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入湖河流对千岛湖水质影响研究——以CODMn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谢培 高峰 +4 位作者 王书航 张博 乔飞 何川 张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692-700,共9页
以千岛湖湖内重点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实测数据为基础,基于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模型构建适用于千岛湖的二维水质模型,通过设置不同情景方案,分析千岛湖上游入流和湖周入流COD Mn变化对湖内COD Mn的影响,... 以千岛湖湖内重点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实测数据为基础,基于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模型构建适用于千岛湖的二维水质模型,通过设置不同情景方案,分析千岛湖上游入流和湖周入流COD Mn变化对湖内COD Mn的影响,解析边界COD Mn和湖内重点监测断面COD Mn间的响应关系,并定量计算上游入流COD Mn变化对湖内重点监测断面COD Mn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通过多组常降解系数平行模拟方法,确定千岛湖湖体COD Mn的降解系数(k)为0.0015;上游入流COD Mn与湖内重点监测断面COD Mn之间存在显著的响应关系,当上游入流COD Mn为6.0 mg L时,湖内威坪林场至三谭岛断面COD Mn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上游入流响应系数明显大于湖周入流响应系数,上游入流对湖内威坪林场、小金山、三潭岛、大坝前4个重点监测断面COD Mn的贡献率分别为82.0%~92.3%、73.8%~88.2%、53.8%~62.8%和57.7%~76.4%。上游入流是影响千岛湖湖内重点监测断面COD Mn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上游入流的水质监测和污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EFDC模型 水质模拟 响应关系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值法的云南高原浅水湖泊水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19
2
作者 项颂 庞燕 +2 位作者 侯泽英 许秋瑾 万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72-2282,共11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生态系统的胁迫日益加剧.以云南高原浅水湖泊——星云湖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取样结合GIS技术,从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水生生物等方面选择12个代表性指标,构建星云湖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生态系统的胁迫日益加剧.以云南高原浅水湖泊——星云湖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取样结合GIS技术,从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水生生物等方面选择12个代表性指标,构建星云湖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值法对湖泊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现状评价及历史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星云湖水生态综合健康指数(CHI)为44.51,综合健康状态一般,水质、富营养化、水生生物指标对系统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28、0.29、0.27.差异性分析表明,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水生生物4类因素层评价指标的健康状况时空差异显著,雨季沉积物指标健康状况较差,水生生物指标健康状况极差,旱季水质、富营养化、水生生物指标健康状况均较差;在空间上,水质、富营养化指标健康状况在西北湖区相对较差,水生生物指标健康状况在北部及东北湖区相对较差,沉积物指标健康状况在南部湖区及中北部湖区相对较差.相较于2008年,2018年星云湖水生态系统综合健康状况好转,但湖区中东部分区域系统综合健康状况略有恶化.研究显示,基于熵值法的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能够较客观系统地评价星云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健康指数 健康评价 熵值法 高原浅水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泊模型PCLake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胡文 王济 +2 位作者 李春华 叶春 魏伟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1-688,共8页
浅水湖泊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生态系统之一。随着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人们对浅水湖泊也日益关注,并尝试采用不同生态模型对湖泊水质进行预测。PCLake模型是浅水湖泊专用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浅水湖泊污染物的变化。该研究介绍了... 浅水湖泊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生态系统之一。随着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人们对浅水湖泊也日益关注,并尝试采用不同生态模型对湖泊水质进行预测。PCLake模型是浅水湖泊专用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浅水湖泊污染物的变化。该研究介绍了PCLake模型原理概况,梳理了应用实例。从浅水湖泊的稳态转换研究、气候变化、湖泊管理等领域阐述了PCLake模型的应用研究现状,同时对PCLake模型与CAEDYM模型、LakeWeb模型、MIKE21模型、CE-QUAL-W2模型、WASP模型等常见的湖泊水生态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PCLake模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浅水湖泊PCLake模型研究领域提供系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PCLake模型 稳态转换 气候变化 湖泊管理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西部雨季地表径流氮磷污染特征及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金春玲 高思佳 +4 位作者 叶碧碧 储昭升 侯泽英 喻秋 郑丙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91-1899,共9页
云南高原平坝区地表径流是湖泊氮、磷的主要来源之一.为研究高原平坝区雨季地表径流氮、磷污染特征及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调查了洱海西部平坝区雨季的径流氮、磷形态特征,并结合遥感影像空间分析与SPSS等统计分析,从汇水区尺度和缓冲... 云南高原平坝区地表径流是湖泊氮、磷的主要来源之一.为研究高原平坝区雨季地表径流氮、磷污染特征及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调查了洱海西部平坝区雨季的径流氮、磷形态特征,并结合遥感影像空间分析与SPSS等统计分析,从汇水区尺度和缓冲区尺度上研究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径流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雨季地表径流氮、磷质量浓度较高,ρ(TP)为0. 16~0. 77 mg/L,且以DIP (溶解性无机磷)为主(63. 01%);ρ(TN)为1. 75~14. 86 mg/L,且以NO_3^--N为主(78. 15%).(2)汇水区尺度上城镇用地对ρ(TP)影响突出.环湖农村居民点对ρ(NH4+-N)影响突出,耕地中的高施肥种植区对ρ(TN)、ρ(NO_3^--N)影响突出;(3)在缓冲区500、1 000和2 000 m尺度下,随缓冲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径流水质的影响减小.研究显示,城镇用地与高施肥种植区对洱海西部雨季地表径流氮、磷质量浓度影响最大,土地利用类型随缓冲区距离增加对水质的影响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雨季地表径流 降雨径流污染 冗余分析 缓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湖荡湿地水生植物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倩 李超 +1 位作者 徐军 牛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4-251,共8页
2018年在太湖流域内的87个湖荡湿地调查中共发现64种水生植物,隶属于33科51属.总体来看,太湖流域水生植物种类、数量以及覆盖面积与历史上比较呈下降趋势.根据流域上不同地理区域分区(东、西、南、北4个),分析太湖流域水生植物的分类和... 2018年在太湖流域内的87个湖荡湿地调查中共发现64种水生植物,隶属于33科51属.总体来看,太湖流域水生植物种类、数量以及覆盖面积与历史上比较呈下降趋势.根据流域上不同地理区域分区(东、西、南、北4个),分析太湖流域水生植物的分类和功能多样性,发现太湖流域四个区域的分类α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33、5.58、5.01和3.46,β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46、4.23、1.63和7.02,且北部和西部、北部和南部、东部和西部、东部和南部、西部和南部湖荡湿地的分类α多样性均有显著差异,同时太湖流域北部和东部、北部和西部、北部和南部、西部和南部湖荡湿地间的分类β多样性有显著差异.功能多样性方面,四个区域的β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8、0.14、0.09、0.30,太湖流域各分区部分之间水生植物的功能β多样性均有显著差异.CCA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对太湖流域湖荡水生植物组成的解释度为21.21%,水体总氮和总磷贡献最大,水体富营养化可能是影响太湖流域水生植物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生植物 分布特征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驱动下洱海流域入湖河流水质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26
6
作者 项颂 万玲 庞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0-170,共11页
为更好地保护湖泊流域水环境,以洱海流域三大主要入湖水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分析、统计分析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入湖河流水质对洱海水质的影响及土地利用驱动下的水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三大主要入湖水系COD... 为更好地保护湖泊流域水环境,以洱海流域三大主要入湖水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分析、统计分析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入湖河流水质对洱海水质的影响及土地利用驱动下的水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三大主要入湖水系COD、TN、TP、NH4+-N均超过Ⅱ类水功能要求,TN、TP是主要污染因子;入湖河流水质存在时空差异,整体水质雨季较差,氮磷重污染区域为波罗江水系,苍山十八溪水系次之,北三江水系氮磷浓度相对低,但季节性差异显著。入湖河流与湖泊水质时空关联密切,雨季两者关联更强;空间上除TN外,入湖河流与湖泊污染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全流域尺度下COD与植被面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TN、TP与建设用地面积百分比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其他用地面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由于三大入湖水系COD、TP、NH4+-N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COD与植被面积百分比、TP与建设用地面积百分比的回归关系随着空间位置变化有较大差异,前者相关关系由正相关转为负相关,拟合程度由南向北递增,后者在整个流域均呈正相关,拟合程度在西部苍山十八溪水系和北部入湖区域较高。因此建议流域污染治理应以雨季面源污染控制为主,重点加强波罗江水系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以及苍山十八溪水系城镇地表径流管控,同时应优化北三江植被等生态用地对径流的截蓄净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湖河流 时空变化 空间自相关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华高风险期微囊藻在洱海中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7
作者 汪偲 侯泽英 +3 位作者 储昭升 王鹏飞 曹晶 杨永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50-1257,共8页
大量微囊藻浮力调节及其垂向迁移是形成蓝藻水华的重要机制之一.为研究微囊藻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洱海北部湖心为监测点位,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的方法,于2016年9—12月对微囊藻生物量、伪空胞体积、粒径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 大量微囊藻浮力调节及其垂向迁移是形成蓝藻水华的重要机制之一.为研究微囊藻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洱海北部湖心为监测点位,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的方法,于2016年9—12月对微囊藻生物量、伪空胞体积、粒径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9—11月微囊藻生物量逐月增长并于11月达到峰值(1.77 mg/L),在12月出现下降(月均值为0.34 mg/L);9月、11月微囊藻伪空胞体积(18.0~22.6μm3/cell)较高,10月、12月较低(10.2~17.3μm3/cell);9—11月微囊藻的垂向迁移速率(5.4~14.5 m/d)、漂浮百分率(57%~96%)及群体粒径(91~305μm)逐渐增大,12月明显减小.微囊藻生物量、伪空胞体积及群体粒径的垂直分布规律均表现为表层最高,中层次之,底层最低.9—11月,微囊藻在洱海中出现垂直分层现象,伪空胞提供的浮力作用和藻群体粒径作用大于风力扰动作用,促使微囊藻在水柱中主动迁移并聚集在水面;而在12月,风力扰动对微囊藻垂直分布的影响远超过浮力及粒径的作用,微囊藻在水柱中趋于均匀分布.研究显示,藻华高风险期微囊藻在洱海呈弱分层分布,且浮力及群体粒径是影响其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 洱海 垂直分布 伪空胞体积 垂向迁移 藻群体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泥原位洗脱过程中氮磷含量与形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国宏 叶碧碧 +4 位作者 吴敬东 侯泽英 储昭升 郑丙辉 杨永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2-401,共10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河流底泥中内源氮磷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原位洗脱技术对污染底泥中氮、磷物质和成分的作用效果,以北京市凉水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了现场试验洗脱与对照组0~30 cm分层底泥以及实验室模拟洗脱处理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河流底泥中内源氮磷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原位洗脱技术对污染底泥中氮、磷物质和成分的作用效果,以北京市凉水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了现场试验洗脱与对照组0~30 cm分层底泥以及实验室模拟洗脱处理前后0~10 cm底泥中pH、E_h(氧化还原电位)、容重、含水率、OM(有机质)、TN、TP和氮、磷形态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现场洗脱对0~5 cm厚度底泥的处理和模拟洗脱处理均对底泥中pH、E_h、含水率的改变以及其中TN、TP的去除效果表现显著,其中,现场试验洗脱组0~5 cm范围底泥中w(TN)、w(TP)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66.4%±17.4%、40.8%±24.4%,模拟洗脱处理对底泥中OM、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70.1%±4.8%、66.8%±2.0%、43.1%±3.1%.②原位洗脱技术对底泥中TN的去除主要通过对PON(颗粒态有机氮)的去除来实现,现场和模拟试验过程中PON对T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达55.0%和73.6%.③原位洗脱对底泥中TP的去除主要通过对Al-P(铝结合态磷)、OP(有机磷)的去除来实现,现场和模拟试验中Al-P、OP对TP去除的贡献率分别达37.0%、66.2%和31.3%、43.7%.研究显示,原位洗脱技术可有效去除城市河流底泥处理层中的氮磷物质,并以有机氮、磷物质的去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修复 城市河流 底泥 氮形态 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形态分析的城市道路灰尘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与人为来源解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焦伟 牛勇 +4 位作者 李斌 段亚军 张娜 赵一鸣 牛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69-2275,共7页
环境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与其化学形态分布密切相关。借助化学形态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价道路灰尘中各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但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金属的总量分析。通过采集临沂市城区主要街道灰尘样品,基于改进的BCR形态分析... 环境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与其化学形态分布密切相关。借助化学形态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价道路灰尘中各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但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金属的总量分析。通过采集临沂市城区主要街道灰尘样品,基于改进的BCR形态分析开展了Pb、Cd、Cu、Zn、Cr、Ni 6种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与人为来源解析研究,以期为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污染防护措施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临沂城区道路灰尘中Pb、Cd、Cu、Zn、Cr、Ni 6种重金属呈现出明显的累积特征,其平均含量分别是山东省土壤背景值的6.78倍、55.12倍、7.91倍、6.09倍、1.32倍、2.78倍。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临沂市道路灰尘中重金属含量水平整体偏高。根据BCR形态分析结果,残渣态仍是临沂城区道路灰尘中各重金属的主要赋存形态(64.52%~85.21%),表明它们具有较低的生物可利用性。各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顺序为Zn>Cu>Pb>Cd>Ni>Cr。应用人体暴露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临沂市道路灰尘中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的非致癌与致癌风险水平整体较低,但儿童的非致癌暴露量明显高于成人,手-口摄入是最主要的暴露途径。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临沂城区道路灰尘中重金属有着不同的人为来源,其中,汽车轮胎磨损与燃油泄漏等交通活动是Cd、Cu、Zn 3种重金属的主要人为来源,而人为Pb、Cr、Ni污染主要来自居民生活燃煤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化学形态 健康风险 人为来源 道路灰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琳杰 曾贤刚 +2 位作者 段存儒 余辉 杨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683-3692,共10页
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于2017年10月在鄱阳湖入口、出口及湖区布设20个采样点位,开展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表层及垂向分布特征调查,评价其潜在生态风险.利用137Cs和210Pb计年法推算出鄱阳湖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 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于2017年10月在鄱阳湖入口、出口及湖区布设20个采样点位,开展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表层及垂向分布特征调查,评价其潜在生态风险.利用137Cs和210Pb计年法推算出鄱阳湖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并结合柱状分层样品重金属含量,得出具体年代的重金属蓄积特性.基于STIRPAT模型,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到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演变与总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实际人均GDP、绿色专利申请数、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6种社会经济指标的多元非线性模型.结果表明:(1)鄱阳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污染最为严重且生态风险程度最高,地累积指数为“强”或“中-强”污染范畴,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47.25,属于“中等”生态风险.整个湖区的总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07.07,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处于低生态危害水平.(2)1988~2017年总人口数量是影响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Cd和Cu污染的最主要正向因素,其他正向因素为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城镇化率及实际人均GDP,绿色专利申请数所反映出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及环保研发投入对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Cd、Cu污染具有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重金属 STIRPAT模型 影响因素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状藻响应温度变化的生长及功能特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京 曹晶 +2 位作者 储昭升 侯泽英 杨永哲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6-204,共9页
针对近年来丝状蓝藻水华的频繁暴发问题,研究了3种常见丝状藻生长对温度的响应以及生长与功能特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由15℃增加至30℃,拟柱孢藻比生长速率由0.28 d-1增加为0.70 d-1,光合活性(Fv/Fm)在0.40~0.61范围内波动,单位藻... 针对近年来丝状蓝藻水华的频繁暴发问题,研究了3种常见丝状藻生长对温度的响应以及生长与功能特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由15℃增加至30℃,拟柱孢藻比生长速率由0.28 d-1增加为0.70 d-1,光合活性(Fv/Fm)在0.40~0.61范围内波动,单位藻细胞溶解性总氮(DTN)和溶解性反应磷(SRP)消耗量也分别增加了6.36 mg-DTN/mg-Chl.a、0.15 mg-SRP/mg-Chl.a;伪鱼腥藻比生长速率从0.12 d-1到0.60 d-1,Fv/Fm在15℃时达到最低,为0.12,单位藻细胞氮磷消耗量也分别增加了21.72 mg-DTN/mg-Chl.a、1.71 mg-SRP/mg-Chl.a;水华束丝藻比生长速率从0.20 d-1到0.44 d-1,Fv/Fm受影响较小,单位藻细胞氮磷消耗量也分别增加了12.29 mg-DTN/mg-Chl.a、0.83 mg-SRP/mg-Chl.a。温度升高都会促进3种丝状藻生长,拟柱孢藻易在大于30℃高温下形成优势;伪鱼腥藻温度适应范围广,但温度低于15℃会抑制伪鱼腥藻生长;水华束丝藻最佳生长温度为25℃,并可在15℃时取得优势,耐低温能力较强。另外,丝状藻可通过权衡藻细胞生理特性以维持不同温度下的生长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藻 蓝藻 水污染控制 水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材料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效果 被引量:4
12
作者 曹璟 王鹏飞 +2 位作者 陈俊伊 王书航 杨国丽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661-670,共10页
以芦苇为原材料,FeCl3、AlCl3、MgCl2、KMnO4为改性剂,制备4种改性生物炭,以未改性生物炭、活性炭、锁磷剂(Phoslock)为对照修复材料,研究了7种修复材料对嘉兴市城市河网和湖荡2种污染底泥向水中释放氨氮(NH^3-N)、硝氮(NO^3--N)、溶解... 以芦苇为原材料,FeCl3、AlCl3、MgCl2、KMnO4为改性剂,制备4种改性生物炭,以未改性生物炭、活性炭、锁磷剂(Phoslock)为对照修复材料,研究了7种修复材料对嘉兴市城市河网和湖荡2种污染底泥向水中释放氨氮(NH^3-N)、硝氮(NO^3--N)、溶解性总氮(DTN)、正磷酸盐(PO4^3--P)、溶解性总磷(DTP)及重金属离子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加入AlCl3改性生物炭后,2种污染底泥释放到水中的NH^3-N、DTN、PO4^3--P、DTP与重金属Ni、As浓度最大可降低17.42%、18.61%、91.23%、77.04%与72.13%、46.21%;加入FeCl3改性生物炭后,2种污染底泥释放到水中的PO4^3--P、DTP、As浓度最大可降低91.23%、92.59%、95.80%,但水中DTN、Ni浓度有所增加;加入MgCl2和KMnO4改性生物炭后,2种底泥释放到水中的氮、磷、Ni、As污染物浓度不减反增。AlCl3改性生物炭能有效固定底泥中磷、Ni、As,可考虑作为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底泥 污染物释放 原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DC模型的洱海水温模拟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锦鹏 吴越 +3 位作者 田泽斌 储昭升 袁静 侯泽英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368-376,共9页
洱海是处于富营养化初期的高原中深水湖泊,夏秋季节没有明显的温跃层,具有独特的水温垂向分布特点。为掌握洱海水位、水温等要素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采用环境流体动力学(EFDC)模型建立了洱海三维水动力模型,并用拉丁超立... 洱海是处于富营养化初期的高原中深水湖泊,夏秋季节没有明显的温跃层,具有独特的水温垂向分布特点。为掌握洱海水位、水温等要素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采用环境流体动力学(EFDC)模型建立了洱海三维水动力模型,并用拉丁超立方采样(LHS)和标准秩回归(SRR)方法对影响水温的重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湖体水温对太阳短波辐射中的快速波占比(FSWRATF)和快速衰减系数(SWRATNF)2个参数的变化较为敏感,而对太阳短波辐射慢速衰减系数(SWRATNS)的敏感性较弱;洱海水温的空间分布主要呈南北方向变化,且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水温自北向南递减,秋冬季水温南北低、中间高,这可能与洱海湖盆地形及出入流河口位置有关。洱海水温模拟结果较好地拟合了水温的弱分层现象,对解释洱海营养盐的垂向分布特征、藻华发生条件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DC 水温 敏感性分析 影响因素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