乙氨基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DHHB),通过改变不同溶气方式和液相臭氧浓度,考察了臭氧微纳米气泡的性能及对DHHB的降解机制,同时探讨... 臭氧微纳米气泡具有高臭氧利用率和高臭氧传质速率的优势,采用臭氧微纳米气泡氧化降解紫外线过滤剂二乙氨基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DHHB),通过改变不同溶气方式和液相臭氧浓度,考察了臭氧微纳米气泡的性能及对DHHB的降解机制,同时探讨了不同温度、pH、天然有机质和不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微纳米气泡比臭氧传统气泡对污染物氧化性能有明显提升,体系内液相臭氧、羟基自由基浓度、羟基自由基产率与臭氧利用率显著增加,在室温(25℃)、气相臭氧浓度为10.22 mg/L、pH为11时,对DHHB的去除率在60 min内可达87.3%,去除率是臭氧传统气泡的2.02倍。天然有机质和碳酸氢根离子对DHHB降解过程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通过淬灭试验分析,65.2%的DHHB降解由羟基自由基贡献,14.9%由超氧自由基贡献。研究证实了利用臭氧微纳米气泡体系处理水中DHHB的可行性,为该体系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氧化 微纳米气泡 氧化机理 自由基 紫外线过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能电厂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吕占禄 张金良 +3 位作者 张晗 邹天森 刘凯 王慢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480-3494,共15页
生物质能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可再生能源,然而生物质能电厂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安全评价尚处于空白.为了解与评价生物质能电厂周边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按照点源扇形布点原则,在生物质能电厂周边四个方位不同距离布点... 生物质能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可再生能源,然而生物质能电厂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安全评价尚处于空白.为了解与评价生物质能电厂周边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按照点源扇形布点原则,在生物质能电厂周边四个方位不同距离布点采样,以远离电厂区域为对照点,共采集26个土壤样品,分析检测了Cr、Mn、Ni、Cu、Zn、As、Se、Ag、Cd、Sb、Hg和Pb等12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结果显示,Cr、Ni、Cu、As、Se、Ag和Cd等7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高于安徽省土壤平均背景值,土壤中Cr污染最明显,平均浓度为246.5 mg·kg^(-1)(48.9—1267.4 mg·kg^(-1)),平均超《土壤环境质量》(GB 15618—2018)(6.5<pH≤7.5)中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3.4倍(1.1—6.3倍),最大超标点位于主导风下风向1000 m,在常年主导风下风向土壤中Cr、Cd和Sb的含量高于对照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与国内外对其他燃煤电厂周边土壤的研究报道相比,生物质能电厂周边土壤中Cr的含量水平远高于文献报道.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分析显示,Cr的污染最严重,其次是Se,危险等级为重污染,Cd为中度污染,污染点位分布在常年主导风下风向和次主导风下风向.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显示,电厂周边土壤普遍受到了重金属元素污染,在常年主导风下风向和次主导风下风向分别为5.2和4.1,属重度污染,其他方向和对照区内梅罗综合指数为2.7和1.6,属中度和轻度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分析显示,Cd、Hg、Cr和As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贡献较大.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综合考虑生物质能电厂周边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将12种重金属元素分为4类:(1)Mn、Ni、Zn、As、Se、Ag、Sb和Pb,(2)Cr和Cd,(3)Hg,(4)Cu,其中第1类和第3类来源主要受土壤母质影响,第2类中Cd和第4类Cu来源主要受农业活动,Cr则很可能源于生物质焚烧烟气的扩散沉降及其在土壤中的累积,在生物质能电厂周边的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调查中Cr污染应受到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电厂 表层土壤 重金属元素 污染特征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0年山西省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何向阳 张凤英 +3 位作者 何立环 马广文 林兰钰 方德昆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70-1881,共12页
山西省是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山西省11个地级市2015−2020年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气象数据以及2020年的社会经济数据,综合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开展该地区空气质... 山西省是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山西省11个地级市2015−2020年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气象数据以及2020年的社会经济数据,综合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开展该地区空气质量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近年来,山西省SO2、CO和PM2.5浓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NO2和O_(3)污染加重导致山西省空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②冬季山西省空气质量空间差异性明显,11个城市中大同市的空气质量最好,临汾市空气质量最差.③山西省不同社会经济因子与空气污染物相关关系的空间异质性不同,人均GDP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对SO2浓度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高,人均GDP和人口密度对NO2浓度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高.④临汾市、大同市气象因子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一致,两市平均气温与O_(3)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风速、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与O_(3)浓度相关性均较弱,且在两市中存在明显差异.⑤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临汾市、大同市PM2.5浓度与风速在短周期中多呈负相关关系,长周期中PM2.5浓度变化滞后于风速;O_(3)浓度与风速在不同短周期中的相关性不同,长周期中风速变化滞后于O_(3)浓度变化.研究显示,山西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不同经济因素和气象因素对空气质量时空特征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空气质量 时空特征 地理加权回归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254 nm活化过硫酸盐降解麻黄碱的影响因素和机理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恒 吴琳琳 +4 位作者 陈力可 侯嵩 高建峰 郭昌胜 徐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07-1616,共10页
采用UV-254 nm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去除水中污染物麻黄碱(EPH),并研究了其降解动力学过程和降解机理.考察了过硫酸盐(PS)投加量、EPH的初始浓度、不同pH值及不同离子(HCO-3、NO-3、Cl-)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V-254 nm活化过... 采用UV-254 nm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去除水中污染物麻黄碱(EPH),并研究了其降解动力学过程和降解机理.考察了过硫酸盐(PS)投加量、EPH的初始浓度、不同pH值及不同离子(HCO-3、NO-3、Cl-)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V-254 nm活化过硫酸盐工艺能有效去除实验条件下的EPH,其氧化降解反应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EPH去除率随着PS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pH对降解反应有较大的影响,在pH=7的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快,表观反应动力学常数(kobs)为0.467 min-1.进一步研究表明,HCO-3、NO-3和Cl-对EPH的降解都存在抑制作用,在相同浓度下,其抑制程度依次为Cl-> NO-3> HCO-3.通过UPLC-MS/MS鉴定了麻黄碱降解的中间体,并提出了可能的降解机理和转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碱 UV 过硫酸盐 高级氧化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中14种有机磷酸酯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恒 郭昌胜 +4 位作者 吕佳佩 裴莹莹 殷行行 高建峰 徐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47-1054,共8页
与传统固相萃取耗时长、工作量大、有机溶剂使用量多相比,本文建立了一种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同时测定地表水中14种有机磷酸酯的新方法.地表水样过膜后,直接注入在线固相萃取净化装置,经净化后进入分离柱分离,用乙... 与传统固相萃取耗时长、工作量大、有机溶剂使用量多相比,本文建立了一种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同时测定地表水中14种有机磷酸酯的新方法.地表水样过膜后,直接注入在线固相萃取净化装置,经净化后进入分离柱分离,用乙腈和0.1%的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对14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该方法分析时长13.0 min,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8,地表水和自来水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64.8%—113%,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2%—9.3%,检出限为0.1—2.7 ng·L-1.与常规方法相比,该方法提高了分析通量和灵敏度,准确度好,操作简便,适用于地表水和自来水中有机磷酸酯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有机磷阻燃剂 在线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中的11种精神活性物质 被引量:8
19
作者 殷行行 郭昌胜 +4 位作者 邓洋慧 王玮敏 袁汉成 孙文军 徐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83-2888,共6页
采用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地表水中广泛存在的11种精神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样品经微孔滤膜过滤后,用甲酸调节至pH=3.0,直接进入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分析.样品以Oasis HLB萃取柱净化... 采用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地表水中广泛存在的11种精神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样品经微孔滤膜过滤后,用甲酸调节至pH=3.0,直接进入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分析.样品以Oasis HLB萃取柱净化富集,被流动相反冲出萃取柱后进入UPLC系统,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分离.上样泵(四元泵)的流动相为纯水和体积分数为0.5%的甲酸乙腈溶液,分析泵(二元泵)的流动相为乙腈和体积分数为0.1%的甲酸水溶液.以电喷雾正离子(ESI+)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该方法分析时长13.0 min,11种精神活性物质在0—10 n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0.9877,检出限≤0.1 ng·L^-1,6次平行测定峰面积RSD≤10.80%.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于环境水体和饮用水中痕量精神活性物质的测定.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北京市城市地表水及污水处理厂采集的水样分析,地表水中未检测到苯丙胺,污水处理厂水样中检测出11种精神活性物质,其中浓度最高的为可替宁,在进水中最高可达到2035.28 n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地表水 在线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唑酮对大型溞代际影响的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侯琳 徐建 +1 位作者 梁雪芳 金小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0-184,共15页
三唑酮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唑类杀菌剂,其对水生生物的危害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为探讨三唑酮对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和致毒机理,以大型溞为模式生物,开展多代试验,评估不同浓度(5、12.5、25、50、100和200μg·L^(-1))的三唑酮对大型溞... 三唑酮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唑类杀菌剂,其对水生生物的危害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为探讨三唑酮对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和致毒机理,以大型溞为模式生物,开展多代试验,评估不同浓度(5、12.5、25、50、100和200μg·L^(-1))的三唑酮对大型溞生长和繁殖以及每代时间间隔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21 d后,200μg·L^(-1)的三唑酮显著降低了大型溞的体长和繁殖能力。转录组分析发现,三唑酮暴露后,F1代和F2代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376个和422个,而两代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共2604个。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发现,三唑酮对大型溞F1代影响的主要通路有蛋白质吸收消化、视黄醇新陈代谢、氧化应激和甾类激素生物合成等,对F2代影响的主要通路有抗原处理和呈递、类固醇生物合成和谷胱甘肽代谢等。三唑酮对大型溞可能的毒性作用有氧化应激、内分泌干扰效应、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且可能会存在传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酮 大型溞 多代毒性效应 差异表达基因 功能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