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浓度氨氮对轮叶黑藻的生理影响
被引量:
83
1
作者
颜昌宙
曾阿妍
+3 位作者
金相灿
赵景柱
许秋瑾
王兴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50-1055,共6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0.5、1、2、4、8、16mg/L)的氨氮(NH4+-N)对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生理生化影响,测定了黑藻生物量、叶绿素、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氨酰...
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0.5、1、2、4、8、16mg/L)的氨氮(NH4+-N)对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生理生化影响,测定了黑藻生物量、叶绿素、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氨酰氨合成酶(GS)的活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氨氮(0.5、1、2mg/L)对轮叶黑藻的生长稍有促进作用,但培养液中氨氮浓度超过4mg/L时,黑藻的相对生长率(R)明显下降,当浓度达到16mg/L时,黑藻在20多天内全部死亡。在低浓度氨氮条件下,黑藻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氨氮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当培养液中氨氮浓度超过4mg/L时,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第24、32、40天取样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低浓度氨氮处理组(0.5、1、2mg/L)的蛋白质含量先下降后又上升,而对照组的蛋白质含量一直在上升,高浓度氨氮处理组(8、16mg/L)的蛋白质含量则呈明显下降趋势。POD、SOD和GS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高浓度氨氮条件下增加显著,并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格局,在第16天或第24天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提示在富营养化条件下氨氮浓度的升高将影响其生理功能,过高浓度的氨氮对轮叶黑藻是一种逆境胁迫,可抑制其生长甚至导致植物死亡。轮叶黑藻对氨氮浓度变化虽有一定耐性,但耐性会随时间延长而变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黑藻
生理影响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黑藻对沉积物及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与转化
被引量:
9
2
作者
赵海超
王圣瑞
+2 位作者
金相灿
步青云
刘景辉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5-322,共8页
利用同一区域湖泊和河流沉积物及土壤培养黑藻,运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对底质中磷的不同形态进行分离,同时分析黑藻生物量及底质中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浓度的变化,并对底质中生物可利用磷进行了估算,揭示沉水植物对底质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与...
利用同一区域湖泊和河流沉积物及土壤培养黑藻,运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对底质中磷的不同形态进行分离,同时分析黑藻生物量及底质中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浓度的变化,并对底质中生物可利用磷进行了估算,揭示沉水植物对底质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与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底质中弱吸附态磷、可还原性磷(RSP)是黑藻利用的主要磷形态;土壤与沉积物相比不利于黑藻生长,营养水平高的河流沉积物有利于黑藻初期生长,但容易使其早衰;沉积物作底质上覆水和间隙水磷浓度主要受底质中RSP含量的控制;土壤作底质上覆水和间隙水磷浓度主要受弱吸附态磷控制;黑藻能促进底质中磷向可利用态转化;黑藻对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磷的利用率比沉积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形态
沉水植物
黑藻
可利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体营养水平对3种沉水植物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23
3
作者
刘燕
王圣瑞
+2 位作者
金相灿
邹洪
王立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3,共7页
模拟研究了沉水植物狐尾藻 Myriophyllum spicatum L、轮叶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L 和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在中、富两种营养水平下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 45 d 的培养过程中,狐尾藻、轮叶黑藻和金鱼藻...
模拟研究了沉水植物狐尾藻 Myriophyllum spicatum L、轮叶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L 和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在中、富两种营养水平下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 45 d 的培养过程中,狐尾藻、轮叶黑藻和金鱼藻在中营养(TN1.86 mg·L-1;TP0.087 mg·L-1)和富营养(TN2.47 mg·L-1;TP0.16 mg·L-1)水平下的单株最大生物量分别是 0.92、0.27、1.11、0.56、0.41 和 0.87 g,狐尾藻和金鱼藻在中营养水平下单株最大生物量分别较富营养水平下高出 39%和 22%,而黑藻在中营养水平下单株最大生物量较富营养水平下低了 51%,表明狐尾藻和金鱼藻在中营养水平下的生长较黑藻好。通过对 3种沉水植物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质量分数的分析发现,黑藻在中富两种营养水平下,质量分数较低且波动平稳,金鱼藻和狐尾藻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质量分数持续升高,表明这两种沉水植物对水体中营养盐的耐受能力较黑藻强。金鱼藻超氧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在试验后期上升速度加快,且富营养水平下金鱼藻 MDA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是中营养水平下最大值的 5 倍,表明在中营养水平下金鱼藻已经受到明显胁迫,而在富营养水平下受到胁迫更为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黑藻生物量小,而金鱼藻 SOD 活性、POD 活性和 MDA 质量分数变化幅度大,在试验后期急速上升,表明这两种沉水植物受到的营养盐胁迫较狐尾藻大,而狐尾藻在中营养水平下的耐营养盐胁迫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不同营养水平
植物生理特性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pH对洱海沉积物-上覆水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征影响
被引量:
10
4
作者
冯伟莹
王圣瑞
+2 位作者
张生
焦立新
李畅游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9-235,共7页
不同pH条件下(pH=2、4、6、8、10、12)培养洱海沉积物,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技术研究了其溶解性有机质(DOM)在培养前后荧光光谱特征变化.结果表明:①培养前,洱海沉积物DOM类富里酸荧光峰在pH(2—8)发生"红移",pH(8—12)时...
不同pH条件下(pH=2、4、6、8、10、12)培养洱海沉积物,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技术研究了其溶解性有机质(DOM)在培养前后荧光光谱特征变化.结果表明:①培养前,洱海沉积物DOM类富里酸荧光峰在pH(2—8)发生"红移",pH(8—12)时发生"蓝移",紫外区类富里酸(A峰)荧光强度>可见区类富里酸(C峰)荧光强度,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受pH影响不大,这与其结构复杂且不易降解有关.②培养前,洱海沉积物DOM类酪氨酸物质受pH影响较大,可见光区类酪氨酸(B1峰)荧光强度>紫外区类酪氨酸(B2峰)荧光强度,这与其结构不稳定、易降解及其酚羟基解离pH范围有关.③培养后,洱海沉积物DOM可见区与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强度比培养前分别降低了34.1%、32.2%,可见区与紫外区类酪氨酸荧光强度较培养前升高了57.06%、86.65%,即洱海沉积物DOM在培养后部分类富里酸物质逐渐降解为易被微生物利用的类酪氨酸物质,且在偏碱性(pH=8)环境条件下转化最为明显,沉积物DOM组成结构的转化对湖泊水污染与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三维荧光光谱
组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洱海水-陆界面溶解性有机氮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以永安江为例
被引量:
6
5
作者
李艳平
王圣瑞
+2 位作者
赵海超
张莉
张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89-1197,共9页
利用紫外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洱海水-陆界面溶解性有机氮(DON)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湖泊水质影响。结果表明:(1)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浓度在0.25~1.39mg·L^(-1)之间,从河流到湖内以夏秋两季DON...
利用紫外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洱海水-陆界面溶解性有机氮(DON)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湖泊水质影响。结果表明:(1)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浓度在0.25~1.39mg·L^(-1)之间,从河流到湖内以夏秋两季DON浓度较高;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负荷量在0.48~2.34t之间,其中以夏季DON负荷量最高,表明经由入湖河流输入洱海的DON对洱海水质影响潜在风险较大,尤其夏季明显。(2)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的DON组成主要以类腐殖质物质为主,永安江沿程到湖内衰解特征明显且生物有效性为15.27%,而类蛋白和可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则出现不同程度累积,累积率分别为42.00%和20.68%;DON组分的分子腐殖化程度经由永安江到洱海湖内呈渐降趋势且降低了14.97%。同时,分子芳香环取代基从以脂肪链为主逐渐向以羰基、羧基、羟基、酯类为主转变,尤其在夏季表现明显。(3)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组成特征参数(P_((Ⅲ+Ⅴ,n))/P_((Ⅰ+Ⅱ,n))和A_(253)/A_(203)值)与其不同形态氮含量显著相关(R^2=0.64~0.74,P<0.1,P<0.05),即永安江输入洱海DON结构影响其生物有效性;水-陆界面DON不同结构特征参数与水质呈显著正相关(R=0.82~0.96,p<0.05,p<0.01),表明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入湖DON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对洱海水污染有一定贡献,尤其在夏季受陆源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时,影响更为突出;由此可见,洱海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入湖DON组成结构变化(如P_((Ⅲ+Ⅴ,n))/P_((Ⅰ+Ⅱ,n)),A_(253)/A_(203))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洱海水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水-陆界面
溶解性有机氮
生物有效性
荧光区域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几种水陆交错带植物对湖滨带底质的稳固作用
被引量:
6
6
作者
姚程
胡小贞
+2 位作者
耿荣妹
薛彦君
成小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为了研究几种常见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稳固性的影响,选取太湖贡湖湾水陆交错带内的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黄花水龙(Ludwigia peploides)和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为了研究几种常见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稳固性的影响,选取太湖贡湖湾水陆交错带内的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黄花水龙(Ludwigia peploides)和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5种水生/湿生植物植物,并利用长江下游常见沙壤土和湖滨带新生底质两种土壤,开展了5种植物对底质稳固作用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底质孔隙度减少、细小粒径(<50μm)增加有利于底质稳固,改善上覆水指标,减少扰动给上覆水所带来的悬浮颗粒物.直径≤1 mm的须根量、须根长度和须根面积与底质孔隙度和粒径分布增益值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双穗雀稗、李氏禾、香菇草的根系参数与增益值之间存在斜率为0.006~1.727的线性正相关关系;黄花水龙、黄菖蒲植物根系参数与增益值之间则存在斜率为-0.091^-0.011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黄菖蒲与黄花水龙的根长密度分别为11.495和9.475 cm/cm^3,根表面积密度分别为0.368和0.294 cm^2/cm^3,根重密度分别为1.844和0.944 mg/cm^3,两种植物对底质孔隙度的增益值分别为15%和9%,对底质粒径分布的增益值分别为92%和47%;双穗雀稗、李氏禾、香菇草的根长密度分别为1.057、7.368和0.651 cm/cm^3,根表面积密度分别为0.033、0.228和0.022 cm^2/cm^3,根重密度分别为0.678、2.537和0.160 mg/cm^3,3种植物根系参数对底质孔隙度的增益值分别为6%、36%和1%,3种植物根系参数对底质粒径分布的增益值分别为16%、17%和-13%.5种植物通过根系提高底质的稳定性,减少底质在水力扰动下悬浮物质以及营养盐的释放,从效能上表现为李氏禾>双穗雀稗>黄菖蒲>黄花水龙>香菇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须根
底质稳固性
底质粒径分布
底质孔隙度
根系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有机质腐解对穗花狐尾藻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
7
7
作者
易文利
王圣瑞
+2 位作者
杨苏文
金相灿
王国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18-1724,共7页
以原沉积物和分别添加0.5%与1%有机质(植物残体)的沉积物作为底质培养沉水植物,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有机质的腐解过程对穗花狐尾藻生长及生理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早期阶段,有机质的腐解对狐尾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但在整...
以原沉积物和分别添加0.5%与1%有机质(植物残体)的沉积物作为底质培养沉水植物,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有机质的腐解过程对穗花狐尾藻生长及生理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早期阶段,有机质的腐解对狐尾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但在整个培养阶段,与原沉积物组相比,0.5%有机质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植株生长,狐尾藻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12.99%和125.31%,而1%有机质的加入,狐尾藻生长受到抑制.在培养的前16d,有机质的添加抑制了沉水植物狐尾藻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加,在培养中后期,0.5%有机质的加入,可促进植株体内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的积累.0.5%有机质添加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持续升高,添加1%有机质和较长时间处理时,狐尾藻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培养前期,1%有机质添加组植株丙二醛(MDA)含量比原沉积物组提高了20.13%,但与0.5%组差异不显著,即低浓度有机质的增加能促进狐尾藻生长及生理代谢,但随着有机质增加量的升高对狐尾藻的生理活动将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穗花狐尾藻
生长
生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沉水植物对不同层次沉积物及土壤中磷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
8
8
作者
赵海超
王圣瑞
+2 位作者
罗永华
金相灿
刘景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14,共5页
利用相同区域湖泊沉积物及土壤培养黑藻,分析不同层次底质中各形态磷含量和间隙水中磷浓度的变化,揭示在沉水植物作用下淹水土壤和沉积物中不同层次磷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土壤各层次均比营养水平相当的沉积物中磷的迁移...
利用相同区域湖泊沉积物及土壤培养黑藻,分析不同层次底质中各形态磷含量和间隙水中磷浓度的变化,揭示在沉水植物作用下淹水土壤和沉积物中不同层次磷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土壤各层次均比营养水平相当的沉积物中磷的迁移性大,黑藻能促进上层底质中无机磷向上覆水中迁移,通过根系作用促进根尖分布层底质中有机磷的迁移转化;黑藻对沉积物下层(根尖分布层)磷迁移转化的影响小于土壤,对上层底质中磷向上覆水中迁移的影响大于土壤;黑藻通过吸收作用及改变根区环境条件,影响底质间隙水中各形态磷的浓度,黑藻对沉积物间隙水中磷浓度的影响大于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沉积物
磷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扰动对三种典型藻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
5
9
作者
王艺兵
储昭升
+1 位作者
曾清如
刘建辉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5期77-83,共7页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扰动条件对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gii)、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菱形藻(Nitzschia sp.)三种藻在对数时期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 H≤8.3碳源充足的时候,扰动本身对蓝藻和绿藻生...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扰动条件对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gii)、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菱形藻(Nitzschia sp.)三种藻在对数时期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 H≤8.3碳源充足的时候,扰动本身对蓝藻和绿藻生长影响不大,仅在扰动速度为0.1 m·s–1的时候有微弱的促进作用,对硅藻在0.2 m·s–1和0.5 m·s–1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p H>8.3碳源不足的时候,扰动速度为0.5 m·s–1扰动下三种藻生长均加快,增加碳源是扰动有利于藻类生长的原因之一。水动力因素本身对蓝藻生长的影响不大,而水动力降低引起的其他因素改变可能是导致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
流速
碳源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浓度氨氮对轮叶黑藻的生理影响
被引量:
83
1
作者
颜昌宙
曾阿妍
金相灿
赵景柱
许秋瑾
王兴民
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环境
与资源学院
中国
科学
院
生态环境
研究
中心城市与区域
生态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50-1055,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2002CB4123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70325002)~~
文摘
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0.5、1、2、4、8、16mg/L)的氨氮(NH4+-N)对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生理生化影响,测定了黑藻生物量、叶绿素、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氨酰氨合成酶(GS)的活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氨氮(0.5、1、2mg/L)对轮叶黑藻的生长稍有促进作用,但培养液中氨氮浓度超过4mg/L时,黑藻的相对生长率(R)明显下降,当浓度达到16mg/L时,黑藻在20多天内全部死亡。在低浓度氨氮条件下,黑藻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氨氮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当培养液中氨氮浓度超过4mg/L时,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第24、32、40天取样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低浓度氨氮处理组(0.5、1、2mg/L)的蛋白质含量先下降后又上升,而对照组的蛋白质含量一直在上升,高浓度氨氮处理组(8、16mg/L)的蛋白质含量则呈明显下降趋势。POD、SOD和GS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高浓度氨氮条件下增加显著,并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格局,在第16天或第24天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提示在富营养化条件下氨氮浓度的升高将影响其生理功能,过高浓度的氨氮对轮叶黑藻是一种逆境胁迫,可抑制其生长甚至导致植物死亡。轮叶黑藻对氨氮浓度变化虽有一定耐性,但耐性会随时间延长而变弱。
关键词
氨氮
黑藻
生理影响
胁迫
Keywords
ammonia-nitrogen
Hydrilla verticillata
physiological effects
stress
分类号
X17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藻对沉积物及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与转化
被引量:
9
2
作者
赵海超
王圣瑞
金相灿
步青云
刘景辉
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出处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5-322,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304)资助.
文摘
利用同一区域湖泊和河流沉积物及土壤培养黑藻,运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对底质中磷的不同形态进行分离,同时分析黑藻生物量及底质中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浓度的变化,并对底质中生物可利用磷进行了估算,揭示沉水植物对底质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与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底质中弱吸附态磷、可还原性磷(RSP)是黑藻利用的主要磷形态;土壤与沉积物相比不利于黑藻生长,营养水平高的河流沉积物有利于黑藻初期生长,但容易使其早衰;沉积物作底质上覆水和间隙水磷浓度主要受底质中RSP含量的控制;土壤作底质上覆水和间隙水磷浓度主要受弱吸附态磷控制;黑藻能促进底质中磷向可利用态转化;黑藻对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磷的利用率比沉积物低.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形态
沉水植物
黑藻
可利用性
Keywords
Sediments
phosphorus forms
submerged plant
Hydrilla verticillata
availability
分类号
X5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体营养水平对3种沉水植物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23
3
作者
刘燕
王圣瑞
金相灿
邹洪
王立刚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
农业
科学
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
研究
所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3,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3017)
城郊集约化农田污染和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2006BAD17B09)
文摘
模拟研究了沉水植物狐尾藻 Myriophyllum spicatum L、轮叶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L 和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在中、富两种营养水平下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 45 d 的培养过程中,狐尾藻、轮叶黑藻和金鱼藻在中营养(TN1.86 mg·L-1;TP0.087 mg·L-1)和富营养(TN2.47 mg·L-1;TP0.16 mg·L-1)水平下的单株最大生物量分别是 0.92、0.27、1.11、0.56、0.41 和 0.87 g,狐尾藻和金鱼藻在中营养水平下单株最大生物量分别较富营养水平下高出 39%和 22%,而黑藻在中营养水平下单株最大生物量较富营养水平下低了 51%,表明狐尾藻和金鱼藻在中营养水平下的生长较黑藻好。通过对 3种沉水植物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质量分数的分析发现,黑藻在中富两种营养水平下,质量分数较低且波动平稳,金鱼藻和狐尾藻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质量分数持续升高,表明这两种沉水植物对水体中营养盐的耐受能力较黑藻强。金鱼藻超氧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在试验后期上升速度加快,且富营养水平下金鱼藻 MDA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是中营养水平下最大值的 5 倍,表明在中营养水平下金鱼藻已经受到明显胁迫,而在富营养水平下受到胁迫更为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黑藻生物量小,而金鱼藻 SOD 活性、POD 活性和 MDA 质量分数变化幅度大,在试验后期急速上升,表明这两种沉水植物受到的营养盐胁迫较狐尾藻大,而狐尾藻在中营养水平下的耐营养盐胁迫能力较强。
关键词
沉水植物
不同营养水平
植物生理特性
抗氧化酶活性
Keywords
submerged macrophytes
different nutritional condition
growth
antioxidant activity
分类号
X17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pH对洱海沉积物-上覆水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征影响
被引量:
10
4
作者
冯伟莹
王圣瑞
张生
焦立新
李畅游
机构
环境
基准与风险评估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出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9-235,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202235
41103070
+1 种基金
41173118)
国家水体污染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2-004)资助
文摘
不同pH条件下(pH=2、4、6、8、10、12)培养洱海沉积物,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技术研究了其溶解性有机质(DOM)在培养前后荧光光谱特征变化.结果表明:①培养前,洱海沉积物DOM类富里酸荧光峰在pH(2—8)发生"红移",pH(8—12)时发生"蓝移",紫外区类富里酸(A峰)荧光强度>可见区类富里酸(C峰)荧光强度,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受pH影响不大,这与其结构复杂且不易降解有关.②培养前,洱海沉积物DOM类酪氨酸物质受pH影响较大,可见光区类酪氨酸(B1峰)荧光强度>紫外区类酪氨酸(B2峰)荧光强度,这与其结构不稳定、易降解及其酚羟基解离pH范围有关.③培养后,洱海沉积物DOM可见区与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强度比培养前分别降低了34.1%、32.2%,可见区与紫外区类酪氨酸荧光强度较培养前升高了57.06%、86.65%,即洱海沉积物DOM在培养后部分类富里酸物质逐渐降解为易被微生物利用的类酪氨酸物质,且在偏碱性(pH=8)环境条件下转化最为明显,沉积物DOM组成结构的转化对湖泊水污染与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关键词
富营养化
三维荧光光谱
组成结构
Keywords
eutrophication,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a,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s.
分类号
X83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O657.3 [理学—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洱海水-陆界面溶解性有机氮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以永安江为例
被引量:
6
5
作者
李艳平
王圣瑞
赵海超
张莉
张蕊
机构
环境
基准与风险评估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原
湖泊
流域
污染
过程与管理
重点
实验室
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出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89-1197,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202235
4110370)
+2 种基金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项目("万人计划"
2012002001)
国家水专项"十二五"课题项目(2012ZX07105-004)资助
文摘
利用紫外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洱海水-陆界面溶解性有机氮(DON)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湖泊水质影响。结果表明:(1)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浓度在0.25~1.39mg·L^(-1)之间,从河流到湖内以夏秋两季DON浓度较高;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负荷量在0.48~2.34t之间,其中以夏季DON负荷量最高,表明经由入湖河流输入洱海的DON对洱海水质影响潜在风险较大,尤其夏季明显。(2)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的DON组成主要以类腐殖质物质为主,永安江沿程到湖内衰解特征明显且生物有效性为15.27%,而类蛋白和可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则出现不同程度累积,累积率分别为42.00%和20.68%;DON组分的分子腐殖化程度经由永安江到洱海湖内呈渐降趋势且降低了14.97%。同时,分子芳香环取代基从以脂肪链为主逐渐向以羰基、羧基、羟基、酯类为主转变,尤其在夏季表现明显。(3)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组成特征参数(P_((Ⅲ+Ⅴ,n))/P_((Ⅰ+Ⅱ,n))和A_(253)/A_(203)值)与其不同形态氮含量显著相关(R^2=0.64~0.74,P<0.1,P<0.05),即永安江输入洱海DON结构影响其生物有效性;水-陆界面DON不同结构特征参数与水质呈显著正相关(R=0.82~0.96,p<0.05,p<0.01),表明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入湖DON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对洱海水污染有一定贡献,尤其在夏季受陆源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时,影响更为突出;由此可见,洱海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入湖DON组成结构变化(如P_((Ⅲ+Ⅴ,n))/P_((Ⅰ+Ⅱ,n)),A_(253)/A_(203))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洱海水质状况。
关键词
洱海水-陆界面
溶解性有机氮
生物有效性
荧光区域积分
Keywords
Water-land interface from Erhai lake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
Bioavailability
Fluorescence regional integration(FRI)
分类号
X5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几种水陆交错带植物对湖滨带底质的稳固作用
被引量:
6
6
作者
姚程
胡小贞
耿荣妹
薛彦君
成小英
机构
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
环境
学院
出处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3ZX07101-014-004,2014ZX07510-001-01)资助
文摘
为了研究几种常见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稳固性的影响,选取太湖贡湖湾水陆交错带内的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黄花水龙(Ludwigia peploides)和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5种水生/湿生植物植物,并利用长江下游常见沙壤土和湖滨带新生底质两种土壤,开展了5种植物对底质稳固作用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底质孔隙度减少、细小粒径(<50μm)增加有利于底质稳固,改善上覆水指标,减少扰动给上覆水所带来的悬浮颗粒物.直径≤1 mm的须根量、须根长度和须根面积与底质孔隙度和粒径分布增益值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双穗雀稗、李氏禾、香菇草的根系参数与增益值之间存在斜率为0.006~1.727的线性正相关关系;黄花水龙、黄菖蒲植物根系参数与增益值之间则存在斜率为-0.091^-0.011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黄菖蒲与黄花水龙的根长密度分别为11.495和9.475 cm/cm^3,根表面积密度分别为0.368和0.294 cm^2/cm^3,根重密度分别为1.844和0.944 mg/cm^3,两种植物对底质孔隙度的增益值分别为15%和9%,对底质粒径分布的增益值分别为92%和47%;双穗雀稗、李氏禾、香菇草的根长密度分别为1.057、7.368和0.651 cm/cm^3,根表面积密度分别为0.033、0.228和0.022 cm^2/cm^3,根重密度分别为0.678、2.537和0.160 mg/cm^3,3种植物根系参数对底质孔隙度的增益值分别为6%、36%和1%,3种植物根系参数对底质粒径分布的增益值分别为16%、17%和-13%.5种植物通过根系提高底质的稳定性,减少底质在水力扰动下悬浮物质以及营养盐的释放,从效能上表现为李氏禾>双穗雀稗>黄菖蒲>黄花水龙>香菇草.
关键词
植物须根
底质稳固性
底质粒径分布
底质孔隙度
根系参数
Keywords
Plant fine root
sediment stabilization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diameter
sediment porosity
root parameter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有机质腐解对穗花狐尾藻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
7
7
作者
易文利
王圣瑞
杨苏文
金相灿
王国栋
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18-1724,共7页
基金
国家科学自然基金资助项目(40873079,40703017)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2010JS071)
宝鸡文理学院重点项目(ZK0845)
文摘
以原沉积物和分别添加0.5%与1%有机质(植物残体)的沉积物作为底质培养沉水植物,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有机质的腐解过程对穗花狐尾藻生长及生理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早期阶段,有机质的腐解对狐尾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但在整个培养阶段,与原沉积物组相比,0.5%有机质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植株生长,狐尾藻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12.99%和125.31%,而1%有机质的加入,狐尾藻生长受到抑制.在培养的前16d,有机质的添加抑制了沉水植物狐尾藻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加,在培养中后期,0.5%有机质的加入,可促进植株体内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的积累.0.5%有机质添加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持续升高,添加1%有机质和较长时间处理时,狐尾藻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培养前期,1%有机质添加组植株丙二醛(MDA)含量比原沉积物组提高了20.13%,但与0.5%组差异不显著,即低浓度有机质的增加能促进狐尾藻生长及生理代谢,但随着有机质增加量的升高对狐尾藻的生理活动将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
有机质
穗花狐尾藻
生长
生理作用
Keywords
organic matter
Myriophyllum spicatum
growth
physiological action
分类号
X5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沉水植物对不同层次沉积物及土壤中磷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
8
8
作者
赵海超
王圣瑞
罗永华
金相灿
刘景辉
机构
河北北方学院农林
科学
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14,共5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2002CB412304)
文摘
利用相同区域湖泊沉积物及土壤培养黑藻,分析不同层次底质中各形态磷含量和间隙水中磷浓度的变化,揭示在沉水植物作用下淹水土壤和沉积物中不同层次磷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土壤各层次均比营养水平相当的沉积物中磷的迁移性大,黑藻能促进上层底质中无机磷向上覆水中迁移,通过根系作用促进根尖分布层底质中有机磷的迁移转化;黑藻对沉积物下层(根尖分布层)磷迁移转化的影响小于土壤,对上层底质中磷向上覆水中迁移的影响大于土壤;黑藻通过吸收作用及改变根区环境条件,影响底质间隙水中各形态磷的浓度,黑藻对沉积物间隙水中磷浓度的影响大于土壤。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沉积物
磷迁移
Keywords
submerged plant
sediments
phosphorus transferred
分类号
Q948.8 [生物学—植物学]
S155.4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扰动对三种典型藻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
5
9
作者
王艺兵
储昭升
曾清如
刘建辉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
环境
学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环境
基准与风险评估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5期77-83,共7页
基金
国家"973"项目(2012CB417004)
文摘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扰动条件对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gii)、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菱形藻(Nitzschia sp.)三种藻在对数时期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 H≤8.3碳源充足的时候,扰动本身对蓝藻和绿藻生长影响不大,仅在扰动速度为0.1 m·s–1的时候有微弱的促进作用,对硅藻在0.2 m·s–1和0.5 m·s–1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p H>8.3碳源不足的时候,扰动速度为0.5 m·s–1扰动下三种藻生长均加快,增加碳源是扰动有利于藻类生长的原因之一。水动力因素本身对蓝藻生长的影响不大,而水动力降低引起的其他因素改变可能是导致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诱因。
关键词
扰动
流速
碳源
生长
Keywords
disturbance
velocity
carbon source
growth
分类号
X5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浓度氨氮对轮叶黑藻的生理影响
颜昌宙
曾阿妍
金相灿
赵景柱
许秋瑾
王兴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8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黑藻对沉积物及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与转化
赵海超
王圣瑞
金相灿
步青云
刘景辉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水体营养水平对3种沉水植物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刘燕
王圣瑞
金相灿
邹洪
王立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pH对洱海沉积物-上覆水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征影响
冯伟莹
王圣瑞
张生
焦立新
李畅游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洱海水-陆界面溶解性有机氮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以永安江为例
李艳平
王圣瑞
赵海超
张莉
张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几种水陆交错带植物对湖滨带底质的稳固作用
姚程
胡小贞
耿荣妹
薛彦君
成小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有机质腐解对穗花狐尾藻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易文利
王圣瑞
杨苏文
金相灿
王国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沉水植物对不同层次沉积物及土壤中磷迁移的影响
赵海超
王圣瑞
罗永华
金相灿
刘景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扰动对三种典型藻类生长的影响
王艺兵
储昭升
曾清如
刘建辉
《生态科学》
CSCD
2015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