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氧氟沙星在水环境中的赋存、风险及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卢洪斌 卢少勇 +1 位作者 曾泽泉 黄张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2-399,共8页
水环境中的抗生素不仅诱导微生物产生抗性基因(ARGs)及耐药细菌,而且危害生物安全,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及其引发的ARGs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左氧氟沙星(LVFX)是使用最广泛的FQs之一,因生物体... 水环境中的抗生素不仅诱导微生物产生抗性基因(ARGs)及耐药细菌,而且危害生物安全,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及其引发的ARGs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左氧氟沙星(LVFX)是使用最广泛的FQs之一,因生物体代谢率低且化学结构稳定,在环境中被广泛检出。因此亟需掌握LVFX在水环境中的赋存特征,厘清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并比较分析现有技术对其去除效果。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综述了LVFX在水环境中的赋存特征,从诱导微生物产生ARGs和耐药细菌及威胁水生态安全两个方面阐述了LVFX的生态风险,系统阐述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去除LVFX的效果及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以期为高效低耗降解LVFX并抑制ARGs的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抗性基因 环境风险 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质较好湖泊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及中国实践 被引量:19
2
作者 郑丙辉 曹晶 +2 位作者 王坤 储昭升 姜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9-710,共12页
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问题十分突出,国家高度重视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自“九五”以来,国家就投入太湖、巢湖、滇池“老三湖”等重污染湖泊的治理,但成本巨大,且历经近30年才初见成效.按照湖泊污染程度,湖泊治理与保护可分为... 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问题十分突出,国家高度重视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自“九五”以来,国家就投入太湖、巢湖、滇池“老三湖”等重污染湖泊的治理,但成本巨大,且历经近30年才初见成效.按照湖泊污染程度,湖泊治理与保护可分为“污染治理型”“防治结合型”“生态保育型”3大类.“老三湖”的治理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水质较好湖泊主要属于生态保育型湖泊,因此,“老三湖”治理模式不适用于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水质较好湖泊优先保护理念的形成和水质较好湖泊专项实施的历程.根据水质较好湖泊的特点,及其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的一般过程,提出了水质较好湖泊保护的基本思路.从热力学角度,阐明了氮磷营养盐输入湖泊生态系统中是熵增过程,也是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湖泊氮磷污染负荷源头控制是关键.湖泊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是确保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从景观生态学角度,阐明了优化湖泊流域水土资源利用、优化发展模式是减轻湖泊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以沉水植物占优势的“清水态”和以浮游植物占优势的“浊水态”转换过程不是沿着同一条途径,存在上临界阈值和下临界阈值,水生态修复过程表现出一种迟滞的现象.从湖泊水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理论角度,阐明了湖泊生态修复工程应在湖泊生态系统发生退化转变之前实施,才能获得较高的环境效益.通过国家财政专项对81个水质较好湖泊的支持,既能促进湖泊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又能确保湖泊水环境质量变好,湖泊水生态系统逐步改善.建议加强不同类型湖泊保护模式的总结,深入对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系统演替理论和保护技术研究,支撑国家系统开展水质较好湖泊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较好 湖泊 生态系统 保护 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深水湖泊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研究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坤 张岚 +2 位作者 姜霞 赵丽 王书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24-2132,共9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湖区典型深水湖泊——羊卓雍错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当前生态风险,以表层沉积物为基础,采用参考元素法计算研究区的重金属背景值,并对重金属生态风险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1)羊卓雍错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 为了解青藏高原湖区典型深水湖泊——羊卓雍错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当前生态风险,以表层沉积物为基础,采用参考元素法计算研究区的重金属背景值,并对重金属生态风险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1)羊卓雍错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Zn、As、Cd、Hg和Pb的背景值分别为(27. 49±11. 39)(22. 53±4. 74)(15. 93±6. 44)(28. 22±9. 68)(11. 96±2. 34)(0. 22±0. 11)(0. 04±0. 03)(11. 59±5. 29) mg/kg.(2)羊卓雍错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为66. 96~227. 79,平均值为119. 45,各采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均处于低风险或中等风险,流域整体处于低风险.(3)羊卓雍错表层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为Hg>Cd>As>Pb>Ni>Cu>Cr>Zn,各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范围为0. 97~123. 25,平均值在1. 01~56. 67之间,除Hg处于中等风险外,其余7种重金属均处于低风险状态.研究显示,参考元素法可便捷、准确地计算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湖泊的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当前羊卓雍错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分数主要受背景值影响,而人类活动对重金属污染亦有贡献,需适当加强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卓雍错 沉积物 重金属 背景值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蓄经济植物湿地技术在农田径流污染控制中的工程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叶碧碧 李丹 +1 位作者 侯泽英 储昭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5-422,共8页
为评价调蓄经济植物湿地技术在农田径流污染控制中的运行效果和经济效益,采用现场调研长期跟踪监测调蓄经济植物湿地进、出水水质和水量变化,深入探索其营养盐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及其去除效能.结果表明:①调蓄经济植物湿地能够有效截留营... 为评价调蓄经济植物湿地技术在农田径流污染控制中的运行效果和经济效益,采用现场调研长期跟踪监测调蓄经济植物湿地进、出水水质和水量变化,深入探索其营养盐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及其去除效能.结果表明:①调蓄经济植物湿地能够有效截留营养盐,稳定出水水质,2015年7月—2017年4月出水ρ(TN)、ρ(TP)和ρ(CODCr)平均值分别为1. 2、0. 07和17. 0 mg/L,TN、TP和CODCr去除率分别为65. 8%、75. 5%和41. 3%.②不同调蓄量下TN和TP去除率随着进水水量的增大而减小,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 CODCr去除率与调蓄量之间呈负相关,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在调蓄经济植物湿地中单位面积TN、TP和CODCr去除负荷量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③调蓄经济植物湿地中莲藕、海菜花和螺蛳产量分别为26. 25、22. 50和2. 46 t/(hm^2·a),氮、磷去除总量分别为275和30 kg/(hm^2·a).研究显示,调蓄经济植物湿地能够有效截留氮、磷,在不同水文期均有良好的净化效果,不仅具备景观效益,且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蓄经济植物湿地 农田径流污染 营养盐截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微生物法的煤矸石山酸化污染原位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朱琦 胡振琪 +2 位作者 叶春 李春华 李冲 《中国矿业》 2023年第1期52-59,共8页
含硫煤矸石在露天堆储过程中会产生酸化污染,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高盐酸性废水。常用的物理阻隔措施难以满足煤矸石短期堆储时工程量小、取用矸石方便的需求。因此,找到一种基于化学法和微生物法的煤矸石酸化临时抑制措施是矿区生... 含硫煤矸石在露天堆储过程中会产生酸化污染,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高盐酸性废水。常用的物理阻隔措施难以满足煤矸石短期堆储时工程量小、取用矸石方便的需求。因此,找到一种基于化学法和微生物法的煤矸石酸化临时抑制措施是矿区生态修复领域的热点问题。针对煤矸石氧化过程受微生物调控的特点,归纳总结了化学法和微生物法在煤矸石山污染原位控制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化学法通过应用有机杀菌剂抑制氧化菌活性,降低了煤矸石氧化速率,但大量施加杀菌剂可能带来环境风险;微生物法通过筛选、驯化还原菌,调节淋溶液pH值的同时去除盐和重金属离子,但需要依赖外加碳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学-微生物法协同的煤矸石山酸化污染原位控制技术,利用有机杀菌剂为还原菌提供碳源,还原菌降解杀菌剂能够减少环境风险。此外,改良菌种、研发新型杀菌剂及其缓蚀剂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山 酸化污染 杀菌剂 硫酸盐还原菌 协同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素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生态风险评价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贺玉 张静 +3 位作者 卢少勇 韩镇阳 石祖秦 张荣社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1003,共13页
选取哈素海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3年4月(枯水期)、2023年7月(丰水期)和2023年9月(平水期)各采集19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并测定了7种重金属(As、Cr、Cd、Cu、Pb、Zn和Hg)的含量(除Cr以外的重金属均检出),分析其污染及空间分布特征.... 选取哈素海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3年4月(枯水期)、2023年7月(丰水期)和2023年9月(平水期)各采集19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并测定了7种重金属(As、Cr、Cd、Cu、Pb、Zn和Hg)的含量(除Cr以外的重金属均检出),分析其污染及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并结合相关性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解析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来源及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枯水期和丰水期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均超过内蒙水系沉积物背景值,平水期除As以外的5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均超过内蒙水系沉积物背景值,其中Cd和Hg含量的平均值在3个水期均超过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空间上,各水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枯水期重金属含量高值集中在湖区东西部,丰水期主要集中在湖区南北部,平水期则主要集中在湖区中部;地累积指数法结果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果均表明Cd和Hg是造成3个水期生态风险的主要重金属元素,各水期RI均值分别为590.42、503.73和570.07,整体表现为强潜在生态风险水平,Cd和Hg在3个水期对RI值的贡献率之和均超过了90%;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为农业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工业活动、自然源和采矿活动,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2.5%、22.7%、20.1%和2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时空分布 潜在生态风险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不同功能区上覆水和沉积物典型抗生素的赋存与生态风险评价
7
作者 沈娴 王识然 +3 位作者 李西西 任浩宇 李贺 姜霞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77-2089,I0006,I0007,共15页
白洋淀是中国华北平原重要的浅水湖泊。历史上白洋淀周边分布大量制药厂和水产养殖场,抗生素污染较为普遍。近年来白洋淀流域实施了强有力的污染治理工作,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水体中长期累积的抗生素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其潜在生态风险... 白洋淀是中国华北平原重要的浅水湖泊。历史上白洋淀周边分布大量制药厂和水产养殖场,抗生素污染较为普遍。近年来白洋淀流域实施了强有力的污染治理工作,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水体中长期累积的抗生素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甚少。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白洋淀不同功能区上覆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喹诺酮类、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3类13种抗生素进行检测,通过科学赋权方法——G1评价法计算了抗生素污染指数,利用生态风险熵方法评价了典型抗生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白洋淀上覆水抗生素浓度范围为15.52~256.72 ng/L,沉积物中抗生素含量范围为0.63~58.56 ng/g,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为主要的抗生素污染类型。上覆水中主要抗生素种类为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罗红霉素和磺胺嘧啶,沉积物中的主要抗生素种类为氧氟沙星。从抗生素在白洋淀的空间分布来看,府河入淀区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的抗生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停止水产养殖后,白洋淀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抗生素污染情况改善明显,白洋淀上游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等再生水为淀区抗生素的主要污染来源。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对白洋淀生态环境具有较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抗生素 赋存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和非城镇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分析
8
作者 王洁 叶春 +4 位作者 苗可欣 王燕 李春华 徐煜北 石佳丽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83-1798,共16页
城镇和非城镇区域的降雨径流污染是目前水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重庆市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程度差异显著的地区。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合理判别该区域城镇和非城镇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确定不同污染物的... 城镇和非城镇区域的降雨径流污染是目前水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重庆市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程度差异显著的地区。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合理判别该区域城镇和非城镇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确定不同污染物的截流时间,对长江流域水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系统监测了45和90 mm/h降雨强度下重庆市永川区城镇和非城镇不透水下垫面降雨径流的迁出过程,计算不同污染指标的初始冲刷效应〔M(V)曲线〕,为不同区域主要污染物高效截留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重庆市永川区城镇和非城镇区域15种污染物中NO_(2)^(-)-N和PP(颗粒态磷,particulate phosphorus)初始冲刷效应最明显,对于NO_(2)^(-)-N,降雨24 min时城镇和非城镇区域的累积负荷分别占总负荷的88.27%和81.84%,此时PP的累积负荷则分别占总负荷的79.52%和82.82%。②城镇区域污染物初始冲刷效应表现为PP>TP>NH_(4)^(+)-N>TN>NO_(2)^(-)-N,非城镇区域污染物初始冲刷效应表现为NO_(2)^(-)-N>PP>TP>NH_(4)^(+)-N>TN;90 mm/h降雨强度下污染物的初始冲刷效应高于45 mm/h降雨强度,与90 mm/h降雨强度大、雨水冲刷作用强有关。③城镇污染负荷总量和初始冲刷效应均高于非城镇区域,污染负荷总量最高的是城镇城市出口和非城镇养鸡场区域,前者降雨径流污染物TN和TP的污染负荷总量分别为67.92和73.90 mg/(30 min),后者则分别为34.00和41.96 mg/(30 min)。④可将降雨产流后18~24 min作为永川区城镇和非城镇区域初始雨水截流时间,能有效拦截61.25%~82.33%的污染物。研究显示,重庆市永川区城镇初始冲刷效应显著于非城镇区域,前者降雨径流的PP和TP冲刷效应最强,后者则为NO_(2)^(-)-N,建议该地区在降雨产流后18~24 min内做好雨水截流工作,研究结果可为不透水路面雨水源头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和非城镇 人工模拟降雨 降雨径流 初始冲刷效应 M(V)曲线 雨水截流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近30年水环境演变态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丽婧 田泽斌 +5 位作者 李莹杰 陈建湘 李利强 汪星 赵艳民 郑丙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0-1149,共10页
水量、泥沙和污染物交换作为河流与湖泊之间的关键过程,对湖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典型通江湖泊洞庭湖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江湖""河湖""人湖"三重作用关系变化,从水文情势、水质... 水量、泥沙和污染物交换作为河流与湖泊之间的关键过程,对湖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典型通江湖泊洞庭湖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江湖""河湖""人湖"三重作用关系变化,从水文情势、水质、富营养化3个层面剖析了近30年洞庭湖水环境演变态势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①"江湖"关系变化影响了洞庭湖水沙交换及其年内分配,是湖泊枯水期提前和延长、水沙关系突变等现象的主控因素;"河湖""人湖"关系变化协同加剧了该现象.②"河湖"关系的失衡和"河湖"统筹管理措施缺位,造成入湖河流长期输送大量营养物质,是湖体氮磷污染较重的根源;"江湖""人湖"关系变化协同影响着营养盐分布格局,但影响范围及程度有限.③在"江湖""河湖"作用关系复合影响下,藻类生长条件更为有利,增加了洞庭湖富营养化及水华风险.为保障洞庭湖水环境安全,建议:针对"江湖"作用主导的低枯水位问题,以水资源调控为核心,推进长江与流域上游水库联合生态调度,保障湖泊生态流量;针对"河湖"作用主导的水质恶化问题,以水污染防治为核心,强化流域污染控制,统筹"河湖"一体化监测管理模式,保障湖泊水环境质量;对于"人湖"作用主导的生态破坏问题,以生态空间管控为核心,划定并坚守生态红线,保障生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通江湖泊 水环境 演变态势 “江湖”关系 “河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氮磷污染防治政策建议:生态补偿.污染控制·质量考核 被引量:29
10
作者 秦延文 赵艳民 +4 位作者 马迎群 郑丙辉 汪星 王丽婧 李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三峡水库是我国重要战略水资源库.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凸显,TN、TP成为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中80%~85%入库氮、磷污染负荷来自流域上游.受长江富含营养物质水质输入和流域内人类活动面源输入等共同影响,长江... 三峡水库是我国重要战略水资源库.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凸显,TN、TP成为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中80%~85%入库氮、磷污染负荷来自流域上游.受长江富含营养物质水质输入和流域内人类活动面源输入等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超过80%的湖泊发生富营养化,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赤潮频发.因此,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仅实施国家统一的COD和氨氮水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已不能满足流域水环境安全要求.为保障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湖泊和东海海域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应按照湖泊保护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氮、磷污染控制与治理.新安江是我国第一个跨省流域水质补偿试点,2010—2013年,为加强新安江水污染防治,提高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中央财政、浙江、安徽两省共拨付资金12.7×10~8元,试点工作启动后,新安江跨界断面连续3 a水质均符合补偿协议要求,ρ(COD_(Mn))、ρ(氨氮)和ρ(TP)均下降,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借鉴新安江流域水质补偿试点实施的成功经验,就"十三五"期间继续深化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国家、下游和上游省(市)政府三方共同出资,建立长江流域水质补偿专项资金;(2)科学制订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规划,强化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氮、磷污染负荷控制;(3)建立并实施长江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质量考核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三峡库区 水污染防治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水环境及富营养化风险影响评述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婷 王坤 +3 位作者 王丽婧 田泽斌 黄威 姜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4,共10页
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其江湖关系的变化影响洞庭湖水文、水质、水环境容量和营养状态.近年来洞庭湖的富营养化指数不断升高,但水环境变化及富营养化风险变化的原因错综复杂,如何区分三峡工程运行等人类活动和气候... 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其江湖关系的变化影响洞庭湖水文、水质、水环境容量和营养状态.近年来洞庭湖的富营养化指数不断升高,但水环境变化及富营养化风险变化的原因错综复杂,如何区分三峡工程运行等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洞庭湖水环境、富营养化风险的影响是洞庭湖江湖关系研究的难点.根据近年来洞庭湖江湖关系、水环境或富营养化水平的相关研究,对洞庭湖由于三峡工程运行导致的江湖关系变化,以及该变化对洞庭湖水环境、富营养化风险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总结和评述.现阶段研究得出,三峡工程运行导致的江湖关系变化影响洞庭湖不同时段的水环境容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枯水期和泄水期洞庭湖水质;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体中的ρ(TP)有所降低,但洞庭湖湖体ρ(TN)、ρ(TP)仍相对较高,已能够满足藻类生长的需求,水华发生的制约条件是水体透明度和水流流速;江湖关系变化后洞庭湖富营养化风险增大的时段是蓄水期,其他时段富营养化风险减小;流速较低的东洞庭湖湖滩区、蓄水期流速降低明显的南洞庭湖滩区水华发生的风险增大,为水华发生的敏感区域.大型枢纽工程对通江湖泊污染物迁移转化影响的机理分析、对通江湖泊水环境影响的模拟及相关参数研究、对湖泊水环境及富营养化风险的长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江湖关系 富营养化 三峡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9
12
作者 高秋生 田自强 +5 位作者 焦立新 丁琳 杨苏文 郝子峰 崔志丹 贾海斌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66-75,共10页
为了解雄安新区核心水系——白洋淀重金属污染情况,在白洋淀布设了15个采样点,对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浓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并结合历史数据对2004—2016... 为了解雄安新区核心水系——白洋淀重金属污染情况,在白洋淀布设了15个采样点,对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浓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并结合历史数据对2004—2016年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水体中重金属Cr、Ni、Cu、Zn、As、Cd和Pb平均浓度分别为2. 38、6. 56、5. 57、67. 17、4. 13、0. 034、0. 39μg/L,其中烧车淀点的Cu和Zn浓度,寨南、洛网淀、圈头、枣林庄、光淀张庄、郭里口和安新大桥点的Zn浓度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质标准,其他采样点均优于Ⅰ类水质标准,且Cr、As、Cd和Pb在各采样点均优于Ⅰ类水质标准;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Zn、As、Cd、Pb平均浓度分别为48. 53、25. 51、28. 83、91. 19、161. 51、3. 21、45. 26 mg/kg,其中Cr和Ni浓度在各采样点均优于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标准,Cu、Zn和Pb浓度在各采样点优于Ⅱ类标准,As和Cd浓度在各采样点显著高于Ⅲ类标准。综合污染指数显示白洋淀水体重金属无污染,地积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白洋淀沉积物中Cd污染极为严重,As污染较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004—2016年白洋淀沉积物中As、Cd和Pb浓度急剧增加,尤其是Cd对RI贡献率为83%以上,是主要的污染因子,应加强Cd入湖污染控制和底泥污染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重金属 综合污染指数 地积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值法的云南高原浅水湖泊水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19
13
作者 项颂 庞燕 +2 位作者 侯泽英 许秋瑾 万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72-2282,共11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生态系统的胁迫日益加剧.以云南高原浅水湖泊——星云湖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取样结合GIS技术,从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水生生物等方面选择12个代表性指标,构建星云湖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生态系统的胁迫日益加剧.以云南高原浅水湖泊——星云湖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取样结合GIS技术,从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水生生物等方面选择12个代表性指标,构建星云湖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值法对湖泊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现状评价及历史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星云湖水生态综合健康指数(CHI)为44.51,综合健康状态一般,水质、富营养化、水生生物指标对系统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28、0.29、0.27.差异性分析表明,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水生生物4类因素层评价指标的健康状况时空差异显著,雨季沉积物指标健康状况较差,水生生物指标健康状况极差,旱季水质、富营养化、水生生物指标健康状况均较差;在空间上,水质、富营养化指标健康状况在西北湖区相对较差,水生生物指标健康状况在北部及东北湖区相对较差,沉积物指标健康状况在南部湖区及中北部湖区相对较差.相较于2008年,2018年星云湖水生态系统综合健康状况好转,但湖区中东部分区域系统综合健康状况略有恶化.研究显示,基于熵值法的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能够较客观系统地评价星云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健康指数 健康评价 熵值法 高原浅水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工业点源排污许可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国晓春 韩镇阳 +2 位作者 卢少勇 郑丙辉 田泽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45,共7页
梳理了国内外排污许可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实施初期太湖流域排污许可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科技需求.根据对“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太湖技术成果的梳理总结,从控制单元... 梳理了国内外排污许可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实施初期太湖流域排污许可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科技需求.根据对“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太湖技术成果的梳理总结,从控制单元划分、控制单元污染负荷核定、控制单元水环境容量核算、重点行业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评估、排污许可量分配和证后动态监管角度集成形成工业点源排污许可管理成套技术.同时阐释了成套技术在太湖流域的应用成效,以期为太湖流域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实施提供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专项 太湖流域 控制单元 排污许可量分配 排污许可管理 技术集成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筛选地表水环境优先污染物--以湖北涨渡湖为例 被引量:19
15
作者 丁琪琪 龚雄虎 +4 位作者 王兆德 金苗 卢少勇 张路 赵中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0-107,I0001,共19页
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导致大量化学品排放进入地表水环境,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如何从众多的化学品中筛选识别出具有潜在危害的优先污染物是水污染治理和管控的关键.本研究基于污染物环境暴露水平、持久性... 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导致大量化学品排放进入地表水环境,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如何从众多的化学品中筛选识别出具有潜在危害的优先污染物是水污染治理和管控的关键.本研究基于污染物环境暴露水平、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5个评价参数,构建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定量筛选识别地表水环境优先污染物类别,并应用于涨渡湖水体中优先污染物清单的建立.污染物环境暴露水平基于靶向分析综合考虑了污染物环境实测浓度和检出频率.目标污染物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毒害性参数分别采用生物降解系数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来表征.此外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和评估因子法的基础上计算生态风险熵以定量表征生态风险,人体健康风险则由终生致癌风险指数或危害指数来表征.基于该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可于涨渡湖水体7类151种特征污染物中筛查出41种优先污染物,主要包括11种多氯联苯、8种有机氯农药、6种多环芳烃、4种邻苯二甲酸酯、4种挥发性有机物和8种金属元素.鉴于不同地表水环境污染状况不同,通过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可建立因地制宜的优先污染物清单,从而有利于形成以保护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为最终目标的优先污染物水质基准,为地表水环境污染物管控及治理提供方法学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先污染物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 定量筛选 地表水 涨渡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兴市河网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8
16
作者 丁婷婷 杜士林 +4 位作者 王宏亮 孟甜 陈俊伊 张亚辉 何连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0-511,共12页
为了研究嘉兴市河网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于2019年4月和7月采集了50个点位的地表水样和沉积物的样品,分析测定了9种重金属,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地表水样和表层沉积物的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 为了研究嘉兴市河网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于2019年4月和7月采集了50个点位的地表水样和沉积物的样品,分析测定了9种重金属,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地表水样和表层沉积物的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中部分点位Pb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整体高于浙江省土壤背景值:4月份以Zn、Cu、Cr和Cd的超标最为严重,7月份以Cd和Hg超标最为严重,有机质可能对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中重金属整体污染程度偏低,主要潜在贡献因子为Pb.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表明沉积物中4月份的污染高于7月份,Hg和Cd为主要污染贡献因子,不同等级的风险水平主要与Hg和Cd贡献较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兴市河网 地表水 沉积物 重金属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在藻类分类学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17
作者 毛启迪 杨苏文 +5 位作者 金位栋 闫振广 闫玉红 焦立新 徐彬 焦巨龙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8,共10页
在对DNA条形码(DNA barcode)技术发展进程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对已发表的各门藻类DNA条形码序列进行总结。现阶段较为常用的DNA条形码基因主要包括ITS、cox1、rbcL等基因,几种常用基因片段各自存在优缺点,本文对各片段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 在对DNA条形码(DNA barcode)技术发展进程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对已发表的各门藻类DNA条形码序列进行总结。现阶段较为常用的DNA条形码基因主要包括ITS、cox1、rbcL等基因,几种常用基因片段各自存在优缺点,本文对各片段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原核蓝藻的ITS基因和藻胆蛋白基因可考虑作为首选DNA条形码,真核藻类主要考虑ITS和rbcL基因,很难找到像动物cox1基因可在物种鉴定中广泛通用的DNA条形码。不同基因片段间互补应用,并与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相结合可有效提高近缘藻类分类的准确性。从藻类DNA条形码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来看,藻类DNA条形码的研究重点仍是加快开发新的DNA条形码片段并对其进行评价,为寻找理想的通用DNA条形码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DNA条形码 物种分类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流湿地去除洱海缓冲带低污染水氮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俊朋 陆轶峰 +2 位作者 国晓春 卢少勇 吴鑫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488-494,共7页
针对洱海缓冲带内典型低污染水的污染问题,选取洱海西区白鹤溪与梅溪间以农田为主要用地的典型缓冲带,监测了缓冲带内的地表径流水质,在洱海现场设置了不同植物表面流湿地中试系统,于2016年9月—2017年8月研究其对洱海缓冲带模拟低污染... 针对洱海缓冲带内典型低污染水的污染问题,选取洱海西区白鹤溪与梅溪间以农田为主要用地的典型缓冲带,监测了缓冲带内的地表径流水质,在洱海现场设置了不同植物表面流湿地中试系统,于2016年9月—2017年8月研究其对洱海缓冲带模拟低污染水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植物湿地系统具有较好的氮去除效果,总氮(TN)年均去除率表现为荇菜湿地(83.1%)>芦苇湿地(73.9%)>黑藻湿地(73.3%)>空白湿地(65.5%),荇菜湿地对TN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最稳定;各湿地系统氨氮(NH+4-N)年均去除率高于77%;各植物湿地系统沿程氮去除率分析结果表明,出水水质达到Ⅲ类时,荇菜湿地、黑藻湿地和芦苇湿地氮去除最佳宽度分别为7.04、8.64和6.92 m;试验期间湿地系统中荇菜、黑藻和芦苇氮去除贡献率分别为5.88%、3.23%和21.12%,芦苇对氮去除贡献率明显高于荇菜和黑藻,芦苇、黑藻对氮去除贡献率表现出较大的季节性差异,而荇菜不同季节对氮去除贡献率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流湿地 洱海缓冲带 低污染水 氮去除 最佳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保安湖食物网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俊伊 王康 +4 位作者 郭钰伦 祝孔豪 巴爱荣 刘云 赵康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9-706,共8页
文章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江湖阻隔典型湖泊-保安湖的食物网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安湖中鱼类消费者的主要营养级范围为2.1—3.3,在调查到的16种鱼类中,顶级肉食性鱼类种类很少,杂食性鱼类的种类最多。保安湖食物网主要由两... 文章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江湖阻隔典型湖泊-保安湖的食物网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安湖中鱼类消费者的主要营养级范围为2.1—3.3,在调查到的16种鱼类中,顶级肉食性鱼类种类很少,杂食性鱼类的种类最多。保安湖食物网主要由两条营养传递途径构成,即由POM、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源的浮游牧食链与沉积物为主要食物源的底栖食物链。POM、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是保安湖水域食物网中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其次是沉积物中的碎屑和水生植物等。此外,从基于理论食性数据的食物网与BIMM模型预测的食物网结构可以看出,从POM、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到杂食性鱼类的浮游牧食链在整个食物网中具有主导性,而从水生植物、沉积物和底栖动物到杂食性鱼类的底栖食物链相对重要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食物网 鱼类食性 保安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健康影响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以呼伦湖流域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付正辉 张扬 +2 位作者 姜霞 郭云艳 王书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3-791,共9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多数流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影响,并导致了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之一.因此,开展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健康影响风险评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多数流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影响,并导致了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之一.因此,开展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健康影响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我国未来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的决策指导起到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以旱寒区呼伦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人类活动、生态格局、生态功能和生态压力等多个角度,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流域人类活动-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交互风险评估矩阵,开展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健康影响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呼伦湖流域GDP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拉尔区和满洲里市周边,其他区域GDP强度和人口强度较低;②呼伦湖流域GDP强度指标有2个子流域分别处于40~60和60~80之间,人口强度指标有1个子流域处于60~80之间,2个子流域处于40~60之间,生态系统指标有8个子流域处于60~80之间,其余子流域均大于80;③呼伦湖流域32个子流域中,有30个子流域处于低风险状态,面积占全区域的98.62%,另有2个子流域处于中等风险状态,面积占全流域的1.38%,研究区域内无高风险子流域.研究显示,该研究提出的评估方法可以有效评估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健康影响的风险,有助于明确流域生态健康主要影响因素及系统变化的内在驱动机制,从而为流域尺度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生态系统健康 风险评估 呼伦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