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绍民 徐自为 +5 位作者 黄晓东 周纪 孙义博 陈莹莹 晋锐 徐同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1260,共10页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2023年立项的项目“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2023YFF1303500)的立项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以及考核指标与创新点等。本项目紧密围绕国家生态监测需求,瞄准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高精度、自动、稳定监测等技术难点,研制极端生态环境(高寒、干旱)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6套,研建极端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系统1套,并开展基于物联网监测系统的研制设备野外测试和示范应用。项目将满足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实现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的自主创新与升级换代,大幅度提升极端生态环境野外台站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服务于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生态环境 水循环 监测设备 物联网监测系统 野外测试与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0年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功能变化评估 被引量:9
2
作者 胡克梅 刘伟玲 +3 位作者 朱京海 张丽丽 汪林 马忠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9-223,228,共6页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为能更好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环境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基本无明显变化,主要是林地中稀疏林地向有...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为能更好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环境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基本无明显变化,主要是林地中稀疏林地向有林地转化;植被覆盖度总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核心区和缓冲区增加5%,实验区基本保持不变;植被初级生产力核心区增加的幅度高于缓冲区和实验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和土壤保持能力基本保持不变,水源涵养能力南部地区提高,北部地区由于受城镇建设的影响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遥感技术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3
作者 杜金鸿 刘方正 +3 位作者 周越 张立博 冯春婷 王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75-1482,共8页
自然保护地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已成为当前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通过系统地回顾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历史沿革,从空间尺度、研究对象、评估方法、评估指标等方面... 自然保护地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已成为当前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通过系统地回顾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历史沿革,从空间尺度、研究对象、评估方法、评估指标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国内外相关案例已基本覆盖了国家、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单元和单个自然保护地等不同空间尺度;分别以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等代表性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地开展了研究;多采用价值系数与物质量评估两种方法;同时,不同自然保护地在供给、支持、调节、文化等四大类服务的指标选择上各有不同.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仍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时空动态研究不足、未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等问题,建议未来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加强基础性研究,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②开展各指标的长期动态监测,建立健全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③加强时空动态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运用动态模拟模型预测价值的变化;④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衡,使其在生态补偿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⑤加强评估结果在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保护等各方面的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系统服务 利益相关方 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伟 高吉喜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00-2109,共10页
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至今,中国已进入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自然保护地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最为基础的措施,是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 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至今,中国已进入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自然保护地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最为基础的措施,是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3030”目标的核心任务之一。为此,该研究从我国国家公园开展试点探索(2013-2016年)、明确发展方向(2017-2020年)、加快建设(2021年至今)三个时间段,系统梳理了自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启动以来,近10年来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历程。可以看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与经验,主要包括:通过全域空间规划实现政策主流化;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并探索了多元化资金渠道;通过整合优化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问题;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目标,兼顾生态系统服务、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效益。围绕“3030”目标在自然保护地方面重点关注的面积比例、代表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整理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进展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我国及其他各国在推进实施“3030”目标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①统筹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与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的系统性保护,特别是海洋保护方面;②提升自然保护地对于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等重点区域的代表性和连通性;③完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技术体系,形成常态化评估机制;④强化自然保护地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兼顾自然保护地在应对各项社会挑战方面的多重效益;⑤探索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开展试点实践和成本效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代表性 管理有效性 保护成效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框架及其关键技术 被引量:53
5
作者 刘某承 王佳然 +2 位作者 刘伟玮 杨伦 桑卫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30-1337,共8页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从补偿主体、资金来源、补偿机制等3个方面对国外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补偿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对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的要求,...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从补偿主体、资金来源、补偿机制等3个方面对国外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补偿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对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的要求,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动的角度探讨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的必要性,分析了其事权与补偿的关系;从对生态系统补偿和对人类行为补偿两个角度明确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保护补偿的政策框架,并从识别补偿的主体、构建补偿的方式、确定补偿的标准、拓展融资的渠道等方面构建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的4个关键技术,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物种保育更新服务功能综合评估 被引量:6
6
作者 胡涛 李延风 +4 位作者 黄盼盼 高艳妮 孔莹 黄珠美 李付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12-2123,共12页
物种保育更新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鉴于当前物种保育更新服务功能综合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及实际应用过程中区域可比较性的不足削弱了生物多样性的有效监管,以物种保育更新服务功能为研究对象,基... 物种保育更新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鉴于当前物种保育更新服务功能综合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及实际应用过程中区域可比较性的不足削弱了生物多样性的有效监管,以物种保育更新服务功能为研究对象,基于物种濒危程度、生态保护成效、核算结果可重复及陆海统一这4项评估原则,借鉴能值理论构建了综合考虑物种更新率、生境质量调整系数、不同濒危等级指数和单个物种能值转换率的评估方法,并以厦门市陆地和海洋的物种为研究案例,将2010作为基准年、2015年为评估年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评估年相比基准年陆地物种保育更新服务的能值量由1. 14×10^(20)sej增至1. 21×10^(20)sej,海洋由1. 56×10^(20)sej增至3. 32×10^(20)sej,海洋变化程度较陆地显著.厦门市北部山区较南部沿海区域生境质量维持较好,2010—2015年期间整体变化趋好,局部受到轻微扰动.厦门陆地与海洋历史时期出现且纳入计算的动植物物种数为5 110种,其中陆地物种数为1 321种,海洋物种数为3 879种,而中国特有种和福建省重点保护物种为物种数占比最多的保护等级.研究显示,陆地物种受保护等级程度较高,面临受威胁和濒危的物种也较多,各类保护等级对物种保育作用显著;修正的综合评估方法体系能够弥补生态系统服务主流化研究的不足,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保育更新 更新率 濒危等级 能值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田畜禽承载力的县域养殖业环境管理研究——以寿光市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尚洪磊 周婷婷 +3 位作者 高馨婷 郑烨 王宝良 韩永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299-305,共7页
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分析了县域农田畜禽承载力,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结果表明,寿光市畜禽养殖规模总体较为合理,且仍有承载103.3万头猪当量养殖量的发展空间,然而各乡镇(街道)间畜禽养殖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乡镇养殖量超过农田... 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分析了县域农田畜禽承载力,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结果表明,寿光市畜禽养殖规模总体较为合理,且仍有承载103.3万头猪当量养殖量的发展空间,然而各乡镇(街道)间畜禽养殖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乡镇养殖量超过农田畜禽承载力2倍多,环境污染风险极高;2008—2013年间寿光市农田畜禽承载力无显著变化,预计到2018年养殖量将达到饱和;从空间分布来看,寿光市农田畜禽养殖环境压力呈"北肥南瘦"和南部地区"皮薄馅大"的特点。因此,提出控制畜禽养殖发展规模和奖励机制等管理对策,以期为县域养殖业环境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 农田承载力 环境管理 寿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方法探究巢湖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孙晓萱 肖能文 +3 位作者 郭宁宁 高晓奇 张硕 储昭升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10-2323,共14页
两栖动物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有效评估和监测两栖动物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节。该研究于2023年5月在巢湖池塘、河流、农田、湿地4种生境各选取10个调查点位,使用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探究两栖... 两栖动物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有效评估和监测两栖动物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节。该研究于2023年5月在巢湖池塘、河流、农田、湿地4种生境各选取10个调查点位,使用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探究两栖动物多样性,旨在摸清两栖动物多样性本底数据,探索两栖动物生境偏好与影响分布格局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①巢湖40个调查点位共检测出两栖动物4科5属7种,泽陆蛙在优势度指数(Y=0.303)和条带数占比(33%)上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②池塘和湿地生境的群落结构相较于河流和农田生境差异性较大,河流生境内的物种丰富度低于其他生境。③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在池塘、农田和湿地生境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度,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偏好池塘生境。④广义加性模型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水深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水宽、水温和pH均显著影响两栖动物的分布格局(P<0.05)。研究显示,巢湖池塘、河流、农田、湿地4种生境间群落结构和优势种存在差异,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格局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作用,证明了环境DNA可作为调查巢湖两栖动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环境DNA(eDNA) 环境因子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0年辽河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变化评估 被引量:4
9
作者 郑娇琦 王华斌 +1 位作者 刘伟玲 张林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5-249,共5页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以RS和GIS技术为基础,利用TM遥感影像、植被NDVI以及气象等数据,计算2000—2010年辽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植被...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以RS和GIS技术为基础,利用TM遥感影像、植被NDVI以及气象等数据,计算2000—2010年辽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植被覆盖、水源涵养能力、土壤侵蚀强度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等指标的变化,从而分析近10a来辽河流域生态系统基本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10a间,辽河流域城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扩张,但并未破坏生态用地;植被覆盖度、水源涵养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都有提高;土壤侵蚀强度有所增加,一定程度受2010年降水量的影响。总体来说,2000—2010年,辽河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基本处于稳定且有转好的的趋势;但仍需注意城镇的扩张对耕地以及生态用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功能 辽河流域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人员能力评价:进展与建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春婷 王爱华 王伟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8期504-513,共10页
国家公园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技术业务会直接影响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提升管理人员能力是当前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是有效提升国家公园管理水平以及保护成效的重要路径。因此,亟需通过对国家公园管理人... 国家公园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技术业务会直接影响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提升管理人员能力是当前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是有效提升国家公园管理水平以及保护成效的重要路径。因此,亟需通过对国家公园管理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进行系统梳理,制定能力评价标准并开展定期评价,以帮助管理者客观地判断员工是否能胜任所在岗位,有助于激励员工提高个人知识技能并实现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成效的提升。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人员情况、评价主体与目标、评价标准与指标、相关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人员能力评价的相关进展。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研究了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人员在行政管理和技术业务两个方面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并就进一步细化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人员的能力标准体系、建立评价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所需的专业人才培训和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能力建设 行政管理 资源保护管理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高艳妮 张林波 +4 位作者 李凯 李付杰 李岱青 虞慧怡 贾振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5,共8页
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是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指标体系的设定是开展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当前生态系统价值还缺少统一的核算指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 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是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指标体系的设定是开展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当前生态系统价值还缺少统一的核算指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系统价值在生态系统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在总结归纳当前生态系统价值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服务于生态系统管理和相关绩效考核为目标,提出了包括生物生产性、人类收益性、保护成效性、实际发生性、实物度量性、数据可获性、持续更新性、非危害性在内的8项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原则,筛选形成了包括7个功能类别、15个一级科目和26个二级科目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并针对实物量达到一定数值才能形成服务的指标设定了核算基准.以厦门市为例探讨了这一指标体系的应用能力,其不仅包括了厦门市主要生态系统服务,而且体现了厦门市作为沿海旅游城市的区域特色.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开展生态系统价值统计核算的可能途径,主要包括建立生态系统价值统计核算公式,编制技术导则,开展培训、制定定期发布制度等,旨在为实现生态系统价值的业务核算及其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价值 核算原则 指标体系 核算基准 统计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42
12
作者 张继平 张林波 +2 位作者 王风玉 刘伟玲 沃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2-268,共7页
以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采集了57个土壤剖面的5个不同深度(0~10、10~20、20~40、40~60、〉60cm)的土壤样品,对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森林类型数据和DEM高程数据,对不同森林... 以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采集了57个土壤剖面的5个不同深度(0~10、10~20、20~40、40~60、〉60cm)的土壤样品,对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森林类型数据和DEM高程数据,对不同森林类型及高程条件下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全磷含量最小,各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②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呈现海拔梯度特征,黄棕壤的分布海拔最高,依次为黄壤、黄红壤,红壤的分布海拔最低;③全磷、有机碳及C/N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呈增加趋势。全钾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④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存在差异,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各土壤养分含量均较高;山顶矮林和温性针叶林除全氮和全钾含量外,其他土壤养分值显著高于其他林型;竹林及灌木林的土壤养分条件相对较差;⑤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其分布的海拔高度范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土壤养分 植被 海拔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协整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伟玲 张林波 +3 位作者 龚斌 王丽霞 张继平 张丽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2-178,2,共7页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极为剧烈,由此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与能源消费碳排放效应将是影响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研究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能预判碳排放拐点出现的时间,揭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极为剧烈,由此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与能源消费碳排放效应将是影响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研究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能预判碳排放拐点出现的时间,揭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深圳市为典型案例,利用1979—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借助CKC简化模型分别构建了深圳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的CKC模型,基于单位根和协整Engle-Granger检验对深圳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碳排放CKC曲线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深圳市经济增长分别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成正相关,并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GDP分别和土地利用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深圳市存在人均土地利用和人均能源消费CKC,到达拐点的人均GDP分别为28 708.60元和59 604.89元。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未来碳排放态势,从而为相应的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协整分析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红线区干扰退化风险评价——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14
14
作者 吴楠 陈红枫 +5 位作者 匡丕东 冯朝阳 蒋洪强 吴文俊 李岱青 赵洋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571-5578,共8页
评估生态保护红线斑块受人类干扰的潜在退化风险,可为差异化、精细化的红线监管方案拟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安徽省域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2017年农田、城镇、矿区、交通干线等风险源对红线内各生境受体的干扰退化风险度。结论如... 评估生态保护红线斑块受人类干扰的潜在退化风险,可为差异化、精细化的红线监管方案拟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安徽省域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2017年农田、城镇、矿区、交通干线等风险源对红线内各生境受体的干扰退化风险度。结论如下:全省和红线内受人类干扰退化风险由高到低的生境类型依次是农田、草地、湿地和林地。生态保护红线内人类干扰退化风险较全省平均水平更低。全省整体干扰退化风险指数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高风险区集中在合肥城区、芜马城区、淮蚌城区周边,两淮矿区及周边,低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皖西和皖南山区、巢湖湖区、沿江沿淮湖区等。干扰退化风险较高的红线斑块主要为合肥北部淠河——滁河干渠和董大水库水源地红线,铜陵市郊区棋盘山红线,长江干流芜马段自然岸线红线,淮河干流淮蚌段水体及岸线红线,阜阳城区颍河及周边湿地红线,皇藏峪西部宿淮交界处山体红线,宿州市砀山县城区东南部红线等,建议重点监管,防控人类干扰导致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退化风险评价 InVEST模型 风险源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围封内外植物多样性变化研究——以辉河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刁兆岩 冯朝阳 +3 位作者 徐立荣 田美荣 叶生星 郑志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8-151,共4页
围栏封育是应对草原退化的重要手段,对草原植被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以辉河自然保护区内不同草地类型(典型草原、湿地草甸、沙化草原)为对象,对不同典型地区的围栏内外植被的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植株密度及植物物种多... 围栏封育是应对草原退化的重要手段,对草原植被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以辉河自然保护区内不同草地类型(典型草原、湿地草甸、沙化草原)为对象,对不同典型地区的围栏内外植被的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植株密度及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湿地草甸、沙化草原围栏内生物量分别增加20.4%,88.8%,-29.9%,相对高度增加5.2%,91.9%,-36.3%,植被盖度分别增加64.5%,43.4%,-17.5%,植株密度分别增加-14.0%,135.5%,72.5%;牲畜啃噬致使围栏外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占比重有所增加;不同草地类型围栏内外群落相似性不大,群落物种组成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分析围栏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栏封育 植物多样性 辉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理论的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物质当量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艳妮 李岱青 +4 位作者 蒋冲 王维 张建军 任小丽 张林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9,共9页
鉴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和评估方法的复杂性使得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难于纳入到政府决策和政绩考核的问题,以三江源区为例,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物质当量的概念,并发展了基于能值理论的物质当量估算方法;进而通过构建用于调节生态系统类型之... 鉴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和评估方法的复杂性使得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难于纳入到政府决策和政绩考核的问题,以三江源区为例,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物质当量的概念,并发展了基于能值理论的物质当量估算方法;进而通过构建用于调节生态系统类型之间与生态系统内部差异的均衡因子和调整因子,发展了生态系统服务快速核算方法.结果表明:三江源区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态系统固碳)所具有的能值量为2.74×1022sej/a,标准物质当量(即物质当量单位)的能值基准值为1.58×1017sej/(km^2·a),由此估算的物质当量为173 618.80当量/a,单位面积物质当量为0.56当量/(km^2·a),其中,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物质当量所占比例分别为52.72%、28.14%和19.14%.三江源区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物质当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分县(乡)估算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物质当量的空间分布与其单位面积物质当量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的高值区主要位于治多县、曲麻莱县和杂多县,后者则主要位于尖扎县、同仁县、久治县和班玛县.基于直接评估法估算的各县(乡)单位面积物质当量与基于快速核算方法估算结果的决定系数为0.72,均方根误差为0.25当量/(km^2·a).研究结果有助于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快速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能值 标准物质当量 快速核算 三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的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修复空间辨识——以长江源区为例 被引量:25
17
作者 付梦娣 唐文家 +2 位作者 刘伟玮 何跃君 朱彦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846-3855,共10页
辨识生态修复空间是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前提。在流域尺度,以长江源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青藏高原生态修复空间辨识框架,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依次开展了区域主导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风险评估、植被退化评价,识别了生... 辨识生态修复空间是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前提。在流域尺度,以长江源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青藏高原生态修复空间辨识框架,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依次开展了区域主导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风险评估、植被退化评价,识别了生态修复优先区,提出了系统保护与修复建议。结果表明:(1)2000年、2015年长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呈现从西北部向东南部增加的趋势,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分别下降18.06%、22.9%,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增加8.84%,NPP未发生显著变化。(2)生态风险以1、2、3级中低风险为主,面积占比共计74.41%;4级区面积占比19.35%;5级区面积占比仅6.24%,集中分布于称多、玉树和唐古拉山。不同风险等级呈圈层递减的分布格局。(3)2000—2015年NDVI增长率为0.013%/a。绝大部分草地未发生退化,轻度退化草地面积占比0.82%;中重度退化草地面积占比1.09%;(4)严格施行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人工修复,治理黑土滩、沙化土地、水土流失。对于昂日曲、麻多乡北、加巧曲等9个地块(393.75 km^(2)),严格封禁,针对性地实施沙化地修复、黑土滩修复、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程等人工干预和保护措施。研究结果能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和提升、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风险 植被退化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泰顺县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文娟 关潇 +3 位作者 肖能文 高晓奇 陈彦君 臧春鑫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7-60,共4页
文章基于泰顺县2011-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测算该县这5年来人均生态足迹,同时预测该县2020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以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泰顺县2011-2015年总人均生态足迹介于0.318 3~0.392 4 hm^2/cap,整体呈现&qu... 文章基于泰顺县2011-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测算该县这5年来人均生态足迹,同时预测该县2020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以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泰顺县2011-2015年总人均生态足迹介于0.318 3~0.392 4 hm^2/cap,整体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趋势,耕地和草地是人均生态足迹的最大组成部分;(2)2020年泰顺县预测总人均生态足迹为0.441 1 hm^2/cap,2016-2020年总人均生态足迹呈现"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草地对人均生态足迹贡献量最大且持续增长,耕地贡献量逐渐降低,化石能源用地贡献量逐渐增大;(3)2020年泰顺县表现为生态盈余,人均生态盈余指数为0.179 6 hm^2/cap。泰顺县社会经济压力对于生态环境的冲击力较小,土地利用仍能维持当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土地利用结构 泰顺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滨海湿地鸻鹬类水鸟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12
19
作者 付梦娣 贾强 +5 位作者 任月恒 周汉昌 李俊生 张渊媛 白加德 陈克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8882-8891,共10页
环渤海湿地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尤其对于该线路上的鸻鹬鸟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环渤海地区12处典型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6-2020年每年春季开展水鸟调查,明确了鸻鹬类水鸟群落组成及其时空变化,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 环渤海湿地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尤其对于该线路上的鸻鹬鸟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环渤海地区12处典型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6-2020年每年春季开展水鸟调查,明确了鸻鹬类水鸟群落组成及其时空变化,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了鸻鹬类水鸟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评估了各环境因子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鸻鹬类水鸟7科51种,几乎全部为旅鸟。全球极危物种1种,濒危物种3种,近危物种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8种。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灰鸻(Pluvialis squatarola)、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个体数量最多。(2)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辽河口、天津北大港等河口湿地,水鸟种类多,单位面积水鸟数量较少。(3)河北沧州沿海、山东滨州贝壳堤岛及其周边区域为环渤海地区湿地集中区,水鸟种类较多。(4)综合影响强度为保护强度>食物>气候,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水鸟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5)建议将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提升至国家级,扩大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对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辽河口覆盖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优化整合。研究结果能为环渤海地区鸻鹬类水鸟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鸻鹬类 物种多样性 环境影响因子 结构方程模型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服务评估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艳妮 王维 +4 位作者 刘鑫 张林波 邓富亮 杨春艳 孙倩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01-2007,共7页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区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区域碳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以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和ReRSM(Remote Sensin...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区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区域碳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以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和ReRSM(Remote Sensing Model for Ecosystem Respiration)评估其2015年的固碳服务,并阐明其固碳服务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2015年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量(以C计)为31.36×10^4 t a,平均固碳量为644.86 g(m^2·a),其时间动态总体呈单峰曲线分布,但受台风影响该曲线波动较大.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量空间格局总体表现为西北边缘地区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较低,与DEM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且绝大部分区域为碳汇区.厦门市分区统计显示,同安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和固碳量均最大,分别占厦门市总量的52.58%和57.10%,其与翔安区、集美区的固碳量之和占厦门市总量的88.27%,是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主体;湖里区固碳量最少,平均固碳量仅为14.25 g(m^2·a),几乎为碳中性.研究显示,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碳收支 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