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动车蒸发排放研究方法及排放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瀛 杨新平 +3 位作者 王运静 赵海光 彭頔 丁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8-740,共13页
在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机动车蒸发排放是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人为源之一.本文归纳了蒸发排放的研究方法,在实验室测试层面概述了VOCs测试流程并综合比对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排放标准,在模型模拟层面对蒸发排放... 在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机动车蒸发排放是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人为源之一.本文归纳了蒸发排放的研究方法,在实验室测试层面概述了VOCs测试流程并综合比对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排放标准,在模型模拟层面对蒸发排放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蒸发排放的VOCs排放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蒸发排放测试研究聚焦热浸排放和昼间排放环节,昼间排放的有机物排放总量一般高于热浸排放.②不同蒸发排放环节的有机物源谱受机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芳香烃在热浸排放VOCs中的占比明显高于昼间排放.③烷烃是整个蒸发过程中排放量占比最高的VOCs物种,而高反应活性的烯烃和芳香烃是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率最高的物种.研究显示,未来机动车蒸发排放研究应深入对加油排放和运行损失过程的测试,从而综合比对蒸发排放不同环节的VOCs排放特征;还应将整车测试、零部件测试(炭罐逸出排放测试等)和模型模拟相结合,构建蒸发排放VOCs精细化源谱,为机动车蒸发排放的持续有效管控及新车排放标准升级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 蒸发排放 排放因子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源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动车制动磨损颗粒物的形貌特征分析
2
作者 许晟煜 李凯 +1 位作者 刁春燕 李剑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1-89,共9页
为研究机动车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制动磨损颗粒物形貌特征,文章利用制动模拟台架采集了不同制动组件匹配的制动磨损颗粒物样品,对其形貌与元素分布特征进行了探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观察了不同形貌的制动磨损颗粒物,明确了各... 为研究机动车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制动磨损颗粒物形貌特征,文章利用制动模拟台架采集了不同制动组件匹配的制动磨损颗粒物样品,对其形貌与元素分布特征进行了探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观察了不同形貌的制动磨损颗粒物,明确了各颗粒物的典型形貌,并利用X射线能谱仪(EDS)对其元素分布特征进行了规律性总结。SEM与EDS等结果表明,制动磨损颗粒物可分为4类典型形貌,包括片状、团块状、棒状以及光滑状颗粒物。片状颗粒物以Fe、O、C为主;团块状颗粒物元素组成以Fe、O为主,含Cu、Ba,基于其形貌与元素组成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团块状颗粒物为刹车片摩擦后产生的典型颗粒物,棒状颗粒物元素组成以Si、Al为主,基于形貌确定棒状颗粒物为刹车片中所添加的复合纤维摩擦后的典型颗粒物;光滑状颗粒物主要元素组成以C、O为主,且C、O元素的分布区域并不重合,确定光滑状颗粒物为制动盘中摩擦掉落的典型石墨颗粒物;纳米级颗粒物个体可以确定为团块状颗粒物破碎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 制动磨损 颗粒物 形貌特征 元素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中国机动车CH_4和N_2O排放清单 被引量:27
3
作者 何立强 胡京南 +3 位作者 解淑霞 宋敬浩 祖雷 谢琼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5,共8页
中国大部分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研究都集中于CO2排放,对于CH4和N2O等排放的研究鲜见.以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1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以及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相关信息和数据(2011年)等为基础,结合文献... 中国大部分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研究都集中于CO2排放,对于CH4和N2O等排放的研究鲜见.以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1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以及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相关信息和数据(2011年)等为基础,结合文献调研和2008─2010年对北京、广州等国内10余座典型城市的实地调查结果,获得2010年我国机动车活动水平及排放特征.基于上述基础信息,解析得到按不同车型、燃料和车龄分布的机动车保有量、年均行驶里程及排放因子,建立2010年中国机动车CH4和N2O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机动车CH4和N2O排放量分别为23.90×104和6.01×104t,折算成CO2分别为501.99×104和1 862.51×104t.不确定性分析则显示,中国CH4排放量在18.21×104~27.52×104t之间,N2O排放量在4.32×104~7.62×104t之间.在机动车中,汽车CH4和N2O排放量最大,分担率(某车型污染物排放量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7.99%和94.22%,而摩托车和农用车排放分担率较小.在各类汽车中,CH4排放主要来源于轻型汽油车和天然气出租车,二者的排放分担率分别为47.98%和23.42%;N2O排放则主要源于轻型汽油车,其分担率为73.09%.因此,轻型汽油车是削减机动车CH4和N2O排放的重点车型,同时天然气出租车也应作为控制CH4排放的主要车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 温室气体 排放清单 CH4 N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2017年典型日机动车动态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燕军 何巍楠 +4 位作者 宋国华 唐祎骕 李刚 张诗海 张鹤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148,共8页
为深入了解北京市路网机动车排放特征,采用自主开发的基于交通流的机动车动态排放模型,耦合北京市2017年交通流观测数据,测算了北京市机动车在工作日、非工作日、节假日、重污染日和重大活动日5种典型日工况下,主要路网上1 h时间分辨率... 为深入了解北京市路网机动车排放特征,采用自主开发的基于交通流的机动车动态排放模型,耦合北京市2017年交通流观测数据,测算了北京市机动车在工作日、非工作日、节假日、重污染日和重大活动日5种典型日工况下,主要路网上1 h时间分辨率、1 km×1 km空间分辨率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北京市二环路及以内区域和二三环之间(包括三环路)机动车排放强度较高,分别达到0.050和0.043 t(km^2·d).②北京市机动车NO x排放分布规律性较强,主要分布在东南六环路方向及其联络线,以及东北、西北六环路方向及其联络线上,NO x排放高峰值在05:00出现.③北京市机动车CO排放主要集中在城区五环路及以内区域,CO排放高峰值在18:00出现,五环路及以内区域及其联络线附近均为CO高排放区.④北京市5种典型日中,非工作日机动车排放量最大.研究显示,五环路及以内区域机动车污染控制应以轻型车为主,六环路及以外区域应以重型柴油车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交通流 动态排放 典型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用机动车基于台架试验CO_(2)排放因子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谦 曹芳 +5 位作者 付明亮 苏盛 王明伟 赵祝钰 林煜棋 章炎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本研究选取14辆中国目前常用的在用轻型和重型机动车,利用底盘测功机,分别在WLTC(世界轻型车测试程序)和C-WTVC(中国重型商用车辆瞬态循环)工况的冷启动程序下,测试CO_(2)排放因子,同时研究了相应的油耗,并比较不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本研究选取14辆中国目前常用的在用轻型和重型机动车,利用底盘测功机,分别在WLTC(世界轻型车测试程序)和C-WTVC(中国重型商用车辆瞬态循环)工况的冷启动程序下,测试CO_(2)排放因子,同时研究了相应的油耗,并比较不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机动车CO_(2)排放因子受到排量、冷热启动、燃料和驾驶路段的影响;机动车在城市路段冷启动条件下油耗最高,导致CO_(2)排放因子更高,比全工况冷启动和城市路段热启动条件下分别高出了26.6%~199.7%和8.3%~35.5%;高排量重型柴油货车在市区油耗更高,导致CO_(2)排放因子大幅增加,因此禁止大排量重型柴油货车进入市区能有效控制CO_(2)排放;使用液化石油气替代燃油会降低机动车CO_(2)的排放,液化石油气公交车和出租车在城市路段的CO_(2)排放分别降低37.2%和12.1%,而高速路段则分别降低51.8%和20.3%;当前更为符合道路实际的WLTC工况依旧会对中国实际道路轻型机动车CO_(2)排放因子和油耗分别产生31%~46%和17.7%~26.8%的低估.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排放因子数据,我国须加快工况的本土化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 CO_(2) 排放因子 台架试验 温室气体 油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道路交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被引量:72
6
作者 黄志辉 纪亮 +6 位作者 尹洁 吕晨 王军方 尹航 丁焰 蔡博峰 严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5-393,共9页
为研究我国道路交通行业CO_(2)排放未来控制路径,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和货物运输发展状况、运输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效结构变化,采用行驶里程法分析了我国道路交通CO_(2)排放现状、未来变化趋势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采用行驶里程法计... 为研究我国道路交通行业CO_(2)排放未来控制路径,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和货物运输发展状况、运输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效结构变化,采用行驶里程法分析了我国道路交通CO_(2)排放现状、未来变化趋势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采用行驶里程法计算道路交通行业CO_(2)排放量相对合理,2019年全国汽车CO_(2)排放量为9.52×10^(8) t,比油耗法所得结果高20%左右,二者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交通油耗统计数据偏低.②从车型看,重型货车和小型客车是汽车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分别占39.7%、38.2%;从燃料种类看,汽油、柴油、其他燃料(天然气、醇类燃料等)CO_(2)排放量分别占42.8%、52.5%、4.7%.③道路交通CO_(2)排放预计于“十五五”末达峰,峰值在12.2×10^(8)~13.9×10^(8) t之间,达峰后有2~3年的平台期.④推广新能源车是道路交通CO_(2)排放控制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为能效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在前期有一定的贡献,2025年上述措施对道路交通CO_(2)减排量占比分别为56%、34%和10%左右,2030年分别为55%、40%和5%左右.研究显示,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持续降低新生产燃油车碳排放强度,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CO_(2)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道路交通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程机械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现状评估 被引量:6
7
作者 黄志辉 何卓识 +5 位作者 纪亮 王运静 王宏丽 王军方 尹航 丁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08-2117,共10页
国内工程机械保有量长期缺乏官方统计数据,导致计算机械排放量时缺少官方数据来源.为掌握我国工程机械保有和排放情况,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存活曲线的保有量获取方法以及基于工作时间的工程机械CO_(2)和污染物排放计算方法,开展我国工程... 国内工程机械保有量长期缺乏官方统计数据,导致计算机械排放量时缺少官方数据来源.为掌握我国工程机械保有和排放情况,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存活曲线的保有量获取方法以及基于工作时间的工程机械CO_(2)和污染物排放计算方法,开展我国工程机械污碳融合清单研究,利用本地化的工作时间和排放因子,评估分析了2015−2022年我国工程机械CO_(2)和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和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工程机械CO_(2)排放因子与机械功率段存在一定关系,我国机械CO_(2)排放因子与欧洲单位功率油耗换算确定的结果接近,是国六阶段重型货车排放因子的120%~133%.②基于美国NONROAD曲线并结合我国调查的中值寿命和销量数据,利用本地化排放系数,计算得到2022年我国工程机械CO_(2)、NO_(x)、PM的排放量分别为1.52×108、141.18×10^(4)、7.16×10^(4)t,其中NO_(x)和PM排放量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2年)》数据差异较小;扣减叉车后的工程机械保有量分别为汽车的1%、重型货车的32%,其CO_(2)、NO_(x)、PM排放量分别为汽车的13%、20%、109%,为重型货车的34%、26%、211%,说明工程机械减污降碳潜力较大.③从机械类型看,叉车、挖掘机、装载机是工程机械保有量和排放量的主要贡献者;从区域看,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区工程排放总量相对较高.④2015−2022年,我国工程机械保有量以及CO_(2)、NO_(x)、PM排放量分别增长6.7%、2.6%、−3.6%、−3.5%,工程机械CO_(2)和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初步遏制;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实施对NO_(x)、PM减排贡献显著,淘汰方案的变化对CO_(2)排放贡献显著;新能源机械推广对CO_(2)、NO_(x)、PM减排有一定的贡献.研究显示,基于存活曲线的保有量获取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工程机械保有量缺少官方统计数据的问题;工程机械污碳融合清单的编制为移动源减污降碳协同减排提供了科学支撑;加大对老旧工程机械的淘汰力度、制定实施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标准、加快推广新能源机械,可有效推进工程机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机械 二氧化碳(CO_(2))排放因子 污碳融合清单 措施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标准及半挥发性有机物研究探讨 被引量:7
8
作者 王丹璐 何海峰 +6 位作者 赵军霞 王运静 李琦 李政蕾 魏彤 侯雅宣 赵秀阁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84-1296,共13页
近年来,随着车辆保有量的不断上升,汽车污染带来的空气污染和健康影响不断加深,人群对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的需求不断提高,车内空气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受到人群的关注,本文针对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梳理并阐述目前国内外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标准... 近年来,随着车辆保有量的不断上升,汽车污染带来的空气污染和健康影响不断加深,人群对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的需求不断提高,车内空气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受到人群的关注,本文针对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梳理并阐述目前国内外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标准以及我国车内饰污染物质量控制标准,总结并分析车内空气中半挥发性有机物样本采集方法及重点关注物质.结果表明:①目前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俄罗斯等国家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标准中挥发性有机物是重点关注指标且其限值具有差异,除日本外,其他国家暂未将半挥发性有机物纳入控制标准.②我国车内饰质量控制标准指标中有机物指标占所有指标的66.90%,其中半挥发性有机物指标占有机物指标的30.94%,且多为增塑剂、阻燃剂类等对人体健康具有危害的物质.③车内空气半挥发性有机物研究涉及气态、颗粒态以及粉尘样本,超过66.67%的样本采用主动采样法进行收集.研究中关注的重点物质包括溴化阻燃剂、磷系阻燃剂、邻苯二甲酸酯、全氟化合物等阻燃剂和增塑剂类物质,其研究次数占所有物质研究次数的88.14%.针对车内空气质量管理提出两点建议:①在现有车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与技术指南的基础上,我国需要扩大质量控制指标范围,适当加入阻燃剂、增塑剂等半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指标;②完善车内空气质量样品采集技术指南,针对半挥发性有机物制定采样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内空气 控制标准 半挥发性有机物 采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六重型车实际道路上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葛蕴珊 吕立群 +3 位作者 岳崇会 高翠 王军方 尹航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18-2125,共8页
重型车实际道路温室气体(GHG)排放控制势在必行,为获取国六重型车温室气体(CO_(2)、N_(2)O、CH_(4))和常规污染物(NO_(x)、CO、NH_(3))实际道路排放特征,本研究选取了5辆典型国六重型柴油车和重型天然气(LNG)车,在实际道路上按车载排放... 重型车实际道路温室气体(GHG)排放控制势在必行,为获取国六重型车温室气体(CO_(2)、N_(2)O、CH_(4))和常规污染物(NO_(x)、CO、NH_(3))实际道路排放特征,本研究选取了5辆典型国六重型柴油车和重型天然气(LNG)车,在实际道路上按车载排放测试要求开展了多次实际道路排放试验.结果表明:国六重型车CO_(2)排放量随发动机负荷的提高呈降低趋势,柴油车和LNG车高速工况下CO_(2)比排放相较市区工况最高分别可降低23.55%和25.80%.LNG车CO_(2)比排放显著低于柴油车,市区、市郊和高速行驶工况下CO_(2)比排放降幅分别为15.68%、21.58%和12.17%,表明LNG车相较柴油车具有显著的CO_(2)减排优势.LNG车CH_(4)排放量显著高于柴油车,CH_(4)比排放为750.75~1915.08 mg/(kW·h);相反,柴油车N_(2)O排放量高于LNG车,这与柴油车采取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后处理技术控制NO_(x)排放有关.考虑到CH_(4)和N_(2)O较CO_(2)具有更强的温室气体效应,因此应当重视国六重型车N_(2)O和CH_(4)的实际道路排放.柴油车和LNG车采取的不同技术路线均能有效控制NO_(x)排放,柴油车CO比排放远低于国六限值要求,而LNG车CO排放控制已近失效.此外,柴油车可有效控制实际道路NH_(3)排放,但LNG车NH_(3)比排放为431.92~1286.45 mg/(kW·h),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空燃比闭环精度是减少LNG车CO和NH_(3)排放的前提.虽然LNG车相较柴油车具有CO_(2)减排优势,但二者的温室效应强度相当.考虑到LNG车NO_(x)和NH_(3)的实际道路排放显著高于柴油车,而NO_(x)和NH_(3)是大气中臭氧和二次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因此将国六重型柴油车替换为国六重型LNG车并非合理选择,也不利于大气环境的臭氧和颗粒物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重型柴油车 重型LNG车 实际道路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浅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顺利 王明达 +3 位作者 纪亮 李刚 王瑾 吉喆 《农业工程》 2021年第3期25-28,共4页
《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是《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 20891—2014)第四阶段的具体技术要求。与第三阶段相比,该标准增加了适用范围,同时技术要求中增加了达... 《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是《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 20891—2014)第四阶段的具体技术要求。与第三阶段相比,该标准增加了适用范围,同时技术要求中增加了达标检查、远程监控和车载诊断等要求。为更好理解标准,该文对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从技术可行性和成本可行性两方面对标准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 污染物 达标检查 车载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重型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冬 孟庆斌 +3 位作者 谷雪景 倪红 肖寒 黄志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7-953,共7页
机动车已成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重型柴油车已成为当前机动车污染控制的重点。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重型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进行评价,针对重型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的特点,构建了包括环境、经济、技术等3方面共8项指标的... 机动车已成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重型柴油车已成为当前机动车污染控制的重点。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重型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进行评价,针对重型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的特点,构建了包括环境、经济、技术等3方面共8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有效筛选最佳适用技术提供重要参考。以国六重型柴油车为例,对EGR、SCR、ASC、DOC、DPF等排放控制技术及(EGR+DOC+DPF+SCR+ASC)、(DOC+DPF+SCR+ASC)等技术组合,定量评价了其环境、经济、技术指标,筛选出国六重型柴油车最佳可行技术。结果表明,国六重型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得分较高的是(EGR+DOC+DPF+SCR+ASC)排放控制技术组合,该路线是目前重型柴油车达到国六排放法规主流的技术组合,各排放关键零部件的分担压力比较均衡,可以减少95%以上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从而满足未来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排放控制 模糊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国六 重型柴油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清净剂对汽车尾气排放影响及其清净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朱仁成 鲍晓峰 +3 位作者 贾明 岳欣 刘泽民 王博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07-313,共7页
通过整车转鼓试验,对比研究了10种市售清净剂在分别加入93#汽油后,汽车尾气排放的变化情况;从中选取一种性能良好的物理清净剂,通过1.2×104km道路行车试验和发动机拆解试验,进一步评价该清净剂的节能减排效果及对发动机沉积物的清... 通过整车转鼓试验,对比研究了10种市售清净剂在分别加入93#汽油后,汽车尾气排放的变化情况;从中选取一种性能良好的物理清净剂,通过1.2×104km道路行车试验和发动机拆解试验,进一步评价该清净剂的节能减排效果及对发动机沉积物的清洁作用。结果表明:整体来看,使用所选的10种汽油清净剂后,汽车尾气排放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有的清净剂可能会增加尾气中个别污染物的排放,尤其是HC和NOx。加入所选物理清净剂后,受试车辆的HC、CO及NOx排放量分别下降14.3%、13.6%和16.7%,油耗下降3.5%;与加剂前相比,发动机系统的进气阀和缸盖部位沉积物均有所减少,其中进气阀沉积物质量减少6.8%,但对活塞顶部沉积物无明显抑制或清洁作用。试验还证明了汽车发动机拆解重装后,磨合期内CO和NOx排放量及油耗会有所增加;但清除缸内沉积物后,受试车辆的尾气排放和油耗情况均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清净剂 尾气排放 油耗 清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分省道路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被引量:39
13
作者 吕晨 张哲 +2 位作者 陈徐梅 马冬 蔡博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122-3130,共9页
基于本地化的综合移动源排放模型(Motor Vehicle Emission Simulator,MOVES)模型模拟典型机动车的CO_(2)排放因子,并建立排放因子与速度变化关系的评估方程,结合各省路网平均速度与区域电网排放因子核算中国31个省份分车型的CO_(2)排放... 基于本地化的综合移动源排放模型(Motor Vehicle Emission Simulator,MOVES)模型模拟典型机动车的CO_(2)排放因子,并建立排放因子与速度变化关系的评估方程,结合各省路网平均速度与区域电网排放因子核算中国31个省份分车型的CO_(2)排放因子.同时,综合考虑载客汽车的载客量和客座率,载货汽车的载重量和载货率,建立各省单位客运,货运周转量的机动车CO_(2)排放因子库.结果表明,各类机动车的平均CO_(2)排放因子分别为:柴油公交车0.880kgCO_(2)/km,重型货车0.877kgCO_(2)/km,电动公交车0.676kgCO_(2)/km,中型货车0.508kgCO_(2)/km,轻型货车0.374kgCO_(2)/km,柴油小客车0.227kgCO_(2)/km,微型货车0.216kgCO_(2)/km,汽油小客车0.203kgCO_(2)/km,电动小客车0.108kgCO_(2)/km,摩托车0.062kgCO_(2)/km.车辆满载时,柴油公交车和电动公交车的人均CO_(2)排放量比汽油小客车分别降低了63%和73%,电动小客车的人均CO_(2)排放量较汽油和柴油小客车分别下降了46%和51%.较高的机动车保有量,频繁的道路拥堵导致上海,北京和重庆等市的机动车CO_(2)排放因子相对较高.倡导公共交通,提高客座率,降低私家车使用频率,推广纯电动汽车并通过减少道路拥堵以提高车速是降低道路交通CO_(2)排放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 二氧化碳 排放因子 客运周转量 货运周转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成本测算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静 薛英岚 +11 位作者 赵静 何捷 李冰 张鸿宇 袁闪闪 李勃 黄志辉 翁慧 邵朱强 曹东 张伟 蒋洪强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4-423,共10页
实现重点行业碳减排需要国家、地方乃至企业投入巨大成本,如何核算重点排放行业和领域资金规模以及选取最为经济有效的碳减排措施,是我国碳达峰路径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采用自下而上的降碳技术综合成本评估模型,以我国六大行业(电力、... 实现重点行业碳减排需要国家、地方乃至企业投入巨大成本,如何核算重点排放行业和领域资金规模以及选取最为经济有效的碳减排措施,是我国碳达峰路径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采用自下而上的降碳技术综合成本评估模型,以我国六大行业(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炼油和石化、煤化工)和两大领域的59项降碳措施为对象,测算了2021—2035年投资成本并模拟了上述投资可能带来的潜在宏观经济影响.结果表明:①2021—2035年全国重点行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累计投入成本为34.0×10^(12)元,其中,2030年前碳达峰累计投入成本为20.8×10^(12)元,年均投入2.1×10^(12)元,约占全国年均GDP的1.5%.②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预计需对电力行业、重点工业行业、交通领域和建筑领域分别投资10.7×10^(12)、1.3×10^(12)、5.2×10^(12)、3.6×10^(12)元.铝冶炼行业单位减碳成本最低〔624元/t(以CO_(2)计)〕,交通领域单位减碳成本最高〔47869元/t(以CO_(2)计)〕.③碳达峰将通过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工业行业节能、交通领域绿色升级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刺激经济高质量增长,2030年前碳达峰投资累计带动GDP增长约26.2×10^(12)元,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677×10^(4)元.研究显示,工业是碳减排经济性最高的领域,交通领域实现碳减排需要付出较大的投资成本,碳达峰投资将有效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经济成本 宏观经济影响 重点行业/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北京和昆明海拔条件下的国Ⅵ混合动力车实际道路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郑丰 赵海光 +3 位作者 吉江林 尹航 丁焰 李加强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81-1588,共8页
为研究国Ⅵ混合动力车在北京和昆明海拔条件下的实际道路排放特性差异,在北京和昆明使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ortable emissions measurement system,PEMS)对一辆国Ⅵ混合动力车进行实际道路行驶排放测试.基于实际道路测试的数据,... 为研究国Ⅵ混合动力车在北京和昆明海拔条件下的实际道路排放特性差异,在北京和昆明使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ortable emissions measurement system,PEMS)对一辆国Ⅵ混合动力车进行实际道路行驶排放测试.基于实际道路测试的数据,分析了混合动力车在市区、市郊和高速3种类型道路的排放特征,并利用移动平均窗口法和算术平均法计算了混合动力车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1)在3种道路类型中一氧化碳(CO)排放速率和颗粒物数量(PN)瞬态数值均出现明显的波动,峰值分别达0.18 g/s和3.75×10^(11)个/s,CO排放速率的波动主要集中在高速路,而PN瞬态数值的波动集中在市区和市郊路.混合动力车的氮氧化物(NO_(x))排放速率波动主要出现在市区路,且最大值为0.016 g/s.(2)由于海拔和工况的影响,与混合动力车在北京的污染物排放测试结果相比,在昆明混合动力车的CO排放因子增加了85%,而NO_(x)和PN排放因子分别下降了37%和27%.(3)分别采用移动平均窗口法和算术平均法(代表车辆原始排放结果)对污染物排放进行计算,发现在北京两种算法的结果差异较小,在昆明混合动力车使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的CO、NO_(x)和PN污染物排放因子结果比移动平均窗口法分别高88%、82%和69%,即在高海拔地区(昆明)混合动力车使用移动平均窗口法计算污染物排放与其原始排放差异较大.(4)尽管测试城市海拔升高,车辆风阻和滑行阻力随之减小,但在市区路和市郊路上工况对混合动力车CO_(2)排放的影响大于海拔的影响,混合动力车在昆明的油耗有所增加,CO_(2)排放因子增加了17%.研究显示,与北京相比,混合动力车在昆明行驶时CO和CO_(2)排放因子均有所上升,而NO_(x)和PN的排放因子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道路排放 不同海拔 混合动力车 排放因子 移动平均窗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天然气车实际道路排放特征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琛 王军方 +3 位作者 付明亮 李刚 蒋涵 丁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73-1580,共8页
为掌握重型天然气车在实际道路行驶过程中的排放特性,使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2辆国Ⅴ重型天然气车(简称“国Ⅴ车辆”)和2辆国Ⅵ重型天然气车(简称“国Ⅵ车辆”)进行实际道路排放测试,分析了CO和NO_(x)的排放特征和不同工况... 为掌握重型天然气车在实际道路行驶过程中的排放特性,使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2辆国Ⅴ重型天然气车(简称“国Ⅴ车辆”)和2辆国Ⅵ重型天然气车(简称“国Ⅵ车辆”)进行实际道路排放测试,分析了CO和NO_(x)的排放特征和不同工况下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1)国Ⅴ车辆在3种代表性道路类型(市区路、市郊路、高速路)下CO和NO_(x)的高排放区主要分布在中低速区域的加速阶段,而国Ⅵ车辆CO和NO_(x)的高排放区在市区和市郊路上主要集中在速度大于30 km/h区间,在高速路两种污染物的高排放区分布较为零散.(2)根据MOVES模型划分机动车比功率区间(VSP Bin)后发现,国Ⅵ车辆在Bin 11~Bin 18区间,CO和NO_(x)排放速率基本稳定且处于较低水平;在Bin 21~Bin 28区间,CO和NO_(x)排放速率均随VSP的增加而逐渐升高.(3)国Ⅴ车辆综合工况下CO和NO_(x)排放因子分别为国Ⅵ车辆的1.1~3.9和3.3~8.2倍,其中,在市区路分别为3.0~25.0和11.3~30.2倍.(4)国Ⅴ车辆的NO_(2)/NO_(x)(浓度比,下同)远高于国Ⅵ车辆,且在高速路国Ⅴ和国Ⅵ车辆的NO_(2)/NO_(x)均最低.此外,对比不同研究的测试结果发现,本研究国Ⅵ车辆的CO和NO_(x)排放因子高于其他研究中国Ⅵ重型柴油车.研究显示,国Ⅵ车辆的CO和NO_(x)排放因子均低于国Ⅴ车辆,且在市区路下与国Ⅴ车辆差距更明显,因此,推广使用国Ⅵ天然气车,逐步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天然气车,能有效减少NO_(x)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车 天然气 排放因子 机动车比功率 排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车远程监控与实际道路试验对比研究及统计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任烁今 仝畅 +6 位作者 李刚 张超 李腾腾 刘栋 张朋 刘志伟 关敏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9-248,共10页
为了研究重型车远程监控与实际道路试验数据的差异,该文通过对2辆样车拟合结果以及对100辆样车的统计结果分析,研究了远程监控平台接收数据与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测量数据的一致性。结果表明:PEMS设备的实测或计算结果可以应用于... 为了研究重型车远程监控与实际道路试验数据的差异,该文通过对2辆样车拟合结果以及对100辆样车的统计结果分析,研究了远程监控平台接收数据与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测量数据的一致性。结果表明:PEMS设备的实测或计算结果可以应用于对重型车远程监控数据的数据一致性核查,二者车速数据一致性结果较好,燃料流量和进气量数据一致性结果次之;对于NOx排放应适当放宽数据一致性要求;远程监控数据可以较好地反映车辆实际道路中的运行工况;远程监控和PEMS试验数据的功基窗口基本一致,但NOx传感器精度误差有可能导致远程监控功基窗口法的计算结果与PEMS实测数据产生较大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车 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 远程监控 功基窗口 数据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EMS的高里程CNG出租车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聪 李舜酩 +4 位作者 王运静 吕猛 李轶 祖雷 刘泽民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9-104,共6页
针对高里程压缩天然气(CNG)出租车在实际道路上排放超标情况突出的问题,运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该类出租车在实际道路上开展了排放测试,并探究了其行驶速度、加速度和比功率与CO2、CO、NOx、HC的排放特性关系。结果表明:测试出租... 针对高里程压缩天然气(CNG)出租车在实际道路上排放超标情况突出的问题,运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该类出租车在实际道路上开展了排放测试,并探究了其行驶速度、加速度和比功率与CO2、CO、NOx、HC的排放特性关系。结果表明:测试出租车的CO2、CO、NOx、HC在实际道路上平均综合排放因子分别为155. 13、0. 09、1. 42、0. 93 g/km,其中NOx、HC排放超标近18倍和9倍。各排放物的排放因子和排放速率与VSP的变化趋势保持较高的一致,表明VSP较速度、加速度能更好地反映CNG出租车运行工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之间的关系。上述试验结果为完善机动车排放清单模型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里程 CNG出租车 PEMS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汽车轮胎磨损颗粒物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全康 陈宏飞 +4 位作者 祖雷 张宇哲 王运静 谢沛远 朱仁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018-6024,共7页
为探明轮胎磨损颗粒物(TWPs)的排放特征,针对典型轻型汽车开展了基于实际道路行驶的轮胎磨损排放测试,系统分析了TWPs的理化特征及受环境温度、车辆类型、机动车整备质量和轮胎位置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TWPs主要金属元素有Si、Ca和Na... 为探明轮胎磨损颗粒物(TWPs)的排放特征,针对典型轻型汽车开展了基于实际道路行驶的轮胎磨损排放测试,系统分析了TWPs的理化特征及受环境温度、车辆类型、机动车整备质量和轮胎位置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TWPs主要金属元素有Si、Ca和Na等,尺寸集中于5~30μm,外观呈球形、棒状、团聚及不规则等多种形状,OC/EC平均值为4.8;秋冬季TWPs平均排放因子(112.7mg/km)略高于春夏季(104.6mg/km);汽车整备质量与TWPs排放因子呈一定正相关性;电动汽车TWPs排放因子(70.2~177.6mg/km)略高于燃油汽车(54.2~155.2mg/km);轻型汽车前胎TWPs排放量平均高于后胎6%~30%;经测算,2022年全国轻型汽车TWPs年排放总量达48.1万t,高于尾气细颗粒物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尾气颗粒物 轮胎磨损 轻型汽车 排放因子 理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实际路况下排气温度的重型柴油车NO_(x)排放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吉喆 王鑫 +2 位作者 尹航 范鹏飞 宋国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4,共9页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降低重型柴油车氮氧化物(NO_(x))排放的常用技术之一,且SCR系统内的NO_(x)转化率与尾气温度密切相关。然而,现有的NO_(x)排放测算模型主要考虑车辆行驶工况,缺少与排气温度的关联分析,从而增加了NO_(x)排放测...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降低重型柴油车氮氧化物(NO_(x))排放的常用技术之一,且SCR系统内的NO_(x)转化率与尾气温度密切相关。然而,现有的NO_(x)排放测算模型主要考虑车辆行驶工况,缺少与排气温度的关联分析,从而增加了NO_(x)排放测算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排放清单的建立和减排政策的评估提出了挑战。本研究基于车辆实际运行工况和实测排放数据,建立NO_(x)排放速率库和NO_(x)排放率模型。随后,建立基于机动车比功率(VSP)和热损失系数的尾气温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SCR系统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建立基于尾气温度的NO_(x)排放模型。最后,利用建立的NO_(x)模型和MOVES模型(移动源排放测算模型)分别估算NO_(x)排放量,并与实际排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考虑实际路况下尾气温度的NO_(x)排放模型可以有效提高NO_(x)排放测算的准确性,在3辆重型柴油公交车上的NO_(x)测算相对误差分别为9.1%、3.9%和3.3%。相较于MOVES模型,相对误差分别降低了24.0、13.1和16.3个百分点。对不同运行工况下的NO_(x)排放特性分析表明,重型柴油货车的平均NO_(x)转化率比柴油公交车高39.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车 NO_(x)排放 UREA-SCR 尾气温度模型 运行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