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泊缓冲带范围划定的初步研究——以太湖为例 被引量:23
1
作者 胡小贞 许秋瑾 +2 位作者 蒋丽佳 董思远 金丹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9-724,共6页
本文以我国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例,通过资料调研、地形勘测、现场调查、研究与分析等手段,开展太湖缓冲带范围划定研究.在文献调研国内外河湖缓冲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太湖缓冲带宽度为2 km不等.其中环湖大堤及湖岸线为缓冲带的下边界... 本文以我国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例,通过资料调研、地形勘测、现场调查、研究与分析等手段,开展太湖缓冲带范围划定研究.在文献调研国内外河湖缓冲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太湖缓冲带宽度为2 km不等.其中环湖大堤及湖岸线为缓冲带的下边界,以下边界线向陆地扩展2 km不等为基准,考虑标识物(村落、山体、公路)及区域差异等原则,确定缓冲带的上边界.按边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太湖缓冲带可分为村落农田型、公路型和山体型三种典型类型.村落农田型缓冲带以距湖岸2.0 km左右的行政村为上边界,公路型缓冲带以距离湖岸1.5 2.0 km与太湖湖岸平行的公路为上边界,山体型缓冲带以山体山脊作为上边界.按此原则与方法,基于1∶5000地形图,以Auto CAD为工具,计算出太湖缓冲带总长度为382.75 km,总面积约为452.31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缓冲带 范围划定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草皮构建的湖泊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苗青 施春红 +1 位作者 胡小贞 蒋丽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7,33,共7页
选择宜兴地区常见的3种草皮百慕大(Cynodon dactylon)、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利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模拟构建草皮缓冲带,并模拟宜兴地区降雨时产生的汇流过程和雨量进行太湖缓冲带对陆域面源... 选择宜兴地区常见的3种草皮百慕大(Cynodon dactylon)、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利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模拟构建草皮缓冲带,并模拟宜兴地区降雨时产生的汇流过程和雨量进行太湖缓冲带对陆域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草皮缓冲带能有效地截留径流中的SS,3种草皮缓冲带的径流对SS的去除率为百慕大缓冲带>三叶草缓冲带>高羊茅缓冲带>空白对照(不种植草皮的空白土壤),且沿程去除效果增强;草皮缓冲带的渗流对TN、NH3-N、TP净化效果均显著(p<0.05)高于径流;3种草皮缓冲带在试验槽前0.9m处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最为明显,湖泊缓冲带的宽度与其污染物截留效果呈正比;总体来说,草皮生物量与其构建的湖泊缓冲带的污染物去除率呈正相关,三叶草和百慕大有较大的地上生物量,其构建的缓冲带表现出较高的污染物去除率,而高羊茅的地上生物量相对较小,其构建的缓冲带污染物去除率也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带 径流 渗流 生物量 沿程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类型划分及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叶春 李春华 +2 位作者 陈小刚 焦向丽 卢少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2-828,共7页
太湖湖滨带岸线总长405 km,73%以上被防洪大堤所包围,其余部分临近山体,属于典型的大堤型湖滨带.按照湖滨带地形地貌分为大堤型、山坡型、河口型三类,根据水文条件和露滩情况,又将大堤型分为长期露滩、间歇露滩、无滩地型,山坡型分为有... 太湖湖滨带岸线总长405 km,73%以上被防洪大堤所包围,其余部分临近山体,属于典型的大堤型湖滨带.按照湖滨带地形地貌分为大堤型、山坡型、河口型三类,根据水文条件和露滩情况,又将大堤型分为长期露滩、间歇露滩、无滩地型,山坡型分为有滩地型、无滩地型,形成6种类型的湖滨带.根据以上太湖湖滨带划分类型,结合湖滨带生境、气候、水文条件以及植被分布现状等因素,分别采取生态保育、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的对策,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太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模式,并分别提供了形象的修复模式示意图,以期为太湖及其类似湖滨带的生态修复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湖滨带 分类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制生物炭对硝态氮的吸附规律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博 叶春 +2 位作者 李法云 曲乾 陈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22,共7页
为在高纬度地区秋季温度条件下研究一种高效以及低值的技术去移除人工湿地中的硝酸盐氮,在秋季人工湿地中收集水生植物枯落物芦苇以及香蒲制备生物炭,并利用盐酸进行改性.通过序批实验,研究了改性水生植物生物炭对硝酸盐氮的吸附性能及... 为在高纬度地区秋季温度条件下研究一种高效以及低值的技术去移除人工湿地中的硝酸盐氮,在秋季人工湿地中收集水生植物枯落物芦苇以及香蒲制备生物炭,并利用盐酸进行改性.通过序批实验,研究了改性水生植物生物炭对硝酸盐氮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探讨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经盐酸改性的芦苇生物炭MRB与香蒲生物炭MCB表面均带正电荷,Zeta电位分别为+5.46mV与+2.31mV.MRB与MCB对硝酸盐氮吸附行为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等温吸附曲线更好拟合Freundlich方程(R^2>0.98).MRB及MCB对硝酸根的最大吸附量Q_m分别为14.6661mg/g与5.5559mg/g.批量吸附实验也表明,溶液初始pH和共存阴离子会影响改性水生植物生物炭吸附硝酸盐.改性水生植物生物炭可以有效地去除来自于在秋季高纬度地区人工湿地污水中的硝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生物炭 人工湿地 吸附 硝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流域建设”的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思路及其在洱海的应用 被引量:24
5
作者 金相灿 胡小贞 +1 位作者 储昭升 庞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03-1209,共7页
虽然经过"十一五"阶段的治理,但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形势依然严峻,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仍然是目前我国水环境领域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根据长期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应"立足流域进行统筹规划和治理... 虽然经过"十一五"阶段的治理,但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形势依然严峻,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仍然是目前我国水环境领域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根据长期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应"立足流域进行统筹规划和治理,建设湖泊绿色流域"的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思路.通过梳理和提炼,提出了湖泊绿色流域构建的六大体系,即"产业结构调整控污减排、污染源工程治理与控制、低污染水处理与净化、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湖泊水体生境改善、流域系统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将"湖泊绿色流域建设"思路应用在洱海水污染防治工作中,针对洱海水污染特征与治理定位,提出了洱海水污染防治的技术路线,构建了洱海绿色流域建设的六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绿色流域 六大体系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缓冲带功能、建设与管理 被引量:30
6
作者 叶春 李春华 邓婷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83-1289,共7页
湖泊缓冲带在湖泊保护和流域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湖泊缓冲带是保护湖泊的隔离生境,是缓解或减轻湖泊水生态系统受流域内各种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的破坏、干扰和污染的空间.湖泊缓冲带应具备缓冲隔离、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施特殊... 湖泊缓冲带在湖泊保护和流域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湖泊缓冲带是保护湖泊的隔离生境,是缓解或减轻湖泊水生态系统受流域内各种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的破坏、干扰和污染的空间.湖泊缓冲带应具备缓冲隔离、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施特殊的环境经济政策与生态补偿等3个主要功能,其宽度需考虑生态环境目标和环境准入标准、生态环境现状、技术经济约束和社会与管理制度制约等4个影响因素.湖泊缓冲带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般遵循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自然恢复与人工强化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技术体系包括湖泊缓冲带内的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和湖泊缓冲带缓冲体系改善技术.湖泊缓冲带的管理主要涉及通过环境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生态工程长效运行管理和环境经济政策与生态补偿等3个方面.未来湖泊缓冲带的研究方应包湖泊缓冲带范围的合理设置、相关生态学模型的引入、缓冲带建设的长效运行和管理机制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缓冲带 生态修复 生态建设 生态系统管理 流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不同类型湖泊治理思路分析与启示 被引量:22
7
作者 宋菲菲 胡小贞 +1 位作者 金相灿 余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56-162,共7页
为给我国湖泊水污染控制与富营养化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经验,选取位于日本、欧洲、北美等地的17个湖泊进行案例剖析,根据这些湖泊的自然特征(湖泊面积、平均水深与水体功能)将其分为大中型浅水湖泊、深水湖泊以及景观(小型)湖泊三种... 为给我国湖泊水污染控制与富营养化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经验,选取位于日本、欧洲、北美等地的17个湖泊进行案例剖析,根据这些湖泊的自然特征(湖泊面积、平均水深与水体功能)将其分为大中型浅水湖泊、深水湖泊以及景观(小型)湖泊三种典型类型。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对比研究和集成凝练等技术手段,分析三类湖泊的治理思路及治理技术。分析得出,湖泊治理应坚持不懈、持续治理;在良好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科学治理;重视长期监测与基础研究;以污染源控制为基础,多种技术手段并用;进行生态修复,保持湖泊自然生态特征;加强流域管理,并重视立法、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湖泊 类型 治理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在低氧沉积物环境中的分布状况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明华 李春华 +1 位作者 叶春 许士洪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4-110,共7页
低氧环境普遍存在于底层水体以及表层沉积物中,随着中国水体有机污染加剧,低氧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有研究表明,中国水体普遍受到多环芳烃污染,由于其强烈的憎水性和低溶解性,大部分多环芳烃沉积在底泥中。总结了学者们对国内外河流、湿... 低氧环境普遍存在于底层水体以及表层沉积物中,随着中国水体有机污染加剧,低氧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有研究表明,中国水体普遍受到多环芳烃污染,由于其强烈的憎水性和低溶解性,大部分多环芳烃沉积在底泥中。总结了学者们对国内外河流、湿地、河口等水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多环芳烃的分布规律,发现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与流域内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相比于国外典型区域的多环芳烃浓度,中国沉积物的多环芳烃污染处于中等水平,但处于快速上升阶段,部分点位浓度已超过生态风险区间低值(4 000ng/g),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所以对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评价、污染物排放控制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低氧环境 沉积物 来源 分布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垂直流湿地去除模拟河水中氮磷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婧 邢奕 +2 位作者 金相灿 卢少勇 郭家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29-35,共7页
构建无植物复合垂直流湿地系统,用于处理太湖梅梁湾模拟入湖河水,湿地以不同粒径的沸石为基质,以便于微生物的挂膜和氮的吸附。该系统为期5个月的氮、磷去除效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375m3/(m2·d),进水NH3-N,NO2--N,TN和TP浓度分别... 构建无植物复合垂直流湿地系统,用于处理太湖梅梁湾模拟入湖河水,湿地以不同粒径的沸石为基质,以便于微生物的挂膜和氮的吸附。该系统为期5个月的氮、磷去除效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375m3/(m2·d),进水NH3-N,NO2--N,TN和TP浓度分别为3.8~5.1,0.9~1.8,6.6~8.5和0.32~0.47mg/L时,NH3-N,NO2--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5%,95.5%,26.6%和18.9%;系统中N的去除主要依靠硝化反硝化作用,由于系统中缺乏碳源,抑制了反硝化过程,使硝化作用强于反硝化作用,导致出水NO3--N浓度升高,出水中的NO3--N浓度约占TN浓度的9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垂直流 人工湿地 模拟河水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湖泊缓冲带不同类型草林复合系统中氮、磷的溶出与沉降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春江 叶春 +1 位作者 李春华 许士洪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46,共5页
以太湖竺山湾缓冲带中湿地岸带、支浜岸带、人工防护林3种主要类型的草林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自身氮、磷溶出及沉降特征进行了研究,从而揭示缓冲带本身对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样地中总氮的溶出率在0.3%... 以太湖竺山湾缓冲带中湿地岸带、支浜岸带、人工防护林3种主要类型的草林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自身氮、磷溶出及沉降特征进行了研究,从而揭示缓冲带本身对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样地中总氮的溶出率在0.3%~2.5%,平均溶出率表现为人工防护林〉支浜岸带〉湿地岸带;总磷的溶出率在o.8%~4.0%,平均溶出率表现为支浜岸带〉湿地岸带〉人工防护林。氮、磷在向下沉降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各样地不同深度土壤渗透液中总氮浓度的变化趋势不一,基本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总氮浓度为湿地岸带〉人工防护林〉支浜岸带;总磷浓度的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与总氮相比,总磷的沉降效果不显著。综合来看,3种草林复合系统对污染物的沉降效果为湿地岸带〉人工防护林〉支浜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带 溶出率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模糊数优化的贝叶斯水质模型评价方法研究--以太湖竺山湾缓冲带湿地水质评价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美婷 叶春 +2 位作者 李春华 王亚空 干磊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14,共8页
用三角模糊数表征参评的水质指标浓度,并进行α截集处理,将经过处理的区间数代入传统的贝叶斯水质模型,建立了三角模糊数优化的贝叶斯水质模型评价方法。该方法综合了三角模糊数和贝叶斯水质模型的共同优点,考虑了水质监测过程中的误差... 用三角模糊数表征参评的水质指标浓度,并进行α截集处理,将经过处理的区间数代入传统的贝叶斯水质模型,建立了三角模糊数优化的贝叶斯水质模型评价方法。该方法综合了三角模糊数和贝叶斯水质模型的共同优点,考虑了水质监测过程中的误差,通过计算各采样点水质对不同水质级别的隶属度,再判定水质级别。将该方法应用于太湖竺山湾缓冲带湿地,结果表明:竺山湾缓冲带湿地水体水质为Ⅲ-Ⅳ类,未能达到Ⅰ类水质目标的要求;水体TN和COD污染较严重,在缓冲带生态建设和功能修复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氮和有机物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模糊数 贝叶斯水质模型 竺山湾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污染源治理的工程体系构建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小刚 叶春 +3 位作者 李春华 李锟 王丁明 赵建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80-186,共7页
传统的污染源治理往往只注重点源,而在面源及湖泊内源污染治理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亟需转变思路与方法,统筹考虑全流域污染源的治理。因此,以流域整体为控制单元,提出科学构建系统的、立体的、多级别的"管、治"并重的流域污染... 传统的污染源治理往往只注重点源,而在面源及湖泊内源污染治理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亟需转变思路与方法,统筹考虑全流域污染源的治理。因此,以流域整体为控制单元,提出科学构建系统的、立体的、多级别的"管、治"并重的流域污染源治理工程体系,并有效涵盖"源头(点源、面源)、途径(地表径流、河道)、末端(湖泊内源与内负荷)"的全过程污染治理及控制,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源 流域 全过程 工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氮转化对水位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士林 叶春 +2 位作者 李春华 许士洪 吕美婷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85-590,共6页
人工湿地氮转化途径主要包括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植物的吸收和湿地基质的吸附等。水位变化作为水文机制的重要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人工湿地环境各形态氮质和量的变化。阐述了人工湿地氮转化机理和影响因子,总结了湿地环境植物形态... 人工湿地氮转化途径主要包括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植物的吸收和湿地基质的吸附等。水位变化作为水文机制的重要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人工湿地环境各形态氮质和量的变化。阐述了人工湿地氮转化机理和影响因子,总结了湿地环境植物形态特征及生长发育、理化性质(DO、pH、Eh)、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强度三方面对水位变化响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加强不同水位变化模式(水位变动幅度、水位变动周期)对人工湿地各形态氮转化影响的研究,通过水位调控改善植物生长策略、提高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强度,从而实现增强人工湿地脱氮功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水位变化 氮转化 植物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植物恢复方案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春华 叶春 +1 位作者 陈小刚 金相灿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7期35-38,共4页
太湖湖滨带植物的分布受堤岸及风浪的影响严重,植物恢复工程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太湖湖滨带的特点,确定了植物恢复物种选择的原则:植物对生境的适应性、优先选择本地植物种、参照原有的土著植物群落结构进行植物配置... 太湖湖滨带植物的分布受堤岸及风浪的影响严重,植物恢复工程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太湖湖滨带的特点,确定了植物恢复物种选择的原则:植物对生境的适应性、优先选择本地植物种、参照原有的土著植物群落结构进行植物配置、满足湖滨带功能需求、易管理及低维护。按照太湖湖滨带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的不同以及露滩情况,将太湖湖滨带共分为6种类型,即长期露滩-大堤型、间歇露滩-大堤型、无滩地-大堤型、有滩地-山坡型、无滩地-山坡型、河口型,并针对这6种类型湖滨带的退化特征,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植物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恢复 生态修复 湖滨带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林复合植被缓冲带结构功能及净化机理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秋光 李永峰 +2 位作者 李春华 叶春 陈小刚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第6期39-42,共4页
草林复合植被缓冲带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治理措施,广泛应用于生态保护、环境改善领域,通过植物吸收、土壤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而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污染物、调节微气候、丰富物种多样性等功能。对国内外关于草林复合植被缓冲带的研究... 草林复合植被缓冲带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治理措施,广泛应用于生态保护、环境改善领域,通过植物吸收、土壤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而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污染物、调节微气候、丰富物种多样性等功能。对国内外关于草林复合植被缓冲带的研究作了认真的归纳总结,详细论述了草林复合植被缓冲带的结构功能、净化机理,并讨论了草林复合植被缓冲带的建设和管理,以期为草林复合植被缓冲带的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林复合缓冲带 结构功能 净化机理 建设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太湖竺山湾底泥制备轻质陶粒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章丹 叶春 +1 位作者 张大磊 李春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378-384,共7页
以太湖竺山湾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主要成分、矿物组成和热性质分析,考察其烧制轻质陶粒的可行性;以膨胀率和表观密度为指标,对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较佳的纯底泥烧制轻质陶粒工艺参数,并对所制陶粒微观结构和重金... 以太湖竺山湾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主要成分、矿物组成和热性质分析,考察其烧制轻质陶粒的可行性;以膨胀率和表观密度为指标,对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较佳的纯底泥烧制轻质陶粒工艺参数,并对所制陶粒微观结构和重金属浸出毒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竺山湾底泥成分基本满足烧制轻质陶粒要求,在不添加其他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其较佳的烧制条件为1 110~1 120℃下焙烧5~10 min冷却至室温,可以得到表观密度为0.8~0.9 gcm3,具有较好强度的膨胀轻质陶粒。底泥在烧制陶粒过程中重金属得到很好地固化,陶粒中重金属浸出率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陶粒 轻质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竺山湾缓冲带鱼类资源现状及调控措施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咸义 叶春 +2 位作者 李春华 王延华 吕美婷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91,共6页
为了解太湖竺山湾缓冲带内的湿地鱼类资源状况,于2015年夏季对缓冲带内的竺山湖湿地水域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并对鱼类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等相关指数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区域共有鱼类20种,鱼类群落中以野生杂鱼种类居多,经济型... 为了解太湖竺山湾缓冲带内的湿地鱼类资源状况,于2015年夏季对缓冲带内的竺山湖湿地水域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并对鱼类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等相关指数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区域共有鱼类20种,鱼类群落中以野生杂鱼种类居多,经济型鱼类较少.水域中的鱼类均为自然发育,并无放养历史,年龄结构上也主要以0+龄为主.食性结构上以杂食性鱼类为主,其次是肉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数量最少.物种多样性指数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398,Shannon-Wiener指数H'、H″分别为2.289和2.236,Pielou均匀度指数J'、J″分别为0.764和0.746.可见,当前湿地生态系统正处于发育演替中,鱼类资源也达到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提升了湿地内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当前湿地水生植物生长的良好状况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山湾 湖泊缓冲带 湿地生态系统 鱼类资源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169
18
作者 王佩 卢少勇 +3 位作者 王殿武 许梦爽 甘树 金相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3-709,共7页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湖>梅梁湾>南部沿岸>东部沿岸>西部沿岸;TN含量在458~5211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梅梁湾>西部沿岸;TP含量在128.56~1392.16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竺山湾>梅梁湾>东太湖>南部沿岸>贡湖>东部沿岸>西部沿岸,OM与TN分布趋势相似,TN与OM之间极显著正相关(r=0.903,P<0.01),TP与OM之间弱相关(r=0.073,P<0.332).结合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指数评价法可知,太湖湖滨带底泥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氮、磷污染除东太湖和竺山湾属重度污染外其他各区属轻中度污染;有机污染除东太湖外大部分区域属较清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湖滨带 总氮 总磷 有机质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黑藻腐解过程中营养盐释放过程 被引量:55
19
作者 叶春 王博 +3 位作者 李春华 叶斌 江源 孔祥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53-2659,共7页
为探究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规律,采用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Royle)作为研究用沉水植物,在实验室内模拟了黑藻在初春温度下腐解过程中的主要营养盐碳、氮、磷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黑藻在试验初期迅速腐解,该过程中向水... 为探究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规律,采用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Royle)作为研究用沉水植物,在实验室内模拟了黑藻在初春温度下腐解过程中的主要营养盐碳、氮、磷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黑藻在试验初期迅速腐解,该过程中向水体释放大量碳(81.31%)、氮(81.62%)、磷(85.94%).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黑藻向水体释放的磷大部分沉积进入底泥,而氮有部分沉积进入底泥,同时有部分以气体形式移出水体.黑藻腐烂分解产生的厌氧条件以及高TOC供给促进水体反硝化作用加快氮素移出水体.但是较大生物残留量会引起水体缺氧,植物残体分解加剧,导致水质严重恶化,因此需要适时收割水生植物来控制水体残留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黑藻 腐解 营养盐 水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藻密度与水质、风作用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春华 叶春 +3 位作者 张咏 赵晓峰 孔祥龙 陈小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90-1300,共11页
为研究太湖湖滨带水体藻密度、水质及风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0年春、夏季调查了太湖湖滨带的水质、藻密度,同时结合风级、风向等数据,运用偏相关法分析了藻密度分布与水质、风作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春季湖滨带水体藻密度低于夏季... 为研究太湖湖滨带水体藻密度、水质及风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0年春、夏季调查了太湖湖滨带的水质、藻密度,同时结合风级、风向等数据,运用偏相关法分析了藻密度分布与水质、风作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春季湖滨带水体藻密度低于夏季,平均值分别为1.88×106、1.75×108L-1,竺山湾、梅梁湾、西部沿岸藻密度较高.太湖湖滨带水体ρ(TP)、ρ(TN)、ρ(NO3--N)、ρ(NH3-N)、ρ(COD Mn)春季平均值分别为0.10、4.48、0.99、2.36、6.46 mgL,夏季分别为0.16、2.09、0.60、0.43、6.73 mgL,其中高值主要分布在竺山湾、西部沿岸、梅梁湾湖滨带;在时间上,ρ(TN)、ρ(NH3-N)、ρ(DO)春季较高;ρ(TP)、pH夏季较高.太湖湖滨带春、夏季风作用均以向岸的正作用力为主,夏季和春季风力作用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73.风作用值较高的区域出现在梅梁湾、贡湖、西部沿岸.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藻密度分布均与风作用值呈显著正相关;春季只有透明度与藻密度的分布显著相关,夏季藻密度分布与ρ(COD Mn)、ρ(SS)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pH呈显著负相关.在富营养化严重的太湖,N、P等营养盐已经不再是藻类暴发的限制因子,而风作用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湖流,北部竺山湾、梅梁湾似口袋状的地理形态,是影响藻密度分布的重要因素;另外,入湖河流污染对北部、西北部湖滨带自生藻类的滋生,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对藻类分布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太湖 藻密度 时空分布 水质 风作用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