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保护地下水为目标的Ag土壤环境基准推导案例 被引量:8
1
作者 朱菲菲 侯红 +3 位作者 赵龙 魏源 李继宁 颜增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56-1563,共8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借鉴国外制订保护地下水的土壤环境基准方法学,以湖南红壤、北京潮土和东北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吸附试验获取重金属Ag在3种土壤中的分配系数(Kd),并通过文献调研获取3种土壤及其含水层的...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借鉴国外制订保护地下水的土壤环境基准方法学,以湖南红壤、北京潮土和东北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吸附试验获取重金属Ag在3种土壤中的分配系数(Kd),并通过文献调研获取3种土壤及其含水层的相关参数;采用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土壤环境基准技术导则中的SSL(soil screening level)模型,并基于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对Ag土壤环境基准进行反推.结果显示:Ag在红壤、黑土和潮土中的分配系数分别为7.10、56.7、132 L/kg,推导出的基于保护地下水的Ag的土壤环境基准值分别为0.440、3.04和7.80 mg/kg.3种土壤中Ag的基准值均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保护地下水的土壤环境基准值范围内,与各国基准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土壤性质、含水层类型以及Ag在土壤中的分配系数的差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 分配系数(Kd) 地下水保护 SSL模型 土壤环境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识别环境健康传导链的六大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吕占禄 王先良 +5 位作者 郭辰 钱岩 梁豹 吴家兵 张金良 宛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66-1270,共5页
区域环境污染情景特点决定了环境健康传导链的具体特征,不同环境污染情景下环境健康传导链在目标污染物、目标区域、主要介质、潜在暴露途径、目标人群、健康效应等六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科学识别环境健康传导链的六大特征是环境污染... 区域环境污染情景特点决定了环境健康传导链的具体特征,不同环境污染情景下环境健康传导链在目标污染物、目标区域、主要介质、潜在暴露途径、目标人群、健康效应等六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科学识别环境健康传导链的六大特征是环境污染情景分析和识别具体区域环境健康问题特征的关键环节,是制定环境健康危害调查技术方案和解决环境健康问题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健康传导链 特征识别 区域环境污染 环境健康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环境健康问题调查的实施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钱岩 王先良 +5 位作者 郭辰 吕占禄 梁豹 吴家兵 张金良 宛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56-1260,共5页
环境健康调查实施机制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大型区域环境健康调查的执行效率和最终结果.鉴于区域环境健康问题调查涉及内容多学科、执行流程多环节、实施过程有交叉的复杂特点,围绕环境健康传导链特征解析的调查实质,就如何高效组织区域... 环境健康调查实施机制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大型区域环境健康调查的执行效率和最终结果.鉴于区域环境健康问题调查涉及内容多学科、执行流程多环节、实施过程有交叉的复杂特点,围绕环境健康传导链特征解析的调查实质,就如何高效组织区域环境健康调查的参与人员和技术力量等实施机制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总结我国大型环境健康调查工作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所有环境健康问题调查人员分属作用分明的"四大功能"角色定位,以及区域环境健康问题调查的"九步运行"技术流程等相关论断.相关研究结果直接支持了若干大型环境与健康调查工作,为进一步丰富区域环境健康问题调查理论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健康调查 实施机制 环境健康传导链 人员功能定位 技术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水溶性重金属元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郑乃嘉 谭吉华 +2 位作者 段菁春 马永亮 贺克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09-2116,共8页
以As、Cd、Cr、Cu、Ni、Mn、V、Pb和Zn为研究对象,总结历史及自身研究结果,从大气颗粒物水溶性重金属的分析方法、浓度水平、化合物形态、水溶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大气颗粒物水溶性重金属浓度较高,国内水... 以As、Cd、Cr、Cu、Ni、Mn、V、Pb和Zn为研究对象,总结历史及自身研究结果,从大气颗粒物水溶性重金属的分析方法、浓度水平、化合物形态、水溶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大气颗粒物水溶性重金属浓度较高,国内水溶性Zn和As污染严重,特别是As已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中的浓度限值;大气中Zn、Pb、Cd、As和V的浓度和水溶性都较高(37.69%—58.65%),应受到广泛关注;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水溶性主要受颗粒物粒径大小、酸碱性、重金属与颗粒物结合方式、金属化合物形态和来源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大气重金属污染控制和人体健康影响评估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重金属 化合物形态 水溶性能力 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太湖主要河流氮素组成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24
5
作者 韩梅 周小平 +2 位作者 程媛华 潘凤云 卢少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50-1457,共8页
以2012年太湖20条主要环湖河流中氮素的逐月调查数据为依据,探讨了河水中氮素的含量、形态组成和季节性分布规律,旨在为进一步实施入湖河流小流域的污染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太湖20条环湖河流的ρ(TN)平均值为2.53~6.31mg/L,鉴于太... 以2012年太湖20条主要环湖河流中氮素的逐月调查数据为依据,探讨了河水中氮素的含量、形态组成和季节性分布规律,旨在为进一步实施入湖河流小流域的污染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太湖20条环湖河流的ρ(TN)平均值为2.53~6.31mg/L,鉴于太湖水体中ρ(TN)多年来居高难下,水质类别主要由ρ(TN)决定,因此按ρ(TN)年均值,将环湖20条河流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3类.DIN(溶解态无机氮)是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ρ(DIN)平均占ρ(TN)的72%以上.其中,重度和中度污染河流中ρ(NH3-N)和ρ(NO3--N)各占ρ(DIN)的约50%,轻度污染河流则以NO3--N为主,ρ(NO3--N)占ρ(DIN)的60%以上.除个别河流外,重度和中度污染河流水体中非汛期(11月—翌年4月)ρ(TN)、ρ(NH3-N)和ρ(NO3--N)普遍高于汛期(5—10月),并且汛期和非汛期差异显著.这可能与非汛期的水温较低并且污水处理厂及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氮素去除率低于汛期有关,此外,也说明点源污染占主要地位;轻度污染河流中ρ(NH3-N)在汛期和非汛期差异不显著,说明点源和非点源负荷相当.重度和中度污染河流应重点针对点源污染开展治理;轻度污染河流应将点源、面源污染协同治理,以利于进一步改善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环湖河流 TN 形态组成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三维模型对铅酸蓄电池污染场地土壤Pb空间分布预测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庚 王尚义 +3 位作者 牛俊杰 张朝 赵鑫 郭观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57-3163,共7页
为准确界定污染场地土壤中污染物三维分布范围和受污染土壤土方量并提供相关技术方法和思路,以某典型铅酸蓄电池污染场地为例,对比研究了不同三维插值模型(三维克里格、反距离加权、最邻近点)在不同水平垂直向异性系数设置,对土壤铅污... 为准确界定污染场地土壤中污染物三维分布范围和受污染土壤土方量并提供相关技术方法和思路,以某典型铅酸蓄电池污染场地为例,对比研究了不同三维插值模型(三维克里格、反距离加权、最邻近点)在不同水平垂直向异性系数设置,对土壤铅污染评价和污染边界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模型预测的精度不同,随着水平垂直比值增大,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有增大趋势;通过对比修复目标表明,反距离加权统计的受污染土方量最大,其次是三维克里格和最邻近点,统计值相差约为13%;从污染评价结果和预测精度来看,三维克里格模型和反距离加权要优于最邻近点,选择适宜的模型和合理的参数设置对准确界定污染边界和降低不确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三维插值 污染评价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络合萃取法处理金刚烷胺制药废水 被引量:9
7
作者 宋永会 魏健 +1 位作者 马印臣 曾萍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13-1518,共6页
采用络合萃取法处理金刚烷胺制药废水,考察了初始pH、络合剂种类、稀释剂配比、油/水相比和反应温度等对废水中金刚烷胺萃取效率的影响,并对萃取剂中金刚烷胺进行了反萃取分离回收.结果表明:采用V(P204)〔P204为二(2-乙基己基磷酸)〕∶V... 采用络合萃取法处理金刚烷胺制药废水,考察了初始pH、络合剂种类、稀释剂配比、油/水相比和反应温度等对废水中金刚烷胺萃取效率的影响,并对萃取剂中金刚烷胺进行了反萃取分离回收.结果表明:采用V(P204)〔P204为二(2-乙基己基磷酸)〕∶V(正辛醇)为3∶2的复配萃取剂处理金刚烷胺制药废水,在初始pH为8.0、油/水相比为1∶1和温度为25℃的条件下,能够去除废水中99.7%以上的金刚烷胺;在反萃取过程中,V(P204)∶V(正辛醇)为1∶4的复配萃取剂可以获得更高的反萃取效率,以1.0mol/L的HCl溶液为反萃取剂,当油/水相比为1∶1时,可将51.7%的金刚烷胺从萃取剂中反萃分离,回收得到的金刚烷胺盐酸盐溶液可以回用到生产工艺中,P204-正辛醇复配萃取剂可在萃取和反萃取过程中多次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烷胺 制药废水 络合萃取 反萃取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角月牙藻在制药废水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杜丽娜 曹宇 +4 位作者 穆玉峰 余若祯 许秋瑾 高俊发 左剑恶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25-1531,共7页
以羊角月牙藻(FACHB-271 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作为测试生物,分别采用EC50(半数抑制浓度)、TUa(急性毒性单位)和LID(最低无效应稀释度)指标对某制药厂污水处理站4个工艺节点和总出水排放口的水样进行急性毒性效应评价.结果表明:... 以羊角月牙藻(FACHB-271 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作为测试生物,分别采用EC50(半数抑制浓度)、TUa(急性毒性单位)和LID(最低无效应稀释度)指标对某制药厂污水处理站4个工艺节点和总出水排放口的水样进行急性毒性效应评价.结果表明:地下调节池(工艺节点1)水样EC50为15.12%±3.82%,TUa为6.6,LID为16,为极毒/中毒废水;地上调节池(工艺节点2)水样EC50为15.81%±1.04%,TUa为6.3,LID为16,为极毒/中毒废水;中间沉淀池(工艺节点3)水样EC50为62.12%±3.83%,TUa为1.6,LID为8,为中毒/低毒废水;二级沉淀池(工艺节点4)水样EC50为89.10%±1.43%,TUa为1.1,LID为4,为低毒废水;总出水排放口水样EC50>100%,TUa<1,LID为1,为无毒或微毒废水.经过各污水处理工艺节点后,制药废水对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逐级减弱,并且毒性指标与ρ(CODCr)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研究还发现,采用毒性指标LID表征该制药废水的生物毒性,对废水样品的毒性分辨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药废水 藻类 急性毒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滇池不同来源溶解性有机磷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7
9
作者 何宗健 熊强 +1 位作者 焦立新 王圣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89-3198,共10页
夏季选取了滇池不同来源(滇池湖体、入湖河流和大气降雨)水样,研究了其溶解性有机磷(DOP)含量及分布特征,并利用酶水解技术表征了其 DOP 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滇池湖体、入湖河流和大气降雨 DOP 浓度分别在0.001~0.117,0.002~1.722,... 夏季选取了滇池不同来源(滇池湖体、入湖河流和大气降雨)水样,研究了其溶解性有机磷(DOP)含量及分布特征,并利用酶水解技术表征了其 DOP 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滇池湖体、入湖河流和大气降雨 DOP 浓度分别在0.001~0.117,0.002~1.722,0.006~0.112mg/L(平均0.027,0.197,0.037mg/L),分别占溶解性总磷(DTP)的18.3%~92.5%,4.2%~100%,25.4%~100%(平均55.3%,60%,58.9%),不同来源 DTP 均以DOP 为主,入湖河流 DOP 浓度明显高于滇池湖体和大气降雨.不同来源 DOP 酶可水解磷(EHP)浓度分别为n.d.~0.058,n.d.~0.673,n.d.~0.031mg/L(平均0.017,0.064,0.010mg/L),分别占 DOP 的0%~127.5%,0%~105.6%,0%~55.6%(平均77.9%,38.7%,23.2%).不同来源DOP酶水解率(EHP/DOP)较高,滇池湖体DOP酶水解率明显高于入湖河流和大气降雨.不同来源DOP时空分布特征明显,且其生物有效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滇池湖体EHP以活性单酯磷和类植酸磷为主,入湖河流和大气降雨EHP以活性单酯磷为主,尤其是大气降雨二酯磷和类植酸磷含量较少,滇池湖体、入湖河流和大气降雨DOP生物有效性依次降低.不同来源DOP是与溶解性反应磷(SRP)同等规模的生物可利用磷源,二者共同维持了滇池富营养化.滇池治理要从全流域出发,考虑不同来源各形态磷对水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不同来源 DOP EHP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代二噁英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三重四极质谱法(GC/MS/MS)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聂志强 高丽荣 +4 位作者 刘国瑞 李素梅 王雯雯 张兵 郑明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5-368,共4页
建立了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三重四极质谱法测定14种2,3,7,8位溴取代的二噁英同类物的痕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4种二噁英毒性同类物的平均相对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校正曲线在0.1—500μg·L-1范围... 建立了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三重四极质谱法测定14种2,3,7,8位溴取代的二噁英同类物的痕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4种二噁英毒性同类物的平均相对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校正曲线在0.1—500μg·L-1范围内显示良好线性(R2>0.99).仪器的检出限为0.08—4.00μg·L-1,满足PBDD/Fs的痕量分析需求.为验证方法的适用性,以再生铜冶炼飞灰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14种PBDD/Fs的含量,样品回收率范围在45%—120%之间,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实际环境样品中PBDD/Fs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三重四极质谱联用仪(GC MS MS) 同位素稀释法 多溴代二噁英 呋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某老年社区夏冬季室内与个体暴露PM_(2.5)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嘉 倪天茹 +2 位作者 李彭辉 韩斌 白志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03-1410,共8页
于2011年夏季(6月13日—7月2日)和冬季(11月30日—12月12日)在天津市某老年社区采集室内与老年人个体暴露PM2.5样品,分析二者的质量浓度及化学组分特征.结果表明:夏、冬季室内ρ(PM2.5)分别为(138±103)和(173±136)μg/m3,二... 于2011年夏季(6月13日—7月2日)和冬季(11月30日—12月12日)在天津市某老年社区采集室内与老年人个体暴露PM2.5样品,分析二者的质量浓度及化学组分特征.结果表明:夏、冬季室内ρ(PM2.5)分别为(138±103)和(173±136)μg/m3,二者差异显著(P<0.05);冬季室内ρ(PM2.5)、ρ(SO42-)和ρ(OC)显著高于夏季(P<0.05),初步推断是由于冬季燃煤取暖排放的大量颗粒物渗透进入室内所致;冬季室内源(如清扫和吸烟)对某些室内PM2.5组分(Al、Ca和Cd)的贡献较夏季显著.对个体暴露与室内ρ(PM2.5)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在夏、冬季均显著相关(P<0.05).在受试老年人时间活动模式基础上,采用COD(分歧系数)评估室内和个体暴露PM2.5化学组成的相似度,结果显示,室内与个体暴露PM2.5的COD在夏、冬季分别为0.34±0.10和0.37±0.12;冬季受试老年人在交通微环境所处时间较长,致使COD大于0.5的样本数所占比例较夏季高.室内和老年人个体暴露PM2.5的ρ(OC)/ρ(EC)在夏、冬季均相近,说明二者的碳组分来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PM2.5 个体暴露PM2.5 时间活动模式 分歧系数(C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戊烯臭氧化反应瞬变物种产生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晓璐 徐义生 +3 位作者 郭学超 郭创 陈建华 邓建国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40-1449,共10页
大气中烯烃臭氧化反应产物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形成的重要前体物.运用自行组建的低温基质隔离系统研究环戊烯臭氧化反应的瞬变物种产生机制.采用程序升温方法,将温度从6 K升至115 K,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检测不同温度下生成的活性中间体... 大气中烯烃臭氧化反应产物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形成的重要前体物.运用自行组建的低温基质隔离系统研究环戊烯臭氧化反应的瞬变物种产生机制.采用程序升温方法,将温度从6 K升至115 K,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检测不同温度下生成的活性中间体,并将试验值与理论计算值、文献报道值进行对比,以确定中间体构型.结果表明:环戊烯臭氧化反应生成的中间体——POZ(初级臭氧化物)、SOZ(二次臭氧化物)和CI(一分子羰基氧化物和一分子醛或酮)被成功检测到.其中,POZ的特征吸收峰在705和946 cm-1处,对应O—O—O反对称伸缩振动和环变形振动;SOZ特征吸收峰在939 cm-1处,对应C—O伸缩振动;CI的特征吸收峰在1 733和853 cm-1处,分别对应CO伸缩振动和O—O伸缩振动.据此,环戊烯臭氧化反应遵循Criegee机制.采用4种量子化学计算方法——B3LYP/6-311++G(d,2p)、B3LYP/6-311++G(3df,3pd)、MP2/aug-cc-pvdz和PW91PW91/6-311++G(3df,3pd),计算POZ、SOZ和CI特征吸收峰的振动频率,其中POZ在705 cm-1处吸收峰的振动频率计算值分别为725、698、703、680 cm-1;SOZ在1 030 cm-1处吸收峰的振动频率计算值分别为1 017、1 018、1 025和993 cm-1;CI在1 733cm-1处吸收峰的振动频率计算值分别为1 796、1 803、1 732和1 745 cm-1.表明MP2/aug-cc-pvdz计算的特征振动频率与试验值最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隔离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量化计算 Criegee机制 环戊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