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渗透性反应墙技术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吴鹏宇 纪丹凤 +5 位作者 苏婧 孙源媛 崔驰飞 梁雨晗 党秋玲 唐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45-251,共7页
论述了渗透性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现状。针对PRB技术类型进行了回顾,介绍了PRB技术中常用的还原型、吸附型、沉淀型和降解型4类介质材料以及PRB技术修复地下水硝酸盐... 论述了渗透性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现状。针对PRB技术类型进行了回顾,介绍了PRB技术中常用的还原型、吸附型、沉淀型和降解型4类介质材料以及PRB技术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效果。着重讨论了降解型PRB技术在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时所添加的有机碳源、微生物种类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分析了PRB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指出了应用PRB技术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时要注意的问题,如碳源和细菌易导致地下水二次污染,修复过程中介质易堵塞,碳源释放速率不易控制,硝酸盐向PRB底部沉积不易去除。提出在加强PRB反应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可通过PRB与植物修复技术结合,解决PRB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硝酸盐 渗透性反应墙(PRB)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9
2
作者 何小松 席北斗 +3 位作者 张鹏 高如泰 李丹 张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62-870,共9页
为阐明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布特征与环境效应,联合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地下水中DOM的来源及随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探究了地下水DOM组成对无机盐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地下水DOM主要来自微生物源,可... 为阐明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布特征与环境效应,联合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地下水中DOM的来源及随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探究了地下水DOM组成对无机盐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地下水DOM主要来自微生物源,可鉴别出4种荧光组分,4种组分中,组分1和3为类蛋白组分,组分2和4属于类腐殖质组分.类蛋白组分来源差异较大,组成不稳定,其含量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冬季含量低而夏秋季含量高;类腐殖质组分来源相似,组成稳定,随季节变化小.两类荧光组分,尤其是类蛋白组分,是地下水氨氮的主要来源,可以影响地下水p H值.结果表明,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和主成分分析,可以解析地下水中有机物的组成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地下水 溶解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粪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演化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崔东宇 何小松 +4 位作者 席北斗 李丹 陈凤先 潘红卫 袁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97-2904,共8页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H-核磁共振(NMR)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牛粪堆肥水溶性有机物(DOM)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显示,SUVA254由堆肥起始的1.161上升至堆肥结束的2.543;E465/E665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呈现上...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H-核磁共振(NMR)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牛粪堆肥水溶性有机物(DOM)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显示,SUVA254由堆肥起始的1.161上升至堆肥结束的2.543;E465/E665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变化范围在2.333~3.500;260~280,460~480,600~700nm范围内的面积积分A1、A2和A3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26,14,14d.^1H-NMR分析显示,堆肥0d到堆肥41d,0.5~3.1δ面积积分所占比例从43.06%下降至8.63%,3.1~5.5δ从56.07%上升至89.68%,5.5~10δ不足总体的6%且变化趋势不明显.同步荧光光谱结果显示,经过41d的堆肥,蛋白质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PLR)由0.331下降到0.252,而富里酸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FLR)由0.325增加到0.336,同时胡敏酸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HLR)由0.344增加到0.412;AFLR/APLR比与同步荧光光谱3个荧光峰峰高存在显著相关性,AHLR/AFLR与两个荧光峰光强的比值I351/I284和I382/I351存在显著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随着堆肥进行,DOM中的非腐殖质物质转化为类腐殖质,同时其芳香性结构增多,碳链结构发生氧化反应,分子量从小变大,堆肥腐殖化程度加大,稳定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堆肥 水溶性有机物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H-核磁共振 同步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构型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鹏 何小松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00-1506,共7页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结合移动窗口二维相关光谱技术,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在外界干扰下的分子构型变化.结果显示,填埋垃圾渗滤液DOM含有类蛋白、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物质,它们均含有羧基和酚羟基官能团,填埋3—5年垃圾渗滤...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结合移动窗口二维相关光谱技术,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在外界干扰下的分子构型变化.结果显示,填埋垃圾渗滤液DOM含有类蛋白、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物质,它们均含有羧基和酚羟基官能团,填埋3—5年垃圾渗滤液DOM酚羟基含量较高,且主要分布在类蛋白组分上,而填埋10年以上渗滤液DOM中羧基含量较高,但主要分布在类富里酸组分上.p H升高引起DOM分子构型改变不受Hg(Ⅱ)存在的影响,填埋3—5年垃圾渗滤液DOM在p H 3和p H 8—10时分别由于羧基和酚羟基解离分子构型发生了剧烈改变,而填埋10年以上垃圾渗滤液DOM仅在p H 3—4时由于羧基解离分子构型发生了变化.在Hg(Ⅱ)对DOM分子构型的影响上,填埋3—5年垃圾渗滤液DOM分子构型在溶液Hg(Ⅱ)浓度升至5μmol·L^(-1)和20—25μmol·L^(-1)时发生了两次剧烈改变,而填埋10年以上垃圾渗滤液DOM在体系Hg(Ⅱ)浓度为10—25μmol·L^(-1)发生了一次缓慢的改变.同步荧光光谱结合移动窗口二维相关光谱技术可以有效识别环境条件改变时DOM分子构型的变化及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溶解性有机物 同步荧光光谱 移动窗口二维相关光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堆肥水溶性有机物不同组分演化特征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丹 何小松 +5 位作者 高如泰 席北斗 檀文炳 张慧 黄彩红 许鹏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412-3421,共10页
按亲疏水-极性不同将鸡粪不同堆肥阶段样品提取出的水溶性有机物(DOM)分成疏水酸性(HOA)、疏水碱性(HOB)、亲水性(HIM)及酸不溶性(AIM)4个组分,通过紫外-可见光谱,选取了14个特征参数,研究了不同组分的组成与演化特征.结果显示:4个组分... 按亲疏水-极性不同将鸡粪不同堆肥阶段样品提取出的水溶性有机物(DOM)分成疏水酸性(HOA)、疏水碱性(HOB)、亲水性(HIM)及酸不溶性(AIM)4个组分,通过紫外-可见光谱,选取了14个特征参数,研究了不同组分的组成与演化特征.结果显示:4个组分中AIM腐殖化水平最高,HOA次之,HOB第三,HIM最低;随着堆肥的进行,4个组分中HOB和HIM分子内团聚化程度提高显著,HOA、HOB及AIM的分子量显著增大,AIM及HOA的芳香类物质含量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波段面积积分相关性可达极显著水平,S_(275-295)与多个特征参数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此,特征S_(275-295)、A_(226-400)、A_m/A_s、A_l/A_s及A_l/A_m比其他紫外-可见参数表征有机质腐殖化水平更为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水溶性有机物 亲疏水组分 紫外-可见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质氧化还原和电子转移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6
作者 袁英 何小松 +4 位作者 席北斗 高如泰 檀文炳 崔东宇 唐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48-2057,共10页
腐殖质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氧化还原能力,其氧化还原能力与氧化还原电势有关,而腐殖质的氧化还原电势受芳香度、取代基类型、取代位置等因素影响.除氧化还原能力外,腐殖质还能介导电子转移,其电子转移能力受腐殖质结构和所... 腐殖质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氧化还原能力,其氧化还原能力与氧化还原电势有关,而腐殖质的氧化还原电势受芳香度、取代基类型、取代位置等因素影响.除氧化还原能力外,腐殖质还能介导电子转移,其电子转移能力受腐殖质结构和所处环境两大因素影响.水体腐殖酸比土壤和沉积物腐殖酸具有相对较小的电子接受能力(EAC)和较大的提供电子能力(EDC);p H、温度、光照、氧气条件和微生物活动等因素均对腐殖质氧化能力和电子转移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腐殖质可以介导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还原降解,不同重金属还原反应效率差异较大,其中Fe(Ⅲ)盐还原速率最高;有机污染物降解速率从大到小为六氯乙烷(HCE)>四氯化碳>三溴甲烷.目前在腐殖质氧化还原特性和电子转移能力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广大学者做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质 氧化还原能力 电子转移能力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洨河人工湿地水体溶解性有机物性质的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丽娜 张慧 +5 位作者 檀文炳 虞敏达 黄智刚 高如泰 席北斗 何小松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6-212,共7页
联合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化学还原法,对洨河人工湿地水体DOC与COD的变化特征以及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来源、化学结构、腐殖化程度与氧化还原性质进行研究,以期为深入揭示DOM在人工湿地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 联合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化学还原法,对洨河人工湿地水体DOC与COD的变化特征以及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来源、化学结构、腐殖化程度与氧化还原性质进行研究,以期为深入揭示DOM在人工湿地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河流水体COD 60%以上来自DOC的贡献,而其经过人工湿地后含量的降低则主要是由有机物中的N,H,S,P元素更容易被去除所导致的,其贡献率可达65%。f_(470/520)与BIX两种指数共同指示了水体DOM主要由微生物贡献,表明水体DOM明显受到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三维荧光光谱PARAFAC模型分析显示,人工湿地水体DOM包含类蛋白和类腐殖质组分,其中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组分比类蛋白质组分更容易被降解,类富里酸与类胡敏酸组分具有相似的分解命运。有色溶解性有机物(CDOM)与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具有共源性,均主要由类腐殖质组成,二者进入人工湿地后没有产生选择性降解。水体进入人工湿地后E_2/E_3,A_(240~400),r_(A,C)与HIX指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表明人工湿地对水体DOM的腐殖化程度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然而,人工湿地环境不仅有利于形成还原态的DOM,促进水体三价铁的还原,而且可以提高DOM作为电子穿梭体的能力,这可能与DOM的芳香性碳在人工湿地中能够得以更好保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物 人工湿地 三维荧光光谱 紫外光谱 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胞外呼吸细菌的胞内电子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昕宇 何小松 +4 位作者 檀文炳 高如泰 席北斗 李丹 张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540-2550,共11页
胞外呼吸在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和微生物产电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进行胞外呼吸时,其电子受体多以固态形式存在于胞外,氧化产生的电子必须通过电子传递链从胞内经细胞周质转移到外膜。S.oneidensis MR-1与G.Sulfurreducens作为微生... 胞外呼吸在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和微生物产电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进行胞外呼吸时,其电子受体多以固态形式存在于胞外,氧化产生的电子必须通过电子传递链从胞内经细胞周质转移到外膜。S.oneidensis MR-1与G.Sulfurreducens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中最常用的模式菌株,是现阶段研究最深入和系统的胞外呼吸细菌,其胞内电子传递过程目前研究最为清楚。这两种胞外呼吸细菌的电子传递需多种细胞色素c的参与,S.oneidensis MR-1位于内膜及周质上的细胞色素c-Cym A和MtrA可将电子由内膜上的醌池通过周质到外膜蛋白MtrC和OmcA,MtrC和OmcA接收电子后可直接还原胞外受体,Type Ⅱ secretion system对外膜蛋白中的MtrC和OmcA起到了转运及定位的作用。而在G.sulfurreducens中,电子由MacA传递到PpcA,最终由外膜蛋白OmcB、OmcE、OmcS及OmcZ接受电子,并在Type Ⅳ pili的共同作用下将电子传递到胞外电子受体。本文最后指出目前对Shewanella与Geobacter胞内电子转移研究尚不清楚的地方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呼吸 胞内电子转移 Shewanella:Geobac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汞污染下水稻植株的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华玲 李猛 +5 位作者 何小松 席北斗 张慧 李丹 黄彩红 檀文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81-2085,共5页
土壤汞污染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稻米的品质均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应用红外光谱研究汞对水稻植株中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影响尚不深入。采取大田低、中、高三种汞污染水平下的水稻植株样品,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测定水稻根、茎... 土壤汞污染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稻米的品质均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应用红外光谱研究汞对水稻植株中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影响尚不深入。采取大田低、中、高三种汞污染水平下的水稻植株样品,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测定水稻根、茎叶、籽粒三个器官的特征吸收峰,研究不同程度土壤汞污染对植株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汞污染导致了汞在水稻植株中的累积,其含量分布为:根>茎叶>籽粒。水稻根、茎叶在3 428,2 922,2 851,2 364,2 344,1 750~1 500和1 150~935cm^(-1)等波数均受汞污染的影响,而汞污染下的水稻籽粒仅在3 426,2 361,2 335和1 750~1 300cm^(-1)波数发生了变化。综合分析水稻植株各器官的FTIR光谱特征,可能说明:汞胁迫降低了水稻根、茎叶和籽粒中碳水化合物,刺激了根中羧酸、半乳糖、饱和脂类和茎叶中多种多糖的生成。水稻根和茎叶是阻抑汞迁移与侵害的主要器官。根部似乎是在茎叶加强多糖类物质的生成并向根部转运营养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分泌有机酸和增强细胞壁、膜的形成,使其与Hg螯合和吸附,阻止汞向根内的迁移来实现抗汞胁迫的。可以通过加强根与茎叶的抗汞过程来降低汞对水稻尤其是稻米的侵害。在种植管理中不仅要重视汞在稻米中的积累,还应当重视汞对水稻生长发育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污染 水稻根 稻米品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汞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肥腐熟前后胡敏酸与富里酸的还原容量比较 被引量:15
10
作者 崔东宇 何小松 +5 位作者 席北斗 檀文炳 高如泰 袁英 张慧 许鹏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87-2094,共8页
采集腐熟前后的堆肥样品并提取和纯化出腐殖质(胡敏酸:HA;富里酸:FA),分别以柠檬酸铁(Fe Cit)和Fe(NO3)3作电子受体,测定了HA和FA的还原容量(RC).结果表明:以Fe Cit作为电子受体时,与未腐熟堆肥样品相比,腐熟后筛分样品HA的RC值增大,从2... 采集腐熟前后的堆肥样品并提取和纯化出腐殖质(胡敏酸:HA;富里酸:FA),分别以柠檬酸铁(Fe Cit)和Fe(NO3)3作电子受体,测定了HA和FA的还原容量(RC).结果表明:以Fe Cit作为电子受体时,与未腐熟堆肥样品相比,腐熟后筛分样品HA的RC值增大,从22.85mmol e-/mol C增大到26.84mmol e-/mol C,而其对应FA的RC值减少,由37.67mmol e-/mol C降低为33.68mmol e-/mol C;对于两种不同形态的电子受体,以Fe Cit为电子受体测定得到的RC值高于以Fe(NO3)3为电子受体测定得到的RC值;相对于本底还原容量,HA和FA经微生物还原后其RC值降低,降低幅度与微生物种类有关.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堆肥HA和FA的还原能力与其中类富里酸物质含量和醌基浓度成正相关,而与其本身的芳化度和分子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胡敏酸 富里酸 还原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滤液中溶解性荧光有机物与铅的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蒙海涛 李刚 +2 位作者 张骥 易晓娟 何小松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7-332,共6页
采用荧光光谱和猝灭滴定实验,结合二维相关分析和区域体积积分分析,研究了生活垃圾渗滤液不同处理阶段样品中溶解性荧光有机物(DFOM)络合Pb(Ⅱ)的特性.结果显示:渗滤液中无机阴离子对Pb(Ⅱ)猝灭DFOM荧光影响较大,它们的存在致使Pb(Ⅱ)对... 采用荧光光谱和猝灭滴定实验,结合二维相关分析和区域体积积分分析,研究了生活垃圾渗滤液不同处理阶段样品中溶解性荧光有机物(DFOM)络合Pb(Ⅱ)的特性.结果显示:渗滤液中无机阴离子对Pb(Ⅱ)猝灭DFOM荧光影响较大,它们的存在致使Pb(Ⅱ)对DFOM的荧光猝灭效果不明显.在渗滤液DFOM的各种荧光基团中,Pb(Ⅱ)对类蛋白类物质的荧光猝灭效率高,而对类腐殖质物质的荧光猝灭效率低,这种猝灭特征不随渗滤液处理进行而改变;但Pb(Ⅱ)对调节池和厌氧处理中可溶性微生物降解副产物的荧光猝灭效率低而对氧化沟和MBR出水中DFOM的荧光猝灭效率高.分析结果表明,渗滤液DFOM中类蛋白物质络合Pb(Ⅱ)能力大于类腐殖质物质,经好氧生物处理后,可溶性微生物降解副产物络合Pb(Ⅱ)的能力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滤液 溶解性荧光有机物 络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纳污河流有色溶解有机物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虞敏达 何小松 +6 位作者 檀文炳 席北斗 张慧 马丽娜 张媛 党秋玲 高如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紫外吸收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典型城市纳污河流-河北洨河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来源及随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探讨了水体CDOM与水质指标间关系.结果表明:洨河水体CDOM主要为新近微...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紫外吸收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典型城市纳污河流-河北洨河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来源及随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探讨了水体CDOM与水质指标间关系.结果表明:洨河水体CDOM主要为新近微生物源产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CDOM浓度在时间变化上表现为春夏(2、5月)低,而秋冬(8、11月)高,从上游至下游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变化特征.荧光鉴别出的4种组分:组分1(类富里酸),组分2(类腐殖酸)及组分3(类胡敏酸)为类腐殖质,组分4为类蛋白物质.不同季节各组分来源及分布存在差异,除夏季外其他季节水体类蛋白与类腐殖质来源相似,尤其与类胡敏酸组分;类蛋白组分在各季节分布变化显著,冬春含量相对较高.洨河水体荧光物质与氨氮、亚硝氮具有共同来源,其中类腐殖质对COD贡献较为明显.采用光谱分析法并结合平行因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可识别污染源空间分布,揭示河体CDOM随季节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纳污河流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时空变化 有色溶解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态氨基酸对羊角月牙藻的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翟天恩 霍守亮 +2 位作者 张靖天 席北斗 肖喆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348-356,共9页
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试验,以6种个体氨基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精氨酸为唯一氮源,采用一次性培养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研究羊角月牙藻对不同种类个体氨基酸和不同浓度混合氨基酸的利用潜能。结果表明:藻细胞... 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试验,以6种个体氨基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精氨酸为唯一氮源,采用一次性培养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研究羊角月牙藻对不同种类个体氨基酸和不同浓度混合氨基酸的利用潜能。结果表明:藻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氨基酸增加水体中氨基酸浓度,同时,藻类可迅速并直接利用多种游离态氨基酸快速生长。氨基酸浓度在培养周期的前2天减少90%以上,藻细胞数在第6~8天达到最大,说明藻细胞的生长滞后于游离氨基酸浓度的下降;在个体氨基酸试验中,藻细胞对氨基酸的利用程度为精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在混合氨基酸试验中,藻细胞的比增殖速率明显高于个体氨基酸试验组,且随混合氨基酸浓度的增加,最大藻细胞生物量增加;羊角月牙藻在利用个体氨基酸的同时也会释放其他种类的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和甘氨酸的释放浓度最大。羊角月牙藻在无机氮缺乏情况下,能迅速利用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态氨基酸 溶解性有机氮 羊角月牙藻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