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框架及其评价方法体系研究(一)——框架和指标体系 被引量:44
1
作者 王文杰 张哲 +2 位作者 王维 刘孝富 许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271-277,共7页
总结了国内外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的相关研究,从结构完整性、生态功能完善性和面临的生态环境胁迫方面提出流域生态健康的内涵。依据流域生态系统的物理结构、群落组成以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的不同,以水域( 河流) 、岸边带和陆域为评价对象... 总结了国内外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的相关研究,从结构完整性、生态功能完善性和面临的生态环境胁迫方面提出流域生态健康的内涵。依据流域生态系统的物理结构、群落组成以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的不同,以水域( 河流) 、岸边带和陆域为评价对象,综合考虑流域自然地理单元与行政区划管理单元的空间叠置关系,确定流域最小评价单元。按水域、岸边带和陆域的生态结构、服务功能和胁迫特征构建流域生态健康评价基本框架,提出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为全面识别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确定流域生态系统内优先保护对象和管理目标,为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和流域生态补偿等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健康 评价 基本框架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后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孝富 王文杰 +2 位作者 李京 王维 高振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7-536,共10页
灾后生态恢复评价是恢复生态学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研究手段和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灾害生态恢复评价以森林火灾、地震及地质灾害、旱灾、采矿及地面沉降、火山喷发、飓风6大灾害为主要研究领域... 灾后生态恢复评价是恢复生态学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研究手段和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灾害生态恢复评价以森林火灾、地震及地质灾害、旱灾、采矿及地面沉降、火山喷发、飓风6大灾害为主要研究领域,以不同时间序列生态系统演替、不同条件下受灾生态系统恢复效果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以及受灾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趋势预测为研究内容,针对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进行评估和鉴定。当前,灾害生态恢复评价采用的指标包括遥感和地面两大类,方法分为单因子对比法、综合指数法、模拟预测法、反推法。针对灾后生态恢复评价指标缺乏系统性、参照系过于单一性以及对灾区后续恢复指导性不强等问题,未来应在技术框架流程、指标体系分类归纳、生态恢复标准阈值制定、以及生态恢复评价应用等方面加强研究,以体现灾后生态恢复评价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对生态系统管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 生态恢复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孝富 蒋卫国 +1 位作者 李京 王文杰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4-159,共6页
恢复力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在描述生态系统方面,恢复力有两种相对清晰的描述性定义。一是Holling恢复力,表示系统在不发生状态转一下吸收的最大干扰量;二是Pimm恢复力,表示系统受干扰后恢复至扰动... 恢复力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在描述生态系统方面,恢复力有两种相对清晰的描述性定义。一是Holling恢复力,表示系统在不发生状态转一下吸收的最大干扰量;二是Pimm恢复力,表示系统受干扰后恢复至扰动前的速率和时间。生态系统恢复力既可以表示恢复现状,又可以预测恢复趋势,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生态系统恢复力可减轻灾害发生风险,开展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估可提高灾后重建的科学性。进一步探索灾害驱动下的生态恢复力定义,建立灾害生态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构建生态恢复力"绝对值"评价方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 生态系统 恢复力 研究进展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0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94
4
作者 袁丽华 蒋卫国 +5 位作者 申文明 刘颖慧 王文杰 陶亮亮 郑华 刘孝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7798-7806,共9页
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植被覆盖状况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对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变化进行监测,进而掌握流域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此背景下,利用2000—2010年的250 m... 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植被覆盖状况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对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变化进行监测,进而掌握流域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此背景下,利用2000—2010年的250 m分辨率的MOD13Q1数据来研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时空变化特征。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来研究NDVI的变化趋势特征,通过对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的结果和Hurst指数的结果的叠加,来研究NDVI的可持续特征。研究表明:1)从空间分布上看,黄河流域NDVI呈现出西部和东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2)从时间变化特征上看,2000—2010年植被覆盖区域年均NDVI均值在0.3—0.4之间波动,其中2000—2004年NDVI波动较大,但自2005年以来NDVI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3)从变化趋势上看,2000—2010年黄河流域植被改善的区域远远大于退化的区域,改善的区域占植被覆盖区域总面积的62.9%,退化的区域占27.7%,9.4%的区域NDVI稳定不变;4)从可持续性来看,86.0%的植被覆盖区域NDVI呈现正向可持续性,即NDVI的可持续性较强;由变化趋势与Hurst指数的耦合信息得出,持续改善的面积占植被覆盖区域总面积的53.7%,持续稳定不变的区域占7.8%,持续退化的区域占24.5%,另外14.0%的区域未来变化趋势无法确定,持续退化和未来变化趋势无法确定区域的植被变化状况需要研究人员继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NDVI 植被覆盖区域 时空变化 趋势分析 HUR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灾对石漠化影响评估及灾后石漠化防治分区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孝富 潘英姿 +4 位作者 曹晓红 李京 李甜甜 王维 许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82-889,共8页
以西南五省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为研究对象,将岩性、坡度、降水、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与居民点距离、人口密度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石漠化敏感性及西南旱灾导致的变化,并以贵州省兴义市为示范,制定了旱灾后石... 以西南五省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为研究对象,将岩性、坡度、降水、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与居民点距离、人口密度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石漠化敏感性及西南旱灾导致的变化,并以贵州省兴义市为示范,制定了旱灾后石漠化防治分区.结果表明:干旱可提高石漠化敏感性,受旱灾程度越深,石漠化敏感性增强越明显.旱灾导致西南五省区石漠化极重度敏感区和重度敏感区面积分别增加了777和16 484 km2.贵州省兴义市石漠化敏感性显著变化面积最大,达到石漠化总面积的54%,灾后治理区、监督区、预防区的面积分别为110.9、221.8和509.1 km2,其中需对33.7 km2的石漠化区域进行优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石漠化 西南 敏感性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主要影响因子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冯宇 王文杰 +3 位作者 刘军会 吴昊 马苏 聂新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20-230,共11页
以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选择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可蚀性、大风日数和湿润指数作为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的评价指标,综合采用构建专家判断矩阵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ETM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呼伦... 以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选择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可蚀性、大风日数和湿润指数作为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的评价指标,综合采用构建专家判断矩阵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ETM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三期(2000—2003年、2004—2007年和2008—2011年)的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各单因子重要性和综合重要性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是影响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的关键因子。2000—2011年,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升高,沙带地区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较高,温性草甸草原区和温性草原区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功能 指标体系 重要性评价 区域分异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服务评估 被引量:5
7
作者 高艳妮 王维 +4 位作者 刘鑫 张林波 邓富亮 杨春艳 孙倩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01-2007,共7页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区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区域碳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以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和ReRSM(Remote Sensin...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区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区域碳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以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和ReRSM(Remote Sensing Model for Ecosystem Respiration)评估其2015年的固碳服务,并阐明其固碳服务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2015年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量(以C计)为31.36×10^4 t a,平均固碳量为644.86 g(m^2·a),其时间动态总体呈单峰曲线分布,但受台风影响该曲线波动较大.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量空间格局总体表现为西北边缘地区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较低,与DEM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且绝大部分区域为碳汇区.厦门市分区统计显示,同安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和固碳量均最大,分别占厦门市总量的52.58%和57.10%,其与翔安区、集美区的固碳量之和占厦门市总量的88.27%,是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主体;湖里区固碳量最少,平均固碳量仅为14.25 g(m^2·a),几乎为碳中性.研究显示,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碳收支 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不同尺度岸带区域的土地利用及其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哲 倪贺伟 +3 位作者 王维 杨冉冉 张志苗 杨柯宁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500-508,共9页
利用2010年和2000年数据,分析长江流域干流和支流的岸带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及其10年间的变化,并对比分析干、支流不同宽度缓冲距离内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时空变化,探讨不同地理尺度下的人类开发活动对长江岸带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结... 利用2010年和2000年数据,分析长江流域干流和支流的岸带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及其10年间的变化,并对比分析干、支流不同宽度缓冲距离内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时空变化,探讨不同地理尺度下的人类开发活动对长江岸带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岸带区域是流域内人类开发建设和农业活动的重要区域,岸带区域的耕地和人工表面面积占比分别为31.9%和6.8%,明显大于流域平均(24.9%和3.1%);其中,长江中游岸带区域的人类开发建设和农业活动强度相对较高,干、支流岸带区域的林地占比仅为长江流域平均的14.1%和66.0%。从2000年与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看,长江干、支流岸带区域的人工表面占比增幅最大,其中,中游干、支流的岸带区域人工表面增幅分别为流域平均的5.3和2.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岸带 尺度 土地利用 格局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变化评估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翠翠 曹冉 +4 位作者 程伟 刘湘南 王文杰 刘晓曼 张云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84,共4页
以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为研究区,根据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系统的特点,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生态压力三方面对2000—2010年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综合指数由41... 以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为研究区,根据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系统的特点,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生态压力三方面对2000—2010年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综合指数由41.89提升为44.52,健康状况呈改善趋势,但总体健康状况为一般;黄河上游健康状况好于下游,黄河源区健康状况最好,黄河下游小浪底至花园口干流区间、金堤河和天然文岩渠以及花园口以下干流区间健康状况最差。最后基于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状况,提出应加强水体岸边带植被的保护,开展植树造林,采用生态护堤等生态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岸边带 生态健康 生态结构 生态功能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