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环境科学综合数据采集共享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彩萍 王维 +4 位作者 何立环 马广文 罗向林 但汉平 张顺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212,共11页
为实现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基于美国电子政务共享框架(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FEA)方法论和数据中台思想,采用JAVA平台和SOA框架,以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科研数据为主,... 为实现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基于美国电子政务共享框架(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FEA)方法论和数据中台思想,采用JAVA平台和SOA框架,以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科研数据为主,整合全社会大气科学数据资源,面向京津冀、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改善分析的核心业务需求,建设集多源异构数据采集、治理、共享、分析、发布于一体的大气环境科学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建立完善的线上数据治理流程,采用多种算法实现大气业务数据集的实时质控;采用分级、分权限的数据共享机制和共享接口动态编辑技术,建立一站式数据枢纽.结果表明:①建立大气科学数据规范分类体系,提供从原始数据、二次数据产品、大气攻关信息发布等多种类型的数据共享服务.②建立海量多源异构综合数据集,包括空气质量、组分、污染源、气象、健康等11类,数据总量4.3 TB,包括7.5亿条数据和66万个文件.③开发交互式GIS服务和线上评估分析工具,实现环境空气质量评估、气象影响分析、组分变化、污染源统计四类主题数据服务.④向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各课题组、七省(市)提供多种形式共享,开放104个数据接口,实现21亿条数据、2万份文件、15个专题共享,有力地支撑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的各项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共享 美国电子政务共享框架 数据中台 数据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业务驱动的大气环境数据资源分类体系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彩萍 王维 张亚青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7,共7页
在对分类法和分类体系发展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分类法在知识管理中的功能转变,分析不同分类体系下有关环境行业的类目特点、局限性;对大数据发展背景下以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分类体系方法——美国电子政务共享框架(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 在对分类法和分类体系发展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分类法在知识管理中的功能转变,分析不同分类体系下有关环境行业的类目特点、局限性;对大数据发展背景下以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分类体系方法——美国电子政务共享框架(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FEA框架)的数据分类、元数据服务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梳理,以大气环境科学综合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的建设为例,探索业务驱动型的科学数据分类体系。结果表明:随着知识载体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分类法发生从知识组织到知识发现、共享的功能转变;随着网络信息、知识社区和政府信息共建共享的不断发展,分类法从传统的学科分类法向面向业务的主题分类法发展;分析FEA框架数据参考模型的分类思想和使用方法,基于业务分析,采取科学性、实用性、均衡性原则,建立面向业务驱动的大气环境科学大数据标准化体系,共包含11个大类;制定元数据注册表,开发全文检索服务,满足大数据使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大数据 信息共享 分类方法 分类体系 元数据 全文检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oportal的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3
作者 马红旺 高振记 +2 位作者 方利 陈运帷 韩兴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390-395,共6页
针对水环境信息的多源、异构、分布式和时效性等特征,研究了基于Geoportal的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技术,同时结合当前水环境管理部门信息存储、管理、使用的现状和面向服务架构(SOA)的设计思想,构建分布式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空间... 针对水环境信息的多源、异构、分布式和时效性等特征,研究了基于Geoportal的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技术,同时结合当前水环境管理部门信息存储、管理、使用的现状和面向服务架构(SOA)的设计思想,构建分布式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多格式数据的有效集成共享,提供水环境信息的注册、发布、下载和实时收割等功能,并可为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提供实时、准确、可靠的数据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信息 GEOPORTAL 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挖掘在空气质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标 彭瑜 +5 位作者 王维 屠星月 杜曙明 张亚青 冉伶 张潇天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03-1713,共11页
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被广泛用于优化空气质量数值模拟,以提升模拟精度和效率,但所用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还有待梳理。因此,本文分类归纳了数据挖掘技术在优化空气质量数值模拟中的主要应用方式、优化效果和计算效率。结果表明:①此类研究... 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被广泛用于优化空气质量数值模拟,以提升模拟精度和效率,但所用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还有待梳理。因此,本文分类归纳了数据挖掘技术在优化空气质量数值模拟中的主要应用方式、优化效果和计算效率。结果表明:①此类研究根据应用环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模拟结果优化法,对空气质量数值模拟的输出结果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从而优化预测结果;第二类是模拟过程优化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空气质量数值模拟过程中的输入参数、偏微分方程求解等进行优化;第三类是数据挖掘模型训练法,以数据挖掘技术替代空气质量数值模拟过程,直接预测空气质量。②数据挖掘技术有效提升了数值模型的预测效果和运行效率,尤其模拟结果优化法中的机器学习方法可实现PM_(2.5)、O_(3)预测浓度的RMSE分别降低65%~83%、24%~74%。③尽管数值模型时间复杂度为线性阶,优于数据挖掘,但数值模型的数据预处理量大,且需要计算比研究区域范围更大的嵌套模拟区域,而数据挖掘在矩阵计算、硬件加速方面更有优势,因此数值模型的实际计算开销可能高于数据挖掘。未来数据挖掘技术在空气质量预测模拟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包括集成应用空气质量数值模拟和数据挖掘技术,支撑大气污染防控和决策;此外,还将引入可解释性人工智能技术,解释分析模型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数值模拟 数据挖掘 优化 时间复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郭翔 杜蕴慧 +4 位作者 刘孝富 田石强 王文杰 刘晨峰 曾秀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350-357,共8页
水土流失是吸附态氮磷污染输出的主要方式,也是面源污染评估的重要环节。以东江湖流域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土壤侵蚀经验模型和氮磷污染负荷经验模型对研究区的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进行了估算,重点提取并分析了耕地面源污染负荷,并划分出... 水土流失是吸附态氮磷污染输出的主要方式,也是面源污染评估的重要环节。以东江湖流域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土壤侵蚀经验模型和氮磷污染负荷经验模型对研究区的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进行了估算,重点提取并分析了耕地面源污染负荷,并划分出农业面源污染重点控制区,为流域农业面源的氮磷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东江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土壤侵蚀总量为144.7万t,吸附态氮磷的流失总量分别为2658.3和504.1t,其中旱地吸附态氮磷流失风险高于水田;由化肥施用而产生的吸附态氮磷流失量分别为1561.9和215.4t,分别占耕地吸附态氮磷流失总量的58.8%和42.7%;东江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区域包括沤江区、浙水区以及主要河流入湖的环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氮磷污染负荷 东江湖 农业面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孝富 张志苗 +3 位作者 刘柏音 王莹 罗镭 邱文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58-2767,共10页
恢复力是生态系统的固有特征,可通过系统遭受干扰后恢复到原稳定态的时间和速率来衡量.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对于掌握流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指导长江流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概率衰减法评估长江流域生态... 恢复力是生态系统的固有特征,可通过系统遭受干扰后恢复到原稳定态的时间和速率来衡量.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对于掌握流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指导长江流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概率衰减法评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力,首先获取了2001—2020年长江流域每16 d的250 m分辨率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以及重采样技术,获得年度1000 m分辨率的EVI数据;然后,计算每个栅格2001—2010年、2001—2011年、2001—2012年直至2001—2020年共11年的EVI变化斜率;以全流域为统计单元,统计11年间EVI变化斜率持续为正和持续为负的栅格数量,采用衰减函数进行拟合,正负衰减的时间差表征生态系统恢复力;以6767个小流域为对象,分析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20年来长江流域整体EVI在逐渐增加,空间分布差异在逐渐增大.正、负衰减时间差为29.48 a,生态系统处于正向恢复状态.生态系统恢复力呈上游及下游入海口低、中游地区高的特点,其与降雨量、地形(海拔和坡度)、林草覆盖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相关.在海拔1000~1500 m、坡度25°~30°、林草覆盖率较大的山地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力最高;而在高海拔或低海拔地区以及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生态系统一旦受到干扰或破坏则较难恢复.研究显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整体上呈正向演替,得益于长江大保护的政策;长三角地区因人类活动频繁,生态处于逆向演替,而上游地区如金沙江、大渡河、岷江一带生态系统恢复力较低,与水电开发、地质灾害是否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生态恢复力 概率衰减 空间异质性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邕江流域植被时空分布及演变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曾秀俐 朱霞 +2 位作者 王维 王文杰 张哲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67-72,共6页
以250m分辨率的MOD13Q1数据为数据源,通过最大值合成法和均值法分别获得2000--2010年邕江流域年均NDVI时间序列,采用回归分析、相关系数分析和变异系数等方法,研究邕江流域植被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邕江流... 以250m分辨率的MOD13Q1数据为数据源,通过最大值合成法和均值法分别获得2000--2010年邕江流域年均NDVI时间序列,采用回归分析、相关系数分析和变异系数等方法,研究邕江流域植被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邕江流域植被覆盖呈四周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在时间变化上,2000--2010年邕江流域植被覆盖区域年均NDVI波动为0.42~0.54,其中2000--2004年植被覆盖区域NDVI波动较大,不存在明显的趋势特征,但2004年以后植被覆盖区域NDVI呈波动性缓慢增长趋势;在年际波动上,邕江流域92.87%的植被覆盖区域NDVI呈中低波动,而高波动区域仅占植被覆盖区域总面积的7.13%,植被覆盖状况总体稳定性较好。在变化趋势上,2000--2010年邕江流域地表植被覆盖改善的区域远大于植被退化的区域,其中,改善的区域占植被覆盖区域总面积的56.02%,退化的区域占13.36%,30.62%的区域呈稳定不变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邕江流域 NDVI 时空分异 回归分析 变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港口规划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志苗 孙金华 +2 位作者 王维 邓小东 张呈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607-612,共6页
港口开发建设对城市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港口附近,港口开发带动了临港产业的发展,港口建设开发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尤其是生态用地)的占用导致建设用地需求与生态用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港口土地资源供应越来越紧张。选取厦门港港... 港口开发建设对城市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港口附近,港口开发带动了临港产业的发展,港口建设开发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尤其是生态用地)的占用导致建设用地需求与生态用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港口土地资源供应越来越紧张。选取厦门港港区及港区后方10 km范围内的陆域为研究区,从土地自然生态属性方面考虑,采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不改变区域内已开发建设用地用途的情况下,对港口区域剩余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到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及分布。结果表明:厦门港研究区域内剩余土地资源的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85.43、61.56、174.75 km^2。说明厦门港口区域建设开发强度较大,尤其是厦门市区内土地资源承载力较弱,已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 港口规划 土地资源承载力 生态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指数开展汉江流域生态恢复力评估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志苗 刘孝富 +3 位作者 邱文婷 罗镭 刘柏音 王莹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6-442,共7页
基于2001—2020年各年度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数据,分析汉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并计算汉江流域15万个1 km×1 km基本单元的2001—2010年、2001—2011年、2001—2012年直至2001—2020年的EVI变化斜率,... 基于2001—2020年各年度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数据,分析汉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并计算汉江流域15万个1 km×1 km基本单元的2001—2010年、2001—2011年、2001—2012年直至2001—2020年的EVI变化斜率,采用指数衰减方法拟合EVI变化斜率维持正、负趋势的时间,分析汉江全流域以及564个子流域的系统恢复力,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程度。结果表明:2001—2020年,汉江流域EVI增长了12.3%,流域植被覆盖情况在逐渐变好;汉江流域整体生态恢复力较好,拟合得出维持正趋势的基本单元与维持负趋势的基本单元衰减时间差为65.3年;汉江流域生态恢复力总体上呈现上游高、中下游低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生态恢复力 指数衰减 植被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FEA框架和数据中台技术在大气环境数据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彩萍 王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951-956,共6页
在回顾科学数据管理及共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建设规范进行梳理,揭示精细化业务共享局限。对美国电子政务共享框架(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简称FEA框架)和数据中台技术的内容、组成和特点进行分析... 在回顾科学数据管理及共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建设规范进行梳理,揭示精细化业务共享局限。对美国电子政务共享框架(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简称FEA框架)和数据中台技术的内容、组成和特点进行分析,评估其用于大气环境数据资源共享方法探索的可行性。FEA框架是美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建设的方法论,具有服务行业战略发展目标、全程执行共享考核等特点,可为行业共享数据发现—共享边界刻画—共享绩效评估提供方法论;数据中台是近年来国内企业级数据资源共享应用技术,具有面向业务发展全局,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满足数据资源的共享、复用、业务需求响应等功能。采用FEA框架和数据中台技术开展京津冀和汾渭平原大气环境数据资源共享设计,围绕数据资源共享建设中的重点问题——数据共享清单、数据标准化和实时业务响应等进行研究,并归纳技术路线。实践结果表明,基于FEA框架和数据中台技术建立的大气环境数据共享实现路径,即“数据资产发现—数据标准化—共享业务敏捷处理”能较好地实现一站式大气环境数据共享的目标,满足绩效考核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数据共享 数据标准化 美国电子政务共享框架 数据中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坤 王文杰 +2 位作者 刘军会 张哲 胡圣武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29-37,共9页
以成渝经济区2000年、2005年、201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应用RS和GIS技术,提取成渝经济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0—2010年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及转移特征;应用偏最小二... 以成渝经济区2000年、2005年、201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应用RS和GIS技术,提取成渝经济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0—2010年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及转移特征;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成渝经济区人工表面、林地和耕地面积变化十分显著,其中,人工表面面积增加2 337.03 km2,林地面积增加2 719.15 km2,耕地面积减少5 840.27 km2,耕地主要转换为林地和人工表面;人口压力的加剧是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次强驱动因素,国家调控政策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变化也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地理信息系统 偏最小二乘回归 成渝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水府庙水库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明月 王文杰 +2 位作者 王维 张哲 张恒庆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38-45,共8页
从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土地利用角度构建由陆域环境影响、水域生态健康状况、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组成的水府庙水库流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该流域进行生态安全评估。结果表明,基于土地利用的水府庙水库流域生... 从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土地利用角度构建由陆域环境影响、水域生态健康状况、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组成的水府庙水库流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该流域进行生态安全评估。结果表明,基于土地利用的水府庙水库流域生态安全等级为三级,总体处于一般安全状态。陆域环境影响一般,水域生态健康状况处于中等安全,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较好。流域内土地利用不合理以及污染负荷较大对水府庙水库流域生态安全造成一定的压力,使水体开始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影响水府庙水库流域的水体环境和生态服务功能,已成为威胁水府庙水库流域生态安全的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流域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评价 水府庙水库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套式静态采样箱的设计及其在稻田甲烷通量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孝富 王文杰 +5 位作者 王维 蒋卫国 刘海江 毕军平 温月雷 陈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538-543,共6页
通过总结得出温室气体静态采样箱设计的基本准则,并以洞庭湖不同湿地类型甲烷排放通量观测为出发点,设计了嵌套式采样箱。该采样箱的优势在于高度和体积可调节,运输和不使用时,顶箱可放入延长箱中不占体积;使用时,顶箱扣在延长箱上增大... 通过总结得出温室气体静态采样箱设计的基本准则,并以洞庭湖不同湿地类型甲烷排放通量观测为出发点,设计了嵌套式采样箱。该采样箱的优势在于高度和体积可调节,运输和不使用时,顶箱可放入延长箱中不占体积;使用时,顶箱扣在延长箱上增大体积,采样箱高度随延长箱数量的变化而改变。稻田试验性观测发现,洞庭湖区4月早稻甲烷的平均排放通量为10.37mg/(m2·h)。结果表明,应用嵌套式静态采样箱开展湿地甲烷监测结果可靠。但采样操作需在40min内完成,以避免箱体内部环境变化引起甲烷排放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样箱 嵌套式 湿地 甲烷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限分析法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审核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孝富 张志苗 +3 位作者 王莹 刘柏音 邱文婷 罗镭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679-684,共6页
象限分析法是依据事物的2个重要属性进行趋势分类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异常值筛选的重要方法。分别以工业源数量审核以及工业产量、燃煤使用量审核为例,分析了象限分析法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阶段和普查阶段的应用。清... 象限分析法是依据事物的2个重要属性进行趋势分类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异常值筛选的重要方法。分别以工业源数量审核以及工业产量、燃煤使用量审核为例,分析了象限分析法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阶段和普查阶段的应用。清查阶段以识别数量漏报、少报为目标,将分布于象限右下的点位作为异常对象;普查阶段以识别数据填报异常为目标,将分布于象限左上和右下的点位作为异常对象。与直接对比法、专家经验法、排序法、占比法、平均值法、直方图法等常规方法相比,象限分析法具有客观性强、所需样本量少、操作简单的特点,特别适合污染源普查的数据审核,也可弥补普查数据审核中行业专家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源普查 象限分析法 异常值筛选 数据审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8年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郑颖娟 刘军会 +2 位作者 刘洋 马苏 周甲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58-2468,共11页
植被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受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生态工程、城市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是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评估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人为影响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鄂尔多斯市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 植被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受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生态工程、城市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是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评估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人为影响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鄂尔多斯市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几”字湾都市圈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等国家和区域战略,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且位于我国北方防沙带的南侧,对维护国家整体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基于变异系数的人为影响模型,分析鄂尔多斯市2000—2018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定量探究气候与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识别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区分正向、负向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8年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平均值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从0.23升至0.35,总体呈现由低、中覆盖向中高、高覆盖转化的趋势.2000—2018年NDVI变异系数为0.005~4.360,植被稳定性较弱,变异系数高值区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人为变异系数为−0.25~1.50,研究区西部受人类干扰程度较大,而东部受干扰程度较小.人类活动的正向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部,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4.00%,与近年来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密不可分.人类活动的负向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鄂托克旗西北部等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为工矿用地,且这些区域是采矿场增加区域之一,很大程度上受到矿产开发的影响,同时该区域处于防风固沙屏障区和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不仅关系到鄂尔多斯市的人居安全保障,而且关系到内蒙古自治区乃至京津冀、华北及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因此需进一步加强人类活动管控工作,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地方政府生态环境监管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及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筑提供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鄂尔多斯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市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马苏 刘军会 +3 位作者 康玉麟 刘洋 郑颖娟 周甲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77-2485,共9页
鄂尔多斯市是京津风沙源治理的重点区域,其防风固沙功能提升对于筑牢北方生态屏障和维护环京津地区的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影像以及气象、植被、土壤等数据资料,采用修正的风蚀模型(RWEQ),评估了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市是京津风沙源治理的重点区域,其防风固沙功能提升对于筑牢北方生态屏障和维护环京津地区的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影像以及气象、植被、土壤等数据资料,采用修正的风蚀模型(RWEQ),评估了鄂尔多斯市防风固沙功能,揭示了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8年鄂尔多斯市防风固沙量为95.07×10^(8)t,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为10.95×104 t/km^(2),高值区主要位于东部和北部,整体上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②2000—2018年,鄂尔多斯市防风固沙功能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6.96%;空间上,其防风固沙功能明显提升区域主要位于准格尔旗和乌审旗的东南部,面积占比为54.89%;稳定区域位于杭锦旗、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的部分区域,面积占比为29.76%;降低区域位于杭锦旗北部和鄂托克旗西部,面积占比为15.33%.③鄂尔多斯市防风固沙功能变化与降雨量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比均呈显著相关.研究显示,长期生态保护修复显著提升了鄂尔多斯市防风固沙功能,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仍存在功能退化区域,未来科学实施生态修复是筑牢鄂尔多斯市生态屏障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功能 修正的风蚀模型(RWEQ)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鄂尔多斯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数据挖掘的大气重污染传输过程时空规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屠星月 邵社刚 +4 位作者 张潇天 王维 孙彩萍 王标 康玉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0-948,共9页
为掌握区域性空气污染传输扩散时空规律,支撑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及应急管控,基于空气质量地面观测数据和时空数据挖掘算法,识别重污染气团的区域传输路径和传输强度,以2021年春季和冬季期间京津冀地区的PM2.5重污染过程为例进行验证... 为掌握区域性空气污染传输扩散时空规律,支撑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及应急管控,基于空气质量地面观测数据和时空数据挖掘算法,识别重污染气团的区域传输路径和传输强度,以2021年春季和冬季期间京津冀地区的PM2.5重污染过程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京津冀地区共发生17次区域重污染,长(>48 h)、中长(24~48 h)、短(<24 h)时间的污染过程分别为3、7和7次,长时间污染过程均发生在春季,污染强度较高,污染范围和传输范围覆盖整个区域;中长和短时间污染过程春、冬季均有发生,污染强度较低,前者影响范围(>80%)高于后者(<63%);中长时间污染过程的传输范围存在季节性差异。京津冀各城市的重污染过程污染传输强度系数普遍符合本地(0.32~1.00)>城市内(0.01~0.95)>城市间(0.00~0.28)的规律,其中,邢台市的城市间传输强度大于城市内传输,衡水市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则低于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重污染过程 传输扩散 时空数据挖掘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产品价值视角的矿区植被恢复成效评估:以神东矿区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甲男 马苏 +2 位作者 郑颖娟 刘洋 刘军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28-1736,共9页
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是矿区实施植被恢复的主要目标.神东煤矿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原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为了解神东矿区近30年来植被恢复成效,本文基于遥感影像、地面观测和经济统... 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是矿区实施植被恢复的主要目标.神东煤矿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原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为了解神东矿区近30年来植被恢复成效,本文基于遥感影像、地面观测和经济统计数据,采用修正后的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引入生态系统质量调整系数用以区分同类生态系统内部差异,构建区域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模型,评估1990—2018年神东矿区生态产品价值及时空变化特征,从生态产品价值视角定量揭示矿区植被恢复效益.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近30年神东矿区生态产品总价值增加6.57×10^(8)元,单位面积生态产品价值增长84.33×104元/km^(2),其中价值增高区域占65.35%,主要位于矿区东部的哈拉沟、大柳塔、石圪台、柳塔、乌兰木伦煤矿以及矿区西部的活鸡兔井;价值量减少区域占33.32%,主要位于乌兰木伦河沿岸及矿区西部的寸草塔、布尔台、补连塔、上湾煤矿边缘地区.②从不同服务类型看,其生态产品价值增量自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增量分别为3.35×10^(8)、1.84×10^(8)、1.14×10^(8)和0.23×10^(8)元,其中增幅最大的为供给服务,增长率达273.78%.③从不同恢复模式看,2018年单位面积生态产品价值自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经济林模式(291.31×104元/km^(2))、光伏灌草模式(182.47×104元/km^(2))、生态林模式(171.70×104元/km^(2))、风沙防治模式(166.74×104元/km^(2)),近30年这4种模式的单位面积生态产品价值均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177.68×104、48.62×104、32.80×104、166.74×104元/km^(2).其中,经济林模式兼具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单位面积生态产品价值最高且增量最多,能够有效提升矿区生态产品价值;光伏灌草模式和生态林模式能提供较高的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但供给服务不高;风沙防治模式的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较高,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不足,但由于本底价值较低,单位面积生态产品价值增量较多.研究显示,近30年来神东矿区4种恢复模式下单位面积生态产品价值均呈增加趋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从生态产品价值视角评估矿区植被恢复成效,能够为矿区制定科学的植被恢复计划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矿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基础数据和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植被恢复 成效评估 价值当量修正 神东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