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龙江流域丰水期浮游植物组成对土地利用及水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2
1
作者 兰伟 吴晓龙 +1 位作者 杜延青 刘倩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揭示浮游植物组成与土地利用和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为白龙江流域水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6—8月对陇南市白龙江流域开展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水质调查,并基于水体理化参数和河流缓冲区土地利用格局,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 揭示浮游植物组成与土地利用和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为白龙江流域水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6—8月对陇南市白龙江流域开展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水质调查,并基于水体理化参数和河流缓冲区土地利用格局,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究浮游植物特征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揭示土地利用与水质的耦合效应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73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galef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1.82~2.72、4.93~7.46和0.67~0.89,平均值分别为2.32、6.02和0.79。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陇南市白龙江流域浮游植物主要受水温、溶解氧、总氮、总磷以及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因素影响,其中理化参数对浮游植物变化的解释率高于土地利用。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硅藻与水温、总氮和总磷呈显著正相关,且总磷相关性高于总氮;蓝藻和绿藻与溶解氧呈正相关;蓝藻与总氮呈负相关,与总磷相关性并不显著;硅藻和裸藻受人为活动和面源污染的影响,与建设用地、耕地呈显著正相关。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与水体氮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水体氮磷浓度的主要因素,且土地利用和营养盐的耦合效应共同作用于浮游植物群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土地利用 主成分分析 冗余分析 白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生态系统碳汇特征及其潜在碳中和价值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姚程 王谦 +5 位作者 姜霞 郭轶男 王坤 吴志皓 车霏霏 陈俊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3-909,共17页
为了应对气候挑战,达成碳达峰远景目标,需要正确评估自然资源碳中和价值。湖泊作为具有独特生态、人文价值的地理单元,因碳循环强度高、碳排放总量大,是传统意义上的碳源。通过梳理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对比不同类型湖泊碳汇/源状况,湖泊... 为了应对气候挑战,达成碳达峰远景目标,需要正确评估自然资源碳中和价值。湖泊作为具有独特生态、人文价值的地理单元,因碳循环强度高、碳排放总量大,是传统意义上的碳源。通过梳理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对比不同类型湖泊碳汇/源状况,湖泊生态系统以一系列碳汇特征表现出潜在的碳中和价值。强烈的光合作用可以使水体CO_(2)欠饱和,但由呼吸-光合作用、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带来的水体碱度、CO_(2)分压pCO_(2)提高也有利于湖泊碳汇增益。CO_(2)在水体中大量溶解,积极参与到湖泊碳循环,将pCO_(2)高于40 Pa作为判断湖泊为碳源的依据可能忽视了水体碱度上升带来的碳汇。在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受到生态系统光合-呼吸作用的影响,当异养微生物群落能及时分解沉入湖底的衰亡组织、有机质时,沉积物中有机碳不会大量累积,当呼吸对光合的相对滞后,有机碳才会大量累积。湖泊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决定了固碳能力,是湖泊发挥碳汇效益的重要“碳库”。由水生植物固定下的CO_(2)总量不如浮游植物,但在过程中发挥了“压舱石”般的稳定作用。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湖泊面临的碳排放压力正在扩大。森林砍伐、农田开垦、城镇发展等土地利用降低了陆上单元的固碳能力,外部碳源增加加剧了湖泊碳排放。面对气候变暖、水体富营养化,湖泊有机碳的矿化、生物分解正在加速,食物链固碳能力正在下降。为了发挥湖泊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近期的实践成果显示未来有3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坚持和改进。首先是重构水生植物,改善水体质量为湖泊碳汇效益“保驾护航”。修复湖泊生态,提高生物多样性,延长食物链中的碳流动,增强碳在湖泊中的系留效果。其次是重视沉积物碳累积。溯源分类将为我们提供碳平衡全面调查的替代方案,通过与陆地碳的累积情况对比突出湖泊生态系统的碳汇贡献。最后是以采集湖泊CH_(4)资源为目的的技术探索,将解决湖泊环境中低密度CH_(4)与能源供应高密度需求的主要矛盾,开辟湖泊碳中和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生态系统 碳中和 生物多样性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望虞河西岸湖荡群浮游植物群落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金位栋 杨苏文 +3 位作者 云晋 郝桂珍 徐利 闫玉红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53,共9页
为了解过水型湖荡群浮游植物群落与水质变化特征,探究望虞河西岸湖荡群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于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对望虞河西岸湖荡群(宛山荡、嘉凌荡、鹅真荡、漕湖)的浮游植物和水环境指标进行采样调查,并基于生物多... 为了解过水型湖荡群浮游植物群落与水质变化特征,探究望虞河西岸湖荡群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于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对望虞河西岸湖荡群(宛山荡、嘉凌荡、鹅真荡、漕湖)的浮游植物和水环境指标进行采样调查,并基于生物多样性、Pearson线性相关性和冗余分析(RDA)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个湖荡水质均处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劣V类水平,超标指标为总氮(TN)和化学需氧量(COD_(Cr)),春季优于其他季节。(2)湖荡群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72属、151种(含变种、变形),其中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为优势门类;主要优势种包括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阿氏浮丝藻(Planktothrix agardhii);年均生物量为13.48 mg/L,年均藻细胞密度为15.25×10^(6)个/L;湖荡群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呈秋高夏低趋势,处于中污染型至重污染型的过渡状态,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3,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0.8,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2。(3)Pearson相关性与RDA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WT)、氨氮(NH_(4)^(+)-N)和硝氮(NO_(3)^(-)-N)。研究显示,望虞河西岸湖荡群浮游植物空间分布不均、季节特征明显;与太湖相比,优势种相近且多样性指数较高,但湖荡群水质较差,建议持续监测并加强针对性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虞河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湖荡群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巴南区酸雨污染及其硝酸盐湿沉降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袁秀琴 彭嘉玉 +2 位作者 曾亮 吴丹 文其玲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4-468,493,共6页
选取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对象,识别了该区域2014—2019年降雨量、降雨pH、硝酸盐、硫酸盐、氮氧化物(NO_(x))以及硝酸盐湿沉降率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了降雨中硝酸盐和硫酸盐污染来源,评估了硝酸盐湿沉降对环境营养盐输入的影响。... 选取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对象,识别了该区域2014—2019年降雨量、降雨pH、硝酸盐、硫酸盐、氮氧化物(NO_(x))以及硝酸盐湿沉降率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了降雨中硝酸盐和硫酸盐污染来源,评估了硝酸盐湿沉降对环境营养盐输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巴南区年均降雨量为1073.92 mm,年际差异较小,年内差异明显;区域酸雨逐渐减少,2018年以后,酸雨消失;降雨致酸物质仍然以硫化物为主,硝酸盐和硫酸盐污染来源相同,主要由区域燃煤引起;研究区硝酸盐年湿沉降率均值为3589.74 kg/(km^(2)·a),属于高沉降区,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致酸物质 硝酸盐湿沉降 巴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溶解氧分层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秀锦 牛远 +3 位作者 吴亚丽 王平 段友爱 余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6-1014,共9页
深水湖泊特有的“表水层-温跃层-深水层”的热力学分层结构,决定了湖内溶解氧(DO)的垂直分布和混合交换,影响着湖内生态系统的健康.然而,目前对于深水湖泊耗氧与复氧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对高原深水湖泊的研究更为缺乏... 深水湖泊特有的“表水层-温跃层-深水层”的热力学分层结构,决定了湖内溶解氧(DO)的垂直分布和混合交换,影响着湖内生态系统的健康.然而,目前对于深水湖泊耗氧与复氧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对高原深水湖泊的研究更为缺乏.为此,本研究于2021年1月-2022年2月进行了分层采样和逐月监测,探究了典型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的溶解氧分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抚仙湖热力学分层周期分为两期,即分层期和非分层期.分层期为3月下旬至11月上旬,混合期为11月下旬至3月上旬.②在湖泊热力学分层的驱动下,湖内DO垂直分层明显.表水层DO浓度年内变化范围为6.67~8.64 mg/L,而温跃层和深水层DO最低浓度分别可降至3.15和1.26 mg/L.③抚仙湖不同水层DO浓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及效应占比不同.表水层DO受到水温、光合作用、大气复氧和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温跃层DO主要受分层强度和浮游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深水层DO主要受分层强度、有机质沉降分解、沉积物有机质分解的影响.研究显示,抚仙湖底层水体长期处于厌氧状态,由此带来的湖泊生境的改变以及底部营养盐释放的风险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深水湖泊 抚仙湖 溶解氧(DO) 驱动因素 混合模式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氮氧同位素的深水湖泊硝酸盐来源辨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吴亚丽 亢晓琪 +2 位作者 牛远 兰伟 余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3,共8页
硝酸盐负荷对水体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明确水体硝酸盐负荷的主要来源,是精准制定流域氮污染控源减排策略的基础。该研究以深水湖泊千峡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湖水水化学特征、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组成及各来源(降水、生活污... 硝酸盐负荷对水体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明确水体硝酸盐负荷的主要来源,是精准制定流域氮污染控源减排策略的基础。该研究以深水湖泊千峡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湖水水化学特征、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组成及各来源(降水、生活污水、肥料、沉积物及周边土壤)氮氧同位素组成的监测研究,定性分析了千峡湖水体硝酸盐变化趋势及其主要来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稳定同位素模型MixSIAR定量分析各硝酸盐来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千峡湖水体上游硝酸盐主要来自人为活动下有机氮等汇入水体发生的硝化作用过程;(2)湖体硝酸盐来源中流域土壤、生活污水、肥料、沉积物、降水的硝酸盐贡献占比分别为87%±9.7%、9.0%±5.9%、2.5%±1.5%、1.2%±0.8%、0.3%±0.4%。千峡湖湖体氮的迁移转化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迁移转化过程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因此,产生的硝酸盐含有较高的氮稳定同位素值。该研究可为深水湖泊氮循环及迁移转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来源 氮氧同位素 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 千峡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驱动下大港河硝酸盐迁移转化过程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王俊 亢晓琪 +2 位作者 吴亚丽 牛远 余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8-299,共12页
为定量识别大港河流域硝酸盐来源的贡献,在降水条件下,对秋季(2020年11月)和春季(2021年3月)典型月份在大港河流从上游山林农业区到下游湖滨区共布设8个河水及沉积物监测点,其中包含地下水、生活污水及畜禽粪便、山林农业区和流域土壤... 为定量识别大港河流域硝酸盐来源的贡献,在降水条件下,对秋季(2020年11月)和春季(2021年3月)典型月份在大港河流从上游山林农业区到下游湖滨区共布设8个河水及沉积物监测点,其中包含地下水、生活污水及畜禽粪便、山林农业区和流域土壤等20个硝酸盐氮源监测点,通过大港河水体水化学分析、结合硝酸盐氮氧双同位素示踪技术和贝叶斯混合模型,探究了大港河流域水体硝酸盐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确定了各硝酸盐源的贡献.结果表明:(1)秋季和春季大港河流域水体中TN浓度均值分别为3.20和3.23mg/L,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NO_(3)^(-)-N是影响水体水质氮素超标的主要赋存形式;(2)降水的驱动作用影响大港河流域硝酸盐浓度的季节变化,流域氮循环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多种氮转化过程共同发生;(3)生活污水或畜禽粪便对流域水体的硝酸盐为主要贡献,其贡献率在秋季和春季分别为40.8%±32.8%和55.8%±27.3%,其次是地下水和流域土壤,降水对流域硝酸盐的贡献作用始终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大港河流域 氮氧双同位素 硝酸盐来源 贝叶斯混合模型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覆盖控制沉积物磷释放效果的验证评估
8
作者 王增龙 吴志皓 +7 位作者 王书航 姜霞 李艳华 田雨桐 包牧仁 王前勇 庞博 敖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51,共12页
文章通过覆盖材料(方解石、湖沙或方解石+湖沙)对底泥磷释放的阻控实验以及利用梯度扩散薄膜(DGT)的底泥原位测试,验证评估覆盖剂对呼伦湖沉积物磷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发现:(1)方解石、方解石+湖沙或湖沙能有效降低表层沉积物的DGT-P浓... 文章通过覆盖材料(方解石、湖沙或方解石+湖沙)对底泥磷释放的阻控实验以及利用梯度扩散薄膜(DGT)的底泥原位测试,验证评估覆盖剂对呼伦湖沉积物磷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发现:(1)方解石、方解石+湖沙或湖沙能有效降低表层沉积物的DGT-P浓度(CDGT(PO_(4)^(3-)-P)),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和上覆水溶解反应性磷;方解石、方解石+湖沙覆盖的表层沉积物的CDGT(PO_(4)^(3-)-P)峰值或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样;方解石、方解石+湖沙的上覆水DRP的去除率分别超过78%和81%;方解石+湖沙可以将沉积物/水界面无机磷扩散通量降低至负值;(2)方解石和方解石+湖沙能明显地降低表层沉积物总磷(TP)、活性磷(NH_(4)Cl-P和BD-P)含量及其占TP的百分比,沉积物反应性磷再补给系数r减少而惰性成份(NaOH_(85)-P和Ca-P)及其占TP的百分比增加;(3)方解石+湖沙覆盖的表层沉积物TP变化范围:-45~-30 mg/kg;磷提取相(NH_(4)Cl-P、BD-P、Ca-P和NaOH_(85)-P)含量变化值,磷提取相变化量占对照沉积物对应提取成份的百分比分别为-17~-10 mg/kg (-38.46%~-29.31%);-23~-16 mg/kg (-46.15%~-32.86%);10~15 mg/kg (2.41%~3.63%)和8~14 mg/kg(3.20%~3.99%);r降低范围:0.02~0.19。综上,方解石的吸附或阻隔作用能降低沉积物总磷和活性磷,降低沉积物磷再补给能力;NH_(4)Cl-P和BD-P被转化为情性成份(NaOH_(85)-P和Ca-P),磷迁移性降低。覆盖剂对沉积物磷内源负荷控制效果为方解石+湖沙>方解石>湖沙。方解石+湖沙的磷阻控机制是方解石对磷的吸附,磷和方解石的共沉淀以及湖沙的物理阻隔;方解石+湖沙的多层覆盖是一种应用价值较高的沉积物原位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覆盖 方解石 梯度扩散薄膜 沉积物/水界面 内源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8年呼伦湖水面面积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鹏飞 郭云艳 +3 位作者 周康 郑朔方 姜霞 王书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2-800,共9页
为揭示近60年来呼伦湖水面面积的变化规律,确定影响呼伦湖水面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采用曼-肯德尔检验(Mann-Kendall tests)、一元线性回归和小波分析法解析1961—2018年呼伦湖水面面积及其所在区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和相对湿度的变... 为揭示近60年来呼伦湖水面面积的变化规律,确定影响呼伦湖水面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采用曼-肯德尔检验(Mann-Kendall tests)、一元线性回归和小波分析法解析1961—2018年呼伦湖水面面积及其所在区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和周期性变化规律,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水面面积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61—2018年呼伦湖水面面积在1739~2360 km^(2)之间,总体以72.84 km^(2)(10 a)的速率显著减小,2009年人工调水实施以后水面面积逐渐恢复并稳定在2030 km^(2)左右.近60年来呼伦湖区域气候暖干化明显,表现为气温显著升高、蒸发量显著增大、相对湿度显著降低、降水量非显著减少.1961—2018年,呼伦湖水面面积对气候突变及其周期波动存在相应的响应,水面面积与区域蒸发量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546,与区域蒸发量和降水量的灰色关联度为0.938~0.960,人工调水实施前(1961—2008年)水面面积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强于1961—2018年.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引起的蒸发量增大是呼伦湖水面面积减小的重要原因,人工调水严重干扰了2009—2018年呼伦湖水面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MANN-KENDALL检验 小波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人工调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骆马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倩 庞燕 +1 位作者 项颂 万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850-4856,共7页
为解析骆马湖富营养化沉积物的影响因素,2018年9月采集了骆马湖表层沉积物32个点位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指标,研究了沉积物中有机质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表明:表层... 为解析骆马湖富营养化沉积物的影响因素,2018年9月采集了骆马湖表层沉积物32个点位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指标,研究了沉积物中有机质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55%~3.76%,平均值为1.62%;TN含量在0.04%~0.46%,平均值为0.19%;δ^(13)C含量在-27.32‰~-8.36‰,平均值为-14.98‰;δ^(15)N含量在-1.92‰~10.17‰,平均值为7.72‰,TN与TOC在空间分布呈正相关,有机碳、氮同位素受不同来源有机质影响空间分布有较大差异.对δ^(15)N、δ^(13)C与C/N进行定性分析和端元混合模型定量计算,得出骆马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土壤有机质贡献率最大,特别是东岸休闲旅游区贡献较高;二是围网养殖造成的源污染,加大了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第三是湖泊来水携带较高浓度的污水有机质,对“典型过水性”骆马湖水质影响较大.为了降低骆马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急需对湖体有机质的来源加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有机质 碳氮同位素 C/N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湖水体氟化物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1
作者 君珊 张博 +3 位作者 王鹏飞 李贺 姜霞 王书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1-848,共8页
为识别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的演变趋势,揭示呼伦湖水体氟化物浓度畸高的原因,于2015—2020年对呼伦湖入湖河流、湖周地下水、湖泊水体中氟化物(以F-计)浓度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结合2005—2014年历史数据分析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浓度的影响因... 为识别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的演变趋势,揭示呼伦湖水体氟化物浓度畸高的原因,于2015—2020年对呼伦湖入湖河流、湖周地下水、湖泊水体中氟化物(以F-计)浓度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结合2005—2014年历史数据分析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8—2019年,呼伦湖全湖水体氟化物浓度平均值在2.27~2.42 mg L之间,年均值为2.36 mg L,4个季节平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表现为四周低、中间高的分布趋势,冬季则相反.3条主要入湖河流克鲁伦河、乌尔逊河和呼伦沟河水体中氟化物浓度显著低于湖体,分别为(1.14±0.36)(0.84±0.14)和(0.33±0.08)mg L,氟化物入湖通量分别为236.41、396.31和301.29 t a,地下水和入湖河流输入是呼伦湖水体氟化物的主要来源.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浓度主要在特殊气候地理条件引起的高自然本底环境下,受pH、湖体蓄水量和冰封作用的共同影响.研究显示,入湖河流、地下水等输入的氟化物在强蒸发作用下富集浓缩且缺少氟化物出湖途径是造成呼伦湖水体氟化物浓度畸高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湖 氟化物 空间分布 来源 冰封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FSMOD模型的植被缓冲带对千岛湖地区农田面源污染磷负荷削减效果模拟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芸 王斌 +2 位作者 袁静 储昭升 金春玲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7,共9页
植被缓冲带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力生态措施,其净化能力受到许多因素影响,设计施工时应考虑不同污染源区的具体情况。以千岛湖地区农田径流磷负荷削减为例,应用VFSMOD模型分析植被缓冲带宽度、坡度以及降水量对入流泥沙削减的影响,并... 植被缓冲带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力生态措施,其净化能力受到许多因素影响,设计施工时应考虑不同污染源区的具体情况。以千岛湖地区农田径流磷负荷削减为例,应用VFSMOD模型分析植被缓冲带宽度、坡度以及降水量对入流泥沙削减的影响,并估算拟合了入流总磷(TP)负荷的削减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植被缓冲带削减能力与缓冲带宽度呈正相关,与缓冲带坡度、降水量呈负相关;植被缓冲带坡度为3%时,对污染物削减效果最好;植被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削减一般集中在前段的10 m。根据模拟结果,提出基于不同长度径流区丰、平、枯水文年植被缓冲带宽度设计的工作曲线,在设计时可根据期望的削减目标以及实际的径流区立地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相应的缓冲带宽度。研究可为植被缓冲带净化农田面源污染时宽度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缓冲带 缓冲带宽度 VFSMOD模型 面源负荷削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峡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亢晓琪 刘倩 +2 位作者 罗明科 余辉 兰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0-56,共7页
为探究千峡湖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风险程度,对湖区开展了现场调查及沉积物采样工作。采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同时基于地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湖区污染情况及风险... 为探究千峡湖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风险程度,对湖区开展了现场调查及沉积物采样工作。采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同时基于地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湖区污染情况及风险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湖区Cd超标严重,沉积物中Cd含量平均值为2.88 mg/kg,尤其在渤海镇(S6)、小粗口(S7),Cd含量超标倍数高达11.9和22.5倍。存在局部As偏高情况;(2)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1主成分为Cu、As、Pb,质量分数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大量施用和农村生活污水的输入,第2主成分为Cd、Zn,质量分数主要受农村生活及入湖河流影响,第3主成分为Cr,质量分数则来源于沉积物自身;(3)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梅坑入湖(S5)、渤海镇(S6)及小粗口(S7)受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最高,其中重金属Cd污染风险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空间分布 污染风险 千峡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原位物理洗脱技术对苦草萌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绪山 袁静 +4 位作者 叶碧碧 吴越 李国宏 吴敬东 储昭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4-522,共9页
原位物理洗脱技术是一种应用于修复受污染的沉积物的新兴技术,但沉积物洗脱处理后对沉水植物萌发生长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模拟原位空气洗脱与原位水力洗脱2种典型原位物理洗脱技术,处理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研究洗脱对苦草萌发和生长指... 原位物理洗脱技术是一种应用于修复受污染的沉积物的新兴技术,但沉积物洗脱处理后对沉水植物萌发生长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模拟原位空气洗脱与原位水力洗脱2种典型原位物理洗脱技术,处理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研究洗脱对苦草萌发和生长指标的影响,以及洗脱后沉积物的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方式洗脱后沉积物中苦草种子的萌发率、萌发速度以及幼苗的株高、鲜质量、根数、叶数等指标均优于未洗组,其中水力洗脱后沉积物中苦草的萌发生长状况最好,萌发率是未洗组的2.9倍,株高和根数分别是未洗组的2.29和4.76倍;物理洗脱后,沉积物中氨氮(NH^(+)_(4)-N)与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等还原性物质浓度分别下降34.15%~35.19%和7.67%~44.89%,有机质浓度下降70.04%~77.90%,表层(0~5 cm)沉积物由强还原状态(ORP<-350 mV)改善至弱还原状态(ORP为-200~-100 mV);此外,沉积物中大粒径(50~2000μm)颗粒占比增至89.02%~92.84%,有利于上覆水中的O2向沉积物中扩散,促进苦草的萌发生长。原位物理洗脱尤其是水力洗脱后,沉积物的理化条件更有利于苦草的萌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质 氨氮 硫化物 原位物理洗脱 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厅水库及上游河流表层水中水溶态多氯萘的污染现状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吉根 王晓燕 +6 位作者 赵兴茹 李云鹏 刘琳 刘承友 闫旭 姜菁秋 赵高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0,共7页
为探究官厅水库及上游河流表层水中水溶态多氯萘(PCNs)的污染状况与分布特征,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对官厅水库及上游河流28个点位的表层水样75种PCNs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2种PCN同类物被检出,其中PCN-1的检出率为1... 为探究官厅水库及上游河流表层水中水溶态多氯萘(PCNs)的污染状况与分布特征,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对官厅水库及上游河流28个点位的表层水样75种PCNs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2种PCN同类物被检出,其中PCN-1的检出率为100%,PCN-5/7、PCN-14/24、PCN42、PCN-37/33/34、PCN-44/47、PCN-45/36、PCN-27/30、PCN-38/40的检出率均高于80%.不同氯代同类物的浓度百分含量依次为:一氯萘占34.2%,二氯萘占35.9%,三氯萘占20.1%,四氯萘占9.7%,五氯萘占0.1%.表层水样中∑PCNs的浓度为0.31—30 ng·L^(-1),中值为7.5 ng·L^(-1),且中值呈现西库区(9.0 ng·L^(-1))>中库区(8.4 ng·L^(-1))>东库区(6.7 ng·L^(-1))>上游河流(5.6 ng·L^(-1))的趋势.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值相比较,官厅水库及上游河流表层水中PCNs的浓度处于中等水平.PCNs的毒性当量计算结果显示∑PCNsTEQ为0.005—0.187 pgTEQ·L^(-1).污染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官厅水库及上游河流表层水样中PCNs可能主要源于钢铁冶炼过程和交通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厅水库 多氯萘 表层水 污染现状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天鹅洲故道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如 李滔 杨军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4期179-185,共7页
长江天鹅洲故道湿地属于河流泛洪平原湿地,是现存长江故道湿地的重要代表之一,已被列入我国重要湿地名录。长江天鹅洲故道湿地现有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和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生态系统多样... 长江天鹅洲故道湿地属于河流泛洪平原湿地,是现存长江故道湿地的重要代表之一,已被列入我国重要湿地名录。长江天鹅洲故道湿地现有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和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生态系统多样,蕴含丰富的生物资源。从长江天鹅洲故道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入手,系统探讨了湿地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及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保护对策,如实施通江工程,改善故道水体环境;改善湿地旱化,促进生境修复;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和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以期为长江天鹅洲湿地及长江中下游洪泛平原其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天鹅洲故道湿地 生物多样性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