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照对湖泊上覆水DON影响机制及环境学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秋材 张莉 +5 位作者 王圣瑞 曹长春 赵海超 李艳平 李文章 席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1-531,共11页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光照对洱海上覆水溶解性有机氮(DON)影响,经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和荧光区域积分法(FRI)解析了DON含量、结构组分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环境学意义.结果表明:(1)未加汞光...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光照对洱海上覆水溶解性有机氮(DON)影响,经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和荧光区域积分法(FRI)解析了DON含量、结构组分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环境学意义.结果表明:(1)未加汞光照条件下,洱海上覆水DON含量随光照时间延长呈波动上升趋势,NH_4^+与DO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94,P<0.05),即NH_4^+与DON之间存在相互转化,且光照可能促进了NH_4^+向DON的转化;(2)加HgCl_2后实验组与对照组SUVA254(1.78、1.85)、A253/A203(0.35、0.34)、E2/E3(5.85、5.77)及SR(1.03、1.14)均值差别不大,未加HgCl_2实验组较对照组SUVA254、A253/A203、E2/E3值有一定差别,表明光照主要是通过微生物作用,进而影响DON特征,表现为光照增强了DON芳香环取代基结构的复杂程度,并且使得羰基、羧基、羟基和酯基种类有所增多;(3)PARAFAC识别出类蛋白质物质(T峰)和类富里酸物质(A峰)两类组分,表明腐殖质类物质与蛋白质类物质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转化,且微生物所发挥的作用较为明显.以上结果表明,光照可增强生物活性,进而影响对DON的转化和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 上覆水 DON特征 平行因子分析 荧光区域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部平原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磷的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廖剑宇 王圣瑞 +4 位作者 杨苏文 储昭升 金相灿 张宇 曾清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42-1150,共9页
以选自东部平原3种不同类型8个浅水湖泊的1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分级提取法,研究了沉积物中有机磷(OP)质量分数、形态及其分布状况,并探讨了OP组分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东部平原湖泊沉积物中w(OP)为65.2~539.2mg... 以选自东部平原3种不同类型8个浅水湖泊的1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分级提取法,研究了沉积物中有机磷(OP)质量分数、形态及其分布状况,并探讨了OP组分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东部平原湖泊沉积物中w(OP)为65.2~539.2mg/kg,占w(TP)的19.9%~40.6%,污染程度高的沉积物w(OP)高于污染程度较轻的沉积物.沉积物中各形态有机磷主要以中活性有机磷(MLOP)与非活性有机磷(NLOP)为主,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中各形态w(OP)顺序均为城市湖泊>大型养殖型湖泊>大型自然湖泊.城市湖泊与养殖型湖泊以NLOP为主,其相对含量达到50%以上;而大型自然湖泊以生物有效性有机磷(LOP+MLOP)为主,其相对含量为54.6%~61.6%,表明沉积物中有机磷分布状况与湖泊污染程度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酸提取有机磷质量分数〔w(HCl-Po)〕为10.5~200.9mg/kg,在不同污染程度湖泊沉积物中差异明显,其和总有机磷(Po)的比值〔w(HCl-Po)/w(Po)〕与湖泊水质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沉积物w(TP),w(OP),w(LOP)及w(MLOP)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即沉积物中的HCl-Po可能是湖泊水体磷的重要来源,沉积物中w(HCl-Po)/w(Po)可以反映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物 有机磷 分布特征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生态安全及其评估方法框架 被引量:47
3
作者 金相灿 王圣瑞 席海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7-362,共6页
针对目前我国湖泊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同时考虑流域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阐述了对湖泊生态系统及湖泊生态安全的深层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4+1"湖泊生态安全评估方法框架.该方法框架包括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评... 针对目前我国湖泊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同时考虑流域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阐述了对湖泊生态系统及湖泊生态安全的深层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4+1"湖泊生态安全评估方法框架.该方法框架包括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流域社会经济活动对湖泊生态影响评估、湖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和湖泊生态灾变评估,以及在这4项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的湖泊生态安全综合评估."4+1"湖泊生态安全评估方法框架既可作为对湖泊生态安全进行整体综合评估的方法,又反映了湖泊水生态健康、流域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湖泊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湖泊生态灾变4个过程对湖泊生态安全的影响关系,识别影响湖泊生态安全的限制性因子.湖泊生态安全评估启示我国湖泊管理应由水质管理向流域生态系统管理转变,其实质是解决好"人湖"关系,实现"人湖"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生态系统 生态安全 评估方法 湖泊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河水库流域土壤与库区沉积物中磷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丽媛 王圣瑞 +5 位作者 储昭升 杨苏文 金相灿 包亮 张福林 倪兆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29-1536,共8页
应用SMT法研究了洋河水库流域土壤、河道及库区沉积物中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铁/铝磷(Fe/Al-P)、钙磷(Ca-P)等5种形态,分析了不同区域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洋河水库流域土壤、沉积物中TP、总氮(TN)和有机质(OM)... 应用SMT法研究了洋河水库流域土壤、河道及库区沉积物中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铁/铝磷(Fe/Al-P)、钙磷(Ca-P)等5种形态,分析了不同区域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洋河水库流域土壤、沉积物中TP、总氮(TN)和有机质(OM)的均值含量总体变化趋势为河道>库区>土壤,其中TP含量变化不大,这说明营养盐不仅通过土壤径流、河道迁移进入库区,而且库区沉积物的释放作用同样明显.库区柱状沉积物有明显的"表层富积"现象,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TP、TN和OM含量逐渐减少,在0~16cm下降趋势明显,16cm以下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库区沉积物主要以表层污染为主.土壤、沉积物中的磷以IP为主,大约占TP的46%~79%之间,且研究区各磷形态中以Ca-P为主,大约占TP的22%~68%,这与库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有关.土壤中TP的增加主要来自于Ca-P,与该地区土壤的地质背景有关,河道沉积物中TP的增加主要来自于Fe/Al-P,即河道受到人类活动污染的影响较大,而库区TP的增加主要来自于OP,说明洋河水库的富营养化与流域的工业、生活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沉积物 磷形态 分布特征 洋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菜花-螺蛳经济湿地对农田低污染水的净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储昭升 靳明 +3 位作者 叶碧碧 侯泽英 王海燕 杨琦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5-980,共6页
为研究海菜花水培经济湿地对农田低污染水的净化效能及投放螺蛳对水体净化的影响,在进水ρ(TN)、ρ(NO3--N)、ρ(TP)分别为(5.08±0.14)、(4.71±0.15)、(0.10±0.03)mgL条件下,构建了无螺组(海菜花湿地)、有螺组(海菜花... 为研究海菜花水培经济湿地对农田低污染水的净化效能及投放螺蛳对水体净化的影响,在进水ρ(TN)、ρ(NO3--N)、ρ(TP)分别为(5.08±0.14)、(4.71±0.15)、(0.10±0.03)mgL条件下,构建了无螺组(海菜花湿地)、有螺组(海菜花-螺蛳经济湿地)和空白组(无海菜花和螺蛳湿地)3种湿地,对比不同HRT(水力停留时间)对水质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HRT为7 d时,无螺组对TN、NO3--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5.6%±5.8%、62.6%±5.8%和76.3%±4.8%,有螺组分别为50.8%±5.5%、61.2%±6.3%和75.5%±3.9%;HRT为42 d时的污染物去除率与HRT为28 d时相当,并且有螺组和无螺组也相当,对TN、NO3--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在76.8%、92.4%和84.8%以上.2HRT为7和42 d时,投放螺蛳对N、P的去除均表现为抑制作用;HRT为7 d时有螺组浊度显著降低(P<0.05).3HRT为7 d时,有螺组和无螺组对TN、TP的处理量均在800和228 kg(hm2·a)以上,显著高于HRT为42 d〔141、46 kg(hm2·a)〕时.4HRT为7 d的有螺组经济效益最高,为20.3×104元(hm2·a),其中海菜花收益为15.4×104元(hm2·a),投加螺蛳增加经济效益为4.9×104元(hm2·a).综合考虑对农田低污染水的净化效能和经济效益,优选HRT为7 d的海菜花-螺蛳经济湿地处理农田低污染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菜花 螺蛳 水培经济湿地 农田低污染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东部流域水稻田周边沟渠水质污染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程萌 卢少勇 +5 位作者 远野 金相灿 任书平 任德有 甘树 黄国忠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15-18,27,共5页
以太湖东部流域水稻田周边沟渠水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9个水样,测定了pH值、溶解氧、氨氮、硝氮、总氮、总磷、COD等水质指标,并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水质监测指标。结果表明,太湖东部流域水稻田周边沟渠水总体水质为劣V类,主要受到物理指... 以太湖东部流域水稻田周边沟渠水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9个水样,测定了pH值、溶解氧、氨氮、硝氮、总氮、总磷、COD等水质指标,并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水质监测指标。结果表明,太湖东部流域水稻田周边沟渠水总体水质为劣V类,主要受到物理指标(pH值、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和化学指标(氨氮、总氮、总磷)的影响。可见,在太湖东部流域,水稻田周边沟渠水已经成为造成河流及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东部 水稻田 水质指标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有机碳与氮的来源 被引量:62
7
作者 倪兆奎 李跃进 +2 位作者 王圣瑞 金相灿 储昭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661-4670,共10页
选取太湖梅梁湾和湖心柱状沉积物,研究了其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C/N、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并结合210Pb和137Cs沉积物年代测定技术,探究了近百年太湖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 选取太湖梅梁湾和湖心柱状沉积物,研究了其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C/N、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并结合210Pb和137Cs沉积物年代测定技术,探究了近百年太湖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湖区在近百年来,其有机质来源总体以自生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前,湖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湖泊自身水生植物的沉积;50年代到70年代,湖泊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湖区逐渐出现藻类大量死亡并沉积的现象,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水生植物和藻类的共同沉积;70年代到80年代沉积物机质藻类贡献进一步增大;90年代后到现在,则以藻类的沉积为主要来源方式。梅梁湾湖区沉积物氮素的来源在50年代以前主要以流域土壤流失和大型水生植物的死亡为主;50年代到70年代,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输入,藻类开始大面积爆发,氮主要来自于外源的输入、大型植物和藻类的死亡沉积;90年代后到现在,外源氮的输入得到有效地控制,藻类对沉积物氮的贡献相对显著。湖心区域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湖泊内部水生植物的沉积。70年代前,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水生植物的沉积和水土流失作用;70年代至今,虽然湖泊受到人类活动外源物质输入影响逐渐增大,但总体来讲贡献较小,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仍以湖泊自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放射性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 C/N 来源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沉积物有机质、铁、锰对磷的赋存特征和释放影响 被引量:31
8
作者 张仕军 齐庆杰 +4 位作者 王圣瑞 焦立新 金相灿 杨苏文 赵海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1-377,共7页
利用SMT磷连续提取分级方法研究了洱海表层沉积物中磷的赋存特征,探讨有机质(OM),Fe和Mn对磷赋存形态及释放的影响,同时评估了洱海沉积物磷的释放风险.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w(TP)为710.3~1 961.2 mg/kg,其中w(Ca-P)最高(占36.9%~59... 利用SMT磷连续提取分级方法研究了洱海表层沉积物中磷的赋存特征,探讨有机质(OM),Fe和Mn对磷赋存形态及释放的影响,同时评估了洱海沉积物磷的释放风险.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w(TP)为710.3~1 961.2 mg/kg,其中w(Ca-P)最高(占36.9%~59.2%),w(OP)次之(占24.6%~36.9%),w(Fe/Al-P)最低(占9.8%~20.7%);w(OM)为25.0~119.6 mg/g,与w(TP)和w(Ca-P)呈显著负相关;w(总锰)为0.8~3.8 mg/g,w(总铁)为34.3~127.2 mg/g,均与w(TP)及其各形态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沉积物中w(Fe/Al-P)/w(Ca-P)比低于0.5,且w(总铁)/w(TP)远大于20,表明磷释放强度小,但w(TOC)/w(OP)<200,说明有机磷的潜在释放风险较大.w(TP)及其各形态磷含量均与无定形铁氧化物(Feo-Fe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结晶态铁氧化物(Fed-Feo)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且全湖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以Feo-Fep为主,表明洱海沉积物磷释放主要受Feo-Fep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铁氧化物 有机质 结晶态 无定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36
9
作者 王圣瑞 金相灿 +5 位作者 赵海超 崔哲 颜昌宙 步青云 楚建周 周小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9-186,共8页
室内模拟研究了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影响及其季节性变化,并从沉水植物生长、间隙水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PA)三方面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揭示磷在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的交换机理。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上覆水中各形... 室内模拟研究了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影响及其季节性变化,并从沉水植物生长、间隙水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PA)三方面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揭示磷在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的交换机理。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上覆水中各形态磷以溶解性总磷(DTP)为主,其他形态磷浓度变异较大,黑藻降低了上覆水中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和DTP浓度,也降低了DTP和SRP占总磷的比例,从而使颗粒态总磷(P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占总磷比例升高。黑藻主要通过吸收上覆水中的磷和抑止沉积物、上覆水中APA使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保持较低水平,其中对SRP和DTP浓度的影响更明显。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7~8月,TP、SRP和DTP浓度呈下降趋势,并在8月达到最低值;9~10月间有所升高,但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同采样时间存在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黑藻 上覆水 磷形态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对水-沉积物界面各形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圣瑞 金相灿 +5 位作者 崔哲 颜昌宙 步青云 赵海超 楚建周 周小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3-538,共6页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沉水植物对水-沉积物界面的上覆水、不同层次的间隙水和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上覆水和间隙水中不同形态氮含量的顺序为有机氮>氨氮>硝态氮;沉积物中可交换态无机氮以氨氮为主,沉水...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沉水植物对水-沉积物界面的上覆水、不同层次的间隙水和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上覆水和间隙水中不同形态氮含量的顺序为有机氮>氨氮>硝态氮;沉积物中可交换态无机氮以氨氮为主,沉水植物的存在并没有改变这一格局.不同处理不同层次的间隙水中,各形态氮含量均为下层>中层>上层,但沉积物中氨氮和硝态氮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水-沉积物界面氨氮和硝态氮含量呈现明显季节性变化.总之,水-沉积物界面氨氮是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的主要氮组分,沉水植物降低了氨氮和硝态氮的扩散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沉积物 氮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沉积物及上覆水体氮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26
11
作者 王伟 卢少勇 +4 位作者 金相灿 邢奕 魏祥东 曾琦 秦普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6-10,共5页
2009年12月底在洞庭湖全湖20个采样点采样,通过测量该20个沉积物样和对应的20个上覆水样的总氮、氨氮、硝氮浓度和沉积物的含水率,揭示洞庭湖沉积物及其上覆水体氮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洞庭湖各点位沉积物全氮平均浓度为547.0mg/kg,与... 2009年12月底在洞庭湖全湖20个采样点采样,通过测量该20个沉积物样和对应的20个上覆水样的总氮、氨氮、硝氮浓度和沉积物的含水率,揭示洞庭湖沉积物及其上覆水体氮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洞庭湖各点位沉积物全氮平均浓度为547.0mg/kg,与滇池、太湖和巢湖相比较低。洞庭湖各分区沉积物氮形态分布比例相差不大,主要形态为有机氮,占全氮的比例达59.9%。洞庭湖各点位沉积物上覆水体总氮平均浓度为2.45mg/L,已经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劣V类水体的标准。洞庭湖各分区沉积物上覆水体氮形态分布不一,硝氮所占比例最大,为35.6%。其中东洞庭湖水体主要氮形态为氨氮,西、南洞庭水体主要氮形态为硝氮。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东西洞庭湖的人类生活方式以及城市、工业发展水平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沉积物 上覆水 氮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对太湖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阎峰 储昭升 +3 位作者 金相灿 胡小贞 郑朔方 庞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65,共5页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研究Fe(Ⅲ)及其不同化学形态与EDTA,柠檬酸和羟基等配体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Ⅲ)浓度(18μmol/L)高于强有机配体EDTA浓度(2.69μmol/L)时,Fe(Ⅲ)主要以胶体和沉淀形态存...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研究Fe(Ⅲ)及其不同化学形态与EDTA,柠檬酸和羟基等配体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Ⅲ)浓度(18μmol/L)高于强有机配体EDTA浓度(2.69μmol/L)时,Fe(Ⅲ)主要以胶体和沉淀形态存在,但Fe3+及Fe(Ⅲ)的羟基配合物等藻类易于利用的化学态能维持较高的浓度,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都生长良好;Fe(Ⅲ)浓度(≤1.0μmol/L)低于强有机配体的浓度(2.69μmol/L)时,有机配体可以与Fe(Ⅲ)形成稳定的鳌合物;可利用态的Fe(Ⅲ)浓度较低,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单位细胞叶绿素a质量、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光限制部分P-I曲线斜率都下降,但铜绿微囊藻变化较快,表明Fe(Ⅲ)与强有机配体络合造成的限制有利于四尾栅藻占据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四尾栅藻 Fe(Ⅲ) 优势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沉水植物空间分布及生物量估算 被引量:13
13
作者 储昭升 叶碧碧 +2 位作者 田桂平 庞燕 胡小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共5页
为研究洱海沉水植物空间分布特征并估算全湖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于2009年8—9月采用回声测深仪和RTK-GPS定位仪测定了洱海沉水植物分布区面积,通过样方调查研究了不同基底高程下沉水植物的平均生物量.结果表明,洱海沉水植物分布区的面积为... 为研究洱海沉水植物空间分布特征并估算全湖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于2009年8—9月采用回声测深仪和RTK-GPS定位仪测定了洱海沉水植物分布区面积,通过样方调查研究了不同基底高程下沉水植物的平均生物量.结果表明,洱海沉水植物分布区的面积为19.40 km2,占整个湖泊面积的7.7%;其中东区、南区、西区和北区水生植物分布面积分别占25.1%、7.4%、41.0%和26.5%.沉水植物分布的基底高程范围为1 959.0~1 965.0 m,最深分布线水深的平均值为4.9 m,最大值为6.2 m.其中水深2.0~3.0 m处平均生物量最大.从各区域看,北区沉水植物最深分布线水深平均值(5.2 m)最大,西区(5.0 m)和南区(4.8 m)其次,东部(4.6 m)最小;沉水植物平均分布宽度表现为北区(399.2 m)>南区(213.6 m)>西区(175.0 m)>东区(86.4 m).沉水植物生物量在8—9月达到最大值,为1.60×105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沉水植物 分布特征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福林 王圣瑞 +3 位作者 杨苏文 金相灿 姚云峰 张丽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81-2085,共5页
选择了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3种沉水植物,在温室模拟研究了不同沉水植物对湖泊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 选择了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3种沉水植物,在温室模拟研究了不同沉水植物对湖泊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续微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对沉积物NaOH-P有明显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分别吸收和转化了36.9%和33.2%,而金鱼藻对沉积物NaOH-P的影响不显著;各处理随着植物的生长,由于根系的吸收作用,沉积物中Olsen-P发生了从非根际→根际→沉水植物的迁移过程,其中微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更为明显。因此,微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对沉积物磷释放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沉积物 磷形态 扩散通量 OLSE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种螺蛳对典型附着藻的摄食特性及其在洱海流域恢复的可行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靳明 叶碧碧 +2 位作者 庞燕 储昭升 杨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8-524,共7页
通过实验室小试研究濒临灭绝物种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对舟形藻(Naviculaceae sp.)、菱形藻(Nitzschia sp.)、孟氏颤藻(Planktothrixmougeotii)以及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4种典型附着藻类的摄食探讨其摄食生态学特性... 通过实验室小试研究濒临灭绝物种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对舟形藻(Naviculaceae sp.)、菱形藻(Nitzschia sp.)、孟氏颤藻(Planktothrixmougeotii)以及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4种典型附着藻类的摄食探讨其摄食生态学特性,调查海菜花(Ottelia acumiuate)养殖塘中藻的群落结构及水体的pH值、光照、溶解氧(DO)、温度等环境,从摄食生态学角度分析,探讨螺蛳在洱海流域恢复的可行性。摄食实验结果显示:螺蛳对实验选取四种藻摄食率关系为舟形藻>菱形藻>孟氏颤藻>四尾栅藻。对舟形藻摄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时其摄食强度最大,摄食率(IR)为(2.19±0.16)mg个^(-1)d^(-1);螺蛳在光照为0-100001x的范围内均有较强的摄食活动,摄食活动最适宜的光照强度区间为1000-20001x,摄食率IR均达到3.0mg个^(-1)d^(-1)以上;溶解氧DO对其摄食活动影响显著,当DO大于3.6mg/L时螺蛳摄食活跃,低于1mg/L时螺蛳基本停止摄食;螺蛳摄食率大小跟螺蛳重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洱海流域海菜花塘水体的调查结果得出海菜花塘的pH值、光照、DO、温度以及藻等环境因子均适合螺蛳生存繁衍,可通过构建海菜花湿地来实现螺蛳的保种与扩增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蛳 摄食率 摄食生态学 舟形藻 海菜花 物种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扰动强度对钝化剂抑制滇池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郜芸 卢少勇 +3 位作者 远野 焦伟 金相灿 黄国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75-78,共4页
选取滇池福保湾表层沉积物,以聚合氯化铝为钝化剂,研究了扰动强度对钝化剂抑制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扰动强度低于一定范围时,聚合氯化铝对沉积物中的磷有抑制作用,当转速为0,60,120r/min时,对应的水中磷浓度分别为初始值的6... 选取滇池福保湾表层沉积物,以聚合氯化铝为钝化剂,研究了扰动强度对钝化剂抑制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扰动强度低于一定范围时,聚合氯化铝对沉积物中的磷有抑制作用,当转速为0,60,120r/min时,对应的水中磷浓度分别为初始值的62.5%,71.7%和83.4%;当转速达到240r/min时,沉积物会向水中释放大量磷,钝化作用完全被破坏,水中磷浓度为初始值的3.3倍.此外,在转速低于120r/min时,磷形态主要是以无机磷(DIP)为主的溶解性磷(DTP),而转速达到240r/min时,水中DTP/TP<30%,DIP/DTP<40%,即磷形态主要为不溶性磷,溶解性磷中以有机磷(DOP)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铝 钝化剂 扰动强度 沉积物 磷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氨氮填加量下沉水植物对沉积物DOM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闫彩红 王圣瑞 +2 位作者 薛南冬 焦立新 金相灿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40-747,共8页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模拟研究了不同氨氮添加量(0,100,200和400 mg/kg)下沉水植物对湖泊沉积物DOM(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氨氮添加量下,沉水植物的存在明显增强沉积物DOM荧光强度,其中对类蛋白质和类氨基酸组分...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模拟研究了不同氨氮添加量(0,100,200和400 mg/kg)下沉水植物对湖泊沉积物DOM(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氨氮添加量下,沉水植物的存在明显增强沉积物DOM荧光强度,其中对类蛋白质和类氨基酸组分荧光强度影响较大(荧光强度分别增大了20%~77%和27%~56%);而对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组分影响相对较小(荧光强度分别增大了5%~25%和21%~29%).添加氨氮可增强沉水植物对沉积物DOM荧光强度影响的程度,当添加量为100 mg/kg时,沉水植物生长最旺盛,沉积物DOM中类蛋白质和类氨基酸组分荧光强度增幅最大(分别约77%和56%);即外源氨氮通过增加沉积物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增强了沉积物有机氮的生物有效性;而在其他添加量下,DOM各荧光组分强度增幅不大,即适当添加外源氨氮,可通过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增加沉积物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含量,从而提高沉积物有机氮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沉水植物 DOM 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沉水植物残体风浪输移量及其时空分布
18
作者 储昭升 陈书琴 +2 位作者 王长春 叶碧碧 庞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1,共6页
为研究洱海沉水植物残体风浪输移特征,掌握由此而引起的N、P变动情况,通过为期1 a的野外定点调查,研究了风浪对洱海湖滨带沉水植物作用引起的植物残体向滨岸的输移特征,估算了沉水植物残体带出的N、P质量.结果表明:①洱海湖滨带有残体... 为研究洱海沉水植物残体风浪输移特征,掌握由此而引起的N、P变动情况,通过为期1 a的野外定点调查,研究了风浪对洱海湖滨带沉水植物作用引起的植物残体向滨岸的输移特征,估算了沉水植物残体带出的N、P质量.结果表明:①洱海湖滨带有残体输出的沉水植物总计10种,分别为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轮藻(Eichhornia crassipes)、穿叶眼子菜(P.perfoliatus)、扭叶眼子菜(P.intortifoliu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马来眼子菜(P.malaianu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及微齿眼子菜(P.maackianus);②沉水植物残体风浪输移量存在明显的时序变化,在4次采样中,2009年12月(冬季)风浪输移量最高;③微齿眼子菜和苦草的风浪输移量最大,植物残体风浪输移量主要受沉水植物的分布和生物量的影响;④单位岸线沉水植物残体风浪输移总量在空间上表现为西部(1.91 t/km)>北部(1.73 t/km)>南部(1.61 t/km)>东部(0.86 t/km);⑤洱海湖滨带沉水植物残体风浪输移总量约为2.27×103t/a(以鲜质量计),由此可输出的TN为5.64 t,TP为0.85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浪输移量 沉水植物残体 时空分布 N、P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湖滨带不同基底高程下菰出苗及生长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永见 储昭升 +3 位作者 叶碧碧 尹延震 吴爱平 程凯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7,共6页
为研究洱海不同类型湖滨带菰(Zizania caduciflora)的出苗及生长的特征,在2010年3月和6月(菰的主要出苗和生长季节)调查洱海湖湾型和非湖湾型湖滨带不同基底高程上菰生物量、密度、植株叶片数、植株高度等的变化,分析洱海水位变化的影响... 为研究洱海不同类型湖滨带菰(Zizania caduciflora)的出苗及生长的特征,在2010年3月和6月(菰的主要出苗和生长季节)调查洱海湖湾型和非湖湾型湖滨带不同基底高程上菰生物量、密度、植株叶片数、植株高度等的变化,分析洱海水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湖滨带基底高程的降低,洱海湖滨带菰的密度、生物量、单株叶片数呈先增高后快速降低趋势,株高则呈增大后基本不变的趋势;从株密度及生物量看,随着3—6月洱海水位的降低,湖湾型和非湖湾型湖滨带菰生长的最适基底高程都随之下降,3月为1 964.85 m,6月为1 964.55 m,所对应的水深均为0.3 m.3月和6月湖湾型湖滨带能够出苗良好的基底高程比非湖湾型分别低了0.3和0.6 m;随着水位的下降,湖湾型湖滨带菰出苗良好的范围向水下延伸,但在非湖湾型湖滨带,出苗良好的最低高程几乎不变.湖湾型和非湖湾型湖滨带菰出苗和生长的差异显示出其影响因素不同,在湖湾型湖滨带,水深动态变化是主要影响因子,而在非湖湾型湖滨带,风浪作用和水深动态变化存在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高程 出苗 生长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